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识型员工管理
知识型员工管理:迎解世纪挑战
2006-3-29 11:45:2
3世纪管理挑战:知识型员工管理与生产力提升
“我们时代最久盛不衰的管理思想家”(美国《商业周刊》语)彼得•德鲁克先生在《21世纪对管理的挑战》一书中指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是21世纪对管理最大的挑战,在发达国家这是它们生存的需要,舍此就别无它法能维持其领导地位和维持其生活水平。”他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也是最独特的对管理的贡献是制造业中手工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了50倍。21实际对管理最重要的贡献同样地将是提高知识工作与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20世纪企业最值钱的资产是它的生产设备,而21世纪企业或非企业最值钱的资产则将是知识工作者及其生产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加入WTO的临近,人才的竞争已近白热化。我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困惑: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留不住人才、用不好人才、激不活人才。
据对国内IT行业的人力资源调查:50.5%的青年肯定自己不怕失业;肯定自己“经常担心”失业的比例仅为8.8%。从职业类别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干部仍然是最不担心自己会失业的,占到61.2%和59.8%。那些从未担心过失业的青年中,认为自己无法找到工作的比例仅为14.4%。明确表示自己能在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比例则高达77.8%。而在那些经常担心自己会失业的青年中,有四成强的人(42.2%)认为自己无法找到工作,还有近一成的人表示不知道,能明确表示自己会在1-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仅占1/3(34.9%)。这意味着那些经常担心自己会失业的青年,他们面临着双重的苦恼和压力:一是担心自己会失业,一是担心失业后找不到工作。
二、谁是知识型员工
知识工作者或知识型员工是相对于技能型工作者来说的,二者最为关键的区别在于对知识和技巧运用的程度不同。生产线上的工人可以被看作是技能型工作人员,而以计划为主要任务的经理助理,以及工程师和程序员等则都是知识型工作人员。
据此,我们认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皆为知识型员工。尽管我们对知识型工作者及其生产力提高的策略探索,与对技能型工作者及其生产力提高的认识相比较,可以说,知之甚少。但现实迫切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探索,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制度化方案。
21世纪,国家的核心是企业,企业的核心是人才,人才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者与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三角:知识型员工、知识工作设计、知识工作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1.知识型员工由于其拥有知识资本,因而在组织中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劳动成果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这就必然带来新的管理问题:
(1)授权赋能与人才风险管理。一方面要授权给员工,给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另一方面又要防范授权时所带来的风险。一个人才可能带给企业巨大的价值,也可能会导致整个企业的衰败。人才的风险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2)企业价值要与员工成就意愿相协调。知识型员工具有很强的成就欲望与专业兴趣,如何确保员工的成就欲望、专业兴趣与企业的所需目标一致是一个新问题。如研发人员要面向市场把注意力集中在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上,而不仅仅是获得业界的支持与评价。
(3)工作模式改变,如虚拟工作团队。知识型工作往往是团队与项目合作,其工作模式是跨专业、跨职能、跨部门的,有时并不在固定的工作场所,而是通过信息、网络组成虚拟工作团队或项目团队,这种工作模式与工业文明时期严格的等级秩序、细密的分工条件下的工作不一样。如何进行知识型工作的设计,也是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
2.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的流动意愿,不希望终身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由追求终身就业饭碗,转向追求终身就业能力。
(1)员工忠诚具有新的内涵。流动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忠诚关系。
(2)由于流动的加速,企业人力投资风险由谁承担成为企业面临的抉择。
(3)流动过频、集体跳槽给企业管理带来危机。
3.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并且藐视权威,极力追求能张扬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如此,企业组织如何搭建舞台,让员工一展才华,提升员工职业满意度?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应关注的核心问题。
4.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衡量,使得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变得复杂而不确定。
(1)个体劳动成果与团队成果如何进行确定。
(2)报酬与绩效的相关性。知识型员工更加关注个人的贡献与报酬之间的相关性,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公正、客观的绩效考核体系。
(3)工作定位与角色定位。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每个人在企业中的位置,不再是按照工业文明时代企业严格的等级秩序和细致的分工体系精确定位,而是
按照现代数学进行模糊定位。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传统的工作说明书变得越来越没有用,取而代之的是角色说明书,即对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的管理,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上来确定员工的任职资格、行为标准、工作规范。传统的职务说明书已经不足以清楚地确定一个人在企业中的定位问题,回答不了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需要跨部门、跨职能的团队合作问题。
5.知识型员工的能力与贡献差异大,出现混合交替式的需求模式,需求要素及需求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
(1)报酬不再是一种生理层面的需求,其本身也是个人价值与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报酬成为一种成就欲望层次上的需求。
(2)知识型员工的内在需求模式是混合交替式的,使得报酬设计更为复杂。
(3)知识型员工不仅需要获得劳动收入,而且要获得人力资本的资本收入。即需要分享企业价值创造的成果。
(4)知识型员工出现了新的内在需求要素。这些要素是传统的需求模型难以囊括的。如:利润与信息分享需求、终身就业能力提高的需求、工作变换与流动增值的需求、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求等。
三、共建企业与员工利益共同体
据调查,企业真正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1)事业吸引人,工作有成就感;(2)同事间关系融洽;(3)工作时心情舒畅;(4)加工资、奖金;
(5)领导的信任与器重;(6)工作条件优越;(7)家庭和睦;(8)晋升机会
(9)表扬、奖励;(10)爱情激励。
使用人才,仅有一纸合同,便会显得如此脆弱、苍白无力。如今人才寻求的是一种“价值共鸣、远景共建、事业共干、发展共求、利益共享。”因此,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契约,不仅有纸面契约,还应发展心理契约、情感契约、价值契约等。为此,企业只是员工共同搭建的一个舞台。舞台上的所有人都是以价值为纽带的战略伙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是“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那些发展迅速的企业,最为关键和最具代表性的原因是建立了一个包括企业所有员工在内的新的“利益共同体”。以“共同远景、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分享”为特征的“企业利益共同体”建立,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更新,并且实施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1)使员工成为企业实实在在的主人。员工持股从本质上承认了劳动力、智力也是资本。同时也从根本上避免了人才流失,凝聚了人心,形成了一支富有团队精神的队伍。
