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的竞争环境导致社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的竞争环境导致社会
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杨建明李佑文
摘要:整个暑假的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呆在厂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的竞争环境导致社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一些调研,了解到当代社会的这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症状,对发生这种症状的原因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推测
关键字:竞争环境 心理健康 焦虑浮躁迷茫空虚感失望感无助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给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成为新课题。
整个暑假的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呆在厂里,首先对自己工作环境的适应,认识了厂里边的各阶层的人,主要是农民工,通过跟他们长达一个多月的相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的竞争环境导致社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或多或少进行了一些思考,这就是我们这个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任务。对于这一个月来的观察、思考以及翻阅了一些辅助资料,进行了个人的一些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的竞争环境导致社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这个暑期实践任务很早我们就确定下来了,所以在放假前我们就联系好了以前的同学,帮我们预确定好了厂家,以至于一放假我们就去了那个厂,那厂名字叫深圳市昊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在去深圳的火车上我们就用手机浏览了有关社会心态的一些当代现状,深刻了解到社会心态是社会状态的反映。只有真正重视和搞好社会建设,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目标才可能实现,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在厂里边,与工人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以前大部分是农民,刚出来打工也就才几年,这几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人,他们都说在这边习惯了,都不太习惯住家里了,而且很多都一家人都搬过来了,只有过年了才回去一次,当问他们觉得幸福吗?他们总是笑了笑,我们猜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很快我们会转到另外一个话题,跳过这个尴尬的局面。不管怎么样,通过与他们的交往,还有他们与其他工人的言谈、举止,发现很多时候有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焦虑,通过慢慢了解发现,他们真的很不容易,或者说在这世界上谁也不容易,当你往那边想时,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过不管怎么说这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症状是当代社会的产物。
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了解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把利益分配的旧机制打破了。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焦虑症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而且,社会心态中不公平感增强,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112 杨建明,男,1991年生,江西赣州人,华东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09—2班,电话:***,电子邮件:。
2李佑文,男,1991年生,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09—2班,电话:***,电子邮件:。
滋生蔓延,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都存在着特定的压力感,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心态变化不容乐观,社会“群体性怨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是新的特点。
产生当前社会心态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首先来源于经济上的不公平感。经济上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不合理,当然会导致不公平感,甚至于仇富、炫富。工人们与管理层之间好像关系并不是很融洽,上班时间他们是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下班了,他们之间也很少沟通,计划经济时期,大家都是同一个级别,同一个待遇,一看工龄就知道你拿多少钱,平均主义“大锅饭”,虽然穷但基本没有差别;而现在大家已经相互不清楚收入有多少,特别是我们国家东中西部地区、城乡、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开了,所以大家有比较强烈的经济上的不公平感。
其次,来源于社会上的不公平感。比如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公平;公有单位编制内外身份不同导致的待遇不同;腐败分子权钱交易,少数官员目中无人、欺压百姓;还有人们常说的“官二代”、“垄二代”、“农二代”等社会阶层固化;其中,80代、90代出生的农民工进城后,发现城里同样年龄的孩子吃香喝辣,特别是上学、就业、职位升迁等机遇概率比农村的孩子要高那么多,这种不公平感自然就会产生。
第三,文化上的迷茫空虚感。主要是缺乏主流价值观,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哪个方向是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建立健全,且远未深入人心,大家都搞不清楚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在这种文化空虚迷茫的情况下,焦虑浮躁、抱怨冷漠、“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不良心态就必然产生和蔓延。
第四,政治上的失望感和无助感。部分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及时帮助,找不到有效畅通的渠道来表达,因此有失望感、不信任感、无助感。近年来,一些地方强拆民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政府管理上一些信息、政策不公开、不透明等,当然会使部分人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仇官恨官,只要是官方说的一概不相信,先骂了再说。
所以,从以上四方面找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社会心态了。
根据以上推测,就不难理解社会上近期发生的一些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事件,比如有: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司,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连续发生9起自杀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关注。近年来,有心理问题的群体逐年增大,由此引发的各种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如何打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引发人们的思考。还有:“过去职工都是单位人,一旦某位员工想不开出现心理问题,党、政、工、团都会出面做思想工作,其实这就是最基本的“心理疏导”。而大多数单位这方面功能在退化。”李箕君说,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只要发现哪位员工属于“异类”,最常见的就是一“开”了之。放任到社会上的他们,没有单位、没有收入、没有任何约束,很容易成为危害社会安全的“不定时炸弹”。福建南坪砍杀小学生的郑民生就是典型例子。
