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山老龄化现状
进入本世纪,我国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银发浪潮”。老龄人口多,老龄化进程快,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人口总数的11%。唐山市老龄人口在不知不觉中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3%,明显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1%。在唐山市日益发展的今天,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唐山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给唐山市带来的重要影响,已经波及到全市的各个方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应对“银发浪潮”的冲击、如何构建适应唐山市具体情况的完善养老体系,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唐山的过程中,我们应怎样提出积极的对策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后果,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
老龄化社会将成为所有国家的归宿
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的老年人口绝对数将达到112.1亿,占总人口比例的9.5%,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将继续发展,范围将更为普遍,速度将明显加快。老龄化社会将成为所有国家的归宿。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都是一个自发的、平稳的、缓慢的过程,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大概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至到二战后由于低出生率出现人口严重失衡现象,人们才开始对人口老龄化进行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从人口老化到高度老龄化的发展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我国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的速度要快得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占总人口的7%上升到14%仅用27年。
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1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在社会经历、生理、心理以及利益等方面需要等方面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存在着某些差异,因此,各种制度的设置和社会安排应适应该群体规模的变化
2老龄化给价值观和制度上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年人越来越多。高龄老人一般是需要照顾的群体,同时他们又可能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群体。因此,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需要在价值观、规则、立法和制度上加以调整,以满足高龄老人群体的需要,以确保社会关系得协调发展。
解决好老龄化问题对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人才资源不仅能开发自然资源,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新的物资资源。人口问题事关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局。老龄化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是顺利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利的人口环境,即:适度的人口数量,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只有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才能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老年人的自身,而且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应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唐山市人口概况及老年人概况分析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地处环渤海湾地区中心地带,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毗邻京津,素有“京东宝地”之称,现辖2市6县6区和4个开发区、1个管理区,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总人口714万。市区面积387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96万,每年的自然出生率为4.60‰。
唐山老年群体的基本构成特点是:男性46.5%,女性53.5%,60-69岁的老年人58.3%,70-79岁的老人占33.2%,80岁以上的老人占8.5%。经济来源状况为:靠工资和离退休金的71.3%,子女供养的22.1%,靠国家接济的、国家或社会帮助、老伴和其他来源者为6.6%。目前唐山包括各县市区在内,唐山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92万,约占唐山市总人口数的13%,其中市区的老龄人口总数和百分比已经严重超过了唐山各县。市区老龄化最严重的是路北区,老龄人口已经占到了全区人口的的17%。按居住方式分,有50多万老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另外单独居住的老人有6万多人,与配偶共同居住的有33万多人,同时还有7500人居住在各种养老机构内。
老龄化给唐山市带来的社会后果分析
1老龄化使唐山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少年儿童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将逐渐趋于老化。这种变化会对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第一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老化以后,劳动力中青年劳动力比重低,中老年劳动力比重高,而人到中年以后生理机能开始衰退,眼花手拙,动手能力下降,心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不如年轻劳动者,工作效率也会有所降低,因而劳动力老化以后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是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新兴的产业和行业不
断涌现,传统的产业和行业逐渐衰退消失,劳动者的职业变换日益频繁,老化的劳动力对职业变动的适应能力较差,较难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待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劳动力的不足,从而影响生产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劳动力,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势必从各个层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日本经济之所以在战后较短时期内获得迅速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充足、优质、廉价的劳动力。1990年以后经济发展的持续低迷,不能不说是日本社会老化的一个结果。所以老龄化必定也会给唐山带来巨大的影响。
