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1季度内蒙古经济发展情况
2014年1季度内蒙古经济发展情况
2014年1季度,内蒙古经济总体实现了稳步开局,稳中趋缓,稳中有进。三大产业平稳推进,投资、对外贸易增长基本稳定,财政收入增长有所回升,农牧业平稳发展,金融业运行、消费价格涨幅较为平稳,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新成效。
一、整体经济稳步开局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161.38亿元,同比增长7.3%。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2.13亿元,同比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171
5.73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工业增加值1681.81亿元,同比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1313.52亿元,同比增长7%。
二、农牧业平稳发展
种植面积总体稳定。对全区26个粮食生产县1880个农户的种植意向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全区农户春播意向调查户经营耕地面积为1.08亿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其中稻谷、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畜禽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一季度,全区猪肉产量22.23万吨,同比下降3.9%;牛肉产量9.51万吨,同比下降1.4%;羊肉产量8.02万吨,同比增长3.7%;禽肉产量2.54万吨,同比增长27.6%;禽蛋产量8.2万吨,同比增长1.8%。
三、工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从产品产量看,彩色电视机增幅较高,同比增长89.5%。工业产品产销率有所提高。一季度,全区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8%,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全区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正在起步,煤制天然气加速推进。
四、财政收入增长有所回升
财政收入增长有所回升,实现了由降转增。一季度,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26.13亿元,同比增长7.3%,比1-2月份增速提高8.2个百分点,也高于上年同期增速8.2个百分点。支出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额769.38亿元,同比增长15.1%。
五、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良好开局
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投资平稳增长,实现良好开局。一季度,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9.69亿元,同比增长15.9%。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完成投资31.36亿元,同比增长43.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55.55亿元,同比增长14.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32.79亿元,同比增长16.4%。投资项目数有所增加。一季度,全区施工项目数共2119个,同比增长2
8.1%;本年新开工项目数1067个,同比增长22.9%;本年投产项目数411个,同比增长40.3%。
一季度,全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37.13亿元,同比下降8.3%。保障房建设加速推进。商品房销售稳中有落。一季度,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34.37万平米,同比增长7.7%;完成商品房销售额70.81亿元,同比增长29.4%。
六、消费市场平稳增长
一季度,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89.4亿元,同比增长10.1%。从经营地看,乡村市场增幅高于城镇,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131.9亿元,同比增长9.6%;乡村实现零售额157.5亿元,同比增长13.3%,高于城镇增速3.7个百分点。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为平稳
一季度,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2%,略高于1-2月涨幅0.1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平均涨幅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同比上涨2.3%,农村牧区同比上涨1.6%。从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7%;其余类别涨幅或降幅均较小。
八、对外贸易增长稳步回升
对外贸易增长呈稳步回升势头。一季度,全区海关进出口总值达28.38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快于1-2月增速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1.7个百分点。从进出口看,呈现出口增长较快,进口下降的特点。出口总值10.92亿美元,同比增长37.1%;进口总值17.46亿美元,同比下降1.2%。从贸易对象
看,我区与新西兰的贸易增长较快,新西兰已跃升为我区第五大贸易伙伴,与新西兰的贸易值达到了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倍。
九、金融业运行平稳
全区金融业保持平稳运行。3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5582.7亿元,比年初新增377亿元,比上年同月末增长7.2%。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782.68亿元,比年初增加752.34亿元,比上年同月末增长15.3%,比2月末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
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一季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649元,同比名义增长9.3%。农牧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一季度,全区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691元,同比增长14.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07,比上年同期缩小0.11。根据实施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一季度,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38元,同比名义增长11%。
第二篇: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镶黄旗旗委、政府审时度势,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和调控,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和精深加工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组织调度,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的跟踪监控和管理服务力度,落实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持续投资,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石油天然气、石材、畜产品加工、风电光伏新能源、煤炭、金属冶炼加工等支柱产业。
一、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和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产业系统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按照“保护环境、集中布局、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壮大经济总量,真正实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更长周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实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双赢。
(二)基本原则
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旗步伐,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一是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保护环境、集中布局、综合开发、循环利用,推动大项目围绕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规划建设,中小项目围绕大项目延伸配套向工业园区优化布局,实现高效集约发展。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培育引进工业项目,不承接落后产业转移,不把“有序开发”变成“有水快流”、不把“点上开发”搞成“遍地开花”,最大限度地减轻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努力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二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绿色食品、现代能源、新型化工、有色冶金和文化旅游等特色支柱产业,推动经济总量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着力提升产业层次。认真做好煤炭资源转化的文章,推进煤质活性炭项目,提高煤炭开发综合效益。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为方向,全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热电联产、220千伏变电站项目尽快启动建设,着手发展风电、光电和风光互补新能源。四是着力提高产业效益。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的拉动、更加注重公共财政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对草原生态保护的促进,走出一条符合镶黄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总体发展思路
2013年上半年,自治区党委立足区情、审时度势,确定了“8337”发展思路,为内蒙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重要指针;盟委、行署结合全盟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贯彻落实意见和具体措施。我旗立足于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和我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进行了补充完善,提出了“培育发展七大特色产业、全力打造六个基地”的目标、定位,作为我旗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
重点培育发展“七大特色产业”:石油天然气产业、石材产业、畜产品加工产业、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煤炭产业、金属冶炼加工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全力打造“六个基地”。一是把石油和煤炭产业作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地方财源的主导产业,逐步把我旗打造成为锡盟地区重要的石油煤化工基地。二是把石材产业作为壮大经济总量、扩大就业的支柱产业,逐步把我旗打造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石材建材基地。三是把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稳定一产、促进牧民增收的富民产业,逐步把我旗打造成为锡盟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四是把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清洁能源总量的重要产业,逐步把我旗打造成为自治区百万千瓦风电光伏清洁能源基地。五是把金属冶炼加工产业作为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层次的新兴产业,逐步把我旗打造成为锡盟重要的金属冶炼精深加工基地。六是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把我旗打造成为自治区中部察哈尔草原文化观光旅游基地。
“培育七大产业”、打造“六个基地”的发展方向,既符合盟委、行署对镶黄旗的一贯要求,符合旗十二次党代会、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的总体部署和镶黄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保持了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抓住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推动镶黄旗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我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目标定位和重要遵循。全旗上下务必要统一思想、统一口径、形成共识,深入宣传、学习、理解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工作重点,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推进科学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盟委、行署的工作部署,我旗立足于形式任务的新变化和阶段性特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发展举措,细化发展规划,按照 “培育发展七大特色产业、全力打造六个基地”的目标、定位,重点培育发展“七大特色产业”,全力打造“六个基地”,狠抓工业项目建设,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推进全旗工业经济稳定发展。
(四)工业发展对策措施