我们通过上网查阅过相关资料,发现国际上一些负责任的大企业都非常注重员工心理健康,比如美国、德国许多大企业,把“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当作员工福利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华为、中兴等大企业也开始重视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员工都备有心理健康档案,企业定期请来心理医生为员工上课,并在企业内培养能处理心理危机的人员。这相当于为社会筑起第一道“防火墙”。我们认为以上的企业认识到了公司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良好的措施是非常值得我们社会的中小型企业学习的。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以下使我们针对所调查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第一,加大培训投资,实行情感管理。寻找愉快情感对人的行为是一种强烈的推动力和控制力。人的情感通过潜意识左右其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潜意识总是推动人去寻找愉快的情感而避免痛苦的情感。
实行情感管理,就是要认识人的情感规律,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实行人性化管理。其核心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其消极情绪。管理者应尊重员工,善于沟通,对员工宽容、仁慈,尽量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同用制度压人、用教育约束人相比,用情感调解不但效果好,而且感觉好,情绪好,使人轻松愉快地工作,减轻心理负担。
为此,首先应对全体管理者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人本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其次,要加强企业环境建设。通过改善工作的硬环境(如改善工作条件)和软环境(如组织结构改革、团队建设、领导力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努力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给员工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团结、向上的工作环境,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指明员工的发展方向,消除外部环境因素对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第二、进行职业心理健康评估。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职业心理健
康状况调查,了解员工的压力、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等,并聘请心理学专家对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导致员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与工作有关的外部环境因素,比如失业威胁、工作不适合、角色不明、超负荷工作及人际关系压力等;二是员工个人因素,如追求完美、对压力的承受力较差、缺少耐性,或面临个人问题等。第三、加强职业心理健康的宣传和疏导。利用海报、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职业心理健康宣传和培训,使员工增强对心理问题的关注意识。树立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并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心理帮助,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获得帮助等,通过压力管理、挫折应对、保持积极情绪等培训,帮助员工掌握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增强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聘请心理专家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消除员工的心理压力;另外,要加强对主管人员的培训,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掌握心理管理的技术,提高沟通、冲突管理等方面的技巧,在员工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科学、及时地进行缓解和疏导。
第四、重视沟通。美国一所大学在研究诸多成功管理案例时发现,在一个人的智慧中,专门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而85%取决于有效的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凝聚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实现良好的沟通效果,企业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专门培训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二是完善企业内部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机制应该是多角度、双向的、多级的。形成管理层与部门领导、部门领导与普通员工、管理层与普通员工、普通员工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对话机制,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
总之,经过一个多月在厂里的实践学习和与工人们的相处中,确实有感悟良多:人不能离群独居。一个现实的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依从于经济和政治地位、种族或民族、社区、年龄、性别、职业、血缘、兴趣、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要与别的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而且,一个人通常不只属于一个群体,一般都同时是若干群体的成员。
第二篇:暑期实践调查报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的竞争环境导致社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的竞争环境导致社会
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姓名)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扩大,对企业员工的心理产生巨大冲击。暑假期间我们多次去深圳某公司对其员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的竞争环境导致社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一些调研,了解到当代社会的这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症状,对发生这种症状的原因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推测并积极探索出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企业员工 竞争环境 心理健康 焦虑浮躁迷茫空虚感无助。
一:经济危机下沿海中小企业员工的心理现状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扩大,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严重波及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冲击,导致企业员工心里变化与波动被放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给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成为新课题。
整个暑假我们多次去公司寻找职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的竞争环境导致社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或多或少进行了一些思考,这就是我们这个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任务。对于这一个月来的观察、思考以及翻阅了一些辅助资料,进行了个人的一些分析。
二:现在企业员工心理具体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上讲,金融危机对企业员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为求自保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多采取降薪的方式,甚至有些企业员工为不被裁员自愿降薪,这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正常物质生活,必然要反映到他们的思想和心里上;二是精神层面,企业裁员必然员工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即使不裁员,但是随着销售业绩,公司整体效益低减,也必然到来心里影响,由于担心收入减少或裁员而带来个人、家庭等一系列的问题,不少员工出现了失眠、焦虑、健忘、乏力甚至恐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的竞争环境导致社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这个暑期实践任务很早我们就确定下来了,所以在放假前我们就联系好了亲戚,我们去他所在的公司进行多次调查,这个公司时深圳市众多中小企业里面很普通的一个,调查能够代表众多中小企业职工的心理现状。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在企业普通员工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下。
