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教师用书】2014高考政治总复习【配套练习】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针对训练

时间:2019-05-13 07:5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教师用书】2014高考政治总复习【配套练习】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针对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教师用书】2014高考政治总复习【配套练习】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针对训练》。

第一篇:【2014教师用书】2014高考政治总复习【配套练习】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恩格斯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哲学的智慧()

A.产生于人类的思考B.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在于指导人的认识活动D.在于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解析:选B。“改变自然界”即人类改变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人的智力”即人的哲学智慧,故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故答案选B。

2.人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而进行的思考,不可回避地触及到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

A.哲学的智慧是人努力想象出来的B.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

C.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D.实践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哲学的需要

解析:选C。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矛盾,在思考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不可回避地会触及到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说明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故答案选C。

3.亚里士多德指出,惊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惊奇。这主要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惊奇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

C.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D.惊奇是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解析:选A。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人们创造哲学的目的并非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4.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有()

①杞人忧天 ②用烛光装满小屋 ③拔苗助长

④司马光砸缸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选B。②④均反映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思想,故选B。

5.“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瑰”

C.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的科学方法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解析:选C。注意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哲学反映的是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C项观点错误,符合题意。

6.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基于()

A.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正确看法

B.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C.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哲学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最主要标志

解析:选B。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答案选B。A、C、D三项观点错误,应排除。

7.“哲学就如同阳光,有了哲学,明明亮亮,能视通万里看得远;掌握哲学,穿云破雾,能思接千载想得深。”上述材料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学习好哲学就可以解决具体科学的所有问题

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C项符合题意。A项干肢不符,B项没有看到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D项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观点错误,均应舍去。

8.人们称哲学是智慧之学,这是因为()

A.哲学就是人人都有的世界观

B.哲学包含了各门具体科学知识

C.只有哲学才是高于生活的艺术

D.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解析:选D。“智慧之学”,意味着哲学能给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答案选D。

9.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题目中的“思想”指世界观,“行为”指方法论。要改变行为,就要先解放思想,即强调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故选C。

10.福建省某厅长手戴五万雷达镶钻手表,腰挎15 000爱马仕腰带。原本云南都市时报A30版,要推出《福建“表叔厅长”来了》。几十万份报纸已经印刷,凌晨却被跨省销毁,同时开始疯狂删帖。从哲学上看,上述现象之所以出现,最恰当的解释是()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世界观人人都有,人们都拥有自己的哲学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解析:选A。“跨省毁报”,反映了“表叔厅长”在错误世界观作用下上演的“最后疯狂”,这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故答案选A。B、C、D三项干肢不符,应舍去。

11.有位专家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认识。有人因为贫穷活不下去,有人则会虽贫而乐。下列观点中最能揭示其哲学寓意的是()

A.价值观决定人生观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物质决定认识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解析:选D。“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认识”,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故答案选D。价值观与人生观是交叉关系,A项错误。B、C两项不合题意。

12.“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蔡元培先生的这一论述表明()

A.自然科学是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B.哲学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C.自然科学依赖于哲学并随之发展而发展

D.形成哲学思想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哲学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故选B。A说法错误。C说法错误,自然科学可以独立发展。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D错误。

13.数学哲学着重研究数学的对象、性质、特点、地位等方面的问题,它既促进了更为理性的数学研究,也丰富了哲学研究的内容。这说明()

A.具体科学与哲学相互促进而发展

B.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解析:选A。数学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数学中的哲学问题的学科。“促进了更为理性的数学研究”,强调了哲学对具体科学发展的指导作用;“丰富了哲学研究的内容”,强调了具体科学对哲学发展的作用。故答案选A。

14.孔子的三位弟子在某方面都比孔子强,但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道”,孔子并不愿意。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

A.对自然万物的迷惑和惊讶

B.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C.对世界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D.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科学回答

解析:选B。孔子的“道”中既有正确的认识,也有错误的认识,应批判对待,故C、D说法错误;孔子的“道”,作为哲学体系,表达了对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不仅是“对自然万物的迷惑和惊讶”,故选B,排除A。

15.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钱老这样说的道理在于()

