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博推荐信经典版中医类医学类药学类适用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该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上积极上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品行端正,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为人诚恳,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在各项公益活动中表现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该同志心理成熟、健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对考生业务水平,外国语水平,科研能力的介绍
在我院工作与外出进修期间,表现出良好的业务能力、专业水平及良好的医德医风,受到我院与兄弟单位的一致好评。该同志具有较好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大学生英语六级考试,能够自如地阅读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能够用英语撰写本领域的学术论文。科研方面,该同志协助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并主持青年基金项目一项,表现出较强的科研素养和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进修期间,撰写多篇学术论文,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文字功底。
从硕士生学习阶段和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情况看,该考生有无继续培养的前途,对考生报考博士生的意见
该同志硕士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勤于思索,追求上进,进一步深化了专业方面的理论学习,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在学期间参加了部分科研项目的工作,能够对实验方法和关键技术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实验现象和相关结果能够灵活运用有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能对所做工作进行阶段总结和撰写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在工作中,该同志思想积极,成绩优异,有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要求。该同志对贵校中药学专业的研究方向有浓厚的兴趣,衷心希望能够在贵校得到更大的发展。鉴于该同志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向贵校推荐该同志,希望得到贵校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和提高。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该生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注重提高理论素质和水平,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人诚恳,尊敬师长,团结同志,积极进取,责任感强,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思想道德素质。对考生业务水平,外国语水平,科研能力的介绍:
该同志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知识。在我院工作期间,表现出良好的业务能力、专业水平及良好的医德医风。英语水平达到国家六级,具有较好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擅长口语表达,能够自如地阅读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作为负责人,该同志主持我院青年基金项目一项,表现出较强的科研技能,对实验现象和相关结果能够运用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并能对所做工作进行阶段总结和撰写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反映较高的科研能力。
从硕士生学习阶段和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情况看,该考生有无继续培养的前途,对考生报考博士生的意见:
该同学在硕士生阶段学习刻苦认真,掌握了中医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该同志表现出良好的科学精神,有较突出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素质。参加了多项科学研究课题,较好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该同志思想积极,成绩优异,有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要求。该同志对贵校中药学专业的研究方向有浓厚的兴趣,衷心希望能够在贵校得到更大的发展。鉴于该同志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向贵校推荐该同志,希望得到贵校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和提高。
第二篇:药学类院士汇总
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 沈家祥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微生物药物与细胞工程学专家 甄永苏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临床药理学 桑国卫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药理学专家 秦伯益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天然药物化学专家 于德泉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军事化学 陈冀胜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药用植物学家 肖培根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生化药理学家 刘耕陶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药物合成 安静娴 女 东北
工程院院士 中药生物工程专家 胡之璧 女 上海
工程院院士 药学专家 侯惠民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中草药开发 唐希灿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药理学家 池志强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避孕药物研究 李瑞麟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 周后元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微生物制药专家 许文思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 姚新生 男 沈阳
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 彭司勋 男 南京 工程院院士生药学专家 徐国钧 男 南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家祥教授
著名制药工程专家。1921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早年留学英国,1949年获伦敦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参加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被聘为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名誉院长。现为北京集才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制药总厂中心实验室主任;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名誉主任,兼任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5年当选为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主要的学术成就:沈教授主要以本国资源为基础,从事抗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以及多种甾族激素类药物的化学合成生产研究,是开发我国医药工业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之一,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1978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1982年)。在天然药物研究方面,他曾首次用全合成方法证明鹤草酚的独特化学结构,并以托品类和丹参醌类为题培养博士研究生。1992年他用民间力量创办了集才药物研究所,因发现阿奇霉素新晶型而获得专利(1997年)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此外还研究成功阿法骨化醇、替勃龙和布地奈德等较难合成的新产品。他重视培养人才,五十年代初通过工作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制药工程设计人员;近年来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五名理学博士。
桑国卫
桑卫国,临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1年11月11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同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药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教授和顾汉颐教授,1966年研究生毕业。历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原名浙江卫生实验院)药理室主任、临床药理室主任、计划生育研究所兼药物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 1 殖研究合作中心主任、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浙江省省长助理。现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国际药理联合会(IUPHAR)理事。1979~198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生理系及伦敦大学皇家医学研究生院进修。1983~1989年任世界卫生组织长效避孕药专题指导委员会委员。1989~1990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医学院临床药理学防内科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桑卫国先生对长效避孕药及抗孕激素米司酮的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作了系统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部委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及三等奖1项。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计划生育科技功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199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获得者。发表学术论文65篇,合著专著2本。