第一,工作压力——“达摩克利斯剑”。工作压力,就像一把高悬在员工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工作上稍有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员工心头的汹涌澎湃。这样的心里震动偶尔还可以承受,但是金融危机不是潮汐,来得快取得也快,而是逐渐深化扩大,并且是长时间的,加上同事、同行间的激烈竞争,以及上司的批评等情绪化话语与行为,导致员工由于工作岗位的具体事情变化而心里随之剧烈多频次的变化。人的心***,男,1992年,**省**市,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10级桥梁一班 TEL:15270******
里承受力是有限的,心里问题当然更容易产生。
第二,人际关系——“潘多拉魔盒”。处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内,就像身处在一个被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之中,机遇与挑战似乎总与人际关系关联。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不少员工由于不能处理好与客户、上下级和同事间的人际关系,或受排挤,或受打击,或被报复,从而产生心里焦虑,表现出麻木冷漠、冷嘲热讽、同情心匮乏、不信任迁怒以及敏感忧郁。
第三,突发事件——“海啸式灾难”。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些突发事件似乎在所难免,如企业裁员、丑闻、兼并、重组、濒临破产等。这些都会给企业员工带来心理冲击,特别是同事在突发事件中的伤亡尤其会造成其他员工极大的心理震动。如2010年3月富士康一月内发生3起坠楼自杀事件,这样的事件发生肯定不是一种偶然,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的心理压力等本来就比较大,再加上这一而再再而三的坠楼自杀事件,就心理层面而言不亚于一场“海啸式灾难”,必然会对企业普通员工的心理产生受到震撼性心理冲击。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症状是当代社会的产物。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了解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把利益分配的旧机制打破了。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焦虑症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而且,社会心态中不公平感增强,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都存在着特定的压力感,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心态变化不容乐观,社会“群体性怨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是新的特点。
产生当前社会心态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
首先来源于经济上的不公平感。经济上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不合理,当然会导致不公平感,甚至于仇富、炫富。工人们与管理层之间好像关系并不是很融洽,上班时间他们是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下班了,他们之间也很少沟通,计划经济时期,大家都是同一个级别,同一个待遇,一看工龄就知道你拿多少钱,平均主义“大锅饭”,虽然穷但基本没有差别;而现在大家已经相互不清楚收入有多少,特别是我们国家东中西部地区、城乡、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开了,所以大家有比较强烈的经济上的不公平感。
其次,来源于社会上的不公平感。比如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公平;公有单位编制内外身份不同导致的待遇不同;腐败分子权钱交易,少数官员目中无人、欺压百姓;还有人们常说的“官二代”、“垄二代”、“农二代”等社会阶层固化;其中,80代、90代出生的农民工进城后,发现城里同样年龄的孩子吃香喝辣,特别是上学、就业、职位升迁等机遇概率比农村的孩子要高那么多,这种不公平感自然就会产生。
第三,文化上的迷茫空虚感。主要是缺乏主流价值观,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哪个方向是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建立健全,且远未深入人心,大家都搞不清楚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在这种文化空虚迷茫的情况下,焦虑浮躁、抱怨冷漠、“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不良心态就必然产生和蔓延。
第四,政治上的失望感和无助感。部分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及时帮助,找不到有效畅通的渠道来表达,因此有失望感、不信任感、无助感。近年来,一些地方强拆民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政府管理上一些信息、政策不公开、不透明等,当然会使部分人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仇官恨官,只要是官方说的一概不相信,先骂了再说。
所以,从以上四方面找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
官、群体性怨恨等社会心态了。我们通过上网查阅过相关资料,发现国际上一些负责任的大企业都非常注重员工心理健康,比如美国、德国许多大企业,把“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当作员工福利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华为、中兴等大企业也开始重视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员工都备有心理健康档案,企业定期请来心理医生为员工上课,并在企业内培养能处理心理危机的人员。这相当于为社会筑起第一道“防火墙”。我们认为以上的企业认识到了公司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良好的措施是非常值得我们社会的中小型企业学习的。
三:通过调查分析和查阅资料提出的解决方案
要解决企业员工心理问题,只有通过企业和员工双方进行恰当有效的心理管理来实现,这样既可以通过企业从组织层面改善企业环境以及营造良好的心理适应氛围又可以通过帮助员工及员工自身的努力解决非组织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员工心理问题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心理问题不解决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很大,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影响尤其明显,要把员工的心理问题当成企业本身的问题来对待,把对员工的心理管理看成是企业实施管理的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其次,实施心理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一方面,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心理培训技术。另一方面,加强员工心理培训,心理培训内容可以涉及心理意志、心理态度、心态调适等话题。通过心理意志训练,帮助员工增强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通过心理态度培训是帮助员工拓展观念、调适心态,建立有助于实现目标、取得成功的态度;通过心态调适培训,帮助员工形成积极、平衡、愉快的心境。另外,还可以定期邀请心理专家来企业开展“心理课堂”,有针对性地帮助员工解除心理压力,树立起积极的工作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非常必要,可以说“磨刀不误砍材工”。
再次,实施员工帮助计划,切实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员工将不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了,国内企业也应该要启动“员工帮助计划”这项工作,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双赢。就员工帮助计划的内容而言,主要可以涉及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家庭问题、情感问题、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各个方面,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
最后,员工更应自我正视,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心理管理。作为企业员工更应该直面自己的内心,不管是否有心理问题,都应该积极参加到企业举办的心理培训。同时,更应该对自己负责任,主动参与企业实施的“员工帮助计划”。通过参加心理培训、参与“员工帮助计划”切实美化自己的心灵,拥抱健康、快乐!