(2)使人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使知识能创造财富。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的,企业是人们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从这一观念出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即产业报国,发展成材,充实富有。而正是这样的“利益共同体”,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使其产品成为知名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四、智力资本及其业绩评鉴:激活知识型员工的关键
我们对“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开发、培养人才不够,重使用、轻开发;人才流失严重;薪酬分配不公;考核不合理、不科学;激励不够,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人员流动受到一定限制;人、事不匹配;人治现象严重、论资排辈;基本制度不健全,且观念落后;领导对人力资源工作不重视”等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被调查者中有54%的人提到了“开发、培养人才不够,重使用、轻开发”;50%的人提到了“人才流失严重”;48%的人提到了“薪酬分配不公”;45%的人提到了“考核不合理、不科学”;40%左右的人提到了“激励不够,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从此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充分有效地激活人力资源”。因为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是一种激励人力资源的手段,开发、培训人力资源,提升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等,拓展发展空间,实际上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人力资源的措施。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是激励人力资源的依据。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严重,通常是人才缺乏适当激励的一种不良结果。
知识、技术、智慧等已成为企业知识型员工获取报酬的核心依据。如何科学、合理地评鉴知识型员工的知识、智慧和技术等智力资本及其在企业组织中的表现结果,并客观、公正地酬赏之,将是管理知识型员工,激活人力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课题。
报酬是对知识型员工智力资本及其表现结果的一种肯定,没有对知识型员工智力资本及其表现结果科学、合理的评鉴,就不可能对知识型员工客观、公正的酬赏。为了对知识型员工提供客观、公正的酬赏,必须对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及其绩效结果,即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能力、技术及其在一个企业组织中的行为表现结果,给予科学、合理的评鉴。并且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结果还受制于企业组织给其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机会和激励措施等。知识型员工绩效结果的考评主要应从四个方面(4W),即为什么、作什么、作得怎么样和如何应用这些评鉴结果来进行。只有如此,才能激活人力资本。
五、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美国学者A•萨克森尼安的《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与硅谷》对造成美国这两个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差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作了深刻的比较分析。这本书在1994年一出版,就引起了各地区发展政策制定者和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原因是尽管128公路地区与硅谷开发相近的技术,在同一市场上活动,结果却是后者蒸蒸日上,前者逐渐走向衰落。作者令人信服的证明,发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存在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该书的作者写道:人们,包括硅谷人,往往都没有注意到硅谷那种合作与竞争的不寻常组合同其他要素共同构成的制度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成就。其实,正是硅谷的这种地区优势是促使硅谷企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如果希望本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就不能只盯着物质资本或技术本身,而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到创建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去。
1.支持一切有创业能力和愿望的人创立自己的事业;放手发展中小企业;把目前大量存在的产权边界模糊、政企职责不分、内部管理混烂、不注意增强自己的核心能力的经济单位改造成为真正的企业。
2.建立游戏规则,确立能够保证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3.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不利于人潜能发挥的评价标准和落后习俗,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发展和创造的文化氛围,从而焕发人们的聪明才智,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4.创新并实践新的人才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人力资本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因此,相关政策和制度设计检验的最终标准,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需要培育冒险和创业的文化氛围,要鼓励个人创业,弘扬创业精神,要造就良好的、容忍失败和挫折的文化氛围。人才政策要能够鼓励人才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允许通过知识和管理入股,实现知识的价值。要按市场规律要求,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确立能够吸引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发展与成果转化的利益机制。可以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如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管理入股、创业股等。通过企业股份制改造,探索建立适应于以智力资本为主的新型激励机制。高新技术企业改制时可做管理股、创业股和股份期权的试点。技术、管理入股的比例,不应该人为地规定多少或规定上限,应该由企业的资本、技术投入双方自己协商确定,或者说由市场来决定。
可见,人才、技术优势(如众多的大学、科研院所)是珍贵的资源。但是,没有好的环境条件,人才、技术和资金就难以发挥作用。反过来,有了好的环境,可以将人才和技术吸引过来。对传统产业是这样,对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这样。正是在这个角度上才有了“制度重于技术,人才重于资金”的结论。
第二篇: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
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
来源:正略钧策作者:康舰 魏文雯2012-11-02 09:49:0
3Facebook上市后的动向一直是近期备受各界关注的话题,近日,其CTO布莱特·泰勒即将离职创业的消息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对于Facebook今后是否有能力留住泰勒这样的天才型员工,人们始终抱有疑问。再看同样是新兴互联网上市企业的Zynga,CEO马克·平卡斯的铁腕治理已经可以看到反面效果的端倪,人才流失的风险日益紧迫。不仅仅是Facebook和Zynga,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典型,互联网行业的多数企业普遍面临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离职创业和频繁跳槽是这个行业的一大特色。从互联网行业的特色出发,知识型员工管理的难度可见一斑,为此也引出那些时常困扰管理者的疑问:
为什么知识密集型企业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
为什么凭借高额薪酬无法真正满足知识型员工的诉求?
