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1《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导学案
八下思品第四课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导学案
编写:马良审核:邱少强时间:2014.2.28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能够自觉地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
2、【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行为。
3、【知识目标】:初步识记人格尊严权的内容,记住公民享有的名誉权,记住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讨论,自主探究
1.公民作为一个“人”享有的最起码的__________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________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________权。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
2.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________权、________权、________权、________权等。
3.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我们获得____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____,还可获得___ 4.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__________。不过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人的名誉权常常会受到侵害,使 _________降低,精神异常痛苦。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仅践踏了他人的_________,而且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破坏_________、危害_________。5.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________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_____权和名誉____权。我们有权利用自己的良好名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____。6.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赃物等,都属于________行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害他人等行为,是______行为。这些侵权行为,轻则受到______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_____________。
(三)展示交流,共同探究 探究一: 教材P34页的情景材料,回答:你的看法是什么?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 探究二:阅读教材P37页材料你对上述观点怎么看,为什么?你会采取大江的做法吗? 探究三:阅读教材P38页材料和漫画,回答:(1)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2)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四)总结归纳,新知巩固
我的总结:本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主要有: 我的困惑:(对本节课没有明白的问题,学生可以当堂提出来。)
(五)、【课堂作业】-----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最佳选择】1.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是()
A.肖像权B.人格尊严权C.人身自由权D.荣誉权
2.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说明()
①我国法律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②人格尊严权在公民的人格权中居于首要地位③人格尊严不可辱④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滨江一中高二学生林强想竞选学校学生会主席,但他的“威望”不及何辉同学,为了竞选成功,他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捏造事实背后中伤、诋毁何辉,林强的行为侵犯了何辉的()
A.政治权利和自由B.荣誉权C.隐私权D.名誉权 4.良好的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
A.地位身份B.良好表现C.学历D.学业成绩 5.人格尊严权集中体现为()
①生命健康权②自由权③名誉权④肖像权⑤姓名权⑥隐私权A.①④⑤⑥B.①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②③⑤⑥
【情境分析】某校初三学生王一同学因盗窃同学钱物,受到学校记过处分。学校将处分决定在全校宣读并张榜公布。王一认为学校可以给他处分,但不应在全校宣读和张榜公布,他认为学校上述行为侵犯了他的人格尊严(即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将学校告上法庭,校方认为,处分学生后,如果不在全校公布就达不到教育本人和警示学生的目的。法官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国家对中小学校处分学生时是否应当当众宣读和张榜公布以及在什么范围内公布,尚未做出具体规定。因此,法院想就此广泛征求意见。请你按下列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
(1)、你认为学校在全校宣读和张榜公布对未成年人的处分决定是否侵犯了受处分者的人格尊严?为什么?
(2)、对王一同学的处分决定,应不应该在全校宣读并张榜公布?
(3)、怎样才能既教育严重违纪学生,又维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请你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教案
依据课程标准“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的内容,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增强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尊严的法律意识;能自觉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做既遵守法律又讲道德的合格公民。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格尊严权的具体体现;名誉权主要表现及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依据:因为人格尊严权的具体体现是后几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应该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其中名誉集中提现了人格尊严,所以名誉权的主要表现及侵犯名誉权行为也应该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的定义。
依据:“人格尊严、名誉权”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初中生还缺乏成熟的理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这些权利的认知较差,甚至不懂得判断这些言行是否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因此确立这个教学重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维护自己名誉权和他人名誉权的能力。
3、教法、学法:
①事例教学法 采用精选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
②诱导点拨法 关键之处老师适时点拨引导(特别是重难点),激其思、启其智,从而化解难题。
③分组讨论法 成员之间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发表见解,集思广益总结提升,达成共识。
4、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案例资料和相关法律书籍。学生:通读教材、查阅相关法律书籍 和资料。
5、教学过程: 遵循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我将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是故事导入 引出话题
学生观看“屠格涅夫与乞丐的故事”,根据这件事,引导学生思考“乞丐有尊严吗?”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乞丐有尊严吗”这个问题顺其自然导入新课:人人都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策略】
运用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转移到课堂上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以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环节是:创设情境,互动学习
在导入新课后,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中学生大江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互动的过程中我利用“活动在现”、“感同身受”、“七嘴八舌”等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看、听、说、悟,通过讨论探究等将问题解决,这样既能够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又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当然,其中教师的适时适度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关键处的点拨引导,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从而更轻松地化解教学难点。【教学策略】
通过典型事例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书本理解知识点,再通过讨论探究,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是:知识延伸 总结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出生活中的种种侵权行(事例
