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维护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
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范文—维护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
【资料】
下个月南京将召开“地铁价格听证会”,但南京物价局的公告显示,消费者参加人将由消费者协会推荐,自由报名的市民,有10个名额,只能旁听不能发言。
【资料分析】
听证会代表的产生过程,历来是各地价格听证会争议焦点。听证会消费者代表,不开放消费者自由报名,而由消费者协会推荐,这早已是各地通行的惯例。然而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以种种理由拒绝消费者自由报名,参选听证会代表,这显示出一些地方对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保守与消极,这样的姿态,或是因为部门利益干扰,或是因为对公民力量的不信任,但无论如何,这种现实若继续下去,听证会的公信力可能将岌岌可危,丧失其存在的制度价值。
【范文】
9月15日,“地铁价格听证会”在《新京报》报道之后,在群众中立刻引起轰动。无论是媒体还是公民都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据报道,这次听证会共有21人参加,其中9人是消费者,单纯从人数上看,消费者代表似乎不算少,但是这9名消费者代表,全部是由当地的消协推荐而来。而那些自愿报名参加听证会的市民,却被规定只能旁听,不能发言。何为公平?何为正义?
本来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那些自由报名参加听证会的市民来“稀释”,可一纸规定,又让广大市民的愿望落了空。按照南京市物价局的公告,自由报名的市民只能旁听不能发言。而按照常理来看,凡是自愿报名参加地铁价格听证会的市民,才是真正关心地铁价格的市民,如果地铁价格变动和自己无关,谁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来参加这么一个会?如此一来,有权利说话的听证会代表,根本不关心地铁价格;而真正关心地铁价格的与会者,又没有权利发言。面对外界的质疑声音,南京市物价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让市民自由报名成为听证代表,担心把不好身份审核这一关,万一报名者中有与地铁利益相关的,而物价部门又没把好关,到时候会产生歧义。这还真是一个听上去冠冕堂皇的借口和理由。既然听证会的组织者无法对听证会代表的身份把好关,那怎么相信当地消协就能对自己推荐的代表在身份上把好关?再者,南京市有几百万人口,真正与地铁利益相关的人又有多少?听证会的组织者,难道真的无法在这几百万人口里面,找出十个二十个真正的消费者代表来?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其实,听证会招募消费者代表,何必固守老套的消协推荐模式?开放消费者报名,随机抽取,为何不能尝试?南京物价局担心开放消费者报名,会有报名者与地铁利益相关的,这根本没有必要。
一来,报名肯定会设置相关的排除原则,比如,自己在地铁部门工作,以及近亲属在地铁部门工作,不得报名。并且随机抽取的名单,可提前进行公示,接受民众监督。
二来,随机抽取,由于其不确定性,作为地铁部门,很难准确安插或收买“自己人”,进入听证会。而消协推荐则完全不同,它操作过程既不透明,也没有一个公开规范的推选程序,这就给相关利益方,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听证会过程若全程直播,这对代表,也是一种监督。如果一个消费者代表收了利益方的好处,胆敢在听证会上说一些违背常识,悖逆民意的话,那他必然要受到舆论的挞伐。这种后果,相信每个消费者代表心中都必须细细掂量。
因此,开放报名,在普通消费者中筛选听证会代表,其公平公正性,要远超目前的消协推荐模式。而且,在技术上,操作也很简单,只要设计一个简单的网上报名、抽签系统,并做好公证就可以了。
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每一位公民应该充分维护的道德规范。所以价格听证会应由“禁言”变为“发言”,大力争取民意。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第二篇:申论: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之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受经济领域矛盾尖锐化和各和种观念交错影响,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尚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具有“贞观之治”美誉的唐太宗说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各级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从人民群众的立场角度看待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执政为民的执政原则,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各级政府在执政过程中,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本。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大多数原因都是由于政府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予以弥补。导致在群众不满的情况下,被一些非法分子肆意操纵,借机制造事端。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要关注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利益协调。禁止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发生,惩治违法行为。
各级政府在执政过程中,要选择亲民爱民的执政方式方法。加强与民交流,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向群众发布政府真实信息,防止造谣信息传播最终引起群众对政府误会的事件发生。此外政府更要深入基层,关心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听取他们的诉求,积极回应他们的问题。杜绝领导干部在遇到社会群体事件时,随意动用暴力机关,暴力镇压群众的抗议。在处理不善的群体性事件上来看,领导干部不注重与民沟通解释,而是一味动用暴力,最终导致处理失当。
《孟子》中齐宣王问孟子:“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如何冶理好国家和社会,孟子说,让百姓安居乐业而成就大业,是没有任何势力可以攻破的。当前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能保怔以人为本的核心不变,就能保证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
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方面,社会公益事业薄弱,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薄弱,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另一方面,社会治安管理落后、治安环境复杂;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工伤人员生存状况欠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堤供完善的社会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它们事关社会秩序的平稳、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序,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全局,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
意义。
故此,基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良好的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结合国情,借鉴国外政府的做法,积极采取相应指施,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完善。
一、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坚持社会公正公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第一、理顺社会各方面关系,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尊重社会各方的不同利益、主体地位,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确保社会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公平化;第二、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务透明度,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建立方便、高效渠道,增进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第三、完善中央和地方结合和统一的行政管理执法体制,加强职能整合与机构整合,比如,在市县城市管理领域、农业和文化卫生领域,推行行政相对集中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解决部门权能交叉、多重多层执法、执法扰民问题;
二、明确政府在社会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社会公平方面的公共责任,避免完全市场化、唯市场化的倾向。一方面,将改革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从专注效率转向兼顾效率与公平,从单纯强调经济快速增长转向强调发挥社会政策功能,坚持政府对社会公正的责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工作力度和财政投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以及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完善社会保障,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公民生活的安全感和可预测性,形成覆盖广、层次高、功能多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加坡、突尼斯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新加坡根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自助原则,建立了以中央公积金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突尼斯政府引导国有和私营部门积极参与社保体系的建设,社保覆盖面逐步由工薪阶层扩大到非工薪阶层、农民工、劳务输出人员等,同时增加了保障内容;
