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讲:知行合一,修身为本

时间:2019-05-13 06:3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演讲:知行合一,修身为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演讲:知行合一,修身为本》。

第一篇:教育演讲:知行合一,修身为本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

今天晚上有幸再次来到这里跟大家交流国学。上次跟大家交流的是关于“孝”。

先跟大家讲个故事。

在一个原始部落,有一天,酋长召集族人开会。酋长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我们每个人出生以后,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并且优点和缺点不是相安无事,能够和平相处,经常会有斗争。就像两匹狼。一匹是好狼,代表我们的优点:仁慈,勤俭,孝顺,友爱,认真……另一只是坏的狼,代表我们的缺点:冷漠,懒惰,无情,草率……

这个年轻人一听,就问,假如这两匹狼做斗争,我们的优点和缺点做斗争,那谁会胜利呢?

问题一抛出来,大家就七嘴八舌讨论开来了,各位同学,各位朋友,你们觉得谁会胜利?

酋长最后说:你喂给他食物那只狼,会胜利。

把食物,把能量给好的那只狼,给我们的优点,优点就会胜利,而把食物,把能量给缺点,坏的那只狼就会胜利。我们就被自己的习气和坏习惯牵着鼻子走。

优点和缺点作斗争的过程,就是修身的过程啦。

修身很关键,很多困惑我们的人生问题,追究起来,都是我们身没有修好。在《大学》这部经典中,就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是天子也好,普通百姓也好,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根本的,还是修身。

修身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广泛,如果大家去研究的话,会得到很多答案。有一个答案,我们可以参考,那就是,修身,就是尽本分。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做儿子的,就做好儿子的本分,好好孝养父母;做哥哥姐姐的,就好好爱护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就好好敬爱哥哥姐姐。现在社会出现很多问题,就在于都没把本分尽好。做儿子的可能埋怨父母不讲理,对自己不好,却不反省自己儿子的本分有没有做好。做下属的,埋怨领导不讲理,不受重视,所谓君仁臣忠,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省,很可能是问题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

古时候有一位圣人,孔夫子都对他推崇备至,他就是大舜。

大舜是个社会底层人士,在历山做过农民,耕地,做过工人,在黄河之滨做陶器,还在雷泽打过鱼。都是很辛苦的工作,不仅如此,在家里还有时时刻刻防备父母和弟弟的迫害。历史记载,大舜的父亲是个乐师,但是后来眼睛瞎了,大舜的亲生母亲死了之后,父亲娶了一位后母,后母有生了一个弟弟,叫象。家人都想把大舜杀死。象“日以杀兄为务”,每天的工作就是想着把哥哥杀掉,然后粮食和农具归父母,哥哥的琴归自己,还让两个嫂嫂给自己铺床铺。有一次,父母叫大舜修屋顶,就在下面点火,要把他烧死。大舜能,提前准备了两个斗篷,像鸟一样飞了下来。挖水井,父母和弟弟在上面填土,要把他活埋。大舜从旁边挖条地道,出来了。但是尽管如此,大舜没有任何的怨气,还在那哭泣。他说:是我没有吧孝道和悌道做到啊,草感召父母和弟弟要谋害自己,是自己德行不够,还不能感化父母和弟弟啊!哭得很难过!

大舜在种地时,就认真把地种好,做陶器的时候,就认真把工作做好,打渔的时候,就认真打渔,在打渔的那个地方,年轻人都到水深的地方,老年人没办法,只好在水浅的地方打渔。大舜为了感化这里的人民,就主动做榜样,把水深的地方让给老年人。久而久之,就感化了当地的年轻人的敬老尊老之风。

孟子对大舜很赞叹,叫“若固有之。”大舜种地的时候,就做好农民的本分,好像一辈子就做农民似的,做工人的时候,就做好工人的本分,好像一辈子就是做工人的料!这个态度可不得了。无怨无悔!我们现在经常听到说抱怨的话“晕死”、“累死了”、“怎么又是我”……

所以,若固有之,四个字就能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大部分问题。真正尽好本分的话,是不是真的一辈子都只能做低贱的工作?不是啊!

尧帝就来考察大舜,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考察大舜在家里的表现,是不是对父母很孝顺,对弟弟很爱护,对邻居很友好。派九个儿子给他,让儿子在外面考察大舜处理民间百姓的问题的能力。最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舜!

我们仔细分析,大舜只是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了而已!他做农民的时候,没有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啊!把本分尽好了,王侯将相,自然而来就来了。

大舜后来,真的把父母和弟弟都感化过来了。我们经常有一个观念,对坏人要赶尽杀绝。把坏人杀了,他还是坏人,如果把坏人感化过来,教化过来,他就变成好人了。这可比把坏人杀掉高明多了。如果我们这样一想的话,很多事情,我们会看得更明白。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有没有把本分尽好!真正想明白了,我们就对自己的状态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了。

不修身的话,得到荣华富贵,反倒是个祸害!我们讲,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有一天,梁惠王在在自己的皇家公园,看着种种珍贵的飞禽走兽,很自豪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意思就是说,你们儒家都以成圣成贤为修学目标,你们圣贤也有这些乐趣吗?有这些物质享受吗?也会享受这些物质吗?孟子的回答很高明啊。他说:“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圣贤之人啊,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尽好自己的本分之后,享受这些物质才感觉到快乐,如果德行不好,没有尽好本分,即使有这些物质,有这些珍贵的飞禽走兽,也不会感觉到快乐啊。

这是孟夫子在几千年之前说的话,但是看起来,就像说今天的社会现象一样。这就是经典啊,历经岁月而不衰。所以我们不要随便指点经典说,这句out了,那句是糟粕。我们看,现在很多人越有钱,越抑郁。地位越高,越心惊胆战。彭鑫博士举了一个例子,有个高官,患了严重的抑郁症,整夜整夜不睡不着。后来被抓起来了,财产被没收了,在牢里一个礼拜,抑郁症就好了,睡得着了。这就是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啊。真正贤能的人,一定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而真正的快乐,是由心而觅,从心而发的。不是从外面找来的啊!我们经常讲去“找乐子”、“去high一下”,真正的长久的快乐,不是在心外面找到的。

我们现在的人,都比以前富裕,城里人比乡下人富裕。就相当于梁惠王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庄园,但是现在人比古代人的快乐少多了,城里人比乡下人的快乐少多了。

那是不是现代人一定要比古人抑郁,城里人比乡下人抑郁才正常呢?不是啊!这是反常!假如我们都以修身为本,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好好尽自己的本分。做父亲的少出点差,多跟孩子在一起,把“父子有亲”的本分落实好。朋友之间,少一点利益,多一些真情,从新关怀对方,好好地把“朋友有信”的本分落实好。下属少些斗争,少些抱怨,上级少些人情和个人偏好,好好把“君仁臣忠”的本分尽好!大家都能过上富裕而且快乐的生活,因为“贤者,而后乐此”啊。这才正常啊。

比如说结婚,找对象,那是喜事,好事啊。结婚的时候,亲戚朋友都来庆贺,找到男女朋友之后,你的父母希望你带回家看一看,朋友希望你带出来一起参加活动。看起来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懂得男女朋友相处之道,不懂得夫妻相处之道,摆完喜酒之后,就是一辈子的麻烦事!夫妻,男女朋友怎么修身呢?“夫妇有别”,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王凤仪讲道:“做丈夫的,要领妻,不管妻。”男人千万不要去管妻子,现在的女子无论是见识、文化程度都未必比男子低,去管就容易产生矛盾,只要领着妻子好好教养孩子,孝顺双方的父母,和谐人际关系就好了。女子修身呢?应该从“敬,礼,柔,顺”上修。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啦。你天再高,还是被地心引力牢牢地拽在手里!现在我们好像都很喜欢管人,甚至也很喜欢被人管,没人管的时候,就不舒服。哎,他怎么不管我啊?谈男女朋友的道呢?做到哪些本分呢?

