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谈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许多问题,导致许多企业的管理不尽如人意,在现在社会中,我国并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但为什么还有种种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职能入手,来研究一下问题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人力资源管理有八大职能,它们分别是: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员工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员工关系管理。
一、人力资源规划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说,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提前做好计划,否则往往会失败。人力资源也是如此。
问题
在我国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不完善,没有制定好的发展战略及经营规划。存在人才浪费和低效的现象,企业正常运转所需要的人员数量不稳定,不能及时的作出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的相应调整,如改变经营计划、变革组织结构等。还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以及人力资源规划与其他职能的关系不协调
如何解决
对企业做好人力资源规划,过程如下
收集信息→需求预测→供给预测→计划实施→控制反馈
1、信息的收集包括外部环境信息(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相关政策等),内部环境信息(经营战略、发展规划、管理风格、管理体系等)。
2、预测阶段是人力资源规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可以采用主观判断法、德尔菲法、趋势预测法、回归预测法。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可采用技能清单、人员替换、人力资源“水池”模型、马尔科夫模型。
3、在供给和需求预测出来以后,根据两者之间的比较结果,通过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和业务规划,制定并实施平衡供需的措施,使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满足。
4、由于预测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确,所以人力资源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对它进行评估。
二、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
我们都知道,人力资源是对人进行管理,在组织内部这种管理并不是抽象的,它总是以组织所承担或所从事的活动为基础来进行的,而一个组织所进行的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职位上,表现为职位所对应的工作。
问题
在企业内部,许多管理者并不理解组织的期望,许多信息传递不到位,导致
1许多员工也不理解组织期望。任职者按照这种方式展开工作,即使每天都很忙,但实际上许多都是无用功。在传统的工作岗位上,是比较单一的职位管理,各个职位比较独立,缺少联系与沟通。但在现在经济时代,组织不断变革,职位是动态的,没有正确处理是 是因岗设人,还是因人设岗。许多企业的人员与岗位是不匹配的。容易发生职责交叉和职位空缺现象。
如何解决
对企业进行职位分析和建立胜任素质模型
职位分析的步骤:
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完成阶段
1、准备阶段:确定职位分析的目的和用途、成立职位分析小组、对职位分析人员进行培训、做好其他必要准备。
2、调查阶段:制定职位分析的时间计划进度表、根据职位分析的目的来选择搜集工作内容及相关信息的方法、搜集工作的背景资料、搜集职位的相关信息。
3、分析阶段:整理资料、审查资料、分析资料。
4、完成阶段:编写职位说明书、对职位分析过程进行总结、将职位分析的结果运用到企业中去。
方法:
1、定性的方法:访谈法、非定量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关键事件技术、工作日志法、工作实践法。
2、定量的方法:职位分析问卷法、管理职位描述问卷、通用标准问卷、O*NET系统、职能职位分析法弗莱希曼职位分析系统法、职位分析计划表。
胜任素质模型的建立:
1、确定绩效标准
2、确定校标样本
3、获取样本数据
4、数据处理分析
5、建立初步的胜任素质模型
6、验证胜任素质模型
三、员工招聘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从企业外部获取与优秀人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下,能否吸引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的吸纳功能也因此闲的越发重要,而这项工作正是通过招聘录用而实现的。
问题
企业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缺乏主动招聘人才的心态。在人员选聘方面没有明确的计划,在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在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由于缺少规划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企业发展。
企业本身形象的影响,影响招聘活动的进行。招聘资金匮乏,导致招聘不能顺利的进行。
如何解决
重视人员招聘,提前做好招聘准备。制定相应的职位空缺计划,招聘时要坚持五项原则,因事择人原则、能级对应原则、德才兼备原则、用人所长原则、坚持“宁缺毋滥”原则。达到6R的基本目标,恰当的时间,恰当的范围,恰当的来源,恰当的信息,恰当的成本,恰当的人选。
步骤:确定招聘需求→制定招聘计划→招募→甄选→录用→效果评估
四、绩效管理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绩效管理就是进行奖金的分配,但这不是唯一的作用,绩效管理是整个人力资源系统的核心,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各项职能中得到运用。
问题
在企业中,员工对绩效考核的了解不够,重视力不够。企业对于绩效管理计划制定的不合理,团队与个人绩效管理脱节,领导忽视与员工的沟通,考核部门采取态度强硬,组织的执行力不够,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不对等。
如何解决
通过上级和员工的共同讨论,制定详尽严谨的绩效考核计划,确定员工的绩效考核目标与绩效考核的周期。设定绩效指标,然后确定绩效指标达成的标准。在制定绩效考核周期时,要注意职位的性质,指标的性质,以及标准的性质。管理者和员工沟通达成一致的绩效目标之后,还需要不断的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监控过程中的绩效。在整个绩效考核周期内,管理者要采用恰当的领导风格,积极指导属下工作,与下属进行持续的绩效沟通,预防或解决实现绩效时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
五、薪酬管理
薪酬在企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对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合理的薪酬管理就可以起到吸引、留住、充分激励员工的作用,否则就产生消极影响。
问题
部分企业薪酬的制定与员工劳动力的付出不相符;在不同企业中,类似职位或者员工的薪酬差距过大,在同一企业中,不同职位或者员工的薪酬与各自对企业的贡献不成正比,相同或类似职位上的员工薪酬与其能力与贡献不成正比。薪酬发放不及时,薪酬的制定缺乏动态性。没有给予员工好的福利政策。导致员工对薪酬不满意,集体跳槽。
如何解决
对于薪酬制度的设计,除了要关注职位、绩效、素质和价值观、市场等几个
基本要素外,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以提高薪酬制度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激励。企业要有明确的薪酬战略,并且薪酬战略与公司的经营战略、企业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薪酬政策透明化,让员工了解企业的薪酬政策,有利于提升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坚持合法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六、培训与开发
作为人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基本职能活动,培训与开发是人力资源实现增值的一条重要途径。
问题
培训与开发的对象不确定,内容与员工的工作不相关,培训与开发的内容不全面,只重视“硬内容”的培训,如业务内容、工作技术。忽视了“软内容”,如工作态度,企业文化等,没有依据被培训人员的标准制定培训内容,没有分析人员的差异化。在培训过程中,没有给予员工鼓励,知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弱,只注重培训的形式,忽视培训的内容。
如何解决