2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加,需要社会赡养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用于退休职工养老金、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等开支都将迅速上升,从而社会负担日益加重,给财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政府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生产,从而必然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政府因财力所限不可能惠及太多的老年人,因而,如何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唐山市的老龄人口已经占到全市人口的13%,已经成为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团体。唐山市每年用于牢靠龄人口的支出已经成为财政上支出上的一个重要内容。
3人口老龄化是家庭结构复杂化及赡养功能弱化
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解决老有所养的主要模式。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唐山市不少地方已成了“4-2-1”的家庭结构,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不论是目前的家庭收入,还是夫妇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传统的家庭结构由于老龄化的加剧,由过去的家长和子女的双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结构转变成三代乃至四代人在一起的家庭结构。并且,持续下降的生育率,使家庭户规模进一步减少,趋向小型化、核心化。家庭结构的脆弱,使负担老人的能力大大降低,难以承受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冲击。
随着唐山市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开始面临着赡养老人的问题,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和意愿必将进一步扩张和强烈。事实上,年轻的一代也已缺乏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唐山有将近90%的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这一比例在农村会略高一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概率越大,对自己的后代的经济依赖性更大。
4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由于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
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狭窄,老年人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的事情现象还会时有发生。这都将给老年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随着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的上升、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老人的赡养和子女的抚养。这对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如果我们在养老工作上作的不到位,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忧虑。那么占全市人口高达13%的老年人带来的社会不安会大大增加。所以老龄化工作的好与坏,不单单是关系到老龄人口,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唐山老龄人口-唐山市老龄化问题的几点对策
1完善唐山市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挑战最为直接。老年人是一个容易患病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由于中国目前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实行国家与单位共同负担,因此,在离退休人员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唐山市应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老年人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年化。如唐山市可以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村实行养老金制度为老年人按月发放养老金或养老生活费,在城镇社区建立医疗服务网点。虽然唐山市区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并逐步得到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所以唐山市政府必须在保障退休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前提下,逐渐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把市区里生活没有保障符合最新调整的医疗保险制度的人口纳入了医疗保险,让不少老年人减少了后顾之忧。
2结合唐山退休工人结构,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优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技强国的战略,开发利用好老年人才资源。老年退休职工有着在工作岗位上总结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是我们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
老年劳动力供给充裕。一方面,唐山市老年人口的基数大,增长快。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较轻,一般而言,在70岁以下的老年人口中大多数人的身体健康或比较健康,对自身健康的评价也比较乐观,加之老年人由于工资低,退休金少,年龄的增长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不明显,所以许多老年人退休之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大都愿意再就业。这为“老有所为”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针对唐山市工业城市的特点,在退休老年人中最广泛的就是煤矿、钢铁业、陶瓷业及其他工业的企业员工。在这些产业的某些工作岗位是需要从业人员有着
多年的工作经验为依托的。如在钢铁炼制的过程中那些在炼钢炉从事钢炉指挥调度的人员,需要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类人员退休往往成为各企业返聘的对象。对一些老年人实行第三年龄教育,让他们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利用。
3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
老年人家庭赡养、扶养和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有了较快发展。唐山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唐山市90%以上的老年人仍是与子女或亲属一起共同生活。同时,随着人口高龄化、家庭空巢化比重不断上升,老年人对社会照料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所以积极探索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县、乡、社区和民办养老机构相互补充的养老服务网络。如滦县在社区试行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并由劳动部门对从事养护员的下岗女职工给予一定生活补贴。丰润开展示范化试点,初步完善了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为老服务站、家庭托老所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实行政府出钱,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三无”老人、特困老人基本生活,创新了养老服务形式。许多地方还推进道德与法制相结合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广泛开展了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活动。
农村老龄工作基础落后,近年来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出现了许多“留守老人”,削弱了家庭传统的养老功能,加之农村尚未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在农村步能单方面的去依靠家庭或者社区都是不行的。我们在农村的养老应事实求是建立一种社区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一种养老制度。
