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归雁经济”的思考
发展“归雁经济”,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的 “助推器”
xx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大县和农业大县。全县现有1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2%,农村剩余劳动力近40万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扩权强县试点过程中,xx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承接产业转移、狠抓归雁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工作主线,多管齐下,大力开展人才、项目、资金回引工作,加快了归雁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体系促回引。一是县里在成立招商引资领导小组、民营经济及归雁经济助推组、4个产业招商小分队的同时,建立了以县发改(招商)局为主,县级有关部门、各乡镇招商办及驻外办事处相配合的归雁经济回引招商体系。二是利用4个产业招商小分队,县政府驻北京、成都、昆明等办事处,及时搜集掌握在外成功人士投资意向,并向他们宣传介绍xx产业发展情况、招商引资项目和投资优惠政策。为人才、项目、资金的回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二)优化环境促回引。一是制定《xx县鼓励外出务工人士回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吸引外出人士回乡创业、兴业。二是精简办事程序,狠抓效能建设。全县2009年底政府公告46个单位160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132项管理服务项目全部进入政务中心或分中心办理,总法定时间由8511个工作日压缩到了1459个工作日。三是建立农业、工商、税务、财政、规建、就业等相关部门联动机制,热情周到地为外出人士回乡创业服务。四是加大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产业聚集能力和承载能力。为人才、项目、资金的回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三)夯实基础促回引。一是全面开展在外务工人员和成功人士情况调查,摸清在外成功人士的区域分布和从业门类,编印《xx在外成功人士名录》等基础资料。二是围绕提升传统产业、拉长产业产品链,编制全县招商引资规划,引导回引项目、资金向重点产业倾斜。三是建设招商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向在外成功人士发布县里最新招商政策和鼓励投资领域,引导在外人士回乡投资。四是策划编制适合中小资金投资的短平快项目,引导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人才、项目、资金的回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增进情感促回引。一是每逢春节,县乡(镇)党委、政府邀请在外成功人士回乡过年或考察,并召开座谈会、茶话会、联系会,让在外人士感受家乡变化、体验乡情、增进友情。二是在传统节日期间,县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分别带队到部分外出人士家庭进行慰问,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其父母子女生活或学习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与外出人士和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三是平常时候,县乡(镇)党委、政府不定期地组织招商小分队到在外成功人士集中的地区,看望在外各界人士,并召开恳谈会、招商项目推介会。为人才、项目、资金的回引拓宽了情感纽带。
(五)维护利益促回引。一是营造富商氛围,注重维护回乡创业投资者经济利益,及时帮助投资者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急难问题,确保创业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全县回乡投资创业的成功率现已达到90%以上。二是营造亲商氛围,注重提升回乡创业投资者的社会地位,对回乡创业带头人、企业家和优秀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表彰奖励或授予荣誉称号。三是营造重商氛围,注重提升回乡创业投资者的政治地位,将回乡创业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选拔进 1
入村两委会领导班子或选举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人才、项目、资金的回引增强了利益驱动。
二、主要成效
(一)加快了现代农业进程。部分在外经商办企业成功人士和务工人员回乡后,将自己的资金、技术、经营理念、市场信息与家乡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从事特色规模化种植业和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或农副产品流通业,促进了农业经济从分散化、粗放型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型经营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据统计,2008年,全县回乡人员创办的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即达28户,种养大户1077户,流转土地达到89886亩。
(二)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一批带着自有资金、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众多市场客户的回引企业(如辉腾科技、红谷皮饰等)和返乡投资创业者的加盟,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归雁经济已成为助推工业强县、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一支生力军。据统计,目前全县已回引工业企业89户,累计投资5.37亿元,产值达32.22亿元。其中,2009年新增回引工业企业13户,总投资5243万元。
(三)加快了第三产业发展。在归雁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回引企业回乡从事第三产业开发,众多回乡投资创业者则在县城或乡镇兴办商贸、物流、餐饮、住宿、旅游、娱乐及其他服务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第三产业发展。全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6.44 %上升到了30.69 %。
(四)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远平回乡开始县城大规模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以来,许多回乡投资创业者纷纷携带资金参与县城、集镇开发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水、电、气、路、桥、通讯、给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得到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返乡农民在城镇购房居住的日益增多,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3.44平方公里拓展到了现在的12平方公里;城区居住人口由1978年的52917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15635人。
(五)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近几年来,许多在外经商办企业和返乡投资创业者携带资金、项目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住房改造、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08年底,全县回引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48亿元。远大集团张远平为家乡琵琶镇土地村建设累计捐资2000多万元。该村农民住房改造实现移民建房30户,外装内改80户,村道沿线建房20户。目前,仅琵琶镇就已建成村社公路95公里(水泥公路65公里),便民路近100公里,全镇实现了水泥公路村村通、社社通。
三、主要启示
(一)据实情,扬长避短促发展。县委、县政府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众多的客观实际,将“县情”与“上情”、“外情”有机结合起来,以开展大规模劳务输出和回引人才、项目、资金为抓手,将在外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归雁经济优势,促进产业升级、经济繁荣,进而实现了xx经济社会持续协调较快发展。
(二)重民利,以人为本促发展。我县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保民生与保稳定、促民富与促县强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规模劳务输出,利用外地经济舞台促进劳动就业和人的发展,实现了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和积累,为归雁经济发展奠定了丰厚的人才基础。