秦伯益,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1959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小儿科医学院药理系医学副博士学位。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所长,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西药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委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医药组评委,国家计委“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讯》等编委。长期致力于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取得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多次奖励。著有《新药评价概括》、《临床用药与新药的发现》等。
于德泉,男,1932年10月出生,山东省蓬莱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国家教委药物化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学报》编委,中国化学会理 事兼天然有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亚洲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英文版)副主编。于德泉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40余年,完成了50余种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200余种新成分,完成结构测定,首次发现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因团。参与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该项目的投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部分缓解了天然麝香紧缺问题。他系统地研究了三种藁本化学成分极其药理作用,发现四种具明显保肝和免疫抑制成分,完成全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138篇被SCI收录,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部委级成果奖4项参与4部专著编写,培养硕士生、博士生20余名。
刘耕陶,男,1932年生,湖南双峰县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学研究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于湖南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药理二室副主任、主任。先后兼任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常委,卫生部药物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自由基生物学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中国生理科学进展》等5种杂志编委,国际药物代谢学会及美洲华人生物科学会会员。1995年被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正式会员。40多年来,刘耕陶研究员一直从事生化药理研究工作,先后参加过抗关节炎,抗糖尿病,抗肿瘤、内分泌,抗动脉粥样硬化及避孕药物的研究。从70年代开始他在我国首先开辟肝脏生化药理研究领域,把目光投向中草药,决心从中草药宝库中寻求治疗肝脏疾病的新途径,先后对五味子、灵芝、黄皮叶、四氢黄莲碱等抗肝细胞损伤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具有许多独特的药理活性。在开展抗肝炎药研究方面,他从中草药研究的实践中选择肝脏作为“扶正固本”中药的靶器官,与课题组同事共同研究,首先证明中药五味子中的多种成份能保护肝脏免受一些化学毒物的损害,并能拮抗氧自由基损伤,刺激肝脏的合成代谢和增强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五味子的药理研究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与药化及药理专家合作,在合成五味子丙素的基础上发现其类似物联苯双酯具有明显的降转氨酶和保护肝脏的作用,治疗慢性肝炎的效果优于西德的西利马林(Silymarin)和日本的甘草甜素。联苯双酯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35届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质奖。
至今他已发表论文专著130余篇,完成科研课题30余项,已在国外申请专利13项,为国家培养了18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主编了《当代药理学》一书。他多年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中医中药在国际药学界的声誉。1987年他荣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于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周同惠,男,1924年11月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1994至1998年任化学部副主任。
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48年8月赴美,在华盛顿大学深造,并于1952年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1955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回
到祖国,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后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分析化学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组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化学会理事长,北京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药学》英文版主编、《药学学报》、《药物分析杂志》、《色谱》等期刊副主编,《分析化学》、《分析测试学报》、《分析科学学报》、《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和《Phytochemical Analysis》期刊编委等职。
回国40多年来,他把全部精力致身于祖国药物分析研究工作,将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很快应用于我国药物分析领域,特别是色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他将多种色谱方法,极谱方法,库仑分析,离子选择电极等新方法应用于有机药物与中草药的分析。在他的领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建立了五大类100种兴奋剂药物的检测方法,并通过国际奥委会的资格考试,于1989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兴奋剂检测中心,填补了我国体育运动禁用药物检测工作的空白,为第11届亚运会在我国顺利召开作出重要贡献。此项工作获1991年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获得1993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特等奖。他近年来主要从事药物代谢研究,完成了丁苯酞类化合物的体内外代谢及代谢产物研究工作,阐明了其氨基衍生物活性异常的原因。由于他在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中取得的这些重要成绩,1997年荣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其他科技人员,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与参加编写专著、书籍和词汇7部。由他与其他同志共同编著的《仪器分析及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应用》一书已成为我国医药界第一部全面介绍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的专著。3 此外,《纸色谱和薄层色谱》一书曾获新闻出版署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9年北京市授予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当选为北京市宣武区人大代表,1992年再度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并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文化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辞典》和1986年英国的《国际医学界科学家名人录》。
梁晓天,男,1923年7月生于河南舞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年考取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51年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任博士研究员。1954年他摆脱美国政府阻挠,毅然回到祖国,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合成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药学组成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市医药总公司技术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有机化学》、《中国化学》、《化学学报》编委,《药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主编,联邦德国药用植化学会会员和《药用植物》(Planta Medica)编辑顾问,《四面体》(Tetrahedron)及《四面体通讯》(Tetrahedron Letters)顾问编辑。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1982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人词典》和《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传略》。