4政府应提倡和鼓励慈善事业,办老年公寓,建立老人求助系统
“一对青年夫妇将奉养4位老人,即便他们孝顺也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唐山市政协委员刘景和委员和董志远委员在政协会议上提出的一个严肃的话题。为了解决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难题,就需要一些慈善家为社会办些社会福利事业,如敬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等,把这些无人照顾无人扶养的老人收容起来,精心照顾他们让他们欢度晚年,让他们体验到和谐社会的优越性。
唐山市的一些老年公寓由于条件有限,办的规模不大条件不好,因此好多老人要求来,但是没地方不能收留,老人的问题解决不了,政府应提倡和鼓励慈善事业。为此,唐山市政府在启动了“星光计划”、“时间储蓄”等几项措施的前提下,还应逐步建立家庭和社区联合养老制度。让老人留在家中,使其接受来自家庭和居住地区的多种照顾,是适应老年人身心需要和减轻庞大社会开支的经济需要的“两全其美”的方式,它将家庭为主体的照顾老人的方式变为以家庭成员照顾为主同时能吸收更多的社会支持,能弥补老年人家庭照顾方式的不足。整合社区资源,政府出面协调,整合、开发、合理利用社区内企业、机关、学校的资源,如人才、资金、场地等,为老年人提供开展学习、文体活动场所。
5在社会中培育尊老爱老风气,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好的养老环境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历代中华儿女所遵循。
老年人曾经是国家建设的先驱,他们的无私奉献铸就了共和国的今天,他们的辛勤努力为我们青年人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他们人生步入老年之时,国家和年轻人应为他们承担起什么责任呢?如何让他们享受老年幸福生活,感受社会主义的温暖,已成为建立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到老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而家庭的和睦程度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幸福指数。唐山市应在全市范围内培育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风气,让老年人在好的风气下度过晚年,也为唐山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做出贡献。人们应尊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不排斥老年人的社会作用。尤其是社会上比较敏感的老年人再婚问题、财产继承问题上,需要社会在法律和道德上加以约束,保障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统计显示,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17.5万,每年还将以3%的幅度递增。解决百万人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面对银发浪潮的挑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养老事业列入重要的民生工程。民政部门多方筹措资金,近几年累计投资3.8亿元,兴建、整合、改造养老设施。出台《加快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意见》,在全省率先对社会养老福利机构进行补贴,在建设用地、税收减免、水电气暖等方面进行支持。目前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1张,高出国家标准的1倍。
“养老服务是一项长远工程。它的‘步伐’必须紧紧跟上全市老龄化的速度,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这样认识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今年初,我市又启动了“城乡社会养老幸福工程”,在每个县(市)区至少兴办一所高标准示范型养老机构,每个乡镇(街道)兴办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个村(居)拥有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目前,全市已建成756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成功探索出农村互助式、医养结合式、连锁经营式、日托式四种养老模式,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第二篇:人口老龄化现状和问题
人口老龄化现状和问题
郑玉玲 学号01 社区101
人口老龄化在带来一定的人口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经济上的问题。这首先就表现在人口老龄化深刻影响了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年轻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同时社会又有大量的老年人需要供养,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人口红利”,而“人口红利”则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劳动力的供给一般是由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在人口老龄化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较大,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较小,甚至小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幅度,那里就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是下降而是上升的现象。当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大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就会立即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就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更新停滞,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欧洲等发达国家表现比较明显,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他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所造成的。发展老龄产业需要政策支持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如下:
第一,老龄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政府的投入和政策优惠扶持,其中包括税收、投资、信贷、价格和市场营销方面,因为老龄产业有福利的特点,而且又属于微利行业。要对各项服务行业和项目的设置制定必要的标准和规章,逐步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对从事老龄服务业的人员进行基础培训。
第二,老龄产业需要舆论和媒体的宣传和引导,特别在市场潜力和营销策略和消费特点方面要有科学的探索和超前的分析,要让全社会增强发展老龄产业的意识。第三,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老年人口质量和收入等方面差异很大,消费需求的构成和数量也不一致。因此,老龄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有先有后,有缓有急,不能搞一刀切。
(二)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居住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和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三)调整年龄结构
为了减轻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对老年人抚养比的上升,和在21世纪20年代可能出现的劳动力资料的不足,以及退休金大幅度上升的压力,在维持计划生育预定人口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时提高劳动年龄上限的办法来调整年龄结构,使劳动年龄人口比和老年抚养比保持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
