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调查大全

时间:2019-05-13 08:3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嘉峪关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调查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嘉峪关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调查大全》。

第一篇:嘉峪关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调查大全

实践题目:嘉峪关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调查考察地点:甘肃省嘉峪关市

考察时间:

指导老师:任鹏

姓名:黄光慈

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号:

2010年暑假期间(2010/7/20到2010/8/20)0802 20082317

嘉峪关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调查

嘉峪关是以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天下第一雄关而命名,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曾经演绎过无数幕金戈铁马的感人故事;嘉峪关是全国唯一的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交汇的城市,是河西走廊生产要素最富集、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嘉峪关更是一片活力四射的热土,雄关人民蓄势待发,迎接新一轮的跨越。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嘉峪关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和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坚定信心、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经济稳步回升、持续向好,如期实现了省上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的各项指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60亿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37%;市级财政收入完成7.7亿元,增长1.3%;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127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5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500元,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60元,增长7.9%。一组组鲜活的数字告诉人们:嘉峪关正在擎起科学发展大旗,在经济腾飞的快车道上勇往直前。

项目建设遍地开花硕果丰

2010年1月5日,首都北京。冬日的阳光洒满京城,丝丝寒意中涌动融融热情,当天上午,嘉峪关与中国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在华电集团公司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电集团将在嘉峪关总投资260亿元,双方在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分布式能源、光伏发电设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在嘉峪关建设世界一流的光电基地。而在之前的2009年12月25日,嘉峪关与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总投资15亿元打造化工产业集群。同一天,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刚刚落下帷幕,围绕如何有效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省交通厅厅长杨咏中来到嘉峪关,调研建设嘉酒快速通道情况,在嘉峪关决定联合成立嘉酒快速通道建设领导小组,投资2亿多元建设嘉酒快速通道,推动嘉酒一体化发展。杨咏中强调,交通部门要把交通事业的发展作为贯彻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嘉酒经济发

展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由交通厅牵头、嘉酒两市配合,加快建设嘉酒快速通道,全力推动西翼腾飞,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嘉峪关市长郑亚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就是抓发展。”嘉峪关重点落实优质项目,大力培育接续产业,全年实施建设项目122个,建成项目80个,在建项目42个。西气东输二线、西电东送750千伏电网嘉峪关段开工建设,飞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龙泰公司和海特公司风电装备制造、宏达公司12万立方米建筑砌块生产线等产业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2.3亿元的10兆瓦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奠基开工。组织参加了“兰洽会”、“西博会”、“厦洽会”等经贸洽谈活动,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6亿元。举办了第一届嘉峪关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合同项目25项,签约金额26.6亿元。该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支持服务酒钢(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和稳定生产经营,150万吨碳钢冷轧工程建成试生产,主要钢铁产品稳步增长,实现营业收入401亿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入园企业达到12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12.5%。西部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嘉酒地区规模最大的风电塔架制造企业,成套总装加工能力填补了甘肃省空白。该市加强与酒钢集团公司及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形成钢铁、煤电、新能源、新型建材、化工、民用核技术等互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经营城市妆扮靓丽展新姿

华灯初上,在景观灯和宝莲灯雕塑彩灯的辉映下,嘉峪关市区最繁华的新华路显得格外漂亮。夜晚出去散步时,总能听见有老人感慨地说:“现在灯亮了,路平了,交通方便了,城市更美了,嘉峪关城市这几年的变化大得很!”是的,几乎所有雄关人都感受到了雄关的巨变。

科学经营城市,建设美丽家园。近年来嘉峪关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修订了《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明珠文化公园周边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统筹能力提高。坚持新城区开发建设与旧城区改造整治并重,以南市区15平方公里开发建设为重点,实施了“两湖一河”、“六纵三横”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区新增绿地91.3公顷。开展了城市环境“百日综合整治”,对城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户外广告、市场环境、景区景点环境、违章建筑进行了规范清理,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嘉峪关城市规划局紧紧围绕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做好兰新客运二线车站、西气东输二线分输站、西电东送750千伏输电线路等重大项目的规划

选址工作;加快完成讨赖河新区一期15平方公里区域内供水、供热、道路、绿化、燃气、电力等基础设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图书馆等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编制完成312国道两侧用地、西部综合交市场和南市区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为建设项目争取资金和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嘉峪关市实施了大友公司活性石灰预热燃烧系统节能改造、宏达公司矿渣资源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厂达标改造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可吸入颗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项指标均在控制目标以内,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点亮百姓窗前灯,铺平群众门前路。卓有成效的城建工作使嘉峪关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嘉峪关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成立三区统筹城乡促和谐

2009年12月1日上午,嘉峪关倍受关注的雄关、长城、镜铁三个区已经省上批准并揭牌成立。这是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嘉峪关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要求,为进一步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积极适应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形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改革措施。

近年来,嘉峪关城乡一体化建设如何能够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探索出新途径、新经验。这成为嘉峪关市的决策者们深思的课题。2009年春天,在习习煦暖的春风中,改革开放前沿的“长三角”和天津,走来嘉峪关市党政代表团。他们千里迢迢前来取经,考察学习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感受这些地区崛起的脚步和新思想、新气息,汲取营养,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思想解放,谋划嘉峪关城乡一体化发展。一个个新的方案和措施相继出台。根据考察所得和两轮新农村试点工作要求,嘉峪关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五年规划》、《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等,把目标指向更高定位。嘉峪关把项目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从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人均300元的基础上逐年增加,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近几年累计投资3亿元,陆续实施了农村居民点改造、道路工程、水电建设、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和社会事业6大类40多个重点项目,实现了基础设施城乡同建共享,农村的整体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民生工程一枝一叶总关情

“文体活动有场所,孩子上学不发愁,群众看病能报销,警铃装到家里头。”嘉峪关这一系列涉及百姓生活的民生工程使人民群众倍感温暖。

近年来,嘉峪关坚持“以民为本、帮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在2010年1月19日从正在召开的嘉峪关市八届四次人代会上,嘉峪关在省上12件惠民实事全面落实的同时,市上在2009年年初向市民承诺的10件惠民实事也已全部完成。据郑亚军介绍,市上大力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其中建成了市妇幼保健院,完善了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施;新建改造农村特困户危房195户、残疾户危房62户;新建改造农村道路28公里;新增1000户农村沼气入户,建成村级服务网点10处;新建改造农村道路28公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病畜无害化处理及监控系统建成投入运行。该市还对1025户低保家庭实施廉租房保障,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5.4万元,新建300套廉租住房;维修改造了老干部局二楼活动室和长城街、政和街、五一街活动室;建成城乡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长城博物馆于2009年10月1日免费开放。

