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是需要经过诸多的探索、研究、努力才能有所成效,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而今天我将就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问题结合我们家乡的情况来作一个阐述。
自古以来,想要成大事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我们家乡,天时、地利已经是存在的现有的因素了,我的家乡在江苏连云港,连云港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很适合耕种,但在人和方面有所欠缺,现在有很多年青一族远离家乡,到外打拼,遗忘了还有自己的家乡等待着他们来建设,来发展,逐渐淡化了同乡情,少了凝聚力,对家乡的热爱逐渐减少,严重影响到家乡的和谐,亲朋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一个很严肃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对于这些现象我认为可以鼓励家乡的人在家乡拼搏,为家乡做事,想发展自己块的经济,虽然开始可能会很累,也会迷茫,觉得实现目标遥遥无期,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就会有所收获。另外,可以让家乡的学子在学业有成时回家乡发展,竞选村官,把在高校学到的先进的知识用于对家乡的建设之中,发展和谐新农村。但是在竞选村官方面也存在者一些弊端,现在的一些村干部大多数都是村里的“老人”,在竞选的时候,有的暗箱操作,有的以利益来拉选票,有的以家庭的背景来获取选票,甚至有的时候村民们根本不知道有选举的事,很少有真正透明的选举。虽然近几年来国家提倡大学生到村里去当村官,但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青涩的大学生们说到底是斗不过那些“老人”,要想在村官上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需要更多的支持,那么这是就需要媒体的力量来宣传大学生当村官,来进行透明的政治,在阳光下进行的政治。
在我看来,想要真正的理解“和谐”,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实践。
1、思想
发展党员时总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入党要思想上先入党”,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即“要和谐先要在思想上和谐”,只有思想上和谐了,人们会有共同的理念、利益,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作为大学生村官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培养村民的共同意识,不能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而影响到集体的利益,不能因为自己偏误的理解而使小性子,影响村里的和谐,影响整个家乡的和谐。
2、经济
经济发达是社会和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正如俗话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不论多么恩爱的夫妻,如果在经济上不富裕的话,也会产生矛盾,出现摩擦甚至于争吵。那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村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首先,我们村的领导请来了一些专家,测出我们的土地很适合芦蒿的生长,就组织了一些留守在农村的妇女们从事这方面的事业,这样不仅缓和了一些村民之间的矛盾,也能增加自己的家庭收入,满足了生活所需。另外,我们村也进行了小麦和水稻种植方面的培训,用专家的专业知识来进行耕种,增加了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使得村民们更致力于农事,现在有好多在外打工的人已经回到家乡,进行土地承包事业,这样不仅集中了土地,更利用了多余的人员,调动了村民们从事农事的积极性。村民们有事可做了,就少了一些家长里短的矛盾,有利于乡村的和谐。
3、文化
拥有一份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孟母三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那么在建设和谐农村的问题上,文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像我们的村里就建造了一个小的图书馆,里面有一些关于党史、党政的书,有关于耕种、培植等技术的书。为了鼓励村民们多读书、读好书,我们村还进行了有奖知识问答;同时,也鼓励村民们参与设计,我的爸爸就是其中的一位,去年我的爸爸经过多番的试验、失败、再试验,终于在去年的10月份申请了专利,前几天,我接到了爸爸的电话,说他的专利已经批下来了,这对于我来说十个一很好的消息,同时也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向爸爸靠齐。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我的爸爸与几个伙伴一起研究、商量,虽然会有争执,但到收获的那一刻,脸上那个喜悦、幸福的表情是真实绽放的,鼓励了村民们更加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发展和谐家乡。
4、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培养村民共同参与的意识,要知道民主政治,关于村里的一些事项和决议,会及时的通知村民,让他们参与到其中,经过共同的努力,同时商量,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双赢的效果。不能一意孤行,损害村民的利益,影响家乡的和谐。要把村里的事务在阳光下进行,实现透明的政治,建设和谐新农村。
以上,就是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的理解,虽然语言朴实、简单,但却是我的真情实意;虽然思想可能还不成熟,但却是我真实的阐述;虽然逻辑可能混乱,但却是实际的表白。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可能与别人不同,但是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是我的主观意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不能只靠某个人,或者靠做某件事来完成,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把自
第二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郑大力
村级党组织处在农村社会生活的第一线,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和带领党员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如何加强和改进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农村党员的积极性,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很值得关注和探讨。
一、当前村级党组织构建和谐农村的基础
以顺德区北滘镇西滘村为例:西滘村位于顺德区北滘镇西部,距北滘镇区2.5公里,佛山市区18公里,广州市区2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总面积4.967平方公里,下辖桥东、桥西、伍坊、清沙4个村民小组;有户籍人口5042人,外来暂住人口4300多人;耕地总面积4989.8亩;辖区内现有企业70多间。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3.7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84亿元,农业总产值0.8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21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7700元,人均股份分红1200多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物业租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从事农业生产、股份分红、物业出租、外出打工等。村党支部委员5人,平均年龄为39岁。村委会委员4人,两委交叉任职率100%。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34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下辖桥东、桥西、伍坊、清沙4个党小组。
