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打造7条饮食街 反映历史文化专题

时间:2019-05-13 08:0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烟台打造7条饮食街 反映历史文化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烟台打造7条饮食街 反映历史文化专题》。

第一篇:烟台打造7条饮食街 反映历史文化专题

烟台打造7条饮食街 反映历史文化

据烟台市规划局负责人介绍,烟台市打造反映历史文化的商业街、饮食街、高档名牌产品商业街、综合商业街等。商业街包括朝阳街、海岸路、所城里大街三条。饮食街包括时代广场美食一条街、上夼西路餐饮一条街、桃花街小吃一条街、莱山明珠路海鲜一条街、雨岱山渔家风情一条街、福山鲁菜一条街、养马岛海鲜一条街。高档名牌产品商业街,共计3条,海港路高档品牌一条街、北大西街名牌服装一条街、莱山世贸路精品一条街。综合商业街包括8处,包括西大街商业街、海港路商业街、建昌街商业街、幸福路商业街、迎春大街商业街、八角纵十五路商业街、福山城里街商业街、牟平文化路商业街。市区规划黄务汽车交易市场、福山企业零配件市场,6处水产品交易市场,5处蔬菜交易市场,5处旧货交易市场,4处建材装饰市场等,同时,规划建设烟大市场、好鲜多农贸超市,王家疃市场等35处升级改造的农贸市场。另外,结合黄务市场群和鲜花交易市场规划设置花鸟市场,在海防营、三站市场和莱山、福山、牟平、开发区繁华地段规划设置6处夜市。文化|饮食街

第二篇:如何打造美食街

全力打造中华名小吃城

宝鸡日报2013/8/21 16:38:48

8月 20日,我市召开石鼓文化城项目建设协调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唐俊昌出席会议并讲话。唐俊昌强调,石鼓文化城是我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对建设茵香河都市文化旅游中心区具有“桥头堡”的重要作用。全市各级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支持配合,全力打造中华名小吃城暨中华餐饮文化交流展示基地。

(憨大师.刀尖上的舞者.西牛记.俏妹子.万匹柴火.翻江倒海 揉之道 烹牛佬 快乐包 一贯粥御鳝传奇金鳝传奇)

石鼓文化城项目总投资 26亿元,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分天膳坊、天乐汇、天美地三个功能区,采用“古韵新风”的建筑风格,与石鼓阁、青铜器博物院交相辉映,形成拥有深厚文化内涵、较强商业价值、特色鲜明地方民居的错落有致的景观结构,彰显“山、水、塬、林、城”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综合展示区。该项目 2010年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面封顶,完成投资 9亿元。

唐俊昌在协调会上指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弥补“三产”短板是宝鸡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石鼓文化城是我市都市文化旅游的标志性项目,对于建设茵香河都市文化旅游中心区的意义重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凝心聚力,强力突破。要明确定位,倾力打造中华名小吃城暨中华餐饮文化交流展示基地。要明确内涵,围绕“舌尖上的中国”做文章,既让北京全聚德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台湾永和豆浆等名企名吃安家落户,又注重引进一批宝鸡小吃,打造特色,做强产业,做旺人气。要明确工作目标,突出招商引资,过筛子、选优商,确保在量上入驻 100户以上商家,形成规模,满足不同人群口味,拉动消费需求;在质上抬高门槛,精心挑选市场前景好、诚信度高、影响力大的客商加盟兴业,不断吸引回头客,把石鼓文化城打造成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金字招牌。

唐俊昌要求,各级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责任,加强协作,形成合力。要认真落实相关优惠政策,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着力构筑绿色通道,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把这一造福宝鸡人民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要加大宣传力度,新闻媒体要在做好我市宣传的同时,拓宽渠道,在中省媒体全方位、广角度、多形式地宣传推介,不断提高石鼓文化城的知名度、美誉度。施工单位要严格遵守项目功能定位,倒排工期,科学施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班加点、比拼争先,确保明年 5月全面开放。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白升安主持协调会,并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具体要求。项目单位负责人汇报了工程进展情况和困难问题。副市长王琳通报了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相关问题的意见。副市长丁琳参加会议。市财政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河道委、人防办、高新区等相关部门和单位作了表态发言。

老北京传统小吃协会斥资6000万元打造全国小吃城

新疆喀什的馕坑肉、西藏的吹肺吹肝、云南的丽江粑粑、甘肃的天水麻食、台湾的草仔粿汤……今后,一次尝遍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将不再遥不可及,汇集56个民族传统小吃、同时可容纳2000人就餐的万丰全国小吃城昨天在丰台区宣告落成,这也是北京第一次将全国56个民族小吃品牌进行集结。

万丰全国小吃城是老北京传统小吃协会斥资6000万元建造的一座中式民族传统风格建筑。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上百种特色小吃,还能欣赏到少数民族民间文艺表演,购买到少数民族土特产及民俗工艺品。

为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餐饮商户进场,北京市商务委和老北京传统小吃协会为商户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采取无进场费、无保底、无房租的“零风险”合作模式,同时,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收款的现代化经营。但是要求进驻的小吃商户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的品牌或字号,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

