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机构现状评估及走向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机构现状评估及走向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012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0.3%之多;同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837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7%左右,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最基本最迫切的任务。在我国,当前社会养老现状是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是,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家庭的代系人口结构呈“四二一”或“四二二”型逐渐增多,要求家庭中两个或一个年轻的劳动人口在家照顾老人及祖辈几乎是不现实的,这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削弱。这样,势必需要新增许多福利设施、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以减轻年轻人照顾老人的压力,使老人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规律的生活。本文将通过评估现有的机构养老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的机构养老发展方向,为养老问题提供必要的解决方式。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机构养老及养老机构老人的探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归纳起来,已有的文献主要探讨了如下问题:1)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原因:丁煜、叶文振(2001)认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数、与子女同住状况及是否享受离退休待
2遇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选择;崔丽娟、王小慧(1999)认为子女对父母养老状况的忧虑程度在一定上影响老人的养老模式,子女的忧虑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利用福利院来养老。3还有的研究认为家里住房问题、家里无人照顾、家庭关系不和等都是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总之,研究表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是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原因。2)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刘协和(2002)等人通过对干休所老人、医院老年公寓老人、社会福利院老人的生活质量调查,认为老人生活质量受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年龄、文化程度、认识功能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学者对养老院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入住机构养老的老人 1 对饮食、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表示满意;但对娱乐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方面表示不太满意。43)养老机构内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很多学者的研究认为养老机构中的软硬件设施支持、护理人员的支持及老人之间的支持是养老机构内老人的主要支持系统;但是,在生病等特殊情况下,子女仍是最主要的支持来源。同时认为,对养老机构中的老人来说,精神支持的需求比物质支持和认知支持更加重要。总之,学界对养老机构现状的研究做了一些工作,但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角度研究较少。为克服这些不足,本文从社会工作角度,整合各种因素,尤其强调机构养老内部的设施建设方面关注老人的照顾与健康要求,提高护理及医疗水平。最后在关注养老机构老人自身心理健康的方面,倡导家人与老人多进行情感交流,鼓励老人在交往、娱乐活动中愉悦身心。
三、机构养老的现状评估
机构养老是指只要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获得由政策投资兴办的专门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的护理、食宿、照料等全方位照顾,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种养老模式,如入住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
5(一)N市社会福利院的基本情况
1.福利院的硬件设施
N市社会福利院分为公寓区、生活区、护理区、病区及临终关怀区,为入住老人提供集供养、医护、康复、疗养、度假、休闲、娱乐、学习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同时为不同需求的老人设置庭院式的居住环境。院内有锅炉、大型洗衣机、烘干机、空调机、冰柜等生活设施和有可进行呼吸、循环、消化等七大系统常规体检的生化检验、B超、心电图、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福利院还为残疾人及卧床病人喂食、擦洗身体、端屎端尿、换洗衣被,并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建立个人医疗、康复训练档案。院内还设有娱乐活动室、阅览室、健身场地、电视室、各种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体活动场地、让老人享受夕阳红的生活乐趣。福利院组织老年协会如戏社、棋社、茶社、书画射、艺术团、工艺室等,并完善互帮互助、医疗保健、文体活动、老年学校、教师等四支志愿者队伍,以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空间,密切老人对社会的归属感。
2.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现状
N市社会福利院有工作人员25人,分为医生、护士、护工和洗衣工四类,其中医生3人,护士14人,护工6人,洗衣工2人。医生的职责为治疗老人的疾病,必要时解决老人的心理问题,其中X医生兼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医生的职责为治疗老人的疾病,必要时解决老人的心理问题;护士则负责察看、照料老人的生理、疾病变化,给老人吃药、打针等;护工则主要是为老人拖地、洗澡、打饭等日常性生活服务;洗衣工则负责老人的洗衣服务等。医生、护士实行三倒班的轮班制度,护工、洗衣工为白班制度,工作时间为早上8点到下午5点。院方对医生、护士都有相关专业学历要求,对护工与洗衣工则没有学历要求。
3.福利院的老人现状
福利院老人约为80人,短期内流动性不大,但也陆续有老人入住,有老人离去。75%老人的籍贯为广西省,其中市内为20%,市外为55%;在市内工作的为80%,95%是工作后在该市居住的。福利院2栋的老人多为卧床,约占70%,3、4栋也有近20%的老人是卧床的。入住的老人65岁及以下占15%比例,65岁以上占85%,其中70岁以上老人占了75%的比例,男女比例为1:4,夫妻入住只有四对。大多数老人伴有高血压、老年痴呆、白内障、耳聋等非正常老龄化疾病,还伴有肺气肿、骨质疏松、伤残等疾病,导致交流与活动能力降低。此外,福利院的老人比较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症。据了解,N市社会福利院内的许多老人在入住病历中本没有痴呆疾病,但现在都已经患有或轻微或严重的痴呆。
4.老人入住福利院的原因
据笔者对老人的访谈,老人入住的原因主要有四种:一是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二是孙子工作繁忙,子女已年老力衰,无力照顾;三是家庭关系不和谐,子女或老人提出入住;四是其终生未婚,因患有轻度精神疾病或因工伤残等原因由家人或单位送来入住。
(二)机构养老具有的优点
第一、老人普遍对福利院的服务感到满意,认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很好。针对服务态度的问题,笔者对部分老人进行了访谈,情况以下:
问:阿婆(阿公),您觉得福利院中的工作人员怎样?