(三)抓机遇,乘势而上促发展。我县审时度势,化压力为动力,化劣势为优势,在挑战中寻机遇,抓住东部地区急需大量劳动力的重大机遇,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实现了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强基础,齐心协力促发展。全县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通过摸清外出人员基本情况、建立健全回引工作体系、编制中小投资项目、制定投资扶持政策、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等举措,不断强化回引人才、项目、资金的基础性工作,为人才、项目、资金的回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而促进了众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纷纷回乡投资创业,有效地破解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又缓解了长期以来农村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撂荒”等社会经济问题,使富顺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呈现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第二篇:《归雁》教案
《归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材分析: 归 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是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任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飞,曾作《送征雁》诗:“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怅望遥天外,乡情满目生。”这首《归雁》,同样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作者依照这样的认识,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根据这样的艺术构思,作者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一下笔就连用两个句子劈空设问:“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呢?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
诗人就是这样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然而,诗人笔下的湘神鼓瑟为什么那样凄凉?大雁又是为什么那样“不胜清怨”呢?为了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无妨看看他考进士的成名之作《湘灵鼓瑟》。在那首诗中,作者用“苍梧来怨慕”的诗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于她在乐声中寄托了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时,诗中还有“楚客不堪听”的诗句,表现了贬迁于湘江的“楚客”对瑟声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灵鼓瑟》同《归雁》相对照,使我们领会到:《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学家王粲《登楼赋》中的这两句揭示羁客情怀的名言,正可借来说明《归雁》诗中旅雁听瑟飞回时的“心情”,而诗人正是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这首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教学过程:
1.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2.解题。3.范读。
4.学生初读,感受诗歌意境。5.品读,悟诗意。
6.多种形式读,熟读,背诵。
第三篇:发展“岷归”的几点思考
发展“岷归”的几点思考
11法学1班
汪世梅
一、岷县的资源优势
1、地理优势
岷县位于甘肃南部,西连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国道
212
线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县城有“陇上重镇”和“旱码头”之称。岷县平均海拔
2500m,年
平均温度
5.7~
6℃;年平均降水量
596.6mm,无霜期
86~145
天,年平均日照时数
2229
小时,土壤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为当归等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岷归”以其质优和道地材驰名中外,已成为岷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资源优势
在1500
多年前岷县就种植当归,且质量优良。中药当归有活血补血、润肠通便等功效,其中补血效果尤为卓著,岷县当归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佳,被誉为“岷归”,古今中外公认岷归为甘肃道地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
多个国家和地区区。
.二、岷县当归发展现状
1、种植面积稳步扩大,规范化种植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岷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以“岷归”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优化种植结构,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种植面积。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当归为主,黄(红)芪、党参、大黄等为辅的中药材种植格局。
2、种植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更趋合理
岷县基本形成了梅川、北路片的中药材综合优势产业带,西川片形成了以当归为主的优势产业带。中药材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更加合理。
3、政府投入不断加大,“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相结合岷县在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同时,当地政府加大了种植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和规模,在免息小额信贷、购买药材种植保险、技术人才专业指导的方式上精准定位,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中药材产业升级,使中药材种植的效益不断攀升。
4、药材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对产业的支撑拉动力不断增强
为真正发挥“岷归”产业优势,实现农民、企业和财政收入的稳定增加,在基地建设初步形成规模后,及时调整了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有力地推动了中药材产业和地方特色工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岷归”
生产由原料销售型向就地加工增值型转变。
三、岷县当归产业化发展策略
1、准确定位,量力而为,加强中药材产业化组织建设。岷县县政府设立了专门的主管中药材产业的职能部门,专门负责所在区域中药材产业开发的组织领导、规划调控等事项,专门负责中药材这一涉及种植、加工、市场、科研等多个领域的特色产业的指导规划、政策咨询、信息技术服务。
2、扶优扶强,“互联网+当归”的方式培养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开发中的主要带动力量,龙头企业的数量多少、实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其对药材原料需求量的多少。近年来岷县县政府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成立了岷县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以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的方式,扩大药材的销售渠道,以互联网+农产品的形式,培育壮大了一批中药材加工销售的企业。
3、构建品牌战略。一是要利用好“岷县当归”注册商标、原产地标记认证和绿色产品质量认证,在全国各大媒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大规模、多方位、立体式地进行“打品牌,树形象”活动。二是抓好大型市场建设。要扩大规模、拓展功能、创新机制,建设集批发交易、贮藏保鲜、加工营销、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岷县当归交易市场,把岷县建成西北乃至全国规模较大,具有一定影响的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产地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三是注重“岷县当归”的品牌保护,以品牌优势扩大和占领市场。
第四篇: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刘克梁
(宜昌市委党校 湖北 宜昌 443001)
