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读后感
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我接触的第一部美学的著作,刚拿到《美的历程》这本书时,觉得它有点高大上,而且厚得让人望而生畏。但打开了它便欲罢不能了。其中有大量的珍藏插图,使人对“美”的理解更直观更形象。我喜欢欣赏那些古老的器皿,喜欢看着它们去想象它们曾经经历过的一切。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文艺,《美的历程》从宏观的角度写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化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这是一段惊人的历史,一部真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看的是第七章,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乐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他的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
在我看来唐代的美有三种美结合:一种是女子美,一种是服饰美,一种是诗歌美。
先来说说我女子美:白居易的《长恨歌》,虽说对杨贵妃肥与不肥没多的描述,但一句“温泉水滑洗凝脂”,可让人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杨贵妃的丰腴。周昉的“簪花仕女”,被称作是“唐朝女子的符号”,也让唐朝女人的壮硕与丰美,如一朵恣意盛开的花,鲜活、饱满地养了无数唐代人的眼睛。而且,唐朝不仅女人肥,男人也肥,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就是其中的一个,据《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禄山晚年益肥胖,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三百三十斤,居然跳《胡旋舞》还能疾如风,真不可思议。更让人疑惑的是:唐人为何以肥为美?丰腴的杨贵妃缘何受宠?
唐朝是个富有的朝代,杜甫有诗记载“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国家繁荣昌盛,人们丰衣足食,大多可放开肚皮畅快淋漓地吃香的喝辣的,具备了身强体胖的外在条件,也就保持了健康丰满的体格。“环肥”之美,兴於盛唐,起自北方。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李唐皇室的血统
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李唐王室由鲜卑游牧部落的关陇军事集团起家入主中原后,依然是保持著游牧生活的一些习性的,喜欢欣赏牡丹,热爱肥臀大马,崇尚壮硕之美。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就是剽悍、健硕的体魄,丰腴的杨贵妃受欢迎,得到宠爱也就不足为奇了。再说,唐人自信,无忧患,当时的唐代是高度开放的国家,与130多个国家交往著。唐代的长安城是一座雄伟壮观的都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会,是东方文明的中心,吸引著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旅行家、学者和不同信仰的宗教徒。譬如波斯就与唐朝交往很是密切,唐长安城里有著大量的波斯人居住。随著西域人大量涌入,长安城中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变化,模仿“胡人”成为时尚。比如在服饰上,长安受西域风气的影响就较深,远自波斯、吐火罗,近至突厥、吐谷浑和吐蕃都为唐人模仿的对象。而西域人的块头都比较大,估计唐朝的“以肥为美”与此也有著一定的关联。
再来说说服饰美:唐朝服饰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产量之惊人。
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观赏唐代服饰,亦觉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
唐朝在现今服饰界,和对以后服饰业的影响,是它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与精神风貌。它呈现出唐朝文化处于颠峰与极盛状态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和横贯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浑大气。唐朝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辐射力,对服饰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们受用无穷,并福荫着后世子子孙孙。
唐朝服饰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所谓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一种贬称,我们这里讲史,权且保留当时的称呼。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地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唐玄宗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较大影响。所记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腰靴。《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此种装束。
最后说说诗歌美:大家都知道一句话:“诵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唐代的诗词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有多大。唐代诗歌意境优美代诗歌中,意境美主要是指诗歌意象整合的升华以至虚化所蕴含的美,是情与景,形与神,虚与实,内与外,有与无等要素的有机统一。唐代的山水田园诗、爱情诗,边塞诗都对“意境”高度重视,追求诗歌的意境美,把诗歌的美学意境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两句写瀑布在日照下秀丽的景色,略含阴柔之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充满神话色彩的激流飞瀑,更多阳刚之美,表达了诗人对瀑布壮观之景赞美、喜爱的丰富情感。唐代诗歌创造的意境美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影响深远。这是片神奇的土地,无论从历史的纵向坐标,还是从地域的横向坐标上看,到处都是丰富绚烂的美!