1、事例2)为作为教学的突破点,让学生通过鲜活的事例,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在情感上引导学生自觉维权。【教学策略】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采用结合事例,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倡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环节是:课堂小结,作业延深 在课堂总结上,我会分别请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忆这堂课所学知识,如果出现掌握不扎实能力有缺陷的情况,会及时采用再次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加以巩固。在作业的布置上,按新课程标准要求,书面作业是完成作业本上内容,实践作业是“自我反省”和“请同学评价”。【教学策略】
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首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后,然后教师总结并加以引申。实践作业的设计目的是对本课的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收集相关法律,并按照法律的要求来为人处世,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6、板书设计:幻灯片
7、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通过列举典型事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课堂效果较好。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我急于给以纠正,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难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在学生分析、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争辩,不要单纯地追求一种正确答案,而是要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8、课堂总结和作业:
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权利,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人格尊严,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人格尊严的事。做一个既有道德又遵守法律的社会公民。
作业:幻灯片
第三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附城初中:苏文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的同时,自觉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能正确区分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行为表现;使学生关注自身尊严、关注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尊严和名誉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和名誉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设疑讨论法、情感激励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故事导入 引出话题
活动一:故事描述: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
根据这件事,让学生讨论“乞丐有尊严吗?”
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教师:提议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即①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②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③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2.理性思考 学习权利
活动二: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故事和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①什么是人格尊严权?②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怎样的关系?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教师:引导讨论,指导阅读,学习法律,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内容及与人格权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的道理。
3.参与评选 了解名誉
活动三:在班级中评选最受欢迎的同学,并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
价。分析讨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完成下列表格)评价一个人的品行表现和名誉所用的词:
优良:诚实、信用、真诚、善良、聪明、正派、公正、廉洁、敬业、精干等
不良:奸诈、邪恶、歹毒、卑鄙、无耻、狡猾、虚伪、愚蠢、懒惰、笨拙等
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什么是名誉?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 教师:①组织在班中进行最受欢迎学生(星级学生)的评选活动。②根据统计结果公布大家选出的最满意星级学生名单。③引导学生说说对评选出的同学的具体评价,并完成表格。④根据评价、表格及自己的体会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名誉的含义及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⑤并进一步提出设问:“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带着思考进入下个环节的讨论与学习。
通过评选活动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老师和学生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同时通过活动加深对老师、同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纠正认知偏差,从而正确的维护他人的名誉。
4.感同身受 维护名誉
活动四:展示教材中“受冤枉的大江”的案例,组织学生利用材料针对上述问题
三、问题四展开讨论。
教师:①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讨论,即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②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四:你如何看待“小明的行为”?面对不公正的评价,假如你是大江,你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达成共识: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名誉权,同时也要维护他人的名誉。
5、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课件展示):
具体表现
造成的危害
应承担的后果
教师:首先出示材料,引导讨论问题①,让学生感受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给受侵害人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明确这种行为不仅受道德谴责,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接着组织讨论问题②、③,完成相应表格,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种种行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危害及应承担的责任,从而明白要尊重他人的名誉权。
6、巩固练习:给狗取名也违法吗?
教师出示课件:
我和楼上的邻居因一些小事发生过几次争吵,几年来关系一直不融洽。今年他家养了一只宠物狗,他给狗取的名字和我的名字读音相似。现在每当他喊宠物狗的名字时,我便有一种受辱的感觉,小区的其他邻居见到我还以此和我开玩笑。很痛苦,该怎么办?
明确:回信:你邻居和你存在矛盾,长期不和,他利用给自己的宠物狗取名的机会,当众含沙射影,对你进行侮辱。你邻居的行为已经侵犯了你的名誉权。你可以和他协商,若不成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
三、课堂小结: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即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不可辱,我们在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同时,不得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行为,轻则违反道德受舆论的谴责,重则触犯法律,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2、识记重点内容。
五、板书设计:
含义
表现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
内容 重要性
含义 作用
名誉
名誉与名誉权 名誉权
含义 主要表现 侵权行为及后果 维权方式
第四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常州翠竹中学 吴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明确法律保护人格尊严和名誉权。、能力目标: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能自觉地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的义务。【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案例资料和相关法律书籍。
学生:通读教材、查阅相关法律书籍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人格尊严不可辱 事例分析:
(1)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2)孙天帅拒不向韩国老板下跪 请学生围绕这两则事例展开讨论(1)“乞丐有尊严吗?”(2)你如何看待孙天帅的行为?