由他编译的《核酸共振解析简论》和编著的《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析和应用》是我国在核磁共振方面较早的中文专著,为在全国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起了积极作用,因此获得1978年科学大会著作奖。40多年来,他先后发表了20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曾获国家三等发明奖的驱虫特效药鹤草酚,以及获国家各级奖励的川楝素、创新霉素、鹰抓甲素、海南粗榧、杜鹃素等数十种主要新药进行了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的测定,成为我国将核磁共振、波谱、光谱等技术引进和应用于测定化学结构的先驱者,为填补我国新的波谱学理论和技术应用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曾获1994年首届中国医学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化学奖。
黄量,女,1920年5月出生,上海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6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1949年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56年底回到祖国,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 员、合成室主任、国家教委药物化学 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国家计划生育专题委员会顾问,肿瘤研究领导小组顾问,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理事,发展中的国际化学组织(IOCD)委员,《医学百科全书》、《肿瘤杂志》等编委。她不仅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还是公认的药物化学家。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人词典》。
80年代初,她注意到了化合物手性的重要性,除对研究生做了不对称合成的讲座外,还进行了不对称合成的研究工作。如以立体专属性合成了脱氧及高三尖杉酯碱及其相应的表酯碱。在对中草药黄皮叶水浸膏中成分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源假说”并设计了仿生合成 4 路线,完成了所有提出成分的合成,为所提出的“生源假说”提供了有利的实验证据。黄量教授为国家培养了20多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她治学严谨,严格要求自己,以她工作刻苦,好学不倦,力求上进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她的学生在国内外学习及工作岗位上均得到好评。她已发表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专著百余篇,并获多项专利。
陈冀胜药物化学专家。1932年生,天津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历任国防科委某研究院研究所副所长、防化研究院四所所长,院总工程师、全军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防化研究院研究员。
陈冀胜研究员在元素有机化学、神经系统药物化学、药物构效关系与分子设计、天然生物毒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多次立功受奖,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二等奖4项。主编有《中国有毒植物》及《英汉生命科学词典》,并参与编著《分子药理学》。《海洋生物毒素学》、《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毒素的研究和利用》及《Toxin-Related Diseases: Poisons Originating from Plants, Animals and Spoilage》等专著。
肖培根院士是中国药用植物及中药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也是国际上著名的传统药物学家。1932年2月2日出生于上海市。195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药用植物及中药研究工作。现任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利用和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近五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药用植物及中药的研究和提高,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早在五十年代,肖培根就领导并投身于全国中药资源的普查,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中药志〗(6卷),〖新华本草纲要〗(3卷),〖中国本草图录〗(12卷)及〖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大型科学著作,为中药的整理提高,开发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也是我国民族医药的开拓者,曾六次赴西藏,首次对藏医藏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调查整理。在长期的实践中他还对一些重要类群开展了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创建了一门包括植物系统-化学分份-疗效相关性的新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1983年以肖培根为代表的一批药用植物研究专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及现在的药用植物研究所),肖培根出任首任所长。他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药材原料、药品制剂和新药为目标的三级开发理论,在西洋参,天麻,灵芝,金乔麦,沙棘等一批重要中草药的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从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46个国家。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科学专著20余部(卷)。由于在传统药物研究领域的造诣,肖培根教授被国际上著名杂志〖药用植物〗、〖传统药物学杂志〗、〖植物疗法研究〗、〖植物药〗等聘为编委;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时珍国药研究杂志》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副总编辑,《药学学报》、《植物分类学报》常务编辑,《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日文版)、《中国药理学通讯》、《中国药学》(英文版)、《人参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草药》、《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中药新药与临床》、《中国药学年鉴》等杂志的编委或顾问。同时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厦门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药学院名誉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名誉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进口药评审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化妆品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药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会长等职。并一直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咨询团顾问。在1994年,他主持 5 召开了第三届国际传统药物学术大会,并当选为国际传统药物学会主席。
由于他在药用植物领域的突出贡献,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的首批院士;1998年获第三届立夫中医药学术奖;2000年获首届地奥药学科技奖(中药)一等奖;2001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人才”称号。
安静娴
安静娴 女,1997年11月28日,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的摇篮沈阳东北制药总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安静娴女士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全国制药工业企业中第一位院士。
安静娴1929年2月出生于山东烟台。1952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一直工作在东北制药总厂,主要从事化学合成制药,为我国化学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丰硕的科研成果和为医药科技献身的精神受到人们普遍敬仰。她通晓英、日、俄、德四门外语,对化学结构的近代理论及药物合成造诣颇深,在全国医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建国初期,新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刚刚起步,没有产品是最大的难题。50年代初,安静娴首创了抗生素药磺胶嘈院合成新路线,当年投产后,填补了国内该药品的空白。之后,她对该药品的生产工艺不断改进,使厂房面积减少三分之一。该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60年代初,我国疟疾猖獗。1967年,国家成立了全国性“五二三”协作组,集中力量攻克疟疾病。安静娴承担了这一项目,她与同事们从5800个化合物中筛选了有效的抗疟疾新药“脑疟佳”,并负责该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经过反复试验,最后确定了较易控制的合成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改革开放后,安静娴全身心地投入到世界先进化学药品的研制开发和追踪之中。先后研制了“头孢氨苄”、“头孢氨噻肟钠”、“头孢唑啉”、“头孢三嗪”、“头孢他啶”等。其中头孢菌素C菌种发酵、提取、裂解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头孢氨噻肟钠、头孢三嗪、头孢他啶作为替代进口产品投入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她的主持下,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被开发利用,脑血管用药“长春西汀”、磷霉素、黄连素、脑复康等陆续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
安静娴对年轻科技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很多人都成为化学制药界和东药总厂的科技带头人和骨干。她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化学医药科技工作,自己的生活一直也非常简朴,多少次奖励都拒绝领取多奉献,少索取“是她做人的基本原则。
