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转型中的绩效考核

时间:2019-05-13 07:2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看转型中的绩效考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看转型中的绩效考核》。

第一篇:我看转型中的绩效考核

我看转型中的绩效考核

企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应该包括改变员工绩效考核方式,因为它是保障网点标准化建设质量和效果的条件,是调动员工热情服务和积极营销的动力,是落实企业转型发展的执行力。只有制定了真正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才能在约束和鼓励员工行为上收到切实的效果,做到奖有所依、罚有所据,才能将转型进行得更顺畅、更彻底,效果才会更明显。

笔者认为,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好的,但目前大部分邮政企业绩效考核的KPI指标设置还是过分注重于收入等短期经营指标,造成支局过于追求当前效益,而忽视了支局的科学、长远发展;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则忽视了能力的考核,不能对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导致考核结果拉不开差距,在员工职业发展道路上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还存在评价标准不清晰、操作性差或缺乏量化、主观性太强、考核工具比较单一等问题,这也使绩效考核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说,真正的绩效就应该是能力和态度,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绩效考核更大的价值还在于提供一种行为引导,使员工的工作行为符合企业对他们的期望,并且帮助管理者培养科学的现代管理的意识、素质和能力,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员工潜能,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同步发展。因此,绩效考核除了将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以外,还应从多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特别是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通过总结每个人的优点、缺点、技能、经验和开发潜力,并根据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能力提升计划、绩效改进计划和储备人才培养计划等,最终完成一整套的晋升体系来增强一线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第二篇:经济结构转型视角看幸福观

从“幸福广东”到“幸福重庆”,忽如一夜春风来,“幸福”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中,提高百姓幸福指数正成为各级政府的“给力”点。这样的理念较之前提出的“绿色GDP”,甚至是“人文GDP”都更提高了一个层次,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把“人”本身在社会中的价值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是政府执政理念和社会发展层面上的认识升华。(新华网)

地方党政一把手的“幸福观”,其根本应该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从导向上应该成为对各级党政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从实现方式上应该是以经济结构转型为主导的系统工程。而经济结构转型将是推动“幸福观”体系建设的最为重要的推动力。

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投资、消费、出口被称作劳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国际金融危机从发生到现在,已经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期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在下降。投资在拉动中国经济走出谷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消费领域目前在拉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没有发挥重大的作用。而目前4.9%通胀率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让老百姓感觉不到幸福。

要让百姓感觉到幸福,就要在正确的、系统的“幸福观”指引之下,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在偶看来,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调整投资结构,压缩大型基建醒目,将投资更多的用于民生领域。通过压缩基建投资,降低社会对钢铁大宗物资的需求,配合紧缩的货币政策压低通货膨胀率。将投资转而用于社会保障、医疗体制改革、教育资源投入等公共物品提供领域,降低百姓的生活成本,提高百姓消费潜力。二是在出口领域加强引导,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扶植高科技企业发展。稀土出口可能是2010年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大量的出口,没有带来更多的收入,反而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只有转变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才能提高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三是在消费领域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发展消费电子商务、物流、新兴服务等相关产业。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基础上,提高百姓消费能力,同时通过扩大消费产业扩大就业率。

要百姓幸福,首先就是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的发展。反过来,百姓幸福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也才能够健康发展。

第三篇:我看语文教学中的

我看语文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时间:2013-03-19 22:40来源:《教育艺术》 作者:耿永君 点击: 235 次

在山东无棣县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开题培训,听了四位专家的报告,观摩了十多节中学语文课后,感受颇深,引起我对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重新审视,对“少教多学”的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从理论方面看,“少教多学”的思想自古有之。无论是300 多年前的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还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都对“少教多学”有精辟的论述。可以说,“少教多学”的理念是夸美纽斯最先提出来的,他说:“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这和孔子的“举一反三”、“温故知新”思想是一致的。而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则很好地诠释了“少教多学”的理念。随着新加坡教育改革的评价的深入,“少教多学”这个概念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