四、制定、完善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规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如《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障法》、《劳动保护法》和《劳资协议法》等;同时,确保政府行为的法律程序公开、公正、透明,尊重和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推进依法行政;
五、加强社会冶安综合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一方面,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 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另一方面,规范行业市场经营秩序,严肃处理违法违规生产等行为,加大执法检查和惩处力度,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地方政府的安全保障能力;
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等价值观念教育,形成和堤升民族凝聚力,堤高公民文明素质、增码道德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比如,新加坡国会通过了经全民讨论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得到了所有宗教和和种族的认同,并把它提升为新加坡的国家意识;
我们要站在社会公平正义及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的高度,进一步促进社会管理格局的完善,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任何不和谐的因素都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而目前一些政府机关单位严重的工作作风问题非常令人担忧,已经成体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危险因素。
政府机单位的作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自由主义的现象比较严重,不认真贯彻上级领导的决策和意图,政出多门,缺少“一盘棋”的理念和大局观念;对待下级群众态度粗暴,工作中以权谋私;工作敷衍、推诿拖拉、工作不作为或乱作为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机关单位的整体形象,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成了威胁。
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政府机关作风不正,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提速期、改革攻坚期,这个时期具有矛盾多发、集中而复杂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抓得不紧,服务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机关干部对企业、对基层反映的问题,对群众提出的诉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各种矛盾不能做到主动防范、及早处臵,社会就难以安定,构建和谐社会就只是一句空话。
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集中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政府机关作风不正,容易使群众对政府机关单位失去信任,产生矛盾,不利于开展群众工作,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失去强大的生力军。因此,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切实转变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作风,需要落实和完善各单位现行党政领导班子分工负责的工作制度,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实行承诺服务、行政讯法责任制,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和群众意识,弘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树立勤政为民、扎实工作、务求实效的思想,使领导干部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应变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服务水乎、服务质量、办事效率跃上一个新台阶,从而切实转变政府机关工作作风。
加强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字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才能形成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实现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实现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社会。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意味着,所谓“和谐社会”首先是一种价值体系,而“公平正义”则是这一价值体系极为重要的内容、目标和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十分重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人类几千年的美好梦想。所谓公平正义,涉及权利分配,制度安排,同时也涉及价值观念及其价值理想。这一点根源于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生存方式:动物只是简单地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现成自然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因而动物根本不存在什么价值问题;而人则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创造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来创造自己的生活,由此也决定了人总是要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价值创造本性。而这一点正是公平正义本身价值属性的人性根源。公平正义观念本身是历史的、相对的。最初的公平正义概念,是阶级社会的产物。由于阶级及私有制的存在,必然导致社会的分裂、对立、矛盾和冲突,导致剥削、压迫、不公正和不平等,同时也导致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由此,也决定了古代社会的公平正义观念,主要是指平等、均富、公道、正当。孔子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等”,柏拉图主张“公道(正义)就是享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某种事物的„平等‟(均等)观念”,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古代人公平正义观念。阶级、私有制、不平等的长期存在,决定了人类对公平正义价值始终不渝的追求。这一点形成当今公平正义价值追求的人类历史前提。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的依赖关系”向“人的独立性”的转变,使个人摆脱了封建专制等级制度的束缚而获得了“政治解放”,获得了某种形式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权利。但资本主义并未实现“社会解放”、“人的解放”、“人类解放”,它并没有消灭阶级、私有制、剥削、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因而,它不但没有消灭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反而使这种两极分化和不平等更为加剧,这便使社会主义产生及其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成为历史的必然。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而且是对公平正义价值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所处特殊地位的特别强调。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核心内容,是共产党人孜孜以求、艰苦奋斗、努力争取的社会价值理想。这一点构成今天公平正义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基础。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前提。和谐社会,从结构上说,总是意味着社会各要素之间的某种和睦融洽关系。社会主义社会,从领域说,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从主体说,包括工人、农民、干部、军人、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私有企业主等各个阶层;从实践说,则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不同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方方面面、各个阶层、不同实践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正是在此意义上,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就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就是要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问题是,如何才能使这些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实践形式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结构?答案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不同领域各负其命、各展风采,使社会主义的不同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使社会主义的各种实践相互配合、全面发展,而使整个社会相互融洽、和谐相处。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点,正是我们追求公平正义价值的社会结构前提。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不仅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根源,而且实际上也表明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社会根源。