总之,经过多次对职工心理进行问卷调查和聊天交流,确实有感悟良多:人不能离群独居。一个现实的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依从于经济和政治地位、种族或民族、社区、年龄、性别、职业、血缘、兴趣、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要与别的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而且,一个人通常不只属于一个群体,一般都同时是若干群体的成员。
第三篇: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
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
作者单位:四川达县中学
出了探讨,最后提出了教育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学的 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许多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着其健康发展。近年来有较多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论及目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令人担心的。但是,在这些研究中,专门论 及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并不多见。从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中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关于中学生的焦虑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初中女生在对人不安、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方面均显著高于男生,存在着比男生更为严重的焦虑。女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发展 较快,往往超过男生,且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更为明显,再加上社会、文化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常常使她们 更易出现心理困扰和障碍。就教育者来说,多数中学教师往往对女中学生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她们心理上的种 种困扰认识不足,导致教育不力。对许多女中学生成绩突然下降,学习后劲不足,认为是其智力、能力比男生 差,丧失学习自信心等。鉴于此,我们对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探讨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 题的基本特点及类型,以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她们,有针对性地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女中学生 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调查方法
我们以开放性的问卷,设计了“知心大姐姐信箱”(“假如我们办一个知心大姐姐信箱,用书信回答你或 你的女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那么你会向知心大姐姐,提出哪些问题呢?你有哪些悄悄话向她诉说呢?”)问 题,对四川省和重庆市部分重点和非重点中学的初中和高中女学生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10份。其中初中 女学生598人,高中女生112人。
三、调查结果
面对“知心大姐姐信箱”,大多数女生都认真而诚恳地说出了困扰她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她们提出的各种 困扰、担忧甚至秘密,共计为1033个问题。经过我们归纳处理,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她们不 同程度地受如下六个方面的心理问题所困扰,具体情况如下表1:
表1 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览表 问题 人际关系 早恋 学习社会适应 性别及爱美 人生观 合计
问 题 问题 问题 问 题 问 题 问 题 问题数比% 类别 初中 304 239 184 39 26 28 820
(37.1)(29.1)(22.4)(4.8)(3.2)(3.4)高中 92 55 10 12 9 9 213
(43.2%)(25.8)(16.4)(4.7)(5.6)(4.2)合计 406 294 219 49 38 37 1033
(39.3)(28.5)(21.2)(4.7)(3.7)(3.6)位次 1 2 3 4 5 6
表1表明,女中学生提出的1033个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有406个,占39.3%,是影响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 第一位因素,并且随年龄增长、年级增高,人际关系困扰问题越严重,呈上升趋势(初中时占37.1%,高中时 占43.2%);早恋问题有294个,占28.5%,在女中学生的心理困扰中居第二位,随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早恋的困扰在逐渐下降。(初中占29.1%,到高中则下降为25.8%);居第三位的困扰是学习问题,有219个,占21.2%,学习问题也表现为随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呈下降趋势(初中占22.4%,到高中时只占16.4%)。这三类问题是目前女中学生中最为严重的心理困扰,约占总问题的90%。它们是影响女中学生心理健康发 展的主要问题。其它还有社会适应问题,占4.7%;性别及爱美问题,占3.7%。这一问题由初中到高中也呈 上升趋势(初中只占3.2%,到高中则
上升为5.6%);人生观问题,占3.6%,由初中到高中也呈上升趋势(初 中占3.4%,到高中则占4.2%),这些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女中学生。
为了更为详细地了解困扰女中学生心理的这六类问题的具体情况,我们对每一类问题进行了分类统计,从 中可以发现在每一类问题中,是哪些具体因素在影响着女中学生。
1.人际关系问题是困扰女中学生最严重的问题。我们分析了女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具体内容,发现女中 学生涉及的人际关系是与同学关系,与父母关系,与教师关系三个方面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表2:
表2 女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具体内容 内容 具体表现 百分比 类别 亲子关系 ①与父母间缺乏心灵沟通,感情不和(57.9%);② 53.2%
(216)父母期望太高,管教过多过严(35.2%);③自己努
力不够,愧对父母(6.9%).同伴关系 ①难以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缺乏交友知识 30.5%
(124)(83.1%);②渴望交知心朋友(16.9%).师生关系 ①教师不能公正、平等地对待(54.5%);②师生 13.3%
(66)间缺乏理解、信任(45.5%).从表2可知,女中学生的人际困扰中,最为严重的是亲子关系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占53.2%。主要表现 为与父母间缺乏理解和信任或者父母管得太严,干涉太多。有的女生写到:我知道顶撞父母是不对的,可他们 不理解我,不懂我的心„„,我很少真正开心过,上学期期末考试„„全班排第15名的总成绩„„妈妈大动肝 火,要我退学„„母亲高要求的压力,使我在学习中无时无刻不感到紧张,怎么办?我们不是泥巴,可以捏出 你想要的形状„„。
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也是女中学生人际烦恼的第二大问题,占30.5%。从她们的回答中发现,女中学生内 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却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
师生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这对教师的教育观提出了 严峻的挑战。
2.早恋问题是女中学生心理困扰中较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其涉及面较广,既与学习有关,又与人际交 往有关。我们把目前困扰女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分为“想涉足型”和“已涉足型”两类,具体困扰她们的原因如 下表3:
表3 女中学生早恋心理困扰的具体内容 内容 具体表现 百分数 类别 想涉足的困扰 ①有需要,但缺乏正确的异性交往知识(42.6%)88%
(263);②男生或外界干扰(18.6%);③正常友谊被误解
(28.1%);④单相思(9.1%).已涉足的困扰 ①不能正确对待已发生的两性感情,干扰了学习12%
(35)(80%);②师生恋(11.4%);③同性之间的爱慕(8.6
%).从表中可知,女中学生们有男女交往的需要,但真正涉足恋爱的比例并不大,并且她们都表现为难以处理 好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方法,这严重地影响了她们的学习,正如她们所描述的: “我们喜欢和男生耍„和男生在一起就是和女生不一样,有朦胧异样的感觉„„。”
3.学习问题是女中学生心理困扰的第三大问题,从表4 我们可知道,女中学生普遍表现为学习动力方面的 困扰,占73.1%,尤其是学习的外界压力和干扰,特别是学习兴趣,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这是引起女中学生 学习困扰的重要因素,此外,还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适应等问题,占24.7%。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 影响是较小的。
表4 女中学生学习问题的具体内容 内容 具体表现 百分比 类别 学习动力问题 ①外界压力和干扰(29.7%);②学习无兴趣 73.1%
(23.3%);③学习负担重(20.7%).学习方法问题 ④学习方法(25.4%).24.7% 教师教学方法 ⑤教师教学水平(2.3%).2.2%
4.女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别及爱美、人生观问题的心理困扰具体表现在表5。
