第一篇:《构建乐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验与研究》概况
《构建乐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验与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
王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首先请让我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对专程出席我们课题开题会的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校申报的《构建乐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经九龙坡区教委批准,已列为区级科研课题。在此课题已全面开展研究之际,就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问题向大家报告,请各位领导、专家审议、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肩上的重任。
多年的厂办校历史,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学生多,生源太差,教师多数来源于车间基层,加之特困企业的制约诸多因素,致使教师业务水平,教育质量与该地区学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校于2002年元月与企业脱钩,移交高新区管委会管理,成为了一所公办校。为了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加快学校的自身发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办出学校的特色,根据目前学校师资队伍差、学生来源差的现状,决定走“科研兴校”之路,确立《构建乐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验与研究》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乐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它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改变过去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学科课程、轻视音、体、美、自然等副科的现象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乐学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以此研究如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乐学、好学、勤学、创造性地学、进而达到“以学为乐”的学习最高境界。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改变由孤立的单科教学向多学科内部的融合,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我们深知这一课题的研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心血,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在市、区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和指导下努力去实践、探索、创造、结果。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迎接时代的挑战,变压力为动力,通过三年的辛勤劳动,实现学校教育质量上新台阶, 学校办学水平上档次,学校科研出精品的战略目标.我校原是一所厂办子弟校,具有20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个体性发展是时代的召唤、弘扬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现代教
育最重要特征是高扬人的主体性。国内外创造教育“愉快教学”、“主体教学”等方法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些共同趋向,具体表现在:追求教育民主的趋势,终身学习的趋势,个性发展的趋势,以人为本的趋势。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20多年来创立的“异步教学”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及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影响很大,他创立的异步教育理论,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刘京海老师的“成功教育”法都具有现代教育的共性,表现在:把教育的可能性建立在内化教育,开发动力机制上成为我们学习的经验,其共同的目的主要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学生成功,让学生尝试成功,逐步达到学生自主成功,开发学生的潜能。
三、课题的界说。
实验课题为《构建乐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乐学教育是从学生需要和发展出发,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以人为本,以乐学为核心,研究教与学及相互关系的教育体系。采用“ 构建乐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指导,让学生乐于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传导、开导的作用(启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知,乐于创造的学习。在学生独立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并积极参与小组、团队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交流、对话、探讨、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主动学、乐学、会学的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自我发展。“个性发展是指学生个体在可达到基础上个性得到主动发展。本课题研究的“个性”是指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合作性和责任心(即五性合一)这六种个性品质将在乐学过程中生成、发展。采用“构建乐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知识,勤于动手实践,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获得身心的和谐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培养目标,学科课程教材,教学途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方面落实对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同步教育与培养,又以人为本,重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每一个学生个体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因材施导,实施有差异的异步教育,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构建乐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一项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体系。以学生的个体学习为基础,充分运用一切教学条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课内外全部教学活动。采取扶差、保优、促中的导学方式,着眼中等生,实施中速推进,分类指导,构建同班同质,同班异质的“班级授课、常规教学、双步运行”的机制。改变对学生统一要求、统一训练的“一刀切”现状,努力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和发展,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课堂民主、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乐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呈现引趣、启导、探究、评价四个层次并相互依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进行“学知习行”的启发、引导、帮助、激励、关爱,通过启导,使学生的潜在学力得到开掘,主体能动性得到调动。学生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习的内在品质。在学习过程中能自我指导,自我监控,自我强化,自觉地情感投入,学生不但能有目的地学习,有选择性地学习,而且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教师和权威,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同学挑战,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形成乐于创新的品质。
四、研究的价值。