1.石材产业。依托我旗石材资源的优势条件,以实施“双百亿工程”为契机,继续加快发展花岗岩开采加工项目,引进吸收石材深加工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石材加工层次。加快发展石材废料加工、异型石材加工,利用粉煤灰和石材废料加工新型免烧砖等项目,提高石材边角料的利用率,形成煤—电—石材及下游产品产业链,积极延长石材产业链,把石材产业作为壮大经济总量、扩大就业的支柱产业,逐步把我旗打造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石材建材基地。
2.风光新能源产业。依托我旗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条件,积极推进全旗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把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清洁能源总量的重要产业,逐步把我旗打造成为自治区百万千瓦风电光伏清洁能源基地。
3.石油煤化工产业。一是稳定发展石油天然气产业。认真落实“三条红线”准入条件,加强与国内石油勘探开采企业合作,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力度,加快文贡乌拉石油接续地区整体勘探开发进程,勘探开发面积达到600平方公里,原油产能保持10万吨,天然气产能达到1800万立方米。积极与周边产油旗县协调,调配原油到我旗进行加工,年加工溶剂油达到8万吨。二是积极推进塬林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进程,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上,达到年产60万吨的产能。大力发展煤炭精深加工产业,充分发挥我旗塬林煤矿生产的优质无烟煤这一稀缺的资源优势,建设活性炭、碳粉、活性炭制品、化肥、碳添加剂等项目,进一步提高就地转化率,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把石油和煤炭产业作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地方财源的主导产业,逐步把我旗打造成为锡盟地区重要的石油煤化工基地。
4.畜产品加工产业。畜牧业是我旗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我旗主要围绕肉类加工、乳品加工、饲草料加工和绒毛加工等产业,实现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发展。积极引进一批集加工、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乳、肉、绒畜牧业龙头企业落户,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对原有企业通过重组和改造,推进绿色畜产品配套基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进一步调高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功能,使其在发展产业化经营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推进品牌化战略,走高端路线,打造“察哈尔羊”、“帅牛”等品牌,通过培育、保护、宣传品牌,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旗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优质优价。把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稳定一产、促进牧民增收的富民产业,逐步把我旗打造成为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5.冶金冶炼行业。按照“保护环境、集中布局、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原则,规范资源勘探开发工作,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资源开采、金属冶炼工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促进集约化生产,积极构造和延伸金属主导产品产业链。一是重点推进荣昌冶金有限公司机械装备制造项目,该项目的最大优势是用高炉冶炼的铁水直接浇铸成各种产品,减少二次熔化,可大大减少能源消耗、并降低生产成本,获得高额利润。二是全力推进铌钽矿选矿、冶炼项目,在做好采矿、选矿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上马就地冶炼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积极推进镶黄旗银泰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铜多金属矿采选项目,争取实现采--选--冶一体化。四是推进那仁乌拉、哈登苏莫两个金矿等稀有金属矿采选加工项目。把金属冶炼加工产业作为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层次的新兴产业,逐步把我旗打造成为锡盟重要的金属冶炼精深加工基地。
7.民族特色产业。一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争取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方面有新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民族工艺品加工、服饰加工的扶持力度,做优做强传统产业。二是加快发展现代蒙药,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改造给旺-5保肝颗粒和博日吉汗清脂胶囊两种传统蒙药剂型。继承蒙医药文化遗产,发展蒙医药学术水平,提高社会知名度。
二、可依赖的资源条件
(一)土地资源
镶黄旗土地总面积5137.26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4400平方公里。镶黄旗的土壤主要为栗钙土,其次为风积沙土及盐化草甸土等,共分为五个土类,十个亚类,二十三个土属。
(二)水资源
地表水:镶黄旗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产流区,中部为汇流区,西部、中部、东部由南向北发育着13条较大的洪水谷地,是季节河流的主要河床地,流域面积为3000km2,水域面积约为23.53 km2,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034万立方米,其中:已建成蓄水的赛音乌苏水库总库容为1526万立方米,其余12条小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2508万立方米。地表水可开发利用潜力尚有4034万立方米。地下水:经计算,地下水总量为8848万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5226万立方米/年,现状用水量681.9万立方米/年,可开发利用潜力为4544.1万立方米/年。再生水:我旗目前有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4500立方米。中水处理厂已开展前期工作,建成后按中水回用率80%计算,可供工业用中水130万立方米/年。
(三)矿产资源
镶黄旗民风淳朴,水草丰美,资源富足,境内储藏着丰富的花岗岩、石油、煤炭、萤石、铀、钨、金、银、铅锌、钼、铍、铜、铁、石英等矿产资源,水资源和风能资源充足,电力供应能力强。现已探明矿产29种,矿产地60多处,其中金属矿床(点)24处。
1、石材资源
镶黄旗石材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大、品种多,经中国地质大学评估,储量达121亿立方米,分布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的品种主要有红、黄、黑、白四种颜色七个品种,经国家有关部门检测,其抗压性、吸水率、放射性均达到国家标准,各项物理性质和放射性指标均达标,属于安全环保的天然花岗岩石材,是目前国内外建筑材料市场倍受青睐的建筑装潢石材,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经自治区批准,镶黄旗成立了全区唯一一家石材产品检测中心。
2、煤炭资源
塬林煤矿是开采镶黄旗石匠山煤田的特种无烟煤。是内蒙古境内热值最高,工业应用范围最广的煤种。资源储量估算范围面积10.42平方公里,可采及零星可采煤层6层,其中:1号煤层可采范围最大,可采面积为2.26平方公里。6层煤共有地质资源储量2000万吨,设计可采储量1000万吨,洗煤热量为7800-8200大卡。另外巴音塔拉煤田勘探区预测褐煤储量3亿吨。
3、石油、天然气资源
延长油气勘探公司勘探区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已授权我旗勘探面积达到593.95平方公里,勘探区域位于内蒙古二连盆地镶黄旗境内宝勒根陶海凹陷。根据国家物探部门的相关资料评价,该区域总生油量为4亿吨,总生气量1300亿立方米,排油率按20%计算,总排油量为8000万吨。已建成石油伴生气生产企业两家为绿能气体处理有限公司和宝同化工有限公司,加工能力为日处理天然气16万立方米。
4、石灰资源
该石灰矿位于新宝拉格镇北哈登苏木嘎查,地质储量1亿吨。
5、风光资源
镶黄旗风电总规划风电场面积3712平方公里,70米高平均风速7.6-8.9米/秒。近30 年平均年总辐射量为5963MJ/㎡,属太阳能丰富区。
6、稀有金属资源
铌钽矿、铜多金属矿等矿产勘查工作已基本完成。通过地质勘探,铌钽矿储量为725.66万吨,五氧化二钽金属氧化物储量为982.48吨,平均品位为0.014%,伴生的五氧化二铌金属矿氧化物储量为615.65吨,平均品位为0.008%,伴生的氧化锂金属氧化物储量为41415.07吨,平均品位为0.57%。铜多金属矿资源储量为370万吨,其中锌金属储量1.35万吨,平均品位1.023%;钨金属储量0.6万吨,平均品位为0.498%;银金属储量130吨,平均品位37克/吨;铜金属储量0.418万吨,平均品位0.195%;铅金属储量0.5065万吨,平均品位0.642%;铋金属储量0.4561万吨,平均品位0.162%。矿床规模可达中型。哈登苏木金矿、阿木乌苏岩金矿计划年内完成勘探工作,提交勘查报告。
三、工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一)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情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华北油田在该凹陷试打2口参数井,并对油区进行微重力、磁力和电性普查,随后完成了全凹陷二维地震勘探测试。近年来,按照旗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延长石油集团的技术指导下,围绕储量计算和上报工作,与中原研究院、华北研究院、西北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了油层密闭取芯、现场测定、多井次的岩芯分析化验工作,取得了地下储层的第一手资料,做到了准确、量化、可对比,为油田下一步科学决策、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2005年,在试勘探阶段有所成效并取得工业油气流后,民营资本投资热情高涨,积极购置区块探权并进行勘探开发。几年来,累计钻井946口, 大部分区域油气储量分布已基本探明,具备探转采生产条件。在油气富集区,已按180至200米井距部署开发井网。2013年,已钻开发井40口,有油气显示的29口。
勘探开发工作取得突破。2007年(2006-2007年)物华油区(原宝丰油区)储量基本探明;2008年(2007-2008年)鑫垠油区储量基本探明;2009年(2008-2009年)三立油区阿尔善顶部风化壳油藏勘探取得突破并基本探明储量;2010年(2009-2010年)华明油区深层突破并基本探明储量。四年中,勘探工作取得新突破,为油田开发打下了基础。
油气勘探开发企业发展现状。目前,我旗共有60余家油气勘探开发企业,实际生产企业23家,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有鑫垠、华明、美中、三立等,共有生产井313口,2013年生产原油6.9万吨。巴音塔拉油田属小断块、低丰度、储层非均质非常严重、原油物性变化很大的油田,这些特点决定了油气资源开发难度相对较大。近几年,由于企业科学勘探投入很少,导致大部分区块钻井成功率较低,产量也随之递减。同时,随着综合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石油勘探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以上两点导致民营资本对巴音塔拉油田开发产生畏惧心理,投资积极性不断降低,致使钻井、注水等稳产接替工作进展缓慢。
龙头企业培育情况。巴音塔拉油区油气勘探开发企业按照主营业务分为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原油加工企业及石油伴生气分离加工企业。经过几年的着力培育,鑫垠公司、宁蒙石化和绿能气体已经成为各自领域内的龙头企业。鑫垠公司成立于2007年,目前在我旗投资共计2.3亿元,近几年来共打勘探井94口,其中出油井37口,注水井11口,累计生产原油23.6万吨,销售收入8亿元,上缴税费2.9亿元。宁蒙石化成立于2006年,目前在我旗投资共计6800万元,建成年产15万吨溶剂油生产装置,该装置在满负荷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年产值可达7.5亿元,上缴税金4500万元。绿能气体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金1550万元,目前在我旗投资共计1.3亿元,日处理石油伴生气能力达到16万立方米,年产值7200万元,上缴税金2000万元。
近几年新建续建项目。除油气勘探开发企业按计划钻井外,2012年鑫垠公司投资建成油区污水处理厂以及注水工艺所需注水工作站,物华公司建成注水工作站。
(二)煤炭产业发展情况
塬林煤矿公司于2005年10月注册成立,目前完成投资3.86亿元。2012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开始对原有设计进行优化,变更回采工艺,由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改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充分提高设备效率、有效提高产能。2013年6月,自治区煤炭工业局对煤矿《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同意煤矿生产能力提升至60万吨/年。2013年8月,塬林煤矿升级改造项目所有支持性文件全部取得,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设期预计为13个月。建设完成后煤矿年生产能力将达到60万吨,年销售收入预计达到7.8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上缴税金1.8亿元,可解决就业600余人。
(三)金属冶炼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情况
我旗矿产开采和冶炼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该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上缴税金500余万元,为拉动财税收入,解决就业,带动电力、物流、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该产业已成为我旗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良好。目前,我旗共有冶金冶炼企业5户,分别为荣昌冶金有限公司、北方冶金有限公司、众鑫冶金有限公司、金源邦泰有限公司和唐山兴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镍铁、铸造生铁、焦炭等产品。其中,金源邦泰有限公司和唐山兴起有限公司处于停产状态。