摘 要:循环经济是符合生态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但在推进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认识上和体制上的误区。因此,要加强循环经济的立法、建设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技术体系,以促进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问题;对策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互为依存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战略的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
1.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1.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公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普遍矛盾。一方面,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平衡稳定是生态系统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点是重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在资源供求和环境容量问题上的尖锐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从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角度,提出了“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将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高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它将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防止“环境贫困”,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生活质量差距。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2.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它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一是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到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将不容置疑,但是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1.3.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它将生态系统理念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发展初始阶段就注重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目标。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是以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为特征的,其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要引导经济建设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的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经营,转到追求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的轨道上来。同时,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和
经济运行质量。因此,循环经济为实施新型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2.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目前还仅仅局限在领导层、少数部门、少数地方、少数人的范围内,还没有形成“气候”。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1.认识问题。
2.1.1.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多数指标却呈现出反向的增长:环境污染加剧,“三废”排放量日益增加,资源危机凸显,资源紧缺,生态安全日益严峻,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已经严重打破自然界本身的循环,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又因为末端治理需要较大的投资,运行费用高,建设周期长,并且污染治理与经济收益相矛盾;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低,可以收回利用的原材料被排放,加重了资源浪费与环境的污染程度;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不规范,忽视了环境容量,只注重排放浓度的控制。另外,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是将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仍然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资源供应枯竭,最终将导致生存环境的恶化。
2.1.2.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较为片面。循环经济是一种以低投入实现高效率利用、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使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来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它充分体现了事前预防污染、产品全寿命周期控制污染的优越性,确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并不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而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首先强调的是资源的节约利用,然后是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再
生。实际上,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两者的对立,实现两者的统一。
2.体制问题。
2.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似乎计划经济体制更起作用。因为宏观调控政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只有在以单一计划配置资源的传统经济体制下,排除了市场的作用,资源的流动与配置才能在政府的严格计划下进行,并且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政府必须拥有十分健全的信息储备系统;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要基本一致;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决策队伍,而这种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却是难以实现的,这就必然导致宏观政策失效,从而造成自然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环境污染的产生。
2.2.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市场经济越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便越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目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企业发展它起着主导作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非对称性问题,也就是市场的作用存在盲区,单纯靠市场的作用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即对于环境污染、废弃物的处理,不受到市场的约束,市场的运作将没有效用。因此,必须通过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严格的立法并加强执法力度,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加载到企业成本中去,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3.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倡导绿色消费、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环境等外,还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以期促进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3.1.加强循环经济的法律支撑。