1、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该课题的研究在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过程,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自主、开放、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学科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索为基础,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创新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对学习充满兴趣和自信心。敢于大胆质疑,具有独特见解,标新立异,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精神,具有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有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引领师生与新课程共同发展。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增强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爱好、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建立学校的科研骨干教师队伍,以点带面,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4、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激励教与学,全面、全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
五、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1)、围绕新课程改革进行研究。
以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为先导,确立适应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针对传统教学中重语、数学科,轻综合学科的倾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多元的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目标(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乐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具有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和方法体系。此模式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发兴趣??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反馈评价。”学生在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下,产生求知欲,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满足学生需求。教学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将教学作为帮助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根据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教学。
目标(3)、在研究中,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综合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提高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综合能力,培养一批由经验性向科研型转变的骨干教师,提高教师素质,形成我校科研管理机制。
六、课题研究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平台;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分类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放课堂、开放教材、开放学习渠道,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坚持“整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作用及学科间的整合及协同作用。
七、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途径。
(一)、研究内容。
1、学生方面。(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2)、自主、创新学习的习惯、方法、技能的培养;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评价研究;(4)、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格培养。
2、教师方面。
(1)、“构建乐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四环节”课堂教育模式的研究;
(2)、课程改革实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3)、“四环节”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
(4)、教师角色转变,建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营造民主、和谐教学氛围研究。
(5)、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开放课程资源,实现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研究;、(6)、教师科研素质培养途径的研究。
3、学校管理方面。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析及对策研究;(2)、科研课题管理及运行机制的研究;(3)、科研兴校与学校发展对策研究;(4)、科研育师与培训骨干教师的研究。
(二)、突破的重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乐学的目标、方向、措施、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时间与精力的有限,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差异性大,学生来源差,相当部分学生家长的素质低下,缺乏对孩子的辅导时间和能力,给实验带来较大的难度。
(三)、研究方法及对象。
在一、二、三、四年级中语文、数学、思品、体育、英语、美术等学科中,采用自然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进行课题研究。实验周期为三年(从2003年9月至2006年9月)。分准备阶段,过渡训练阶段,全面实施阶段,总结验证阶段四个阶段完成。其主要成果形式是实验报告,经验论文,影视资料等。
(四)、研究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1、本课题实验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步骤,实验周期为三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3握方法,开题。
第二阶段:过渡训练阶段(200
3年9月??2003年6月)
调查学情、教情,制定方案,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要求,掌
年11月??2004年元月)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设计“四环节”课堂教学活动程序,师生初步适应此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通过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自主学习方式和学习技能,人人过自学关,合作学习关。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
4年2月??2006年2月)
全面实施,实现研究的各项目标,完成研究的各项任务,实现研究的各项任务,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最优化,形成课题研究特色。
第四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6研究成果。
2、成果形式:
实验报告,经验论文,成果专集,影视资料等。
(五)、研究的途径。
1、抓学习,打基础,把握新课程标准
年6月??2006年9月)
实验测查,结题评审工作,总结经验,编辑研究成果专集,展示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大教育观念;尊重学生,民主教学的观念;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观念;敢于超越,重在创造的观念;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观念;讲实效,重质量的观念。在课程目标上力求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着眼于“开放、创新”的教学方式,倡导“新、活、宽、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科的教学改革具有明确的指导性,鲜明的综合性。