表5 女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别及爱美、人生观问题的具体内容 内容 具体表现 类别 社会适应问题 ①就业焦虑;②害怕不能适应社会生活,不敢面对现实;
③成长(心理变化的适应)烦恼.性别及爱美 ①女生比男生差(能力、智力);②社会舆论和偏见的压
问题 力;③生理不美(矮小、不丰满、过胖、长相不漂亮);
④审美知识的缺乏;⑤家长忽视自己对美的追求.人生观问题 ①人为谁活着;②活得太累;③担忧前途和理想.根据教师反映和与男女中学生的座谈观察,在人际关系问题、早恋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及性别和爱美问题 等方面,女生都比男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女中学生更易受到来自这些方面的心理困扰。因为女中学生感知细腻、情感脆弱、体验深刻,在性格上依赖性强、敏感、多疑,再加上社会对女性的不正确看法,均可能使女生在 这些方面产生的心理冲突比男生更为突出,更为严重,因此,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我们尤其要正确认 识女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教育策略
针对女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种表现,提出如下教育对策。
1.加强学习指导,传授学习策略
刻苦学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这是学生的主要目的。每一位女中学生都渴望在此方面获得成功,然而正 如调查结果所示,这个问题仍然是困扰她们的主要问题之一,她们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来自父母、教师、社会压力和干扰太大,或是因为学习负担太重等等,使她们不能享受到以学为乐,乐在其中的道理,这样不仅 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反而严重地影响着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加强女中学生的学习指导,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引导她们找到有效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教给她们行之有 效的学习策略。
要消除女中学生的学习困扰,教育者首先必须改变对学生学习的陈旧观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一般女中学生在学习问题上都存在着不正确的归因:大多数女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 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许多教学实践 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能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师或家长在对其进行学习辅导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 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激发学生以积极情感参与学习活动。有实验证明:在课 堂教学中,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其教学效果比一般情绪状态要高得多。女中学生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的问 题,其实并非单纯是教学内容和要求偏高、偏多、偏难造成的,而往往与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活动中难 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有直接关系,所以,可以认为女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往 往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了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 得到解决。
其次,训练或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它往往是学习成功的前 提。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以不知不觉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学习活动;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它既有认知、情感成分,又有行为成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学习活动就会产 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促进其学习活动。
第三,传授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学习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但每位女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存在着认知和非认知的差异。所以传授学习策略必须加强针对性,一方面教师应针对女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施 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她们进行学习策略教育,教给她们学习的方法、技巧。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重视 传授“条件化”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教给她们识记材料、加工材料以及监控学习活动的策略等。她 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2.实施心理辅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女中学生产生这些心理困扰,既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女中学生自身生理发展有关。如学习竞争加剧,家庭不和带来的情感受挫,社会消极文化因素的诱导,尤其是女中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上急剧动 荡与变化造成的烦恼与忧虑,以及部分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这些都需要女中学生 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然而这正是她们所缺乏的。实施心理辅导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工作者和部分理 论工作者的强烈呼声。实施心理辅导,可以使她们增强认识自身的自觉性,增强自我激励、调控的心理机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关研究指出,由于心理障碍,至少有10%—40%的中学生 在学习上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实施心理辅导一方面要重视对女中学生实施心理咨询。现代心理咨询正在由传统的治疗模式向现代的教育 发展模式转移。因此,通过心理咨询,对女中学生已经存在的一系列心理困扰乃至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行咨 询,加以诱导,可以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 品质。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能提高女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自觉抵制、调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 列心理问题。如训练和提高其意志力,扩大其兴趣,培养多种能力,塑造开朗性格,培养高尚情感,树立远大 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它们能使学生抗御过强的精神压力,是增进女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 素质教育往往具有主动性和超前性,只要她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就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而且还能 防患于未然。对女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心理辅导课程化。教给她们一些自我调 控的方法,正确认识已有的困扰或障碍;其二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 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3.强化交往教育,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女中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她们不能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尤其是 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常令她们烦恼。总认为父母不理解她们或管教太严,干扰太多。处于青春期的女中学生生理 心理急剧发展变化。她们有强烈的“成人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 她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父母的不信任或过分关心,教师的不平等对待等常常使她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 相互抵触,产生消极、压抑的情感体验。因此,加强交往教育,鼓励女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相互沟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反省自我是十分重要的。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 通过人际知觉而达到相互认同。当人们通过信息交流,取得了相互了解,满足了交往的需要时,才能情感交融,行为协调。在对女中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她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要努力寻求交往双方的共同点,发现人际知觉中的相似性,做到全面、客观地认 识自己和他人,同时认识交往双方对彼此的权力、义务、责任,正视差异,及时沟通。另一方面,作