《易经》里面有一个卦叫:“咸”,咸,是“无心之感”。少男少女互相感通、感召的。要不要去讨好?献殷勤啊?说花言巧语啊?不断买礼物啊?

在大学我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大部分谈恋爱都是去哪里玩,去哪里吃饭,或者去哪里买东西。如果哪天对方不和你吃饭、不和你玩的时候,意味着差不多就要分手了。

那修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修,是修正的意思。身,不仅指我们的身体,还指我们的内心。所以修身,其实也是修心,因为身心是不二的。没有了心,那就是行尸走肉,没有了身,心也没有安住,安放的地方。

我们经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这些都是长出来的树干枝叶,根本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学》里面的教诲。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这里告诉我们修身的根本方法和次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修。

下面我们来逐一讲解。

格物,据说明朝王阳明先生开悟之前的理解是“分析物质”。并且告诉他的学生,要做到格物,你先从院子里的竹子开始格起,学生就坐在竹子前,坐了三天,病了。王阳明先生一看,心里就犯嘀咕了,难道圣人的教诲有错吗?我自己来格一下,于是也端坐在竹子前,坐了7天,也病了。王阳明先生没有像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一样,到了这个时候,就说,古人的教诲是糟粕。他仔细想啊想,终于开悟了。格物,不是分析物质,而是格除物欲,格除自己的坏习气。

分析物质是没有个尽头的,现在的科学已经很发达了,任何物质都可以分析道分子,原子,电子,在往下分析就是夸克。只要那个切割的工具足够精细,就可以再往下分析哦。在往下分析是什么呢?是能量!

所以格物不是分析物质,而是格除物欲,格除自己的坏习气啊。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的朋友告诉过我一句话,我觉得很受用,和大家分享,她说,如果对于一个东西,是你需要的,那就不是欲望,而如果是你想要的,那就说明这个东西未必是你非要不可的。

接下来,就能够致知。

格除物欲之后,就能到抵达我们的良知,我们的本性。我们经常听同学说,快考试了,但是就是读不进书,做一件事情,丢三落四,不能圆满,出门忘了带钥匙,回去拿了钥匙,在一看,忘了带饭卡……做完之后,老是觉得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比如说,审稿,报纸出来之后,才会发现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做好。

原因在哪里?原因很可能是我们心不清净。我们的心装得太满了。我们一直都会觉得学习是装进来的过程,是拿进来的过程。但古人告诉我们,学习是拿掉东西的过程。

我们来看一下古体的字

下面这个小孩很难过啊,要拿掉……拿掉懒惰,拿掉坏习气,拿掉坏脾气,拿掉傲慢,拿掉成见,拿掉烦恼……

拿掉这些东西之后,学东西就有效率了,学东西就快了。

后面是诚意,正心,然后身修。身修之后,修好之后,就不得了了。

有一次,中心接待了一位女士,她有一条烤红薯,不吃了,想留给我们老师吃。我就拿着红薯追出去,她连忙摆手说:“送给您们吃,谢谢您们。放心,没有毒的。”她这话一说,我想还给她都不好意思了。可想而知,现在诚心诚意的人比较少见了,好像帮助别人就一定要想回报。这已经不是帮助了,这是做生意。投资了多少,回头就把扒拉着算盘看受益。人与人之间还是多一些诚意,会比较温暖。

心态不好,不在正道上,也容易出问题。表现在哪里呢?往往表现在言语上。古人讲,“口乃心之门户”,这个人心性怎么样,从他的言谈举止当中就大概能看出来。心性偏差的人,要么放辟邪侈,要么话太好听,好听得让人别扭。

身修好之后,那就不得了了。

孔夫子说自己“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距。”

这个“随心所欲,不逾距”可不得了!做什么事都能够成功!

李里先生说,现在很多人是“莫名其妙地来,稀里糊涂地活,无可奈何地死去。”这可比孔夫子差远了啊。

修身又很多方法,或者叫法门。其中一个法门是多读书。但不是读闲书,什么书都读。有两种书给大家推荐一下:

一是经过前辈检验过的书,二是经过时间检验过的书,最好就是读经典。并且真正按照圣人的教诲去做,去落实。学了不落实,那是骗人。

据说有一群鸭子,向天鹅学习飞翔之术。终于学会了,鸭子们说了:“好了,现在我们走回去吧。”

学会了飞翔之术,最后还是走回去。就是学了不力行!我们学院的院训叫“知行合一”,这句话是王阳明先生教导他的学生的。知道了,但是不去行,不去做,那是骗人;不仅如此,还会增长傲慢心,这个我学过,这个我早就知道了。很多人是“言语上的姚明,行动上的郭敬明”。但是,如果不学习,那“行”也是盲修瞎练。

学会了之后,还要有定功,能够坚持。要不然别人随便说一句,你就动摇了,说两句,你就不做了,不学了。

据说苏东坡有一天在坐禅,突然来了灵感,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写完之后,很得意。于是就叫书童马上送到江心寺,这座寺建在江中央,所以叫江心寺。送给法印和尚看。法印看了之后,写了一个“屁”字,叫书童送回去。本来苏东坡在家里很得意啊。看到这个“屁”字就很生气了。亲自乘船,要找法印和尚理论。结果到了江心寺,看到法印的禅房大门紧闭,在门上贴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当初我读完这个故事之后,也哈哈大笑。但是笑过之后,感觉被别人笑了一场。因为自己也被屁打倒过。填志愿的时候,别人说这个学校好,那个专业好;读大学的时候,别人说这门课好,那门课的老师打分很小气;毕业之后,别人说考老师好,考公务员好,做外贸好……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上之风必偃。君子的德行像风,能够移风易俗,建国军民;我们更多的时候像草,被别人转变。

下面跟大家分享《诗经》里面的一首诗,叫《风雨》:

《诗序》里面讲:《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凄凄」就是有风有雨,这两者所发出来的一种寒气,「夷」当悦字讲,喜悦讲。我们没有见到「君子」,我感觉是希望有「君子」出现,已经有君子出现了,那「云胡不夷」呢,为什么不喜悦呢?鸡」也比作「君子」,「君子」的行为就是这样,不受外在的这个环境是好是坏,世间是乱还是不乱,他的行为都是那么,按照一定的秩序,来做人处事,有一定的法则的。

「风雨潇潇」也形容雨下得很疾,雨下得很疾,风吹得也很大,就是大风大雨了,虽然风雨,风吹得那么大,雨下得那么疾,但是鸡叫的声音还是很和气,很和平地在那一声一声地叫,不会因为风雨,有大风雨不叫了,也不会因为风雨大,声音叫得很大,它自己依然保持自己,正常的那个叫的声音,那么和平。把鸡鸣这种行为比作「君子」了,就好像在乱世里面,看见君子的做人的那种风范,那就见到「君子」了。「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那病为什么不好啊!那一切的病,那种思念君子的,这种病完全好了。晦」是一种昏暗的,好像天虽然快要亮了,这个时候或者可以说,天已经明了,天已经明了,这个风雨在那一下,黑暗得就像天还没有明,「如晦」啊,「鸡鸣不已」,鸡仍然在那叫,「不已」是不停止,仍然叫得不停止。