“少教多学”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教育本真的回归,它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高度一致,与我县目前实施的有效教学完全吻合。我认为,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些有效教学策略,都是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而提出来的。所以说,“少教多学”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她抓住了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思考之二:从教师方面看,“少教多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多教少学”的现状,“少教”不是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通过“少教”来促进学生“多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专家型品质”,并通过反思来判断自己行为正确与否,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只有做到“少教多学”,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因此,“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很有意义。我们要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总结出在哪些地方少教,少到什么程度;学生在哪些地方多学,多学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经过潜心探索、不断摸索与实践,才能实现。所以,“少教多学”是教学的高境界,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

思考之三:从学生方面看,“少教多学”的内涵和核心意义是以学习者为根本,为中心,为主体。学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会学习的人才能学会并掌握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得让学生自学,并且多学。少教的目的是为了多学,多学的前提是少教。当然,多学也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全身心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去,逐步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

思考之四:从有效教学方面看,“少教多学”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达到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能力,又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教学相长,提质增效,让师生双方都获得发展,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真正达到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从我县目前课堂有效教学改革来看,很多学校的教学改革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少教多学”相吻合。我们现在搞“少教多学”课题研究,就是要使广大教师和学校从原来自发的状态转为一种自觉的状态,使“少教多学”真正成为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的一种必要的策略。

思考之五:从具体实施方面看,“少教多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变化,不是教学模式。它标志着我们传统教学思想的转移,就是从原先的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这样,语文教学的重心就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当然,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在付诸实施时,都必须与当地实际校情、学情相结合,做到本土化、本校化、个性化。没有这个“化”,再好的“经”也会念歪。广大教师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好“少教”与“多学”的关系,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作者单位 陕西省绥德县教研室)

第四篇:转型中谱写新篇

转型中谱写新篇

——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十年巡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了千百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支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积极推进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战略转型,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促进教师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教师教育进入以走向开放、提高层次、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提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时期,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优化布局结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面向21世纪,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新形势下,传统师范教育不再适应教育要“三个面向”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变革师范教育,重组师范教育资源,调整布局结构,逐步提高层次重心,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推进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根据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和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依托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要求,调整师范院校布局结构,支持和鼓励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实现了教师教育体系从相对独立封闭向灵活开放的转变。2011年,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共有527所。其中,普通本科师范院校108所,师范专科学校36所,非师范类院校383所。从学校数量来看,师范院校占27.3%,非师范院校占72.7%;从培养本专科师范毕业生数量来看,师范院校占52.7%,非师范院校占47.3%。建立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培训职教师资体系,目前已建立了93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8个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10个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推动各地建立了约300个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100多家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从总体上看,师范院校仍然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力量,非师范院校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力量,传统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被打破,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提升教师教育办学层次。根据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提高师范院校层次结构和重心,教师教育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与2002年比较来看,到2011年高师本科院校有所发展,由96所增加到108所;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大幅度减少,师专由140所减少到36所,中师由815所减少到132所;独立设置教育学院合理收缩,由166所减少到60所。大批师专、中师和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学院等。培养教育专业硕士高等学校由1997年的16所增加到2011年的83所。2011年,15所高水平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开展教育博士培养试点工作。师范毕业生学历层次明显提高,本专科毕业师范生和中师毕业生之比从2002年52.5∶47.5提升到2011年的90.1∶9.9。2011年,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为4565人,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硕士毕业生为7963人。2000年,开展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累计招生1.1万余人,毕业8000 余人,95%以上回到职业学校工作,培养造就一批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教师教育办学层次基本实现了从中师、大专和本科的“旧三级”向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新三级”的转变。

(三)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以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导向,推进普通师范院校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2010年“国培计划”中国家级示范性培训项目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由34个单位承担,举办200期,其中25所师范大学承担了160期,培训人数达7927人,占80%。积极推动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研、电教等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上挂高师院校,下联中小学校,具有“多功能、广覆盖、大服务”特点的县区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现已有近1400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实现了整合或联合。教师教育一体化有效改善了过去教师培养与培训相分离的低水平、低层次和低质量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