(一)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了基本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和谐农村提
供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结构已由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如西滘村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3.7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只有0.8亿元,占21.2%。二是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西滘村户籍人口5042人中,有劳动能力(18至60岁,其中女为55岁)的3152人,只有892人在农村从事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种植等现代农村生产,其余72%的劳动力都从事非农产业,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西滘村积极扶持农民参加城乡住院合作医疗保险、门诊合作医疗保险,生病住院有报销,门诊看病只需2元;积极开展创建卫生村活动,2006年通过了广东省卫生村考核验收;募捐到慈善基金200万元,对弱势群体建立长期和临时帮扶制度,对五保户、病困党员等定期慰问,每年还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资金,对党员的党龄进行补助,让党员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出,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了组织基础
“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通过换届选举、先进性教育、固本强基工程和“三级联创”等载体,村级党组织构建和谐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如西滘村党支部,2003年通过党员选举,组成了以李锡基为书记的党支部,支部一班人积极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发展经济,工农业生产总值每年都以7.5%以上的速度增长,党员群众的经济收入、集体经济、股份分红等每年都有10%以上的速度提高,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了组织基础。
(三)农村党员奔康致富的模范作用增强,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了骨干力量
“农村发展快,全靠党员带”,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发挥农村党员主力军的作用,引领广大农民群众奔康致富。广东美的集团的总裁何享健先生是西滘村人,大力支持家乡建设,仅去年就在村慈善事业、创建广东省卫生村、慰问孤寡老人弱势群体等方面投入230多万元;西滘村的其他党员,如何顺标、陈少海等,或是自己办企业,或是与人合伙做生意,个人资产过百万元,跨入先富行列,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骨干力量。
二、构建和谐农村对村级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对村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出新要求
1、对村级党组织协调各方利益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征地问题、治安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房屋拆迁补偿问题、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等,都涉及到复杂的利益调整,解决难度大,对村级党组织协调各方利益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带来农村新的不和谐,引发群体性事件。如2004年1月,西滘村发生了部分村民聚集、围攻村委会的事件,导火索就是佛山一环路征地款、土地租金和慰问金等利益分配问题。
2、对村级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是建设和谐农村的根本,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基础。农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土地、电力、信息、交通等因素制约,增长乏力,发展后劲不足。如西滘村,70多间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用尽了村的土地资源,而土地租金基本没有什么变化,集体经济增收难的问题比较突出:04、05、06这三年,村工农业总产值增速逐年下降,从04年9.4%,05年的8%,到06年的5%;人均股份分红每年只增加200元,从04年800元、05年的1000元到去年的1200元,增长速度与党员群众尽快富起
来的愿望差距很大。每年路灯安装、村道改建、小学幼儿园教学设备更新等公益事业建设,需要投入三、四百万元,而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二百多万元,对村级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3、对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西滘村党支部中的企业主、产业工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青年党员,离村工作生活,与党组织的联系不多;留在村居的老年党员,主要靠出租祖屋讨生活,他们对党组织的依靠有所弱化。因此,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的条件下,如何密切同党员群众的关系,对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4、对村级党组织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农村的各种资源呈现多元化,有党组织、村委会、股份社,还有工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团组织,有的还有各种行业组织、经济组织、中介组织、自治组织、公益组织等,如何整合这些社会力量和资源,凝聚构建和谐社会的合力,对村级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考验。
(二)构建和谐农村使村级党组织的设置方式遇到新情况
1、村级党组织的传统设置模式遇到了新的情况。传统的党组织设置模式是在行政村设支部,在自然村或村民小组设党小组,将农村党员、外出务工党员、企业中的流动党员、在职党员及60岁以上的党员等设置在一个支部内,人数较多,不利于支部活动的开展。如西滘村党支部有党员134名,每次活动都因活动室空间有限,部分党员只好坐在外面。
2、村级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方式遇到了新的情况。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农村党员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频繁,流