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主要是就社会主义本质而言。然而,也不可否认,在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形成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矛盾和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地区收入悬殊,“三农”问题突出,垄断行业特殊,腐败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本质的信念。正因为如此,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由此而言,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不仅是解决现实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需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本质的要求。而这一点,正是现在公平正义价值追求的现实社会根源。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当代美国伦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主张“正义即公平”,亦即“所有社会价值――自由与机会、收入与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都应平等的分配,除非任何价值的不平等分配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据此他还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胡锦涛主席则强调,社会的公平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无论是罗尔斯所提出的“两个原则”,还是胡主席所强调的“四个公平”,实现的基本前提都离不开制度建设。从本质上说,公平正义是一种宪政理念,是一种制度安排。脱离开制度建设,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只能是一句空话。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并且从“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制度建设措施。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的根本制度保证。然而,从任务的提出,到制度的完善,还有一个过程。即使有了相对完善的制度,能不能很好的执行,也还是一个问题。所以,当前加强制度建设的任务:一要解决所缺制度的制定问题,二要解决已有制度的完善问题,三要解决制度完善以后的执行问题。制度建设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制度保证和现实可能性,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应当成为也一定会成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贵州”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是建设“和谐贵州”的必由之路。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出自公平,和谐有赖正义。不公平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和谐难。遵循公平正义原则,制度就能得到公众认同和支持,社会矛盾就能得到有效调处,不同社会群体就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社会就能安定有序。改革开放20多年来,贵州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公平正义得到有力保障。同时,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制度建设,善于运用权利义务机制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善于在制度和法律的框架内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善于通过制度的力量来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利益矛盾,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当前,我们既要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对每一个方面的制度建设都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六个方面的要求,共同构成了促进“和谐贵州”建设的体制性保障,是我们推进制度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归结起来,就是要依法逐步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得到协调,使人们心情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实际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相对的、具体的,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要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过程中,要从我省“欠发达、欠开发”这个基本省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充分重视、严肃对待,又不超越阶段、吊高胃口。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更加注重和加强法制建设。公平离不开法制,无论是权利的公平还是机会的公平,无论是规则的公平还是结果的公平,都需要法制保障。“公正即和谐”。没有执法公正和司法公正,和谐只能是一句空话。建设“和谐贵州”,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省方略。只有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才能确保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执行中不走样、不打折扣,才能保障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是一项紧迫的重大任务,也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把精力放在制度建设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上,紧密结合实际,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来保证省委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公平性,切实从构建“和谐贵州”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制度重要,执行制度同样重要。再好的制度,如果在执行中走样,或者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也会使公平变为不公平,使正义变为不正义,失去用制度来保障公平正义的作用。所以,完善制度和执行制度两个方面,我们都要切实抓紧抓好,真正用制度铺就一条社会公平正义的康庄大道。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人民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 维护人民利益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17:18 作者:邢云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包头市紧紧围绕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实效。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做强经济规模和财政实力,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增强全市干部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破解了“敢不敢发展、靠什么发展、如何加快发展”的难题,做活了市场经济这篇大文章。紧扣地区实际,我们深入研究作为投资拉动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构筑重点项目,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壮大企业集团,用工业化来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全市经济发展奇迹般焕发出生机和活力。2001至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48.6亿元增加到608.3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6.8%;人均生产总值由12082元增加到25404元,年均增速25.2%;财政收入由28.4亿元增加到73.3亿元,年均增速37.2%。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1508元,年均增速25.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8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136元,年均增速17.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00元。短短3年间,累计创造了1400多亿元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八五”、“九五”两个时期的总和;财政收入累计实现158.8亿元,超过了2001年以前6年的总和,为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调整经济结构,创造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广大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包头国有经济比重较大,产业工人较为集中。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
我们坚持通过结构调整,积极寻找就业空间,通过引进和实施一大批重点项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促进了就业总量的扩大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7.5∶59.9∶32.6调整为2004年的4.8∶57.2∶38,从业人员的结构相应发生了变化。