讨论目的: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总结: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1、图片展示:《感动中国》2005人物
活动:请学生介绍他们的事迹并说说对他们的具体评价。
目的: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人物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
小结: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每个人一生都处在这种评价中,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获得经济利益。
2、出示案例(见教材 36 页)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1)品行优良者就一定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吗?(2)面对不公正的评价你该怎么办?
小结: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任意践踏他人名誉的行为依然存在着。各国法律毫无例外地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展示民法通则第101条:什么是公民的名誉权?法律是如何规定公民的这项权利的?
3、出示案例(见教材 38 页)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1)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2)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
具体表现
造成的危害
应承担的后果
小结: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合法,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结:尊严是一个人支撑信仰与生命的骨架;尊严是一个民族永不下跪、永不屈服的铁骨;一个民族只有人人都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捍卫自己的尊严,这个民族才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不可战胜的民族。
第五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课后反思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课后反思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针对部分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的问题;针对部分学生不能分辨侵犯自己人格权的行为、不能维护自身人格权的现实;针对部分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有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某些不良行为。因此,我把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定为重点,把人格尊严不可辱定为难点。
我以《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现实中人格尊严受侵犯的一些现象进行关注,进而激起学生的像晏子一样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欲望。在有效导入本课的同时,对学生的维权意识和维权热情进行了有效地调动。
在本节课中,我以“乞丐有自尊吗”这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又及时有效地进行追问和点拨。如:学生答:乞丐也是人,任何人都有人格尊严权。我问:乞丐是最卑微的人,向人跪地求讨,以求生存。甚至有些乞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骗取钱财,不劳而获,他有何尊严可言?!学生说:乞讨只是其生活手段,乞丐是很卑微渺小,但是你同情他就给他钱,你不给他他也不会伤害你,他比那些偷、抢、骗要好多了。他也是应该有人格尊严的。学生说得真好,我又及时点拨:任何人都有人格尊严权,面对乞丐的讨要,你可以不给他钱物,但并不能因为你给了他一些钱物,就可以肆意地侮辱他,侵害其人格尊严权。通过讨论、回答和点拨,学生对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最后,我又让学生结合两个实例和现实生活中的侵害名誉权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内转到课堂以外,观察社会生活,思考社会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侵权行为都会对他人带来伤害,自己也会因此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学会维护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这一权利。
在这节课中最大的缺憾是:因为一时慌张而打乱了课堂的节奏。前边讲得有条不紊,生动有趣,而后半部分时间多,任务轻,想让学生就身边的事谈得深刻些,但学生一时之间,又想不出来,认识不到位,只会就书上来泛泛而谈,显得有些轻薄无力。从而使整个课堂有些头重脚轻,不够和谐。这表明了两点:
1、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心理素质还有待提高。
2、我这节课准备得还不是十分充分,如果是很充分,什么都考虑到了,就不会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
这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导。
理论问题的讲解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使本课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告知学生人格尊严权及名誉问题,突发事件的发生亦可被利用为教学资源。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反思《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这一课的教学,最大的亮色在于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构建生活化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新课导入上,我选取广州白云机场乞丐被施舍者拿钱砸脸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较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课堂上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让老师为他们的精彩发言而赞叹不已,自然就得出“人格尊严不能辱”这一教学主题。再如在教学“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让学生讨论“侵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权的现象”,学生发言很踊跃,谈到了同学中起绰号现象,引出了这是一种侵害名誉的行为,为下面怎样进行维护名誉权教学作了铺垫。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好。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容量太大,有些知识点欠深入,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只顾及部分学 1
生,没有照顾到全体。
八年纪下册课本第四课《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开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学生小光期中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班主任郭老师在班会上批评小光不努力,简直比猪还笨,小光在座位上小声申辩,郭老师又以不服从管教为由,罚他面壁而战。对这件事情众说纷坛:律师认为“侮辱、体罚的行为,侵害了小光的人格尊严权;”家长认为:“12岁的儿子有啥子人格嘛!是我让老师管严点儿,随便打,除了是由我负责。”郭老师认为:“严师出高徒,这是不辜负家长所托的表现,是对学生负责。”„„
面对学生,我只能说:郭老师侵犯了小光的人格尊严权;下课后我想了很多:现在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来教育呢?当老师的不能训,不能说,更不用说打和骂,身边已经有很多因为教育学生被撤了职、被罚了款、被警告等事情,“家长要成绩,学生不学习,社会信息有些队学生影响很坏等”,面对这些,我们只能对学生连哄带劝,甚至说商量着学习,但学生好像比老师还牛,借着这个引子更加猖狂者有之,所以我们只能绞尽脑汁得想办法进行教育,不能伤学生自尊,不能训斥,更不能打骂,只有说服和哄劝了,学生又口是心非,你说完以后他听了又忘了,唉!真难办!