动党员逐渐增多,对这些党员的管理难以到位。有的是外出多年联系不上;有的长期不交党费、不参加组织活动也放任不管,怕得罪人失选票。每年召开支部大会时,生病、身体不好的党员来不了,外出的党员一时召不回,人员集中难。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部分党员成为企业主、产业工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将他们与老年党员、流动党员、学校幼儿园及村委会等党员编在一个支部内,共同语言不多;加上农村党员的个性需求明显,采取的“一刀切”教育内容和“一锅煮”的教育方式,只局限于传达上级精神、读文件、看影碟等,对党员缺乏吸引力。
3、村级党组织的职能设置遇到了新的情况。目前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股份社)的运作方式,制度规范不明确,各自管理边界不清晰,人员任职没有交叉的,都声称对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管理权,书记、主任、股份社经理谁也不服谁,谁说话都不算,“三权分立”;而人员任职交叉的,书记兼主任、股份社经理的,则是一人独大,办事武断,家长式领导。同时村工作人员编制没有制度规范,任意设置,重复设置,村委会、股份社都有会计、出纳,一个村的工作人员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二、三十人(如西滘村,有工作人员23人,还有22人的治安队),加重了村集体负担,削弱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三)构建和谐农村对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要求提出新挑战
1、对农村党员的党性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受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有些农村失地党员,埋怨情绪大,思想较为消极;有的生活困难党员,由于得不到党组织的及时关怀,党性观念、党员意识逐步淡化,理想信念动摇,对生活前途感到迷茫,甚至产生自卑、消极心理;还有的党员由于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就基本丧失组织原则,对党的农村政策说风凉话,带头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利用派性、家族、宗亲势力与组织对着干。如西滘村,每当进行土地发包、宅基地招投标、厂房招租、两委选举等时期,都会有少数党员群众反对,有的还向上级单位写匿名信,干扰“两委”的正常工作。
2、对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致富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与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有差距。如西滘村党支部目前有党员134人,60岁以上的党员62名,占46%;35岁以下的党员只有28名,占28%;平均年龄超过60岁,71%的党员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
3、对农村党员后备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西滘村有户籍人口5042人,党员134人,仅占总人口的2.66%。经过多渠道培养,近三年来每年只有2—4名积极分子入党,大部分有本事、有能力、素质较高的优秀青年,都外出打工、做生意,党组织看不见、管不着、培养不上,加上有的农村青年只顾自己埋头发家致富,政治上无所追求,使村级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遇到了困难。
三、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抓好村级党组织班子建设
1、选好村级党组织书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书记是村级党组织的核心,是发挥支部战斗力的关键,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领路人。要结合换届选举,按照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即充分发扬民主,又要防止农村派性、宗亲、家族、黑恶势力的干扰,注重把那些经济发展思路新、致富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民主作风好的党员选拔到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上来。要拓宽选拔渠道,积极从本村的经济能人、先富党员以及回乡大学生、乡镇企业职工、复员退伍军人等党员中选拔党组织书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政治保障。
2、配强村级党组织班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关键在党,关键在于党组织具有高超的建设和谐农村的能力。要积极从村级后备干部中提,从致富能手中选,从乡镇干部中派,真正把党员群众信任、干净干事、愿意为党员群众服务、致富能力强的党员选进党组织班子,集中力量,凝聚智慧,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3、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了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为村级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制度规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各种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既防止过度民主,议而不决,又防止家长式领导,独断专行。要扎实推进固本强基工程,以“三级联创”为载体,借十百千万干部驻村的时机,搞好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构建和谐农村的骨干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树立党组织的形象和权威。要加强对村委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其他组织的领导,支持这些组织根据各自章程依法开展活动,凝聚构建和谐农村的合力。
(二)创新村级党组织的设置方式
1、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实力雄厚,党员数量不断增加的特点,市、区、镇、村四级联动,强力推进党员人数在100名以上、硬件条件较好的村成立村党委、总支,自然村、村民小组党员人数超过3名、具备条件建立党支部的,要单独成立党支部,实现农村基层组织设置纵向延伸、工作重心下移,完善组织网络,筑强战斗堡垒。
2、改进党组织的组建方式。根据农村党员的年龄、文化、职业、行业分布等特点,本着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对
规模较大、条件成熟的实行属地设置与农业产业链设置相结合,分类别设置老年支部、流动支部、行业支部、临时支部等,改变过去“支部是个筐,什么类别党员都往里面装”传统粗放设置方式,增强党组织的吸收力。
3、实行新的编组形式。要根据党员的技术专长、从事行业、所在经济组织以及党员的流向等,把党员的个性需求与组织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坚持小型、灵活、分散的原则,把有共同语言、爱好、特长,有相同或相近交往、生活方式的党员,编成一个或若干个党小组,使农村党员各得其所,各尽所长,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提高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
1、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每次换届选举后,要充分利用市委党校这一阵地,抓好村级党组织书记、支部成员的培训,打牢思想基础,提高为党员、村民服务的综合素质。要定期召开支部会议、党员大会、党小组会等,通过集中辅导、分散自学与电化教育相结合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农村政策法规,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强化构建和谐农村的观念。要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采取专家学者巡回辅导、党员能人结对帮学、典型示范引路、参观启发提高等方式,就地培训农村党员,提高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