胡之璧教授,1934年11月3日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潜山。1956年毕业于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1959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84年获德国图平根大学理学博士。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重点研究室主任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之璧院士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代植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高新技术,培育出国际上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率先将农杆菌Ri质粒成功地引入几十种中药基因组,为开创中药生产与研究的新局面做了杰出贡献。多次获得全国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侨界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简介: 侯惠民,上海市人,1940年10月出生于上海。
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现名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同年分配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历任工程师、副研究员。1984年在日本北海道医疗大学药学院进修。1990年获该校药学博士学位。
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常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担任的社会职务还有:卫生部第三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计划生育药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协高级会员,《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编委。
2001年10月特聘为武汉大学药学院兼职教授。
70时代,他首先在国内开发出新剂型――”膜剂“。产品有:”速效长效氨哮素膜剂“、”载药半透明接触镜救沪眼膜“、”硝酸甘油贴膜“等。这些产品均为我国首创,该剂型已被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控释缓释制剂代表着现代药物制剂发展的方向,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侯惠民在70年代末就为开展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并逐渐组成了科研队伍,筹建了仪器装备、动物试验齐全的研究室。
1980年首先 在国内研制成控释氯化钾和硫酸亚铁片剂并投入生产。他在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盐酸地尔硫胃漂浮控释片“的研究中,成功地以亲水性凝胶为控释材料,并通过一般的制粒压片技术制得缓释片。这项研究具有工艺简单、易于生产、药物缓释性能优良、生物利用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为我国控释制剂生产开拓了一条简易而有效的方法。10多年来他共开发出治疗青光眼的药膜、硝酸甘油透皮给药、头孢氨苄缓释胶囊等20多种控制释放的药物制剂品种,这些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药物控释制剂中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开发,从而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外汇,还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据估算仅硝酸透皮贴膜片的设计制造就为国家节100~300万美元,ppc,pcp两种新包装材料创年1500万元产值。我国药物制剂的工程研究还非常薄弱,影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普及与推广。1995年11月在国家计委支持下,侯惠民与同事一起以最快的速度,高质量地建成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将成为我国药物制剂工程化研究的基地;同时,也为我国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创新的局面。
侯惠民常说:”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个科技人员,要有民族自豪感,中国人并不比外国笨“。为此,无论在国外,或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都显示出中国科技人员学识广博的气质和风采。在日本进修时,导师对这位中国学生刮目相看,竭力要他读完博士学位。在国际学术交流讲席台上,他介绍中国大陆近些年来医药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祖国赢得了声誉。在台湾向医药同仁介绍大陆药物制剂发展的信息,促进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他和国人研究的科研成果正走出国门,预示着中国药物制剂研究正向国际水平发展。
30多年来侯惠民付出了许多许多,甚至难以言表。在实验研究中他为了亲身感受第一手材料,曾抽取自己的血样30多次;服得-99放射性制剂,进行X光照射;在研究中他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克服了多少困难和解决了多少难题。所有这些,都闪现着他的一种热切的追求和不懈的奋斗精神。勤奋和执着赐给他才干和睿智,使得他对事业的追求益显辉煌。他完成了30多项成果并获国家、部级奖10项,发表论文70余篇。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1991评为第二届上海市科技精英,同年被评为全国医药系统先进个人。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侯惠民深知我国药物制剂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尚需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为此,他把年青科技人才的培养视为自己生命和事业的延续而倾注自己的心血,他象当年老师带他那样带教自己的学生。10多年的呕心沥血,精心的培育,在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人才梯形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在,这位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带领着这批青年人向新的科研高峰冲击。
唐希灿,男,1932年12月出生。对中草药进行科学整理,从中开发成功新药6个。首先报道草药蛇足石杉中活性成分石杉碱甲是迄今天然界中最强效、选择性最高的乙酰胆碱酯酶抑 7 制剂,并报导了其系列药理作用;证明石杉碱甲优于美国FDA近年批准的治疗早老性痴呆新药他克林和多奈哌齐。为临床治疗早老性痴呆研究提供扎实的动物实验资料并参与石杉碱甲临床应用推广工作。率先发现石杉碱甲改善记忆障碍作用有多个作用靶点参与,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对抗β-淀粉样肽(早老性痴呆重要病因之一)产生的氧化应激毒性及诱发细胞凋亡作用,该保护作用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而实现的。已发表研究论文97篇,结合自己研究工作的综述10篇,其中有关石杉碱甲的研究论文55篇,均发表在国内一级及国际期刊。47篇论文被519篇文献引用,其中石杉碱甲、乙论文被他人引用272篇,45篇论文被SCI收录。获中国及美国专利各一项。应特邀在5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乌头止痛成分及石杉碱甲研究成果,应3家国际著名期刊主编邀请,撰写石杉碱甲研究综述。获得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5项,国际科技奖(欧洲专家评委评审通过)1项。特邀为香港科技大学开设的生物技术高级课程讲课。
唐希灿神经药理学专家。1932年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他对中草药进行了科学的整理,成功开发新药6个。他首先报道了草药蛇足石杉中活性成分石杉碱甲是迄今天然界中最强效、选择性最高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并报道了其系列药理作用,并证明石杉碱甲优于美国FDA近年批准的治疗早老性痴呆新药他克林和多奈哌齐。他率先发现石杉碱甲改善记忆障碍作用有多个靶点参与,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对抗β-淀粉样肽(早老性痴呆重要病因之一)产生的氧化应激毒性及诱发细胞凋亡作用,该保护作用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而实现的。曾获中国及美国专利各一项,获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5项,国际科技奖1项。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池志强 药理学家。浙江黄岩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1959年获前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PH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早期研究抗血 吸虫药物锑剂的毒理及解毒剂。六十年代从事防治电离辐 射损伤的药物研究。七十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镇痛剂,他 领导的研究组发现羟甲芬太尼(Ohmefentanyl),为一高强 效的镇痛剂。八十年代开展阿片受体的选择性配体及阿片 受体结构功能研究。证明羟甲芬太尼是一高亲和力,高选 择性u阿片受体激动剂,得到国际承认。这一研究成果获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对阿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在 系统进行中。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池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11月出生,药理学家,浙江黄岩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1959年获前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Ph.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早期研究抗血吸虫药物锑剂的毒理及解毒剂。六十年代从事防治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研究。七十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镇痛剂,他领导的研究组发现羟甲芬太尼(Ohmefentanyl),为一高强效的镇痛剂。八十年代阿片受体的选择性配体及阿片受体结构功能。证明羟甲芬太尼是一高亲和力,高选择性u阿片受体激动剂,得到国际承认。这一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对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在系统进行中。