答:“很好啊,他们每天都为我们打扫卫生,还帮我们洗衣服,很辛苦。”(案例一)
“他们对我很好,经常帮我买早餐,帮我打饭。”(案例二)
“X主任是个好人哦,他经常关心我的身体情况,对我很好。”(案例三)第二、院方为老人提供了良好的医护条件,部分工作人员意识到了自身缺乏对老人精神生活方面的照料。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福利院中有康复中心及体检的生化检验、B超、心电图、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以及77.1%的工作人员是医疗护理人员,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老人的健康提供了保障;还发现部分工作人员已经意识到需提高老人的精神生活水平。在笔者调查期间,院方也接纳了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五名实习生,为福利院注入新的血液。福利院的工作人员X阿姨也提到,有些领导看到了改革的必要并提出了发展的方向,但是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阻挠。
第三、居住在福利院中的老人大多是中高龄的老人,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以离退休金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的比例较大,使院方能够比较顺利地收缴基金,为院方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这次调查的福利院目前的发展情况较稳定,对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也比较完善,然而,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机构设施不完善。调查发现,福利院中缺乏其对外所宣传的老年协会、书社、画社及娱乐室、阅览室、健身设施等,实际上院方提供的资源十分有限,娱乐室只有一个狭小的电视机房,建身设施也不完善,即使每日播放的老年人保健操,也由于没有组织进行且难度较大,只有一两个老人可以坚持经常做;阅览室是整个福利院才有一个,空间不到20平方米,且只有六份报纸。老人虽在医疗方面得到了保障,但却缺乏精神生活实现的途径。
第二、服务项目单一。福利院的服务功能比较简单、项目比较单一,常常都是在吃、住、洗、医等几个方面提供服务,仅能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大部分老人的娱乐生活主要集中在看电视、下棋等方面,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在精神、心理上的需 4 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是院方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与福利院中的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难以满足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关。
第三、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差,缺乏专业的服务水平。由于工资水平低,工作量大,来福利院工作的人员不多,除一些为国家行政干部的管理人员及部分医学方面人员外,其余的工作人员大多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他们缺乏相关岗位的技术培训,尤其缺乏老年工作的相关技术培训,其服务不能满足老人需求,还容易产生服务质量纠纷。如X主任认为老人是没有什么创造价值了才被送到福利院的,来这里是等死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工作人员认为安静呆着不出什么岔子就是老人应该有的态度,对老人的要求置若罔闻,甚至是认为老人无理取闹。老人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经济文化水平都各不相同,老人的性格、生活习性也各不相同,行为表现也不可能一样,然而,工作人员仅仅对那些性格温和,不添麻烦,按时交费,有良好素养的老人比较满意。调查发现,院方工作人员可以随意、随时进出老人关闭的房间,而不必打招呼;还会可能歧视比较穷的老人,对不“听话”的老人态度恶劣。
第四、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彼此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对老人来说,“失去”是常见的事情。悲伤是对失去的正常反应,特别是在丧失亲朋好友的情况下。据调查,福利院内83.75%的老人已丧偶,很多老人目睹和自己同住的朋友离去,这些使他们感到孤独,并且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越来越强烈。老人在从主要的社会角色中退出来后,原有的一些社会关系发生转变或消失,对家庭,子女的依赖会增强,但是福利院并没有办法满足老人这方面的情感需求。老人到福利院,虽然院方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外出,但会过问,而且老人由于自身健康的原因无法单独外出,只能是家人来探望。家人在送老人入住以后,一般是隔段时间来,呆一会又匆匆走了,故老人很少有和家人交流的时间;而院方又缺乏提供构筑老人间交流的意识,缺乏相应的活动组织,甚至缺少提供交流的聚集场所,不能制造老人共同的关注点、相同话题,老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很少。
据了解,福利院的老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一定的稳定性:60%以上的老人有两年以上的入住时间,40%以上的有5年入住时间,10%的有8年入住时间。由于入住是一定程度上随机性,因此可能造成入住8年的老人,8年内因同住的老人的死亡而陆续更换舍 5 友,该老人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概念,排斥其他老人,更严重的是,老人由于不断的面对同室老人的死亡,进一步影响到其人生观、世界观。调查中听到老人对老住户欺负新住户的抱怨。如4栋1楼的X阿婆,入住2年,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觉得自己是先来的,是房子的主人,迟来的阿婆应该让着她,不让迟来的阿婆开灯睡觉,以致两人关系很紧张。还有一些喜欢闲聊的老人,十分喜欢说其他阿婆的闲话,对不同生活习性等进行背后议论,甚至鼓动别的老人实行间隔。正是这种恶性沟通,让一些老人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不愿意参加彼此之间的交流。
四、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调查及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原因有多种,从服务专业化的角度来看,缺少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手法,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群体、社区的专业活动,这种活动能够提升或复原上述主体的社会功能的能力,并能把社会上不同渠道的资源连接起来,为上述主体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创造社会条件。例如,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亲人朋友进入陌生的生活环境,内心难免会产生孤独与失落,对新的环境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咨询和心理治疗,尊重老人,争取老人的信任;设身处地从老人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事物,以爱心及体谅去接纳他们等等,使老人更快适应新的环境,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福利院的老人很少参与活动,每天吃了饭,或呆坐或闲聊或看电视,身体没有得到适当的锻炼,久而久之,生理功能更快退化了,老人对生活没有了期望,只是坐着等待死亡的降临,到处是沉闷与哀伤的气氛。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老人的这些情况,组织老人装饰房间,使他们的房间充满生气;设立老人兴趣小组,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招募志愿者与老人一起开展活动等等,丰富老人的生活。针对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社会上的专业人士为他们进行技术培训,改善他们的服务态度,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等等。因此,要解决机构养老存在的上述问题,改善养老机构的服务现状,提高机构养老的服务水平,真正体现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怀,必须加强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和工作方法。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尝试运用了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为老人服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下是其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
A阿婆,86岁,广东人,退休前是消防器材公司工人,医院诊断为老衰,已丧偶,无子女。阿婆失去了老伴,也没有子女,无人赡养,被迫无奈,只好进入福利院养老,已入住1年多。平时不参加什么活动,比较喜欢找别人聊天,特别是异性,现与福利院中一位阿公交往甚密。“最近我总是难以入睡,以前晚上8:00就睡觉了,现在到了晚上10:00都睡不着,心里总是控制不住要想事情,晚上睡不好,白天没有精神,头也痛”,阿婆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困扰,向社工咨询来了。阿婆有点犹豫,有点羞涩地来到社工面前。介入过程:
社工:阿婆,怎么了?愁眉苦脸的。
阿婆:小X,我最近睡眠都不好,晚上总是睡不着。社工:是不是现在太冷了睡不着?