镶黄旗荣昌冶金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山西和内蒙古两省区的股东共同出资组建的一家以生产铸造生铁、焦炭、煅烧石灰石为主的冶炼企业,2007年9月入驻我旗,现完成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300亩,2012年,该企业成为中国铸造协会会员,被工信部认定为铸造用生铁企业。现有拥有218m3和208m3炼铁高炉各一座,可年产铸造生铁20万吨;325捣固型炼焦炉一座,可年产冶金焦20万吨;并可回收焦油1万吨、粗苯3000吨;24 m2环型烧结机和35 m2箱式烧结机各一座,可年产烧结20万吨;6 m2球团机一座,可年产球团6万吨;立式白灰炉4座,可年产白灰10万吨;机械铸造件生产线一条,可年产5万吨机械铸造件。该企业拥有职工200多人。2012年,该企业生产生铁31227吨,实现产值8870万元,实现税收200万元。2012年耗电量为957万千瓦时,电费合计430万元。该企业200公里范围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石、铁精粉、石灰石等,质优价廉,货源充足,企业原材料供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铁矿石从阿旗、东苏购进;铸矿粉从商都、后旗、武川购进;精煤从大同、萨拉齐、乌兰察布等地购进。2013年由于产品市场价格低迷而停产。
北方冶金有限公司,现拥有12500KVA的矿热炉1台,主要产品是镍铁,产品品位为11个点多,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主要原料有镍矿、焦粉、水等。现用工人数80余名,其中本地人40多名,工人平均工资2800-2900元/月。2013年,该企业累计生产镍铁1.17万吨,耗电量8466万千瓦时、累计销售镍铁1.2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7亿元,平均销售价9837元/吨,实现利润59.2万元,上缴税金195万元(其中,增值税69万元、地方税126万元)。
众鑫冶金有限公司,现拥有1800KVA的矿热炉2台,主要产品是镍铁,产品品位为9个点多,年生产能力为3000吨,主要原料有镍矿、焦粉、水等。现有工人40多名,全部为本地工人,工人平均工资2800-2900元/月。2013年,该企业累计生产硅钙3910吨,耗电量3350万千瓦时。全年实现利润-357万元,上缴税金83万元(其中,增值税71万元、地方税12万元)。
地质勘探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旗地质勘查工作较顺利,现有金属矿点24处,其中部分勘探企业勘查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积极办理探转采等手续。镶黄旗银泰矿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拥有铜多金属矿探矿权2处,目前勘查工作已基本结束,正在积极办理采矿证等有关手续。内蒙古蒙金矿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金5880万元,该企业加不斯矿区铌钽矿勘查工作现已基本结束,也正在办理采矿证等有关手续,并着手筹备建设年处理能力60万吨选矿厂。
(四)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情况
畜牧业是镶黄旗主体经济之一,2013年,我旗牧业牲畜总数为50.72万头只,年产绿色牛、羊肉5200吨,绵羊毛660吨,山羊绒55吨,牛羊皮30万张,天然绿色牛、羊肉质优味美远销国内外。
镶黄旗现有畜产品企业有12家,其中牲畜收购加工企业共6户,分别是:皇家牧场肉类有限公司、鼎达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云飞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亘德畜产品有限公司、蒙源畜产品有限公司、飞利冷库、永夏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库容总量为960吨,年牲畜加工能力可达20万羊单位以上。饲料加工企业2家,年生产饲料7500吨,乳制品企业2家,年加工乳制品3500吨,绒毛企业1家,年加工绒毛550吨,羊绒衫企业1家,年加工羊绒衫20万件,为锡林郭勒盟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年预计实现产值8.5亿元,占全旗工业产值的18%左右。鸿格尔农牧业有限公司“帅牛”牌乳制品已成为自治区著名商标,北京胜利集团投资建设皇家牧场肉类有限公司,提高了我旗肉食品精深加工水平的同时我旗肉产品进入了北京餐饮市场,已成为镶黄旗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五)石材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旗依托花岗岩石材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工业强旗”发展战略,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全面优化石材产业结构,推动了石材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石材产业已成为带动全旗经济增长和牧民转移就业增收的重要支撑产业。花岗岩资源远景测算储量达121亿立方米,具有埋藏浅、覆盖层薄、质地优良、花色品种多等特点。目前已开发白、黄、黑、红四种颜色7个品种,产品主要有工程板、规格板、薄板、异型材等各类建筑装饰石材和工艺产品,属优质绿色环保型建筑用装饰装修材料,被广泛用于各类工程的装饰装修,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全旗现有花岗岩开采、加工企业44家,安装16-22片复式组合锯162台套,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88亿元,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塔星、福建晨春、环球石材、天隆石材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2013年,全年累计开采荒料106万立方米,加工板材318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50.88亿元。目前,镶黄旗石材产业已形成集矿山开采、生产加工、下游流通及石材辅助配套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石材工业体系,成为该旗七大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投资5000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国际石材会展中心和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的石文化园。石材国际会展中心设有自治区首个国际石材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可提供各类石材产品检验检测。2012年7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石材博览会暨中俄蒙石材经贸洽谈会,共有7个国家和国内的60余家企业参展,有效提升了镶黄旗石材品牌的国际知名度。目前,已同广东云浮、山东莱州、福建福安、厦门以及韩国、缅甸等石材著名产区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畅销的购销渠道和网络,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市场均占有一定份额,并成功打进了欧美和日本市场。2010年,被中国石材协会命名为“中国塞北石材之乡”。
四、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区域合作和区域市场共建情况。
近年来,镶黄旗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培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壮大核心企业、建设重点项目”的石材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建设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目前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4亿元,园区内水、电、路、通讯等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入驻企业84家。2008年以来,逐步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新建企业全部建设标准化暖气厂房,实现四季生产。借鉴福建石材产业发展经验,吸取其它地区无序开采浪费资源的教训,暂停了矿山审批,让现有企业采用轨道式矿山锯作业,进行集约开采,实现节约资源和环保生产。依托石材加工企业生产的石材废料、泥浆以及其他石粉、灰渣等多种原辅材料,引进环保蒸压灰砂免烧环保砖生产项目,经再加工生产外墙体砖、空心砖等新型墙体材料,实现了花岗岩尾泥和边角料的再利用。
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了旗四大班子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成立企业联络办公室,每个企业指派专人负责。成立了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弹性政策”,并对企业进行封闭管理和挂牌保护。组织成立了“镶黄旗石材工业协会”,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实施行业自律,统一开拓销售市场,防止低价倾销导致失去品牌,为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奠定基础。建立交易大厅,强化荒料市场管理,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原材料有序外运。严格兑现《镶黄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税收、用地方面给予优惠,协调水电部门为入园企业实行最优惠水电价,并在地下水采用、电力供应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推行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改革,对入驻园区项目从立项、审批、核准、备案、注册、用工等方面,采取跟踪服务、全程代办、积极协办等“一站式”服务和24小时全天候服务。对生产运营企业实行“收费目录制”管理,纪委监察部门建立监督举报机制,预防和制止各类乱罚乱收现象的发生,营造安商、富商、扶商的良好氛围。
强化宣传、打造品牌,提高产业发展水平。2006—2011年,镶黄旗组织相关部门及部分企业,分别参加西洽会、厦洽会、云浮石材博览会等大型经贸会议及“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莱州国际石材展览会”,广泛推介产品,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展会期间,镶黄旗石材在品种、质量等方面均得到了国内外石材行业著名专家和知名企业的充分肯定。“黄旗红、芝麻白、北方黑、虎皮黄”四个品种的花岗岩板材已经成进军国内外石材市场的知名品牌。按照“市场运作、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石材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石材协会以及各石材科研开发单位的联系,扩大区内外销售市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2011年,投资5000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国际石材会展中心和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的石文化园。石材国际会展中心设有自治区首个国际石材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可提供各类石材产品检验检测。2012年7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石材博览会暨中俄蒙石材经贸洽谈会,共有7个国家和国内的60余家企业参展,有效提升了镶黄旗石材品牌的国际知名度。目前,已同广东云浮、山东莱州、福建福安、厦门以及韩国、缅甸等石材著名产区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畅销的购销渠道和网络,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市场均占有一定份额,并成功打进了欧美和日本市场。2010年,被中国石材协会命名为“中国塞北石材之乡”。
培育人才、引导就业,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根据企业发展人才需求,调整旗各类职业培训教学计划,开设石材专业课程,培养石材专业人才。加强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聘请专家教授担任专业课讲师,开设板材加工、石材雕刻、矿山开采等三大类 30 余门职业技能和适用技术课程,开展订单、定向式培训和储备式岗位技能培训。几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8期,培训牧民2600余人次,先后使 1680 名转移牧民在各类石材企业成功就业。由政府出资,选择 30 名青年牧民到北京房山区石材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石材加工雕刻技能培训,为企业发展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专业后续人才。
五、县域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旗工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欠发达的基本旗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仍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当前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经济增长缓慢、产业结构单
一、项目储备不足、投资乏力、企业效益下滑等问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工业经济发展需要。三是大项目、好项目少,项目拉动不大,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四是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还需进一步优化。五是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013—2017年的五年将是镶黄旗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畜牧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2013—2017年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实现“十三五”开局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发展机遇看,一是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和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长期向好,外部市场需求旺盛。二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这将为我旗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建设、加快石油开采、石材开采加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冶金、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提供新契机。三是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锡盟党委行署有关加快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将为我旗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四是我旗被列入自治区级生态功能区,有利于我旗享受自治区生态保护、转移支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五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北上西移”步伐加快,为我旗发挥综合优势,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新机遇。
