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时间:2019-05-13 07:4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税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税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第一篇:国税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文章标题:国税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网

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人类历史表明,社会变迁和发展总要有一定的文化来支撑和推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下功夫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许多学者把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包括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等;软实力主要就是指文化力。我们所讲的和谐文化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保持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下功夫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如果不能形成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我们应当正确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基本方针和努力方向,把和谐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大力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以更好地体现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我们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大力研究、倡导和宣传和谐的价值取向,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并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体系,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途径。

和谐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二是倡导和谐精神,形成和谐思维,培育理想的道德人格;三是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文化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道德支撑和社会氛围。因此,只有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促进和谐文化建设,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上看,和谐文化建设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二是继承古今中外关于和谐的优秀思想成果。这既包括从我国民族文化中挖掘和谐文化资源,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又包括吸收和借鉴国外关于和谐的优秀思想成果。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和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增加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并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国税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国税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第二篇: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解决这一问题得到了更为强劲的支撑。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搬去一块绊脚石。

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已经到了一个“节点”。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有数据显示,在~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远在3倍以上;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此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

当然,比这些数据更能让人产生痛感,更具有说服力的,还是直观的现实形态。一些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突现,欠发达地区人们艰涩的生存环境,低收入者的无限悲苦目光,这些种种现实的困顿与苦难,最重要的肇因之一,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这也是对和谐社会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它破坏社会公平,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也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而诸如“公平”、“安定”与“效益” 这样的元素,恰恰就是一个和谐社会必备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想使这种利益平衡成为现实,就无法绕过纠正收入分配不公这样的选择。~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首次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进行了修正; ~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收入分配事关每个人的利益,此次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目光。

尽管我们可以肯定政府在纠正分配不公方面的努力与决心,但理性告诉我们,解决分配不公这样的大课题,无法一蹴而就,甚至,我们必须为解决分配不公做最困难的估量。毕竟,这一课题顺利解决,将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力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久以来,诸如垄断性行业的高收入问题、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公车改革问题以及其它种种收入不透明问题尽管备受诟病,但这些事关他配的改革却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推进,无疑,这都为解决分配公平可能遭遇的困难提供了现实的警喻。

这是因为,当前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相关体制存在着重重积弊,比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出现的种种管理空白,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市场体制不健全与政府对市场运行监控不力等等。正是相关制度规则不公,一些公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使某些强势者能以非法或掠夺的方式抢占社会资源,使广大公众无法以竞争的方式,依托个人努力方式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从而造成分配不公,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社会存在诸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

显然,要想实现分配公平,就必须使社会的各种利益主体都能够在制度约束与市场竞争下各得其所。要实现这一点,政府部门必然要直面体制弊端,要有勇于自我纠错的决心,政府职能权限必须界定清晰,政府的相关改革措施要真正敢于触及某些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惟有如此,方能实现对相关分配不公平的制度进行全面清理,重新建立起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利益均衡机制,使社会更趋于和谐健康。

无疑,这也意味着纠正分配不公必然面对强大的阻力与压力,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样的阻力与压力,更是一种提醒与敦促,那就是,在分配制度改革上,政府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敢与决心,必须为应对困难与阻力寻求更好的准备。那么,这种勇气与决心从哪里来呢?那就是广泛的~支撑与利益诉求。试想,分配制度让少数人成为既得利益者,不能让广泛的社会群体享受改革和经济发展成果,这样背离公平与正义的不公平制度,只会造成社会中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恶化,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形象。所以,对凝聚着强大~支撑收入分配改革,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第三篇: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解决这一问题得到了更为强劲的支撑。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搬去一块绊脚石。

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已经到了一个“节点”。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有数据显示,在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远在3倍以上;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此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

当然,比这些数据更能让人产生痛感,更具有说服力的,还是直观的现实形态。一些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突现,欠发达地区人们艰涩的生存环境,低收入者的无限悲苦目光,这些种种现实的困顿与苦难,最重要的肇因之一,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这也是对和谐社会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它破坏社会公平,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也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而诸如“公平”、“安定”与“效益” 这样的元素,恰恰就是一个和谐社会必备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想使这种利益平衡成为现实,就无法绕过纠正收入分配不公这样的选择。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首次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进行了修正; 2006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收入分配事关每个人的利益,此次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目光。