中国以59岁为劳动上限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口预期寿命确定的,这个标准对现在来说显然偏低。人口寿命的延长及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消极作用将产生作用。我国人口平均寿命1950年还不到40岁,到2000年达到70岁,2050年预期达到77岁(数据来源于联合人口署),平均寿命延长使老年人口的年龄跨度加大,这就使人口的生理年龄和实际工作年龄延长,老年人口的实际劳动能力也就可以延长。由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老年人的再就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再就业率会提高。
如果从2015年起用15年时间逐步把劳动年龄上限提高到64岁(与现在的发达国家一样),这样到2030年左右,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抚养比也会大大下降,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和鼓励退休人员再工作,可以延长每个人一生中的储蓄岁月、减少政府用于老年人的养老金和福利支出。这样对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四)加强老年学研究
第一,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把得到的分析结果直接上报给上级领导,以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支持。
第二,在综合性的大专院校设立老年学系或老年学专业,培训一定的中高级人才;在民办大专院校高老年学专业培训中心,为老龄机构和涉老部门培训专业人员。
第三,在科研单位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老龄化理论、老龄产业等问题的研究。
(五)利用人口红利的时期大力发展经济。
诚然,我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还不全面,还要重视发展老年保障事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关注这个问题,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才能更好发展,民族才会日益进步。
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六)采取建议与意见
(1)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人口长远战略规划,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实现人口零增长,所以,控制人口总量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2)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
(3)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这一资源,以智力开发为重点,采取各种形式,开拓老年人的就业市场,为老年人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给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使之既可以减轻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
老年问题还会加重现代家庭的负担。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推 行导致了我国“4-2-1”家庭格局的出现,这意味着一对夫妇要面对供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老年服务业方兴未艾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社会保障已得到较大改善,但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庞大的老年群体在入住养老机构和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心理调适、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 急救助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呈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市场产生了多样化的细分要求,当前人口迅速老龄化,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亦不相适应,矛盾日渐突出。例如服务设施短缺、服务主体过于单
一、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服务质量相对较低等等,因此,发展老年服务业大有可为。
第三篇:日本老龄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很多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日本出现的高龄化问题开始了密切的关注。在当前的日本,不但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人口的高龄化也在不断的上升。伴随人口高龄化的进展,日本进入了规模缩小化社会,使得以确保就业市场扩大和青年劳动力为基本国家政策方针成了虚有的政策,并且促使了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迁移至国外,从根本上动摇了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也就意味着日本社会像以往那样以加强财政补贴,扩大市场规模为手段来增强国民对国家的向心力,整备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实施面临各种困难。
选题的背景意义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是最先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亚洲国家。三四十年间日本政府为了应对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体系保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本论文着力分析日本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的影响,论述了日本政府在应对老龄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第四篇: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小论文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报告,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排在世界第一。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谁来养活中国?已执行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调整,是否应放开二胎管制,无疑都需在新的人口环境和发展背景下重新考量。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产生老龄化的原因只有二个:寿命延长和少生孩子。
解决老龄化的措施,依据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有所区别:一是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二是由于人们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是家灾国难的开始。解决的措施只能是允许多生、奖励多生、补助多生;三是中国的老龄化是由人们寿命延长和少生孩子共同作用产生的。由于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来解决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
第五篇: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10预防陈欢20102236
41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江泽民提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方针后,中国的经济就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以很快的速度赶超着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但是西方世界历史在2007年达到颠峰,人口老龄化问题随之出现。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精神物
