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莲说》比较阅读
《爱莲说》比较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
① 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② 以
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③ 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④ 为业以求钱也。梅
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⑤ 之隐明告鬻⑥ 梅
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
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注]①欹(qī):倾斜。②明诏大号: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明,公开。诏,告诉,一般指上告
下.③斫(zhuó):用刀斧砍。④夭梅病梅:把梅弄成奇形异状,弄成病态。夭,屈,折。⑤孤癖:
偏嗜。⑥鬻(yù):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陶后鲜有闻.
③绳天下之梅.④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答案:①洗涤 ②少 ③名词用作动词,约束 ④造成的祸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②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译文:答案:略
(3)甲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简述理由。
答:
答案: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主要内容.答:答案:揭示病梅产生的原因。
(5)简要分析甲、乙两文的写法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的异同.答:答案:两文都运用了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讽刺追名逐利的世风;乙文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第二篇:《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
[甲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惟:)(馨:)
3、鸿儒..()(鸿:)(儒:)
4、金经()
5、白丁..()
6、丝竹..()
7、调素琴...(调:)(素琴:)
8、案牍..()
9、劳形..()(形:)
10、甚蕃.()
11、淤泥..()
12、不染.()
13、濯.(14、清涟..()
15、妖.()
16、亭亭..()
17、植.()
18、亵玩..()(亵:)
19、隐逸..()
20、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
2、问今是何世()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斯是陋室()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是进亦忧()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马也()
之无丝竹之乱耳()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无案牍之劳形()
花之隐逸者也()
3、无丝竹之乱耳()花之富贵者也()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香远益清()而濯清涟而不妖()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濯清涟而不妖()
6、可以调素琴()
7、何陋之有()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何
可爱甚蕃()同予者何人()
8、香远益清()
9、晋陶渊明独爱菊()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独
处江湖之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0、西蜀子云亭()
11、有仙则名()
云有说笑有鸿儒()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5、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 类比 立论,引出全文主旨;《爱莲说》从始至终以“”“”来 衬托 “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
2、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情趣和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
4、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爱莲说》中,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
5、《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五、内容拓展:
1、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积累表现淡泊明志,不慕富贵品质的事例、名言名句。
答:事例:
名言:
答案
一、略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2、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舒缓语气,不译)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助词,的)是是进亦忧(指代词,这)
孔子云:何陋之有(表强烈反问)是马也(指代词,这)
之无丝竹之乱耳(舒缓语气,不译)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指代词,这)
无案牍之劳形(舒缓语气,不译)
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3、奏乐的声音)花之富贵者也(助词,的)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助词,的)非丝非竹(奏乐的声音)
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却)
5、香远益清(清芬)
而濯清涟而不妖(表转折,却)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6、可以调素琴(可以)
7、何陋之有(什么)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何
可爱甚蕃(值得)同予者何人(什么)
8、香远益清(远播)
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惟独)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处)独
处江湖之远(僻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只惟独
10、西蜀子云亭(人名)
11、有仙则名(表存在)
云有说笑有鸿儒(表存在)
孔子云(说)何陋之有(表存在三、句子翻译:
1、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3、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房的人)的品德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
4、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5、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6、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7、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8、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9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10(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
11、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2、水上地上各种花草的花,可爱的很多。
13、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14、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15、莲是花中的君子。
16、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7、对于菊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8、对于牡丹的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四、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 类比 立论,引出全文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莲说》从始至终以“ 菊之爱 ”“ 牡丹之爱 ”来 衬托 “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 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甲文表达了作者 安贫乐道 的情趣和 高洁傲岸 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的 生活态度。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中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庸俗的官僚们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作者对追逐功名富贵世风的鄙视。
5、《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答:不相同。《陋室铭》开篇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运用类比立论,引出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以“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衬托,含蓄表明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突出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五、内容拓展:
1、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答:我喜欢梅花。因为它绽放在百花凋谢的寒冬,让我明白了做人应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
2、积累表现淡泊明志,不慕富贵品质的事例、名言名句。答:事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宁死不接受元朝高官厚禄。名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第三篇:《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
时代不同情感相连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异曲同工之妙
托物言志,顾名思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意在明志。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宋代周敦颐《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再典型不过了。虽然作者生活年代的不同,地位不同;从文题上来看,一篇是骈文,一篇是散文,但他们所表达的志向是一致的。两篇文章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下面就来探讨一下。
一、弄清结构布局。结构上,两篇文章的开头都是从别的事物着笔,引出主旨,转入正题。《陋室铭》开篇以议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双重比喻起兴,而后揭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一经揭示,便层层扣紧,先用衬托手法,再列举史实,从室外景色、朋友交往和思想情趣三个方面刻画了陋主人的胸襟气度。由表及里,正反对照,虚实结合,陋室不陋。结尾引用古语得出结论,逐步加深主旨,使得文章全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可见作者意在表明自己远大的志向,即要做诸葛亮、杨雄那样的人,生活态度要“君子固穷,安贫乐道。”
《爱莲说》开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然后举陶爱菊、盛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这与开头都以宾衬主,意境高远,耐人寻味。紧接着铺张描摹,写莲花的外形,突出其特征:身处污浊之地,却一尘不染,以及其正直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了莲的品质。作者从七个角度描写莲的可爱之处,以此来比喻君子的品味。结尾与《陋室铭》同样含蓄隽永,作者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进行评价,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本文从始到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二、感知深刻主旨。在思想内容上,《陋室铭》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爱莲说》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傲岸清高的思想。
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在写作特色上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托物言志。《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赞颂,实际上就是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表达的却是作者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陋室铭》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的是节操和情趣。两篇文章都融描写、抒情、议议于一体。前者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而后者者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描写,表现了莲的高洁、质朴、正直、清高等品质,使莲成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作者爱莲的议论中,表露出其高尚情操。
由此可见,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答案卷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
[甲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3分)
1、斯是陋室(这)
2、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甚蕃(多)...