嘉峪关把改善民生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石,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大会上,嘉峪关再次被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至此,该市已连续7年获得此项荣誉,市中心血站也受到国家和省上的多次表彰。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投资27万元建成全省除兰州市以外,市州第一家“120医疗紧急救援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急救工作自成体系健康发展。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多措并举防事故,多管齐下保安全,根据辖区国道312线、省道215线的现状、车流量和冬季行车的特点,按照“两端抓超载、中间治超速、事故多发路段设点、道路全程巡线”的原则,对道路实行全面管控,进一步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一人不廉,全家不圆”、“自律请从今天开始”„„为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2009年5月20日上午,嘉峪关重大灾害应急救援支队成立暨揭牌授旗大会在该市消防支队举行,这是全省第一支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的重大灾害应急救援支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嘉峪关将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总体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型接续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嘉酒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180亿元,增长12.5%;市级财政收入8.5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亿元,增长20%,其中地方投资19.5亿元,增长22%。

莽莽祁连山在告诉我们,雄关人有山的胸怀、山的雄厚;穿城而过的讨赖河在告诉我们,雄关人有水的激情、水的坚韧;在这片西部的热土上,埋头苦干的雄关人正奋发图强,建设一个和谐的新雄关。

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嘉峪关有这个志气,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能力!

第二篇:新农村经济建设调查与分析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罗茜*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收入水平低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地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很大改善。近几年来万安县政府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在党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下属农村由传统低效的粮油种植经济向多元高效的混合经济转变,村容村貌和农民收入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迈入了大步流星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小康社会

*罗茜,电话:、电子邮件:

一、新农村建设的概念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万安县县政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大力度建设下属的各个村庄,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商业兴镇、生态立镇、农业富民、统筹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镇各族人民紧抓机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呈现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产富民”的新型良性发展态势。为此,我们特意对万安县下属一些村庄进行了走访调查等

二、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现状

首先,在经济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还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万安县下属农村的经济水平整体一般,各个村庄的收入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窑头等下乡的村镇经济明显比上乡的村镇经济大大高出一截。就拿窑头来说,窑头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建设的步伐大大的加快了!大量的水稻种植和出售为经济建设李霞汗马功劳;一些小型加工工厂的建立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村镇的建设里程;一些养殖业的崛起不仅为人民增加了一比可观的收入,还解决了市场供给的紧张问题。

在医疗社会保障方面。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是社会的首要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是体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国计民生,有了健全的的社会保障,人民才有了归附感,是真正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各个村镇都有相应的医疗设施,有的有小型医院,有的是下乡设点的个人医生。而且医疗保险真正做到了“村村有设备,人人

有一卡”,为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教育方面。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万安县下属的各个村庄都建有小学,镇里面建有初中,县里面建有高中,真正把教育作为第一要务;报纸基本做到了“村有有,人

人有”;还有些地方建有书店和小型图书馆之类的文化场所。

在基础设施方面。首先,新修了公路,宽阔的水泥路代替了以前坑坑洼洼的沥青路,城乡公

交车奔驰在路上,这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然后是自来水管理系统的完善,做到了加急有水

喝;接下来就是建立了垃圾池,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新农村建设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不可置疑,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发生了很大地变化,生活环境有了改善,生活水平有

了很大提高,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也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思想也比以前开放了许多。

但是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摸索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民在新农村

建设发挥着主体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他们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

到政府工作的好坏。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调查和亲身体验我发现现在存在的较严重问题有:

1土地是农民生存的保障。在耕种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粮食作物产量低。现在农村缺乏农业

技术人员,对当地土壤质地、耕作性、水肥特性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肥料、农药、水热等的运用缺乏科学的指导;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现代农业设施,引水

灌溉不方便,绝大多数是从井里抽水灌溉,费时费力,一旦管子破裂,浪费比较严重。农产品

品质低,菜农、粮农、畜农缺乏健康观念,将不安全食品投入市场销售,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和

生命健康,如:韭菜农药残留严重、劣质油类、马路暴晒粮食等,老百姓本着“只要能卖好价

钱,不管别人怎么样”的想法来做,到头来还是害人害己,农业污染严重。

2农村的环境、规划、以及文明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农村规划差、难。宅基地抢占、私

搭乱建等不按规划来,这里高一块,那里多出一块来,整的胡同里的房屋参差不齐,极不雅观

又不方便,市、集、会等人口聚集场所欠规范。不文明不健康活动应坚决打击,文明风气需要

净化,提倡公平交易,设立公用放心称,质量检查力度需要加大。农村缺乏娱乐设施和文化设

施。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像样的娱乐场地和体育设施,学生放假只是呆在家里看电视,老

年人只能坐在村头晒太阳,像一些小型的图书馆和运动场不但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能学

到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身体,延长寿命。

3农村劳动力外流也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劳动力充足对于搞好农业生产、兴办企业、增加

经济来源都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劳动力大量外流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

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等等,这都是不容忽视的。在有些村镇有的家庭甚至把赖以

生存的土地出卖掉而全家都出去打工,几乎是常年在外,只是有了大事才回来,这样的人家有

很多。我们不能说出去打工是绝对好的或是绝对坏的,那都不科学。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劳

动力外出务工基本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差不多都是到广东省等经济较为发

达的地方,这样一来可以扩大经济来源,二来也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从而提高了个人素

质,但是另一方面,劳动力的流失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我们应该认清这一方面。农村留守

儿童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爷奶照顾,这些孩子长

期 得不到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四、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建议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

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

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

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

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

者成为创业者。

(三)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

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四)生产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

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

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五)生活宽裕

促进农民收入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

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六)乡风文明

加快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

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

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七)村容整洁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

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

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

生。

(八)管理民主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

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

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2] 《科学规划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3] 《村建设问题》