为什么知识型员工“不听话、难管理”?
为什么有知识有能力又有业绩的员工总感觉很清高难沟通?
这一个个问题,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发展步伐一直困扰着企业界的管理难题。要探讨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就必须研究知识型员工这一群体的特质。
什么是知识型员工?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彼得·德鲁克,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而当今,知识型员工已普遍泛指那些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并在工作过程中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创造价值,运用智慧对知识进行创造、传播和应用的工作人员。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知识型员工群体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并渗透在各行各业中,其中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等知识密集型行业领域尤为集中。
群体特征——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解析
当前经济大背景下,不同类型的企业都或多或少拥有一批知识型员工,比如知识密集型企业员工群体的大多数成员,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层或技术层的部分员工。知识型员工难管理,说明这类员工具备区别于普通员工的独特的群体特征。
首先,知识型员工的综合能力素质较强,这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知识型员工多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常掌握一项或几项专业技能或最新技术,知识储备丰富,视野开阔,对社会、行业、专业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多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相对于机械化的简单重复性劳动,知识型员工更喜欢富有创造力的工作,更期望在工作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他们沉浸于运用知识和灵感进行的创新性活动当中,并善于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推动着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知识型员工所具备的这些能力素质,成为他们强大的内在资本,实际上在职业的选择中也使他们成为更占据主动的一方。
其次,知识型员工独特的性格特点,也是这一群体难管理的原因之一。知识型员工个性多自由、张扬、独立,自主意识较强,不愿意受制于物,更不喜欢硬邦邦的制度约束。他们从事的多是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因此更倾向于让行动遵从于自我意识,认为僵硬刻板的工作时间、地点和形式会扼杀自己的创造力。这些性格特征也使得这一群体常给人以自我为中心、天性傲慢、不愿服从纪律的印象。
此外,知识型员工对自我价值十分看重,有强烈的表现欲,渴望在工作中展现自我、证明自我、实现自我,并希望自身价值能得到社会、组织以及其他个体的充分尊重和认可。成就感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可能是物质难以衡量的。正是如此,使得知识型员工更愿意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发挥专业特长、实现事业成功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比物质奖励更重要。
知识型员工对专业和职业的忠诚往往大于对组织的忠诚。特殊的群体特征也赋予他们随时接受新工作、迎接新挑战的能力与自信。当现有工作无法提供良好的施展平台和职业发展空间,个人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时,知识型员工很容易选择忠于理想和个人意愿转而投向新的组织或新的工作。
管理挑战——知识型员工管理难点解读
德鲁克很早就提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20世纪最大的管理难题。如何管理好知识型员工,充分发挥其潜能,提高其工作效能,一直都是现代企业不断思考的、经久不衰的论题。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吸引并留住知识型人才,还有如何有效地激励知识型人才和运用合理的方式约束他们。
美国著名知识管理学家玛汉·坦姆仆的实证研究中发现,能够激励知识型员工的主要因素中,“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分别占据了33.74%、30.51%、28.69%的权重,而“金钱财富”仅占7.07%。1996年美国另一项对5500名毕业生的调查中,得出知识型员工的主要激励因素分别是对工作的兴趣、运用技能的机会、个人发展、感觉做的事情重要,而报酬仅列第九位。这些结果是知识型员工群体特征的鲜明印证,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个共性,金钱不是他们所看重的能够认可和衡量其工作价值的唯一方式,自由的成长的空间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他们来说可能更为重要。
表1:玛汉·坦姆仆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分析(1998)
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权重
“个体成长”33.74%
“工作自主”30.51%
“业务成就”28.69%
“金钱财富”7.07%
显然,待遇已不是吸引知识型员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全面地满足知识型员工的诉求,从而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
如果个人价值得不到很好体现,成长空间受限,无法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尊重,知识型员工很可能会选择更适宜自己职业发展的组织,考虑到知识型员工择业的优势,企业必然很难吸引并长期稳定地留住这类员工。
知识型员工的产出与贡献,往往是无形的脑力劳动的成果。脑力劳动没有固定的评估规则和标准,因此如何进行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估并给予知识型员工合理的激励,是另一个难题。
此外,组织需要寻找一种令知识型员工不感到压抑又行之有效的约束手段。知识型员工思维与行为都时刻充满活力,如何使这些活跃的分子在组织的框架内充分发挥能动性,又掌握好约束的分寸不至于使其失去活性或产生逆反情绪,更是一个管理的难点所在。解决方法——知识型员工管理诀窍解密
针对上述难点,传统的管理模式还适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压式的、严格制度化的、命令与控制型的管理模式,对知识型员工很可能产生反效果。德鲁克建议,对知识型员工应该“引领”而不是单纯的“管理”。也有学者指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关键在于培养员工与组织间的良好关系,要赢得知识型员工的心。基于上述论点,正略钧策认为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顺应群体特征,充分考虑其实际诉求,通过营造信任、平等、尊重、自由的企业文化氛围,运用文化引导的柔性管理方式,强化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情感纽带。
首先,组织要给予知识型员工充分的尊重与认可。对知识型员工个人价值的肯定是关键所在。
其次,组织需要时刻关心知识型员工的成长,提供自由施展才能的平台和相对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
另外,创造一种自由、民主、公平的工作氛围,提倡民主参与的决策方式要更优于高度集权。
此外,激励方式要更加灵活,更多地实施正向激励,同时重视精神和情感的激励。管理风格可以适当宽松,这也是组织对员工职业操守和工作能力充分信任的体现。
最后,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也要求管理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要有足够的心胸,不仅正视这个群体的个性特点,还要包容他们犀利的语言和张杨的风格。如果做不到这些,知识型员工最终很可能发展成为管理者的“心病”。