A.离开辩证唯物主义,具体科学就不可能发展

B.辩证唯物主义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辩证唯物主义第一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辩证唯物主义是具体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选B。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说法错误,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科学仍然可以发展,只不过缺少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会影响其发展。C说法错误,所有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说法明显错误。B正确且切题。

二、非选择题

16.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源于疑虑与惊讶。有人据此认为:哲学开始于惊疑,形成于反思。

请运用有关哲学道理对此加以评析。

解析:本题属于评析题。这种题型要求对试题中的观点或现象进行评析,有评有析,评析结合。一般有三种类型:绝对型——观点要么全部正确,要么全部错误,一般很少见;正误型——正误观点相混,对中有错,错中有对;条件型——题中观点不能明了直接地判断其正误,只有放在某种条件下,才能准确判断其正误。

答案:(1)惊疑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的形成需要惊疑和反思。在生活实践中,哲学思想起源于对问题的“惊疑”,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进而“反思”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触及哲学性质的问题还不等于形成了哲学,还需要把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还需要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

17.10月13日,“2012年度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工作会议暨协同创新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与会学部委员和特邀专家们指出,人文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尤其是哲学,这门被称为“科学之科学”的学问,在所有学科的研究中具有鲜明的自由性、个体性、价值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哲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开展创造性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哲学研究工作不需要创新,自然科学的研究更需要哲学的智慧。

(1)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特点有何不同?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有何内在联系。

解析:本题属于限定性体现类主观题,旨在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准确把握,同时,组织答案要根据材料信息对二者关系的具体内容作出取舍。

答案:(1)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区别,二者研究的领域、回答的问题及功能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是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具有反思的功能。

(2)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另一方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篇:【2014教师用书】2014高考政治总复习【配套练习】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课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11月,为欢庆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山东师范大学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这说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选A。③说法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④说的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2.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荀子强调的是文化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①②④符合题意,应选。③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3.礼仪是交往的产物。“客随主便”是我们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有涵养的表现,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他们最怕听中国人对他说“Up to you!(随您的便吧)”。这主要说明了()A.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B.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C.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D.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解析:选C。中外对“客随主便”的理解、做法不同体现出不同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的影响不同。A、B、D不符合题意。

4.漫画《效仿》说明()A.文化现象为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素质在于模仿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解析:选B。从漫画可以看出言传身教对小孩教育的重要性,说明教育环境、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故选B。A、D两项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错误。

5.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在各地人们过中秋的形式不一样,但吃月饼、赏月等仍然是许多海外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A.潜移默化

B.深远持久 C.自身传承

D.有形强制

解析:选B。“许多海外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体现的是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故选B。

6.“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

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这说明()A.终生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人对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解析:选B。材料的主旨体现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故选B;A、C不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故D观点错误。

7.多年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总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这说明()A.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解析:选D。“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而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属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可见D项符合题意。A、C两项表述片面,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B项与题意无关。

8.2012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6周年。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培育的伟大长征精神,一直是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和精神财富。这是因为()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B.不同民族的文化会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D.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解析:选D。长征精神一直是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和精神财富,体现了D项。A项表述错误。B、C两项与材料无关。

9.笛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之所以应该经常读好书,是因为()A.读书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

B.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C.优秀文化能促进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 D.读书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径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重点是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A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C项也没有完全表达题干的观点;D项是错项。

10.读书能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当内心浮躁时,拿出冰心的一本散文集,你会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当内心彷徨时,拿出鲁迅的一本杂文选,你会觉得整个人都属于正义,内心充满坚定。这表明()①人创造了文化,也在享受文化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③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形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读书能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还能让自己平静或坚定,强调文化塑造人,①③正确。②与题意无关。④说法明显错误。

1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对文化独特功能作出的形象概括。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①文化具有塑造人的作用 ②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塑造人生 ③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④发展文化是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②观点片面,应排除。④观点错误,排除。

1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由于()A.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解析:选B。“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说明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对人具有重大影响。A、C不符合题意,D表述错误。

13.2012年6月29日上午,在太空完成与“天宫一号”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携带3名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已经进行的第4次成功的载人航天活动,某校为庆祝这一活动,开展了“弘扬航天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征文大赛,下列观点在征文中可能用到的是()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优秀文化能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依据征文主题,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是物质基础。

14.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材料中的校训属于优秀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中的“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符合题目要求。