阿婆:不是。(左右看看,压低声音)我最近很喜欢和2栋1楼的X阿公聊天,经常去找他,但有些人总在背后议论我,说我不知羞耻,这么老还……
社工:原来是这样啊。阿婆,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阿公怎么样?
阿婆:他蛮好的,我跟他一起聊天很有意思,生活也不闷。
社工:那阿公喜欢和你聊天吗?
阿婆:(有点不好意思)他说他也喜欢和我一起聊天。
社工:平时你们就是在一起聊聊天,是吗?
阿婆:是啊。在这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生活很闷,我只是想找个朋友聊天,解解闷而已。
社工:既然你们是朋友,朋友一起聊聊天很正常啊,有什么好担心的?
阿婆:但是别人都说我,说我很不害臊。
社工:阿婆,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会交男性和女性的朋友,交朋友就会有交流,你跟阿公是朋友,在一起聊天、交流很正常,就像我和你一样,我们是朋友,你有困难可以找我帮忙,我有困难找你帮忙,你说是不是?
阿婆:(认真想了想,点点头)好像是这样,朋友是要相互帮忙的。
社工:所以,阿婆,只要自己行得正走得正,就不要担心别人说什么,总之自己问心无愧,你说呢?
阿婆:对!(重重地点了点头)
再次去福利院,看到A阿婆和X阿公一起坐在走廊的长椅上聊天,有说有笑的,看到我们,很高兴地打招呼,还把阿公介绍给我们。
服务提供结束后,案主A阿婆不再担心别人的议论,大胆地跟X阿公在一起,很开心地跟其他老人相处,并积极地给予其他老人照顾老伴的经验,特别是关于生理疾病方面的意见。介入所达到的效果与预期的效果基本符合,就是帮助阿婆培养一种正确的生活心态,大胆地与其他老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案例二:
B阿婆,80岁,退休前是水泥工人,来自农村,因年老已出现耳聋、记忆力下降、腿脚不灵便等生理状况。阿婆有一儿子,已成家,在某社区居委会当主任,阿婆很自豪有这样的儿子,但对儿媳很不满,认为儿媳看不起她,嫌弃她。阿婆因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认为旁边的人都看不起她,对现实很不满,容易发脾气。调查中恰巧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并适时对阿婆进行了辅导。当时是吃午饭时间,阿婆正在气头上。介入过程:
阿婆:我不吃,那不是我的饭盒,我的是有盖子的。(院里老人的饭盒若是家人买的一般都有盖子,若是用院里的就是没有盖子的)
护工甲:别理她,每次都这样,待会吵够了,饿了,她就不得不吃了。
护工乙:自己没钱买,还在这里吵,没有人会拿你的饭盒。
阿婆:(更加生气)你们别看不起人,欺负我穷买不起,是吧?我告诉你,我的就是有盖子的,是我儿子买给我的。
社工:阿婆,你别生气,我们知道你的饭盒是你儿子买给你的,你有个孝顺的儿子,他又孝顺又能干。
阿婆:那当然,我儿子是主任。
社工:我们都知道。你儿子那么孝顺,你也不希望他担心你吧?
阿婆:(语气转缓和)是啊,我儿子很忙,我不想让他担心,所以才来这里。
社工:不想让你儿子担心的话,我们就要吃饱饭,把身体养好,是不是?
阿婆:我要吃饱饭,养好身体,不让儿子担心。(刚想拿饭盒)但是这不是我的饭盒,我不吃。
社工:阿婆,这饭盒是干净的,没有人用过,我保证你吃了身体壮壮,你儿子看到了肯定很高兴。你先吃了这饭,下顿饭我一定帮你找回饭盒,好不好?