二、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符合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需要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传统师范教育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和师范生专业奖学金等制度逐步打破,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教师教育制度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教师培养制度创新迈出新步伐。2007年起,国务院决定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采取这一示范性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 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后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5年来,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成效显著。一是延揽大批优秀学生攻读师范,师范生生源质量明显提高。6所部属师范大学5年共招收免费师范生5.5万人,考生报考踊跃,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读师范,重点线上考生报名人数达到招生计划的4.2倍以上。生源质量好,各校录取免费师范生的平均成绩均高出本省重点线40分以上。生源分布合理,中西部生源占90%,农村生源占60%。二是促进教师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中央财政安排5亿专项资金实施“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计划”,6所部属师大建立近百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选派高水平教师和优秀中小学教师担任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用最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来培养免费师范生。三是坚持正确就业导向,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21800名两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其中91%以上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任教,37.7%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四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力促进各地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已有18个省份采取不同方式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部属师大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正彰显出越来越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探索培养高学历农村教师新机制。2004年,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从具有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中,选拔部分优秀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并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约聘为编制内正式教师。先在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3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培养 学校脱产集中学习1年,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目前,70所大学参加推荐工作,40多所大学承担培养任务,8年来累计招收培养“硕师计划”研究生6945人。“硕师计划”的实施,为农村学校培养输送了一批高学历农村骨干教师。

(三)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制度。199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提出参加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培训实行每5年为一个周期的管理制度,一个周期内原则上每位教师应参加不少于240学时的培训。同时,还对教师培训的内容与类别、组织管理、条件保障、考核与奖惩等方面作出规定。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200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规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将教师每5年参加培训的时间提高到不少于360学时。《规定》等培训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将教师培训推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四)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标准体系。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师范 类专业认证标准》、《师范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等,逐步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师范院校围绕优秀教师的培养目标,主动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创新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师范类学科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一)探索多样化教师培养模式。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师范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探索确立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新模式。一些师范院校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了一大批稳定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构建起了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共同培养师范生的新模式。一些师范院校积极开展3+1、2+2本科培养模式、4+1双学位培养模式、4+2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段培养的中学教师培养新模式。以培养全科型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为目标,一些师范院校积极探索综合培养、先综合后分方向和分科培养小学教师模式。一些师范院校积极开展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专科学历幼儿园教师的模式。

(二)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为推进师范类专业建设与教师培养工作,2007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师范院校中建设289个国家级师范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切实为师范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21世纪初,随着小学教师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新建267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新建430个初等教育专科专业,培养本专科小学教师。

(三)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是提 高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1998年启动“面向21世纪高师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计划”,产生了教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优质教材等213项重要项目成果,并广泛应用于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过程中。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各有关高校积极贯彻落实,按照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教师教育课程框架。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强化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提高师范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环节。2007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普遍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大力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一批师范院校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建设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选派优秀高校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担任师范生实习指导教师。创新师范生教育实践形式,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将教育实习与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相结合,不仅增强了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据不完全统计,2008—2009学年,河北等19个省份124 所师范院校共有8.5万名师范生到1.6万所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实习支教,7.5万名农村教师接受了师范院校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

四、实施“国培计划”,推动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199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全面展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根据不同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确定教师培训工作重点,采取“国培计划”引领方式,先后组织指导实施了两轮全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极大提升了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一)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07-2009年,教育部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中央财政投入9000万元,采取“对口援助”、“送培到省”、“送教上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培训全国近百万中小学教师,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占80%以上。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对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大规模培训,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3项内容。两年来,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13亿元,共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教师2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207万人,占96.3%,培养了一大批“种子教师”,提高了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带动了各地教师全员培训的开展,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的作用。

(二)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2005年,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 训。截至2011年底,各地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近600万人,极大推动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三)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配合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2003-2007年),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工作方针,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国家对100万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重点培训,对200万中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培训。带动各地对1000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5年,将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五、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启动两轮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织实施一系列项目,全面推动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一)组织实施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07-2010年,对800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的3万名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了国家级培训。培训采取“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的新模式,推动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与上千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选派了1000名教师到德国、奥地利进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实施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完成培训15万人。“十二五”期间,继续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 师国家级培训,4500名教师出国进修。与2005年相比,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增加了80%,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明显增强。

(二)开展重点专业师资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发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师资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4年来,项目承担单位组织了2500多人参与研究工作。共开发70个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70本专业教学法和200多本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专门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基本形成。