成功经验——优秀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借鉴
谷歌(Google)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其倡导的“自由文化”已成为国际互联网行业的一个传奇,不但成功塑造了谷歌特立独行的企业形象,同时对知识型员工管理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谷歌人常说“像享受生活一样享受工作”,在谷歌,工程师可以带心爱的宠物上班,随意装点自己的办公空间,悠闲地骑滑板车穿梭于办公区域之间,随时享用丰富的餐食,充分跟随自己的习惯与灵感享受弹性工作制,自由支配2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很多人戏谑谷歌的这种管理方式属于“放养式”管理,但这样的管理模式剔除了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解决了工程师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最重要的是为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提供了自由驰骋的空间与平台。谷歌“自由文化”氛围下种种“破天荒”的做法,是组织对员工信任和关爱的充分体现,也是对工程师个人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知识型员工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提高工程师工作效能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这一群体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如果说谷歌是“自由式”文化的代表,惠普则是“人本式”文化的典范。惠普创建人之一比尔·休利特认为在行业竞争及群体特殊性的背景下,面对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问题,企业很难直接去改变,惠普的选择是秉持人性善的价值观,充分信任员工,一切从员工利益出发,为员工提供做事的机会,学习的机会,赚钱的机会,晋升的机会。惠普一直的愿望是“让每一个离开惠普的员工说惠普好”,通过人本文化的道德熏陶,让企业自身成为令人尊敬与憧憬的所在。惠普原助理总裁高建华在自己的书中提到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高建华还在惠普市场部担任高级工程师时,曾一度想要跳槽到另外一家企业从事销售工作,但他的离职意愿得到高层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和挽留,主管经理甚至推掉总裁会议与他促膝长谈,事后更邀请总裁与他面对面交流,人力资源部总监为他客观分析了两个工作机会的前景与利弊。高建华深深被组织对员工的重视所感动,在充分考虑人力资源总监的中肯建议后,最终选择了留下来。在员工提出离职时,惠普的管理者并不认为这是员工对组织的背叛,而是选择站在员工的立场上,从员工利益出发看待问题。
曾获得“2011中国最佳雇主”称号的腾讯公司,也深谙用企业文化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奥妙所在。马化腾始终认为“人”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腾讯在致力于营造平等、自由的工作氛围的同时,将“关心员工成长”作为其核心管理理念。腾讯人力资源副总裁奚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腾讯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舞台。由于互联网行业创业成本低,腾讯也不乏为追求理想和更好的发展空间而离开公司自主创业的员工。但是根据回访数据显示,这些离职员工创业的成功率不到5%。腾讯为避免员工做出不必要的牺牲,开始借助公司的大平台鼓励员工内部创业,不但为员工事业的成功助推,同时为企业的创新带来持久动力。
从鲜活的案例不难看出,借助企业文化对知识型员工的柔性管理模式确实能收到绝佳的效果,然而自由的氛围,宽松的制度,民主的决策虽然好用,却必须掌握分寸。过分自由、宽松和民主的管理方式容易走向“一盘散沙”、无组织无纪律、决策效率低下的另一个极端。此外,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从源头入手,在招聘过程中就提前判断其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是否匹配。若价值观差异太大,容易造成本来就自我意识强烈的知识型员工更难以融入组织,同时也会提高人才流失的风险。正略钧策建议,企业在招聘知识型员工特别是管理岗位的知识型员工时可增加价值观测评,确保新员工的理念与组织的文化理念不会存在较大偏差,以保证新进知识型员工能够顺利地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之中。
第三篇: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摘要:相对一般员工而言,知识型员工由于所从事专业特点与自身特点,管理方法上一直存在不适应。文章从冲突视角,尤其是知识型员工的专业—组织冲突入手,着力揭示知识型员工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之间的关系和本质,提出通过组织认同的塑造,协调专业—组织冲突,形成员工与组织的命运共同体,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提供一些启示。关键词:知识型员工;专业认同;组织认同
随着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日益突出,知识型员工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同时也给传统管理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最早由德鲁克提出,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给产品带来附加值,控制了财富的创造水平,是企业成功的潜在影响力。近几年,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从关注知识员工本身的性格特征转向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有效促进他们工作的方法与途径上。从冲突视角进行分析,为管理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好方法,尤其是专业—组织冲突这一议题,在目前国内研究尚不普遍。本文从这一视角入手,在对知识型员工专业—组织冲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方法。
一、冲突的定义
冲突并不存在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Thomas认为冲突是“一方感到另一方损害了或打算损害自己利益时所开始的一个过程”。Fink认为冲突是“在任何一个社会环境或过程中两个以上的统一体被至少一种形式的敌对心理关系或敌对互动所连结的现象”。Wall和Canister的定义是“冲突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感知自己的利益受到另一方的反对或者消极影响”。因此冲突可定义为行为主体之间因某种因素而导致的对立的心理状态或行为过程,或是两方或多方彼此感觉对立的情况。冲突的含义很广,既包括人们内心的动机斗争,也包括外在的实际斗争。
二、知识型员工的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冲突
相对一般员工而言,知识型员工由于所从事职业特点与自身特点导致与组织的关系存在双重认同的冲突—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之间的冲突。这是造成组织层面冲突与个体内心冲突的根源,可能导致知识型员工敬业度降低、工作倦怠和离职等一系列行为。
(一)知识型员工的专业认同
知识型员工会体现出强烈的专业认同倾向。专业认同是指“个体按照其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从事该项工作个体的典型特征定义自己的程度”。专业工作角色具有独特的态度属性和价值观。当一个知识型员工认同自己的专业时,他会将这些独特的职业特质和价值并入自我的身份中,成为引导态度和行为的基础。可见,知识型员工将工作视为进一步发展专业技术和建立专业声誉的过程。
(二)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