2、抓管理,建机制,保证课题顺利实施。
(1)组建由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学科组长三结合的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加强对课题的领导,保证课题实验顺利进行。加强过程管理,落实各阶段的工作目标,体现实验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2)建立管理制度,做到“五严”。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严格教学科研程序制度;严格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严格惩奖制度,建立起我校课题管理运行机制。
3、抓队伍,找关键,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进行课题实验,必须培养一支科研的骨干教师队伍,抓教师培训提高是保证教改实验取得成功的关键。
(1)对实验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两个《决定》,制定培训计划,确保教师培训工作与新课程改革的同步进行。
(2)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实验教师。以校本教研为主,建立科研“导师制”,帮助实验队伍中的青年教师迅速提高,提高科研能力。聘请专家讲学,顾问指导,提供研究现场,选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组织竞赛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树立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意识,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形成教改研究的氛围。
4、抓课堂??构建“激情引趣,主动探知”,“四环一线”的乐学模式。
(1)创模式。抓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构建“ 构建乐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题实验的主要任务及主攻方向。实验教师要严格按照“四环一线”的操作程序组织教学活动。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以教师激情“启导”引趣为手段,采用因材施教,同步与异步运行的方式,构建出“创设情境,引发兴趣??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反馈评价”的四环节模式。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成功。
(2)搭平台。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环境,搭建师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愉快沟通的平台,在知识构建的活动中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教师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开放而又充满生机的课堂。
(3)开渠道,重创新,建综合实践活动体系。
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拓展学生学习课间,加强学科间的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形成趣味性、开放性、创新性课堂。实现学生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解放头脑、眼睛、嘴、双手、空间、时间),让学生学于课堂,得于课外,发展特长。
5、抓研究?立足校本研究,营造科研氛围。充分发挥教科室职能部门作用,紧密结合学校科研实际,加强校本研究,以课题形式,指导课改,引领教师自我反思,自主发展,使教师的职业角色和教育形象得到根本转变。围绕主课题和教师的子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校本研究(反思性研究、案例研究),增强教改科研的实效性,提高科研的含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好整体战。开展学科内的交互式研究,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课题组联动式研究。突破研究的重点,共享研究成果,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形成我校科研特色。
6、抓评价??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科研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改革,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课改的一个制高点,是课改实验取得成效的关键。构建以人为本,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的评价体系,开展多元主体参与式评价,发展性评价,以教师、学生自评为主,校长、同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充分发挥其评价功能,形成激励机制的多元性,标准的多元性,内容方法、手段的多元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7、抓宣传??争取支持,形成共识。
加强课题实验宣传,不断包装和推销科研“产品”,主动争取市区科研部门的支持,帮助和专家的指导。向家长宣传课题实验的意义,作法,争取家长和社区单位的理解、关心、支持。举行“科研开放日”活动,并积极开发课内外校本教材及实验的资源,形成全员参与教改实验的活力。
8、抓活动??培养兴趣特长,发展学生个性。
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特长活动,设立以学科为主的语言、思维艺术、体卫、科技兴趣小组,使实验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有特长。以“争章夺星”活动为载体,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信心,成功感。各实验班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开展专题性的主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进行情感体验,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实现自我发展,主动发展,健康成长。
八、研究的可行性。
1、坚实的理论基础,是科研的支柱。
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已有良好的开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我校的课
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为我们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育师指明了方向。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指示及《纲要》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系统科学整体优化的原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一定会在素质教育上有新的突破。
2、学校领导重视,区市教科研部门的指导是保证。
我们深知这一课题的研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心血,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在市、区科研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指导下,努力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去开花结果。我们校行政班子以改革和创新精神带领全体实验教师迎接时代挑战,变压力为动力,通过三年的辛勤劳动,一定会实现学校教育质量上台阶,学校办学水平上档次,学校科研出精品的战略目标。
3、有一支积极向上的科研志愿兵队伍。
课题组负责人年轻有为,思想解放,有开拓精神和敬业精神。领导组成员有精力和能力指导科研。一批实验教师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
4、有教改科研实验的经验。
年参加了全国“异步教学”研究和学区承担的重庆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小学生异步导学”的实验与研究,其成果被评为湖北大学异步教学研究一等奖,获重庆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其科研成果在我市、区已产生推广价值。
九、研究组织及分工。
(一)、课题组顾问。李忠渝(高新区教委主任)吴介明(高新区教委副主任)周绪田(区进修校副校长)学校于1997徐晓容(九龙坡区教委初教科科长)吴家平(九龙坡区教师进修校教研员)李模铮(高新区教委办公室主任)
(二)、领导小组。组 长:王 萍校长
副组长:魏岚副书记 凌国斌主任 组 员:熊贵明(学校教科室主任助理)
张 敏(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
姚 熔(学校工会主席)、(三)、课题研究组。
组 长:王 萍、凌国斌
主研人员:王 萍、凌国斌、张 敏、邱川林、熊贵
(四)、实验教师。