在有风有雨的这个环境,事态炎凉的,寒凉「凄凄」的这一个时代,而这个鸡仍然按时候地,鸡到天快明的时候才叫啊,它是按照时候来叫,叫的声音还是那么和平的,这就难得了。拿这个就比作「君子」啊,我们这个「君子」,能够这么做的话,绝对性地能够自己,很稳妥地在道业上面,修道上面能够进步,无论在什么时代,自己不受影响。同时更可以来转变外面的环境。

《大学》中讲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修身的话,静很重要。静,是心静。心不静,就很难把事情做圆满。心情很烦躁的时候,甚至什么都不想做。心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诗经》里面描写心静的女子是“窈窕淑女”,窈窕不是身材姣好的意思,否则窈窕跟身材比较“饱满”的女性就无缘了,圣人不会这么以貌取人啦。窈窕就是“娴静”的意思,娴,同嫺:一个女子在门边安静地抬头看天上的月亮,现在看月亮的女子比古代少了很多,原因是心躁动了不少。

孔夫子在《易经·系辞传》里讲一个人心静的状态就像平静的水面一样,如如不动,但能反映事物,并且是原本地反映,做得决定一定是最准确的,做得选择一定是最恰当的,“寂照湛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我们看《论语》,记载的是孔夫子的言行录。孔夫子给学生上课,不像我们现在的老师上课,提前就要做好准备,写好教案的。有时候是学生问,孔夫子马上回答,有时候是孔夫子自己说的。比如说:“君子不器”。就四个字,没头没尾,但意义深远。大概意思就是说,君子是灵活的,不是想器物一样,比如这个桌子,做好之后,这个形状可能保持十年、二十年不变,“君子而时中”,君子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行中庸之道。

如果水面动了,那映射的事物也变形了,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们的心本来是不动的,充满智慧的,加入了私心、懒惰、贪婪的念头,水面就不平静了,心就不静了。

静,能生慧,产生智慧。用智慧做事,那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功的。那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我们大学生修身尤其重要和迫切。特别是师范类的同学。韩愈讲: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老师啊,老师啊,您是我的命啊。假如是个德行高尚的老师,您的学生一辈子都受益啊。

我已经毕业快一年了,有的同学升迁得很快,已经是部门负责人了,但是烦恼很多。为什么呢?德行不够,能力不够。就像一个东西,架子搭得很大,但是中间是空的,那当然摇摇欲坠了。还有的同学现在就不想活了。我劝了好几天,总算劝回来了。所以,缺乏圣贤教育,真的很容易出现问题。

今天很荣幸,能来这里和大家分享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修身的话题。由于我的休学很浅,再加上时间有限,有讲得不当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感谢各位同学、各位朋友,感谢院报的同学们,感谢邹昀芹和王建,以及我不知道的,但为了这次分享而付出的同学们,谢谢你们!

第二篇:从政以修身为本

从政以修身为本

——“静园”学习有感

今天,我在纪委监察室的带领下到廉政教育基地“静园”接受党风廉政教育学习,先后观看了近几年腐败分子落马的鲜活案例和警示教育片,学习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廉洁文化,毛主席、朱德元帅、习仲勋等领导人的廉洁故事,正反案例的鲜明对比我发现致腐的原因是:破法首先破纪,这是沦为腐败分子的首要原因。从***、令计划、湖南日报抱团腐败案看,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违反组织工作纪律,利用职权谋取私利,逐步陷入深渊把自己埋葬。而破纪的表现有:

违反群众纪律,丧失服务意识。这是思想开始滑坡的第一个推力,蓝军等人平时在工作漠视群众利益,蔑视工作纪律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经常开会搞个人主义,拍脑袋决策、一言堂甚至算计与自己对立的同事,我行我素的工作作风导致其利欲熏心,逐渐膨胀。

违反生活纪律,兴趣败坏。这是一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加速器。李亿龙等人,不仅经常出入娱乐会所,与多名女青年有染,而且还私设地下行宫,生活糜烂,忘记自身的身份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忘却本来,毫无恩念可言。很多贪官出身贫寒,童年的苦难是塑造品格走向美好人生的基石,更应倍加珍惜,可却放任私利,把手中的权利当成了谋取财务的利剑,最终斩杀了自己。

以上案例都说明了腐败分子个人身心得了虫蚀,思想被物质填充了大脑,生活被欲望牵扯。众观古今名贤,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周敦颐的《爱莲说》、曾国藩的家训、毛泽东三辞生日晏、贺龙从严约束副官等等,不难看出廉洁从政的共同点莫不在于严以修身。“身正不怕影子斜”,“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可见修身的重要性。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具体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更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培育良好家风,择善而从。家是一小国,家不稳业必失。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文明礼貌、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首要是感恩父母,其次是教育子女。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有怎么可能去服务群众;一个人连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都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又怎能对群众拥有感情。这样的人品应当排斥在公务员之外。有的人权力覆盖家庭,在工作中只关注领导注意,不在乎群众注意,对领导唯唯诺诺,对父母颐指气使,对子女置之不顾;有的人和家人合伙搞权钱交易,家人充当帮凶,这都是家风不纯,歪风邪气。

培养高雅情趣,博学于文。兴趣打开社会交往的窗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健康良好的兴趣有助于结交到良好的朋友,比如毛泽东精通诗词书法,总书记爱好足球、博览群书,张所长书法、画画独具一格等等,而相比现在的公务员还有几人写的一手好书法。

保持坚强定力,约之以礼。公务员工作繁忙,经常白加黑、五加二,而且还有职业风险,没有外界描述的喝茶看报那样的风光和悠闲。我们要摆正心态,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埋头苦干,克服工作压力一股子拼劲钻研业务,像螺丝钉一样钉在一个地方干出成绩。经得住诱惑,不盲目攀比,奉行生财有道、幸福的生活都是靠奋斗拼来的原则踏实苦干,学思践悟,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来换取高效率,更好地开展工作。

立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今天的廉洁教育让我加深了对修身的认识,今后一定要克己奉公,不生贪念、不生私欲,保持操守,爱护家人、勤勉务公、兢兢业业。

政治处: 2018年1月3日

第三篇:修身为本:《论语》的核心精神

修身为本:《论语》的核心精神

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在读《论语》,所以今天我在这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读《论语》的一些体会。这些年,我在很多场合提倡“读《论语》,学做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就重新读了《论语》,也就有了一些自己新的认识。所以,今天就讲一讲这些年我对于《论语》的一些学习体会,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论语》这本书究竟最核心地讲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当然从古到今有很多不同的认识。我今天想讲的一个中心意思,就是《大学》上的这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我认为这句话可以说最好地概括了《论语》的基本思想,就是说一切的人,都要把修养、修身当做一个根本的大事来做,这是《论语》所讲一个基本精神。这一点,我想从这个方面来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第一,《论语》的思想当然是很丰富的,其中讲了很多的问题,核心的思想是讲做人的道理。第二,要讲做人,《论语》里边提出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提出了做人的理想标准。第三,怎么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我想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明一下,总的意思就是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一、《论语》的核心思想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是很丰富的,在当时那样一个乱世,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讲他的治国之道,他自己也当过几年官。关于在政治上如何治国,他有很丰富的思想,他也做了很多,一生奔走致力于改变这个世界,致力于把当时天下无道的状态变成天下有道。同时我们知道,孔子也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一件大事就是办教育,而且他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教育上,所谓培养了弟子三千。所以在教育方面,孔子也有很丰富和很有价值的思想。所以,有的人认为《论语》是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有人说主要讲教育思想,他们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想说,就孔子政治治国方面的思想、教育方面的思想来说,我们仔细地去看就会发现,核心的问题最后是落在做人的问题上。