《生命与健康的权利》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讨论生命健康权以及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特殊保护。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激活课堂,突出重点,充分体现新教材、新课标的精神,避免学生简单的、粗浅的认识。做了以下一些安排: 在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顾问,通过由预习—提问—讨论—讲述—课堂练习—作业组成的循环提高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为突出重点,达成教学目标,我运用一个富有争议的案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列举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侵害行为,使学生分辨是非,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收集相关法律条款,使学生逐步形成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法律,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总结和练习,训练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课后反思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针对部分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的问题;针对部分学生不能分辨侵犯自己人格权的行为、不能维护自身人格权的现实;针对部分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有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某些不良行为。因此,我把维护名誉权作为这节课的重点,把人格尊严不可辱定为难点。
我以《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现实中人格尊严受侵犯的一些现象进行关注,进而激起学生的像晏子一样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欲望。在有效导入本课的同时,对学生的维权意识和维权热情进行了有效地调动。
在本节课中,我以“乞丐有自尊吗”这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又及时有效地进行追问和点拨。通过讨论、回答和点拨,学生对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最后,我又让学生结合两个实例和现实生活中的侵害名誉权的现象进行总结
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内转到课堂以外,观察社会生活,思考社会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侵权行为都会对他人带来伤害,自己也会因此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学会维护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这一权利。在这节课中最大的缺憾是:因为一时慌张而打乱了课堂的节奏。前边讲得有条不紊,生动有趣,而后半部分时间多,任务轻,想让学生就身边的事谈得深刻些,但学生一时之间,又想不出来,认识不到位,只会就书上来泛泛而谈,显得有些轻薄无力。从而使整个课堂有些头重脚轻,不够和谐。这表明了两点:
1、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心理素质还有待提高。
2、我这节课准备得还不是十分充分,如果是很充分,什么都考虑到了,就不会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
听 课 感 悟
——哈尔滨市第五十五中学校
王新伟、赵玉芝、诸宝康、付宝丽、席秀娟、王先芝
2007年11月27日,在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我们有幸聆听了全市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优质课竞赛中的十四位老师精彩的说课,课后,我们有很大的收获与启迪。下面谈一些听课的感悟:
感悟之一: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所有说课的教师都能围绕知识目标、技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整个说课环节设计新颖,语言设计新颖。老师把说课中的相关内容“教材分析、三维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反思……”有机地融入到三维目标、教学诸环节中,使各部分内容成为一个整体。
感悟之二:更新了教学理念。新课改使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而形成的新理念、新思路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不再单纯地以讲为主,而是以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生活实例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积累教学活动经验。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处理教材的时候都能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很多位教师都是以事例、各种小活动为主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让学生学会知识,是真正的寓教于乐。从听课中能发现,每一位老师在准备课的时候都是非常用心的。比如他们用到的事例、各种知识、各种活动发及一些评价语和总结语,只有肯用心才会出现一节好课。
感悟之三: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老师都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感悟之四:教学资源鲜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就教材教教材”的传统教法,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当教学能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石的时候,学生的创造力就能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小觑。孩子们的热情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们稚嫩的表现,而应以赏识、富有童心的眼光来看。此次说课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选资料,使课堂的效果非常好。
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这次活动又给我们一线教师留下了深深的思索——感悟到的就是我们体味到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我们一定会勇于追求梦想,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我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构
建生活化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新课导入上,我选取广州白云机场中乘客与乞丐发生的故事为素材,激发学生思考:乞丐也有尊严吗?本故事较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课堂上不少同学都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见解,让作为老师的我都为他们的精彩发言而赞叹不已,自然就得出“人格尊严不能辱”这一教学主题。再如在教学“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让学生讨论“侵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权的现象”,学生发言很踊跃,谈到了同学中起绰号现象,引出了这是一种侵害名誉的行为,为下面怎样进行维护名誉权教学作了铺垫。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好。整堂课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作出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力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几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容量太大,有些知识点欠深入,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只顾及部分学生,没有照顾到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