企业不仅要重点关注眼前的问题,更要关注长远的目标,从未来的角度出发进行培训与开发。贯彻目标原则,在培训与开发前设置明确的目标,培训的内容必须与员工工作相关,这样才有利于改善员工的工作业绩,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水平和所处的职位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培训。为了保证培训与开发的效果,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激励原则,不断地给予员工鼓励,增加与员工的学习热情,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增加员工的学习压力。对于考核成绩好的给予奖励,对于考核成绩差的,给予惩罚。培训与开发要讲究实效某培训内容要结合实际,要有助于绩效的改善,要将培训和工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结合员工的年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实际情况进行有明确目的的培训。
七、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问题
没有根据自己切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对自己进行独到的分析,不具有差异性,没有明确的目标,不具有阶段性,自己设定的行动方案不清晰,不具有挑战性,不具有可行性。阶段目标与行动方案相矛盾。
如何解决
遵循以下步骤:
自我评估和职业定位——职业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目标的设定——职业选择——职业生涯策略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
不管是长期规划还是短期规划,都应该对员工有一定的指导性,规划的要有清晰性,每项行动方案都要有时间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要有限度,是能让员工经过努力实现的目标计划,规划要有事实依据,要有实现的可能性。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要保持一定的连贯性,不能前后矛盾。
八、员工关系管理
问题
员工对工作环境不满意,工作安全的不到保障,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处于紧张、敌对的状态,不能舒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员工工作压力大,对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损害,时常担心裁员和被开除,经常抱怨加班加点的工作,员工与上级的关系不和谐,员工不信任领导,领导不信任员工。员工的离职率不断升高,物质回报达不到个人要求,如何解决
企业要重视内部员工关系的改善,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公司规章制度,并有效地运用。设立激励制度,给予员工鼓励。最大程度的满足员工的需求。为员工提供充足的辅导和员工援助计划,保障员工的工作安全,领导者应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心,应加大对员工的信任,关心员工的生活,当员工在生活或者工作上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地给予帮助,时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听取员工提出的意见,对待每一位员工要公平。
第二篇:新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新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创业时注意的是技术和市场,忽视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在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管理中的矛盾,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矛盾就会显现。为了应对加入WTO这一挑战,核心的任务首先是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需要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知
识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一把手。
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21世纪管理学的核心,特别是中国管理学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管理界地位的上升并非偶然,它既有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有国内因素的影响。
一、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
从国际上看,20世纪末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回顾一下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工业革命曾使往日的自由劳动者成了机器的附庸;劳动异化为资本的奴隶;人制造的机器反过来成了人的主宰。与此相对应,工业革命时代管理学的构架在很长时期内是围绕着“事”为中心建造的,人不过是为完成“事”而存在的。
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工业革命的传统格局,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劳动再次超越资本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突破工业经济时代的模式,才能构建新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形成具有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管理文化的多元化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一直努力着以各种方式走向世界,占有领土和资源、输出商品、输出资本都是曾使用过的手段,而高新技术的发展才真正使世界经济一体化成为现实。
如今,跨国公司在世界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资”企业的发展也构成了这一大潮流的一部分。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带来了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革命。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运行,带来了企业人力资源多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再著名的跨国公司,面对全球化的经营,也无法使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必须实现管理制度和管理人才的本地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要求,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领域的重要特征。同时,对于各类企业来讲,借鉴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也就成为必然。
三、传统体制的转型中最深刻的变革是人的变革
2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最深刻的变革是人的变革,是人的价值观念的变革,人们利益获取方式的变革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没有人的变革,制度的变革难以持久。
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外部体制环境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难以建立,即使建立了,也无法发挥出相应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并不能替代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再造。外部的条件再好,没有企业内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配合,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很难激发出来。
应当看到,对于国有企业来讲,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扫清了主要的外部障碍。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了今天,已经对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要求,要求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外部体制变革作出回应,从而形成宏观与微观的互动。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日趋得到重视的最重要的原因。
改革以来,民营企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少民营企业,特别是知识型员工为主的企业,在创业之初就建立了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创业时注意的是技术和市场,忽视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在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管理中的矛盾,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矛盾就会显现。这也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日趋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既要普及又要提高的双重任务