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女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她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 育,以提高她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应在和谐、平等、理解的气氛中进行。父母对孩子 应给予充分的爱,对她们的思想、品行、交友、身体、学习等方面都要真诚关心和正确评价并提供合理的帮助 和适当的指导;成功时肯定,失败或挫折时鼓励指导,应尊重她们的意见,鼓励她们参与家庭事务。作为教师,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对她们应有良好的“期待”,形成尊重、信任、平等、鼓励的师生关系。同时,在教育 教学活动中还要多鼓励女学生经常参与交往活动,多与人交谈、讨论、交流。交往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交往活动 中才能实现。
4.重视早恋和性教育,引导情感健康发展
早恋问题是目前中学生中比较普遍的心理困扰,尤其是对女中学生影响更大,常常干扰她们的情绪,严重 影响她们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女中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男女生情感,产生早恋。一方面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生理、心理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在生理上,女中学生的第二性征形成,其性生理基本成熟,心理上,结束了性 疏远期,进入异性向往期,她们对性和异性的了解欲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学校教育的缺陷和家 庭教育的退化所致。近几年来各种大众传媒中对性的描写和宣扬,强烈地刺激着女中学生的性意识过早活跃,而大多数教师或家长对早恋问题采用粗暴干涉的手段,这严重地刺伤她们的情感和自尊心。一些研究指出,中 学生的早恋是客观存在的,有其生理、心理发展的基础,并认为中学生早恋存在着摹仿、崇拜、从众等几种类 型。
面对女中学生的早恋困扰,教育者必须全面诱导,及时疏导。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早恋,早恋一般是指人 在性成熟后,思想还不成熟,心理尚不稳定,经济还不独立时发生的恋爱行为。尽管这种恋爱行为是不合时宜,过早发生的,可能造成她们学习不能集中精力,成绩下降,可能产生各种烦恼和忧伤,造成多疑、紧张等心 理疾病,但它却是中学生的一种情感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并带有文饰性,她们往往渴望友谊,尤 其是喜欢与异性交往,要求亲密、信赖、愉快的内心体验,对于这些,教师或家长应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帮 助她们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教育者不要虚张声势,要善于观察作出判断,即使出现早恋,要有科学态度,不能 视为邪恶,把它看成是“不良行为”或“下流行为”。其次,改变性教育观念,加强青春期性教育,现代教育 者应用全新的恋爱观和性爱观对女中学生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既要让她们正视其性意识的出现,又要教 育学生懂得人类的性行为不单是生理本能的冲动,而且要受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是一种高尚的社会 行为,个体从性成熟到性要求得到满意,其间必须通过合法的婚姻,有一相当长的成熟过程,在青春期由于性 冲动引起的心理困扰,只有通过理智和自我来调节。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题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题与分析
毕业生就业是现在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解、掌握大学生就业心理,帮助、指导大学生的就业,最近,我们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初步提出具体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湖南交通职院物流管理学院部分学生
2、调查时间:2011-3-63、调查方法:根据大学生就业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设计专项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大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选择回答问卷。经过统计整理,对调查问卷选择完整的53份,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共有20题,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问题。
1、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及了解,包括:对自己的自信、就业需求、就业期的心理倾向的了解,自我良好心理状态对就业的作用等要点。
2、大学生对就业有关环节及相关因素的认识,包括:如何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业前初步掌握一些 “职场”技巧、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单位用人着重考察的环节等。
3、大学生对就业可能遇到挫折的心理准备情况,包括:对将要碰到的挫折有足够的认识,可能直接导致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给自己定的“职业探索期”时间,碰上“三无”流行病,即无责任、无气力、无感动时如何调整等。
4、大学生对就业前的心理辅导及社会关注的要求及建议,包括:目前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应从如下哪方面改善和提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讲座什么内容感兴趣,对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的态度,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形式,对本次现场心理辅导讲座的评价等。
三、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家庭生活地域()
A.大城市B.中小城市C.农村D.城镇
3、您所学的专业()
A.经济管理类B.艺术设计类C.生物工程类D.其他
4、您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吗?()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5、您认为本专业是你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吗?()
A.是B.不是C.不清楚
6、您进入毕业时期的首选去向()
A.考研B.就业C.出国D.创业E.其他
7、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您选择工作时优先考虑()
A.待遇薪水B.企业文化与福利C.个人兴趣爱好D.就业地区E.发展前景F.其他
8、您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吗?()
A.非常了解B.基本了解C.不了解
9、预计在择业过程中您将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可多选)
A.专业不对口或者专业面太窄
B.缺乏关系难以找工作
C.缺乏社会经验及能力
D.性别歧视
E.其他
10、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
B.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
C.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
D.就业信息机制不完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
F.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为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E.其它
11、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A.学习成绩B.专业技能C.实习经历D.其它
12、请您对自身能力做自我评价,以下您最欠缺什么?(限选3项)
A.专业知识和技能B.社会活动能力
C.竞争能力D.团队精神
E.创新精神
13、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最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 [多选题]
A.应聘技巧B.用人单位信息C.求职心理辅导
D.职业规划辅导F.专业出路E.其它
14、您认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吗?()
A.是B.不是
15、您对自己的就业需求有所了解吗?()
A.了解B.一般般C.不了解
16、您认为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吗?()
A.有必要B.没必要
17、您认为有没有必要寻求就业心理辅导?()
A.有必要B.没必要
18、您对就业将要面临的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吗?()
A.做好了充分准备B.没有
19、给自己定的职业探索期时间?()
A.一年以内B.两年C.不知道D.两年以上
20、对择业、就业心理应从哪几方面改善和提高?()
A.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本能
B.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
C.其他
四、调查情况分析
1、学生面对就业的态度有喜有忧