Male与Ashforth(1992)认为组织认同是成员与组织一致或是一种归属于组织的知觉。由于认同都是针对特定组织而产生,为此具有难以模仿的特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当人们对某种团体产生认同时,会表现为组织成员有较多的合作行为、较多的与组织对手竞争的动力以及较多的组织公民行为。组织认同已经被证明(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与绩效正相关与员工离职率及离职意向负相关。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感的产生意味着“我们感”的形成,是与组织结成事业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心理基础。对知识型员工而言,若是组织认同已经构成了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离职对他们而言则意味着某种心理上的缺失。
(三)知识型员工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冲突分析
知识型员工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存在矛盾,从本质上说是由于知识型员工从事的行业,专业化分工与外部网络实体对组织内部劳工分工提出了不同要求。一方面,专业化趋势要求在某些领域内形成一定行业内部团体,他们与组织传统的层级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制度上的、文化上的冲突。知识型员工倾向于以他们涉足的知识领域来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在特定的机构中工作,但他们并不对这些机构有归属感。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不同机构中从事同一种知识工作的人更有认同感,而不是对同一机构中从事不同知识工作的人有认同感。
组织—专业冲突在组织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不匹配时发生。由于组织关注于控制和职权、规则和制度,对组织的认同可能与知识型员工对专业的自主性和高标准的主张相冲突。这种冲突会引起专业人员在满足组织要求与满足专业价值观和判断时进行妥协。这种妥协越多,冲突就越大。在组织中,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更多的是通过工作小组的形式来实现,使得在任务小组领导者的行政管理体系之外,又可能存在一种专家体系,激化专业—组织冲突。这种冲突会激发知识型员工心理的矛盾和冲突,产生疏远心理和行为,最终导致敬业度降低、工作倦怠和离职行为。
三、组织认同: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的出发点
知识型员工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之间存在的冲突,以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雇主对员工选聘与解聘权和知识型员工利用其手中掌握的知识在组织间的自主流动形成了雇佣双方的双向选择,往往造成知识型员工流动性较大,员工与组织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因此,员工多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是组织中的一员,即建立所谓的“组织身份”(organizational identity),进而培育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知识员工管理的重要出发点。
(一)建立鲜明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凝聚力。当一个企业的员工面对其他企业高额报酬的利诱而不为所动的时候,这就是企业文化所发生的作用。通过建立专业导向的文化、支持专业形象的提升来增加专业认同,从而增加组织认同,减少组织—专业冲突和离职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微软公司就建立了及其鲜明的组织文化与层级机构,尽可能避免管理层与知识型员工之间价值观以及行为层面产生的冲突。微软拥有既能抓生产又能参与技术决策的经理层,高级管理人员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对专业技术的要求非常高,通过流程设计与组织文化特点成功避免了官僚行政机构的过度控制,高度共享的组织文化与高员工忠诚度也使得管理层在给员工较大程度自主权的同时保持着对员工产品设计方面的必要控制。因此,对知识型企业来说,用文化来对员工实施软约束,提高他们对自身组织身份的认同感,尤其是通过建立专业导向的文化,减少知识型员工组织—专业冲突,是培育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员工的社会化过程
组织社会化是指使一个人了解承担组织角色或成为组织成员所需的价值观、能力、期望行为以及社会知识的过程。组织社会化对个人绩效、工作态度、组织认同和适应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在有针对吸引合适的知识型人才进入组织后,组织可以对新进员工采取伴随策略建立和培育组织认同。所谓伴随策略是指组织固定安排有经验的成员伴随新进者进行社会化,最典型的是“导师制”。通过导师的指派,新进人员可能将对导师的情感迅速转移到组织中,提升对组织的认同。根据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经验情况,选择适当的社会化策略,对他们组织
认同的培育和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专业—组织冲突的协调建立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合理的工作团队与任务流程
对知识型员工来说,工作中较多的采用的是团队合作与任务小组的形式,因此,组织需要给知识型员工足够的独立自主空间,在流程设计上保证团队与小组不受行政管理体系的过度控制,同时为专业人员提供有效工作的资源,建立组织中知识共享、集体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提升员工的专业认同的同时,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处理知识型员工与组织关系的关键并不在于建立一种严厉的控制系统,把人套牢挤出知识,而是希望形成一个人人愿意奉献和创造知识的管理系统。其内在要求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协调,实现组织与知识型员工的共同发展。
(四)设计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
针对知识型员工流动性较高的特点,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是留住人才的一个关键步骤。尤其在传统薪酬设计之外,根据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采用员工持股、期权激励这样的方法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许多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员工持股计划对组织认同的正向效应。因此,实践中可尝试采取股票期权、利润分享以及技术入股和管理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个人对组织的所有权。
(五)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开放而规范的正式沟通网络,加强对非正式沟通网络的引导和利用;同时,采用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方法,及时了解知识型员工所思所想,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心,在工作上帮助他们减压,设计弹性工作制度等等,都是提高员工组织认同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彼得·得鲁克.变动中的管理界[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张向前.知识型人才冲突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1).3、韩雪松.从冲突到协调: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培育模型[J].企业经济,2006(12).4、Harry Scarbrouch.Knowledge as Work:Conflicts in the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Workers[J].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1999(1).5、吴红梅.组织支持:解决知识员工冲突管理的良方[J].人才开发,2004(12).6、秦文波.冲突在知识员工学习过程中的激励作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5).*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跨文化企业的冲突管理和整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06SK102)的部分成果。