《美的历程》让我对唐代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它的美有了更深的感悟。唐代文化的创新是全面的,道德、风俗、哲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诸端,无不呈现出开一代新风的气派。而其中诗歌一项,得益于执政者的大力提倡,加之其本身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流传的特点,成就尤为显赫。但是应当
看到,数百年来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全新文化氛围,以及文化开放所带来的勃勃生机,更是使这一艺术形式异彩大放的深层原因。也许今天晚上我将有一个美梦,一个专属于我的“梦回唐朝”。
第二篇:《我执》读后感
读梁文道《我执》有感
——执念
初读这篇文集,是为它的开头所吸引。
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文风是我喜欢的散漫的经典的。细细品来,这书越来越意犹未尽。就以梁文道本身来说,他是一个睿智而理性的存在,“感性”“悲伤”这类的词语总觉与他沾不上一点边际。然从这文里,我看到的都是他内心的执念和情感,理性如他也有着放不下的那么多,原来所有人,终是难逃执念带来的苦恼。
在读这本书时,我一度很是低落,仿佛太阳突然躲入了阴云,留给整个世界一个孤独而阴暗的身影,望着那样的身影很难不压抑。所以我用了很长时间来读这本书,因为每一则都让我感受到他那深陷在阴暗中孤独的背影,他如此安静亦如此平静,可是在那字里行间,我却能非常确定他被遗弃在那由许多阴暗所组成的世界里,以至于这样的阅读思绪无法抑制的牵连到自己。他的焦虑、他的失去、他的疼痛、他的忧伤、他的爱欲、他的节制、他的忏悔„„仿佛一场艰难的修行,每一个字都仿佛身体上的一条伤疤,就算早已愈合,却永远都无法忘记来自这条伤疤的痛感,每个人心中也许都有一个感性与理性的天平,很多纯粹的人把砝码放在感性的这一端,一味的用自己的感受去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计后果,不管未来,不去思考,他们忠于自己的心,却不被人理解,而有一些人用思想去计算一切,把砝码压给理性,用一长串数字和长篇的方法论埋葬自己的心,他所有的决定都有理论的支持,他从来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而更多的人则在这个天平中间摇摆和挣扎,因为爱情,因为梦想,因为未来,这些挣扎让他们成长,他们有的人投身到理性的那一端,有些人却掌握了把握平衡的奥义,在感性与理性之前游刃有余,即无愧于心亦无愧于人生。这本书里记录了属于他的挣扎,在那寄托于情感的文字里,满是他感性的印迹。
他用平静的语调在书里解剖自己,那看似不带情绪的描述里隐藏着一种深思过之后仍然挥之不去的忧郁,这让他注定无法站上理性的天平,注定摇摆在这座天平的两端,孤独的盘旋,他理智的处理着自己的脆弱,却忧伤的看着那处理之后的残片,他理智的解释它们,却又无法平静的抛弃它们,他游离在安静的夜晚,在早晨阳光染亮天空时睡去,他小心的忏悔自己的罪过,又冷静的收藏着自己的小心„„而这一切全都是他的执念,一个在理性与感性的天平间孤独修行的思想者的执念。
而我们,也是在这样的执念中,挣扎,沉沦,妥协,忏悔„„但终究,这是我们丢不掉也抹不去的念想,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杨雯 2014年9月8日
第三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前段时间有幸目睹了来自江苏的华应龙老师到香市小学借班授课,初次见识了华老师上课的风采,在华老师甚感兴趣,在网上搜罗了有关华老师的视频、专著。看介绍才知道华老师在北京教育界名头响当当,荣誉称号甚多。为了对他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当当网购买了两本书,分别是《我这样教数学》及《我就是数学》,被《我就是数学》这样的书名吸引了,逐渐的把我带入到他的教学世界里。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把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份。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满智慧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执着,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对教学的感悟无时不有,无时不在。连磕破了脑袋还能联想到中括号的妙用,甚让我拍手叫绝。在上“角的度量”时首创的运用了滑滑梯的课件教学,增加了可观性与趣味性,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好题材,好的接入口!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爱死了这样的数学老师,难怪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有些听课老师没有听到下课铃响起。
华老师令我印像深刻的还有他的风趣语言,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因为磕破了头戴了帽,上课时问学生知道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戴着帽,当学生回答非常多可爱的答案后,华老师笑着说“不告诉你,是个谜”;当借班上课,把学生的橡皮擦“借走”后,问学生们老师为什么要借他们的橡皮擦,学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华老师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这么平淡的话语里说明了华老师为人非常随和,平淡的话语里更是他对掌控课堂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其上课的一种课堂魅力。在《序》中,时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道:他极少专注于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对过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欢喜。研究,琢磨,废寝忘食,直至豁然开朗。这样的周而复始,塑造了小华的独特。