(一)《论语》中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讲治国的道理,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说明,叫做“政者正也”。政治是怎么回事?治国是怎么回事?只有一个“正”字,这是孔子的一个基本思想。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这个“正”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

一方面就是正名,子路问孔子:“如果魏国的国君用你,让你去当政,你首先做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第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要正名,这就叫做“正”。正名什么?就是后面他跟齐景公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正名。就是说名实要相符,一个社会作为当时来讲有军臣、有父子,那么你处在一定的地位,就有一定的责任,也有一定的义务,同时也可以享受一定的权利。就是说你必须能够在哪个位置上做你该做的事情,享受你该享受的权利,这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过去我们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认为这是一种等级制的思想。这话也不错,当时来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确是一种等级制度。

当时说这个正名的意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思想,不仅是因为当时的那样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社会,包括今天的社会同样也有一个正名的问题,同样有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问题。就是父亲有父亲的责任,有父亲的权威,有他的责任和义务,也有他应有的权利。儿子也有他人格的独立,但是也有他应该遵守的道德,比如说他应尽的义务。现在社会上有不孝的子女;或者甚至于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在家里是老大,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听他的,这就叫父不父、子不子。在一个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如果父亲不教育孩子,《三字经》上讲“子不教父之过”,你不尽这个责任是不行的;同样子女如果不孝敬父母,这也是不对的,不能做到这些,这就叫父不父、子不子。当然社会上这种情况都是存在的,比如在一个单位,现代的企业管理讲责、权、利要很分明。你在这个位子上就要尽你的责任,享受你的权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名实不符。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际上就是说,要把社会关系整顿好,维持一个正常的社会关系,这对社会和谐发展非常重要。这是讲“正”的第一个内容。

第二,要正人,就是要使人能够自觉地走上正道。就是这段话里面讲的“有耻且格”,有知耻之心,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自觉地走上正道。就是要维持一个社会关系的正常,要能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键在每一个人能够自觉地遵守该遵守的规范,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就是要正人。关于正人有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孔子《论语》里面提出来的“正人先正己”,这话他是跟那些当权者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说给国君的。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就是说执政的人自己不正,怎么能去正别人?下面这段话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一段话。季康子是当时鲁国实际的当权人物,他不是国君。他问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意思就是说把坏蛋、坏人都杀掉来成正好人怎么样?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你哪里用得着去杀人呢?特别是后面这段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就是说当权者自己先要善想,朝善的方面走,老百姓自然也就善了。

然后做了个比喻叫“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指当权者,小人指老百姓。当权者的道德就好比是风,小人的道德就好像是草。风一吹到草上,就是草上之风,这个“上”是个动词,就是草把风吹上去,这个草必定会倒伏。就是东风吹过来草就往西倒,西风吹过来草就往东倒。也就是说,老百姓的、社会的风气决定于当权者的道德如何。这就是讲正人要先正己,这样的话社会风气不好,责任不在老百姓,根源是在当权者如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拿今天来讲,我觉得这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们简单地概括一下孔子治国的思想,也就是这样三句话“为政之本在正名”,就是要把社会治理好了,根本就是正名,要把社会秩序整顿好;而“正名之本在正人”,靠什么来正名?靠人,把人的道德水平提高;而“正人之本在正己”。这就是他的“政者正也”政治思想的大体内容。

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正”的目标,《论语》就提出来了“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思想,就是我们在这里引的这一段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就是比较了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一个是叫“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一个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就是用行政的办法,用惩罚的办法来治理。这样的办法,孔子给它做个评价,说其结果是叫“民免而无耻”。你规定了什么不该做,做了就严刑重罚,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可以免于犯罪叫“民免”。他可以免于犯罪,但是他无耻,他没有知耻之心,他所以不干坏事是因为害怕,而不是因为他认为这个东西不对,他没有羞耻心,他只是因为怕你的刑罚,所以他就比较收敛一点,比较老实一点。

另外一个办法叫“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是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就是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认为这样的结果好处在于:“有耻且格”。就是他可以有知耻之心,他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做什么样的事情是可耻的,那么他就可以很自觉地走上正道了。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荣辱观,有一个荣辱观就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可耻的,什么是光荣的,就会自觉地对自己有个约束,行为上有个底线。所以这八个字“免而无耻,有耻且格”,这就是孔子对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的比较。再一个意思就是这段话后半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实际上就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一个概括、描述。孔子讲“为政以德”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德,一个是礼。我们现在常常讲,孔子讲的管理的特点就是以道德为基础,这话不错,但是没有讲到礼。实际上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德和礼两者的结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八个字,是孔子治国的一个基本办法。

孔子“政者正也,为政以德”的思想,我们现在看很值得我们注意,它反映了一种很重要的治国理念,这种理念和我们现在的一些想法,可能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他认为社会安定、政权巩固的基础在人、不在物。所以这里面有一个话就是,子贡问政,就是问治国的办法、治国的道理,孔子提了三条要足食、足兵、民信。子贡说如果这三条做不到,要去掉一条先去哪一条?孔子说先去兵,就是武装可以先不要,比较理想的状态三者都要,实在只能有两条先去兵,如果还不行再要去一条去什么?孔子说去食,经济的问题实在不行也可以放弃,但是老百姓的信任这一条是最重要的。“自古皆由死,民无信不立”,如果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那就全完了。这就是说一个政权巩固最重要的基础不在于武装、不在于经济,而在于老百姓的信任。其实这个话,我们如果拿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经验来看,也确实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国家武装并不是不强,经济也没有垮掉,但是民心失去了,一夜之间就垮掉了。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要巩固,社会要安定,最重要的是在人、不在物。

第二点,孔子治国的实质是什么?这个也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有人认为治国就是一种管制,就是制订一套法律把人管起来。那么孔子对政权怎么理解?就是“政者正也”不是去管制,也更不是去镇压,而是能够使社会、使人心能够正,使社会秩序能够正。既然是要正,那么相应的治国手段就不是靠强制,而是靠道德的教化。现在我们通常讲,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强力部门,军队、法院、警察这是主要的强力部门,这些当然是现在的社会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不是最主要的,特别是是从孔子思想来讲不是主要的。

所以这几点都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是立足于人的完善,把人的完善作为基础来考虑治国的问题。所以说,孔子确实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谈治国的问题,也周游列国讲了很多,但他的中心问题着眼于如何能够使人正,立足于人的完善。

当然孔子的治国思想也有片面性,这两段话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思想的片面性,就是比较理想化。认为真的像他的主张进行以后,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有一百年时间如果按他的办法做,就可以使社会没有任何残暴的行为或者是互相的杀戮,没有这些事情。“听讼,吾犹人也”,我断一个案子我跟别人也一样。他说“必也使无诉乎!”,他的理解是让这个社会,根本就没有诉讼的发生,这恐怕太理想化了一些。这是讲的孔子的政治思想。

(二)《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人就问孔子“子奚不为政?”你为什么不去当官治国?你既然那么关心社会的问题,你也提出了很多主张,你为什么自己不去干?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他的意思就是说,我现在要搞教育,宣传这些道理,通过教育让人们接受这些道理,这样就会影响到执政的人,他说这个就是为政。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为政思想是统一的、紧密相联系的。因为他为政治国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正,要正人首先当权的要正,要让当权者能够懂得这些做人的、治国的道理,这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所以他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治国的贤才。所以在他的观念里面,教育本身是治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或者是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