阿婆:(转喜)真的?我吃了这饭,我儿子就会高兴。社工:是的,他一定很高兴。
阿婆连忙接过饭盒,往房间的方向走去。
再次见B阿婆,其实也就是当天的晚饭时间。笔者预先在阿婆的饭盒上贴上阿婆的名字,并主动拿阿婆的饭给她。
社工:阿婆,吃饭了哦。
阿婆:(看了饭盒一眼,不接)这不是我的饭盒,我不吃。(有点像小孩的赌气)
社工:这不是你的饭盒吗?但是上面贴有你的名字耶。你看看,这是不是你的饭盒,阿婆。
阿婆:(找眼镜带上)真的是我的名字,但我记得我的饭盒不是这样的啊。
社工:阿婆,这是你儿子前几天新买给你的,而且他为了不让你的饭盒跟别人的搞混,还特意在上面写了你的名字呢。你看,是新的哦。
阿婆:(再次看了看饭盒)好像是挺新的。(转喜)我儿子真孝顺。
社工:是啊,阿婆有个孝顺儿子,真幸福!饭快凉了,阿婆,快点吃吧。
阿婆还沉浸在有个孝顺儿子的幸福中,高兴地接过了饭盒。
再到福利院看B阿婆时,阿婆高兴地抓住社工的手。
阿婆:你又来看我们老人了,真谢谢你!
社工: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阿婆,到开饭时间了哦,你不去领饭?
阿婆:这就去。(高兴地与其他老人一起领饭去了)
服务提供结束后,阿婆对工作人员的态度缓和了许多,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农村出身的情况,吃饭时也和其他老人一样高兴地领自己的饭回到房间里吃,不再为饭盒的事情而吵闹。
五、未来机构养老的发展方向
经过上述研究表明,我们提倡机构养老服务,但并不否定家庭养老,更不可能取代它。因为,在我国,尽管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制于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而且已经有所演变,甚至弱化,但家庭养老模式作为人类社会养老模式的主体模式之一,历经了千百年的社会变迁,至今依然保留着,具有悠久的社会历史。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是从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看,家庭养老都不会在可预见的将来被其他任何一种养老模式所替代。我们不能过早地忽视家庭养老的重要性,家庭的赡养、照料功能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但其在解决老人赡养问题上的地位、作用仍然很突出。而机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弥补家庭弱化的功能,是对家庭自我服务补充,可以帮助解决传统家庭养老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机构养老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生活不能自理、亲属照顾有困难、雇不起保姆或者保姆照顾不好的老人,不得不选择机构养老,因而,机构养老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研究发现,我们发现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即可以使那些希望在家里或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享受服务的老人得到满意的服务;也可以使愿意住进机构或无子女只能住机构的老人能够享受机构全面护理的照顾,满足老人多样化的需求。当然,仅就机构养老而言,未来我们仍需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增加机构设施。在养老机构中开设老年医院、保健中心等医疗设施,方便老人就诊和康复保健;建立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中心,如阅览室、报刊室、棋牌室、老年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让他们在这里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下棋、读书看报、吹拉弹唱、学习、打球等,开展多种娱乐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乐趣,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第二、开展多种服务。老人从主流社会退出来以后,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也有非常丰富的内心需求。福利院里每天吃、喝、拉、睡的生活将难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为老人提供多种服务,如护理、医疗、康复、咨询、餐饮、聊天、娱乐活动等,可以丰富老人的生活,增加老人间的交流、互动,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
第三、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仅影响机 10 构养老的服务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院方提供工作人员外出学习的机会,聘请专业人士给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等等,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更好地为老人服务,满足老人的需求,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
第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对于中国现有的养老机构来说,它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以福利院遇到的个案工作为例,工作人员常常会遇到机构要求与老人需求相互冲突的情况。于是如何兼顾服务对象和机构的双重要求对于许多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而社会工作技巧和工作手法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进行平衡和协调。例如,对于新入住老人对福利院生活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等的适应性问题,如果能够引入小组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手法,利用老人相互之间的动力和工作人员的辅导,对新入住的老人进行适应性和发展性的训练与协助,将能够很好地帮助老人顺利渡过适应期。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可以有效的解决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因而,要改变现在养老机构的服务现状,提高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真正体现对老年人的终极人文关怀,还必须加强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介入入手。
基于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养老机构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我们必须寻找较好的社工介入养老机构的发展道路。经过调查与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培育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的良好社会土壤。一是加大社工教育的力度,通过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在职教育等途径,促使满足养老机构对社工的需求;二是建立社工职称评定制度与社工注册制度,确立社工的收入标准、社会地位等,使更多的人关注社会工作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投入社会工作中去;三是养老机构与研究领域应进行广泛的联合,促使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进而推动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发展。目前有关的社工研究,对养老机构中存在的“非专业化”、“准专业化”的状态做了许多描述。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致力于对现有状况的改良与推进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上来。四是现有养老机构中的“传统的经验工作方法”、“有行政色彩的工作方法”等不完全是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障碍。他们在具体的操作中有着许多共同点,可以予以有效的“互补”与“提高”。6 11 其次,建立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后的“系统认同与社会认同”两个体系。养老机构服务工作价值的实现,来自“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同十分重要。养老机构接受主管部门考核,所以必须按照主管部门的考核要求落实工作与记录。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只作为养老机构工作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这样就使得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在工作中心的制定上,势必将社会工作排在次要位置;另外,社会公众的认同也是养老机构开展社会工作的有力推动。当社会公众将有无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作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时,养老机构自身必定将社会工作的开展作为重要内容来抓。所以,还应大力开展社会宣传,使社会工作为社会公众所认同。
再次,加大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的实践力度。加大与在养老机构中介入社会工作而成绩卓越的地区的联系,有组织地去向社会工作发展较好的养老机构学习,多开一些倾向于实践工作的研讨会;聘请适当的专家对这些试点单位做出评估,从中探索出符合广西特色的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介入的突破点等等,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在养老机构专业化发展中的介入。
姚学丽.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城市养老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丁煜、叶文振.城市老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01(2);
崔丽娟、王小慧.子女对父母养老的忧虑与养老模式的选择[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6);
刘协和等.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2);
张昆玲、张红娟.探讨养老模式 构建和谐社会[J].科学之友,2006(5);
窦玉沛.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23456 12