2、加强党组织的后备队伍建设。要将那些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愿意履行党员义务的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种养能手、先富能人、村民小组长等35岁以下优秀青年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建立重点帮扶机制,指定专人培养教育,激发政治热情,变等待入党积极分子自然成熟为主动上门教育启迪,促使其尽
快成熟,改善农村党员的结构。要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严格落实发展党员责任制、公示制、票决制,切实保证农村发展党员的质量。
3、顺畅党员队伍出口。通过各种组织措施,对三、五年联系不上,不履行党员义务,带头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利用派性、家族、宗亲势力与组织对着干,丧失了组织原则,带头上访闹事的党员,分批分期严肃处理,疏通出口,纯洁党员队伍。
(四)强化农村党员的管理机制
1、健全党的组织生活。要按照《党章》要求,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党内和谐,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加强先进性建设,广泛开展党员评议支部成员和群众评议党员活动。要积极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从、根据党员的政治觉悟、工作能力、文化程度、身体条件,把党员安排到民主理财、计划生育、创建文明村卫生村及各种公益事业建设中去,促使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创新农村党员管理办法。要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将党员的基本情况、特长和技能、教育培训、就业、参加组织活动情况等进行全面登记,使农村党员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外出报告制度,要求党员外出前向党组织报告登记,及时发放流动党员证。建立党员跟踪管理制度,及时与外出党员所在地或工作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要求党员通过各种方式与党组织保持联络,定期汇报在外地的思想工作,注意查看党员在外地过组织生活的情况,加强跟踪管理。实施信息化的动态管理,完善农村的《中国共产党党务信息系统》,及时更新数据,完善党员、党组织基本信息库,实现农村党员实时、在线和动态管理,推动农村党员管理上新水平。
3、建立健全激励保障制度。构建和谐农村,既需要村级党组织、党员讲大局、讲义务、讲奉献,又要创新机制,给予必要的激励,激发党组织、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树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先进典型,大力开展评比“五好党组织”和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活动,增强政治上的光荣感,调动积极性。要结合村级集体组织的经济发展,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按贡献大小定报酬。要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对党组织推行的涉及到党员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要按照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召开党员大会,让党员有一个参与的渠道、一个说话的机会、一个管事的空间,激发党员的责任感。要帮助解决好农村党员的实际困难,利用七
一、春节等时机,组织力量对农村病困党员、老年党员进行慰问,有条件的如西滘村党支部,还对党员的党龄进行补助,让党员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四、村级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农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和谐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农村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保证,只有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构建和谐农村才有可靠的物质基础。村级党组织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发展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用活资源,走工农互促、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之路,采用土地入股等方式,大力发展工业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带动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要带领党员群众全民创业,支部成员、党员要带头致富,自己先富起来,对群众进行
示范引导,结对帮扶,先富带后富,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致富路上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二)以发展民主完善村务管理促和谐农村建设
民主是和谐农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村级党组织领导力的民意基础。要强化党内民主,建立健全情况通报制度、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从制度上为发展党内民主提供保障,通过召开支部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员意见,集中党内智慧,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为构建和谐农村贡献更多的力量。以公开促民主,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财务公开,推行民主理财、民主决策、民主选举,完善村务管理,提高村级党组织推进民主政治的能力。上级党组织要加强领导、规范、监督,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以发展民主完善村务管理促和谐农村建设。
(三)以加强服务改善农民生活促和谐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农村,关键是要维护、平衡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公正、公平,农村才能和谐稳定。要牢记党的宗旨,围绕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等民心工程,不断探索为民服务新途径,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网络,积极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先富党员帮困难群众等各种主题活动,为党员服务群众搭建有效平台,将党的宗旨转化为每个党员的具体工作和实际行动,以实实在在的成绩赢得信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好农村合作医疗、贫困群体等生活问题,使村民享受基本社会保障,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建设美丽农村,实现千年和谐梦想。
(四)以化解农村矛盾维护稳定促和谐农村建设
稳定是农村发展的前提,是农村和谐的基础。村级党组织处在第