从教育方面来看,孔子主要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治国贤才。这里引了两段话,一段是孔子自己讲的,一段是他的弟子子夏讲的,都在《论语》上面。前面这段话,年纪大一点的朋友可能会有印象,这段话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曾经被作为一个反面的东西进行批判,特别在学校里面。因为当时我们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段话是樊迟去找孔子,说我想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所以你要学种庄稼,你别找我,你去找老农民。樊迟又说我要想学种菜,孔子说种菜我不如那个老菜农,你别找我,你去找他。这个话在那个时候被认为是孔子轻视生产知识,所以认为这个教育思想要不得,和我们的教育方针是针锋相对的。所以传统教育思想不行,他轻视生产知识。但是我们今天来看,这说其实并不错。我们想一想,在那个时候个体农业经济的条件下,种地种菜这些生产知识是不需要在学校学习的,那时候怎么传授?是父亲带着儿子,大概很小的时候7、8岁,就跟着父亲下地,手把手地教,就靠这个传授,不需要学习的。一直到现在,很多手工业的东西,比如刺绣、杨柳青年画等等也不靠学校,靠师傅带徒弟。“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手工业者就在作坊里面完成他的事情,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地教。所以当时的教育,根本就没有传授生产知识的任务,社会没有这个要求,这个东西不需要教育。

教育要解决什么问题?教育就是在孔子讲的要培养治国的贤才。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当权者要懂得了礼、义、信就可以治国了,老百姓就可以拥护你了,就会走上正道,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客观要求。子夏这句话也讲,君子不是学那些生产知识,“学以治其道”,学做人的道理和治国的道理。其实这一点今天来看,反映了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最重要的使命在正人,使得人能够懂得这些做人的道理,能够懂得如何来处理人和人的关系,这是教育最根本的一个使命,最根本的一个任务,那么这也是当时孔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点。至于说生产知识的问题,是在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以后,科学发展了,把科学用到了生产中去,使用机器。生产中用了机器以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要制造机器、设计机器需要科学知识,工人要操纵机器也需要科学知识。科技越发达,对普通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越高,在教育中间智育的部分,生产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的部分,就越来越占了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说现代教育不能没有这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非常重要,越来越重要。但是我们不能拿现在的观点,去评判2000多年以前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治国思想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总的来说,无论他讲治国也好,无论他讲教育也好,我们可以看到他最核心的问题是落实在做人上面,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部分的问题。

二、《论语》中做人的理想目标

既然说一切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人,要提高人的素质,那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当然也就成为《论语》思想中一个非常中心的内容。孔子提出了做人的一个标准,就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君子和小人是对立的两个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个含义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在那个地方讲君子和小人,君子指的是在位的、掌权的、治国的这部分人,小人指的是普通老百姓,这是从政治的、社会的地位上来分君子、小人。另外一个含义,不是从社会地位上来分,而是从人的道德、人品上来分,君子是指孔子所提出来的比较理想的一种道德的人格,小人是指道德上比较差的人,或者说他基本上只知道去追求自己物质生活的利益,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果你不懂得自己去修养,不懂得去追求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而只知道追求物质生活的利益,那么这就是属于小人的范围。

在《论语》中,对于君子和小人是讲的很多的,很多地方都讲君子如何,小人如何,我们现在常常讲的“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中讲了很多,一下子我们难以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君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一种要求? 我想就举出两段话,我认为是对君子最具有概括性的两段话,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一段话是讲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君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就是修养自己,敬就是一种非常认真实在的一种态度,就是要很认真、实实在在地去修养自己。子路不满足,说太简单了,光这样就够了吗?“如斯而己乎?”孔子加了一句叫“修己以安人”,就是说修养不止是为你自己,还要去安人,要使别人也都能够很安好。子路还不满足,说“如斯而已乎?”孔子又加一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和“修己以安人”大不一样,“修己以安人”是说你不能只顾自己修养,还要考虑到别人,“修己以安百姓”是说,不是一般地和人相处的时候要考虑到别人,而且说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有的百姓都要放在心里,要使他们所有人都能够安好,这就很难了。今天我们来说,君子要以一个理想社会作为目标,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整个社会好了所有的百姓都得到好处。君子要有这样一种追求,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孔子后面加了一句叫“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尧舜是儒家、孔孟所推崇的最高的圣人。要做到“修己以安百姓”,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我想,“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孔子所提出来君子应该有的一个人生的理想、人生的目标,也可以说这个本身就是孔子自己的人生的理想、人生的追求。因为《论语》中还有一段话就是孔子和几个弟子一起谈自己的志向。在几个弟子谈了以后,他们就问孔子说,老师是不是你也谈谈你的志向。孔子讲三句叫“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老百姓能够安置、能够安好,朋友能够信他,年轻人都能够非常地怀念他。实际上这三条和“修己以安百姓”实际上是一个安百姓体会。由于他自己能够使得老人、年轻和朋友都能够很好,所以我想这就是孔子作为一个君子他应该有的一种人生的目标、人生的理想。这个其实我们也可以说,以后确实成为中国人所追求的一个理想。所以我们知道,中国人的精神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际上就是体现了安百姓这一点,就是把百姓都能够过好日子,把我们民族的兴亡,作为个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修己以安百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修己,一个是安百姓。实际上这样一个要求、这样一个理想,回答了我们考虑人生问题时候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个问题是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问题。我们人的生命有两部分,一部分物质每天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包括两性生活的问题等等,所谓食色性也,这一部分是为了人的生活、生存和人的延续。但是除了这个以外,人还有精神生活,有道德、有各种的规范,要处理人和人之间的。“修己”就反映了人要注意自己思想精神的修养,要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而不要只局限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所以《论语》里边很多的话都反映了这个。“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他口头上讲,我要追求一种很高尚的理想,追求道,但同时他生活里边整天跟人家比,自己吃的不好,不如人家,以这个为耻,自己生活上吃的也好,穿的也好,现在当然要求也更过了,住的坐的车等等,处处要跟人家比,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强自己就很受伤。所以这种人就叫“未足与议也”,这样一种人实际上他所追求的不是道。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孔子就提倡贫穷。

下面这段话讲的非常清楚,叫“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是说你不要富贵,不是说你不要去摆脱贫穷,问题是你这个富贵是怎么得来的,叫“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不义之财是不能要的。如果说人家告诉你,你帮我运毒你就发财了,一辈子你都够吃够穿了,这叫不以其道去摆脱贫穷,我宁可我安于我现在的状态,我不干那种事。这不是说我不要物质生活,不是说只追求精神生活,而是说把精神的要求放在第一位,不取不义之财,讲的这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都是这个意思。

在这里讲了这两段话,实际上就反映了孔子还有弟子颜回他们精神的一种追求,他们一种精神的面貌。颜回是非常穷的,是孔子弟子中间最穷的一个。孔子就说他了,说“贤者回也”,就是他很有贤德,表现在“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他就是一碗饭,一瓢水,住在陋巷,像这样一种生活,“人不堪其忧”,换了别人根本就活不下去了,整天发愁简直是不行了,而“回也不改其乐”,就是颜回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完全不改变,不失去他生活的乐趣,这反映一种精神状态,就是他最看中、最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上的东西,并不把贫穷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