单位印章:

联系电话:

第三篇: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

“十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立足镇情,抢抓机遇,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实施了“农业基础、民营主体、商贸带动、城建突破”和“工贸兴镇”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为了使省发改委能够更好地了解基层小城镇发展的情况,进而制定符合实际的《吉林省小城镇“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我们按照《调查提纲》的要求,将山城镇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五”期间*(*镇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做法回顾“十五”期间山城镇改革与建设的实践,我们主要采取了实施综合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城镇建设,扩大招商引资等项措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综合改革促动了经济大发展一是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早在2000年以前,我们就进行了政府机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助理员管理体制为办公室科员体制。镇政府下设8个办公室,各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实行目标管理;2001年,我们又根据国家级试点镇要求,实施了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与花园朝鲜族乡合并的实际,又恢复了助理员管理体制,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编、定责。公务员竞争上岗。目前,我镇干部队伍编制合理,人员素质合格。机关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二是积极推进户藉制度改革。首先,按照有关规定,我们大力吸引符合条件的农民和外埠经商务工人员在山城镇落户。具体规定:凡在山城镇有合法固定居住场所,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者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公安等有关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它费用;其次,对进镇落户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第三,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由镇公安分局牵头,计生等有关部门参加,对流对人口实施分类登记,综合管理,有效地防范了治安隐患的发生。户藉制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城镇化。三是进行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这方面,我们动作比较大,收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1996年,我们利用上级赋予的优惠政策,成立了镇本级金库,建立完整统一的预决算制度。在此基础上,2001年又进一步理顺了镇与市财政的关系,实行了“划分收支,内外统算,核定基数,限期脱补,超收分成,短收增支不补,一定四年”的财政体制。镇辖区内的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除上缴省财政(20)部分,其余全部留归镇级财政。我们还积极稳妥地开展了财税分离工作,加大了税收征缴工作力度。镇政府有了资金收缴权、管理权、使用权,有力地促进了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四是实施企业制度改革。梅河口市驻山城镇国营、集体企业达数十家,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些企业曾有过辉煌。近年来,由于受机制、市场、资金等方面制约,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为救活这些企业,我们加大了企业改制力度,收到较好效果。原梅河口市第一制药厂,整体出售给方大药业,当年恢复生产。第二制药厂,先租赁后又出售给个人,不仅恢复了生产,还完成了GMP改造。梅河口市第二造纸厂,通过领导集团集体租赁,变成了股份制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拓宽了产品市场。梅河口市稻镰厂出售给山东一客商,投资200万元,启动生产,年可实现产值200万元,完成利税50万元。梅河口市轻工机械厂租赁给一位客商,投资150万元,成立了众鑫铸业有限公司,为长春一汽、辽源汽泵配套,生产红红火火。我们还将原市气缸盖厂、钢锹厂等企业分别出售给个人,建成了山城镇锅炉厂,钢锹雪糕厂,生产形势十分喜人。企业改制不仅救活了企业,同时安排职工再就业2,000余人,促进了社会稳定。五是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和完善集体土地有偿使用、合理流转制度。对于农村住户进城的,由村里负责对其所承包土地对外发包,秋后扣出统筹、提留及农业税外,收入归农户作为其进城启动资金;鼓励农户之间承包土地使用权以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有偿转让或者兴办农业企业,使土地集中形成规模效益,盘活土地资产。二是对于镇区在国有土地上开发建设者,镇里给予提供方便,适当减免土地出让金(一般在30-40之间),促进了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此外,我们还不失时机地开展了社会保障等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了小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最大限度落实保障措施,缩小了贫富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产业结构调整牵动了经济快速发展近两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市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具体说,主要抓了两个环节。一是加强产业之间调整。“两府合一”之后,我镇农业工作比重明显加大。鉴于这一实际,我们不失时机地组织全镇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引导他们参与产业结构调整。镇、村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广泛宣传,鼓励广大群众转变观念,走出土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使我镇一、二、三产业比重日趋合理

第四篇: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

“十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立足镇情,抢抓机遇,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实施了“农业基础、民营主体、商贸带动、城建突破”和“工贸兴镇”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为了使省发改委能够更好地了解基层小城镇发展的情况,进而制定符合实际的《吉林省小城镇“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我们按照《调查提纲》的要求,将山城镇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五”期间*(*镇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做法回顾“十五”期间山城镇改革与建设的实践,我们主要采取了实施综合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城镇建设,扩大招商引资等项措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综合改革促动了经济大发展 一是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早在2000年以前,我们就进行了政府机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助理员管理体制为办公室科员体制。镇政府下设8个办公室,各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实行目标管理;2001年,我们又根据国家级试点镇要求,实施了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与花园朝鲜族乡合并的实际,又恢复了助理员管理体制,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编、定责。公务员竞争上岗。目前,我镇干部队伍编制合理,人员素质合格。机关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二是积极推进户藉制度改革。首先,按照有关规定,我们大力吸引符合条件的农民和外埠经商务工人员在山城镇落户。具体规定:凡在山城镇有合法固定居住场所,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者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公安等有关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它费用;其次,对进镇落户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第三,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由镇公安分局牵头,计生等有关部门参加,对流对人口实施分类登记,综合管理,有效地防范了治安隐患的发生。户藉制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城镇化。三是进行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这方面,我们动作比较大,收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1996年,我们利用上级赋予的优惠政策,成立了镇本级金库,建立完整统一的预决算制度。在此基础上,2001年又进一步理顺了镇与市财政的关系,实行了“划分收支,内外统算,核定基数,限期脱补,超收分成,短收增支不补,一定四年”的财政体制。镇辖区内的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除上缴省财政(20%)部分,其余全部留归镇级财政。我们还积极稳妥地开展了财税分离工作,加大了税收征缴工作力度。镇政府有了资金收缴权、管理权、使用权,有力地促进了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四是实施企业制度改革。梅河口市驻山城镇国营、集体企业达数十家,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些企业曾有过辉煌。近年来,由于受机制、市场、资金等方面制约,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为救活这些企业,我们加大了企业改制力度,收到较好效果。原梅河口市第一制药厂,整体出售给方大药业,当年恢复生产。第二制药厂,先租赁后又出售给个人,不仅恢复了生产,还完成了GMp 改造。梅河口市第二造纸厂,通过领导集团集体租赁,变成了股份制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拓宽了产品市场。梅河口市稻镰厂出售给山东一客商,投资200万元,启动生产,年可实现产值200万元,完成利税50万元。梅河口市轻工机械厂租赁给一位客商,投资150万元,成立了众鑫铸业有限公司,为长春一汽、辽源汽泵配套,生产红红火火。我们还将原市气缸盖厂、钢锹厂等企业分别出售给个人,建成了山城镇锅炉厂,钢锹雪糕厂,生产形势十分喜人。企业改制不仅救活了企业,同时安排职工再就业2,000余人,促进了社会稳定。五是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和完善集体土地有偿使用、合理流转制度。对于农村住户进城的,由村里负责对其所承包土地对外发包,秋后扣出统筹、提留及农业税外,收入归农户作为其进城启动资金;鼓励农户之间承包土地使用权以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有偿转让或者兴办农业企业,使土地集中形成规模效益,盘活土地资产。二是对于镇区在国有土地上开发建设者,镇里给予提供方便,适当减免土地出让金(一般在30%-40%之间),促进了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此外,我们还不失时机地开展了社会保障等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了小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最大限度落实保障措施,缩小了贫富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产业结构调整牵动了经济快速发展近两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市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具体说,主要抓了两个环节。一是加强产业之间调整。“两府合一”之后,我镇农业工作比重明显加大。鉴于这一实际,我们不失时机地组织全镇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引导他们参与产业结构调整。镇、村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广泛宣传,鼓励广大群众转变观念,走出土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使我镇一、二、三产业比重日趋合理,为发展小城镇经济提供了根本保障。二是加强农村产业内部结构调整。(1)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面向市场,不断增加经济作物比重。去年,种植绿优米1.5万亩,占水田面积的55%;种植蔬菜、水果、酿酒葡萄、中草药、高油大豆、葵花籽等经济作物3,000亩,占旱田面积20%;(2)调整了养殖业结构。近两年来,随着我镇养殖业发展,大多数养殖户实现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即由单纯饲养牛或生猪,向牛、猪、禽同时饲养方面发展,形成了养殖中的多种经营模式。截止