15.“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为各族人民的科学素质、文化素质等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而人民素质的提高又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进一步腾飞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主要说明()A.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B.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C.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D.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逐步提高的过程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一知识点。题干强调的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正确。B、C都只强调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排除。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6.为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迎接2012年12月“全民读书月”,山东省图书馆以“喜庆十八大,相约十艺节”为主题,开展系列读书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广大市民的读书热情,提升了市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形成了全社会“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文明风尚。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开展“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的意义。

解析:本题以“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特点和文化塑造人等方面,说明“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的意义。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对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展“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7.文化产业是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和光明的产业,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消费来缓解压力、抚慰心灵、激励斗志,战胜困境。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时会出现“反经济周期”运行。1929年经济危机造就了好莱坞和迪斯尼,美国一跃成为文化产业强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剧、韩国音乐等“韩流”风行亚洲。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文化产业的“反经济周期”现象进行阐释。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原因。通过材料分析,文化产业“反经济周期”现象的现实原因与人们希望通过文化消费来缓解压力等有关,抓住“文化消费”这一关键词,可以调动、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深入分析。

答案:(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同步。(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3)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需要文化的抚慰,对文化产品有着强烈的消费愿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优秀文化产品,能够满足经济困难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篇:【2014教师用书】2014高考政治总复习【配套练习】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11月2日,在浙江卫视2013年的广告招标会上,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的广告招标成为各方“你争我夺”的焦点,其节目独家冠名权最终被加多宝以2亿元的高价拍得。从哲学上看,“好声音”独家冠名权被拍出2亿元天价,是因为()①它对商家推销产品具有积极意义 ②它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③它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④它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好声音”独家冠名权被拍出2亿元天价,是因为《中国好声音》收视率高,对企业广告宣传具有较大价值,①②说法正确,故答案选A。③④否定了物质的客观性,应排除。

2.“作为一名工人,我只是完成了本职工作;作为一个公民,我只是践行了道德规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履行了在党旗下的誓言。是雷锋这一光荣而伟大的名字,赋予我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因奉献而快乐的“幸福观”表明()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人们社会实践水平的广度和深度是人们价值选择的基础 ③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标准 ④辛勤劳动、努力奉献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郭明义因奉献而快乐,体现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也说明辛勤劳动、努力奉献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①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②③观点错误,应排除。

3.10月31日,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揭晓2012年10月“中国好人榜”名单,106名身边好人入选“中国好人榜”。他们中有义务助学20载的“爱心奶奶”胡年祥;有13年义务献血60 000多毫升的普通教师冯振首;有舍己救人的“美丽女生”郭肖岐等。这表明()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人的全部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③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因对社会无私奉献而入选“中国好人榜”被社会广为赞誉,说明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也说明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①③正确。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②错误。实现人生价值受主客观条件制约,④错误。

4.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标准是: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为社会公平、人类生活环境做出突出贡献;个人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这一评选标准体现出()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生价值的实现是自我奋斗的结果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物质贡献

解析:选C。由材料看出,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标准强调的是参评人员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C项符合题意。

5.“对于一个手中只有榔头的人,他所看到的问题都是钉子”,这是美国大作家马克·吐

温说过的一句名言。这告诉我们()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③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我们知道榔头的作用就是钉钉子,因此题中观点告诉我们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正确。榔头与钉子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题中观点体现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②正确。“对于一个手中只有榔头的人,他所看到的问题都是钉子”,也可以看出他认识问题的方法受其价值观影响,④正确。③不符合题意。

6.漫画《抢钱解压》表明的哲学道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具有同步性

B.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C.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解析:选D。《抢钱解压》反映了某些人价值观扭曲,做出荒唐的举动,故答案选D。A、B、C三项干肢不符,应舍去。

7.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孝亲意识衍生出忠诚精神,把对家庭的爱上升为对民族、对国家的爱。“孝”的变迁说明()①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做出的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历史性特征 ③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④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新旧时期“孝”的不同内涵,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也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历史性特征,②③正确,故答案选C项。①颠倒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④把人生价值与个人正当利益对立起来,观点均错误。

