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时间:2019-05-13 08:4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第一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一、填空。

1.在50以内的自然数中,最大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3.因为1.2÷0.6=2,所以1.2是0.6倍数。()4.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2.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一位数是()。3.在20以内的质数有()

4.如果有两个质数的和等于21,这两个数可能是()和()。5.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减去它的最大因数,差是()。6.一个自然数比20小,它既是2的倍数,又有因数7,这个自然数是()。

二、选择题。

1.15的最大因数是(),最小倍数是()。

A.1B.3C.5D.15

2.在14=2×7中,2和7都是14的()。

A.质数B.因数C.质因数

3.一个数,它既是12的倍数,又是12的因数,这个数是()。

A.6B.12C.24D.144

4.一筐苹果,2个一拿,3个一拿,4个一拿,5个一拿都正好拿完而没有余数,这筐苹果最少应有()。

A.120个B.90个C.60个D.30个 5.把66分解质因数是()。

A.66=1×2×3×1B.66=6×11C.66=2×3×11

D.2×3×11=66

三、判断题。

1.任何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等于它的最小倍数。()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这个数的因数。()

5.4是因数,8是倍数。()6.36的全部因数是1、2、3、4、6、9、12和18,共有8个。()7.任何一个自然数最少有两个因数。()8.一个自然数越大,它的因数个数就越多。()

四、分一分。

在17、22、29、7、37、87、93、96、41、58、61、14、57、19中

奇数:()偶数:()质数 :()合数:()

五、应用题。

1.一个小于30的自然数,既是8的倍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多少?

2.幼儿园里有一些小朋友,王老师拿了48颗糖平均分给他们,正好分完。小朋友的人数可能是多少?

3.王老师到文具店买足球,足球的单价已看不清楚,他买了3个足球,售货员说应付134元,王老师认为不对。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4.下面是育才小学五年级各班的人数。

班级(1)班(2)班(3)班(4)班(5)班 人数39人41人40 人43 人42人 哪几个班可以平均分成人数相同的小组?哪几个班不可以?为什么?

第二篇: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3、5倍数的特征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 “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

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

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

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你认为跳交谊舞的可以派多少人?圆圈舞?(学生举例)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跳交谊舞的可以派多少人? 师:2的倍数和5的倍数是一些具有什么特征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

1.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

2.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

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

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

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个位上是双数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

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6)学习偶数、奇数。

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3.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个位上是5或0。

(3)学生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前面已经研究了2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5的倍数的特征,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

4.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研究特征。(1、用列举法来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表格中由小到大至少写出10个2的倍数和5的倍数。(在学习本单元内容的时候,为了方便,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同位交流你的发现。

2、用百数表来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

我们刚才的发现是一个规律还是一个巧合呢,下面我们用百数表来做进一步的研究,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找到百数表,把其中所有2的倍数画上三角,其中所有5的倍数画上圆圈。学生先独立操作,然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百数表里的数更多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所有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所有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你能再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吗? 师:通过发现和验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2、5的倍数的特征,就是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5.也就是说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5的数都是5的倍数,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5呢?(个位上的数字)

练习:请同学们快速判断,老师说的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92、38、74、66、95、30、47、100、320、125、39、95、88

3、学习偶数和奇数

师:刚才有几个同学都提到了2的倍数全是双数,那不是2的倍数的自然数应该是什么数呢?双数和单数是日常生活用语,在数学上它们有专用的名称,双数就是偶数,单数就是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说一说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小结: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4、用游戏帮助理解自然数的分类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看谁反应快。(1)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站起来。坐下(2)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站起来。坐下全班同学有没有都站起来?也就是说全班同学的学号不是偶数,就是奇数.。这说明非0的自然数可以分成哪两类?

师:自然数要么是偶数,要么是奇数,0也是偶数,为了研究方便,这一张把0排除了。)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

2.自主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3的倍数的特征

一、出示情境图,揭题。

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

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二、尝试探究

1.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你知道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说说你的想法,)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2.探究特征

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

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

⑤学生思考交流:

“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问:另外的呢?