从面临的挑战看,一是草原生态环境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和保护,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表现突出。二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2020年前大幅度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的目标,国家将实施更严格的环境政策,将使我旗粗放型发展方式和资源开发型产业面临严峻考验。三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突出,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挑战。四是我旗地处半荒漠草原向典型干草原过渡带,以干旱为主的恶劣自然条件与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牧民群众追求物资生活增长矛盾突出,需要从产业等体现机制上创新和改革。
2013-2017年是我旗加快推进富民强旗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后五年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着力培育石油、石材、畜产品加工、风电光伏发电、煤炭、冶金六大支柱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六、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情况
(一)镶黄旗花岗岩石材开采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20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2.2亿元。2014年全旗石材企业增加到48家,预计开采荒料93万立方米,加工板材280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44.8亿元。
(二)东林煤矿技改项目及活性炭项目,东林煤矿技改项目,计划总投资4.2亿元。预计2014年底建成投产,投产后煤矿年生产能力将达到60万吨,年销售收入预计达到7.8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上缴税金1.8亿元,可解决就业600余人。活性炭项目总投资5.2亿元,目前正在积极的与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协商中。
第三篇: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101个旗县市区,除25个盟市辖区外,有76个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旗县市。县域土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90%,县域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2%。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狭长、南北跨度大,县域经济特色鲜明,表现为显著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目前,全区纳入县域经济统计范畴的76个旗县市大致可划分为农牧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林业主导型、服务业主导型4个类别。农牧业主导型旗县市以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独立,在地理空间上远离城市,农村牧区人口占70%左右,代表着内蒙古县域经济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工业主导型旗县市拥有较为丰富矿产资源,随着自治区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兴建了一批大中型的工业企业,并得到迅速发展,工业成为该类旗县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林业主导型旗县市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林业及延伸产业为主导。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比较困难。这类旗县市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林区。服务业主导型旗县市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这类旗县市拥有口岸和旅游资源优势。主导产业是旅游、商贸、餐饮等服务业。
二、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成就
(一)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明显增强。发展速度居西部地区之首
在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连续5年持续位居全国第l位的大好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基本竞争力逐年增强,发展速度也逐年加快。在连续6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自治区排位上升幅度最大;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列第13位,比6年前的第一届前移了9位。在县域经济竞争力全国百强榜中,我国西部地区仅有4个县市进入百强,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进榜,分列第67位、第86位,其余2个分布在四川和新疆:在西部百强榜中,自治区有21个旗县进榜,数量居西部省区市之首,其中4旗县进入前10名。额济纳旗等8个旗县(76个旗县市中有8个)进入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榜中。
(二)县域经济对自治区经济的贡献率较大,县城工业发展势头较好
截至2006年底,自治区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76个旗县市,完成生产总值2720.69亿元,占全区的56.8%;其中,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旗县有3个,超50亿元的旗县有13个。完成地方财政收人151.52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3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的有43个旗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057.1亿元,占全区的53.4%,占76个旗县市生产总值的39%,同比增长46.2%;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1.9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3%。同比增长57.1%。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大幅度提高,由几年前的不足30%猛增到目前的50%以上,其中牛奶、羊绒的加工转化率高达80%以上,粮油、肉类的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
(三)自治区百强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06年,自治区21个西部百强县共完成生产总值1330.15亿元,占全区县域经济总量的48.9%,占全区经济总量的27.8%。全国百强县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8万元和7.2万元。准格尔旗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区80个旗县首位。伊金霍洛旗的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第12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2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9位。呼和浩特市的和林格尔县地方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第50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8位。这些旗县正是通过发挥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县域经济转型步伐逐步加快,经济实力才会不断增强,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四1人均指标大幅度提高
到2006年末,全区已有4成以上的旗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全区76个旗县人均生产总值为15714元,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旗县有29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旗县有33个,分别占76个旗县的38%和43.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元,其中有40个旗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有38个旗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占76个旗县的52.6%和50%。
(五)投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2006年,全区76个旗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1.61亿元,占全区的57%,所占比重比2000年提高4.4个百分点。比2000年增长7.58倍,年均增长43%。其中,投资超百亿的旗县有3个,超50亿的有8个。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的不断扩大,旗县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些重点工业项目纷纷落户到旗县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区76个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5.39亿元。占全区的40%。
三、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的县域经济虽然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快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旗县的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县域经济面临的困难较多,县域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自治区2个全国百强县全在鄂尔多斯市,21个西部百强县有15个在内蒙古西部,其中11个集中分布在呼包鄂地区。21个百强县经济总量占全部旗县域经济总量的52.5%。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2006年,县域经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9.9:47.4:32.7,同全区一、二、三产业构成13.4:48.6:38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比全区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比全区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2005年比全区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县域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依靠农牧业发展的状况尚未改变,且县域经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同全区平均水平相比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化水平亟待提高。三是县域工业经济规模小、产业层次低。2006年,在全区101个旗县市区第二产业总产值中。其中后80个旗县市仅占55.4%: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大多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制约着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全区76个旗县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有18个出现了负增长,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远远低于第二产业40.2%的同比增长速度。五是区域性特色经济不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大部分旗县市都有一定的农牧业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形成比较优势。但是。目前这一潜在的比较优势尚未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六是管理权限小、缺乏调控能力。在经济调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101个旗县市区,除25个盟市辖区外,有76个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旗县市。县域土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90%,县域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2%。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狭长、南北跨度大,县域经济特色鲜明,表现为显著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目前,全区纳入县域经济统计范畴的76个旗县市大致可划分为农牧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林业主导型、服务业主导型4个类别。农牧业主导型旗县市以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独立,在地理空间上远离城市,农村牧区人口占70%左右,代表着内蒙古县域经济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工业主导型旗县市拥有较为丰富矿产资源,随着自治区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兴建了一批大中型的工业企业,并得到迅速发展,工业成为该类旗县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林业主导型旗县市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林业及延伸产业为主导。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比较困难。这类旗县市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林区。服务业主导型旗县市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这类旗县市拥有口岸和旅游资源优势。主导产业是旅游、商贸、餐饮等服务业。