8.当被问及中国是否援助欧洲,温家宝总理表态中国愿意扩大对欧洲的投资,但希望欧洲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此,西方媒体有的认为中国是在“友善勒索”,也有认为“寻求回报天经地义”,还有认为中国只是一个“投资者”。这体现了()A.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B.价值选择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解析:选C。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故答案选C。

9.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关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其实,只要能以恰当的方式和剂量使用它,是不会引发安全问题的。这表明()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③价值判断应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客观依据 ④矛盾双方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只要能以恰当的方式和剂量使用它,是不会引发安全问题的”,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也说明矛盾双方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①②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价值判断应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最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客观依据,③错误。

10.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诠释不同。某市民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晚上少加班;某职业经理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某学者认为,幸福感可以理解为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这说明()A.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没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 B.价值判断因时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

C.价值判断受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影响而不同 D.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具有客观依据

解析:选C。市民、职业经理、学者的需要和利益不同,对幸福感的诠释不同,这说明价值判断受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影响而不同,故答案选C。

11.时下,不少惠民工程屡成“毁民工程”甚至“伤民工程”,究其原因,都存在决策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是制度与程序出了问题。为此,媒体呼吁:惠民工程也要“守规矩”。这启示我们()A.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人们立场的影响

C.要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遵循客观规律的统一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可能不同

解析:选C。惠民工程也要“守规矩”,这里的“规矩”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客观规律,故答案选C。

12.今年要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菜篮子”里装着农民的收入,也盛着市民的支出;物价调控,既要顾市民,也要顾农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种观点体现了()①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

②在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C。农民的收入、市民的支出都是民生问题,“物价调控,既要顾市民,也要顾农民”,体现了政府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②④正确。①③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知识限定,应舍去。

13.当前社会上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令人担忧,但真情、真爱却无时不在我们身边,有用生命提携孤儿成长的教师夫妇,有扎根边疆的最美女医生,有为国家人民奉献的科学家,有对贫穷人施以援手的热心人„„这表明()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劳动和奉献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客观条件 ③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④人生价值通过人的智力、品德表现出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解析:选D。“用生命提携孤儿的成长”、“扎根边疆”、“为国家人民奉献”、“对贫穷人施以援手”,都体现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劳动和奉献,①正确。“当前社会上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令人担忧,但真情、真爱却无时不在我们身边”,说明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③正确。②④材料体现不出,应舍去。

14.2012年4月央视《朝闻天下》走基层栏目报道了,唐山滦南县洼里村农家妇高淑珍14年来,在自家“爱心小院”和9名志愿者先后照顾100多名残疾儿童免费吃住、上学的感人事迹。他们的“善举”得到了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百姓的普遍赞誉。这说明()①辛勤劳动、努力奉献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人生价值的实现与个人文化素质无关

③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④拥有高尚思想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高淑珍在自家“爱心小院”和志愿者照顾残疾儿童免费吃住、上学,体现了他们正确处理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了自己的真正价值,①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②观点错误,④说法过于绝对,均应舍去。

15.2012年9月7日,胡锦涛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贺信中,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各项工作,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再立新功。为此,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 ②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④放弃个人利益,铸就永恒的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个人利益有正当与非正当之分,个人正当利益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④观点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故答案选A。

二、非选择题

16.2012年10月12日、13日和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先后召开行业协会负责人、部分地方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三场座谈会,听取大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表示,做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第一,要坚定信心。我们有信心经过努力实现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第二,每一个地方、部门、领导干部、企业家都要发挥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三,狠抓落实。2012年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有的已经落实了,有的还没有落实,有的落实得不够好。应该认真检查贯彻落实的情况。第四,要推进改革。把稳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与改革结合起来。第五,要重视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温家宝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所体现的哲学道理。(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央对下一阶段经济工作部署的哲学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中“听取大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意见和建议”,回扣题目限定知识,可以对接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知识。第(2)问,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弄清五条措施各自体现的方法论要求,然后不难得出其对应的方法论依据。

答案:(1)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①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坚定信心,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推动实现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发挥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实现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④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推进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⑤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重视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

17.针对“你将以什么标准填报自己的高考志愿”这个问题,某校在高考填报志愿前,对高中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的价值标准:

“重院校”的价值标准:持这一标准的学生更看重学校的声望和实力。“重专业”的价值标准:持这一标准的学生喜欢当前的热门专业。

“重特长重兴趣”的价值标准:持这一标准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和专业。以“稳”为主的价值标准:持这一标准的学生不喜欢冒风险,以免落榜。

(1)结合所学价值标准的知识及学校对高考填报志愿的情况调查,就高考填报志愿应坚

持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2)当前,人们对学历越来越重视。高中生努力考大学,在校大学生积极报考研究生,而一些社会青年则通过函授、继续教育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以求最高层次的深造。

辨析:一个人学历越高,越有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建议要注意两点,一是符合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二是要注意立足个人实际和社会需要。第(2)问,本题是一个条件不全式辨析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思考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条件是什么,然后据此审读辨题,先指出辨题的合理之处,然后再指出辨题的缺陷,并补全实现人生价值的因素即可。

答案:(1)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在这一前提下,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②不同的志愿选择各有利弊,只要符合自己的情况,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是可取的。应注意不能离开社会需要,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追求学校声望和实力以及所谓“热门”,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2)①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②从主观条件来说,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素质。一个人学历高并不等于他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很难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③实现人生价值除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外,还应在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需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第四篇:【2014教师用书】2014高考政治总复习【配套练习】必修2第三单元第五课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8月16日,安徽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全省饮用水安全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在这里,安徽省人大常委会()①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行使了法律赋予的质询权 ③大大拓宽了民主监督渠道 ④行使了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就全省饮用水安全情况开展专题询问”,体现了地方人大对本级行政机关实行监督,说明安徽省人大与本级行政机关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也说明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①④正确。质询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②错误。人大监督属于权力监督,③错误。

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的新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于2013年1月选出,基层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比上届有所上升,党政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比上届有所下降,连任代表占一定比例。据此回答2~3题。

2.对人大代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A.有利于人大代表依法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议和质询 B.有利于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保证国家机关各司其职

C.保证了全国人大代表的广泛性,能使人大代表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意志 D.有力地促进了行政、司法等机关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解析:选C。基层代表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增加基层代表在新一届代表中的比例,会使全国人大代表更具有广泛性,更好地代表人民意志,C符合题意。人大代表的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A说法不科学。B、D与题意不符。

3.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这体现了()A.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城乡在权力机关中有平等的参与权 C.我国已经消除了城乡差别 D.人大代表拥有广泛的权利

解析:选B。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更好地体现了在人大选举中地区平等,B符合题意。A、D与题意无关。C与现实不符。

4.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以来,各级人大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人大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下列能保证人大这一地位的有()①人大常委会可以全权行使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②地方人大讨论决定并监督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 ③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②保证了各级地方人大行使本行政区域内的最高权力,③保证了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均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在人大闭会期间,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其常委会行使,①错误。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不合题意。

5.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开篇讲道:“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这说明全国人大与国务院的关系()A.平等并列的关系

B.友好合作的关系 C.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D.上下领导的关系

解析:选C。国务院向人大报告工作,是政府接受人大监督的表现,说明全国人大与国务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故答案选C。

6.某区为是否建造垃圾焚烧发电厂而引发激烈争论,广受人们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该区某人大代表说:“我没有去与群众沟通,沟通应该是政府的事情”,“我们主要是

听政府部门的”。下列对该代表说法的评论中,正确的观点是()A.该代表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密切联系群众 B.该代表间接行使国家权力,应增强履职能力 C.该地政府与该地人大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D.人大代表的主要职责是支持政府部门进行决策

解析:选A。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是其应尽的义务。故A项正确,B、D两项错误。C颠倒了政府与人大的关系,观点错误。

7.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是我国监督体系中最高层次、最具权威、最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在我国,人大监督包括()①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②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 ③监督人民政协的工作 ④监督共产党的工作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解析:选B。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包括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等方面,③④不合题意。

8.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下列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且任期五年的是()①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 ②市辖区的人大代表 ③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的人大代表 ④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D。在我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其他各级人大代表都由下级人大选举产生。我国各级人大代表任期都是五年。

9.每年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都要深入基层作专题调研,然后把来自基层的民情、民意、民声带到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会堂。这表明()A.人大代表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B.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C.人大代表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D.人大代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解析:选B。“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作专题调研”,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现;“把来自基层的民情、民意、民声带到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会堂”,说明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故答案选B。

