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看教育
我看教育(1)
近来,浏览报刊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位基层领导参加了县教育局会议,要求学校上报学校某部门负责人的名单,于是,这位领导会后当即就向这个部门上报了。可是,隔了几天,学校电话铃声响了,传出厉声责问的女同志的声音:“你是××学校吗?我是教育局××部门的。你们单位怎么回事,规定你们在×月×日×时之前上报××负责人的名单怎么还没报”。只听接电话的校长:“哦„„哦„„对不起,现在我就派人去”。校长找到参加会议的领导,询问一下,这位领导很委曲地说“当时就报了啊?下面我有课啊?要不我发个邮件吧。”这位领导拨通教育局这个部门的电话,说:“某某主任,您好,我用邮件发给您可以吗?”这位领导大声地说:“不行,必须要纸质的,盖上学校公章”。“唉,离县城几十公里„„”。这位领导长叹一口气。此报道是当前官僚主义情况下的教育无奈、无能和现代教育思想严重缺失的典型反映。为了一个名字,既要亏欠学生一节课,又要花差旅费,还得浪费半天时间,真是官僚主义害死人。据说,现在的校长整天忙于开会,有时,一个半天召开了三次会议,副校长、工会主席、校长轮番上阵。这反映了新的形势下的教育体制的弊病,学校是教育的基层,不能这样下去,否则,就会丢了学校的魂。
第二篇:我看师范生免费教育
我看师范生免费教育
近两年国家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一部分学生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对促进教育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育的发展应该有很好地推动作用。
为什么要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第一,是不是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类院校?推出这项优惠政策是为了吸
引学子去报考师范类院校。真要是这样,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的一部分是因为贫困或是冲着优惠政策而去的。我从这个角度思考:应该改革师范教育,增加这类学校的办学压力,提升它们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政策的照顾不能算是长久之计。
第二,是不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如果真是这样,我认为大可不必。
只要国家舍得花银子,大幅度地、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谁还会拿着贫困的教师作笑话、调侃的素材,也会有很多人把教师当成可安身立命的职业去用心经营。在经济的时代,在经济的社会,教师只有混得温饱,才能挺起精神的脊梁。
第三,是不是我们的教师太少了?应该是。在一些经济非常发达的区域,教
师可能都超编,甚至有人只拿饷不上岗。在中国更广大的发展中区域,教师缺编现象很普遍,有些地区连基本的课程都不能开展,就因为没有教师。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贫穷、偏远地区的教师资源配备缺口。从长远来看,从宏观上加以调控,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应该是根本之计。
国家应该还保留最厉害的一招在手心里:切实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舍得在教育上花银子)。
第三篇:我看教育信息化
我看教育信息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信息化不断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方式也随着瞬息万变,教育的信息化已然逐步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愿意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是先进的,它给课堂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为教育者新的压力与挑战,如何驾驭好这一教育技术,这是对教育者的一个考验。因此,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给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对技术的理解与运用方面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
想着自己小时候的小学课堂,老师站在三尺讲台,拿着教科书,拎着小黑板,给我们上着不同的课,那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现在的课堂是多样化的,也是多彩的,这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更多的知识与收获。那时候的课堂上小黑板就是课件,老师提前写好第二天上课时要用的材料,那时候我记得最高端的就是实物投影机了,老师们把自己写好的或是制作好的教学素材投影在那,这样的课堂已经是生动、活泼的了,我记得当我看到实物投影时是惊讶的。
现在,自己站在三尺讲台上,在互联网上搜索着自己所需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整合之后服务于自己的课堂,给学生展现着信息化的课堂,不仅是实物投影,还有电子白板,各种电子仪器的进入,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也让我省事了不少,比方说最有效的是几何画板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有些动点问题,动形问题,往往你煞费苦心花了半个小时自以为讲透了,但是学生还是茫茫然的。这时候采用几何画板,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此时无声胜有声。当然问题也是有的,比如教师过于注重课件的作用,而忽视了自身的解读与讲述,忽视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课堂上多媒体设备代替了教师,屏幕代替了黑板,课件成了为课堂的主宰。虽然文本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也少了。
总之,我觉得教育信息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需要我们好好衡量与把握,如何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的教育材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让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吸引力,让课堂效率不断提升。
高萍家长
第四篇:我看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是对自我的认识。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不完全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专业知识,掌握了多少技术,更重要在于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目的之二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思想的社会一分子,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学业,更应关注他人,关注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的之三是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大学是知识经济之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目的就是对知识的探索与传播;第四是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通过大学教育意在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形成环境道德观,养成关心与爱护环境的素养。
大学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整个国民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身处其中的教育环境,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有传统教育的影响,社会、家庭精英情结的影响,大众化教育过渡期的影响,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理性看待的。
很多大学的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需求,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经济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随之而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至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大学里,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这表现为: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的课时较多,而需要动手操作的课时较少;在实验室建设上,实验用的仪器和设备落后或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并且实验室不能按学生需求开放。
除了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风气也是很重要的。学风下降是近年来大学教育中出现的又一问题,学生学习不踏实、浮躁,虚假。
中国人的教育观念总体来说还算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比较严重,不能否认传统文化是我们几千年文化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大学教育的重点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就现在来说,教育的重点已经和经济紧密结合,而且政治因素显得更加锐利,传统文化将作为借鉴性的内在因素继续发挥作用,但已不是重点。我们大学的教育应该着重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性人才,应该更加开放思想,开拓创新,重点放在如何与经济结构相协调,与政治体制相配合,与传统文化相兼容的多元化教育体制。而不是就哪一因素拿出来唱独角戏。假使这样,既违背了教育的思想也违背了教育的目的。
北宋学者欧阳修曾言:“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未来的大学教育要立足于实践,适时改进,重在调整,突出创新,这样,前景必然美好!