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

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根据你的发现能说出3的倍数的特征吗?)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师利用学生刚学完“

2、5的倍数的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

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解决“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会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渐渐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 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

2、自主练习5

3、自主练习6

4、自主练习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质数与合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为弘扬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

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师:这些数与它的因数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

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

在学生收集的数据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整理、分析自己的劳动成果,讨论、争辩,从而发现数据的规律,初步感知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同时也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伏笔。

5.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

(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全班交流、辩论,相互补充得出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把下面数中的合数圈起来。

7 35 23 40 56 47 94 28 43 31 9

2.在自然数11-20中,质数有(),合数有(),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

3.抢答游戏:老师出一个数,谁能最快的判断它是质数或是合数,进行抢答。

2 10 11 23 12 29 34 57 91 100 1 4.判断

(1)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

(4)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5.某校五年级各班人数情况统计如下

班别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人数 40 42 48 45 各班要划分活动小组,如果每组5人,哪个班能正好分完?每组4人或6人呢?(通过练习进一步明确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能够正确的判断出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通过判断题明确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得出偶数只有2是质数,其它的都是合数,4是最小的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分解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1.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质数与合数的区别是什么?)3.说出2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

4.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它们各能被哪些数整除?

6 21 28 53 60 75 97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

1.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字游戏好吗?玩游戏之前要交代几条游戏规则

(1)写成两个数相乘或连乘的形式,连乘的因数越多得分越高;

(2)只能用自然数;

(3)不能用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由老师写一个数,把能写成几个数连乘的数写成几个数连乘,例如:4=2�2 12=2�2�3 22=2�11。每正确写一个乘号得一分,写错一个乘号扣一分,最后哪组的分加起来最多这个小组获得胜利.

教师出示下面的数.

6=

21=

17=

50=

48=

53=

5=

75=

2.小组交流:17和5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其他数都能写成。

问:为什么17和5不能写成这种形式?

引导学生发现:质数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因为他们只有1和本身,不符合游戏规则。

问:能写成这种形式的数都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合数才能写成几个数相乘的形式,所以我们分解质因数就重点研究如何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数连乘的形式。

3.看看下面这些数都分解成了两个数相乘的形式,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师板书)6=2�3 28=4�7 学生讨论发现:6分解成2�3后按游戏规则就不能再分解了;但是28分解成4�7后,4�7中的4还可以分解成2�2.

提问 :你是怎样发现4还能分解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不是质数,所以很容易发现4还能分解.

提问:那么我们在分解一个数时,要把这个数分解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分解到都是质数就不再分解了)。

4.下面请同学们把30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

交流:①30=5�6 6=2�3 所以30=5�2�3

② 30

/ \

� 6

/ \

� 3

(我们把题中所给的合数都写成了什么形式?这些质数,在式子里与原来的合数是什么关系?)

5.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2、3、5叫做30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的书写格式说明:分解质因数时,要分解的合数必须写在等号左边,分解成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一般要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如:6=2×3„„这是把6分解质因数的格式, 2×3=6„„这是计算整数乘法2×3=?的格式)6.介绍短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一步一步地分解质因数,这样分解起来比较麻烦,为了简便,通常我们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

学生自学109页。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出:写出短除式──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最小质数去除──商如果是合数,照上面的方法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为止──把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三、灵活运用,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七题。集体订正。

2.用短除法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25 28 34 60

3.下面各式是分解质因数吗?为什么?

8=2�4 12=2 3 7

15=3�5�1 20=2�2�5 4.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数吗?

9=()+()

12=()()

15=()()18=()()

24=()()30=()()

5.小游戏:猜猜我们有多大?

(1)我的年龄是最小的质数。

(2)我们俩的年龄都是合数,和是17。

(3)我们俩的年龄都是质数,积是65。

(4)我的年龄是一个偶数,它是两位数,十位上数与个位数的积是6。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说课稿

黑河小学

李 龙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本单元在教材中的编排体系

2、说本单元的教学内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四个部分。它们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的。这是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也是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把不规则的平面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平面图形来计算,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的认识及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情

本单元是学生已经对空间观念和直观几何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学习本单元之前,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图形认识和图形测量的经验,再加上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此,学习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数、剪、拼、摆等操作活动中,完成对新知的构建。所以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操作中学习新知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切忌由教师带着做。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接下来学习圆的面积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相应图形的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在推理公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计算公式的过程。

问题解决:能用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思考、比较、推理和概况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篇:第五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第五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一、语言的实际运用

l、下列句子语序调整后,意思变化最大的一组是:

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

B、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C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D、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为鱼肉,人为刀俎。

答:.下列句子括号内应填入哪一句才恰当呢?