二、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成就
(一)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明显增强。发展速度居西部地区之首
在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连续5年持续位居全国第l位的大好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基本竞争力逐年增强,发展速度也逐年加快。在连续6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自治区排位上升幅度最大;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列第13位,比6年前的第一届前移了9位。在县域经济竞争力全国百强榜中,我国西部地区仅有4个县市进入百强,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进榜,分列第67位、第86位,其余2个分布在四川和新疆:在西部百强榜中,自治区有21个旗县进榜,数量居西部省区市之首,其中4旗县进入前10名。额济纳旗等8个旗县(76个旗县市中有8个)进入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榜中。
(二)县域经济对自治区经济的贡献率较大,县城工业发展势头较好
截至2006年底,自治区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76个旗县市,完成生产总值2720.69亿元,占全区的56.8%;其中,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旗县有3个,超50亿元的旗县有13个。完成地方财政收人151.52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3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的有43个旗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057.1亿元,占全区的53.4%,占76个旗县市生产总值的39%,同比增长46.2%;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1.9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3%。同比增长57.1%。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大幅度提高,由几年前的不足30%猛增到目前的50%以上,其中牛奶、羊绒的加工转化率高达80%以上,粮油、肉类的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
(三)自治区百强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06年,自治区21个西部百强县共完成生产总值1330.15亿元,占全区县域经济总量的48.9%,占全区经济总量的27.8%。全国百强县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8万元和7.2万元。准格尔旗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区80个旗县首位。伊金霍洛旗的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第12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2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9位。呼和浩特市的和林格尔县地方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第50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8位。这些旗县正是通过发挥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县域经济转型步伐逐步加快,经济实力才会不断增强,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四1人均指标大幅度提高
到2006年末,全区已有4成以上的旗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全区76个旗县人均生产总值为15714元,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旗县有29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旗县有33个,分别占76个旗县的38%和43.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元,其中有40个旗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有38个旗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占76个旗县的52.6%和50%。
(五)投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2006年,全区76个旗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1.61亿元,占全区的57%,所占比重比2000年提高4.4个百分点。比2000年增长7.58倍,年均增长43%。其中,投资超百亿的旗县有3个,超50亿的有8个。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的不断扩大,旗县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些重点工业项目纷纷落户到旗县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区76个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5.39亿元。占全区的40%。
三、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的县域经济虽然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快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旗县的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县域经济面临的困难较多,县域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自治区2个全国百强县全在鄂尔多斯市,21个西部百强县有15个在内蒙古西部,其中11个集中分布在呼包鄂地区。21个百强县经济总量占全部旗县域经济总量的52.5%。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2006年,县域经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9.9:47.4:32.7,同全区一、二、三产业构成13.4:48.6:38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比全区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比全区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2005年比全区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县域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依靠农牧业发展的状况尚未改变,且县域经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同全区平均水平相比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化水平亟待提高。三是县域工业经济规模小、产业层次低。2006年,在全区101个旗县市区第二产业总产值中。其中后80个旗县市仅占55.4%: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大多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制约着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全区76个旗县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有18个出现了负增长,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远远低于第二产业40.2%的同比增长速度。五是区域性特色经济不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大部分旗县市都有一定的农牧业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形成比较优势。但是。目前这一潜在的比较优势尚未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六是管理权限小、缺乏调控能力。在经济调
控能力上,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太小,缺乏功能和手段。县域经济在政策、审批、资金等方面遇到的中间环节、管理效率、管理成本繁多而杂乱,并难以承担,造成自身发展困难重重。更难以承担带动区域发展重任。
四、内蒙古县域经济转型主攻方向
(一)由粗放发展型向科学发展型转变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而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传统发展模式依然存在。加剧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这就给旗县经济带来严峻挑战。如果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得不到根本转变,旗县经济不仅难以加快发展,而且会越来越被动。
(二)由一产业主导型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型转变
内蒙古是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农牧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但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产业结合点在工业,空间结合点在县域。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题,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因此,要始终坚持把县域工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结合内蒙古的区情。当前要以优势产品延伸加工业和非资源型产业为重点,推进实施“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并以此带动县域工业发展。
(三)由小而全向特色型转变
县域经济实质就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要由全能型经济向特色型经济转变,把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发展县域经济,就要立足当地优势,围绕“特”字做文章。倡导特色经济、差异经济、多样化经济,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特色经济,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四)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型转变
解决城乡分割,实现城乡融通,是县域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实行的工业化政策,强化了中国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征,使城市和农村在诸多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差异。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县域经济之中,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随着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各种矛盾和问题日渐凸显。因此,必须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城乡关系。用全新的机制整合城乡资源,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用统一的规划引导城乡协调发展。用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障城乡健康发展,用雄厚的产业支撑城乡稳定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提供新的动因。