第四篇:企业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
摘要
20世纪最重要的,也是最独特的对管理的贡献是制造业中手工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了50倍。21实际对管理最重要的贡献同样地将是提高知识工作与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20世纪企业最值钱的资产是它的生产设备,而21世纪企业或非企业最值钱的资产则将是知识工作者及其生产力。企业经济管理之间竞争的重点在知识、资讯、科技综合体--知识型的人才,而经济管理中各种要素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高素质人员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第1页
在知识经济时代,推进历史进步的是知识和人才。而作为知识和人才聚合体的知识型企业将是未来世界的中流砥柱,而主流生产力的代表阶层就是那些一直活跃在一线中的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从这个概念出发,当前的很多中层经理、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都属于知识型员工。
在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企业已不能通过用低技能、低工资的雇员不断重复生产商品来保证增长。今天,企业的发展依靠创新,创新依靠知识。企业要成为知识型企业,必须拥有知识型员工。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与传统上听从命令或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的员工不同。总的来说,知识型员工应该是这样一群人:
1、他们从倾向和职业上说,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而不是从事物质生产;
2、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和创造性;
3、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把自己的见解写成文章或公开讲出来。概括的讲,他们是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知识性员工的特点具体归纳有如下几点:
1、自主性
知识型员工不再是组织这个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而是富有活力的细胞体。与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被动地适应诸设备运转相反,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远处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这种自主性也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
2、劳动具有创造性
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设备得以更新。比如说,一个工厂的机修班就得不断的从生产线取得经验,为满足设备的需要而不断的维护和改装机器。他们的劳动就得需要创造性。
3、劳动过程很难监控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非肌肉,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控既没意义,也不可能。比如说,广告商要求广告公司拟定一个比较有创意的广告。这创意得来自于灵感,是在不经意间的一种触发,不是想要有就能立即拿得出来的。
4、劳动成果难以衡量
在知识型企业,员工一般并不独立工作,他们往往组成工作团队,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综合用处。因此,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给衡量个人的绩效带来了困难,因为分割难以进行。除此之外,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比如,一个模具设计人员的功绩就难以衡量,原因不仅在于成品零件的合格率,也在于一套模具从开发到检验、到投入生产是许多人共同合作的结果。
5、较强的成就动机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
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流动意愿强
知识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经济要素,知识取代了它的位置。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降低了。
二、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创造价值最多的人,也是“最难以管理的人”。的确,知识型员工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但是也可能给你制造最大的灾难。因为他们都是一些有创造性而且能独立思考的人。由于企业对他们的工作不易做出明确的界定,这就为如何管好用好他们增加了难度。
在以往的组织中,对员工的管理主要强调控制与服从。知识型员工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运用传统的对操作工人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作为企业管理者,在培养和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中,特别是如何管好和用好知识型员工的领导实践中,请注意如下的策略:
1、管理者不摆架子
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抱负,他们往往和管理者一样对很多事情有深刻的认识,甚至在一些方面要超过他的上级。他们与管理者的接触要比工人与管理者的接触频繁的多,所以他们往往可以发现管理者的种种不足和弱点,并且不加遮掩的把自己的看法公开交流。明智的管理者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把自己摆到与员工相同的位置上,谦虚地接受员工的批评,与员工一起来讨论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
2、与员工讨论公司发展
知识型员工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往往有很多自己的建议,而这些建议一般又和他们的抱怨混淆在一起。管理者必须静下心来,与员工一起来讨论公司未来的发展。你会发现,在某些问题上,他们可能比你更有创建。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会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3、讨论和命令并重
知识型员工不太喜欢被别人命令,而喜欢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但当大家在一起讨论而达不成一致时,就需要进行决策,并采用命令方式强制执行。对于这一点,管理者掌握起来是比较有困难的,必须学会随机应变。
4、敢于批评
不必担心知识型员工害怕批评,其实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批评,但知识型员工对待批评可能更加理智和客观。管理者只要能通过批评把员工说服,员工往往不但不会生气,还可能会佩服你的管理才能。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批评,除了要有理有据以外,还要注意表达出以
下三条意思:
1、你的工作做得不错,但凭你的能力还能够做的更好;
2、我对你的要求和对其他员工的要求是相同的;
