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有感(共)
读《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有感
好多年前,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听到一些叔叔阿姨谈到“刘亦婷”这个名字。对,就是那个哈佛女孩。
因为刘亦婷上了哈佛,她在中国父母们的眼里成了一个极其优秀的孩子;因为刘亦婷上了哈佛,她的爸爸妈妈自认为成功地培养出了一个天才,所以不吝赐教——撰写了《哈佛女孩刘亦婷》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因为刘亦婷上了哈佛,所以中国千千万万个怀揣着“培养天才梦”的家长们,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奉为了教育经典。
然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却说:“没有丰富阅历的人看《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些书,容易把一个人成功的真正原因误解了。”美国南加州大学政治系教授中国问题专家罗森说:“中国人认同‘刘亦婷’这样的成功标准,不是说不好,是有些过分。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个人获取成功,而不再是为了学问,学到什么不重要,考取什么大学才是唯一重要的。这样做的结果很清楚,是负面的:自我中心,谁都希望成为刘亦婷,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当然不会成功,他们会产生失败感、挫折感,自杀的人也有。”本书——《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的作者萧愚认为,瞎教育不如不教育。他深刻认识到写一本这样的书给那些“被误导的学生和家长们”是多么重要。他在前言中呼吁:“与一切关心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奔走、呼喊、殚精竭虑的人们共勉。”
为了找到那本“教育经典”——《哈佛女孩刘亦婷》,我问一个朋友的母亲借来了这本书。一接到手,这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素质培养纪实”。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向来追求的,刘亦婷的父母在那时就懂得如何吸引广大读者的眼球了。很多人都被这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迷惑了,认为刘亦婷是靠全面的素质、杰出的才能进入哈佛的。以下我摘录一些出自《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内容。
“当时成都闹市区常有无证小贩被纠察人员撵得四处逃窜,婷儿曾多次近距离地看到过小贩们惊惶的表情。我们借机告诉婷儿,如果不好好学习,没有真本事,将来就只能当个无证小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婷儿虽然同情无证小贩,但绝不甘愿落到这种下场,从此再也没有说过不想做作业的话。”
“那位老师也高兴得把婷儿的录取通知书甩得‘唰唰’直响,说:‘晓得不?你这一小张纸,值两万五啊!”
“按照‘法乎其上’的原则,我们还有一个秘密的目标,那就是鼓励婷儿争取当‘状元’。因为北大的热门专业在四川往往只招一两个学生。”
光是这么几段文字,相信现在我们用理性的眼光不难看出,这完全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孩子对于小贩的同情被迅速转化为歧视,继而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动力。那张值两万五的录取通知书,不是将对于知识的渴求与金钱赤裸裸地联系在了一起吗?我国教育部针对一些媒体和网站对所谓高考状元进行炒作发表了意见:希望各媒体和网站停止此类宣传。为的就是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刘亦婷家长所鼓吹的论调,正是跟这种健康的舆论氛围相悖的。
那么我们不禁会有疑问,难道刘亦婷真的没有自己对于学习的主见,任凭父母对其的一切操纵吗?刘亦婷在日记中曾经写道“每个老师都只布置了适量作业,确实每科都不算多,但7门加在一起就能把人压的喘不过起来。除了每天的作业外,还有周记、练习册、习题集、小结等。就算哪天布置的作业少,也不敢贪恋玩耍,因为后面还有一大堆常规作业像一条无形的锁链在锁着我们。我曾试过每天抽出半小时打乒乓球,结果感到时间一下不够了,常要做到晚自习结束,根本没时间复习预习。”这是一个典型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挣扎的孩子的形象,一个连打半小时乒乓球时间都没有的孩子,一个成天坐在板凳上的孩子,能是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精华吗?