尽管我们可以肯定政府在纠正分配不公方面的努力与决心,但理性告诉我们,解决分配不公这样的大课题,无法一蹴而就,甚至,我们必须为解决分配不公做最困难的估量。毕竟,这一课题顺利解决,将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力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久以来,诸如垄断性行业的高收入问题、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公车改革问题以及其它种种收入不透明问题尽管备受诟病,但这些事关他配的改革却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推进,无疑,这都为解决分配公平可能遭遇的困难提供了现实的警喻。

这是因为,当前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相关体制存在着重重积弊,比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出现的种种管理空白,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市场体制不健全与政府对市场运行监控不力等等。正是相关制度规则不公,一些公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使某些强势者能以非法或掠夺的方式抢占社会资源,使广大公众无法以竞争的方式,依托个人努力方式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从而造成分配不公,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社会存在诸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

显然,要想实现分配公平,就必须使社会的各种利益主体都能够在制度约束与市场竞争下各得其所。要实现这一点,政府部门必然要直面体制弊端,要有勇于自我纠错的决心,政府职能权限必须界定清晰,政府的相关改革措施要真正敢于触及某些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惟有如此,方能实现对相关分配不公平的制度进行全面清理,重新建立起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利益均衡机制,使社会更趋于和谐健康。

无疑,这也意味着纠正分配不公必然面对强大的阻力与压力,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样的阻力与压力,更是一种提醒与敦促,那就是,在分配制度改革上,政府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敢与决心,必须为应对困难与阻力寻求更好的准备。那么,这种勇气与决心从哪里来呢?那就是广泛的民意支撑与利益诉求。试想,分配制度让少数人成为既得利益者,不能让广泛的社会群体享受改革和经济发展成果,这样背离公平与正义的不公平制度,只会造成社会中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恶化,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形象。所以,对凝聚着强大民意支撑收入分配改革,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第四篇:水利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体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水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水利工作涉及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事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水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水利系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实现了治水思路的重大转变,确立了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注重给洪水出路,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积极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困难,努力保障饮水安全,妥善处理水利建设与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等方面的矛盾;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稳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实施泵站改造,发展农村水电,加大了中西部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老少边穷”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水利投入,促进了城乡水利、区域水利的协调发展。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水利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困难和问题。防洪减灾综合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的洪水威胁严重,近年来每年发生在中小河流的洪涝灾害损失占到整个洪涝灾害损失的60%至80%;全国农村还有不少人饮水不安全,水质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身体健康;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将带来不利影响。今年我国在大江大河普遍来水偏枯、汛情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因旱人饮困难数、大牲畜饮水困难数、洪涝灾害死亡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等5项灾害指标,都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以来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一年。这再次表明,我国水利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任务还十分艰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统筹做好防汛抗旱、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各项水利工作的同时,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着力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着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建成水库8.5万座。但绝大多数水库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限于当时的技术、经济等条件,以及长期以来水库缺乏更新改造资金等原因,目前很多水库病险严重。根据1999年全国水库安全调查资料,已建水库中病险严重的有3.04万座,占水库总座数的36%(其中,大型水库145座,中型水库1118座,小Ⅰ型水库5410座,小Ⅱ型水库2.37万座)。近年来,中央投资229亿元对1816座重点大中型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但全国水库病险的状况依然十分严重,面广量大的中小型病险水库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必须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的突出重点,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加快除险加固步伐,力争到2010年基本消除直接影响下游城镇防洪安全的重点中小型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