10.某县坚持开展人大代表述职活动,通过人大代表的述职,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监督由评议转变为对履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当地百姓形象地把这种做法称为人大代表的“赶考”。该县人大代表的做法()①表明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有利于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行使国家权力 ③体现了公民具有对人大代表进行社会评议的义务 ④是公民对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和质询权的体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人大代表“赶考”体现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及格”。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说法错误。

11.某市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就该市当年的财政预算案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财政局局长几次到会就预算中的一些问题回答代表的提问。在这里,人大代表行使的权力是()A.审议权和质询权

B.立法权和决定权 C.任免权和监督权

D.提案权和质询权

解析:选A。在人代会上,人大代表就该市当年的财政预算案提出批评意见,是人大代

表行使审议权;“就预算中的一些问题回答代表的提问”,反映人大代表行使质询权。故答案选A。

12.在我国,人民与人大代表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种关系()①突出反映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有效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④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国体决定政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见,④的观点错误。①②③符合题意。

13.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9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启动地方性立法,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作出相应的决定或决议,在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打气撑腰”的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这反映了()①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法律监督权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③检察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省级人大常委会启动地方性立法,是在行使地方立法权,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提供法律依据,这说明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检察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②③正确,故答案选C。①错误,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④错误,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

14.2012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2012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2012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运行情况的报告。这表明()①国务院必须对全国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 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立法权和质询权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选A。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国务院关于2012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等,体现了政府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表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1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下列选项中能够反映这一制度基本内容的是()A.人民通过直接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D.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解析:选C。人大代表的产生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方式,A错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B错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2012年是我国的换届选举之年,根据宪法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的规定,自2011年起,全国县乡两级人大将进行新一轮换届选举工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据统计,这次换届选举将产生县乡两级人大代表200多万人,涉及县级政权2千多个、乡级政权3万多个。参加这次县级人大代表选举的选民将达9亿多人,参加乡级人大代表选举的选民将达6亿多人。数亿选民通过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

材料2:根据修改后的选举法,本次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在选举委员会的组织下,代表候选人与选民们普遍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见面会上,代表候选人逐个介绍本人情况,选民们就各自关心的问题纷纷向代表候选人提问,候选人一一坦诚作答。

(1)结合材料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公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

(2)结合材料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的意义。

(3)假如你在本次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中当选人大代表,你将如何履行代表职责?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人大代表的职责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问较为简单,根据教材知识直接作答即可。第(2)问,要从对公民、对人大代表、对国家等方面展开说明。第(3)问,要从如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两个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1)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2)①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公民的选举权、监督权。②有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③有助于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更好地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④有利于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更好地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①作为人大代表,应十分珍惜自己的权利,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③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④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17.为更好地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关部门不仅就民诉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还先后六次召集有关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汇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8 000余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充分吸收社会各方意见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民诉法草案。历经3次审议,2012年8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并决定修改后的民诉法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1)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全国人大坚持民主立法的意义。

(2)结合材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做法是如何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

解析:本题考查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民主立法也是民主决策的表现,因此,解答本题可以调动和运用民主决策的知识,从对国家、对公民两个方面,分析组织问题答案。第(2)问,首先应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是什么,然后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审读材料弄清其有效信息,再观点统帅材料,具体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1)①有利于民诉法修改充分反映民意,体现立法的民主性。②有利于民诉法修改广泛集中民智,增强立法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民诉法修改的理解,推动法律的实施。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2)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②人大常委会在民诉法修改中多次进行调研、座谈,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这体现了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最终反复修改,制定出获得广泛认可的法规,并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第五篇:【2014教师用书】2014高考政治总复习【配套练习】必修3第三单元第七课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大力繁荣文化、发展文化、丰富文化,提升文化的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A.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力量 B.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力量 C.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D.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选C。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上,A、B、D项只是中华文化在某一方面的表现,C项最全面,故应选C项。

2.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这句话强调()A.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质

B.国家要发展,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D.发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选C。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意在强调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应选C。A是民族精神的含义。B是爱国主义对国家的重要性。D仅强调发扬民族精神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外延缩小,不合题意。