喜的是大学生明确知道“自信”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自信”的大学生占
调查总数的92%,对“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就业的关键”,选择肯定态度的占90%。忧的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需求”,“不了解”及“有点了解占总数的72%”。
2、学生对就业有关环节及相关因素,已经有趋向现实的认识
“想在就业前初步掌握一些职场技能”的占总数的98%,认为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占总数的93%,认为“单位用人着重考察的环节”,选择“工作能力的占总数的65%。
3、学生对就业可能遇到的挫折的心理准备明显不足
“对将要碰到的挫折有足够的认识”,选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仅占总数的13%,“给自己定的职业探索期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占总数的85%。
4、多数大学生对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的态度比较积极
在问卷中认为“有必要”及“很有必要”的大学生占总数的85%,表现出热切的关注,但是,对“寻求心理辅导”,却爆出冷门,只有4%选择愿意,一热一冷,反差极大。
五、总结与分析
1、大多数学生比较重视就业心态的调节,通过对以上调查问卷的调查统计分析,考研看出,被调查的大多数大学生面的就业的严峻现实,重视就业心态的调节,对“自信心”、“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就业的关键”等因素,在调查中,已经有比较清醒认识的大学生,接近总数的90%。如何在适应社会就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和增强自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对大学生们的考验。
2、大多数大学生对就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环节,如:“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就业前初步掌握一些职场技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有趋向现实的认识。提示近年来,学校及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及宣传指导,已经引起大学生们的普遍重视,同时,也提示学校及社会应当继续给予关注,进行切实可行的引导和帮助。
3、大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过于乐观,对就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缺少心理准备。如:“给自己定的职业探索期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占总数的91%,提示这些大学生都希望在一年内找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够进入相对稳定的状况。带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实际上,从大学生进入高校开始,就已经对择业、就业的探索,所谓“职业探索期”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理论学习阶段”,也就是在学校的阶段,第二阶段为“实际操作阶段”,也就是毕业进入社会后的阶段,一般没有两年以上的时间,很难找到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将要碰到的挫折有足够的认识”的问题,87%的大学生没有做到充足的准备。提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可能普遍存在缺少经受挫折,以及承受较大压力的感受或经历。对自我认知,以及在社会中的定位缺少清醒的认识,对就业的选择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对于大学生在就业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学校应该提前对大学生们必要的提示,并进行体验,以增强大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4、在调查中,大学生们对“心理健康讲座”及“寻求心理辅导”的选择,出现一热一冷的状况,令人喜忧参半。“心理健康讲座”是针对群体共性问题的心理引导,“寻求心理辅导”是针对大学生个别问题的心理引导。从大多数愿意接受群体引导,不愿意接受个别心理辅导的选择分析,既凸现大多数大多数对“个别心理辅导”的方式及意义不太了解,或者碍于面子难以接受的感受,又反映出现在针对大学生群体规范、有效的“个别心理辅导”的缺乏。学校及社会应当探索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基础上,如何开展大学生积极开展规范、有效的“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及路子。
5、对“择业、就业心理应从如下哪方面改善和提高”,选择“完善自我,塑
造自身生存本能”和“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达到70%,选择“建立学生、学校、社会系统”的仅占26%。既提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能够通过自立自强来促进就业,又反应出现在“学生、学校、社会支持系统”还未成规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6、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学校及社会应当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力度。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服务机构,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开设专门课程,长期开展宣传,组织专题讲座,组织就业体验活动,进行小组辅导及个别指导,协调组织供需见面活动,进行网上发布相关信息等。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制度,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经常化。
六、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方法及措施
大学生就业是其人生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了适应职业需要,大学生除了应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职业道德准备,还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好就业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做好职业规划。
在职业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兴趣、个性特点、价值观、能力等方面,制定一套完全适合自己的计划,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刚入学时就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活进行规划,确立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目标,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的课程,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使得将来的职业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
其次,参加模拟招聘。
大学生可以在学校模拟招聘环境,同学之间可以互换角色,一部分同学扮演招聘者,另外一部分同学进行应聘,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招聘环境,减少在应聘时的紧张情绪,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正常的发挥,给招聘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再次,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职业素质。
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市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将来择业。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寻找实践机会,例如,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信息。或者一些大型的招聘网站上提供的信息或者由亲朋好友介绍的实践机会。
第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是建立在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想达到自信就必须首先学好文化知识,充分的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或者经历失败的打击都能信心十足的站在招聘者的面前。
最后,摆正心态、客观面对现实。
毕业生要进行客观自我评价,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发挥强项和长处,挖掘和发展自身潜力,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将眼光放长远,不要只注重眼前利益。从自己最拿手的事业做起。一定会取得就业上的胜利。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景德镇陶瓷学院机电学院11自动化一班邓辉)