(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经济”,不是“诸侯经济”,而是外向经济,是开放经济。只有牢固树立“无外不活、无外不兴、无外不强”的意识,才能使县域经济真正发展起来。搞外向经济、开放经济就要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旗县市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突破过去单纯以本旗县市资金搞建设的局限,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发展经济:突破过去单纯开发内部资源的局限,积极利用境内外各种资源:突破过去单纯利用当地人才的局限,形成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促进本地发展的格局。因此,要坚持不懈地抓投入、引资金、上项目,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六)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县城经济要依靠市场化运作,但这不是排斥政府运作手段,而是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达到市场化运作与政府行政运作的有机结合。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行政运作为辅。从根本上讲,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突破狭小封闭的生产方式、打破城乡之间的市场封闭的过程,就是促进城乡经济活动开放式、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城乡资金、劳动力、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充分流动、高度整合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
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县域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
www.xiexiebang.com
2008-11-06 10:56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发表评论 ] [ 关闭 ]
和林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四大园区”建设为载体,努力提升工业化和三产服务业水平,使县域经济由以盛乐开发区一枝独秀,努力打造电力园区、石材建材园区、大南山旅游,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降低了县域经济结构单一的风险,增强城乡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能力。
做大盛乐开发区打造绿色食都
和林县始终把开发区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努力打造中国西部绿色“食品之都”。目前,已完成2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天然气入区工程,绿化、美化、水系建设同步推进,引进工业企业44家,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00多亿元。县委、政府一方面扶持与蒙牛集团配套的澳亚牧场、草原天邦饲料、九强机械、优耐特塑料制品公司、盛都包装等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乳业向集群化发展目标快速迈进。同时,加大了对蒙羊、宇航人公司、康莱纳、昭君羊绒、兆君羊绒、铁骑纺织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打造肉产业、薯产业、林产业和绒纺产业集群。开发区的软硬件建设力度不断加强,环境进一步改善,承接项目的能力明显提高。
规划电力园区培育电力产业
和林电厂是华能北方联合电力公司上大压小项目,一期工程装机容量为2×660MW超临界机组,项目总投资55亿元。去年7月份拿到国家发改委“路条”,今年电厂建设的前期工作又取得实质性突破。
与此同时,依托电厂,和林县制定了20平方公里的电力工业园区规划,高标准打造电力工业园区。在规划中,为周边山区农民转移集中留足了发展空间。随着丰华生物质能热电项目和蒙牛澳亚沼气电厂上网发电,电力产业正在发展成为和林县域经济的又一个强力支柱。
建设石材建材园区发展石材产业
和林县依托花岗岩储量丰富的优势,引进矿山开采企业20家,大小型加工企业15家。按照把石材产业打造成为全县经济四大支柱之一的思路,今年开工建设了以引进大型石材加工企业为主的石材建材园区,现已完成了主干道路、地下管网、供电线路等1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昌宇石业、泰圆石材两家大型石材加工企业已投产,到目前,两家共完成投资1.2亿元;冠鲁集团、蒙石石材已经开工建设,明年投产。4家企业投产后,年加工板材可达100万平方米以上。
打造大南山旅游园区壮大三产服务业
和林县把完善大南山旅游园区建设作为壮大三产服务业的龙头来抓,在今年完成东山书法艺术园、11公里生态旅游道路建设的同时,狠抓了修路、栽树、上水等基础性工程,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大南山建设成为40平方公里以上,集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生态园区。在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和林县高度重视、正确引导以旅游为主的三产服务业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和林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目前,盛乐百亭园文化景观游、开发区工业游、园中园农业游和博物馆鲜卑历史文化游,正在成为呼市旅游的南部精品线路。今年已接待游客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489万元。(文/孙国利)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近几年来,内蒙古各地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三牧”基层基础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深入实施、强力推进。经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全区县域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截至2008年底,全区80个旗县(不含市辖区)人口达到1777.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3.6%。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经济总量已占全区的“半壁江山”
2008年,全区80个旗县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02.31亿元,占全区的56.3%,比2000年提高5.5个百分点,8年间年均增长超过20%,高于同期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旗县有12个,比上年增加7个,超50亿元的旗县有34个,比上年增加10个。80个旗县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928.93亿元,占全区的59.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占80个旗县生产总值的40.2%,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提高5.2个和4个百分点。80个旗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6.95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4.9%,比2000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22.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有3个旗县,超5亿元的有12个旗县,超亿元的有54个旗县,分别比上年增加1个、7个和10个,在2009年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内蒙古有20个旗县(市)名列其中,占西部百强县市的1/5。内蒙古人围的20个旗县(市)中有14个排在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前50名。这20个旗县分别是:准格尔旗排名第2位、伊金霍洛旗排名第4位、鄂托克旗排名第10位、达拉特旗排名第14位、霍林郭勒市排名第15位、满洲里市排名第18位、托克托县排名第2l位、锡林浩特市排名第25位、达茂旗排名第26位、土默特左旗排名第3l位、阿拉善左旗排名第32位、乌审旗排名第33位、土默特右旗排名第37位、和林县排名第40位、丰镇市排名第52位、乌拉特后旗排名第63位、鄂温克旗排名第66位、二连浩特市排名第69位、乌拉特前旗排名第88位、固阳县排名第98位,另外,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还跻身于第几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分列第37位和第54位。
(二)人均指标大幅度提高
到2008年末,全区已有4成以上的旗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区80个旗县人均生产总值为2705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56元,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22456元和6547元,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旗县有27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旗县有39个,占80个旗县的49%。80个旗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40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84元,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2890元和440元,8年间年均增长12,5%o其中有43个旌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比2007年增加3个,有40个旗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2007年增加3个,占80个旗县的50%。
(三)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2008年,全区80个旗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3.43亿元,占全区的57.2%,所占比蘑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提高3.5个和1.1个百分点,比2007年增长29.7%,比2000年增长13.1倍,年均增长39.2%。其中,投资超百亿元的旗县有6个,超50亿元的有17个,分别比2007年增加2个和5个。随着同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的不断扩大,旗县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些重点工业项目纷纷落户到旗县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区80个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0.5亿元,占全区的38.9%,比2007年增长22.3%,比2000年增跃2.5倍,年均增长17.1%。
(四)城镇化步伐加快
各旗县加快城镇建设,增大城镇产业集聚,使得城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2008年,80个旗县城镇人口达到587.04万人,比2000年增长14.6%,城镇化率达到33%,比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化率有34个旗县超过平均水平,有26个旗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五)吸纳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蓄水池”
近几年,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区个体、私营等非作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旗县区域已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重要的“蓄水池”,也是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到2008年底,全区80个旗县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883.87万人,占全区的80.1%,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96.23万人和16.03万人。
二、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六大模式”
内蒙古经济总量和工业快步进入全国中列,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走在了西部的前列,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县域经济。内蒙古把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作为两大发展战略重点,坚持特色发展思路,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有以下六种。
一是农业产业化推进型。这个模式适合于传统农牧业大旗县,其依据是农业产业化理论、农牧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农牧业产业化是传统农牧业与市场经济对接的最佳发展模式。内蒙古是全国重要的粮油及乳肉绒生产基地,农牧业是内蒙古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大旗县多数在平原农区和广阔的草原,这些农牧业旗县如何走出经济和财政的困境一直是一个难题,近几年,随着自治区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许多传统的农牧业大旗县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一方面强化优质粮食和畜产品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规模化和基地化特色农牧业,走农牧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从龙头企业到基地再到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化链条的架构基本形成,尤其是乳绒两大产业基本成型。乳产业、绒产业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领先,玉米、番茄、肉羊等产业逐步成为全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成为发展的新亮点。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17.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8.3亿元。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区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畜产品加工品牌达到22个。二是劳务经济主导型,这个模式适合于边远的贫困旗县以及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旗县,其依据是城市化及劳动力转移理论。内蒙古与全国一样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时期,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快速有序地向城市转移,农民在异地打工挣钱,在本乡本土消费,有力地拉动本土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的经济能人又返乡创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部分贫困县在资源、资本、产业等方断都处于劣势,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富余劳动力,所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本地区的富余劳动力通过适当培训后有组织地转移到城市或输出到发达地区,走出农村来发展农村,走迂回发展和曲线致富的道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一方面,积极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强化技术培训,逐步形成特色劳务品牌;另一方面,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吸引有资本、有技术、有市场、善管理的经济能人返乡创业,如赤峰市的宁城县、呼和浩特市的土左旗、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县等,通过大量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农牧民增收致富。