2004年底,发展肉牛2500头,发展生猪5.5万头,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达35户,发展肉鸡150万只。(3)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使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从事二、三产业。5年间共向境外输出劳务1,600多人次,为农民增收2亿多元人民币。同时,我们还组织农民到国内发达地区从事劳务,每年多达3,000余人次;(4)调整了三产服务业的结构。过去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不适应,缺乏创新意识,在服务上,只是简单地重复照搬,经济效益低下。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经验的不断丰富,开始认识了品牌效益,特色经济。镇内相继出现食品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等风景线,促进了镇内特色经济飞速发展。

(三)城镇建设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二年多来,在小城镇建设上我们力求做到了“三大”,使镇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一是力求大手笔搞规划。早在1994年我们请省建筑设计院为我镇制定了《山城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3月,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我们又制定了《山城镇2000年--2005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一个时期全镇规划建设目标及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这两个规划与现阶段的形势和要求不相适应。因此,2004年7月份,我们又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拟对山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进行重新制定。计划投资30万元,确定了高起点、高标准,按着县城规模10万人口,设计一个30年不落后,50年也适用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地提出了城镇建设发展方略:即,改造旧区,开发新区,突破重点,全面推进,把山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工贸成体,商贸成网,城乡一体,交相辉映的新兴城镇。基于这一想法,镇委、镇政府此前已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协调有关部门筹备此项工作。现前期勘测及相关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二是大规模搞建设。山城镇作为百年老镇,城镇基础设施很不完善。“两府合一”以后,镇委、镇政府加大了城镇建设工作力度,积极筹措资金8800万元,主要实施了七项工程:(1)道路改造建设工程。一是投资260万元,将原来只有9米宽的国道202线镇区段1.7公里主街取直加宽至16米,铺设沥青砼路面;二是投资230万元,打通了640米站前南路,规划道路红线30米,机动车道16米,沥清路面,将主街与202线国道绕行线联结起来;三是投资300万元,对东放、利民两路实施了全面改造,路面宽至9米,水泥路面;四是投资550万元,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建设工程。(2)主街(路)暗排水工程。投资400万元,在改造后的主街、站前路及东放、利民路全部铺装了暗排水管线,结束了山城镇主街(路)无下排水的历史。(3)自来水改造工程。投资220万元,对镇区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设施进行了更新和改造,新打三眼机井,新建两个滤水池,新铺设8000米自来水主管网,彻底解决了居民长期以来饮水含锰、铁严重超标和供水严重不跳问题,日供水量由2000T增至3000T。(4)地下通讯电缆工程。共投资580万元,将主街(路)地上的通讯设施全部移至地下,取消镇区电话亭,安装了60部IC电话。(5)人行道硬化工程。投资100余万元,对主街(路)人行道全部实行彩砖硬覆盖,既美化了环境,又方便了行人。(6)美化、亮化工程。投资150余万元建设文化广场一处,绿地面积5余万平方米,植树1500株。在主街(路)上安装路灯110盏。(7)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工程。近几年,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镇内外开发商从事房地产开发,我们每年都以2万平方米的速度和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商品楼面积6万余平方米。我们还开通了4台镇内公汽,提高了城镇品位。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极大的拉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加大力度搞管理。我们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大城镇管理力度。重新组建了城管大队和环卫队伍。完善了环卫设施,新上环卫车辆2台,卫生箱30个,对主街(路)实行全天保洁,垃圾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对镇容镇貌管理实行严管重罚,彻底取缔了占道经营行为。依法清理各种违章建筑,对主街(路)上的70余户近3,000平方米的临时建筑全部拆除,对全镇主街两侧门市牌匾进行了集中整治,还在各行政村全面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招商引资推动了经济发展 我们认为,小城镇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核心是工业经济。在政府、金融部门投资困乏的情况下,发展工业,一要有项目,二要依靠招商引资。近几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了十个较大项目。其中有:辽宁省抚顺市客商李玉刚先生,投资200万元在我镇新建了梅河口市宝兴粮食烘干厂。主要是烘干玉米等农业作物,现已正式投产,计划年烘干粮食2.5万吨,实现产值400万元,利税85万元,同时安排55人就业;南韩客商白甲哲先生投资210万元,在我镇永胜村新建了百合纸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属于外商独资企业,主要加工民用卫生纸。年加工能力为600吨,预计年产值可实现1100万元,利税可达150万元,可安排60人就业,经四个月的紧张筹备,现已正式投产;辽宁省新宾县客商高洪军投资500万元,在我镇新建了森鹰木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是加工生产高级地板,产品出口日本,现已正式投入生产。计划年生产产品3000立方米,实现产值450万元,利税90万元;辽宁省熊岳县客商闫得厚来镇投资240万元,新建环路加油站,现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计划年销售油品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利税可达100余万元;抚顺市客商徐振祥投资300万元,在我镇新建隆泰陶瓷有限公司,安排100余人就业,可实现产值500万元,利税80万元;福建省客商李广来镇投资260万元,新建一果仁加工厂,年产值可达750万元,利税实现100万元等等。通过招商引资,为农民进入小城镇提供了广阔的务工平台,活化了镇域经济流转,促进了小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市场建设体系不断完善 应该说,商贸经济是我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指标平均每年要递增长20%以上,到2010年末,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要实现5.2亿元,财政收入达2,870万元,平均每年增长2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农村人均收入6400元,平均每年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有较大比例增加。本着突出重点,提高效益的原则,集中力量,5年中要在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重点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造纸、医药、建材、食品工业,使之形成一定规模,大力抓好市场建设,强化商贸设施,完善发展现有的十大市场,增强幅射力度,力求形成具有山城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够充分发挥特区“两通”优势的开放型,高效益的经济结构,按照上述发展速度和目标,到2010年,山城镇实现小康水平,城镇规模将发展到中等县城水平,人口近9万人,控制面积165平方公里,其城市整体功能将更加完善并得以充分发挥,山城镇将真正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梅河口市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思路是:

1、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不放松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坚定不移地走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益的发展道路。镇直各部门,驻镇单位都要顾全大局,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心任务,形成齐心协力抓工业的合力,努力把工业经济搞上去,增加财政收入。

2、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实现我镇经济发展规划,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要在当前逐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办法,提高我镇的知名度、开放度,力求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省、市政府赋予我们的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增强对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吸引外资企业,发展出口创汇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继续坚持流通与生产并重。今后5年,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特区的流通优势,首要的是要进一步增强流通观念,坚决纠正重生产,轻流通,先生产,后流通的倾向,坚持流通与生产并重,使商品按市场导向流动起来,要建立新的流通秩序,继续发展各类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壮大个体、私营经济队伍、健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

4、重视发挥科学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先导作用。产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把依靠科学进步和培养人才真正摆到战略位置上来,广泛深入地开展企业教育年活动,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对在发展商品经济中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予以表彰和奖励,使他们在发展我镇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镇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为全面实现今后一个时期我镇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我们会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中国共产党中央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业工作的决定》,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高度,进一步阐述了二十世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增强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增强对农业的投入,争取农业生产再迈上新台阶。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农业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充分利用我镇的自然资源,稳定粮食和蔬菜生产,进一步发展牧、副、鱼生产,继续扶持种田和多种经营大户,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到2010年,蔬菜生产达到3700吨,增长幅度为10%;大棚光面积达到4000亩,每年增加200亩,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计划达2,5000万元,平均每年20%。要实现上述目标,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二要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能农业,根据市场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大幅度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重点建设如畜牧业、渔业、蔬菜、水果生产基地,逐渐形成合理的农业结构;三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重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粮食、多种经济产量稳定增长;四是开展科技兴农活动,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村、屯开展科技服务,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二)大力民营经济,促进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我镇现有企业1470户。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8亿元,在我镇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计划实现5.2亿元,其中工业企业要完成产值3亿元,5年平均每年增长20%,个体、私营业户达到1.8万户,要完成这一奋斗目标,关键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搞好重点企业,要外创条件,内改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梅河口市关于加大改革措施,搞好工业的若干规定》,同时,加速运动经营机制的转换,在落实省、市赋予我们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搞活,增加对企业的投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基础工作,彻底解决管理粗放,经营不善,效益水平低的问题,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争取到明年底,将现有的镇办企业全部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强职工参与经营的自觉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三是面向市场要项目,积极开发引进新品种,今年,我们投资2,300万元,分别建起三株百货大楼、百合纸业、山城商业街、加油站等。今后,每年都要上一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新项目,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三)、突出市场建设、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依据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市场建设是我镇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说,镇区内现有十大市场已初具规模,形成一定的幅射圈,但按“十强镇“标准衡量,还没有全部实现专业化。特别是市场内还没有真正地形成拳头商品,竞争力不是很强,为此,要完善现有市场,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育和发展多元市场体系,使其配套成龙。积极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使之成为市场主体,促进城乡之间,镇内之间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我镇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努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问题,力争全镇

人民生活有更大改善,城市人均收入达到7900元,平均每年增长15%,农村人均收入要达到6400元,平均每年增长10%,人均居住面积到2001年要达到45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坚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进力而为的原则,要在今后几年内建成设备先进、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服务周到、社会文明的新乡镇。到2010年,开展全民种草、种花活动,植树造林,提高美化覆盖率,完善第二水源净化工程,2010年新增程控电话1.3门,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通讯条件。nbsp;中国共产党**镇委员会**镇人民政府2005年7月12日

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第5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