作者在书中提到,刘亦婷的作文越写越差,三岁时妙语连珠,十岁时失去童真,十七岁时
灵气全无,想必和学习压力有很大的关系。我读过刘亦婷三岁多“写”的一篇小品文。
滑稽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巨人,他的手非常大,比房子还大。
可是他的手帕很小,比我的手还小。
这个巨人用这么小的小手帕来擤鼻涕。你说滑稽不滑稽?
这篇小品文寥寥数语,却充满童趣童真,读来诙谐可爱。但这些在她往后的日子里消失殆尽,你说可惜不可惜?
说到这里,我想到我高三的时候,班主任的一段“至理名言”——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他曾到苏北某所名校借鉴其成功的教学经验,回来后大发感慨,结果是我们班晨读时间比原来提前了40分钟。事实摆在眼前,虽然《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已经有些年头了,但书里写的不正是当今坐在教室里一批一批的孩子吗!只是很少有人能和刘亦婷一样进入“常青藤”。
教育教育,教育的是孩子。你对你的孩子究竟了解多少?CCTV曾经报道过一个叫刘立早的清华学生。1998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被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录取。2002年,获得学士学位,并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学反应工程专业,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2003年3月,他却从清华大学申请退学。2003年6月,他第二次参加考试,并被清华大学建筑系录取。《庄子•秋水》里有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人尚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何不先听听孩子的心声,再进行适当的教育呢?
我们再来看看Oracle公司总裁埃里森在耶鲁大学200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吧。“因为,我,埃里森,在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你们非常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摘录这段话并不是鼓吹大家退学,而是看看到底是什么才是成功的最大驱动力。是名校吗?是头悬梁锥刺骨吗?是放弃一切除书本以外的东西吗?不是!
真正的教育是兼顾四商的教育,即智、情、慧、魅。很多大学生现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因为没有其他能力。知识太多了但不知道怎么用就是一种病,即“痴”。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试着听听孩子的心声,制定健康的教育计划,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追寻属于自己的梦吧。不要再让那些所谓的神话害了孩子„„
第二篇:读《哈佛女孩刘亦婷》有感
读《哈佛女孩刘亦婷》有感
《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我是带着很平常的心态去看的,看完之后,我感受颇深,然后又重新看了一遍,从中我似乎领悟到了什么:孩子的教育必须注重方法。于是我经常捧读它到深夜,真想将这本书看透,到现在已是记不清看了它多少遍啦。
随后,我又看了《笨笨》一书,现在是《EQ》之书,从这些书中,我受益非浅,从我女儿(现在高二,成绩总是全校的前几名,并且学的较轻松)的成长中,我看到了努力的成果(中考成绩全市第二名)。
书中的教育之法是一点一滴,说多就多,说少就少,只有靠父母去悉心领悟,才能在小孩一天天的成长中去灵活运用,才有可能起到作用,这对父母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求小孩做到的,父母必须去做到。
《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侧重早期教育即零岁教育。
《我家笨笨上剑桥》一书侧重智商的提高。
《EQ之门》一书侧重情商的提高。
无论是刘亦婷,还是笨笨张驰,他们的父母之所以取得成功,精心培养所花精力之苦劳那不必去说,关键是他们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都注重了小孩的一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就是刘亦婷和张驰成功的秘诀。这一秘诀在哪里,在《EQ》之中。
也许,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什么是情商,但他们的父母取得了提高他们小孩情商的成功。因为他们的父母在教育培养他们时时刻关注着对他们性格的教育,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等等,这正是一种提高刘亦婷和张驰情商的教育。
“儿童潜能递减法则”,初为父母的人能懂得这一法则,并坚持做下去,那么这一小孩成为高才(暂不说天才)的可能就非常大了。
可惜,我的女儿出生时,我没有接触到这样的好书!庆兴的是在她小学启蒙教育时,我已接触到了这样的好书。
所谓教育,并不仅仅指读书、认字,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就是《EQ》),激发多样的兴趣,使孩子将来有可能更充分地实现自我。
第三篇:读《哈佛女孩刘亦婷》有感
寒假,为了增强意志,更加有计划、有信心地学习,妈妈给我带回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知道它的分量。这本书讲述刘亦婷18年以来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的努力以及她申请到哈佛大学读书的故事,这其间,有老师对她的鼓励,同学对她的关心,父母对她的教诲,当然还有她自己付出的汗水。