语文学科:林代梅、熊贵明、靖雪梅、傅荣华、张 敏数学学科:龚 练、综合学科:邱川林、刘灵丹
十、课题研究经费。
1、合计经费预计30000元。2、预算如下:
有关工作会务费:3000元。
方案、计划、总结过程等资料费2000元。开题、结题、评审费7000元。培训教师费15000元。资料打印费3000元。明
第二篇:班主任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班主任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以爱育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爱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热爱学生是班主任职业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当班主任充满着对学业生的深切的爱意之时就能从内心出发,真诚地对待学生,必定想方设法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努力摸索一种适用学生装年龄特点、心理需求、性格特征的教导方法,了解他们在日常学业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培育他们的个性特征。在“爱”的沐浴之下,创设一种轻松、愉悦和自由的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其中倍感心情愉快,精力充沛,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对待探索新知识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使学业生具有真诚、友爱、活泼、上进,合学生的智能、心理潜能、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展。
爱的孕育将表现出一种热切的期望。教育心理学上有名的“罗森塔尔实验”早已提出了这种期望理论。当教师明显地表露出对学生的期待时,学生将体察到教师对他们所暗示的期待,因而受到激励,产生了诱发其潜能的诱因,很有可能成为能力颇强的干部和学业优秀、个性发展良好的优等生,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长处,并赋予恰当的期望,以促进他们个性的良性发展。
二、以良好的班集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班主任,应着力建立一个班风、学风皆优的班集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良好的集体必然要有为之服务的成员,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长处,给予不同爱好和特长的同学创造显露才能的机会和可能付诸实践的场所,使学业生在表现才能的过程中进一步塑造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可以说,良好班集体中的活动,平等竞争是个性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催化剂。当然,在班主任工作中,在充分发掘、培育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同时,庆有效地消除学生孤僻、自卑等心理偏差,而良好的班集体恰好又是医治这些消极个性的良医。
学生在良好的放集体中学习、生活、创造其个性发展才是健康的,这主要体现在班主任应协调好班集体与个性发展的关系。首先,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其次,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新生互相理解、互相体谅、团结友爱。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敢于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相互激励、不断上进。再次、学业生和集体之间,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能在集体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喜爱自己的班集体,感到自己需要集体,而集体也需要他,培养一种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三、因材施教,促进派学生的个性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业生的个性也千差万别,这种子个性上的行为差异要求班主任必须重视这种差异,因材施工教努力推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
首先,加强针对性。林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牲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其次,培养自主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业生独立获取知识、捕捉信息、运用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发现总是并独立处理问题。在教学中应转变授之以完善的思想观念,而可以有意识地留些漏洞,诱导学生拾遗补缺,以增强学生发现总是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业生的自主性。再次,提供选择性。充分新生学生的意愿,交给他们自已选择需要、兴趣、和爱好的权利,以实现学生个性主体性的发展,从而使教育由外在的强制力量转化为学生主体能力追求的东西。但同时又要注意适当引导,对学生错误的思想决不能听之任之。
四、科学评价,促进学业生的个性发展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自自我概念水平,班主任的正确评价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决不能以有色眼睛看等每一位学生,即使最不起眼的学生身上最微不足道的积极或消极因素都要加以引导利用。第二、实事求是地评价每个这生的优势,引导学业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同时不能回避自己的缺点,做到扬长避短。第三、转变传统观念,创设成功体验。班主任应该从应试教育中以成绩论英雄的误区中走出来,让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尽量让每一个学业生参加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发挥长外,显露才能,使学生从各自的成就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自己个性的展。第四、要及时发现并肯定每个学生的细微进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要求和希望。第五、妥善处理学业生的过错。公正、平等、有效地让学生从过错中走出来,决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抢白,而应婉转迂回的方式使学生改过自新。
总之,以爱育人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源泉,建立良好班集体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庆紧把素质教育的脉搏,针对学生实际,决不强求一味的统一,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推进个性一习扬。
第三篇:转变观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转变观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摘要:和普通中小学相比,中专学校的学生更为复杂。教师对师生关系、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的认识态度常常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了解当前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有效的策略来加以化解,是每个中专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职责。关键词:教学观念 个性发展 关系 问题 策略
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中专学校入学门槛的降低甚至取消,中专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中专学生的组成也变得更为复杂。而且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变得越来越脆弱。这就要求中专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要注重“育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良好的个性发展。良好个性的养成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事业的成败,人生的幸福。
一、中专教师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中专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近年来,合作教学的兴起为我们探求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基础上的关系。首先,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也有权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判性意见。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对传统教学体系下的教师来说,必须放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