“十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立足镇情,抢抓机遇,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实施了“农业基础、民营主体、商贸带动、城建突破”和“工贸兴镇”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为了使省发改委能够更好地了解基层小城镇发展的情况,进而制定符合实际的《吉林省小城镇“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我们按照《调查提纲》的要求,将山城镇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五”期间*(*镇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做法回顾“十五”期间山城镇改革与建设的实践,我们主要采取了实施综合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城镇建设,扩大招商引资等项措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综合改革促动了经济大发展 一是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早在2000年以前,我们就进行了政府机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助理员管理体制为办公室科员体制。镇政府下设8个办公室,各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实行目标管理;2001年,我们又根据国家级试点镇要求,实施了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与花园朝鲜族乡合并的实际,又恢复了助理员管理体制,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编、定责。公务员竞争上岗。目前,我镇干部队伍编制合理,人员素质合格。机关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二是积极推进户藉制度改革。首先,按照有关规定,我们大力吸引符合条件的农民和外埠经商务工人员在山城镇落户。具体规定:凡在山城镇有合法固定居住场所,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者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公安等有关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它费用;其次,对进镇落户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第三,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由镇公安分局牵头,计生等有关部门参加,对流对人口实施分类登记,综合管理,有效地防范了治安隐患的发生。户藉制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城镇化。三是进行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这方面,我们动作比较大,收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1996年,我们利用上级赋予的优惠政策,成立了镇本级金库,建立完整统一的预决算制度。在此基础上,2001年又进一步理顺了镇与市财政的关系,实行了“划分收支,内外统算,核定基数,限期脱补,超收分成,短收增支不补,一定四年”的财政体制。镇辖区内的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除上缴省财政(20%)部分,其余全部留归镇级财政。我们还积极稳妥地开展了财税分离工作,加大了税收征缴工作力度。镇政府有了资金收缴权、管理权、使用权,有力地促进了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四是实施企业制度改革。梅河口市驻山城镇国营、集体企业达数十家,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些企业曾有过辉煌。近年来,由于受机制、市场、资金等方面制约,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为救活这些企业,我们加大了企业改制力度,收到较好效果。原梅河口市第一制药厂,整体出售给方大药业,当年恢复生产。第二制药厂,先租赁后又出售给个人,不仅恢复了生产,还完成了GMp 改造。梅河口市第二造纸厂,通过领导集团集体租赁,变成了股份制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拓宽了产品市场。梅河口市稻镰厂出售给山东一客商,投资200万元,启动生产,年可实现产值200万元,完成利税50万元。梅河口市轻工机械厂租赁给一位客商,投资150万元,成立了众鑫铸业有限公司,为长春一汽、辽源汽泵配套,生产红红火火。我们还将原市气缸盖厂、钢锹厂等企业分别出售给个人,建成了山城镇锅炉厂,钢锹雪糕厂,生产形势十分喜人。企业改制不仅救活了企业,同时安排职工再就业2,000余人,促进了社会稳定。五是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和完善集体土地有偿使用、合理流转制度。对于农村住户进城的,由村里负责对其所承包土地对外发包,秋后扣出统筹、提留及农业税外,收入归农户作为其进城启动资金;鼓励农户之间承包土地使用权以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有偿转让或者兴办农业企业,使土地集中形成规模效益,盘活土地资产。二是对于镇区在国有土地上开发建设者,镇里给予提供方便,适当减免土地出让金(一般在30%-40%之间),促进了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此外,我们还不失时机地开展了社会保障等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了小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最大限度落实保障措施,缩小了贫富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产业结构调整牵动了经济快速发展近两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市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具体说,主要抓了两个环节。一是加强产业之间调整。“两府合一”之后,我镇农业工作比重明显加大。鉴于这一实际,我们不失时机地组织全镇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引导他们参与产业结构调整。镇、村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广泛宣传,鼓励广大群众转变观念,走出土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使我镇一、二、三产业比重日趋合理,为发展小城镇经济提供了根本保障。二是加强农村产业内部结构调整。(1)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面向市场,不断增加经济作物比重。去年,种植绿优米1.5万亩,占水田面积的55%;种植蔬菜、水果、酿酒葡萄、中草药、高油大豆、葵花籽等经济作物3,000亩,占旱田面积20%;(2)调整了养殖业结构。近两年来,随着我镇养殖业发展,大多数养殖户实现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即由单纯饲养牛或生猪,向牛、猪、禽同时饲养方面发展,形成了养殖中的多种经营模式。截止2004年底,发展肉牛2500头,发展生猪5.5万头,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达35户,发展肉鸡150万只。(3)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使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从事二、三产业。5年间共向境外输出劳务1,600多人次,为农民增收2亿多元人民币。同时,我们还组织农民到国内发达地区从事劳务,每年多达3,000余人次;(4)调整了三产服务业的结构。过去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不适应,缺乏创新意识,在服务上,只是简单地重复照搬,经济效益低下。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经验的不断丰富,开始认识了品牌效益,特色经济。镇内相继出现食品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等风景线,促进了镇内特色经济飞速发展。

(三)城镇建设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二年多来,在小城镇建设上我们力求做到了“三大”,使镇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一是力求大手笔搞规划。早在1994年我们请省建筑设计院为我镇制定了《山城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3月,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我们又制定了《山城镇2000年--2005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一个时期全镇规划建设目标及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这两个规划与现阶段的形势和要求不相适应。因此,2004年7月份,我们又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拟对山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进行重新制定。计划投资30万元,确定了高起点、高标准,按着县城规模10万人口,设计一个30年不落后,50年也适用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地提出了城镇建设发展方略:即,改造旧区,开发新区,突破重点,全面推进,把山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工贸成体,商贸成网,城乡一体,交相辉映的新兴城镇。基于这一想法,镇委、镇政府此前已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协调有关部门筹备此项工作。现前期勘测及相关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二是大规模搞建设。山城镇作为百年老镇,城镇基础设施很不完善。“两府合一”以后,镇委、镇政府加大了城镇建设工作力度,积极筹措资金8800万元,主要实施了七项工程:(1)道路改造建设工程。一是投资260万元,将原来只有9米宽的国道202线镇区段1.7公里主街取直加宽至16米,铺设沥青砼路面;二是投资230万元,打通了640米站前南路,规划道路红线30米,机动车道16米,沥清路面,将主街与202线国道绕行线联结起来;三是投资300万元,对东放、利民两路实施了全面改造,路面宽至9米,水泥路面;四是投资550万元,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建设工程。(2)主街(路)暗排水工程。投资400万元,在改造后的主街、站前路及东放、利民路全部铺装了暗排水管线,结束了山城镇主街(路)无下排水的历史。(3)自来水改造工程。投资220万元,对镇区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设施进行了更新和改造,新打三眼机井,新建两个滤水池,新铺设8000米自来水主管网,彻底解决了居民长期以来饮水含锰、铁严重超标和供水严重不跳问题,日供水量由2000T增至3000T。(4)地下通讯电缆工程。共投资580万元,将主街(路)地上的通讯设施全部移至地下,取消镇区电话亭,安装了60部IC电话。(5)人行道硬化工程。投资100余万元,对主街(路)人行道全部实行彩砖硬覆盖,既美化了环境,又方便了行人。(6)美化、亮化工程。投资150余万元建设文化广场一处,绿地面积5余万平方米,植树1500株。在主街(路)上安装路灯110盏。(7)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工程。近几年,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镇内外开发商从事房地产开发,我们每年都以2万平方米的速度和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商品楼面积6万余平方米。我们还开通了4台镇内公汽,提高了城镇品位。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极大的拉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加大力度搞管理。我们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大城镇管理力度。重新组建了城管大队和环卫队伍。完善了环卫设施,新上环卫车辆2台,卫生箱30个,对主街(路)实行全天保洁,垃圾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对镇容镇貌管理实行严管重罚,彻底取缔了占道经营行为。依法清理各种违章建筑,对主街(路)上的70余户近3,000平方米的临时建筑全部拆除,对全镇主街两侧门市牌匾进行了集中整治,还在各行政村全面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调查报告《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