循环经济是一种反传统的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脉络相通,仅
仅依靠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靠法律手段的强制性,把循环经济从一种经济理论转变为人人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巩固其在社会中稳定发展、切实贯彻的坚实基础。因此,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法制建设。要明确循环经济立法的目的。它是通过循环经济立法为实现经济利益和保护生物圈的共同利益的思想和需求,即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修正完善一些环保法律相关制度,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等。再次,必须通过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引导,实现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职责,形成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以经济手段为辅的多层次结构,特别要注意使用经济激励和刺激手段。最后,要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增强循环经济立法的可操作性。在依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做到互通信息,相互协商,统筹安排,科学决策。
3.2.建设绿色GDP核算体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这就要求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去建立科学的、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必须结合国情,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环境滥用的现象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现在,在在GDP 计算方法上,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没有从最终附加值中扣除,环境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现行核算方法严重背离了经济运行的实际,并不能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个原则的实施提供正确的指导,导致了以环境资源存量和质量迅速恶化为代价的虚假繁荣。循环经济的实施,将对国民财富的积累与国民财富的质量评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此,在宏观层次上,必须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从
企业到国家应加快建立包括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GDP核算体系,以达到结合环境因素和消耗量,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状况,使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绿色核算应成为修正经济建设成就的基本手段,并将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3.3.开发并建立绿色技术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以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发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其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以环境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置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产品技术和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无害化技术体系的核心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针对我国的实际发展需要,应重点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广与应用政策,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可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将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 解振华.坚持求真务实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 ].环境经济杂志,2004 ,(8).[2 ]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65.[3 ] 李健,等.论循环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4 ] 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 ].世界环境2000,(3)刘克梁(1966-),男,湖北荆州市人,宜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和循环经济研究。
第五篇: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些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些思考
在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摆脱财政困境,充裕地方财力成为县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下达任务、考核工作的核心。根据新税制的特点,在巩固共有型财源的同时,充分依托地方优势,下大力气建设、培育地方财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
一、搞活流通促生产,主攻“三产”增财力
新税制把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等税种列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这些税收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突出了第三产业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地位。第三产业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商贸业、饮食业、服务业、房地产业、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地方保险业、信息咨询业和旅游业。这些产业投入少,受资源约束小,提供的税收多,发展潜力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比较高。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作为地方财源建设的战略重点来抓。
发展第三产业,商贸是龙头。商贸业发展了,第三产业的其他各业都会跟着发展起来。同时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商贸业越发展,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流转越快,生产者获取的利润就越多;生产者获利越多,生产的积极性就越高;生产者的积极性越高,生产的产品就越多越好,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商贸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经济要发展,财政要增收,穷县要脱贫,商贸是捷径。要按照建立赣北大市场的要求,以大流通促进大繁荣。抓紧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手段先进、配套完善的流通服务设施,加快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杜和连锁业。尤其要把发展重点放在大宗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上。逐步建成大中小结合,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大进大出的市场网络,把我县建设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把县城建设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商埠和南昌市、九江市的卫星城。通过发展商贸业,把其他各业带动起来。
二、农业税收上台阶,农业特产挑重担
