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读后感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读后感
陈雪峰
"后进生“是”最难啃得破骨头”,是呀,后进生就像是那班级中不协调的音符,但有是每个老师每学期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读后感。有的后进生真有点让人匪夷所思,简单的aoeiu就是不认识,三四岁孩子都知道2比1多,他就是说不起来。老师交得是浑身冒汗,头晕脑胀,口干舌燥.....他们依然我行我素,目瞪口呆,一窍不通......老师气得火冒三丈,恨铁不成钢呀!有的视乎,真是教成人结成怨。
后进生也分能分门别类。有天生智力愚笨的,自己想学但学不进的;有天资聪明但不用心的,......记得刚开学教拼音时,我班有五六个生对拼音是一窍不通,读后感《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读后感》。我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找来了家长,和他们一起分析了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果然,几个星期后,这几个孩子的拼音读得是顶呱呱的,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呀。
苏霍姆林斯基说,“转变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现在的孩子不知是怎么了,我尽量让我的课变得生动有趣,我想用很多有趣的故事吸引他们,但是,很多孩子在我的努力下还是照样分神,做小动作,自言自语,叽叽喳喳......有的孩子竟然在我的故事中睡着了。我上阅读汇报交流课和作文课时发现,孩子们看动画片时是两眼圆瞪,坐得端端正正,思想高度集中,时不时还会发出会心的笑。......我并不出众的语言不能打动他们,我终于找到了原因。
所以,接下来我要解决的事就是,如何让学生爱阅读像爱动画片一样。
第二篇: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读后感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读后感
泰兴市新街小学 杨正和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位老师不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师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记了,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的教材之后,三.四个星期进行巩固性练习.”我们的班中也有这样的“后进生”,而且还不止一个,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年段的升高,我们还在不断地“制造”着这样的“后进生”,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读后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多时候总是以“年级升高了,知识难了,出现后进生是正常的。”这样的话来自慰,并不断地给这些学生补课,把知识上的缺陷补过来,让他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因此,我们老师也好,这些学生也好,往往旧知识没有补过来,新知识又掌握不了,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的高超之处,在于: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确实,从实践中我们也深有体会,能靠补课把“后进生”“补”回来的学生潦潦无几,读后感《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读后感》。因为,“补”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像西药与中药一样。西药治标不治本,要想彻底治愈,就得用中药调理。因此,靠补课想把“后进生”补成“好学生”是相当困难的,我们要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寻找他们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方能医好他的“病”。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后,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教师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对于学生我们应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在这里,我非常欣赏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转变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的多读书,而不是用大量的时间为其补课,教师应教会他们阅读和思考。因为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中应当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教给他自觉阅读的方法,引起他自觉思考的意识,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短时间见成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第三篇: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后进生的春天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感触颇深,对比自已的教学工作真是深感不安。后进生的确如 “迟开的花朵”,在工作中是我们“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是每一位教师都赞同的。这样一部分同学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时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套路和策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想想自已这种老套刻板的教学手段是否扼杀了这样一些“迟开的花朵”的潜能呢?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让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在阅读世界里所遇到事物中感受到的惊奇和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恰当的方法可以唤醒孩子迟缓的思维细胞,可以拯救更多的后进生,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接受知识慢的孩子可以设计与课堂所教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和没有直接联系的一些书供孩子阅读,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苏霍姆林斯基真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我深信后进生他们不是不可救药,而是要对症准确下药。作为老师,在我们的帮助和指导下,只要方法对头,“顽石”般的学生都能精诚所至,顽石可开,我更相信后进生这一朵朵迟开的花一定会开放得绚烂多姿。
李白之所以能“日赋万言,倚马可待”,是由于他“六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而得之。杜甫之所以“七岁思而壮,开口咏《凤凰》”也是由于他“群书万卷常暗诵”缘故。这个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读的训练,讲读课文一定要以读为基础,要求学生多读熟读。
读书过程,正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过程。古人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诵读,就不能领会其深刻含义。读得愈熟,领会愈深;读到滚瓜烂熟,作者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语言,自己在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道理。
第四篇:“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感悟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感悟
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我颇有感受。“后进生”这个词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不陌生,不管哪一个学科,也肯定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后进生”。当然作为教师的我,有的时候也因为自己无法消除所有的后进生而感到惭愧。看了苏霍姆林斯基对后进生详细的分析,我觉得,也许不是孩子们有问题,而是我没有真正的了解他们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真正的面向全体,而是面向了大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前两类“差生”实际并不是“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或天赋暂时没有被教师发现罢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天赋”上的差异。他们往往表现出强列的学习兴趣而成为优秀生;另一些学生的“天赋”则呈“隐性”,由于还没有被发现,再加上教学方法方面的因素,而被认定为“差生”。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尚待开发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这种学习潜能需要教师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各种概念、结论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该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教师,这是对他们进行智力开发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在他看来,就是第三类学生,也不是不可转变的。他说:“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
如果我们真的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忍受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么我想时间久了,我们一定会看到奇迹。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想要开启后进生的心灵就是要找到他的“闪光点”。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变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后进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后进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后进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后进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后进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后进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后进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教育应“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塑造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和性格。其次,教育在于发展智力、智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师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的规律,采用“感化—转化—优化”的系统强化管理程序,是保证“后进生”转化工作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正确进行小数的比较。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2、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是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里填上“>”、“<”或“=”。(口答)
832○7996124○62141003○999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小结: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
我们已经掌握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地比较。今天就来研究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大小的比较)
二、明确目标:
1、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了解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哪些知识?