(四)招商引资推动了经济发展 我们认为,小城镇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核心是工业经济。在政府、金融部门投资困乏的情况下,发展工业,一要有项目,二要依靠招商引资。近几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了十个较大项目。其中有:辽宁省抚顺市客商李玉刚先生,投资200万元在我镇新建了梅河口市宝兴粮食烘干厂。主要是烘干玉米等农业作物,现已正式投产,计划年烘干粮食2.5万吨,实现产值400万元,利税85万元,同时安排55人就业;南韩客商白甲哲先生投资210万元,在我镇永胜村新建了百合纸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属于外商独资企业,主要加工民用卫生纸。年加工能力为600吨,预计年产值可实现1100万元,利税可达150万元,可安排60人就业,经四个月的紧张筹备,现已正式投产;辽宁省新宾县客商高洪军投资500万元,在我镇新建了森鹰木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是加工生产高级地板,产品出口日本,现已正式投入生产。计划年生产产品3000立方米,实现产值450万元,利税90万元;辽宁省熊岳县客商闫得厚来镇投资240万元,新建环路加油站,现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计划年销售油品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利税可达100余万元;抚顺市客商徐振祥投资300万元,在我镇新建隆泰陶瓷有限公司,安排100余人就业,可实现产值500万元,利税80万元;福建省客商李广来镇投资260万元,新建一果仁加工厂,年产值可达750万元,利税实现100万元等等。通过招商引资,为农民进入小城镇提供了广阔的务工平台,活化了镇域经济流转,促进了小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市场建设体系不断完善 应该说,商贸经济是我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我们镇委、镇政府就非常重视市场升级及完善市场体系工作。一是加强市场硬件建设。对三株百货大楼、小奉天工贸商厦、东、西农贸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仅三株大楼升级改造,投资就达1200余万元,新增营业面积10000余平方米,保证了路、水、电、通讯等设施的良好,为商户提供舒适放心的经营环境。在此基础上,筹集资金2000万元,建设临街门市楼2万多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拟建奉天商业街,现动迁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届时,山城镇内市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有力地推动和保障商贸经济健康发展。二是本着“繁荣与治理”并重的原则,不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繁荣稳定。进一步提高了商户守法经营,文明经营意识,改善了市场软环境。市场建设体系的完善也为农民进入小城镇经商营造了发展空间,有效地缩小了城乡差别。

(六)努力培育支柱产业 为全面提高我镇经济建设水平,几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城乡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主要抓了三个环节:一是以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绿优米为主的种植业。全镇累计发展日光温室蔬菜3000亩,占旱田面积65%以上。在此基础上,发展高油大豆、葵花籽等经济作物3000亩,占旱田面积25%;二是以发展复合型养猪、肉牛及肉鸡为主的养殖业,基本上形成了养殖中的多种经营模式。据统计,全镇有100多个复合型农户,发展肉牛2500头;生猪5.5万头,肉鸡150万只。三是通过改制启动原有企业和招商引资新上项目。在工业经济中,注意培育了造纸、医药、食品及轻工产品业。如海山纸业、百合纸业、金宝药业等企业,在全镇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拉动了其它产业齐头并进。

(七)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我们以提高全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任务,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是结合“学、做、创”活动,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勤勉敬业、廉洁从政、与时俱进。在镇直单位特别是服务窗口,广泛地开展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岗位练兵活动,健全了规章制度,制定了岗位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镇范围内基本上形成了人人比干劲,人人比业绩的良好工作氛围。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先进工作者,取得了许多骄人的业绩。二是通过广播电视、会议等宣传工具和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配合城镇管理及环境卫生整治,在全社会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通过电视专题节目,宣传文明新人、文明行为,揭露不文明行为,教育广大群众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从而自觉遵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三是注重在文明村屯建设活动中,围绕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强化环境建设这个重点,组织引导村民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村部建设,各村都建立了文化活动室,为农民活动提供了文化娱乐场所。支持老年协会,为老人们提供活动场地,先后新建了6个门球场,丰富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广大村民积极响应并自觉投入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主动配合政府开展工作,推动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及文明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四是注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司法、公安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了普法工作、打击刑事犯罪的工作力度,各种案件比去年同期均有下降。深入地开展了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加强了对“法轮功”习练者的帮教转化工作,转化率明显提高,到目前为止,无一人进京上访。我们还采取得力措施,扫除了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净化了全镇的社会风气。五是坚持“三为主”的方针,加强了计划生育基础工作及人口控制能力,在历年各轮次的考核中,名次居全市上游水平。此外,我们还进一步的加强了文化、体育、教育、广播电视等项事业的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3年,在梅河口市农村经济及各项工作综合评比中,山城镇名列第一名;镇党委被通化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山城镇被通化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乡镇,并推荐为省级文明镇。