第二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2011-7-4 9:30 杨婷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的人口现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必然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老龄化带来的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功能的减弱,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减少,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甚至出现了空巢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患病问题、无人照料问题、精神慰藉问题使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而与老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在养老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物资和人力优势,因此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探讨建立起居家养老社区,提供服务体系来满足老人们不同的需求以及缓解家庭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服务体系
家庭养老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养老方式。社会机构养老无论多么健全,家庭是作为老年人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最理想的场所,也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由于老龄化带来的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功能的减弱,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减少,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甚至出现了空巢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患病问题、无人照料问题、精神慰藉问题使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而与老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在养老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物资和人力优势,因此可以建立起居家养老社区提供服务体系来满足老人们不同的需求以及缓解家庭的压力。贵阳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人口通常指60周岁及以上或65周岁及以上人口。这两种老年人口的划分标准均为最常见的指标。目前,联合国和许多研究部门都采用这两种划分老年人的标准。现在世界各国也各自实行特定的标准。发达国家一般采用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划分老年人口的标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的人口现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必然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截至2009年10月26日,从贵阳市老龄工作办公室获悉,目前,贵阳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47.9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3.3%;65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33.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9%;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为21.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8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5.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9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4000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0.18%;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83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十万分之二点三,其中以花溪区党武乡下坝村的黄魏氏(女)109周岁为最高年龄。预计今后贵阳的老年人口总数每年将以3%左右的速度递增。统计结果显示,贵阳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原因在于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寿命普遍延长,健康长寿的老人越来越多。可以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既是现代
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过高的人口增长率。贵阳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贵阳人口的生育水平一直处于更替水平以下,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结婚成家阶段,出现祖孙二代“4-2-1”的结构,独生子女将面对十分艰巨的养老任务,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2.1 传统家庭结构的变迁
老年人的需求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作为纽带的家庭,不仅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他们情感的主要寄托。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讲究孝道的社会,所谓“百行孝为先”,中华民族有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亲情、孝道的国度里,家庭养老显然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进入21世纪,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急剧转变。以前的四世同堂、五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解体,伴随而来的是小家庭与核心家庭的出现。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使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当这些子女结婚成家后纷纷离开父母在外居住,家庭小型化的出现,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其中城市地区尤为明显。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年轻人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势必会影响他们对老年人的照顾。这些因素对我国家庭养老方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2.2 “空巢”情况有加剧的趋势
空巢家庭的定义是,子女不在身边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家庭。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空巢”家庭也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空巢家庭中要么是老年夫妻一起居住,要么是独居老人。由于老年人无法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致使许多老年人精神抑郁。而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那一批青年日前已经进入结婚生育年龄,但是他们有较前卫的观念,特别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他们开始向往没有孩子拖累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于是丁克家庭开始在我国出现。所谓丁克家庭是指没有子女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出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给我国养老提出了新的难题。
2.3 经济压力凸显
退休意味着收入来源减少,收入水平降低,由此带来生活质量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下降。加之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子女的“啃老” 现象,导致一大部分退休老人陷入了经济困境。在农村,随着农民的大量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老人留守在家中,其经济及精神上的压力更为突出。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是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夯实社会养老基础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国有不少社区在这方面已开始实践并创造了一定经验。然而往往只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一些独立对策,尚未形成解决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的系统对策。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对该问题的解决非一方能力所能及,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融入社区和家庭的力量建立起老龄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方能系统解决该问题,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拓宽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
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有限的资金是制约居家社区养老的重要因素。目前,街道一级的社区所需资金来源有街道自筹、政府拨款、社会援助。这种渠道以自筹为主、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援助仅仅是辅助。政府财政主要负担特别贫困老人以及特困家庭老人社区养老的资金支出。福利彩票也是募集资金的一个途径。我国实行的社区老年服务星光计划,所募集到的资金主要是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丰富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使个人、家庭、社区、政府企业等都成为资金来源。在今后的社区养老服务中,政府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加大对社区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为兴建老年服务设施以及提供老人所需要的服务作坚强的财政后盾。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以福利资金救助为手段、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参与,积极筹措基金,积极吸纳社会捐赠,慈善捐赠也是社区养老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我国民间社会孕育着强大的社会资本。充分发掘他们的力量,鼓励他们参与为老服务,可以达到补充资金的目的。要大力加强宣传,通过向社会呼吁、积极争取社会仁人志士的财政支持。