(二)中专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从理论上讲,教师都深刻地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却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框定在升学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成绩好”、“就业”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以分数论英雄,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许多学生不得不尽力压制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以致学生知识结构畸形、个性发展狭隘乃至萎缩。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学习必须谨小慎微,不能做与考试学习无关的事,不能凭自己的个性去从事感兴趣的事。所以,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在其萌芽状态期间,就有可能被只具传统观念的教师所湮灭,在分数的标尺
面前,被教师无情地判为没有出息,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残忍的压制。然而,中外历史千百次地告诉我们,在传统眼光的学校里判为没出息者,日后竟出现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科学巨人,他们极大地影响、改变和震撼着整个世界,而他们早年也都被当时的学校判为“愚不可及”、“不可教也”之类。事实证明:学生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划不上等号的。教学目的的核心应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个性心理学研究,个性是一个整体。健康的个性就是在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和美的表现等诸方面获得高度和谐发展的人。健康个性者即是自我实现者,是把个人的内部潜能作最大的实现者。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说即是自我实现、自我创造。
(三)中专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掌握分寸,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学技能多样化。尤其是中专老师,首当其冲的是教会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多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把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当作自觉行动,精神饱满地学习、探索和追求。学生作为主体,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自主地手脑并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活动是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创造活动中,个人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需要、性格、知识和能力,展现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在探索新事物、发现新规律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素质的超越,从而逐步实现个性的完善。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培育、引导、训练每个学生的开发创造潜能的意识、方法和习惯。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以培养听话的学生为荣耀的片面观念,消除对顽皮学生的错误偏见,大胆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尝试和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教师应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特别是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这一思想,从而把这一有意识的活动熟练化为无意识的习惯化的教学活动。
二、当前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和教育引导的缺乏,以及对个性的否定性评价倾向,扼杀了一些学生的个性,导致个性发展不健全。
首先体现为缺乏积极的主体进取性,不敢面对问题,采取逃避的做法,削弱了成就需要、持久需要等积极的人格倾向,强化了谦卑需要、攻击性需要等消极人格特征,造成个性和人格的缺陷,缺乏探索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所言:“考试时一比较,马上能让美国学生输得一塌糊涂。在外国,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
其次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中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15.73%有自责倾向,13.17%学生有恐怖倾向,11.81%有冲动倾向;5.72%的学生有综合情况。以至于出现浙江一高中生因无法忍受压力用锄头杀死母亲的惨剧。浙江省对2961名大中学生心理卫生测查结果表明,16.7%的有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在一些学生的眼里,个性仅仅被当作或是服饰上的怪异,或是行为中的张狂,或是价值观上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他们把个性这一内在稳定的心理特征外化为一种浮躁、虚华和叛逆,以外在的“标新立异”来体现富有个性的“我”,抹杀了个性的内在稳定性。
三、中专教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一)中专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寻找欠缺,改进教育方式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些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替代。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缺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现在许多学生在未上学之前,吵着、闹着、盼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走进那梦寐以求的“天堂”和“乐园”。然而,思维单
一、未谙世事的他们,一旦进入校门,在就业压力和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面前,有的便开始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发生逃学等不良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增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努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燃烧的火炬。”前苏联学者赞科夫认为:“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从认知结构主义观点出发,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直观思维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可以从开设活动课、选修课、劳技课等课程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活动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内容更新周期较短,有利于因材施教,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发展个性特长,提高整体素质。