二是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保障饮水安全事关广大农村群众的身心健康,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要求用5年时间解决1.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使现存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减少1/2,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55%。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确保足够的资金投入,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力争到2010年全部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高氟、高砷、苦咸、血吸虫等由于先天原因导致的饮用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全部解决人口较少民族以及项目区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喝上干净的水,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是着力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大局。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投入一直以农民为主,工程建设标准低,又缺乏正常的维护,很多工程存在严重的老化、损毁问题。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取消后,小型农田水利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目前,由于水价不到位、末级渠系不配套或毁损严重等原因,我国农业灌排设施实际灌溉面积萎缩严重,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必须在继续加强大中型灌区改造的同时,把末级渠系的改造列入水利工作的重点,特别是要加强粮食主产区灌区末级渠系的改造,使得大中小各级渠系相互配套,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抓好这3件大事,全面推进水利发展,必须建立起水利良性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我国水利建设长期缺乏稳定的投资来源,往往出现大灾大治、小灾小治的状况,水利投资呈现周期性和阶段性变化,波动性很大。近几年,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逐步减少,中央水利投资呈下降趋势。需要看到,水利是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水利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强化中央投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二是深化水利改革。继续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各项水利改革,要研究建立农业水费直补机制,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灌区用水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群众性专业合作组织,尽快解决目前灌区普遍存在的水费计收困难、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切实提高灌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第五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民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们党来说是又一次“进京赶考”。考试成绩的好坏,只能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才能社会和谐、百业兴旺。应该看到,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我们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在人民群众中确实存在一些矛盾。问题应正视而不能回避,缺点应改正而不可掩饰,矛盾应及时化解而不容大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心民生、发扬民主、优化民风。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心民生。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必社会动荡。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对于湖北省荆门市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谋划民生大计,第一位的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尽快富裕群众。为此,荆门市委、市政府在2002年8月提出了“兴工富市”战略。通过3年的努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总量在全省市州的排名提升了两位,亿元工业企业由过去的不足10家发展到50多家,职工年平均收入超过了1万元。在工业发展的带动下,去年全市生产总值增幅6年来首次超过两位数,市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加了近2.5亿元。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提供近两万个就业岗位。在具体工作中,荆门市还努力做到“三个倾斜”:一是向弱质产业倾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和以工促农的力度,努力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二是向贫困地区倾斜。市里向每个贫困乡镇都派驻了农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市直单位对口帮扶。三是向困难群众倾斜。广泛开展领导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的结对扶贫活动;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镇居民实行应保尽保;对部分贫困群众实行医疗救助;设立助学帮教基金,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上得起学。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让群众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相信和依靠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围绕发扬民主,荆门市进行了积极尝试。党委重点推行了党务公开。凡是群众关心的党内热点问题,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滋生腐败、引发不公的事项,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都在“党务公开栏”和新闻媒体上公开。政府重点推行了电子政务。在行政、执法单位大厅和公共场所设置电子触摸屏,公开重大政务活动、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公务服务内容,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社区重点推行了听证会制度。对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由社区组织居民代表与城区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对话,共同协商解决。农村重点推行了村务民主恳谈会制度。村里的重大事情由村民代表、党员和村组干部一起定期商量,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化民风。优良的民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优良民风,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引导民风、优化民风摆在重要位置。优化民风,必须先端正党风,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荆门市大力倡导“百官共廉、振兴荆门”,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要有“三心”:以进取心对待事业、以平常心对待自己、以宽容心对待他人,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牢记“人不可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的道理。优化民风,必须摈弃社会陋习,弘扬文明新风。近年来,荆门市狠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等不正之风,狠刹乱建寺庙和封建迷信之风。优化民风,必须大力培育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弘扬正气,引导民众。荆门市在农村、在领导干部中、在经济战线、在文体战线分别推出了一批感人的先进典型。通过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努力使党风更正、政风更清、民风更纯,形成政通人和的局面。

下载国税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税系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和谐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逐步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和谐宜人的“幸福乐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苏州市沧浪区有如下几点体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税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体现在治税理念上,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即以依......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去年,青海省人均生产总值超过......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民主党派)

    内容提要 各民主党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把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城市管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提升,合乎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时......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司法)范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

    十六届六中全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

    环保系统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文章标题:环保系统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倍受百姓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10月11日降下了帷幕。十六届六中全会是我党在新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将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