我应该要学习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觉得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惬意、很幸福的事”;更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从“误到悟”确是给我一副醒药,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新领域。
2011.4.11
第四篇:我爱家乡读后感
我的家乡在高岭,它虽没有美国纽约的繁华,也没有水上海港—威尼斯的绚丽与多姿,更没有日本东京的古朴与典雅,但我却爱它,因为我爱这片土地,更爱这些勇于创新与探索、勤劳质朴的人。
小时候,常听爸爸告诉我说:世界不断在变,所有你周围的东西都不会保持原有的状态一辈子的。的确,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发展的,就好像时间不停的流失一样,尽管发展有快有慢,但它们都会变得和以前不一样,这就是发展的魔力,也是促进它们不断发展的动力。
上学后,看见周围的来来往往的人和事,而环境也不断在变,我便完全懂得了,发展的重要性,就拿我的家乡来说吧。听长辈告诉我,大概在几年前,那儿还没有那么多的房子,而多数是空地,十分的荒凉。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大概也可以想象得到那时候的情形。
那条路虽然现在比起原来要好上许多,但终究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条小小的巷子罢了。刮风时灰尘飞舞,眼前一片雾茫茫的,而下雨时也好不到哪里去,在那里走一趟,就得洗一次鞋,因为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泥。大概已经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乡镇街头也完全变了一个样,它像一个成长了的孩子,正在展现着它的魅力。虽然不能和镇中心比较,但也是有模有样了,路边一家家商店开起来了,然后又一次一次的翻新,马路也变宽了,汽车在上面来来往往,一副四通八达车水马龙的新气象。它代表着新世纪最显著的变化,代表着德惠正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前进。欣喜,在于变化。我的家乡变得更美了!
密云一小
六【一 】
杨昊霖
第五篇:我的读后感
开启阅读之门点亮心灵之灯
——《朗读手册》读后感
60d
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上虽然没有取得多大成绩,但我是重视朗读,也很关注学生的课堂朗读的。去年冬天学校教科室发给我一本书——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于是我在夜晚于灯下捧起书阅读,竟发现,我与它是如此熟悉,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朗读手册》给人感觉可能是本有关如何提高朗读技巧、提高阅读分数的书。但读了几页你就会发现,其实这本书更强调的是“渴望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手册》就是一本培养孩子对读书的渴望,使他们热爱读书,乐于读书,迷恋读书的指导手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热爱阅读就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确实有一些学生在我的带动下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数量是有限的。读了《阅读手册》,我看到了一条激发学生阅读渴望的捷径,那就是为学生读书。作者告诉我们,专家研究指出: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八年级时会达到相同的程度。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听故事除了可以增进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你同时也将较高程度的词灌输到他们的耳朵里,他们会把这些词传入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在有意、无意中,践行着《阅读手册》中的一些指导方法。我的一些想法在书中得到论证,这本书又给我提供了更多的指导方法和阅读思想,让我对自己孩子的阅读、学生的阅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是让人受益良多。
英国诗人斯蒂文森在《点灯的人》中这样写道:“每天太阳落下后,李利扛着梯子,把街灯一一点亮。柔和的光,照亮了大人和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们纯真的心灵。”那个把街灯点亮的李利,使人们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中,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我们教师的使命,是有些像李利的,也是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而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读,不知不觉间,竟使他们的一生有了自己的主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给学生读书,让学生出声的读书,让学生有感情的出生朗读,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点起的是一盏盏阅读的灯,是一盏盏让孩子长大的灯,让我们的孩子优秀、优雅和完美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