此外,因考试具有教育性,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所以还可从调整考试的导向性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说,学校教育方式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的采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索精神、独特的求异思维、非常规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除此,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也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通过改变教学观念,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的授课方式为标准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提高中专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大、中专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保证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由于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一些问题,造成了学生的素质缺陷,毕业生走上社会以后,没有个性和独立的思想,没有激情,缺乏诗意和想象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体验与能力,只有一点狭窄的专业知识。这种状况引起人们的深思,从而引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讨论,并达成共识,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21世纪进步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教师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在青年大学生中倡导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将教育学生做人列为自己的首要职责。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主体关系的变化,只有不断加强和提高教师个人道德修养,才能正确对待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地帮助青年大学生克服“浮躁”、“疑惑”、“颓废”等心态。不能将道德人格作为追求富贵的工具,更不能为了追求高贵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
(四)名副其实的实践指导教师才算合格的中专教师
作为一名中专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如果对于所教专业的生产实际过程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是无法担当起实践指导教师的重任的。中专学校培养的是面向各行各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材。实际动手能力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创造财富和赖以生
存的本钱;这也是职业教育最具特色和优势的闪光点。因此,在学习期间对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真刀真枪的操作本领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教师的重要职责。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校要想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优秀的毕业生以实现其社会价值,首先就需要中专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范才生.素质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 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4 王公安.论21世纪职教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J].现代技能开发2000(6)5 赵太平.浅谈素质教育中职教教师观念的转变[J].职教论坛,2003(10)
第四篇:构建小班化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摘要]黑河小学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需求,积极实施小班化特色教育,本着学生第一、课程第二的理念,在全纳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适宜的教育,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班本课程个性化。小班的特色课程教学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小班教学;课程体系;校本化;特色化;个性化
黑河小学是一所实施小班化特色教育的学校。学校秉承每一颗星星都闪亮的办学理念,以全纳、适宜、精致、优质为价值追求,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班本课程个性化,引领师生在实施小班化特色教育的路上感受小班课程大精神的内涵,实现成长与蜕变。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激活师生的成长潜能
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各自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我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致力于追求全纳、适宜的目标,以《课程标准》为支点,构建分层分步、科学系统的全纳课程体系,努力激活师生的成长潜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全纳课程体系建设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统一整合课程。认真调查师情、学情,细化课时分配、课时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学校语文学科实现了两本书(人教版、教科版)的整合,把单元主题相同、价值取向相同、训练目标相同的课文进行整合,并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体育学科在一至六年级分别把围棋、国际象棋、跳绳、武术操、鼓乐队、悠悠球这些符合孩子们年龄和学科特点的项目进行整合,提高了孩子们的运动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的运动情趣。此外,学校还将京剧、口风琴、竖笛、奥尔夫打击乐等融入不同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将粘贴画、钻石画融入美术教学中;将微课、电子小报、空间制作融入信息教学中;将种植、探究等实践活动融入科学教学中;英语的分级阅读,数学的错题集让错误绽放美丽,品德学科的新德育,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总结阶段可以通过学生课程学习汇报或者竞赛等多种形式展示课程整合的成果,呈现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喜人景象。
学校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主要分为深入学习分科推进全面铺开三个阶段。深入学习阶段,采用学习汇报、微型讲座、引领读书、教师基本功练习、教师技能比赛等方式开展培训学习,使教师认识到课程整合的教学价值。分科推进阶段,由校长、业务领导亲自带头,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同课异构方式研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全面铺开阶段,通过领导走课、家常课、教研课、学科开放课、各学科观课和议课等形式推行各学科课程统整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等待,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校本课程特色化,张扬学生的个性风采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课程是育人的平台,课程设计要适合孩子当下的生活,放眼孩子的终生学习。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张扬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风采,黑河小学找到了自己的途径开发校本课程。
(一)儿童课程课程行为促进习惯养成
教育即生活,学校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课程行为作用于学生当下的生活,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育才最适宜。
黑河小学抓住儿童特点开设晨诵、午写、暮读课程。晨诵:每天早上读十分钟,以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新的一天。学校对每天的诵读有布置、有检查,对学生的晨诵积累情况进行考查、检测、评价和不同形式的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传递愉悦的精神,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午写:每天下午书写十分钟,写好汉字。学校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写字》教材,以凝神的书写引领孩子静下来、写进去,端端正正地写好每一个中国字,孩子们也从中习得方法,受到熏陶。暮读:每天晚上读书半小时。学校给孩子们买书,并开展好书换着看好书飘起来读书推荐会等读书活动,用书香滋养孩子们的童年,帮助孩子们养成读书像吃饭一样重要的习惯。我们教导学生,如果每天都能坚持做到晨诵、午写、暮读五十分钟,肯定会拥有了不起的人生。