再一个讲孔子自己,意思也差不多,“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贵,这样一种富贵“于我如浮云”,和我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我们现在我们不少人,恰恰是以追求不义而富且贵,作为一种最高的追求,而这样的追求追到最后就成为腐败分子、成为罪人。这就是价值观不同的人,人生的追求也不同,就体现在这个地方。人们常常讲,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追求快乐,其实在这里对快乐的理解是很不一样的,问题还是在于你对人生有一个什么样思考、什么样的一种追求。特别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上面,如果把物质生活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就会走上一种“不义而富且贵”的路上去;而如果你有一个很明确的理想追求,那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你完全不会去羡慕那些东西,而且即使一时你还生活不是很好,还比较贫困,你也不会丧失生活的乐趣,像颜回那样不改其乐。这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孔子这里提出来“义以为上”,而不是把物质生活放在第一位。

第二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同时又是群体的一分子,所以我们在考虑一切的时候,这是离不开的一个问题。在这里孔子,讲“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命运和群体联系在一起,不止是为自己,而且要去为一个理想的社会,为大家都能过好来尽你的力量。所以这是《论语》中,也是中国传统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把个人和群体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看作是群体的一分子,也就是说把自己的生命放到群体的生命,放到历史中去,我们中国人会讲究一个青史留名,放在群体中间,放在历史中间。对这个群体的发展,对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在这个中间来求个人的发现,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论语》里边没有一个现成的话,不像刚才讲的“义以为上”,我在这里用了这么个词叫群己统一。就是说不是孤立地讲自己、讲个人,也不是单纯地就讲群体,而是说把群体和个人统一起来来看,在群体发展中来求个人的发展,在为群体做奉献中来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两者要统一。孔子在世的时候很不得意,一方面他周游列国跑了十几年,没有被哪个诸侯国的国君真正地重用,到处都碰钉子,有的还是以礼相待,但是这套主张不用你的。不仅是这样子,就是连当时社会上一班人对他也不理解,他还常常受到一些赢者的讥笑、批评,这个《论语》上都有记载的。有的赢者就讥笑孔子,说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明明知道做不到的事他要去做,不是很傻吗?所以有的赢者也劝孔子的弟子,你们别跟着你老师了,你还不如跟我们学,天下不合理的事那么多,谁也改变不了,你干脆你就退隐算了,隐居起来了,避开这个社会。对赢者这些批评孔子就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你让我退隐,那我就脱离人的社会了,说社会的事我都不管了,我不跟你们搞一起不就是鸟兽同群了吗?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就是人是不能和鸟兽一起生活的,“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跟现在社会上这些人一起,我跟谁在一起?就很形象地反映他个人是不能离开这个社会的。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方面来讲人家说他傻,在他来讲这是我的责任,哪怕就是做不到,这个责任我不推卸。

下面这句话是《论语》里面的子路讲的,但是也反映孔子的思想,叫做“不仕无义”。他这是批评赢者,说你逃避社会,跑去退隐了,这叫无义,这是你不负责任。所以后面讲“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要出去当官,也是尽你自己的责任。然后说赢者叫“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赢者无非就是想保持自己的清白,这点是不错,不去同流合污,但是你没有注意到一点,你想保持你清白,你乱了大伦,你没有尽你自己该尽的责任。所以像这些地方就反映了孔子,他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命运是很紧密联在一起的,时刻都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所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讲的是要把精神生命、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安百姓这一方面,就是要把个人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而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互相联系的,如果一个人就是追求物质利益,那么这种追求一定是个人的,是私利;而一旦他说不是只追求私利,他脑子里想到别人,想到要安百姓,他就超越了一种个人利益的境界,而进入了比较高的对精神生命的追求。这样一种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杀身成仁”,就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就是在生死问题上,也要把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后来孟子就讲了一叫舍生取义,就是对义的追求和生命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要舍生取义。

对于“杀身成仁”的理解,我们过去比较多地强调一个人为了集体、为了理想和信念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方面。实际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理想信念、为群体事业而献身;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个人人格的完成。因为“杀身成仁”很强调个人的信念和理想,你一旦定下来以后是不能动摇的。这两句话讲,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从个人来讲,中国人非常强调气节,你的理想、你的信念在任何条件都不能动摇,这就是说你在任何考验面前,你要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统一在一起的。我们看这段话,这段话是在文天祥就义以后,人们在他的腰带上发现的,也就是他在最后的时刻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是最后的遗言,是最后他内心的一种表露。他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这是讲的他对孔孟思想的理解,最核心问题就是说成仁取义。然后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他自己问自己,我读一辈子圣贤书学到了什么?我学的就是成仁取义。“而今后而后,庶几无愧”,我学一辈子我就追求这个,最后自己觉得总结这一生做到了。所以叫“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我终于实现了我毕生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这里边没有说,我要牺牲一切,我奉献一切,没有一丝一毫的那种很悲壮的情感,而是一种非常安详、非常欣慰的感觉,我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我可以无愧于我这一生。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一点在古人身上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的追求,他的献身和自己人格的完成完全是统一在一起的,也正是这一点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这是讲的君子一个方面,就是君子他的理想、追求叫做“修己以安百姓”。

君子还有一段话,怎么样才是个君子?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两个方面一个是文,一个是质,质是指一个人内在道德的修养,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德;文就是一个人外在表现出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个就指的是礼。一个君子应该怎么样?就应该文质彬彬,你的礼的实践和内在的道德修养应该很好地配合起来,彬彬就是很好地统一配合起来的意思。所以,一个君子的修养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的道德修养,一个是外在的礼德修养。前面我们讲,孔子说“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两个方面,那么落实到对一个人的要求,也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德一个是礼。而且礼非常重要,因为道德要求的是你内心的一种情感,这个比较虚。怎么能够落实到行动上、能够体现出来?怎么能够检验他这个人有没有这种道德情感?那么就要靠礼。所以道德是内在的、是人的一种灵魂的东西,礼是他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是人道德的落实,也是可以用来检验道德的。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你能够去掉自己和礼不合的思想、行为,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来做就是仁了,具体来说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下面这段话是讲孝,孔子说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的时候按照礼的要求侍奉他们,父母不在了,按照礼的要求安葬、祭祀就是孝。所以,人的道德就落实到礼的上面,一个人究竟有没有道德,就是用礼来检验,所以仁和礼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当然从内容上来讲,人的道德这一部分,可以用一个字可以概括就是仁,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论语》里边讲仁,讲了一百多处,但是也没有一个定义式的说法。关于仁,今天我讲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三点。一个就是仁者爱人,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人的根本精神,就是对人的一种爱,但是比较虚一些。那么怎么来实行、怎么体现在实际的生活中?有两条,一条是孝悌,一条是忠恕。这段话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孝悌是人的根本。为什么孝悌那么重要?因为当时是规定父母去世要服孝三年,但是这个服孝三年也有很多具体的规定,不能吃好的,不能吃大鱼大肉,细粮,不能穿丝织品等等,也包括日常生活夫妻要分开住等等,有很多的规定。孔子的弟子就给孔子提了个问题,说三年太长了能不能改成一年,所谓“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也是讲一年,就是那个时候取火用的木头,一年四季是要换的,换火一遍也是一年。宰我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孔子他没有说可以,也没有说不可以,孔子只是说:“于女安乎?”你不服孝三年你能不能心安,宰我说能安,孔子就说:“女安则为之”,你既然心安你就那么去做,这个回答很有意思。然后孔子就发议论了,他说:“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就是说君子他并不是说人家规定他这么干,他才这么干,而是说你让他吃肉,他不觉得香,你让他欣赏乐舞他不觉得乐,你让他按正常生活他于心不安,所以说不是说人家规定他一定要这样做,他才做,而是他自己出于内心的情感才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他自己心里不安。为什么君子会有这种情感?为什么不这样他就于心不安?孔子进一步讲:“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任何一个人生命是父母给的,而且离开父母的抚养是不能够生存下来的。“子生三年,不能免于父母之怀”,有这样一种血缘的亲情,有这样一种抚养的关系,所以他有这种亲情,所以子女对父母有这样一种道德,孝的情感,所以他就自然地自己内心有这种要求,而丧礼这个礼根据了人们的这样一种情感来规定的。这就说明了孝悌为什么是一个根本,基础就在于此。