质得到进一步保障,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向后延迟.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出现,相继的问题随
之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是极赋挑战性的,也是非常棘手的。能否处理
和解决好此问题,是关系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下个目标的关键。关键词:人口 老龄化 加快 解決
Abstract
From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to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o jiang zemin put forward “all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the construction policy, China's economy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ing, fast catch up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to life level.But the western
world history in 2007.It reached its peak,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appears.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reached a well-off standard, spirit material further security,life expectancy gradually backward delay.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s inevitable, have
problems arise.Such a question for a developing nation, it is vastly challenging, is very difficult.Can deal with and resolve this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our country achieving a goal down the
key.Key words:populationagingSpeed upsolve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年龄达到老龄,而不是指单
一群体或个人年齢。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10%65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
总人口数酌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而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0%并逐渐缩小,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自1982年第三
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
人口增长速度。到2004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数的10.97%。
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二.中国人口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上升到2000年的8811万,占人口的比例由5.57%
上升为6.96%,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将会日趋明显.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1.老龄人口步伐趋快性,趋多性。2.老龄人口的“贫
富差距”性。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最早出现在富人区,因为他们可以享受艮好的医疗设备,也有比较充足的物质精神保障。而贫民则沒有这些保障,平均年龄和富人相比就相对要低得
多.3.老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农村老年人口高于城乡人口,出现倒置现象;再者便是发
展地区高于落后及发展中地区,导致一些地区出现老年人口集聚的现象。四.中国人口老
龄化问题的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认为中国以如此快的速度赶超欧美国家
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其主要原因便是国家多年实行的计划生育。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必须的,但是多年严格执行,致使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是独生子女。这就出现了六老一小的现象,即一个小孩,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者,现在提倡晚婚晚育的政策,年轻人一般都会先以事业为重,等到有一定成绩了才会想着呀我成家立业,这样的话在很大的程度上加重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而且这样的现象会循环式的出现,老龄化的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2000年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从新中国五次人口普查的变化来看,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加快的趋势。1991-2003年的13年间,老龄化人口的比重年均增加0.226个百分点,而前26年(1965-1990)年均才增加0.077个百分点,前者几乎为后者的三倍。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速度快,来势猛。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我国老龄人口(65岁以上的人口,下同)的比重从4.91%上升为6.96%花了18年时间,日本老龄人口的比重从4.79%上升到7.06%花了20年的时间,瑞典老龄人口的比重从5.2%上升到8.4%花了40年的时间。另外,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85年,美国68年,英国45年,日本26年,而我国大约只要27年。
2、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8811万,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数字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比西欧各国老龄人口的总和还多。预计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2.65亿,约占总人口的16%,接近经合组织国家1990年18.6%的水平,高于2020年时的周边国家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3、老龄人抚养比明显偏大。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老龄人抚养比近年来上升较快。2003年已接近12%,比1990年前提高了3.63个百分点。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按人口年龄结构推算,今后30年我国老龄人抚养比将继续快速升高,到2030年将会超过20%。
4、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且长期以来户籍管制较严,人口的迁徙率相对国外来说极低。因此地区间的人口分布不平衡,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其中,最高的上海市(16.38%)是最低的新疆省(5.43%)的3倍。如果仅在省区之间进行比较,老龄人口比重高的浙江、江苏等省也是比重低的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的近2倍