什么样的人格,才有什么样的诗格。诗是诗人心灵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诗的光彩是诗人思想情操光彩的折射。试问:()?

A、裴多菲如果不是勇士,能用生命和鲜血写出剑与火的战歌吗?

B、巴金如果不是一位感情真挚、追求光明的人,能写出(等)那样温暖人心的作品吗?

C、李白小时候如果不是从磨铁树的老娘那儿受到启迪,自此发愤读书,能成为诗仙吗?

D、鲁迅先生如果不是胸怀救国之志,并与反动派及其文人作斗争,能够写出匕首投枪式的杂文吗?

答:.把下面一段话改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分明、意思明白、不能删减内容。

我深切地感到不计个人名利、呕心沥血攻关的科技人员,日夜操劳,为培育下一代默默奉献的人民教师,是四化事业的依靠力量。

(1)1)(2)(3)(3).按要求组织句子,要求文意清晰,语句连贯。

这是…转炉。

①氧气②目前③设备最先进④一座⑤我国⑥大型⑦生产优质钢的答:.下面的文字有不连贯的地方,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人人皆知粮食是宝中之宝,连三岁娃娃都能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的小学校,班级打扫卫生时,从课桌里清除的剩面包,就一堆一堆的;有的大学食堂,每天的剩饭菜就有几缸;至于餐馆、饭店的浪费就更不用说了。这简直是犯罪!

答:

二、阅读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___,/___,/____。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横线上应镇上的诗句是____,___,____.注释加点的词语

(l)折腰(2)惜(3)数.用/线划出下面诗句的节拍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句应如何理解呢?

答:

(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的题目叫做(),作者 ___,是朝的诗人。.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用 || 画出来,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答:.描写军旅将士寒苦生活的诗句: ____,_____ 等。.这首诗和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都是写雪景的。请比较其不同的地方,说出它们各描写的意境,及其各自抒发的感情?

答: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散文诗,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他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节选自《海燕》)

(乙)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太阳高高地在天空中照耀着,群山向天空中喷出热气,波浪在下面冲击石头……忽然,在蛇所待着的那个山谷里,天空中坠下一只胸膛受伤、羽毛上染着血迹的鹰……它短促地叫了一声;坠在地上,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怒,胸膛撞在坚硬的石头上……蛇吓了一大跳,敏捷地爬开去,但是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它爬到那受伤的鸟跟前,轻声说:“你要死了吗?”

“是的,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

……我英勇地战斗过了!…我见过天!…你是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的!哎,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而且它想: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魔臭的气味。

鹰施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我要把敌人紧紧压在胸膛的伤口上…啊,战斗多么幸福啊!…”(节选自《鹰之歌》)、甲乙两文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时都用了___和___的写作方法。.甲乙两文中的海燕和鹰的艺术形象,代表了______,两文都热情地歌颂了_____.两文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在运用描写方法时,主要描写了海燕的___和鹰__的。两文在描写中运用了 ___ 和 ___ 以及引用、反复、对偶、对比等修辞方法。.甲乙两文从木同的方面表现了海燕和鹰的战斗生活,具体地说,是()

A、海燕面对战斗,鹰召唤战斗。

B、海燕迎接战斗,鹰临死前渴望战斗。

C .海燕迎接战斗,鹰期待战斗。

D、海燕面对战斗,鹰追求理想,宁死不屈。、甲乙两文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相同的是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和 _____ ;不同的是:甲文烘托海燕的 ___ ;乙文映衬鹰的思想境界。.两文在塑造海燕和鹰的形象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基调有所不同,甲方 ____,乙文 ____ ____.鹰说:“我见过天!”这句话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与甲文中描写海燕的 ____ 和 ____ 两个词语相同。

三、作文、题目:往事

提示:往事很多。写哪些呢?应先确立一个中心。即想通过往事要表现什么思想,要反映怎样的现实,要歌颂或反对什么。然后再根据中心选材、组织材料。

答案:

五册六单元

一。l、①。②③④句均为并列关系,颠倒后仅仅是重心转移,即各自强调了后半句。·整体意思不变。①句不同。其前句为假设关系,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对敌斗争的原则,而后句不论看成假设关系还是同果关系,都不符合阶级斗争的客观事实,所以意思变化最大。2、②③④句都不妥:②说巴金,但巴金不是诗人;(3)说李白,是诗人,但是,说李白发愤读书,与人格情操关系不大;④说鲁迅,说写杂文,也不符合题意的要求。所以答案是①,既是写诗人,又是写诗人的人格、诗格。3、(1)科技人员为攻克科学难关不计个人名利、呕心沥血。(2)人民教师为培养下一代日夜操劳,默默奉献。(3)我深切感到他们是四化事业的依靠力量。4、一次为;⑤一②一④一③一(7)一(6)一① 5、“……粒粒皆辛苦。”与“有的小学校……”意思上衔接不上,缺少必要的过渡,可加上“但近年来奢侈摆阔之风盛行,甚至影响到儿童”之类的意思。

二、(一)6 .(1)鞠躬,倾倒;有称赞、赞美的意思。(2)可惜。

(3)比较起来最突出的。7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8、略。9 .真正称得上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二)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11、两部分,第一部分咏雪,第二部分送别 1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13、《白》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而《雪》则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白》所写的雪景,固然有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的美景,今人赏心悦目,但更多的是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惨淡;而《雪》始终赞美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娇,感情乐观豪迈。《白》抒发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雪》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三)14.象征对比15.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坚强无畏的革命精神.16.行动语言比喻拟人世间 17.B18 象征社会现实;英雄形象.19 激越豪壮;悲壮 20.高傲 , 欢乐21.作文略

第五篇:2017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分析

2017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分析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相应图形的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在推理公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计算公式的过程。问题解决:能用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思考、比较、推理和概况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时安排:9课时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 2.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 3.梯形的面积„„„„„„„„„„„„2课时 4.组合图形的面积„„„„„„„„„„2课时 5.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87~88例1及练习十九第1、2、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摆、摆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方法:迁移式、尝试、扶放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生:剪刀、直尺、平行四边形纸片、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为了创建文明城市,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某社区准备要修建两个大花坛(出示教材第87页情境图)。这两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的?(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2.让学生猜测:你觉得哪一个花坛大一些?多数学生认为不容易猜测,极少数同学猜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大。通过猜测,引导学生总结出:要想比较哪个花坛大,需要计算它们的面积。] 3.提问:你会算它们的面积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1.数方格,比较大小。

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根据已有经验,学生会想到用数方格的方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教材第87页方格图及平行四边形图:

通过比较、讨论,得出: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和面积分别相等。] 2.猜想验证。提问:通过数方格子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如果是一个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田地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吗?(不能,很麻烦)

[3.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推导过程。(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4.教学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h(板书)5.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教材第88页例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教师板书。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2题。可先让学生试着做,再通过集体订正检查掌握情况。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作业: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1、3题。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

×

例1 S =ah ↓

=6×4

平行四边的面积=底

×

=24(m2)↓

↓ S

a

h 第二课时

课题:第六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十九 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教学难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练习十九第4题)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3.练习十九第7题。4.练习十九第8题。

[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要求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1)议一议: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2)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因此面积都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8÷2-24(cm2)。]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作业: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9、10题。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练习S=ah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第三课时

课题: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2例2及练习二十第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能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3.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共同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出的?(演示推导过程)]

二、互动新授

l.谈话:成为一名少先队员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佩带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如果要想知道它用多少面料,要怎样解决呢?(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追问: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猜测,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2.请每个小组拿出三角形学具,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每组都有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师提出操作要求: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并思考: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这里不让学生回答,而是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3.分小组操作,并利用下表做好记录。

我们是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

原三角形的底等于拼成的()形的();原三角形的高等于拼成的()形的();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形的()。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呢?] 5.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2(板书)6.教学教材第92页例2。出示第92页例2:红领巾的底是lOOcm,高是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

[7.让学生再说一说:为什么要除以2? 学生可能会回答:“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

三、巩固拓展

[1.出示: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由学生独立解答,订正答案。

2.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找一找三角尺的底和高,使学生明白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条直角边作底,另一条直角边就作高。如底是 7.2cm,高是12.5cm。再进行计算。

3.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

先说一说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再计算。(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2.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3.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作业: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1、2题。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2例2

S=ah÷2

=100×33÷2

=1650(cm2)第四课时

课题:第六单元:三角形的面积——练习二十 教学内容:教材P93~94练习二十第3~10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学练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练习。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第一要让你们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第二能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哪些同学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学得扎实,学得灵活?