(三)实施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和18个省份的省级财政投入近2.6亿余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2.7万余人次。其中,450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近6800个专业点得到中央财政资助,面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1.6万余人。在该项目引导下,各地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其中,云南、浙江、河南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投入专项资金1.4亿元,支持中职学校聘请兼职教师1.1万人。与2006年相比,“十一五”末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数量增加了21%,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用人机制更加灵活。

经过1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教师教育在转型中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教师教育始终是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国家重视,政府主导。在各个历史阶段,教师教育都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教师教育始终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尽管有关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论不断,但教师教育体系总体稳 定,始终面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地提供师资保障。三是教师教育始终重视中国特色的教师养成。吸引优秀生源,重视教师养成,强化教师专业训练,强调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培养。四是教师教育始终得到政府的特殊支持与政策保障。教师教育质量始终得益于“提前招生、免费教育、优先就业”等优惠政策。面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历史新时期,教师教育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提升层次,强化特色,改革创新,走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 许涛)

第五篇:转型中的跨越

转型中的跨越

2011-8-18 15:38:12

——中国民生银行大连分行调整结构创新发展纪实

对于大连银行业来说,2011年所面对的宏观环境不啻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宏观政策持续收紧,存款准备金率经连续上调达21.5%,存款增长速度放缓„„

在这样的考验面前,中国民生银行大连分行(以下简称为“大连民生”)却把严峻的考验化为发展的机遇,走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发展轨迹,在今年上半年大连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指标排名中,该行的增幅都名列前茅。

我们不禁要问:大连民生何以能够转危为机,迸发出如此惊人的发展活力?

答案似乎很简单,两个字:转型。

转型:自调整结构开始

伴随着大连银行业的发展大潮,大连民生也曾有过一段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在经历快速推进后,却陷入了业务发展的瓶颈期。痛定思痛之后,大连民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异地业务占比过高,战线拉得太长,结算业务却无法同步增长;中长期业务过多,占用了大量宝贵的银行资源,收益却不成正比;负债结构严重不合理,有效客户数量偏低,负债规模迟迟上不来„„

“市场变了,我们的战略必须跟着变,不变就没有任何出路。” 自2007年调任大连分行的行长赵辉带领全行员工在自省中做出了具有决定性的战略选择:转型。

转型,从调整客户结构开始,从公司业务入手,从增加优质客户入手。

分行对异地客户开始了战略性的压缩,一批中长期的客户也开始有计划地退出。当与那些曾合作多年的老客户告别的时候,部分员工流下了眼泪。然而,为了银行的明天,他们擦干眼泪,开始了新客户资源的挖掘与寻找。

营销,成了全行上下共同的目标。重大项目由行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业务推动小组,整合全行资源,在政策激励、中后台保障等方面全面创新,通过合力营销等方式,成功营销了一批战略客户。

海洋渔业是大连特色行业,赵辉行长带领工作小组曾对大连海洋渔业进行了3个多月的专项调研,充分了解市场状况、客户需求,提出综合开发方案。在对大连某大型渔业企业进行营销的过程中,针对企业提出的建冷冻库、设资金结算平台等需求,大连民生都帮助其将难题一一化解。对大连软件行业、石化行业等许多大连优势行业的营销都是在这样的努力下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以往常常被某些银行忽略的民营企业成了大连民生眼中的“香饽饽”。作为全行的三大战略之一,大连民生积极推进“做民营企业的银行”战略,重点开发对银行贡献较高的本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客户。目前,在该行的企业客户群体中,民营企业占比已达到83.52%,其中有4家民企客户被认定为总行级战略民企客户。

创新,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原有产品运用单

一、以投放低收益贷款抢规模的现象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客户为核心,多种产品交叉运用,为客户设计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团队营销模式,公司金融产品应用全面开花——以动产融资、应收账款质押、保理、订单融资等交易融资类产品以及股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财务顾问服务等投行业务为重点和突破口,同时,配以资产托管、企业年金、融资发债等产品,为企业设计“1+N”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让银企合作关系变得越发紧密。