二、当前山城镇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应该说,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镇的改革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严格地讲,按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一是我们镇级领导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改革发展意识不强,某些方面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小城镇建设的需要;二是上级赋予试点镇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的不到位,我们试点镇应享有的部分县级经济审批权始终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工作经常出现两层皮现象。如城建项目管理、审批等权限不明确,驻镇单位今天放权、明天上划,镇级管理权限不稳定;三是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虽然,我们财政成立了金库,但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暴露出很多问题和弊端,很多税种逐渐取消、转移,使镇级金库形同虚设,很难保障山城镇建设;四是投资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发展;五是管理人才短缺,政府及所属部门管理人员思维方式、综合素质落后于形势发展,缺乏现代思维意识和现代管理城镇能力;六是缺乏科学规化,至今规划没有彻底落实,小城镇建设无所遵循;七是土地管理、户籍管理等项制度尚需进一步改革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既包括了经济基础的微观改造,又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全面改革。必须逐一落实解决,以防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现象,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三、山城镇“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振兴和发展我镇经济的关键时期,我们正确制定并认真实施“山城镇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规划出既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的建设蓝图,动员全镇人民集中力量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对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加快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项目建设为统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抓好“农业基础、民营主体、商贸带动、城建突破”四个重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扩大再就业,加大改革与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我镇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增长速度要达20%以上,农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要达10%以上,各项经济指标平均每年要递增长20%以上,到2010年末,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要实现5.2亿元,财政收入达2,870万元,平均每年增长2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农村人均收入6400元,平均每年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有较大比例增加。本着突出重点,提高效益的原则,集中力量,5年中要在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重点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造纸、医药、建材、食品工业,使之形成一定规模,大力抓好市场建设,强化商贸设施,完善发展现有的十大市场,增强幅射力度,力求形成具有山城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够充分发挥特区“两通”优势的开放型,高效益的经济结构,按照上述发展速度和目标,到2010年,山城镇实现小康水平,城镇规模将发展到中等县城水平,人口近9万人,控制面积165平方公里,其城市整体功能将更加完善并得以充分发挥,山城镇将真正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梅河口市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思路是:

1、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不放松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坚定不移地走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益的发展道路。镇直各部门,驻镇单位都要顾全大局,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心任务,形成齐心协力抓工业的合力,努力把工业经济搞上去,增加财政收入。

2、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实现我镇经济发展规划,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要在当前逐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办法,提高我镇的知名度、开放度,力求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省、市政府赋予我们的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增强对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吸引外资企业,发展出口创汇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继续坚持流通与生产并重。今后5年,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特区的流通优势,首要的是要进一步增强流通观念,坚决纠正重生产,轻流通,先生产,后流通的倾向,坚持流通与生产并重,使商品按市场导向流动起来,要建立新的流通秩序,继续发展各类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壮大个体、私营经济队伍、健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

4、重视发挥科学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先导作用。产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把依靠科学进步和培养人才真正摆到战略位置上来,广泛深入地开展企业教育年活动,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对在发展商品经济中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予以表彰和奖励,使他们在发展我镇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镇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为全面实现今后一个时期我镇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我们会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业工作的决定》,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高度,进一步阐述了二十世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增强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增强对农业的投入,争取农业生产再迈上新台阶。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农业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充分利用我镇的自然资源,稳定粮食和蔬菜生产,进一步发展牧、副、鱼生产,继续扶持种田和多种经营大户,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到2010年,蔬菜生产达到3700吨,增长幅度为10%;大棚光面积达到4000亩,每年增加200亩,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计划达2,5000万元,平均每年20%。要实现上述目标,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二要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能农业,根据市场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大幅度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重点建设如畜牧业、渔业、蔬菜、水果生产基地,逐渐形成合理的农业结构;三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重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粮食、多种经济产量稳定增长;四是开展科技兴农活动,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村、屯开展科技服务,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二)大力民营经济,促进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我镇现有企业1470户。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8亿元,在我镇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计划实现5.2亿元,其中工业企业要完成产值3亿元,5年平均每年增长20%,个体、私营业户达到1.8万户,要完成这一奋斗目标,关键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搞好重点企业,要外创条件,内改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梅河口市关于加大改革措施,搞好工业的若干规定》,同时,加速运动经营机制的转换,在落实省、市赋予我们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搞活,增加对企业的投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基础工作,彻底解决管理粗放,经营不善,效益水平低的问题,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争取到明年底,将现有的镇办企业全部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强职工参与经营的自觉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三是面向市场要项目,积极开发引进新品种,今年,我们投资2,300万元,分别建起三株百货大楼、百合纸业、山城商业街、加油站等。今后,每年都要上一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新项目,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三)、突出市场建设、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依据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市场建设是我镇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说,镇区内现有十大市场已初具规模,形成一定的幅射圈,但按“十强镇“标准衡量,还没有全部实现专业化。特别是市场内还没有真正地形成拳头商品,竞争力不是很强,为此,要完善现有市场,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育和发展多元市场体系,使其配套成龙。积极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使之成为市场主体,促进城乡之间,镇内之间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我镇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努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问题,力争全镇人民生活有更大改善,城市人均收入达到7900元,平均每年增长15%,农村人均收入要达到6400元,平均每年增长10%,人均居住面积到2001年要达到45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坚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进力而为的原则,要在今后几年内建成设备先进、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服务周到、社会文明的新乡镇。到2010年,开展全民种草、种花活动,植树造林,提高美化覆盖率,完善第二水源净化工程,2010年新增程控电话1.3门,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通讯条件。·········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 · 2005年7月12日

下载嘉峪关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调查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嘉峪关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调查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调查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调查 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年级:大二班级:牧医103班 学号:42 姓名:吴小恒 摘要:现今农村的经济在快......

    经济建设调查实践报告

    海门经济建设调查实践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践目的: 通过对海门的调查反映近年来的发展面貌,从而体现出海门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生活和经济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为海门......

    克拉玛依市2009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克拉玛依市2009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克拉玛依市统计局 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

    新农村经济建设调查与分析(共5则)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罗茜*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底子薄......

    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五篇范文)

    “十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立足镇情,抢抓机遇,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实施了“农业基础、民营主体、商贸带动......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

    1、文化的重要性——旗帜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农村教育与经济建设发展的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学院: 专业: 学号: 农村教育与经济建设发展的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一、调查数据 概况: 本村共有2814人,土地面积4106亩。本村的农作物主要以土豆、玉米为主,绿色蔬菜为辅,另有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