二、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题)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2)学生讨论后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6题。(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1)教师出示题目。

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2)学生独立解题。(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2)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BD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三角形ABD的面积

BD边上的高→这个高也是三角形ADC的高 BD的长

三角形ADC的面积

DC的长

规范解答:

h=2s÷a

S=ah÷2

=2×20÷=3×8÷ =8(cm)

=12(cm2)答:三角形ADC的面积是12 cm2。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作业: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第5、7题。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练习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第五课时

课题: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5~96例3及练习二十一第2、3、4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谁来说一说它们的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是S=ah;三角形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是S=ah÷2。)

让学生回忆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的。)] 2.揭题:生活中的图形除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外,还有梯形,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95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车窗玻璃是什么形状的?(梯形)2.让学生利用梯形学具验证自己的猜测。

小组活动,教师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可提醒学生用剪刀剪一剪,再拼一拼。[3.交流汇报自己的推导过程,指学生到黑板边演示边讲解。学生以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可能会这样做:(1)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出示推导过程: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因为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4.小结:大家都是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用字母表示:S=(a+b)×h÷2 5.教学教材第96页例3。

出示教材第96页例3情境图和横截面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思考:横截面是一个什么形状?(这是一个梯形;而且有两个角是直角,是一个直角梯形。)

让学生找一找,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你能理解这个横截面的含义吗?

通过交流,学生能明白: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个腰长。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6米,下底是120米,高是135米。

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计算一下这个直角梯形的面积吗? 让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计算过程:(见板书设计)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96页“做一做”。先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并对该图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大梯形,梯形的上底是(40+45)cm,下底是(71+65)cm,高是40cm,也可以看成两个直角梯形,其中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0cm,下底是7lcm,另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5cm,下底是65cm,高都是40cm,算出两个梯形的面积再加起来。2.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本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3.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先让学生观察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什么形状,(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机翼的面积。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lOO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在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推导。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3.用字母表示:S=(a+b)×h÷2。作业: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例3:S=(a+b)h÷2

=(36+120)×135÷

2=156×135÷2

=10530(m2)第六课时

课题:

第六单元:梯形的面积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P97~98练习二十一第1、5~10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培养小组的互助合作精神,体验在这种互助中取得成功的愉悦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提高自己提问求助以及指导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求梯形的面积以及底和高。教学难点:提高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学练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梯形。

(l)我们已经学过了梯形,什么是梯形?(2)谁来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3)在梯形中比较特殊的梯形是什么?(出示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2.梯形的面积。

(1)我们在前一节课里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出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 S=(a+b)h÷2(2)已知梯形的面积以及上底和下底,如何求得高呢?]

二、探究新知 灵活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一块梯形麦田,上底是35M,下底是25M,面积是1140M2,高是多少M? 学生自主发言,再由其余同学和教师来判断是否可行。

三、指导练习

[1.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1)教师出示水渠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水渠横截面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渠口宽就是梯形的上底,渠底宽就是梯形的下底,渠深就是梯形的高。(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指名板演,再讲解。]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1)观察这堆圆木的横截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计算验证。

(3)圆木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各是梯形的哪一部分? [3.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9题。(1)学生汇报自己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结果。(2)集体交流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4.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1*题。(1)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比赛,看谁的方法最多。(3)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作业:教材第97~98页练习二十一第5、7、10题。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练习h=S×2÷(a+b)

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求剩下的面积(即三角形的面积)

剩下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七课时

课题:

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1)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汁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展示。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想到:厨房里的三角架、房子的分布图、桌子等。3.引导思考: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它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周长,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面积。[4.出示教材第99页例4: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怎样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集体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方法: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拓展学生的思维。3.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作业: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4、5、6题。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1)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

2(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m2)第八课时

课题:第六单元: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P100例五及练习二十二第7~11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通过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来求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用数格子方法和近似图形求积法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将规则的简单图形和形似的不规则图形建立联系。教学难点:掌握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迁移式、尝试、扶放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树叶、透明方格纸。生:树叶若干片、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秋天的图片。并谈话导人:秋天一到,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树叶带入数学课里来研究,我们可以研究它的什么呢? 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树叶的面积。

[出示一片树叶,先让学生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指名几名学生上台指一指。

引导学生思考: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那么面积如何计算呢?