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格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普及和提高双重任务。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核心的任务首先是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需要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知识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一把手。虽然每位管理者都应当是人力资源管理者,但是,如果没有企业第一把手的理解和认同,再好的制度也无法实施。
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比培养其他类型管理人才更困难。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并不能象对物的管理那样,用标准化的方法来统一,而需要在规范赌东道的基础上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来讲,这里讲的规范主要不是指专业操作方法的规范,而是管理人员其行为准则的规范。
在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将成倍地涌现。不同类型的员工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中国这一大地上的组合,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构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12亿人口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对中国的管理学,而且对世界的管理学都将是巨大的贡献。
第三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效益:现实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工作为企业带来利润。所谓利润,通俗地说是指公司、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它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而尽可能地获取利润或者尽可能地增值是企业作为商业性组织追求的目标。降低成本是获取或提高利润的一个有效方法。人力资源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是一项重大的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既要考虑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取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又能兼顾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持续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现实中,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用系统化的思维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都不太淸楚,导致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往往治标不治本。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收效甚微,有些企业己经开始质疑人力资源部门是否是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了。传统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所有的业务流程都由自己控制,所有的价值活动都由自己执行,问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总是停留在事务处理层而,总是处于被动、滞后的局面,所谓的人力资源战略因为人力资源部门无法摆脱这些事务性的工作,很难把战略分解到可操作的层面,人力资源部门变成只有规划没有落实的尴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在传统事务服务与提供高附加价值的战略服务两种角色间都表现得很优秀,才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才能真正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然而,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从效益/成本的角度来看,企业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考虑把非核心业务分离出去,专心于核心业务,才能摆脱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江苏联合人才
第四篇:中国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中国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就业难题,扩大我国就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完善法规,科学管理
当前,我们必须制订更加完善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应通过一整套有关就业的法规,用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把就业政策的具体实施纳入法律体系,用法律确定政策的依据、具体实施措施,理顺与其他主管部门的关系,逐步化解当前的就业矛盾。应着重对劳动力市场的解雇、招聘、选任、酬劳、工作时间、失业待遇、培训等做出明确规定,以协调劳资关系,使就业政策的体系制度化,减少临时性。通过完善就业法规,使每个公民明确自己在就业中的权利和义务,消除实际运作中因无法可依而产生的管理混乱和就业纠纷,使就业保障走上科学的法制轨道,通过法律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二)提供帮助,鼓励就业
政府应在适当时候提供就业的帮助,尤其是对一些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帮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对自主创业的劳动者,通过组织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通过实行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和提供创业咨询及开业服务,为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环境。针对城乡劳动者求职就业需要,及时收集、发布准确有效的岗位信息,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信息服务、能力测评、政策咨询服务、就业失业登记等各项就业服务。同时,加强职业中介机构管理和市场运行监测。开展一系列“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就业援助系列活动”、“春风行动系列活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各类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切实落实近期已出台的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基础。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有利于广大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既能够及时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又能够正确引导求职者实现就业。
(三)调整结构,增加岗位
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扩大就业规模,还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通过积极地调整结构,以增加就业岗位。首先应先着眼于调整第二产业。现阶段由于第二产业的生产结构趋同,一些产品生产严重过剩,因此,当前应通过加快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并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附加值和延长产业链条来提高第二产业对富裕劳动力的消化能力和扩大就业容量,并同时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60%以上,而我国不到30%。据专家估计,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每提高1%就可以增加700万个就业岗位,这充分显示了第三产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发展第三产业,首先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当前,我国的服务业还处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阶段,今后,在服务业领域,还应增加从事脑力劳动,如金融服务、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类似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使服务业向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行业转换;同时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来扩大就业,增加就业机会
