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莲说随想
爱莲说读后感
很巧的,这次经典诵读培训,老师安排了《爱莲说》一文,此后,在众多国学经典文章中,我便深深地喜爱上了它。
周敦颐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之一罢了。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周敦颐为保持一份高洁,宁可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随之,直接进入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这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接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读这句话,可说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悠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普通,但让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居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上下文可谓浑然一体,不露丝毫痕迹。作者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求荣华宝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也。接着,他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菊之爱,陶后有鲜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由此可见,周敦颐那种不从众只求宁静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荷花,可谓真正的君子。它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这还不能充分说明它清清白白,不与俗人同流合污、令人尊敬的高尚品质吗?作者用莲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宝贵、荣华富裕,他像莲,如同直正的君子,在“淤泥”中“不染”,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我们的人生,难道不也应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吗?
《爱莲说》,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每次品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爱那出淤泥不染的莲,它表里如
一、行为端正,每次看到莲,心里便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形态上的美,更是品德上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每一代人赞扬、学习、发展下去,相信,莲花的美将在我们心中永世长存
第二篇:《爱莲说》
《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中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得很远,(使人觉得)越发清幽,笔挺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它。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有很多人了!
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主要从内容:
通过写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牡丹的富贵,菊花的婉约相比,莲花可谓花中君子者也,作者高度赞誉莲花的气节和品格。
读后感:
作者虽写的是莲花,但他却是借莲花来说做人的道理。“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君子就是道德高尚,品格正直的人。文中说:“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楚怀王时,屈原被怀王理解,被自私的士大夫们排挤,他是孤独的,但屈原爱国爱民的志向矢志不渝,他像莲花------花中之君子者也,将永垂不朽矣!
第三篇:爱莲说(范文模版)
东 博 教 育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清水)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轻慢而随便地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隐居的人)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
一、文学常识
1.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时期哲学家,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跟现代的杂文相似。
二、文言解词
蕃: 染: 濯: 清涟: 妖: 益: 亭亭: 植: 亵玩: 隐逸: 鲜: 宜:
三、文章分析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分别象征君子的哪些特点?
生长环境:“出……”高洁,质朴,庄重,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诩 体态香气:“中……”通达事理,刚正不阿,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气质风度:“亭亭……”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欺侮 2.“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中的两个“独”字分别表现了什么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两个“独”字又相对的表明
东 博 教 育
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独爱莲”抒发了作者对莲花的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说说这其中的原因。
作者爱莲,不单独因其外形,更因把它作为一种人性的化身---君子之化身。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借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名利富贵、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4.本文标题为“爱莲说”,请谈谈写菊花和牡丹有什么作用。
菊花起到正称作用,用菊花象征的隐逸者衬托了作者不消极避世,要在污浊的世间洁身自好;牡丹起到了反衬作用,用牡丹象征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富贵者,衬托自己不慕名利的君子之德。
5.文中三种花象征哪三种人?各自代表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菊花---隐逸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莲花---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牡丹---富贵者,趋炎附势,追名逐利 6.举例说明第2段所用的修辞方法。
反问:同予者何人?
排比: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比喻:莲,花之君子者也
对比: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7.文章结尾使用了几种句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
表达作者慨叹真隐者甚少,有德者鲜,而趋富贵者独多,知音甚少。在对现实揭露批判的同时,深感自己政治上的孤独和苦闷,孤掌难鸣。结尾句隐寓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正之风极盛,意味深长。
8.文中“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以莲自况,表明了他怎样的生活态度?
东 博 教 育
不求富贵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君子,作者对莲进行人格化的描写,是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对贪图富贵的世风的鄙弃,慨叹知己者甚少,品德高尚的君子甚少。10.从文中“世人盛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两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趋炎附势,追求功名富贵的世风很盛
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文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12.《爱莲说》有“三美”:精粹活泼的语言,超凡脱俗的形象,含蓄深刻的意蕴。请选择“精粹活泼的语言”“含蓄深刻的意蕴”其中之一,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衬托,使得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弦外有音,这就是“意蕴美”。13.文章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形象的?