妈妈说,我小时候刘亦婷一样聪明:2岁就会背故事儿歌;还会讲故事;很小的时候就会自己编儿歌自己唱……刚刚听到这些话时,我非常兴奋。以为自己也会考上哈佛大学,但是接下来的沉思,让我冷静下来:要想考上哈佛大学,就要像刘亦婷姐姐那样,从小养成有毅力,有责任心,会关心别人,同情别人等等很多好习惯。可相比之下,我却差很多。
刘亦婷姐姐遇到失败挫折时,总会端正自己的心态,不气馁。对,我也要像亦婷姐姐一样,永不服输!以前,只要我考试考得不好,就会有一种挫败的感觉,心情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但如果是现在,我绝对不会那样,我会分析错误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
此外,刘亦婷姐姐做事情有计划,有“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以分钟为时间标准”的时间观念值得我们学习。可我呢?做的还远远不够。
我想:刘亦婷姐姐能考上哈佛大学,完全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哈佛,就像金字塔的塔尖,散发着金色的光芒。能考上哈佛大学的人是极少的也是幸运的。刘亦婷同时被四座名牌大学录取,奖学金高达3万多美元,她背后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我是否能像刘亦婷姐姐那样,或者说超越她,成为中国的第二个刘亦婷,为祖国争光呢?
第四篇:读哈佛女孩刘亦婷有感
读哈佛女孩刘亦婷有感
连州中心小学六(11)班龙婷婷
寒假,妈妈给我带回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知道它的分量。这本书讲述刘亦婷18年以来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的努力以及她申请到哈佛大学读书的故事,这其间,有老师对她的鼓励,同学对她的关心,父母对她的教诲,当然还有她自己付出的汗水。
妈妈说,我小时候刘亦婷一样聪明:2岁就会背故事儿歌;还会讲故事;很小的时候就会自己编儿歌自己唱……刚刚听到这些话时,我非常兴奋。以为自己也会考上哈佛大学,但是接下来的沉思,让我冷静下来:要想考上哈佛大学,就要像刘亦婷姐姐那样,从小养成有毅力,有责任心,会关心别人,同情别人等等很多好习惯。可相比之下,我却差很多。
刘亦婷姐姐遇到失败挫折时,总会端正自己的心态,不气馁。我想:刘亦婷姐姐能考上哈佛大学,完全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她背后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我是否能像刘亦婷姐姐那样,或者说超越她,成为中国的第二个刘亦婷,为祖国争光呢?× 20 = 400
第五篇:读如何教育孩子有感
读如何教育孩子有感
教育学这本书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有心的收获,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师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学生见了教师不说话,上课时间吃东西,不服从教师的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每一名学生当成最最珍贵的宝贝,如果教师的工作当中如果缺少爱的话,那么他的教育事业将永远得不到所谓的成功,我有一名学生,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不喜欢她,因为大家都认为她像一个假小子,每天疯疯癫癫,大家都叫她“疯丫头”可我知道她是名个性十分可爱的好孩子。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谈一些自己感触最深的。
“教师应享受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每日象是一根绷紧的弦,整天脚步匆匆,把自己的人生视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防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社会、家长对教师工作要
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考。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也令我奋进,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顺乎人性是最美” 在教育民主化平民化的今天,我们不应再将教师的职业神圣化,也更应告诉所有人:每一个教师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首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当老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像个老师。其实你无须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就尽情地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是你最美。”这使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一个老师能把他自身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那是他最成功的教育。扪心自问,我留给了学生什么?我又为学生做了什么?
“把困难当作机会”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爱上英语。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永不放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
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