3.2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贵阳市社区基础设施主要由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支助建设,但是其项目、规模远远满足不了现代老年人的需要,每天早上很多老年人是排队等候使用器械锻炼身体。从老年人对社区的需要程度看,大多数老年人对社区有需求,期望从社区服务中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由于社区建设的滞后,社区服务项目很不齐全,难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要。因此,一方面应该将社区内的企业、学校、机关的基础设施利用起来,如每天某一时间段专对老年人开放。另一方面社区应该加大建设各种娱乐设施和服务机构,积极利用社区内的场地设施闲置。
3.3 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尽管现有的工作人员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但是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点,同时,由于每个老年人在年龄、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各有不同。甚至很多老年人可能本身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因此,社区工作人员要针对如何与老人的沟通,如何准确把握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个人需求,如何设置多样性的服务而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以便于更好地为老年人提高服务及丰富自身的知识及技能。
3.4 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专业机构
(1)日托中心。日托中心由各级民政部门指导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设施,老人白天集中活动,中午供应饭食,晚上各自回家。一方面老人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另一方面又满足了老人们的居家需求。设日托中心的意图是为老人提供一个白天安身、娱乐可以得到保护和情感支持的地方。中心的工作取决于老人的需要,帮助老人在自己的生活圈里较好地生活。这一服务使家庭能从连轴转照顾老人中缓解一下,同时防止老年人因为退休无法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致使精神抑郁,通过日托中心的活动让老人无论在身体上还是情绪上都尽可能保持良好状态。
(2)居家服务。这是对居住在自己家庭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具体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家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项目。从事居家服务的工作人员有志愿服务者和政府雇员,这些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
(3)家庭照顾。这是对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的老年人,采取在家庭接受亲属全方位照顾的形式。政府发给老年人与住院同样的津贴,这样使家庭照顾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经济保证。
(4)医护、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由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等志愿者组成的服务中心,定期为社区内老年人开展服务。
(5)暂托所。是因家庭临时外出或度假,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时间可以是几小时、几天,一般为2周,最长不超过一个月。
第三篇:关于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4.28万,占全市总人口358.74万的17.91%。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6%,占老年人总数的15.39%;90岁
以上老人1.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9%,占老年人总数的1.62%;百岁老人180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6.84岁。我市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然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等,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式
为积极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理念,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需求,从今年3月份起,常州市民政局和常州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调查采取实名填写问卷形式,利用民政和老龄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对市区城镇户口按一定比例抽取了10084名老年人。在地区分布上,武进区2300人,新北区1155人,天宁区3218人,钟楼区2711人,戚墅堰区700人;在性别比例上,男性占49.53%,女性占50.47%;在年龄结构上,60-69岁的老人占35.99%,70-79岁的占51.74%,80岁以上的占12.27%。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就餐、日间照料服务、精神关爱等方面需求情况。整个调查经历了准备、实施和汇总三个阶段,总共历时两个月的时间。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社区准入制要求,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各区按抽样调查老年人数印发《常州市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社区具体组织填写,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网上填报系统,由社区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社区干部认真负责,有的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深入到老年人中间耐心调查,然后将调查问卷逐份上报,一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问卷回收率达到100%。这次调查的一个明显特征之处在于采用实名制填写的形式,防止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抽查,确保了此次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调查的10084名老年人中,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总数的11.57%和31.85%,初中、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9.64%、8.42%、9.51%,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5.86%和3.15%,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征很明显(见图1)。
2.63%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从居住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别占11.38%、52.49%,与子女同住或与孙子女同住的占35.17%,老年人“空巢”现象日趋严峻。
3.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身体健康或一般的分别占32.53%、35.98%,有慢性疾病或有严重疾病的占27.60%、3.89%(见图2),说明我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处于较佳状态。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调查总数的87.98%,半自理的占10.26%,不能自理的占1.76%,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4.配偶与子女情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配偶健在的占总数的74.21%,配偶不在的占24.26%,没有配偶的为1.53%。再从老年人子女的数量来看,有1个、2个、3个子女的分别占14.75%、37.50%、26.88%,居前三位,有4个和5个及以上子女的占12.22%、7.32%,无子女的占1.33%(见图3)。目前,多子女老年人还占多数,但已明显呈现日趋减少趋势,独生子女老年人目前虽还居少数,但也明显呈现日趋增多趋势,家庭小型化趋势不可逆转。
5.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
从被调查的老年人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来看,21.72%是干部、43.17%是工人、21.82%是农民、6.88%是科技人员、2.21%是自由职业者、0.90%是军人、2.97%是无业人员,还有
第四篇:在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
龙泉乡居家养老经验交流材料
在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已成为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重大问题。龙泉乡根据上级领导部门的安排,于2010年启动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在县老龄委的关心支持下,本着“以民为本,关注和关爱老年弱势群体,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子,依托各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构建为老服务网络,努力为我乡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居家养老服务环境,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近年来,在县老年委、县直各工作部门的大力帮助下,乡党委、政府积极资金,目前,全乡两个行政村已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享受居家养老结对服务人数165人,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工作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高”字做文章。