5、乡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们在工业化的同时没有相应地进行城镇化,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到2003年仍有59.47%的人口为乡村人口。与此相应,乡村老龄人口也大大高于城镇。在10724.6万老龄人口中,乡村占70%左右,而许多发达国家乡村人口(不是指农业人口,而是指非城市人口)的比重很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均低于15-25%。
6、经济发展水平低。与世界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是最低的,而且差距极大。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按当年价为860美元左右,换算成1990年的美元仅为750美元。而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1990年左右)人均GDP均超过2500美元。随着人类的进步,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对于人权的保障较一个世纪前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些都向我国年轻的养老金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然,不可否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龄人口的赡养成本也
较低。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改革的冲击
众所周知,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当代人所消费的产品都是由当代人生产的,今天的社会如此,将来的社会也如此。然而进入了老龄化阶段,从事生产的在职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会大大减少,退休人员的比重却不断上升,几十年后,我国将从一个劳动力丰富的社会转变为劳动力短缺的社会,并出现无力承担养老费用、产品不够全社会消费的情况。那么上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能不能改变呢?我们有两种假设:(1)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储藏起来留到将来再用。这样,不但有储藏费用的问题,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因为储藏物质不能使财富增加,而存钱却可以变成资本,并有增值的可能。现在存一元钱的产品,过了二十年,假定物价不变,还是一元钱;但是如果有一元钱的储蓄,二十年后很可能升值为两元钱。所以储藏产品不是明智之举。(2)借钱给外国人,二十年后让他们还钱,既可以起到储藏产品的作用,又能生利。还钱其实还的是购买力,在国际市场上是可以购买产品的。现在把消费节省下来,把钱借给外国,等于把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借给了外国人,还钱的时候,不仅归还了产品,而且还带着利息。然而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大家都想把钱借给外国人,没有谁会找外国人借钱。所以这个方法未必可行。也许非洲的老龄化来得晚一些,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但毕竟不是长久之策。显而易见,进行储蓄是最适当的解决方法,养老金改革要向这一方法靠拢。
三、对策
1、根本措施——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变
大多数国家的养老金管理都实行现收现付制,即在职的一代赡养已退休的一代,在职者的缴费直接用于支付当期退休者的养老金。这种制度有利于低收入者,体现了帮助弱者的社会保障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公平,而且不会出现由于经济波动的影响造成退休待遇遭受损失的结果。但是,它使个人的贡献与将来的回报脱离,每个人都会有搭便车的思想,尽量少交点钱,多得些养老金,造成个人对国家的过分依赖,没有监督养老金投资是否有效的权利和渠道,往往容易产生腐败。由于人口老龄化,未来总人口中在职职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等待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职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财政上就很容易陷入危机,特别是待遇水平过高、层次单一的保险制度给政府造成的责任和负担就更重了。因此各国纷纷对现收现付制进行改革,逐步向基金制(又称完全积累制)的筹资模式转变。我国现阶段的改革方案是:保留个人账户的设置,雇主和雇员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退休待遇水平取决于账户基金积累额,账户基金可进行投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1)形成一定的储蓄,有效解决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并且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长期建设资金。(2)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有效防止了养老金清偿风险转化为政府是否履行养老承诺的政治风险。(3)经济效率得到改进,养老金改革就是一种帕累托效率改进的改革。由于政府长期以来始终致力于建立省级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迄今为止也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完全意义上的养老金统筹制度。从改革的路径依赖特性来讲,有以下三种途径:第一,由中央政府扶持起数个全国性的基金制养老金计划,覆盖所有地区;第二,某个省的基金可以覆盖该省以外的地区;第三,在一个省内至少建立起两个同样的基金。其中,全国性的基金制养老金计划可以借助于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保险公司等现有的全国性金融机构来实施,而省级基金也许还要借助于目前的省级统筹养老金计划来实施。
需要指出的是,个人账户积累虽然在权利和责任的关系上更为有效,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关系,即当代人为当代人生产。它所能够做到的主要是通过建立个人账户,做实个人账户,使整个社会增加一笔储蓄,资本更为充足,资本的价格降低,这一价格信号有利于用资本代替劳动,以达到节约劳动的目的,从而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2、配套措施
以价格为信号的经济学并不能完全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因为劳动力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它具有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当价格提高时供给量未必增加,面对更高的工资水平,人们可能选择更多的休闲而不是更多地工作。所以必须有配套的措施:(1)发明节约劳动的机械设备;(2)在制度上发掘能更好地利用劳动的各种安排,如推迟退休年龄、让带孩子的妇女可以兼顾工作;(3)寻求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机会,如配备必要的设施以实现在家中上班、合理布置城市中生产和生活的布局以节约上下班的时间等等。
3、大力消除非经济因素对劳动力的浪费
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消除浪费劳动力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最重要的浪费劳动力的非经济因素:
(1)军备竞赛,将一部分劳动力用来生产无用甚至有害的产品。(2)个人或集体之间的利害纠纷。大多数是法律难以判定的,从而造成许多浪费人力物力的诉讼。(3)犯罪。对个人的侵犯,造成财产甚至身体的损失,最后都要耗费劳动来补偿;对罪犯进行惩治时,公安、法院、监狱也会占用社会的劳动。(4)对人权的侵犯。除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还有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也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5)吸毒。不但本人丧失了劳动力,还要别人养活他们。(6)流行疾病,寿命的缩短,甚至个人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实现,都属于人力资源的浪费。(7)各种虚假信息所造成的行为错误,包括社会信用不良引起的人力浪费。(8)由于个人利益膨胀,引起谈判困难,交易费用上升。(9)战争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老龄化社会既缺乏上战场的士兵,更经不起战争的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