2、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我要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正确进行小数的比较。并
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下面我们就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新授课
(一).比较整数部分不相同的小数的大小。
1.比较3.25元和4.05元的大小。
你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看哪部分比较?
学习同桌讨论,汇报。
师生明确:整数部分3比4小,小数部分就不用比了,所以比较小数的大小要先看“整数部分”(板书),从而得出3.25元<4.05元。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2、目标检测:比较每组数的大小。(填上“>”、“<”或“=”)
6.4○5.912.4○13.082.99○3.14
5.2○6.39.14○8.330.6○29.98
(二)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的大小
1.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
自学提示:
①它们的整数部分各是多少?表示多少?
②整数部分的数相同,该比哪一位?
③十分位上的数各是多少?各是几角呢?
④十分位上的数哪个大?
⑤还用比百分位上的吗?
⑥那么可以判断哪个数大?
引导学生说出:2.35元<2.41元。
师:在什么情况下看十分位上的数比较大小?
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部分相同的情况下,看十分位上的数比较。
板书:看十分位。(写在2.35元<2.41元后面)。
学生概括: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2、目标检测:
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3.21○3.120.86○0.924.83○4.59
12.4○12.55.17○5.096.27○6.31
3.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
讨论,试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两个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例题类推出: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的7,表示7个0.01米,5表示5个0.01米,因此0.07米>0.059米。
让学生观察米尺上这个长度的长短加以验证。
目标检测:
4.36○4.373.064○3.06512.147○12.14
2.189○2.1980.832○0.8318.352○8.36
这几组题你是根据什么比较的?
通过这个练习,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明确: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板书:看百分位。
师启发:刚才我们研究了各种情况的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谁能把这种比较的方法完整地概括一下?
全班议论后,总结出: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教师强调:一要注意从高位比起,按照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这一点是与整数大小比较方法是相同的,比到能分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二要注意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比较大小还有不同的地方,整数比较大小当整数数位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比较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无关,是要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到低位比较。目标检测;
1.完成102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7,10题。
(三)知识拓展:
出示:把3.34,4.1,3.4,3.399几个数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先让学生独立比较,再让同桌议论方法,全班交流,为了容易比较,分成这样几个步骤:(边叙述边板书)
(1)先把这几个数竖着排列起来,相同的数位对齐;
(2)从高位开始比较,先挑最大的,再挑次大的,„„一一标出序号;
(3)按要求排列。(注意是由小到大,还是由大到小的顺序)
3.14④
4.1①
3.44②
3.399③
排列:4.1>3.44>3.399>3.14
请你们按照这个步骤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题。
教师巡视,指导后进生。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9,11,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大小的比较
整数部分从大到小顺序排列起来
3.25元<4.05元竖排3.14④
4.1①
十分位2.35元<2.41元.44②
3.399③
百分位o.07米>o.059米4.1>3.44>3.399>3.14
第五篇: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后进生转化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我在三至四年级和五至八年级教过书,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我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现在还很难说明,当儿童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是我永远难忘的。我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我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班主任)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数不算多。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下面从我编的《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里举出两道习题为例。
1.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躺下休息,接着就睡着了。调皮的放牧助手用橡树枝烧成的炭灰,把睡熟的人的额头上都涂上了黑。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是在互相嘲笑的。突然,有一个牧羊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2.古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
起初,我们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习题,就像读关于鸟兽、昆虫、植物的有趣的故事一样。过了不久,费佳就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我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这一点使费佳感到惊奇。“这么说,这些习题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来的?”--费佳问道。于是,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他把解出的习题抄在一个专门的练习本里,而且在文字题的旁边他还用了画习题的办法--画的有小鸟、动物、植物等。我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这一套书,在两年内,除费佳以外,还有另外三个孩子利用过。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这种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
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