第五篇:思想汇报——两会,教育之我看
思想汇报
——两会、教育之我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青年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更应心忧天下,看到两会上代表们热烈讨论,进言献策,我禁不住热血沸腾。在此,我就教育这一问题阐述一己之见。
教育是兴国之器,安邦之本,是培养早就人才的重要手段。教育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只有教育水平提升了,国家才有向上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好自己使命。尤其是在中国这一个人口大国,教育总体水平较其他发达国家还略低,想要提升教育总体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加大财政投入,降低教育“门槛”
两会上北大校长周其凤提出,由于中央政府允许高等学校贷款扩招,现在全国的高等教育大概有二、三个亿的银行贷款,因此应加大国家投入。虽然他的意见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仍然还比较低,对比中国与日本、美国等特别注重人才培养的发达国家的重视教育发展的程度,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地方政府对财政拨款的落实程度,我们也不得而知,令人好奇的是,去年5·12大地震中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校舍一并倒塌?没有这些基本设施的保障,教育从何而兴?
备受人们关注的“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学杂费减免”的政策近年来逐步落到实处,老百姓也确实从中受益,但教育收费就好像一根气球棒,中间捏紧了,两端却膨胀了。说白了,就是一个收费的“转移”——学前班,幼儿园与普通高中的学费、学杂费正以直线上升。如今学前班的平均收费相当于义务教育一年,安化县一群众反映,小孩的学前班费用为1400+150(牛奶费),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前班的费用仅为8元,再来看看普通高中的情况:如今高中的普遍收费不低于1500元,特别是有些民办高中高三年级的收费竟高达2200多元,还不包括补课费,试卷费之类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费用仅为300元,不知道这些学费、学杂费上升的幅度是否与人均收入的上升幅度相当,亦不知道这是否就是近年来高呼的“减负”“减免学杂费”的预期效果。如此昂贵的费用不知道是否起到了“降低门槛”的作用,在我看来“门槛”这个东西本身就不应该存在,几千年前,私塾、疏远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在孔子起,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经过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教育在束缚中生存,经过解放再到只是高度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更应提倡全民教育,我认为全民应无条件地接受义务教育,至于义务教育的具体年限,这里不作探讨。
“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及其普及,依我来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自有它的道理”——兴国安邦治天下,必先善其教育。
二、教学应注重创新性,成效性
且不论教学环境,教学条件需要如何保证,教师——这一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群体,其素质与教学质量都亟待提高。中国教师队伍庞大,在应试教育主导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教师们面临着薪酬、职称、职务、升学率、考核等多重压力,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走入填鸭式教育的死胡同,大思想家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同样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不是如今站在中、小学甚至大学讲堂上的那些照本宣科的“师”者。
当然,在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教师们不免叫苦不迭。大学里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职称就有十三级。教师是全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本应崇尚学术自由,追求学术平等,至于其贡献大小,应另有其嘉奖鼓励的办法,职称的评定应是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因什么样的材施什么样的教。而不是作为衡量其贡献大小、工资高低、地位上下的标准。
两会上有代表提出,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为例鼓励优秀教师服务农村贫困地区,必须把教师逐步变成公务员。但我认为此举无疑加重了公务员,教师队伍以及全社会人才管理的负担,教师是教师,公务员是公务员,虽说同为人民服务,但不可“官师勾结”,不然,社会上业已存在的官家子弟进入重点学校的现象势必继续“蔓延”,虽然我在此并无刻意批判官场黑暗的意图。在此,我还想说,如果为了鼓励教师服务基层,那么,医生是不是也可以一并扩充进公务员队伍呢?
当谈,教学质量的好坏,全社会的巨大压力给教师及其教学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是,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教师就是要教书、育人,课堂上应注意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的激情与乐趣,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才达到了教书、育人;教真、育爱的真正目的,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所说——“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信息”。
三、改革完善教育机制
升学,特别是高考、成绩考核、重点班级、重点院校、重视外语、重理轻文„„当前社会存在如此多的教育体制的弊端,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们普遍素质单一与应试教育得以“肆虐”的“肥沃土壤”,或者说是应试教育体制下滋长出来的“瘤子”,良性抑或恶性暂且不论。毋庸置疑的是它的确是造成学生们缺乏自主性,教师缺乏创新性,学校缺乏良性竞争,学术界缺乏生命与活力的重要原因。
两会中又代表建议,增加高考次数至一年三次,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我认为,一年三次的高考不可取,此举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据我所知,每年高考的管理、戒严,无论是从交通还是政府管制都给社会及各行业带来了压力,也给考生带来的压力,虽说是增加了考生被录取的几率,但无疑给考生心理,生理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担,再次是加大了招生的负担,引发不公平危机与秩序混乱。如果说一次考不好就有第二次、第三次,那么所有的考生是不是都能如愿以偿地进入理想中的大学?那么相应的每个大学是不是因此就都能招收到最符合条件的学生?如果是,人人得而上大学,那么竞争又何在?如果不是,那么此举是否与大力兴办高等院校殊途同归?那么又为何不把大笔的心思与精力放在高等院校的建设上面呢?毕竟高考失误的学生终究是少数。
因此,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弊端重重,还有许多不足与值得探讨完善的地方,要想实现由应试教育这个“大头”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不仅需要“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积极参与。我期待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一派生机!
以上就是这个月以来我对两会对教育一点浅薄的看法,望党组织予以指正。此致
汇报人:王玲芳 敬礼
2009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