与此同时,总行给予分行相应额度的授权,允许分行在一定额度内自行审批;分行实行限时评审制度、主动引导制度,采取了加强培训、减少盲目营销,主动与公司业务管理部门进行预审对接等多种举措,有效提高了业务审批的灵活性和效率,大连民生的授信评审效率迈上新台阶。在上半年信贷额度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分行上半年累计信贷投放104亿元,不仅积极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也从侧面了反映了大连民生信贷评审的高效率。

转型的过程,也是锻造人才、吸引人才的过程。大连民生转型发展,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对于新入行的员工采取阶段性保护、政策支持与激励等方式,制定较为完备的新员工培养方案,对于没有银行从业经验的新员工,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加强对新人的培养;对于从同业他行引进的员工,则采取短期培养的方式,帮助其迅速转换角色,适应民生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式,尽快融入民生银行的企业文化。

经营结构的调整,使大连民生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负债结构、资产收益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吸引力日渐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优质客户被“揽入怀中”,越来越多的业内精英被吸引至民生团队。

转型:为小微企业倾注民生关怀

改革开放给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获得了参与经济生活的机会。目前,我国已成长出4000多万个中、小微型企业,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9%,每年为GDP提供56%的贡献,解决了75%的城乡就业。但长期以来,广大的中小企业却未能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金融支持,融资难问题始终困扰着千万中小企业的成长。

早在2008年,民生银行就积极响应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瓶颈,适时创新推出了为中小企业和中小商户量身设计的“商贷通”金融产品,专门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单笔不超过500万元的贷款。

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大连民生按照总行的战略要求,秉承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2011年上半年,大连民生累计向小微企业(主)投放贷款近百亿元,贷款余额超过40亿,直接支持了近4000家小企业的发展,以每个企业10人计算,可直接创造超过4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小微企业,范围涉及大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和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支持他们,就是支持民生。”大连民生行长赵辉这样说。

正因为如此,在今年货币信贷政策收紧的形势下,大连民生仍将全行新增贷款的60%投向小微企业,为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不用看报表,摒弃抵押崇拜,这就是 “商贷通”产品的与众不同之处。结合广大小微企业客户的实际情况,大连民生摒弃以往银行重视小微企业财务状况的审查习惯,将审查重点转移至对小微企业经营者个人人品、家庭实力、企业经营情况、资金用途、现金流量等方面,通过审查企业及企业主日常经营的方式来审查贷款,确保经营优良、经验丰富、信用良好的优质小微企业主能够贷得到贷款。

大连民生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十分注重“商圈”对开展商贷通业务的作用。所谓商圈就是指具有一定辐射范围的商业集聚地,如:市场、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目前,民生银行大连分行为全市8个商会提供7.5亿元的贷款授信,授信商会包括温州商会、徽商商会、黑龙江商会、浙江商会、内蒙古商会等。

转型:私人银行正起航

中国民生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开启于2008年,成立之初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咨询驱动的产品推动模式”,即在分析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帮助客户设计资产配置方案,并通过丰富的产品平台满足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连乃至东北地区的私人银行客户,2011年4月,大连民生私人银行部正式成立,选址于星海湾畔的私人银行中心目前正在抓紧建设,预计在金秋十月开门纳客,届时民生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将可享受到更为私密、更为高端的金融服务。

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民生私人银行将充分结合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面向客户个人、家庭乃至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既提供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投资服务,也提供助力客户企业发展及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的融资服务;既考虑客户所需的金融服务,也考虑提高客户生活品质的非金融服务。

转型:防控风险须臾不放松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是经营管理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大连民生近年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稳健经营”的宗旨,不断地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构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风险防范的屏障。

在业务高速增长的同时,该行的不良率保持较低水平,在大连银监局开展的风险监控管理工作综合评估中,连续三年评估结果为2级A类,在全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排名榜首。

——完善风险管理委员会架构。落实总行全面风险管理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完善风险管理委员会架构,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如在资产监控部下设专门的放款中心,放款环节由专人专岗对放款业务资料及贸易背景相关材料的齐全性及表面合规性进行审查,并检查放款条件的落实情况。

——保持风险嗅觉,果断决策,避免不良发生。某公司是大连民生的老客户,从事化学纤维制造行业。该行曾给予其1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然而在对该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企业经营情况出现下滑,收入下降,出现了一些风险信号,本着对风险的高度敏感性,该行果断决定在贷款到期后立即收回。