一线,直接面对大量复杂的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和艰巨。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学习教育,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处理矛盾,向农民群众讲清楚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处置合理诉求,理顺情绪,自觉支持农村改革和党的农村政策,从源头上化解矛盾,消除农村不和谐因素。建立综合治理网络,制订突发应急机制,动员农村各方面的力量,确保突发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理,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作者系市委组织部驻顺德区北滘镇西滘村干部)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有益探索(范文模版)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有益探索
——贺州市建设五保村的实践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17:19作者:李达球
五保户是农村的一个庞大的特殊困难群体,关心并改善他们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们贺州市委、市政府把兴建五保村,对农村五保老人实行集中统一供养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在全市范围内狠抓五保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民政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
2002年7月初,我市所辖三县一区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一些五保户的住房也受到损坏。在抗灾救灾过程中,我市钟山县在受灾严重、五保老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兴建了6个五保村,对分散供养的五保户实行就地集中供养。这些五保村以自我管理为主,村委会协管,村民帮助,民政引导。市委、市政府和自治区民政厅有关领导在对五保村的调研中深刻认识到,这一新的供养模式,使入住老人“离家不离村、离土不离乡”,居有其屋、食有其源、乐有其所,既符合风俗民情习惯,也便于照顾和管理。
为了把这项“民心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市委从实际出发,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反复进行讨论,确定了全市五保村建设的总目标,即用两年的时间,兴建721个五保村,使全市农村1.8万多名五保老人都住进五保村,全面实行集中供养。五保村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公益事业就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完成。为切实抓好五保村建设,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加强领导和规划,根据行政村、自然村的分布情况和五保老人的现状,精心编制了贺州市五保村两年建设发展的规划图,要求市、县(区)相关部门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建;另一方面,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资金的落实,是五保村建设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既坚持发挥政府资金主渠道的作用,把五保村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又充分依靠社会的力量,形成了市县财政出一点儿、争取自治区民政厅资助一点儿、挂村单位帮扶一点儿、社会募捐一点儿的合力,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典型引路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成功经验。我们抓住自治区民政厅在钟山县召开“全区五保村建设现场交流会”的契机,大力推广他们建设五保村的经
验。同时,要求各县(区)都抓好1—2个示范乡镇,每个乡镇抓好2—3个示范村,通过抓示范、树样板,实行“点”、“面”结合,整体联动、整体推进。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全市已动工兴建五保村611个,占规划建设总数的85%,其中已建成573个,入住530个,安置9635人,大大推进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通过五保村建设,村级党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村务工作上了新台阶,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广大农民的尊老、敬老、爱老意识不断增强,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新型生育观念、生活观念逐渐形成,农民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委书记)
第四篇: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政权领导成员的管理能力,他们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职责明确,有章可循,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也便于村民的监督。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必须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建设和谐新农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要把存在了几千年的、保守的、简单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充满激烈竞争的、面向世界市场的、为消费者服务的、为他人的需要而生产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组合中实现其价值的市场经济,这是一场和平的、渐进的、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当前的“三农”问题,其基本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矛盾造成的。换言之,必须彻底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传统的农村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也必须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能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完成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村党支部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因此,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必然成了极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能力”,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二、这个模式,通过“三化并举”,把“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以工业化为中心,促进产品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平地村“两委”明确提出“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以万象工业园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先锋,以工业化带动种植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来。