我们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落实《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和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强化就业培训。仅2004年就增加就业人员7.3万名,其中2.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7%以下。我市促进和规范灵活就业的做法,受到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坚持不懈深化改革,实现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的同步增长。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和建设时,必须公平地处理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并引导企业建立职工工资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机制,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一是加强劳动工资地方立法工作,出台了《包头市劳动者工资保障条例》,有力地保障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劳动者取得合法劳动报酬的权益。二是认真执行每年颁布的《企业工资指导线》,指导企业遵循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健全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各类企业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实际工资。2004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6141元,比2001年纯增8000多元。三是每年发布《包头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指导用人单位参照市场指导价位确定用工成本,引导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应聘求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督促检查,有效地规范了企业的用工行为。四是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通过加强政府监控和职工民主监督,确保最低工资标准的贯彻实施。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从2001年的273元提高到2004年的420元。
加强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居住质量。人居环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把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作为落实执政为民要求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我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将加快经济发展与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紧密结合,形成了构建园林型工业城市、环保型生态城市的新框架。2004年,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总投入25亿元以上,超过“九五”期间城市建设的总投入,目前已形成“三纵、六横、九出口”的公路交通网络。
我们以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承办2005年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和第二届国际草原文化节为契机,实施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及园林景观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城市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5平方米。同时,全面改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强维护管理,增强了城市对经济快速发展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我们十分注重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众住房条件的改善。从2001年到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2.4平方米提高到2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4平方米提高到22.4平方米。
我们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环境的改善不仅推动了招商引资,加快了经济发展,而且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近年来,我市先后荣获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先进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联合国人居奖、联合国人居迪拜良好范例奖、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一是按照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要求,把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力保障的重点进一步向社会事业倾斜,不断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二是着力建设我国中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大市,大力繁荣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蓬勃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四是强化依法行政,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四是认真解决好城市改造拆迁、企业改制、下岗再就业等工作中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称号。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我们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把帮扶救助困难群众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来抓。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市对社保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社保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将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218元增加至264元。提高“低保”标准,扩大“低保”范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由2001年的2.71万人扩大到2004年的8.03万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今年,市委、市政府又作出决定,从三个方面提高全市困难群众的收入: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生活最困难的农牧民得到救助;二是对城市“低保”对象中的重点保障对象增发救助补贴,使救助补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增发企业退休(退职)人员的地方补贴,使人均月养老金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
第五篇:维护公平正义
《维护公平正义》反思
檀林中学张铁军
通过第8课《维护公平正义》教学让学生认识公平和正义的关系,尤其是制度的正义性。我通过同学们实际生活实践(或各种日常生活情境的模拟)、案例展示于课堂,采取了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行合作学习,探究交流。使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得到启迪,从而完成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做有正义感的人,具有崇尚正直的优良品德,实现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用来充实课堂(如: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①班上只能选一名“优秀班干部”,并且这次的名额关系到初三中考能否加分,经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后,万兵和李超得票数相等,最后班主任决定万兵当选,因为他的成绩好;②期终语文考试,章卫的试卷被老师少给了5分,可语文老师说凡是6分以下的误差一律不改;③班级公开竞选班长,刘大海和钱小龙是两位候选人,钱小龙竞选前许诺如果他当班长,就请全班同学吃饭,最终钱小龙以微弱优势当选),同时也要求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一些有关公平与正义的具体事例,这样就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几大亮点:
首先,以案说理的教学方法能够避免空洞的学习,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及实效性。其次,布置的课前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这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的平台,并在学生活动中让教材知识“有限性”得以延伸。
第三,设置一个质疑探究的问题:在质疑中澄清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在探究中理解正义与公平的关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受益无穷的东西。
最后,小组合作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利和正义的关系?作为内容延伸,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一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正义感。
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对社会的了解不够,不能正确的理解社会生活中存在公平与正义的个例事件,这在教学中准备不够充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