三是工业突破型。内蒙古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期,对县域经济而言。因地制宜,培育比较优势,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内蒙古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旗县,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工业为突破口,开辟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截至2008年,全区有33个旗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高于全区55%的平均水平。涌现出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阿拉善左旗、托克托县、霍林郭勒市等工业强县(市),2008年,准格尔旗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区80个旗县首位。其中,伊金霍洛旗的人均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居全区的第1位和第2位。
四是资源开发型。这个模式适合于矿产资源和山水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旗县,其依据是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以及专业化分工理论。许多县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层次、高强度、综合性地科学开发,拉长资源开发链条,促进产业升级,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及品牌优势。许多山区县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时放大旅游业的产业功能,旅游搭台工业唱戏,以知名旅游品牌为先导大力招商引资,带动资源开发型工业的大发展,形成旅游业和工业两翼发展格局,五是产业集聚型。这个模式适合于工业强县,其依据是产业集群化理论。内蒙古传统的工业强旗县(市),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阿拉善左旗、托克托县、霍林郭勒市等,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做大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产业集中度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不仅继续在全区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而且已经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的行列。
六是都市圈一体化型。这个模式适合于城郊县,其依据是增长极和都市圈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在其空间结构演化上始终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矛盾的过程,极化效应使区域经济从孤立、分散走向局部集聚,扩散效应则使集聚逐步向全区域推进,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由集聚到扩散,最后走向一体化,随着全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正在向周边旗县区域快速扩展,中心城市对周边旗县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中心城市与周边旗县正在形成良性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卫星城镇共同构成都市圈,都市圈必然要求“一体化规划、布局和发展”,一体化的重点是实现产业上的专业化分工和优势互补,目标是要实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在功能上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专业化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内蒙古不少旗县充分利用紧邻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中心城市都市圈,主动推进一体化发展。例如,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融入呼和浩特市,达茂旗、土右旗加紧融入包头市,喀喇沁旗加紧融入赤峰市中心区域,霍林郭勒市加紧融入通辽市中心区域。总之,这些城郊型旗县通过融入都市圈、推进一体化,找准了发展方向,抓住了发展机遇,拓展了发展空间。
三、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内蒙古部分旗县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虽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克难攻坚,县域经济已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也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
县域经济发展纵向比,年年都有进步,但与邻县横向比,就有一定差距。无论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还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与全区平均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内蒙古的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二)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一产不强,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粗放,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目前,全区80个旗县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6.3:53.7:30,与全区(11.7:55.0:33.3)相比,第一产业比全区高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区低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区低3.3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还没有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产业趋同、产品趋同、科技含量低、精品名牌少,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工业的产业链相对较短,附加值低,缺少优势特色的支柱产业。
(三)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旗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均收缩旗县级以下业务,使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限制,大中专学生回旗县率较低,到县级企业工作的更少。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四是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四)农牧民增收任务艰巨,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受金融危机不利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不景气,农民外出务工难度加大,导致农牧民增收渠道明显变窄:再加上农牧业受自然和市场双雨风险的影响,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难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
(五)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008年,80个旗县的城镇化率为33%,比全区水平低18.7个百分点,只相当于全区1990年的水平,整整落后全区平均水平18年。同时,城镇化率提高速度慢于全区,80个旗县
第四篇:2014年1季度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发展情况
2014年1季度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发展情况
2014年1季度山东省德州市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把改革创新贯穿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力突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生态建设五大重点,促进我市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看,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平稳,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一季度德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为5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99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313.14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89.87亿元,增长10.6%。全市GDP高于全省
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全市GDP总量在55亿元以上的有齐河县、德城区和临邑县三个县(市、区),总量分别为63.65亿元、57.02亿元和55.24亿元;庆云增幅12%,高于全市增速1.8个点,增速为全市第一。
1、县域完成财政收入34.84亿元。全市一季度财政收入37.68亿元,同比增长15.52%,县域完成财政收入34.84亿元,同比增长14.34%,占全市财政收入的92.5%。其中,全市税收收入完成28.68亿元,同比增长17.73%,较财政收入增速高2.2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6.9%,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我市的齐河县和德城区财政收入超过了5个亿;齐河县和禹城市同比增长33.17%、33.16%,增速高于全市17.65和17.64个百分点,居全市前两位。
2、工业生产增速平稳。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3.49亿元,比同增长14.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三位。全市增速前两位的是经济开发区和禹城市,同比增长分别为16.78%、16.49%,增速分别比全市高2.28、1.99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主营业收入1870.14亿元,同比增长14.42%;利润总额139.25亿元,同比增长13.63%;利税总额222.58亿元,14.32%。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一。我市共有7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涉及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农林水利、社会民生、交通能源五大领域,项目个数位居全省前列。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40个,其中,亿万元以上投资项目427个。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78.38亿元,同比增长20.2%。增速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我市禹城市和德城区同比增长23.1%和
22.6%,分别高于全市2.9和2.4个百分点的增速位居全市前两位。
4、市场销售稳定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91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与全省持平。零售额保持较高增速,主要是受批发和零售业拉动。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分别37.88亿元和169.50亿元,同比增长12.7%和11.0%。我市城乡消费市场保持兴旺,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消费能力和欲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市场物价保持稳定,老百姓手中的钱相对“值钱”了,购买力相应有所提高。其中,齐河县、临邑县和乐陵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的200亿元,居全市前三位。