第五篇: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
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能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完成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村党支部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因此,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必然成了极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能力”,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二、这个模式,通过“三化并举”,把“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
以工业化为中心,促进产品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平地村“两委”明确提出“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以万象工业园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先锋,以工业化带动种植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来。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固本强基工程”以“富民”为根本的任务,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优秀传统。历代儒家都把“富民”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启蒙思想家唐甄明确得出,“立国这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决定的、是自觉的,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付诸实践的。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不改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不发展商品生产,就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财富分配的公平,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三、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务工作的民主管理。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和民主化的管理,是建设和谐新农村重要条件。
平地村“两委”对领导班子的勤政和廉政建设,已作出相应的规定。在村务民主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管理的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务情况通报制度”、“村务征求意见制度”、“民主决策制度”、“‘两委干部例会制度”等一系列的民主管理制度。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除了加强“两委”建设之外,对村民的公共事务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平地村创建“板凳会议”,使村务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让村民参与议政、参与决策、参与管理,有利于广泛地集中群众的智慧,使决策科学化,又能调动群众积极性。更重要的使村民对村务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建议权、监督权,使村民有了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这样能使村民心情舒畅地、积极地参加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从而能使“固本强基工程”的目标能顺利实现。
平地村的领导干部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认真实行“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组织开展了“百名干部进农户”的活动,深入每家每户,察民情,解民忧;还实行“五包”:包思想教育、包传授致富技术、包解决实际困难、包帮助选准经济项目、包指导家居美化。通过这一系列的人性化管理活动,把党的温暖送进了每个村民的心坎,拉进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村民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与党支部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而奋斗,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民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水平、质量和发展速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张书记号召平地村的干部和群众:“学政治、学文化、学科技、学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树立远大的理想,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平地村的领导班子,根据张书记的指示,把提高村民的全面素质作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目标来抓,是非常正确的。人的全面素质应该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最基本的工作,平地村十分重视教育,投资建立学校,开办村民“读书室”。文化知识是基础知识,有了文化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科学技术,掌握生存的本领和致富的能力;人之为人,重要的是要有道德,平地村开办了道德伦理和法律知识培训班,还开展“五好家庭学生评选活动、知识竞赛以及文娱体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来培养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使全体村民成为有道德的、守法的、文明的人。心理素质应该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对于外部环境所强制给予的种种挑战和压力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市场经济是动态的、挑战性的、竞争型的经济,商场是大海,在大海中游泳,没有不遇上风浪的。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求发展、求富裕,一定是有风险,所以一定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就是一个坚强的人。
在培养村民的全面素质时,还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把“仁、智、勇”看成是天下三种最根本的道德。仁者,爱人,属于道德素质范畴;智,智慧,属于文化素质范畴;勇,战胜自我和一切困难,属于心理素质范畴。人的全面素质,也可以说是应该具有“仁、智、勇”这“天下之三达德”。也就是说,有仁爱之心的、有智慧的、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也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只要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