——把握国内、外经济动向,关注企业风险信号。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国内企业,部分企业出现风险信号,风险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大连民生加强了对存量授信客户风险信号的识别、分析,果断退出多个客户。

——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各项清理工作。2008年以来,各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呈现过度态势,风险显现,引起了大连民生的高度关注,该行在2009年末就针对存量平台贷款进行专门的听评会,开展早期的排查、清理。2010年年初开始,国务院、银监会等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提示及早期的“解包还原”工作逐步展开,大连民生又第一时间成立由行领导牵头的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各项清理工作,充分发挥出防控风险的作用。

目前,大连民生全面风险管理稳步实施,有效的风险管控成为了业务快速发展的基石。

转型:矢志不忘“服务大众情系民生”企业宗旨

“服务大众 情系民生”是民生银行的经营理念,体现在创造性开办“粮食银行”,支持三农建设;体现在推出小微金融,开启国内金融“微”时代;体现在大连民生建行12年来,累计信贷投放830亿元,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更体现在民生银行不忘广大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的社会责任感。在各种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分行党委领导下,大连民生全体员工总是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捐款捐物、资助灾区。2008年,全行为受南方冰雪和地震灾害地区捐款累计达62.9万元,仅“特殊党费”一项就达25.3万元;2009年开展尊师助教捐款活动,共捐出15.6万元;2010年,分行团委、工会组织分别向青海玉树地震捐款114,300元,为云南干旱捐款80,000„„上述这一幕幕充分体现出大连民生员工们的民生情怀。

大连民生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以人为本,打造和谐的民生家园”的思想渗透始终,推动着别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为调动全体员工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近年来,分行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大型文体活动和一次大型年终总结表彰大会,这两项活动成为分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保留内容。职工运动会、辩论大赛、演讲比赛、青年员工才艺大比拼、“民生达人”选秀活动等一项项精彩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示了全行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增强了员工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大连民生的快速健康发展,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鼓励。大连五一奖状、辽宁省优秀经营企业、全国银行系统外汇业务现金单位、辽宁省银行业最佳管理单位、档案管理省特级单位、大连市纳税信誉AAA级企业,最佳市民理财服务机构等一项项荣誉称号记录了大连民生不断前行的轨迹。

大连民生的员工们表示,他们将在分行党委的正确带领下,群策群力,开拓进取,以优异成绩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在推动民生银行“二次腾飞”的伟业中谱写新的辉煌。

下载我看转型中的绩效考核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看转型中的绩效考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事管理中绩效考核“三级跳”

    了解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经常会采取月考、段考、期终考试等形式;但要了解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表,企业管理者应该何来考一考呢?建立绩效考核制度,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

    浙江中小企业怎样看转型升级

    浙江中小企业怎样看转型升级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9-07-24 15:01:26)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彬彬 在经济上行期,转型升级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在经济下行期,转型升级的企业比重则相应......

    我看多媒体教学中不足(精选5篇)

    我看多媒体教学中不足 语文组 张 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时刻面临的问题。美国教育学者加里。D。鲍里其在他的《有效教学方法》中也提出了......

    回看历史振我中华文

    回看历史 振我中华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看历史 振我中华》。 历史的风,吹翻起六十八年前的那一页。在我的眼前,历历浮现出,那冰雪覆盖的1935......

    我看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教学

    我看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教学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三个月的国培顶岗实习很快结束,在此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提高,还是为人处事方面。三个月的教学也让我重新了......

    我看校园文化

    我看校园文化 (采访对象:社团联合会主席熊自栋 记者:宋禹廷) 记者:您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当前社团的结构状况。 熊:我校各类社团共40多个,包括院系、校系的社团。其中院系......

    我看西游记(大全)

    我看《西游记》 --浅谈其与佛教的关系 姓名:**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号:2014*** 我看《西游记》 --浅谈其与佛教的关系 1佛教与《西游记》的主题 《西游记》的主题......

    我看两会(定稿)

    我看两会 ——2014两会学习心得 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学号:12032317姓名:张克庆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举国关心,万众瞩目。而“两会”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