3、你们也可以以同样的要求对我。
5、制度的公正比合理更重要
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是创新性的,所以对他们的管理和业绩考评都很难制定,或很难让每个人都满意。其实,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即便某个制度不尽合理,但只要每位员工一视同仁,往往不会产生大的矛盾。制度的合理性
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改进,但制度执行的公正性一定要至始至终坚持下去。
6、必须对知识型员工忠诚
谁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忠诚,但很难做到自己也对别人忠诚,尤其是老板你自己。首先要做到你对知识型员工忠心耿耿,以换取他们对你的忠心。知识型员工一般不轻易相信任何事物,所以不要试图去欺骗他们,否则,你会失去他们对你的支持和信任。你应该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他们。当出现外界冲突时,你首先应该积极维护他们的利益,在证据不足时,要假设他们是无辜的。并且要尽量多表扬他们,即使他们工作中出现了差错,也要积极承担你作为领导的责任,千万不要推卸责任。
比如,在一个企业里,对待知识型员工我们可以采用“处罚”文化,但是第一次千万不要罚,否则,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只是对重复犯错的才给予重罚。只有鼓励创新才可以形成健康的知识文化氛围,才有利于管好与用好知识型员工.7、参与企业管理
与一般性人才不同,知识型员工一般来说不习惯于受指挥、操纵和控制,他们往往追求较强自主性,所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照应到这一特点,给予知识型员工以一定的权力,参与企业的发展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组织中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现到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并因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主管人员与部属们商讨组织问题,对双方来说都提供了一个取得别人重视的机会,从而给人以一种成就感。
8、提供自主、宽松的工作环境
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性特征,企业应更加重视发挥员工对工作自主性和创新方面的授权。通过授权为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员调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他们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建立自我管理正式组织及非正式组织。自我管理式团队的形式也符合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能使信息快速传递和决策快速执行,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并且也能满足知识型员工工作自主和创新的需求。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而知识型员工也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为了鼓励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性活动,明基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
比如,在一个企业里,工会定期举办各种宴会、联欢会、生日庆祝会、舞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管理者还可以倾听员工对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总之,知识型员工要求获得尊重的需求非常强烈,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下属,平等对话,并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加强人际沟通。把企业建成一个充溢亲情的大家庭,使得员工有明显的归属感,而不是成为组织的边缘人。
9、重视知识型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此,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随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保持与企业同步发展,从而成为企业最稳定可靠的人才资源。
知识型员工更注重的是个体的成长,基于此,首先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从而具备一种终身就业的能力。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不懈地追求,短训班超过了他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当员工感觉他仅仅是企业的一个“高级打工仔”时,就很难形成对企业的绝对忠诚。因此,企业不仅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能分配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也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他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比如说,由于知识型员工极端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这要求公司要能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包括:制定企业员工培训的整体计划安排,给予员工国内外不断学习、提高的机会以扩大发展空间的机会;倡导公司内部形成竞争机制,鼓励员工以多种方式实现就业后的继续深造,强化终生教育的观念。与员工一起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并为员工创造机会,使更多的员工成为专业化方面的专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公司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总结陈词:
以上提到的一些管理策略只是针对大部分的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也并不是很全面。比如说,除了上述一些管理策略外,我们管理者还千万不要忽略了用经济、荣誉和提升的激励方式去管理知识型员工,毕竟现在是一个经济的时代。在一个工厂里面,其实并不是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是一尘不变的,每一种管理制度都会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说,第四项敢于批评,我们的管理者就不能随便的乱用。因为并不是全部的知识型员工都能理所应当的接受。一些自命清高的,或自信心比较小的员工就很不容易被接受,如果对样的员工加以批评,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之还会产生敌对情绪。再比如说第一项管理者不摆架子,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得要这样做,毕竟我们管理者还要在员工面前树立起一种威信。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以德服人。
其实,并不是每一种管理策略都能达到管理者预期的目的。我们的管理者要想做到恰倒好处,就得学会抓住员工的新心理,学会随机应变,尤其是我们的知识型员工,毕竟他们代表的是企业的竞争力量。那么,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度。纯粹的,单一的激励会让员工觉得管理者很虚伪,那么就要求我们管理者实施管理过程中要多种管理策略并存,综合的灵活运用,所以要求管理者要全面的系统的用好每一种管理策略,这与工厂的效益息息相关,作为管理者,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员工感觉我们是在给他们一个安心舒适、可以遮风避雨的家,而不是一个笼子。作到了这一点,他们怎么可能不竭尽所能的为你工作?那么,企业又怎么可能不蓬勃发展呢?