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直接描写莲的形象。用菊花正面衬托,牡丹反面衬托,突出莲的形象。以议论的方式直接赞美莲花 14.《爱莲说》《陋室铭》阅读比较。
主题:两文表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东 博 教 育
《爱莲说》的作者表达的不是隐逸的生活态度,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
《陋室铭》中流露的则是作者消极避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立意:两文都是托物言志
《爱莲说》是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
《陋室铭》则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写“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表达方式: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爱莲说》中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的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美名远播,“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使莲成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爱莲的议论中,表露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室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第四篇:2007随想
2007随想
笔静静地躺在方格纸上,已经快有半小时了。思绪有些杂乱,如年前的那场50年都未遇见的大雪一样——被风吹得胡乱的飘着。
拉开窗帘,感受这2008年的第一缕明媚的阳光。打开窗,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闭上双眼,伸开双臂,徜徉在这美好、温暖的阳光里。于是,杂乱的思绪被打断,走进了回忆07年的大门,一幕一幕的对白,上演着我在07发生的点滴故事。
高一的结束,我拿着文比理名次高的成绩单,彷徨地、犹豫地站在文与理的交叉口,迷茫地看着前方两条未知的道路。三天的郑重考虑,认真地在“理”这个大字旁打上了个大勾。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上了被文科生取笑为埋头苦干于题海之中的理科之路。于是,扔下《中国上下五千年》,撕下墙头的世界地图,抛下手中的《于丹品〈论语〉》。搬来一堆厚重的习题本,推了推鼻梁上那副400多度的望眼镜,欲奋斗于这题海之中„„开学前的半个月,亲戚来做客,联合父母对我语重心长说了的那一席话,彻底动摇了我学理的念头,不,应该说是学理的事实。又是三天的深思熟虑,一大堆的修改程序,我又深一脚浅一脚地离开了刚刚起步的理科之路,花了好大的力气才转身,踏上了被理科生称为死记硬背的书呆子的文科之路。这条路,不会再改变,是我高中最慎重的选择,是我一生都要走下去的路!
2007年这个暑假,太阳照耀得特别毒,受不了炎热天气的我,作了让我至今还后悔的事——一赌气去了理发店,向理发师吆喝一声:“把我头发给剪了!恩,就留到这!”说完,我在脖子那稍稍比画了下。那个头发染得黄黄、翘翘的青年理发师,把我那已到腰间的长发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会儿,把他那原本溜溜的小眼瞪得很大,半晌,吐出俩字——可惜。我摘了眼镜,视野模糊,看不清楚镜中的我„„当第一搓头发被剪下时,我却看得清清楚楚,仿佛心都被剪上了一刀,生疼生疼„„于是我闭上眼睛,不忍心看着那陪伴了我许久的头发就这样离开我,然后缓缓落在地上。“好了,自己看看吧!”那小青年朝我喊着。我胆战心惊地睁开眼,然后戴上眼镜。要不是当时有那么多人在理发,我准用我那“女高音”尖叫一声!好奇、惊讶地看着镜中的自己,好象要重新认识自己一样。理发师似乎很满意自己的杰作,笑眯眯地看着镜中的我。天呐,我竟顿时感到有点晕,而且我知道,那不是因为中暑!我丢下钱,拔腿离开了那理发店„„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使劲往角落里钻,害怕被熟人认出来„„
逝去的200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个冬天,特别冷。1月下旬至除夕,几乎天天都飘着晶莹的雪花。高达25厘米厚的、白皑皑的大雪给那些绿得快褪了色的草地盖上了一条厚厚的纯白色棉被,躺在这条被子下的花草们一定可以美美睡上一觉,等这些冰雪融化后,一定是个暖暖的春天„„这场大雪,对于南方的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甭说孩子们了,连大人们都兴冲冲地加入到孩子们发动的“打雪仗”这个游戏中。
一手抓起一大把冰冷的雪,一手拼命捂住脸,生怕自己被对方的雪球给砸中„„雪地里欢声笑语一片,人们任凭自己的脸蛋儿、鼻子和双手冻得通红通红,仍在雪地里欢快地跑来跑去,躲来躲去,于是,白茫茫的雪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脚印„„
鼠年的到来,象征十二生肖的又一个来回。2008年的11月,我将成为一个满18周岁的成年人了,意味着身上的担子变得更加沉重,思想将变得更加成熟,需要更多的经验和勇气去走上未来的路!
岁月拖着长长的影子,在继续。故事踩着踏过的脚印,也在继续。心儿在心间,不住思量„„
第五篇:随想
随想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原计划晨练,一觉醒来已经8时多。家里静悄悄的,公公和婆婆肯定出去了。我懒洋洋地坐起来,靠在床背上,似乎忘记了节日的到
来。
起床后,我和女儿洗澡。接着洗换下来的衣服。我拼命地洗,唯恐洗不干净。偶尔从厨房传来婆婆的说话声,炒菜声。我没有什么想法,一直在洗。
洗衣机正在甩衣服,传来婆婆的声音:“吃饭了,吃罢饭再洗吧。饭要凉了。”我说:“知道了,马上就好。”
来到餐桌前,一桌丰盛的菜肴早被孩子围住,看到孩子那可爱的吃相,一丝微笑挂在我脸上。
人活一生到底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