一是高效率召开专题会议。县政府及县老龄委下发关于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文件后,乡又召开了工作动员会,我们深感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具体工作实施方案。二是高格局成立领导组织。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副局级调研员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泗门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出台《泗门镇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了工作责任人及专项工作经费,为全镇深入开
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上和财力上的保证。三是高密度宣传服务理念。我镇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宣传窗、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频密的新闻报道,各种专栏专版的重点宣传,使服务老年人的理念从官方向民间普及,从“小众”向“大众”渗透,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加深了群众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认识,凝聚了民心。四是高要求布置工作任务。我镇召开各村书记、主任、党群书记和老龄专管员会议,部署全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任务,明确第一批、第二批及第三批试点单位,要求各村及时抓好这项工作,在思想上增强“早抓后抓一样要抓”的紧迫意识,在方法上出现“开动脑筋一起上”的争先意识。同时,镇老龄委加强对行政村的指导培训,加强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掌握各村工作进展情况,在迎接市考核评估前,反复检查,严格把关。三年中我镇共召开各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线会议6次,举办业务培训班4次,村与村对口检查、交流2次。
二、围绕“细”字,不断提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细节决定成败。我镇16个行政村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以“细”字当头,明确工作重点,强化服务质量,实实在在地为老年人服务。一是细化服务对象。我镇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对老年人开展服务杜绝“一刀切”做法,而是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分类服务。为此,我们将老年人群进行细致分类,主要分为这样四类:经济困难急需帮助的失能老年人、有一定自
理能力只需临时性帮助的半失能老年人、能自我照顾但无法帮助他人的老年人、低龄健康能帮助他人的老年人。对第一类老人实施福利性购买服务,请专职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对第二类老人实施志愿结对帮扶;积极发动第四类老年人为其他老人服务,实现“以老助老”。二是细化服务内容。镇老龄委要求各村开展的服务内容要贴近老人的需求,要体现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内容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家政服务等十个方面,各村都制作爱心联系卡,向全村老年人发放。三是细化工作职责。为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在镇老龄委的指导下,各村制订了详细的规章制度,明确了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在各居家养老服各站上墙公布,接受监督。村居家养老服务领导小组与专职服务人员签订劳务协议书,明确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服务职责及其他事项内容,并告知服务对象,使服务双方形成统一认识。
三、倡导“实”字,有效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影响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项实打实的民生工程,在三年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不流于形式,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环紧扣一环,踏踏实实操作。一是摸实底。底子清、情况明是做好居家养老工作的基础。为了真正了解居家老人的服务需求,我们把调查摸底作为基础环节来抓,开展全方位调查摸底,了解和把握居家老人的需求、特长和爱好,并做好具体记录,经常性进入老年活动室了解老年人的心声,听取他们的各种需求和反映。二是
建实账。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汇总和整理调查结果,按老人的不同情况分类编册,如低保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特困老人等,分别建立老年人情况档案和老年人需求信息库,定期收集老年人的动态信息。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如实登记,建立完整的工作台账。三是访实情。为确保居家养老服务真正让老年人满意,镇老龄委、村老龄专管员会同村民小组长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对服务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包括服务质量好不好、服务时间够不够、服务内容全不全,等等。通过回访,我们对服务周到,关心体贴的服务人员及时进行表彰,对不胜任的服务人员及时进行调整,努力提高老年群众满意率。四是建实物。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增添养老服务设施,是搞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有效载体。三年里,我镇新建或改建居家养老服务站16个,总面积达到4000多平方米,添置跑步机、按摩器、腰腹机、电视机、台球等18种活动器具,总计投入资金242.59万元。新建或改建草坪门球场2个,地掷球场2个,篮球场2个,总投入资金金33.35万元。全镇老年人在服务站享受健身、娱乐等服务,精神面貌大大改观,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追求“新”字,拓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跑道
三年来,我镇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一是创新服务格局。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如果仅靠我们镇老龄委一家,确实孤掌难鸣,因此,我们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依靠大家 的力量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克服老龄委“单打一”的局面。我们依靠政府财政加大对特困老人的经济资助,对特困空巢老人(全镇约50人左右)和9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全镇170人左右)及百岁老人在重阳节和春节之前进行上门慰问,三年中慰问金达24万元左右;依靠镇妇联与空巢老人进行结对帮扶,全镇共有96对;通过爱心企业,对困难老人实施有效扶助,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助一臂之力;通过学校开展敬老活动,弘扬敬老助老传统美德;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惠老服务,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服务格局。二是创新服务平台。在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上,我们开动脑筋,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村的积极性,因村制宜,建设了一批档次高,规模大,老年人欢迎的服务站。如万圣村、大庙周村,都将原有的办公楼、文化宫单独腾让出来,投入资金建设具有多种功能的服务站,搭建老年活动平台。此外,通过评选表彰活动,在历年庆祝老人节大会上,镇党委政府通报表彰“十佳助老志愿者”、“十佳居家养老服务员”、“十佳助老小孝星”、“十佳爱心企业”等,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三是创新服务模式。三年来,我镇各行政村开展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基本相同,除个别实施福利性购买服务外,主要由村助老志愿者进行临时救济性上门服务。大部分服务人员是尽义务的,有的只是在年终村里领点补贴,要长期坚持下去难免后劲不足。为此,我们大胆探索,根据我镇企业主多且富有爱心、敬老氛围非常浓厚的现状,在泗北村率先开展创新服务模式,即实施企业购买服
务。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由村干部排摸出一批最需要提供帮助的老年人,再由企业选派职工,利用工休时间,上门为老年人服务,服务人员的工资由企业支付,目前暂定为每人每月300-500元。企业与聘用工签订居家养老服务聘用协议,企业还与服务对象签订居家养老服务协议,在制度上保证了服务的有效性。
各位领导,通过三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我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资源得到进一步有效挖掘和整合,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和深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但与先进乡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今后,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化工作,让全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按照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立足长效的发展思路推进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工作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原则;
3、坚持重点保障老年人中的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老人(特困和残疾)无收入来源的、高收入的但无子女在身边的人群,再逐步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原则;
4坚持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与村义务服务,邻里互相结合的原则;
5实行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原则; 6实行统筹规划与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成立居池坝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张观洲任组长,副组长申学安,成员:张浩、张太霞、张统书、佘合平等为成员,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可行的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负责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日常工作,同时,根据村服务对象的分布,确定居家养老服务小组,具体负责进行调进、监督、反馈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的情况,并对日常工作进行评估、协调和指导,确保村居家老试点工作落到实处。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 011年5月),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