通讯地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太原路294号,200031;33#209室;64311833-513;工程院院士。
李瑞麟,男,192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1996年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国家计生委科技功臣,同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口口李瑞麟自60年代起一直从事避孕药物研究工作,是我国口服避孕药物的创始人之一。他先后研制成功了1号避孕药(炔诺酮)、53号探亲避孕药(双炔失碳酯),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国际首例,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些药物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药系列的主要品种,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落实基本国策做出了突出贡献。口口80年代,抗早孕药物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李瑞麟悉心探索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早孕药物。当时他在国外考察得知国外科学家研制抗早孕药物RU--486后,节省下自己的生活费用购买了试剂,回国后马上开始研究工作。结果,他发现国外的合成路线收率偏低,生产成本较高,而且需要进口试剂,便带领课题组的科技人员一起,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甾体激素药物研究的经验,大胆设计了改进国外研究的合成路线的方案,决心走自己的路。在”七五“期间,李瑞麟申请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米非司酮研制项目,担任课题组长。经过无数次探索和集体努力,终于自行设计一条新的合成路线,形成了具有专一性强、工艺简化、收率高、试剂国产化的新的米非司酮合成路线,完成了米非司酮的研制任务。该化学合成路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李瑞麟是第一发明人。
口口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从高度选择性地阻断内源性孕酮与其受体结合,使授精卵不能着床或早期妊娠不能维持而自然流产的孕酮拮抗剂。与低剂量横前列酮或其它前列腺素药物序贯合并用药可以代替人工流产手术,使非意愿性妊娠49天内的早孕妇女完全流产,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易于被接受的生育调节新方法。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米非司酮在口服避孕、月经调节、激素依赖性疾病治疗,某些类型肿瘤治疗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是人类生育调节和孕酮生物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抗早孕新药米非司酮研制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首届科技博览会金奖;国家计生?quot;七五”科技攻关成果二等奖;国家计生委1992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1993科技进步二等奖。李瑞麟还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他和课题组成员与上海华联制药公司密切合作,毫无保留地将全部技术关键交给工厂,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工厂顺利完成了由中试到生产的技术过渡。1992年11月该药获卫生部批准投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生产该种药物的国家,1993年即实现产值7000万元,创利税2000万元。1993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重点项目。并在全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临床证实完全流产率可达95%,是一只安全有效、副反应少的抗早孕药物,深受群众欢迎,开创了避孕药物生产不仅不亏损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先例。
口口李瑞麟研究的1号避孕药、53号避孕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避孕药系列,这些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药目前仍为我国市场上主要避孕用药。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已逐步替代人工流产手术,使妊娠妇女免受人流后带来的痛苦和后遗症。1993年,米非司酮转让上海华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并已投入生产多年,每年产值超亿元?quot;九五“期间,李瑞麟针对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存在出血时间较长、费用较高的问题,又组织开展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复方抗早孕药的研制,该药物研究又申请专利,正在复审之中。复方米非司酮片由两种药物复合制剂组成,用于终止停经49天内的早孕,经动物实验证明,在两药的无效剂量下合并用药,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XL0090新药临床研究批文已完成三期临床研究。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2:1对照法,观察结果表明:其流产效果、胎囊排出、出血、月经恢复及不良反应,试验组对照相似。复方米非司酮片在米非司酮剂量下降60%情况下,其疗效与单方米非司酮片一样,由此可见,复方米非司酮片具有由于减少米非司酮用量所造成的对肝功能损伤和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还具有服药更简便的优点。该药研制正在报批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一旦上市将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口口李瑞麟长期从事于避孕药物的研究工作,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他在一次深入工厂指导放大试产时,反应瓶突然爆炸,玻璃碎屑嵌胙劬Γ 9 ξ?.1。他并没有退却,更加努力地投入新的避孕药物的研究工作中去。现李瑞麟虽然体弱多病,年过花甲,但依旧常年坚持在科学实验第一线孜孜不倦地工作着,还在为我国生殖保健药物研制中继续发挥作用,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近,李瑞麟在研究工作中不断创新,又申请了两项中国专利《有治疗前列腺增生药效的化合物及制备方法》和《一种有抗生育作用的化合物及制备方法》,在生殖保健技术开发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周后元(1932.12.22-)化学药品合成专家。湖南衡阳人。1956年沈阳药学院制药系毕业。历任上海第三制药厂技术员,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化学合成室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化学会上海化学化工学会有机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药物合成研究,先后主持负责糖精、维生素A、环已亚硝脲及卡氮芥、维生素Bo和萘普生等重大产品的合成研究和工业化工作。研究成果“有机合成维生素A”获1964年国家科委工业新产品奖二等奖、“维生素Bo恶唑合成新工艺“获1985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991年国家专利局中国专利优秀奖。化学药品合成投入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4年获首届吴阶平医药研究奖和保罗、杨森药学研究二等奖。撰有《邻苯二甲酸酐合成糖精技术改进》、《维生素A工业合成的研究》、《维生素Bo恶唑法合成新工艺》等论文。
许文思 1925年3月5日出生。微生物制药专家。台湾省高雄县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姚新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34年10月 出生地:上海市 [简历] 1955年于东北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毕业,留校担任生药学教研室助教。1960年作为我国著名药物化学专家朱延儒教授助手负责组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1978年起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讲师。1981年6月派去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留学,1983年6月回国。在两年时间内取得了东京大学药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担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1987年任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担任沈阳药科大学校长。[兼职] 现在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医中药学科评审组组长、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医学专家组成员、国家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药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辽宁省副理事长等职。是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中国药理学通报等杂志的编委。[研究方向] 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采用生物技术进行中药生理活性成分的生产研究 [具体研究]:
姚新生教授长期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及研究工作。文革前后先后从事了重要人参、10 线麻叶、淫羊霍、板兰根等活性成分研究工作,研制开发了用于治疗大动物肠梗阻的线麻叶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羊霍片(商品名新神灵片)及治疗肝炎的板兰根注射叶(商品名201注射叶),均获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投产。线麻叶注射液并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1983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从事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的研究,首次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方法从中药软紫草中追踪分离得到5种微量抗炎活性成分,并采用波谱解析技术测定了他们的结构。其中3种为新活性成分,由此在日本申请获得了两项物质专利。回国后至今,先后研究了薤白、独活、银杏叶、粉背荜解、了哥网、龙葵等十余种中草药的抗血栓及抗癌活性成分,分离并测定了上百种活性成分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约三十种,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应邀在国际学术论坛商进行大会讲演约12次,其中仅应邀访问日本即达15次以上。申请了8项专利,研制开发成功银杏叶口服液、银杏叶标准提取物的产品。