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上述精神的共同内涵是()①爱国主义 ②团结统一 ③勤劳勇敢 ④自强不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材料中列举的几种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突出表现。①②③④都是其共同内涵,故选D。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这句诗主要体现出()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C.中华民族爱好和平D.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解析:选B。“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感,故选B。

5.2012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3周年。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下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①爱国主义是抽象的,是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感觉 ②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③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④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A。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所以①表述错误,②③④是对爱国主义的正确认识,故选A项。

6.一段时间以来,南海、钓鱼岛局势紧张。对此中国爱国学生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从文化生活角度,材料主要说明()A.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B.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C.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D.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

解析:选A。我们不能仅仅把爱国主义放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说明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7.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当代青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应主要()A.汲取和借鉴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

B.安心在国内生活和工作,不为海外条件所诱惑 C.积极走出国门,减轻国内就业的压力

D.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解析:选D。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D项正确。

8.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格言:“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若一家”。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B.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C.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 D.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精神

解析:选D。此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题中的格言,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精神,故选D。

9.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们向世界展现了中华健儿们自强不息、超越自我、永不言弃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映自强不息精神的典故、名言是()①“夸父逐日” ②“大禹治水” ③“愚公移山” ④“精卫填海” ⑤土尔扈特东归 ⑥天道酬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解析:选A。①②③④符合题意。⑤土尔扈特东归体现了团结统一,⑥天道酬勤体现了勤劳勇敢,应排除。

10.民族精神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中华民族精神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①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中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 ③中国革命和建设中 ④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近百年来”、“主要体现”,故排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近一个时期,罗阳这个与航母紧密联系着的名字,触动了亿万人民的心灵。他忠于祖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用生命擎起舰载机起飞。罗阳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升华。这说明()A.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B.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C.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D.必须发挥民族精神的支柱作用

解析:选B。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应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12.胡锦涛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强调,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尤其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之所以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因为()A.民族精神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B.民族精神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C.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D.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选D。民族精神属于文化的范畴,它的力量表现为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A夸大了民族精神的作用,排除;B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思想道德

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C观点错误。

13.有人认为:“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那么,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事。”这种观点()①正确揭示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 ②割裂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 ③否认了弘扬民族精神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④肯定了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这是一道辨析性质的选择题,解答时注意思维的全面性和辩证性,①不是题目所表明的观点,②③看到了命题中观点的错误方面,④肯定了命题中观点的正确方面。

14.握住你的手/握住岁月的光荣/平凡的故事珍藏所有的感动/不屈的脊梁扛起大地天空„„伸出我的手/传递时代的光荣/崭新的世界相约收获的笑容/挺直的脊梁/扛起强国的梦„„歌曲《新的光荣》反映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②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③以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富强 ④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歌曲《新的光荣》强调要挺直脊梁,扛起强国的梦。为此,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筑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以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富强。故①②③④说法都正确。

15.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②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③全盘继承传统文化 ④全面拒绝外来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A。对外来文化要坚持辩证、全面的观点,③④观点错误,故不选。

二、非选择题

16.2012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5周年纪念日。勿忘国耻,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而不懈奋斗。

(1)有人认为: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你赞同这种说法吗?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当今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何在?

解析:本题第(1)问具有思辨性,对于设问要坚持两种态度,并分别说明原因,在组织答案时,要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取最适合自己回答的角度。第(2)问主要紧扣教材知识作答。

答案:(1)答案一:赞同。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二:不赞同。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观点只强调了文化的反作用,忽视了经济、政治的作用。(上述两种答案均可)(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17.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国情、省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挖掘和整合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纯朴、崇尚礼仪、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

(1)新山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何关系?(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新山东精神?

(3)结合材料回答,如何弘扬和培育新山东精神? 解析:本题以山东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回答第(1)问,要指出山东精神的实质,然后回答二者之间的关系。第(2)问,可从文化的作用和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可依据教材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结合山东精神的内涵来回答。

答案:(1)新山东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容。新山东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2)①新山东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②弘扬新山东精神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④弘扬新山东精神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3)①必须立足于山东省发展先进文化的实践。青年学生应该成为新山东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②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③必须继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纯朴、崇尚礼仪、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④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⑤必须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下载【2014教师用书】2014高考政治总复习【配套练习】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针对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教师用书】2014高考政治总复习【配套练习】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针对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