另外,一个人最亲近的人是父母,生命就是父母给的,而且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人对人的爱首先是对父母,其次是对兄弟姐妹,现在年轻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可能没有这个感受。但从过去来讲,人最亲近的人是父母、兄弟,所以仁爱的精神首先体现在父母和兄弟,所以说孝悌是人之本,就是爱人是从对父母、对兄弟的爱开始的。儒家讲的爱不是一种抽象的人对人的爱,而是有其现实基础。在一个家庭中,仁爱是从这里开始的,然后再从这里推广到其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后再从人再推广,再推广到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爱人是从父母、兄弟开始,所以孝悌是人之本。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爱,他能爱别人吗?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就是孝悌是人之本这个道理。

再一个问题就是讲忠恕,这段话是曾子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孔子讲的道理就是忠恕两个字,忠恕是什么含义?我们看这两段话,第一段是讲恕,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些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东西,我所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我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就不要把这些东西强加到别人头上。在工作中,你不愿意领导给你穿小鞋,那么你对你的下属就不要给人家穿小鞋。你干一份工作,你不希望你手下的人不负责任,那么你在干事的时候,你在完成上级交给你的任务的时候,你也不要偷懒。就是说你自己所不希望遇到的一些事情,你就注意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都有的,很实际的一个问题,这叫恕。孔子说这个恕是你可以终生行之者,一辈子你都会按这个去做的。

再一个忠,忠就是后面这段话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都有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我希望能够在社会上很好地立足,我希望我能够在社会上办事都非常顺利。当然,可能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追求和希望,我自己有这样的希望,也要帮助别人来做到这一点,叫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比较侧重在约束自己,不要去妨碍别人,不要损害到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比较侧重在怎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这两个,就是说一个是比较消极一点,不要去妨碍别人,不要伤害到别人,就是约束自己;一个是比较积极地去帮助别人。但是这两者中间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叫做推己及人,或者就是说孔子这段话,就是从自己身上,从近的地方去理解别人,自己愿意要什么,不愿意要什么,从这个地方去理解别人。因为你和别人打交道,你如果完全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不去理解别人,你就很难对人有爱,很难处理好这个关系。那么你怎么去了解别人?你怎么知道这个事做了以后人家愿不愿意,人家感受怎么样?你的办法就是按自己心情去理解别人。这里其实包含了一种对人的平等观念,我是这么想的,他他也这样想,而且我也尊重他的想法,所以能近去譬、推己及人,孔子说这“可谓人之方也矣”,就是你怎么把爱人落实下去,在你的行为、在和人的相处中间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从能近去譬开始。

一个人如果什么事情只想到自己,只图自己的感受,有的年轻人讲只要我高兴就好,一切就是从自己高兴不高兴、从自己感受出发,这个人不会对人有爱。我们应该在做一件事情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不要伤害别人,要帮助人家,这样我想也是实际地付出爱的一个开始。孝悌从最亲近的人角度讲是爱的开始;忠恕是从你实际的对人付出爱,也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心中要有别人,要想到人家的感受。所以,爱人是根本精神,孝悌、忠恕是从这里开始的,没有这两条,这个爱是虚的。

三、怎样成为理想的人? 要成为这样一个人,要能够有这样一种“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和追求,要能够有文质彬彬的修养,怎么才能做到?这里边就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修养,修养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修养问题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

为什么那么重视修养?《论语》里有一句话叫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没有讲人性是善还是恶,他只是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话实际上就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之间的关系。性就是先天的自然的因素,天生的一些东西,不管是善也好,恶也好。人生来的,天赋的东西都是很近的差别不大,但现实中间人的差别很多,这个差别从哪里来?叫“习相远也”,人的差别是来源于后天的习然,因此所作所为受环境的影响等等。这一点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的差别来源于后天,也就是说人必须要重视学习、重视修养。很多的都不是先天就来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后天的修养才能够学到,才能够懂得为人之道,才能够从一个自然的、生物的人提升为一个社会的人或者真正意义上的人、跟禽兽相区别的一个人,其实修养的问题非常重要。

当然《论语》里边,关于修养的内容方法讲的非常多,我在这里只说一方面,就是关于修养是两个部分的问题,一个就是在《论语》里边谈到了修养的基本态度,一个部分是讲修养的很多具体的方法、具体的要求。今天我想说一下修养的基本态度。修养的基本态度,我想有三条,一条叫为己,一条叫由己,一条叫求诸己,都有个己字,都落实到个人的自己。所以为己就是《论语》里边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是主张为己,这个为己不是一般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为自己、图名利。这个为己就是为自己的完善,是自己一种成长,自己修养的一种需要,发自内心的一种追求,为己的特点就是身体力行。为人就是现在我们常常讲的做秀,这个学习是为别人学的,学了做给别人看的。当然做给别人看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谋取某种好处。在古人来讲,为己是身体力,要化为自己行动的,为人叫口耳之学,耳朵里听进去,嘴巴里说出去,在你身上只经过了几寸的距离,那就对你一个人的为人不起任何作用。下面有这么一段话也是讲得比较具体,讲为己之学的意思,就是宋朝的二程讲“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意思就是说,你读了《论语》以后,你得用到自己身体上改变自己,这才叫读了,这就叫为己之学习,这是一个叫为己。

第二叫做由己,这也是刚才那段话,这里面孔子讲了一句话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你要修养自己,完全在于自己,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限制、影响,也不靠别人的任何外在的力量,修养的好不好完全取决于个人。所以他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哉?我未见力不足者。”很多时候我们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做做不到,唯独在修养的问题上,没有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回事,没有力量不够做不到,而只有你做不做的问题。孟子讲:“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所以孔子还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都在强调修养的问题完全在于自己,不要推到别人身上去,不要埋怨环境条件不好,只要你想要从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你,只有说你愿不愿意、做不做的问题,没有你做不做得到的问题。

之后提出一点“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鼓励每一个人自觉地去努力,自觉地上进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认为你条件不好就做不到,每一个人都有条件,都可以做到。从教育方面来讲,这要靠自觉,不要靠灌输。所以回头看,宰我说把三年改成一年,孔子没有说不可以,而是说你能不能心安,如果你能心安你就那么去做,意思就是说,这个事全凭你自己的自觉。你自己都觉得心安,你非要三年,没有用处,一定得让他知道子生三年免于父母之怀,然后让他觉得自己不对了他去祭祀。所以由己的问题就是说,一个就是鼓励每一个人自觉,另外从教育的角度来讲不能靠灌输,只能靠启发自觉。

再一点就是求诸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凡是首先要求自己。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感觉叫怀才不遇,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人家不给你一个岗位,怕的是人家给你个工作做你担不起来,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怕你“求为可知”,你自己得要求你自己能有真才实学,有能让人家赏识的地方。你如果自己是个草包,你怎么去求人家知道?后面这话都是一样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就体现了君子要立足于自强。首先要求不断地提高自己,“求为可知也”,但是这也包含了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从自己方面要求,首先检查我自己哪点做得不够,跟人家有矛盾了,而不是首先去指责别人。这个当然对化解矛盾、求得和谐很重要。