摘要: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压力、疏导心理问题,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从大学生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入手,寻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大学期间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提高育人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2002 年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透露:我国大学生中16%至25.4%的人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4 年7 月4 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008 年,某个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在省内15 所高校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或需要引起关注的”人数占到了总体的46.7%。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2.1 学习和发展问题。大学生在学习和反展上的主要问题是:(1)学习压力大。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些学生明显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知识结构不完善对未来前景的不利;有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参加计算机等级、英语等级等考试;有些学生为了保住高中时代的佼佼者地位,废寝忘食,学习负荷的突然加大,导致学习压力大;(2)学习动力不足;(3)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学生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成绩不理想也是情理之中;(4)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活空间、生活节奏、生活内容、生活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学生课堂上不专心听课,课后沉迷于上网或打游戏,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2.2 情绪问题。进入大学后,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引起了大学生许多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大学生易出现的情绪困扰主要有:(1)抑郁。抑郁是大学生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它出现的原因大多是客观性的,如亲人病故、情场失意、奖学金未评上等。这种抑郁情绪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轻度的会逐渐减弱甚至可以消失,但严重的抑郁情绪往往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咨询及治疗,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还会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行为,造成严重后果;(2)焦虑。通常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罪恶感的增加等,是由几种情绪混合而成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入校后,有些学生发现大学
并非是自己理想中的“伊甸园”,现实并非是像他们憧憬的那么美好,便开始感到失望,过分担心将来。一旦紧张和焦虑过度,对人的身心便会产生不良后果,严重者会导致身心疾病,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3)自卑。自卑的人大多性格内向,常常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实践,因而抑制了自己的才华和进取的时机。自卑感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致是由于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口头表达能力、学习成绩不如别人、事业及恋爱屡遭挫折、生理因素、家境条件不好,经济紧张等造成的;(4)冷漠。有的大学生表现出对一切都冷漠的态度,对学习成绩满不在乎,一学期考试3-4 门不及格,自己也不着急;对集体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不热心,对环境卫生无动于衷,使得有些班里集体活动搞不起来。
2.3 人际关系问题。有些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在一个新的集体中,个体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再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发生其他冲突,孤独感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再加上有些学生由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害怕与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虽充满兴趣,却又非常担心失败,因而不敢参与。有些学生由于家境贫寒、成绩不够理想或受到处分,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因而感到“孤独”、“寂寞”,觉得大学生活很空虚很无聊很乏味。
3、对策
3.1 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增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自觉性。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高度,深刻理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教师要结合教学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3.2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使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事物有较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并能采取积极的适当的态度与行为反应,能较客观地理解、分析和处理各种事物,保持开阔的胸怀,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3.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3.4 具体实施途径。
3.4.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要收到实效,关键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选用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
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提出年级心在课程讲授中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4.2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各高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少数学生解“心结”,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咨询活动可以有三种:一是集体咨询,即由心理咨询人员根据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心理需求,如新生入学、毕业班毕业时,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克服心理困扰。二是针对少部分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小组或集体训练。三是针对性较强的个别咨询,如面谈、书信等。高校应重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设施和场地,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使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真正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
3.4.3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是学校潜在课程范畴。它的作用有时候比正式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还大。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它有利于大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充实精神世界,促进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使生活更有情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受到锻炼,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脑力、体力活动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为迫切的是全面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从唤醒心理健康意识、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入手,转变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同时要加强对低年级、农村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关注,切实采取措施,做好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资料:
[1] 吴先超,杨怀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高教发展与 评估,2005.7.[2]辽宁省教委思想政治教育处.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M].人民出版社,1998.[3]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