彭司勋(1919.7.28-)
药物化学家。土家族。湖南保靖人。
1942 年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毕业。曾在国立中央卫生实验院和上海药物食品检验局从事药物和毒物分析和研究工作。1948年赴美,先后入马里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药学院进修。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药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南京药学院(后改名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教务长、教授、副院长、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兼任江苏省药品检验所所长,南京药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兼药学组召集人,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药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学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江苏分会和南京药学会副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江苏省委副主委、主委,政协江苏省第二至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委、第七届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八届常委。长期从事药物化学研究和药学教育工作,专长中枢系统药物、抗癌药物、计划生育药物、中老年心脑血管病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创建新药研究中心,倡导利用中草药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新药。对异喹啉类化合物心脏血管活性有系统研究,发现“86017 ”有抗室颤和心律失常作用,申请了国内外专利;研制成爱卡眠(Emylcamate)、5,6 ─次甲二氧吲哚─3─乙基甲基呱嗪(代号Izh)等安定、镇痛和降压新药,六甲密胺(HMM)(获江苏省 1980 年科技成果奖)等抗癌药物。主编有《药物化学》(1992年获全国优秀教材奖)、《药学化学》、《药学进展》等;撰有《药物设计和新药研究》、《α─(N)杂芳醛缩氨脲抗肿瘤的研究》等论文100余篇。
徐国钧(1922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常熟东张镇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本科四年制)。曾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香港中文大学《Abs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es》国际顾问,国际中草药学会(日本)常务理事;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名誉博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
50多年来致力于生药鉴定、品质评价、资源开发及学科建设。著作 46 部,发表论文270多篇。首编大型《药材学》,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起到重要作用。《中药材粉末鉴定》及《中成药显微分析研究》专著使我国粉末生药学跃居国际领先地位。“七五”,与“八五
”期间任国家重点课题“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组组长,该课题对111类多来源中药进行本草考证、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10项系统研究,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南、北方组前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三等奖,徐国钧排名第一。
为了弘扬祖国医学,徐国钧多次出访东西方国家,30 次作学术讲演,与日本、香港6所大学共同培养博士生或互派博士进修。共培养博士24名,硕士60多名。共获国家、部级等奖15项。
徐国钧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大会先进工作者,全国医药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王作者,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日本岐阜药科大学特别荣誉奖,美国章美科研教学奖等。第一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第三篇:药学类包括药学专业知识
药学类包括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学部分和药物分析部分)、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药剂学部分和药物化学部分)、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和中药学两类,共7册,每一类有4册。中药学类包括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含中药学部分和中药药剂学部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含中药鉴定学部分和中药化学部分)、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类包括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学部分和药物分析部分)、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药剂学部分和药物化学部分)、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四篇:药学类生药学总结
冬虫夏草
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含蛋白质、核苷、多糖、脂肪、甾醇、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成分。【功能主治】
补益肺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咳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药理作用】
1)免疫调节2)抗衰老3)抗肿瘤4)保护心脏5)保护肾脏6)雄性激素样作用 麻黄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草质茎。【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水肿等。常用方剂有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等。大 黄
[来源]
蓼科植物
掌叶大黄
唐古特大黄
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1.掌叶大黄
根茎呈类圆柱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黄棕色,质坚实,横断面淡橙红色,颗粒性。髓宽广,有多数星点(异型维管束)环列或散在。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有砂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2.唐古特大黄根茎呈类圆锥形、纺锤形或圆柱形。
3.药用大黄根茎为圆形或类圆的横切段或块片,似马蹄形。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根茎横断面星点凸起,成环或散在。
[显微特征]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与皮层大多已除去;韧皮部射线1~4列细胞;形成层环明显。根茎横切面:髓宽广,散有多数外木式异形维管束(星点),形成层类圆形,射线星芒状。
棕黄色粉末:1.草酸钙簇晶众多。2.淀粉粒大多圆球形。3.网纹、具缘纹孔导管。[化学成分] :1.含蒽醌类成分 2~5%。2.蒽酮类成分
3.番泻苷(sennoside)A~F为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其中番泻苷A泻下作用最强。4.鞣质类成分约5%,收敛作用。
[理化鉴别] 1.将大黄的95%乙醇提取物点于滤纸上,置紫外灯下显浓棕色荧光,不得显亮蓝紫色荧光(检查土大黄苷)。
2.微量升华得黄色针晶,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并显红色(羟基蒽醌类反应)。
[药理作用] 1.泻下2.抑菌3.止血、收敛
4、利胆
5、降血脂
[功能主治]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祛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黄疸、瘀血闭经、痈肿疔毒、烫伤等。
何首乌[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
[化学成分]主要含二苯乙烯苷、蒽醌类、磷脂类成分, 还含有五味子素、胡萝卜苷、没食子酸、儿茶素、β-谷甾醇、苜蓿素、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中二苯乙烯苷、卵磷脂具有抗衰老及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药理作用]1.抗衰老2.补益作用3.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4.保肝作用5.缓泻作用
[功能主治] 生首乌: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治疗肠燥便泌、疮痈、高血脂、淋巴结核等症。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治疗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等。
延胡索[来源] 本品为罂粟科植物
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性状]块茎呈不规则扁球形,底部中央略凹呈脐状;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不规则细皱
纹。质坚硬,破断面黄色或黄棕色,角质,有蜡样光泽。气微,味极苦。
[显微特征] 块茎横切面:表皮常脱落,下皮为1~2层厚壁细胞,扁平。皮层细胞10余层,淡黄色,扁平;韧皮部宽广,韧皮薄壁细胞大;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略径向排列;中央有较宽广的髓。
延胡索粉末1.含糊化淀粉粒薄壁细胞类多角形。2.下皮厚壁细胞的细胞壁呈连珠状。3.石细胞黄绿色,呈类方形或类圆形,纹孔细小而密。4.螺纹导管。[化学成分]含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约: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亭)、延胡索丙素、黄连碱、去氢延胡索甲素等。