还有一条就是从自己做起,不要等不要靠,就完全从自己做起,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有的事情是相对的。首先我从我的地位,我该做的我要求自己,人家该怎么做让人家从他自己做起,而不是说我先要求对方先做好,他首先要求我先做好,这个就容易顶牛。那么这就三个修养的基本的态度,我把它简单一点叫“三己原则”,因为都有个己,它突出了一个精神叫整个修养立足于个人的自觉。

所以这样我们看,孔子是从救世出发,要改变社会混乱局面,他提出了“政者正也,怎么正?他提出了个标准就要做君子,君子怎么做最后落实到修养自己,靠每一个人自觉地来修养,最后就落实到了那一句话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最后来说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靠每一个人都能够自觉地修养,这是儒学根本的精神,当然这个修养有个标准,就是孔子提出的对君子的要求。

这是我这几年读《论语》和我对《论语》的一个思想的体会和理解,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四篇:四年级国学上册教案第二课《修身为本》(推荐)

第二课 修身为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习第二课修身为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shù)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课文的气势。

2、大体理解课文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3、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并且读出课文中推理论证的气势。能够联系实际,知道修身的重要位置。

2、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小组合作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二)新授

1、出示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或找老师、同桌帮忙,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2)、个别读(3)、理解课文 默读课文,看译文理解字词、文意,不懂的地方划记出来。(4)、老师讲解课文,帮助理解课文。(5)、小组合作,谈谈你对“修身文本”的理解,小组汇报。(6)、指导朗读(7)、练读 男女比赛读,接龙读,个别读。

2、遨游汉字王国

了解“德”的演变和古今的意义。

(三)知识拓展

(1)日积月累《“扫一屋”与“扫天下”》,理解扫一屋和扫天下的必然联系。(2)诗歌赏读《杂诗》,了解作者陶渊明,背诵古诗。

(3)读一读 读下面的话,体会古人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行,同时结合实际,现代人对品行又什么要求?

(四)总结

第五篇:思修演讲

中国,我怎能不爱你

——思修期中演讲稿

张敏丽 童诗

悠悠黄河、滚滚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几经内忧外患,中国,却依然在世界的东方屹立不倒,曾经辉煌于世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也唯有中国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不必说开元盛世,不必说四大发明,不必说孔孟之儒学,更不必说诗仙李白诗史杜甫:就是这样一个极富内蕴的国家,怎能让我们炎黄子孙不爱?

所谓爱国

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领土的完整和统一

爬满长城烽火的大地,布满甲骨文的钟鼎,气势磅礴的故宫,在这一片东方的神州大地上一展雄姿。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发展与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我看祖国的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可再和谐的乐曲中也总会有不和谐的音符。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神圣大国,汉代学者有云:侵我大汉者,久远必诛!所以,无论中国在哪个朝代,都是不容侵犯的!国,乃民众之本,无国则无家.俗话说: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尺寸与人.想想当年,武帝驱奴,康熙阀沙皇,近代又是抗日救国,哪一样不是说明祖国领土不容侵犯?古代如此,今朝如此,将来也如此.犯我疆土必阀之.中国人民不再是东亚病夫,反而会更加强大,更加团结,我们万众一心,我们共创辉煌,中国必定将是一个不容侵犯,不容欺辱的泱泱大国!

二、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最为宝贵的财富,经过长期的积淀,深深扎根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墨子的墨家学说,韩非子的法家学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我们为其骄傲和积极继承的同时,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也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中国传统文化烟波浩渺,内容繁多,精华与糟粕一线之隔,需要我们的慧眼去将其看得清楚明白。

我们的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深深扎根于中国这块土地上,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在现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因为只有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步发展才促进了人类的真正发展。并且,人文精神引导着科技的发展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进步!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在我国古代,有矢志不渝的苏武牧羊,有生死不移的文天祥;有“先天下之忧”的范仲淹,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有维护统一、收复新疆的左宗棠,有抵御外寇、黄海激战的邓世昌„„一个又一个为国家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志士仁人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回顾近代史,谁也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博击长天,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惊涛骇浪,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谁也不会忘记,无数革命烈士,在共产主义信念的支撑下,抛头颅,洒热血,用满腔炽热的鲜血和忠诚染红了猎猎飞扬的党旗。夏明翰面对屠刀高唱“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爱国信念;方志敏身陷牢狱,写出了使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的《可爱的中国》,倾注了共产党人炽烈的爱国情怀;陈铁军、周文雍将敌人的枪声作为婚礼的礼炮,相拥走向刑场从容就义„„他们头可断,身可死,爱国主义信仰永不丢。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们将人生的支点牢牢地架在了鲜红的党旗下。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每当国难当头,就一定会有爱国志士冲到历史的前台为国家为民族杀出一条血路,当他们成全了一个国家时,也成就了自己,这时爱国主义就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源泉。

现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仍在不断的变化与更新。被战争的阴霾笼罩了那么多年的祖国,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崛起。而在这个时候,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就是我们的目标。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就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最深情的概括。

今时今日,天安门的上空和平鸽在正自由飞翔,遥望神州大地,被橄榄枝的绿色所覆盖。也许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时代谈爱国,会觉得很抽象,但是每每提及中国辉煌的成就、日新月异的发展,你心中就没有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吗?每每听说中国的利益被侵犯时,你的心中就没有一丝愤慨吗?每每看到自己的同胞遭受苦难时,你的内心就没有一种担忧吗?爱国的情结应当深深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乔冠华发自肺腑的仰天大笑,钓鱼岛事件全国各地自发的游行示威,汶川地震时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的爱心援助,这些,都是爱国的体现!我希望,当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能自豪地用汉语说:我是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中国,我们怎能不爱,现在我最想说的就是:中国,我爱你!!

——2014.10.27

下载教育演讲:知行合一,修身为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演讲:知行合一,修身为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修演讲

    悲剧是怎样产生和避免的 从前有一个底层工人,热情大方勤劳勇敢,但是很穷, 他要供养一个妻子一个孩子. 我们假设他的心理健康程度和热心程度等各方面都是100分,因为他的社会......

    思修道德演讲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

    思修爱国主义演讲

    尊敬的老师,可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纺织二班的申厚,今天有幸能得到这个上台演讲的机会,我很荣幸,客套话不多说,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爱国,从小事做起! 一谈到爱国,我们往......

    思修课前演讲

    从短片中我们看到,从甲午战争的惨败到自主研制的歼-15的腾飞。我国的科技水平一步步艰难的由落后变得强大,这样的成就可喜可贺。但今天,我们想和大家提起的是那些在中国科技事......

    爱国主义演讲(思修)

    爱国主义演讲稿 *建议,列成提纲比较好,或者列一个提纲会更好。 老师和各位同学大家好,首先我非常感谢老师能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十分感谢各位同学能在下面听我演讲。这不是在大......

    松居直演讲:绘本教育

    阿甲注:这是一篇给我许多启发的文章,我非常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它。可惜这本书的中文版已经绝版。我只能暂时以恭敬的心情扫校下来,在此与大家分享。版权上的瑕疵,希望本篇的作者......

    读“学艺要先学做人”与“自天子以至庶人皆自以修身为本”来

    读“学艺要先学做人”与“自天子以至庶人皆自以修身为本”来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就等于金钱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为此人们,盲目的追逐着高文凭,与高技能,因此各种不正当手段比......

    爱国主义演讲(思修)[精选5篇]

    爱国主义演讲稿 老师和各位同学大家好,首先我非常感谢老师能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十分感谢各位同学能在下面听我演讲。这不是在大学中我第一次站在三个班的同学前面演讲,但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