(二)宣传发动阶段(2 011年6月前),召开动员会,宣传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和意义、广泛动员各级干部职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三)实施阶段(2 01 1年9月11月—ll月中旬)。
1、确定办公场地,明确具体工作人员办公,并配备一定的办公实施,时间期限为5月2 0日前。
2、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并规范上墙,时间期限为5月2 5日前。
3、调查摸底,确定服务对象,组织专门调查人员开展对居家养老对象摸查、归类、审核和统计工作,及时掌握老年人的基
本情况和要求动态,建立健全老年人信息库。
(1)、摸底阶段定在5月2 6日——6月1 0日止。(2)、归类阶段定在6月1 1日——6月15日止。(3)、审核阶段定在6月1 6日——6月2 0日止(4)、统计定性阶段定在6月2 1日——6月2 5日止
4、组建评估队伍,时间期限定在6月2 7日前。
5、服务内容评估,由评估队伍确定服务对象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时间期限定在7月1 0日前。
6、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充分调动社会内容,居池坝村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以家庭养老为核心,村照料服务为辅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查缺补漏阶段(时间期限定在2 011年ll月下旬)。主要认真进行自查,做好查补漏工作,完善各种资料,争取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五)迎接检查验收阶段(时间期限定在2 0 1 1年l 2月1 0日下旬)。做好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总结、各种资料的归档,做好充分准备,以迎接1 2月下旬省、地、市老龄委的检查验收。
第五篇: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摘要]良好的身心健康是老年人保持独立和继续为家庭或社区做出贡献的前提,健康老龄化即延长老年人的“健康余寿”,缩短其带病生存期,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合作,有效地融合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可利用、可获得的综合医疗保健与养老照护。分析当前我国三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拓展其外延,进而构建“一个中心、两个依据、三种类型、四个战略支撑”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战略框架,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并提出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中共中央曾在2006年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的任务,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以实现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整合。卫生部与民政部护理事业与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探索了“医养结合”的老年照顾服务模式,应对社会老龄化和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对目前流行的三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实践进行分析,提出“医养结合”亟待厘清的误区,拓展模式的外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战略框架,促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协调与整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有效地实现健康老龄化所要求的“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以及“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的多元化养老目标。
一、健康老龄化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医疗资源融入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模式,能够提升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独立性,通过其积
以医院治疗为主,导致费用支出高、医疗保险资金压力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象并非单指“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而应该是全体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内容也并非指在老人已经失能或半失能之际提供医疗服务,而是提前介入,加强对老人慢性病的预防,尤其要预防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慢性病,这远比疾病治疗更有意义,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现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影响疾病的四类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生活方式和行为、环境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和卫生保健服务制度。
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实践中被界定为在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内开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等三种模式,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如: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开设福利医院、青岛福山老年公寓开设医疗中心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重医大附一院内开设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开设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与湖南康乃馨养老机构合作、北京康泰医院与颐乐之家敬老院合作
(一)“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的分析。“医养结合”模式一是在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这种模式以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和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为代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简称北京一福)由北京市政府于1987年投资兴办,内设经卫生局批准的北京第一家集医疗、康复、颐养、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老年病医院。主要接受国家优抚、需要照料的离、退休老人、归国华侨等老年群体,其老年病医院是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北京一福是国内具有“窗口”示范作用的老年服务机构,由于其优质的医养服务和低收费而成为养老服务的“标杆”单位,也由此陷入“一床难求”的困境,导致大部分入住者是有特殊背景的老人,成为一小部分老人享受的福利。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由青岛市民政局于2012年批准筹建的新型民办养老机构,其最突出的特点即内 的学科,为入住老人提供权威的健康支持,但老人发生疾病时,可以立即转到医疗区接受专业的医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是河北省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2013年开始筹建养老服务中心,将成为集综合医院与老年养护中心为一体的养护机构。对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的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在于医疗机构了解人的老化的过程和老人的医护需求,而能够提供适老的医疗设施与医护服务,这不仅能够解决大型公立医院的压床现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还能够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持续性医护服务。此外,国家部委发布的相关指导意见和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推进医护型养老机构的建设,这些有利因素激励着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对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的内部劣势和外部挑战分析发现,由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本就存在较大差距:三级医院人满为患,甚至出现病人压床现象,而基层医院则病患不足,经济效益差,因此三级医院开设养老机构的动力不足,而基层医院开设养老机构的能力匮乏。此外,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还可能发生滥用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可能使得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差距进一扩大。
三、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促进和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应首先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着手。
(一)规律的生活起居。辖区医护人员可协助老年人安排每日的作息时间,使老年人每日的安排既充实,又舒适。
(二)合理的饮食。老年人应重视饮食的质量,摄取较高的营养物质以保证老年人能量的需求。
(三)良好的卫生习惯。辖区医护人员应指导和协助老年人搞好个人卫生,如皮肤和口腔的卫生。
(四)适当的运动与锻炼。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贯穿于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全部过程,所以运动对老年人也同样至关重要。如果老年人能坚持适量的运动和锻炼,不仅能延缓衰老的过程,而且能调节、增强和改善机体各系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