[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延胡索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其中延胡索乙素作用最强,甲素次之。延胡索及延胡索乙素有镇静、催眠、镇吐作用。2.心血管系统:增加冠脉血流量。3.抗胃溃疡作用。4.内分泌系统:延胡索乙素促进大鼠脑下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主治] 活血、利气、止痛、镇痉。用于胸协、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肿痛。延胡索乙素的镇痛作用比解热镇痛药强。对慢性持续性疼痛及钝痛的效果较好。在发挥镇痛作用同时,还有镇静催眠作用。
黄 连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味连)三角叶黄连(雅连)或云南黄连(云连 的干燥根茎。
[性状]味连 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似鸡爪,习称“鸡爪黄连”。根茎中段常有细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质坚硬,断面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可见放射状纹理,中央髓部红棕色。气微,味极苦。雅连 根茎多呈单枝,略成圆柱形,微弯曲,过桥杆较长,表面光滑云连 根茎多为单枝,呈弧形或钩状弯曲,过桥杆不明显。
[显微特征]1.根茎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层细胞;皮层较宽,可见根迹、叶迹维管束;石细胞鲜黄色。维管束外韧型,环列。木质部均木化,髓由薄壁细胞组成。
1.石细胞鲜黄色,类方形或类多角形,可见层纹,孔沟明显。2.韧皮纤维鲜黄色,长梭形或纺锤形,壁厚,可见纹孔。3.鳞叶表皮细胞黄棕色,壁微波状弯曲或呈连珠状增厚。
[化学成分]异喹啉类生物碱:含小檗碱 5-8%、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等。[药理作用]1.抗菌、抗病毒、抗阿米巴原虫2.抗炎、抗溃疡3.降压、解热、利胆、兴奋子宫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急性胃肠炎、胃热呕吐、黄疸、高热神昏、心烦不寐、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肿疔疮等。甘草
[来源] 为豆科植物乌拉尔甘草
胀果甘草
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乌拉尔甘草
根呈长圆柱形,长30-100cm,表面红棕或灰棕色,具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甜。
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外皮粗糙,灰棕或灰褐色。质坚硬,木纤维多,粉性小。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断面纤维性,裂隙较少 [显微特征]
根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层红棕色细胞。韧皮部射线宽广,常现裂隙;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纤维束周围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木质部导管直径大,常单个或2~3个成束;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含棕色块。
甘草粉末① 晶纤维细长,壁极厚,微木化。② 木栓细胞棕红色,壁薄,微木化。③ 具缘纹孔导管较大。
[化学成分]1.三萜皂苷:含量约10%。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2.黄酮:含30多种黄酮成分。3.多糖4.香豆素
[药理作用]1.对消化系统:抗溃疡、保肝、促进胰液 分泌。2.解毒作用:甘草甜素,解
毒机制为吸附、结合以及激素样作用的综合效果。3.镇咳祛痰4.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等。〇 清热应生用,补中宜蜜炙。
甘草性味甘平,有生用与炙用之别,生用则通,灸用则补。蜜炙后性味甘温,有温中散寒、补脾胃、润肺益气之功效。
〇 甘草甜素可以抑制HIV的形成和感染细胞的恶变。尼格利津、克艾可经临床和药理实验证明具有改善症状、体症及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效果,是有效的艾滋病治疗药物。
〇 甘草的毒副作用较小,但长时间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及血钾减少、并有脘腹胀满等症状,应适当掌握用药剂量。人 参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 人参的干燥根。
栽培品--园参;野生--山参。
1.生晒参:晒干。2.红参:剪去小支根,蒸透后烘干或晒干。3.糖参:鲜人参扎孔,用糖水浸后干燥。
[性状]生晒参 主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淡黄或灰黄色,有明显纵皱纹、横纹。下部着生支根2-3条,根茎(芦头)较短细,上有茎痕(芦碗);有时具细长横伸的不定根(艼);全须生晒参的须根上有疣状突起(珍珠疙瘩)。
生晒参 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棕黄色,皮部有多数黄棕色点状树脂道和放射状裂隙。有特异香气,味微苦、甘。
生晒参 主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淡黄或灰黄色,有明显纵皱纹、横纹。下部着生支根2-3条,根茎(芦头)较短细,上有茎痕(芦碗);有时具细长横伸的不定根(艼);全须生晒参的须根上有疣状突起(珍珠疙瘩)。[显微特征]
生晒参主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层扁平细胞。韧皮部散有树脂道,内含金黄色树脂团块。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径向断续排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甘草粉末1.树脂道碎片呈管状,内含黄棕色块状分泌物。
2.草酸钙簇晶,棱角尖锐。3.淀粉粒众多,单粒类球形或复粒。4.导管多网纹或梯纹。[化学成分]1.三萜皂苷类:含人参总皂甙约3-4%。分为原人参二醇和原人参三醇两种。2.人参多糖3.挥发油 [药理作用] 1.提高免疫功能 适应原样作用,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因素的非特异性抵抗力,抗疲劳、抗应激、抗突变。2.对中枢神经系统
Rb类镇静,Rg类兴奋。3.对血液系统作用 保护和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4.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系统功能,提高血浆中皮质酮水平,并具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5.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促进机体各组织的RNA和蛋白质合成,调节血糖水平。6.抗癌 7.抗心律失常
当 归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 当归 的根
[性状] 主根粗短,支根(归尾)多条,扭曲。表面黄棕色,质较柔软,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棕色,木部色较浅。香气浓郁特异,味甘、辛、微苦,有麻舌感。
[显微特征] 支根横切面:外为数层木栓细胞,皮层窄,韧皮部宽广,有多数分泌腔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放射状排列。
粉末1.韧皮薄壁细胞纺锤形,细胞壁表面有微细斜向交错的纹理,有的具菲薄横隔。2.可见油室及油管碎片,含挥发油滴。[化学成分]
1、挥发油:藁本内酯、正丁烯酜内酯。均为解痉的主要成分。
2、酚酸类:阿魏酸
3、香豆素
4、多糖
[药理作用]
1、抑制血小板活化,抗血栓形成2、改善血液循环
3、对心血管系统: 1)抗心率失常2)降低冠脉阻力,增加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
4、抑制平滑肌痉挛
双向调节子宫。挥发油为抑制成分。
5、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
6、补血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眩晕心悸、虚寒腹痛、肠燥便秘、痈疽疮疡、风湿痹痛等。柴 胡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
柴胡、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
[性状]北柴胡 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常有分枝,根头膨大,顶端有残留的茎基或叶基;表面褐色或浅棕色,近根头有横皱纹,下部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皮部淡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 味苦。
南柴胡
根较细,多不分枝;根头部有多数纤维状叶基,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近根头有明显的横向疣状突起,质稍软,易折断,裂片不显纤维性;中间有油点,具败油气,味淡。[显微特征]
木栓层为数层木栓细胞。韧皮部外侧有油室。韧皮部油室小,形成层环状。木质部导管切向排列,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排成几个环状。
木栓层为多层木栓细胞;皮层狭窄。韧皮部较宽,油管多且大。形成层环状,木质部导管多径向排列;木射线窄而多。
[化学成分]1.皂苷:含柴胡皂苷a、b、c、d。
2.挥发油
3.多糖 [药理作用]
1、解热
2、抗炎、抗病毒
3、保护肝脏
4、对胃、十二指肠的作用
5、调节免疫
6、抗肿瘤 [功能主治] 散风退热,疏肝解郁,升阳截疟。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协胀痛、脱肛、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等症。青蒿
[来源] 为菊科植物
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化学成分] 倍半萜类:青蒿素,青蒿甲素、乙素等。[功能主治]解暑,清热,截疟。用于低烧、中暑、疟疾。地 黄 [来源] 玄参科植物 地黄的干燥块根。
[性状]鲜地黄 块根纺锤形或圆柱形,表面浅黄色,有弯曲的皱纹、芽痕、横长皮孔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色,有橘红色油点,形成层环明显,木部黄白色;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 呈不规则长圆形团块状,表面灰棕色,极皱缩,体重,质较软而韧,断面棕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
熟地黄 呈团块状,内外均显乌黑色,质柔不易折断,粘性大,气微香,微甜。
[显微特征]鲜地黄根横切面1.木栓层为数层木栓细胞。2.皮层散有较多分泌细胞,含橘红色油滴。3.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少。4.形成层成环。5.木质部导管稀疏,呈放射状排列,射线宽广。生地黄粉末 1 薄壁细胞类多角形,含黄棕色核状物。2分泌细胞内含橙黄色或橘红色油滴及分泌物。
[化学成分]1.环烯醚萜苷类:梓醇,地黄甙 A、B、C、D,二氢梓醇甙。2.苯丙素酚类 3.糖类、挥发油、氨基酸
[药理作用]1.增强免疫功能。2.造血:促进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刺激其造血功能; 对放射损伤有保护和恢复作用。3.激素调节作用4.降血糖 [功能主治] 鲜地黄