参考文献
[1]雷明秋,张钢:《浅淡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2]吕兵:《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建设策略》,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3]肖光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4]孙建国:《论信息经济条件下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5]张向前:《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五篇: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探讨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探讨
一、选题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 世界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知识型员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对各种要素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高素质人员的管理,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败。“知识型员工”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发明的,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其实当时他指的是某个经理或执行经理。在今天,知识型员工实际上已经被扩大到大多数白领。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其薪酬管理是企业竞争中最关键、最敏感的管理问题之一。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作为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激励他们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工作的内在报酬本身。根据企业对知识型员工薪酬问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采用全面薪酬管理模式,可以合理解决这一问题。从而能吸引和留住一流知识型员工,使企业和员工达到双赢。
二、研究背景:
在信息时代,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地利用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企业能否加强自身的竞争力。知识型员工和管理者的角色不是分离,而是融合的。在实际企业中,所有者应改变以前的观念,将知识型员工视为企业的伙伴,建立长久和相对的稳定的关系。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弗朗西斯·赫瑞认为:“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笔者认为,知识型员工是在一个企业组织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他们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才华横溢而又充满个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对每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知识型员工的薪酬管理更是企业竞争中最关键也是最敏感的管理问题之
一。企业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是吸引和留住一流知识型人才的前提,也是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重要基础。
员工的素质往往决定着专业合作组织的创造力,要成为拥有核心技术与核心
自主品牌的科技型企业,必须通过实施信息化来提高其竞争力,提高企业的销售、生产、采购、质量等各作业环节的管理水平。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无疑将提升科技型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改善生产内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程度,使生产决策层能及时掌握最新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充分的、科学的决策,从而更好地把握商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拥有了具有创造力的知识型员工的企业,要如何留住人才,并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是企业管理中更重要的问题。
三、主要内容:
1、激励制度:
与其他类型员工相比, 知识型员工是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群体, 传统的激励方式并不一定适合他们。在很多企业中,由于对知识型员工激励不足,导致员工丧失工作积极性,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如果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这就说明员工满意度较低,其根源在于员工的需要没有被很好的满足,以致将这种不满的情绪反映到工作中。那么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就需要通过采取激励措施来增加员工满意度,进而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力,发挥其创造性和能动性,以提高企业效益和促进企业发展。针对不同企业设计不同的激励制度使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2、薪酬与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已成为企业内人力资源的竞争, 企业拥有的知识型人才越多其竞争实力也就越强。目前, 人才招聘是企业获取知识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在招聘过程中, 企业与企业之间, 企业与员工之间关注的首要焦点就是薪酬水平。为了在人才争夺战中不输给对方企业, 企业的薪酬水平必须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相对其竞争对手具有竞争力。对于薪酬的制定,需要通过具体的模型计算。
除了薪酬,当代知识型人才选择企业的另一标准就是发展潜力,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培养是渗透在各个方面的,包括上司与下属之间的交流方式、对员工的管理方式、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还有适当对员工进行升迁鼓励等等,这需要针对不同企业的文化相应地列出条例。
3、防止人才流失:
由于知识型员工自身都掌握一定的技术,他们追求的是自身的发展,同时兼
带优厚的福利,一旦他们发现当前的环境不再适合自己的发展或待遇不公时,他们便会另谋出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迅速,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较量上,即人才,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较量上,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创造了需求。一个企业需要发展,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积累经验,能够越来越在岗位上游刃有余,此时如果离开,对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根据对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原因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从而帮助企业留住一些核心员工,保持竞争优势。
四、进度安排:
1、2月-3月:阅读文献,总结2、3月-4月:实际对比分析3、4月-6月:撰写论文,准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