农业特产税是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新税制把原来征收产品税的农、林、牧、水产品改为征收农业特产税,提高了农业特产税的税率,扩大了农业特产税的征税范围,增加了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高创汇、高技术含量、高商品率为目标,将农业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保证粮、棉稳产、高产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山地、水面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是建设地方财源,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充裕地方财力的又一途径。
与先进地区对比,有很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一是领导要重视。县、乡、村各级领导要明确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的重要意义及农业特产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的位置和潜力,自觉地把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充裕地方财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像抓粮食生产、棉花生产那样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二是目标要选准。农业特产品生产投入大,见效时间长,短的几年,多的上十年甚至几十年。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目标一定要选准。不能今年种了明年毁,年年搞个新花样,到头来一事无成,劳民伤财。三是农业特产品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严,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丘陵山区重点发展林果业、茶叶、药材种植业。草地荒洲重点发展畜牧业。滨湖地区重点发展水产养殖业、水生植物种植业及水产捕捞业。大型水库,湖泊重点发展库湾湖汊养鱼、网箱养鱼,水产捕捞。城市郊区,公路沿线可大力发展果用蔗、果用瓜生产。四是要密切注意市场动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五是技术要跟上。农业特产品种养技术要求高,要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把先进地区的先进技术学到手。六是要形成一定规模。不能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想方法指导农业特产品生产,小打小闹开杂货店。要搞一乡一品,或数乡一品,这
样做有利加工和推销。我县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的条件很好,潜力很大,只要各级领导引起重视,下定决心,抓住不放,实现农业税收上台阶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地方企业办得好,地方财政有后劲
新税制把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以及外国企业所得税列入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突出了县办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地位,认真办好上述企业是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地方财政后劲的关键措施。我县县乡企业起步早,在七十年代就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办好地方企业,应以财政增收为主要目标。一是要做到多元并举,侧重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在所有制方面突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经济成分逐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乡镇企业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发展迅猛,来自非国有经济财政收入比重逐步上升,这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财源建设中一是要防止企业姓“社”、姓“资”的干扰,打破国有优于集体,集体优于个体的老框框。在搞活国有企业的同时,大力扶持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二是以效益为中心对企业进行考核。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很大。新税制将地方企业所得税留归地方,其目的是要求地方政府促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所得税的多少是由企业利润所决定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利润多,所交的企业所得税就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好,利润少,所交的企业所得税就少。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经济效益,地方财政不但得不到好处,还有可能背上包袱。因此,应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实行区别对待。经济效益好的要积极扶持促其发展。经济效益差又无法起死回生的,要采取断然措施,或转产,或关停,或兼并,或拍卖,绝不能让财政背包袱;三是不能乱开口子减免税收。实行新税制后,各税种的优惠政策比以前有较大幅
度的减少,确有必要继续执行减税、免税的项目,除税收法规中有明确规定的外,一般不能再减免税收。
四、敞开县门迎财神,招商引资添活力
新税制把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以及外国企业所得税列入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意在鼓励地方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九江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指出,九江的开放不仅是市区的开放,涉外部门的开放,而是包括各县(市、区)在内的,全方位的开放。要求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采取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我县地处昌九工业走廊的黄金地段,正处在沿江、沿海、经济向内地转移的过渡带,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随着京九铁路的贯通,我县与沿江,沿海开放地区及港澳地区的距离大大缩短,为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打开了通道。党的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全国呈现出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江浙一带已经发起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开始向东西部挺进。沿海地区“三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海外商人和江浙企业家、财团都开始在内地寻找合作对象,我县将作为外商和江浙投资者的最佳伙伴被他们所选中。加上一些在外地工作的永修籍人士都愿意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我县的大开放、大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系件。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扩大开放,主动出击,把招商引资搞好。一是要明确招商引资的重要意义。要让大家懂得,我们永修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但开发资源需要资金、技术、先进的设备、管理办法和销路。我们必须依靠外部力量来解决这些困难。招商引资正是解决这些困难的最佳方式,真正受益大的还是我们自己。从而消除怕吃亏,怕别人发财的思想障碍。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诚心实意地与投资者合作,为开发永修、振兴永修经济作出贡献。二是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引进外资,按照出口导向和多元化战略,建设一批质量高、竞争力强的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三是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在政策上能优惠的尽量给
予优惠。在配套资金、征用土地、开业办证上尽量简化手续,给予支持。在社会治安上要加大打击犯罪力度,保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使投资者有安全感,给真心实意来我县投资兴业的外商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以扩大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新税制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机遇,用好用足税收政策,依托并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振兴地方经济、充裕地方财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