味甘、苦,性寒。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降烦渴、发斑发疹、咽喉肿痛、吐血。
生地黄
味甘,性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降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熟地黄
味甘,性微温。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月经不调、须发早白、眩晕、耳鸣。半 夏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
半夏的干燥块茎。
[性状] 块茎类球形,表面乳白色或淡黄色,上端多圆平,中间有凹窝(茎痕),凹窝周围密布棕色麻点状须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辛辣,嚼之发黏,麻舌而刺喉。
[显微特征]① 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脐点裂缝状、人字状或星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② 草酸钙针晶多,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③ 螺纹导管,少数为环纹导管。
[化学成分]含生物碱、β-,γ-氨基丁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尿黑酸及其葡萄糖苷(刺激性物质)、β-谷甾醇、胆碱、挥发油等。[药理作用]
1、镇咳
2、镇吐
3、降压
4、对矽肺有抑制作用
[功能主治]性温,味辛,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嗽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天 麻 [来源]
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产地] 主产四川、云南、贵州。
[显微特征] 横切面 下皮为 2~3层栓化细胞。皮层细胞10数层。中柱大,维管束散列,周韧型,木质部有数个导管。髓部细胞类圆形,具纹孔。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并含多糖团块或颗粒。① 含糊化的多糖类物的薄壁细胞较大,无色或微灰棕色,遇碘液显棕色或淡棕紫色,遇水合氯醛液则颗粒溶化。② 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③ 木化厚壁细胞,纹孔明显
[化学成分]含天麻苷(素)、派立辛、天麻醚苷。另含香草醇、对羟基苯甲醛、有机酸等。
[药理作用]① 抗惊厥② 降压,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③ 增强免疫、促智和延缓衰老④ 镇痛
[功能主治] 息风止痉,平肝抑阳,祛风通络。用于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头痛眩晕、手足不遂、肢体麻木、风湿痹痛。朱 砂
[化学成分]主含硫化汞 HgS,尚含少量锌、锑、镁、铁、磷、硅等元素;常含微量砷及硒等。[药理作用]有镇静、催眠作用,外用能抑杀皮肤细菌及寄生虫。
[功能主治]
清心安神,解毒镇惊。用于治疗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 风等症。用量0.1~0.5g。本品有毒,不宜久服。
鹿 茸
[来源]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
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花鹿茸”,后者 “马鹿茸”。
[性状]花鹿茸 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光润,表面密生细茸毛,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以茸形粗壮、饱满、皮毛完整、质嫩油润、无骨棱者为佳。
[化学成分] 1.氨基酸: 含量达50%,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2.脂肪酸3.含氮化合物4.脂类5.多糖6.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① 心血管系统: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增加冠脉流量,抗心
律失常。② 神经系统:延长睡眠时间,改善记忆障碍,增加脑组织RNA、蛋白质含量。③ 强壮作用④ 其他:抗氧化、抗应激、增强免疫、促进生长发育、促进创伤愈合
[功能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用于治疗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等症。
麝 香 [来源] 为偶蹄目鹿科动物 林麝
马麝
原麝
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显微特征] 半透明分泌物团块黄色、淡黄棕色或暗棕色;散有方形、柱形、或簇状结晶;油滴散在或存在于团块中。
[化学成分]1.大环酮类:麝香酮2.吡啶类生物碱:麝香吡啶3.甾体:雄性酮4.脂肪酸、脂类:强心成分。5.多肽、蛋白质
[理化鉴别]1.“冒槽”。2.取麝香仁粉末,置手掌中,加水润湿,用手搓之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粘手、染手、顶指或结块。3.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炽热的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融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应无毛、肉的焦臭,无火焰或火星出现。灰化后,残渣呈白色或灰白色。4.气相色谱麝香酮的色谱峰。
[药理作用]①
对中枢神经系统:双向作用②
抗炎、抗菌③
对循环、呼吸系统:兴奋、升压④
子宫兴奋作用
[功能主治]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症瘕、难产死胎、心腹暴痛、痈肿瘰疠、咽喉肿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等症。
板蓝根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 菘蓝的干燥根。
[性状]
根呈圆柱形,稍扭曲,表面淡灰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根头稍膨大,顶端有盘状凹陷的茎基痕,四周有呈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质坚实,断面皮部黄白色,形成层环深棕色,木部黄色,粉性。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化学成分]含靛蓝、靛玉红、芥子苷、尿苷、次黄嘌呤、尿嘧啶、水杨酸、青黛酮、胡萝卜苷、多种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1.抗病毒:对流感病毒和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2.抗菌作用。3.解热和抗炎作用。板蓝根注射液、板蓝根冲剂。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病发斑、丹毒、痈肿、流感、脑炎、肝炎、腮腺炎等。对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带状疱疹、疱疹性口腔炎等也有效果。薄 荷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
薄荷 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状]
茎呈方柱形,表面黄棕色或带紫色,有明显的节;质脆,断面白色,中空。叶卷曲皱缩,长圆形或卵形,有凹点状腺鳞。茎上部腋生轮伞花序,淡紫色。叶揉搓时有特异清凉的香气;味辛凉。
[显微特征]茎横切面:呈四方形,表皮为1层长方形细胞,四棱角处由厚角细胞组成。内皮层明显,凯氏点清晰可见。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在四棱处发达。髓薄壁细胞大,中心常有空洞。
直轴式气孔,上下表皮有多数凹陷,内有大型特异的腺鳞。主脉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和木质部外侧有厚角组织。
[显微特征] 1.腺鳞头部顶面观呈圆形,侧面观扁球形;柄极短。2.非腺毛稍弯曲,疣状突起较细密。3.叶片下表皮细胞壁弯曲,含橙皮甙结晶;气孔直轴式。4.茎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长方形或类多角形。
[化学成分]
1、含挥发油,油中含 l-薄荷醇(薄荷脑)、l-薄荷酮。
2、黄酮
3、三萜及甾体
4、有机酸、氨基酸
[药理作用]1.抗菌、抗病毒2.局部刺激作用:能使局部微血管收缩,产生清凉感并止痛、止痒、祛痰。3.解热作用: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而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散热,并促 进汗腺分泌。4.健胃、解痉、利胆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头目、透疹。
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协胀满。山楂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 羽裂山楂 的干燥成熟果实。[化学成分]
1、有机酸
2、黄酮
3、其它:苦杏仁苷、皂苷、维生素
[功能主治]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痛、泻痢腹痛、瘀血经闭、高血压、高血脂症。
石膏[化学成分]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药理作用] 有镇静、催眠作用;外用能抑杀皮肤细菌及寄生虫。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第五篇:省级期刊目录-药学类
药学,红色是核心。其余是省级 儿科药学杂志 福建医药杂志 今日药学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世界临床药物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现代药物与临床 海峡药学 医药论坛杂志 华西药学杂志 解放军药学学报 药学与临床研究 抗感染药学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实用药物与临床 齐鲁药事 上海医药 蛇志 天津药学 西北药学杂志 医药世界 药品评价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药物生物技术 药学服务与研究 药学教育
药学进展 药学实践杂志 药学学报 医药导报 医药工程设计 中国处方药 中国海洋药物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中国天然药物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药店 中国药房 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药品标准 中国药师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中国药物警戒 中国药物经济学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中国药物与临床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中国药学(英文版)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业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中国执业药师 中国药事 中南药学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