5、外经首季进出口达9.88亿美元。一季度我市进出口达9.88亿美元,增长29.6%,增幅居全省第3位。其中,临邑县进出口实现进出口总值2.28亿美元,同比增长92.6%,高于全市63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我市出口4.74亿美元,增长7.1%;进口5.14亿美元,增长60.9%,连续3个月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我市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得益于资源类商品进口拉动,铁矿砂、成品油、食糖、棉花、纸浆等资源能源性产品完成进口4.2亿美元,增长82.6%。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我市重点调度的15家进口企业完成进口4.5亿美元,占全市进口的88.2%;重点调度的30家出口企业完成出口2.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58.3%。
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步增长。今年以来,我市各银行机构积极争取信贷规模,盘活资金存量,开展业务创新,挖掘信贷增长潜力,有效扩大信贷资金供给。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070.8亿元,比年初增加146.5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356.38亿元,比年初增加61.3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523.35亿元,比年初增加50.53亿元。
7、农村居民现金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961元,同比增长14.3%,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于东营市并列全省第四位。其中,德城区和齐河县的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112.7元和3102.3元,居全市前两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21元,同比增长10%,增速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
当前,外部环境不明朗,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全市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需继续优化。一季度,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比
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内需贡献继续提高。尽管当前工业生产增速仍保持在全省前列,但增速与去年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需求不足且增长乏力仍是我市当前工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工业的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也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但我市持续的大投入、大招商,开始进入收获期;整建制加入“一圈一带”的叠加优势,为全市县域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新动力。预计2014年德州县域经济仍将保持稳中有进,进中有快的发展趋势。下一步,一是密切关注经济走势,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调控。有效落实全省“一圈一带”及“黄三角”战略部署,抓住机遇,用好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二是全力融入 “首都经济圈”。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企地联合招商,借助区位优势,加快融入 “首都经济圈”。三是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辖行政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它的兴衰强弱直接影响全市经济的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后劲。县域活则全局活,县域强则全市强。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就必须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重要突破口,以县域经济超常发展带动全市经济整体跨越。
第五篇: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切实改善农村经济状况,缓解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党和政府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区域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我的家乡,赤峰市松山区则主要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区正在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开始步入扩张、裂变、规模发展的快车道。所以就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
一、松山区总体概况
据调查,松山区总面积5955平方公里,乡镇28个、259个村,总人口53.1万,其中农业人口47.2万,总耕地面积217万亩,人均耕地4.6亩。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粮食总产量49万吨,人均持有量1038公斤;国内总产值152887万元,全区共有从业人员22.8万,农村劳动力19.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近年来,松山区以农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农村经济建设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松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具体情况
1、松山区农牧结合的经济主体
松山区农民收入主要以家庭收入为主,收入来源主要为第一产业中的农业与畜牧业,因此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业占收入的54.30%,畜牧业收入占33.95%,农畜总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56.23%,我区主要种植谷物,玉米,以及发季节蔬菜为主,畜牧业主要养殖猪牛羊,禽类居多,而农户们大都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生产结构,从事农畜结合,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从而提高收入,农畜结合主要体现在养牛和种植玉米相结合,如此一来,玉米及其秸秆成为肉牛及奶牛的主要饲料来源,以降低饲料成本,剩余玉米也可出售,并且,玉米和秸秆也可用来酿酒,不仅买酒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酒糟也可以成为肉牛过冬的补充物,减少热量消耗,保证肉牛体重。种植反季节蔬菜和饲养羊成为结合品,羊的副产品羊粪,是很好的无机肥料,加以用于反季节蔬菜上面,不仅不会浪费,反而生产出来的蔬菜也是绿色无公害产品,品质优良,价格较高,明显增加的农户的收入,这种农牧业结合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松山区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使得我区农牧民拓宽了其收入来源,从根本上解决了其收入低,生活困难的问题。
国家扶持农业,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的基础,粮食
生产则是基础的保证条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我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坚持以科技促农业,认真贯彻落实和及时兑现党和国家的各项支农、扶农、惠农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积极推广设施农业,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可为农牧名办理小额贷款,借助行政资源,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的缺陷,让其有启动资金买牲畜,从而才能将农牧业有效的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让农民富裕起来,农村经济迅速腾飞的可能!
2、松山区大棚蔬菜经济
松山区已连续四年被评为赤峰市设施农业专项推进先进区,并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并在2009年,全区计划新增设施农业达到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万亩、冷棚1万亩。松山区现在按照“围城沿路、靠近村庄、规模发展、增加效益”的思路,以111国道为主轴线,辐射其他公路沿线,积极打造百公里设施农业产业带。计划到2013年,全区设施农业发展到30万亩,基本实现户均一个棚,人均增收5000元的目标,使这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项目得到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松山区通过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学习,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解决了群众认识问题,其中包括参观设施农业种植品种果树、蔬菜、食用菌等。目前全区甜瓜栽培面积2800亩,食用菌1800亩,葡萄2700亩,设施果树21个棚。现已初步形成了安庆瓜果产业区、夏家店食用菌产业区、太平地葡萄产业区和全区的蔬菜产业区,使得松山区水果蔬菜产业得以大力发展,并通过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建立蔬菜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纪人队伍解决蔬菜销售问题,松山区的蔬菜已远销到南方的一些省市和香港、澳门等地及俄罗斯、蒙古等国。
在蔬菜方面,政府成立松山区蔬菜服务中心,实行行政技术双承包、科学指导、全程服务,外聘农民技术员25名,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解决设施农业建设和种植的技术问题。在市场开拓方面,已组建了蔬菜、葡萄和食用菌等5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营销经纪人2100人。先后注册了绿诚、兴绿、绿野等蔬菜商标品牌,已有12个蔬菜品种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认证,3000亩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得到认证,8家蔬菜营销企业成为北京市场的“场地挂钩”企业,与河北冀东、山东寿光等大市场建立联系,还在满洲里、二连浩特和广东东莞建立蔬菜销售处,由此诸多市场,为农户的蔬菜种植后续市场销售做了有利的基础!
三、松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而二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则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核心基础,近年来,松山区的农牧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而我们却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农村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目前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乡风文明建设滞后。二是宣传教育不够,赌博、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未得到彻底杜绝,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未完全建立。三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素质
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要想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不然,高经济低素质的农村也不是国家的标准农村。
资金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抓好新农村各项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有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农村,但自实行税费改革后,村里无收入来源,想办好一件事很难。集体经济薄弱,传统的农业村没有工副业等集体经济收入,无能力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一些村干部群众等靠国家思想严重。他们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应由国家投入,自己不想出钱。再加上农村贷款困难,一些村和农民想贷款办事,但金融部门大多不愿给村或农民贷款,仅靠农村信用社那点小额贷款是不能解渴的。所以,要真正的发展农业经济,光靠农牧民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政府和人民统一战线,加大思想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集体经济,全区人民共同努力,为建设松山区农村农业经济而努力奋斗。
赤峰市,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城市,而地处于赤峰西部的松山区,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不仅地处偏僻,常年干旱也成为发展期农村经济的一个制约性难题,农民本身就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我们常常听说:“今年年头好,收成不错!” 可见雨水合适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为了预防干旱,我区政府协同农村信用合作社,筹集专项贷款,建立抽水设施,挖沟引流,使得我区农户田地得到最好的灌溉,国家投巨资建设了三座店水库,也可用于众位乡村的土地灌溉,但水资源紧缺不仅是赤峰的问题,整个国家,整个世界,都严重缺水,所以在农业用水,土地灌溉等方面还应加大力度,使得松山区农民土地在最节水的情况下得到最合适的灌溉。
松山区位于赤峰西部,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在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市场前景较宽广,然而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旅游的亲赖度越来越高,松山区应抓住这良好的契机,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像香山、神仙沟等地,应尽可能打造知名旅游景点,使旅游业上升为一个产业,从而带动当地农牧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