(二)节日课程课程形式引领生活方式
黑河小学建立了以四节(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感恩节)为主线的节日课程体系。如把黑河市建党、建政、建军的奠基人王肃同志牺牲的日子(6月12日)设为学校的感恩节,在感恩节期间,以王肃精神为依托,开展了新生入队、王肃诞辰百年纪念、演讲等课程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课程方式迁移到孩子们的生活之中,让孩子们的生命从此灵动起来、润泽起来。
(三)实践课程课程思路拓展学习空间
黑河小学的课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还深挖校外实践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红色之旅,绿色军营夏令营;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瑷珲历史陈列馆、黑河知青博物馆、黑河好八连、幸福工作站等校外活动基地进行体验学习。每一次的课程实践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班本课程个性化,绽放每一个生命的精彩
构建小班化课程体系,着眼于现在并关注未来,着眼于培养孩子的生活情趣,帮助孩子找到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这就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从生命角度看待孩子,所设置的班本课程内容要切合适合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能够促进孩子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根据儿童需要开发课程
在创建班本课程过程中,黑河小学以儿童兴趣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以儿童全面发展为落脚点,以各班的实际情况为基本点,以课程整合为创新点,使课程更具多样化、融合化和特色化。
根据儿童的需要,从动手、动脑、激趣、合作等角度优化课程建设。每个班级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班本课程计划。学校要给予各班相应的支持,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师要积极配合,其他任课教师也要参与到班本课程建设中来,为课程建设献计献策。
(二)课程成为童年的滋养品
黑河小学以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实施人文关怀、熔铸人文精神为班本课程的内涵,通过课程实施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校二年一班将诵读与奥尔夫打击乐相融合,开设了朗诵班本课程;六年四班开设了钻石粘贴画班本课程;其他班级开设了读书国学足球演讲鼓队等班本课程&&
五年三班的小音符乐团是黑河小学的首席乐团,也是班本课程与音乐教学整合的成果。一年级入学时,班级制定了组建一个小乐队的目标,班主任要求每个孩子学会一样乐器,电钢琴、小提琴、钢片琴、口风琴、葫芦丝、各种打击乐可以自主选择,班级29人必须全部参加课程活动。一年级时孩子们弹奏得还不是很好,但每个人都专心致志,细心琢磨,不管是官教兵,还是兵教兵,大家都齐心协力,每个学期都能演奏45首好听的曲目。三年级时班级已经能够独立承担展示和展演活动。四年级时,正式成立了小乐团小音符乐团,开始承担学校的首席演出任务。在乐队的组建、训练和演出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演奏方法,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自信心。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说过: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特长,特色就是卓越。黑河小学小班化特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遵循让学生从差异中发展、从差异中各有收获的理念,致力于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有特长、有能力,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也通过课程建设努力提升办学品质,追求卓越发展,见证了小班课程大精神的教育之美。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演讲录:文化,为学校立魂[z].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6.
第五篇: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 也谈语文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及综合应用知识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关键词] 发展 能力 质疑 引导 整合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知,现在的小学生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备一种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以成就社会所需的人才.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教学建议,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就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能力呢
一,允许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相逢何必曾相识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方是长进”,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都强调阅读时要既学且问,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学生提出:与落花生作对比的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讲体面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而是既体面又实用,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问得多好呀!虽然,这学生对“父亲”的话理解得有失偏颇,但从中反映了学生对课文敢于挑战,敢于质疑,这就是难能可贵之处.发现,质疑,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课文的良机.此时,就可以以此为研读点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辩论,最后达成共识:人要踏踏实实的做人,做有用的人.而他们达成的共识远比老师说一即一的认知可贵可行.又如在学习《狼和鹿》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为什么凶残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元凶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兴趣点全都集中到这问题上了.于是我顺其自然,让大家围绕着这问题品读课文,大家都很自觉地进行了阅读探究.生:鹿群失去天敌后大量繁殖.灌木,小树,嫩叶……一切能吃的绿色植物都背鹿给吃光了.鹿就成了破坏森林的大坏蛋了.生:没有了狼的威胁,鹿再也不用练习逃跑,奔跑了,这样,鹿的体质就会越来越弱,这样鹿就很容易得病,这成了鹿毁灭自己的原因.生:鹿群,狼,森林之间自有他们的自然之道.这是一种生态平衡,我们人类不能随意地去阻止.不能因为怜悯鹿而大量的捕杀狼.……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质疑---深入探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即便是不大会发言的人,此时也能仗着众多的支持者发表意见.我想,通过他们的畅所欲言,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和语文素质已经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在课堂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多问