(四)加强培训,改进服务
首先,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加强就业与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完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其次,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所有社区都要建立劳动保障平台,完善工作制度,提高基层就业服务水平,将劳动力资源状况,就业与失业状况从源头抓起,动态管理。第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要加强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强化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从培养、选拔、评价、交流、激励、使用、保障等环节入手,落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扩大培训鉴定范围,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第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要鼓励和引导求职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逐步解决技能型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积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重点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五)完善社保,提高福利
针对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状况,中国应尽快建立从业人员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保障制度的社会化、货币化进程。要改变目前多头管理、地区分割、标准各异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集中协调和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同时要积极探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流动中的社会保障衔接办法,消除人才就业创业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确保人才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稳定人才提供条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开展做实个人帐户试点,全面推进省级统筹,并在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定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随着省级统筹的全面实施,参保人员在本省的各城市流动就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将更加顺畅,因此,当前的重点是解决跨省流动就业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制订全国统一的政策和操作实施办法,以保证参保人员在哪里就业就在哪里参保缴费,其养老保险关系可转移接续,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时能够如期享受养老待遇。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对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和户口所在地的新农合;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扩大就业的思路与对策》课题组.扩大就业的思路与对策 [EB/OL].新华网,2008-1-9.http://61.138.127.246/xxzx/pages/embed/20.[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5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1-64.[3]兰珊.我国就业的严重性及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就业转移的对策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88-189.[4]刘瑾.我国就业的严重性及对策性分析 [J].发展战略,5:60-62.[5]李杰.当前我国就业的严重性与扩大就业的对策 [J].哈尔 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6:24-25.[6]胡国晖.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的对策思考 [J].武汉汽 车工业大学学报,1999,5:87-89.[7]邵爱华.关于当前解决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J]时代经贸 2011,3,05:56-57
第五篇: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周边地区事件频繁,使中国所处的周边国际环境出现了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陆上有10余个邻国,海上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最为关键的是中国与这些国家都存在着领土和领海的争端。比较重要的有:与日本的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争端,以及东海石油问题;南海问题;与印度的领土争议问题;在东北亚方向上,朝鲜“拥核自保”意图日显,朝核半岛局势趋于严峻。美国明显加强了在我们周边的存在,加大了投入,而且不断增强对东亚区域合作以及对中亚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
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逐渐恶化,领土、海洋争端不断凸显,周边国家政局动荡,恐怖势力蔓延,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加紧重视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与日本的争端主要是东海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东海划界之争。2.东海海底油气资源。3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问题。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主要问题——南海问题:南海总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散布有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其中的南沙群岛由于其显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的强烈兴趣,进而挑起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并发展成一个涉及多个国家且有国际势力插手的复杂问题。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有关国家对我国的南海岛礁及其附属海域的非法侵占早已是既成事实,我国的主权领土及其宝贵资源遭到了众多东盟小国的侵吞瓜分,南海问题可谓积重难返。同时由于这一海域在地理位置上占有特殊的重要性引起了美日两国的高度重视。由此而使南海问题更为复杂化与尖锐化。目前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主要对手是菲律宾与越南两国。越南占据着为数最多的南沙岛礁,菲律宾则态度蛮横且仰仗美国撑腰,不断带头对我国挑起事端。近期,菲律宾挑起的黄岩岛事件使问题更加紧张化。
中国和印度所存在的问题:中印之间主要是边境划界问题:印度与我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并坚持不合理的领土要求。两国边界全长1700公里,双方争议地区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不仅如此,近几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幌子,渐渐实现军事安全战略从北方陆地向南方印度洋的倾斜,其触角已延伸到靠近南中国海的马六甲海峡附近。最近几年印度不断扩充其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核试验、与俄罗斯共用中亚军事基地、大规模购买先进武器,对我国虎视眈眈。
其他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因素有:韩国与中国的海上争端,我国西部地区的恐怖势力,美国在中亚地区的驻军,泰国、缅甸等国的国内震荡,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忽冷忽热的,朝鲜半岛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