5、濯(洗涤)
6、妖(美丽而不端..
庄)
二、句子翻译:(6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4、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三、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陋室铭》开头运用 类比 立论,引出全文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莲说》 菊之爱 ”“,引出文章主旨安贫乐道 的情趣和 高洁傲岸 的情操。乙文表达了作者 和正直品德的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答:我喜欢梅花。因为它绽放在百花凋谢的寒冬,让我明白了做人应
第五篇:《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比较阅读
《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甲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镉《陋室铭》
【乙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第一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②案牍之劳形()()....
③有仙则名()④惟吾德馨()..
⑤亭亭净植()⑥宜乎众矣()...
⑦斯是陋室()⑧无丝竹之乱耳()⑨不蔓不枝()....
⑩陶后鲜有闻()⑾可爱者甚蕃()⑿花之君子者也()....
⒀濯清涟而不妖()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④孔子云:“何陋之有?”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⑧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简要说说真正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5、甲乙两文从立意方式看都运用了的写作手法,但又有所不同。乙文是通过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甲文则以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写“陋室”之,只写“陋室”。
6、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集、、于一体。
7、虚词的用法:
(1)“之”的用法:
A组:①无丝竹之乱耳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析:用于主谓间,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B组:①何陋之有析: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
C组: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花之隐逸者也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④牡丹之爱析:相当于“的”,定语标志。.
D组:渔人甚异之析:相当于“他(她、它)”(这里指桃林奇景).
(2)“而”的用法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析: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但是”“可是”“却”
③温故而知新。析: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
8、甲乙两文都运用的写法,甲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乙文则以莲花自况,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和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9、两文在写作特点上的共同之处是托物言志。《陋室铭》借陋室传达自已讲究道德修养的思想,《爱莲说》借莲花比喻君子洁身自好的情操。
10、两文开头都不是开门见山,而是从别的事物着笔,引出主旨,转入正题。
11、从句式上看,都骈散结合。《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富于变化;《陋室铭》为骈体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
第二组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惟吾德馨()(2)亭亭净植()..
(3)无案牍之劳形()(4)濯清涟而不妖()..
2、选择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同予者何人B、可以调素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C、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D、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
B、无丝竹之乱耳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C、无案牍之劳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下面对甲乙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托物言志,甲文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乙文以莲之爱表达作者洁身自好的纯洁情操。
B、乙文中开篇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C、乙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D、甲文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5、比较阅读题
(1)甲乙两文都以物为喻,甲文开头用“”和“”类比居
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立论,而乙文开头用“,”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甲文以“,”概括全文的主旨,乙文用“,”归纳主旨。
(2)甲文作者为“陋室”作铭,主要目的是了为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
间也流露出的意味,而乙文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做烘托,然后从“莲之处于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赞美了莲的、、,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第三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⑪ 淡笑有鸿儒()⑫ 花之隐逸者也()....
⑬ 可以调素琴()⑭ 无案牍之劳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B.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
C.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译:译:
译文:
4.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
5.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第四组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D、宜乎众矣(适宜)..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3、简要回答问题。孔子云:何陋之有?译:
(1)甲文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4、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6、《爱莲说》一文赞扬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答案示例: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情况都存在。这说明环境
对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环境不起决定作用,关键还是看个人能否把握住自己。点拨:围绕“人与环境”的关系谈即可。
7、学习了《陋室铭》,我们看到了作者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答案示例:现代人和古人并不一样,实际上刘禹锡也不是住在一间非常破的房子里,他毕竟还处在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上,“陋室”也是相对而言的。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成功的人生,既要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人生境界,同时,又要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假如发生冲突,那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住个小房子,求得内心安宁可能也是明智的选择吧。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