几个为什么,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索,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困惑就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就是我们教师的机遇.抓住它,才能生成一份美丽,收获一份别样的惊喜.所以,课堂上的“旁逸斜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相逢相盖便相亲,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问题.课堂上,清醒于自己的视野不如醉心于孩子们的天地中.此外,在课堂中,要允许学生失败,提倡学生“标新”,采用积极评价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二,巧妙引导,创造学生探究机会――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自己去深入探究,深入思考了,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探究性学习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独立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更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问题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关键在于:要保证学生有探讨研究的空间;要选准有研究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而且是处在儿童信息临近区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使教学过程明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最好能摆脱“情节分析”.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再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三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这个办法 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80万曹军,原因何在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从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综合性地依据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经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吸收,再组织好语言,作出正确的表达.如此,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就能留出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样,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觉,体验的空间,一个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和发挥的余地.的确的,语文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优化学习过程,创造合作探究机会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有的善于思维,有的善于表达……如果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互相交流,那就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合作中培养团结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从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达到共同提高.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意识,打下小组学习的基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读书时间,自主学习时间,允许快者快学,慢者慢学,让学生各有收获.其次,指导学生互相合作,确保小组学习到位.课前分组时,要注意分组灵活,分工明确.课中分组讨论时,我们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点拨.讨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一位同学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将其见解与自己的理解作比较,进行补充,再由小组长综合归纳,达成共识.(2)辩论式.由小组长负责,各组员提出不同的意见并说明理由,经过争论,比较,综合归纳.(3)连锁式.小组成员依次谈看法,提出各自见解,最后归纳总结.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根据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选好讨论内容和形式,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汇报式,交流式,辩论式等多种方法探究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全班讨论时,我们要做好引导,沟通的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使他们运用直觉思维去感受,通过读,说,议,演等多种形式学习,体会语言文字.过程中要注意以读为本,让学生潜心读书,尝试着读,理解地地读,投入地读.合作学习把个人经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主动学习的潜能,增大了学生学习的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中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有效地开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实而不虚,才能使课堂充实而富生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清醒于所谓的正确答案中终不如醉心于求索的历程中.三,整合融合,拓展学生探究空间――万紫千红总是春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非教学的终点,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应该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自主地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心得问题.因此,语文探究学习不应禁锢于课堂,局限于课本,与生活隔层脱离,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融入课外广阔的实践天地,千姿百态的社会活动,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立体空间.因为,万紫千红总是春.1,向课后开放
课文及课外读物蕴藏着大量的综合性知识.课后开发阅读,可凭借课内的“引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更广阔的阅读领域.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后,可开展“长征知多少”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找,阅读搜集处理相关信息,并整理发言稿;在读完朱自清的《春》后,可引导学生阅读中外作家,诗人写春的作品……同时,加强课外动笔的实践,诸如诗歌的扩写,改写,故事的续写,读后感,仿写等,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学生阅读的越多,知识面就越广,视野就越开阔,思维也就越活跃.2,向各科开放
一切都是相通的,各课程间更是如此.语文这一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把握语文课个性的基础上,以语言文字为凭借,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与各科相互渗透,相互提高发挥整体协调共同提高的作用.如上《月光曲》一文时,可向音乐课开放,引导学生欣赏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通过直觉的听来感受《月光曲》的美妙,从而理解盲姑娘兄妹俩的陶醉及贝多芬那“纯熟”,“感情多深”的弹奏技巧;上古诗《山行》时,可向美术课开放,引导学生涂涂画画,将自己所体会到的诗情画意用图画来体现.你会发现,你会讶异于孩子们手中的“霜叶” 之绚丽的确甚于艳丽的“二月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生动,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都易于发展.3,向校外开放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所以,为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校外生活:带学生踏青,秋游,在大自然中学语文;参观访问 ,开阔视野;调查考察,体验生活……如此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则适时地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校外世界中尽情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享受开放学习的乐趣中丰富文化积淀,丰富知识背景,养就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体验语文.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即便是错误的,也能折射出课堂的独特美.让我们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就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回荡于课堂中.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邬强波.《三月景,宜醉不宜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