学生通过交流,会想到用方格数出来,如果想不到教师可以提醒学生。]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图中的树叶。

引导思考:这片叶子的形状不规则,怎么计算面积呢? 让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2.自主探索树叶的面积。

明确:为了计算方便,要先在方格纸上描出叶子的轮廓图。先让学生估一估,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引导思考:余下方格的怎么办?

质疑:为什么这里要说树叶的面积是“大约”?

学生自主回答:因为有的多算,有的不算,算出的面积不是准确数。3.让学生拿出树叶及小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树叶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计算,并汇报本组测量的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4.引导: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计算叶子的面积吗?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后,会想到可以把叶子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估算。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形状近似于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平行四边形)思考:你能将叶子的图形近似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吗? [5.让学生再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树叶的面积? 学生可能会回答: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8题。先让学生数一数阴影部分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学生可能数的是阴影部分;也有的把阴影部分填补成学过的图形,算出图形的面积再减去填补的图形的面积。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中选出较简单的方法计算。

2.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9题。通过上一题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师引导学生先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学过的近似图形,再估算。3.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10题。

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图上手掌的面积,再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2.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都不是准确值,而是一个近似数。作业: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7、11题。板书设计:

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S=ah

=5×6

=30(cm2)第九课时

课题: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教材P103整理和复习及练习二十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并巩固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面积的计算。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过程与方法:巩固利用分割、填补等方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强化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难点: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建构知识网络。教学方法:小组交流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练习本、彩笔、尺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导入: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同学们将它们的字母公式写出来。

[2.我们应该复习哪些东西呢?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并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出示教材第103页第1题。)

(l)提问: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下,并思考:这几个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2)沟通公式间的联系,完善知识体系。

质疑:在小学阶段,我们为什么首先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说一说: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都是在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又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引导:在推导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将这些图形变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研究。总结: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这些面积公式的研究过程中用的就是转化的思想,](3)引导:这几种平面图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让学生试着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2.出示教材第103页第2题。

想一想,我们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经常用到哪几种方法? 学生回忆交流:切割法和填补法。

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在小组内交流做法,并说一说想出了几种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说一说每种图形的面积。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让学生思考要想求共需要多少块砖要先算什么?这是一个组合图形,它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要先算墙面。把它看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进行计算。

3.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4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4.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火箭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再算一算。学生汇报:是由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组成的。5.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三”第8题。

学生独立数一数,然后估算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小组交流。6.教材第103页思考题。

分析: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其中三角形1和2的面积相等。三角形1和2各占了大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或者说三角形1和2面积的各正好是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汇报。

[作业:教材第104~105页练习二十三第2、5、6、9]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长方形:S=ab平行四边形:S=ah 梯形:S=(a+b)h÷2 三角形:S=ah÷2

组合图形面积:填补法、切割法

下载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五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王伟伟 第六单元 备课时间:2007年11月1日 教材简析: 第六组课文谈的是人们如何坚持不懈地努力进行发明创造的。 《天火之谜》讲的是富兰克林的故事,这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检测题(卷)亲爱的同学们:在大家的努力下,第七单元又学完了,你一定收获了很多,现在就请你用自信的笔,用实力证明你是最棒的吧! 一、填空。1、每两人握一次......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 第四单元检测题

    第四单元检测题一、填空题 1、春季星空中,北天最引人注目的是。 2、同一天晚上,猎户座的位置随时间的推移向移动,与冬季每晚同时间相比,春天猎户座的位置向移动了。 3、我们看......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键入文字] 第七单元自我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 (5分) sǔn shī hïng wěi qīn rù huījìn líng lïng tī tîu ( ) ( ) ( ) ( )( ) Guībǎo qí qūchïu hân xiāo......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参考

    一、请你口算下面各题。(20分)7×8=60-5=7×3=5×8=1×7=8×4=48+6=2×9=9×4=42-6=5×9=32+7=6×9+30=5×9-25=7×4-4=7+6×7=二、请你仔细填空。(每空格1分,共28分)1、补充......

    2014-2015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 一 、把下面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看谁写得最美观。(3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八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八单元检测题(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卷面占3分) 学校 班级 姓名一、基础整合。(40分) 1.我会看拼音,还能正确地写出词语。 (9分) jǐ liánɡ chu......

    第六册课外阅读第六单元检测题

    第六单元检测题1 、给下列三段文言文加标点符号(甲)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陈胜者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