古韵新姿食品街 打造太原特色小吃城

曾几何时,食品街是众多老太原人舌尖上的回忆。但因未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日渐衰落。今年8月起,我市启动食品街升级改造工程,要将其打造成为与上海城隍庙、天津小吃街一样的,具有山西太原特色的小吃城。

如今,食品街的升级改造工程和招商工作均已接近尾声。新年伊始,古香古韵的食品街将以崭新的姿态重迎八方宾客。改造后的食品街会有哪些变化?今后,将如何运营,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再现昔日辉煌?连日来,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飞檐斗拱古色古香

12月18日,我们沿着钟楼街来到食品街。隆冬时节,天寒地冻,这里却是一片繁忙景象,各项工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整条道路上不断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原来破烂不堪的路面已被光洁亮丽的大理石地面所取代。仔细一看,每隔一定距离,地面上就有一幅大型的浮雕图案,每幅图案的中心是一个古体字。552米长的路面上有五幅这样的图案,上面的古体字分别是“酸”、“甜”、“苦”、“辣”、“咸”。负责现场施工的郭工长介绍说:“这些大理石地面既耐磨又抗压,很结实。这些古体字也是提前专门刻好的,五种味道正好代表了食品街小吃城的特点。”

行至食品街中段,我们还看到两三名施工人员站在脚手架上,手持画笔刷小心翼翼地对门廊上的飞檐斗拱彩绘上色。几米外相邻的一座仿古门楼上,几名工人正在打磨刚刚打制好的门窗。而左邻右舍中,已经将仿明清风格定制的门窗安装到位,并且涂上了一层朱红色的涂料,凸显出了古色古香的韵味。

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食品街路面改造基本完成,地下和地上的基础设施都进行了更新换代,作为改造工程的“重头戏”,临街的一座座仿古建筑的外部装饰工程,也即将完工。

舌尖上的美味回忆

“以天津十八街为蓝本建造的食品街,当时可火了,我们住在附近的老街坊经常去,吃一碗杨记灌肠,再去太原馄饨馆尝尝,花不了多少钱,可都是享受啊!”家住柴市巷的周大爷笑着说。如今,一没事的时候,他就会来施工现场瞧瞧,看看这里究竟会改造成啥模样。

食品街的范围是北起府东街,南至钟楼街。老太原人都知道这里原来叫“帽儿巷”,552米长,路面原本仅有5米至7米宽。1985年旧城改造时,路面拓宽至10米,道路两旁的旧房全部拆除,建成以二层楼居多的仿明清建筑。东、西、南、北口各有高大的仿古木制门牌楼一座,上书“食品街”三个大字。1986年1月,崭新的食品街开始营业。起初,整条街共有46家店铺,其中36家经营来自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这是继天津小吃城之后,当时全国第二家专门经营食品的街道,从而成为太原市的一处地标。

太原馄饨馆、太原烤鸭店、杨记灌肠、雪山冷饮等,说到这些,顿时勾起了许多老太原人舌尖上的回忆。周大爷说道:“当年,在食品街吃各种小吃,可是最时髦的。太原实习饭店的过油肉,肉嫩、味香、量足;太原馄饨馆的馄饨个个皮薄、馅大,汤味鲜浓;太原烤鸭店的烤鸭肉肥、味美……”

现今,几乎同时起步的天津食品街如今已经位列“津门十景”之一,成为每一个去天津的人必去之处,而太原的食品街却已逐渐被人们淡忘。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渐扩大,亲贤北街、长风街等新型商业圈又日益繁盛,一直未跟上发展脚步的食品街则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加之道路狭窄、没有停车位、交通不便等原因,食品街上当年气势恢宏的门牌楼漆皮脱落,部分商铺残垣断壁,房顶杂草丛生。与相距不远的铜锣湾商业中心相比,这条街更像是一个姿色尽失的老人。而街巷内,一家家新店开张,又一个个倒闭,孕婴店、音像店、理发店、网吧……“食品街”,早已名不副实。

重兴历史再造辉煌

食品街,是一条特殊的街道。宋代时,这里已是太原市的商业中心。

但令人遗憾的是,业态萎缩、道路失修、游客锐减,原来的繁华去处,后来变成城市的一根鸡肋。近两年来,我市不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尽快将食品街的升级改造提上日程。采访中,有人大代表说道:“政府如果不改造,食品街的价值真会丧失殆尽,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但是改造如果仅仅是动个皮毛也没什么效果,需要政府下决心,从软硬件上下工夫,方能见效。”

如今,终于等到了这个好消息。今年8月初,迎泽区政府提出实施食品街升级改造工程。整项工程投入1.1亿元,对食品街进行全面改造。改造中,政府统一规划道路两侧的建筑,恢复仿明清建筑风格,对食品街的产业进行重新整合,统一产业布局,统一招商管理,引入老字号地方特色美食。8月底,食品街升级改造工程开工。迎泽区负责人多次表示,结合食品街明清古风格的建筑设计,对路面进行恢复性整治和改造,重铺地下管网和路面,完善硬件配套设施,将食品街打造成为集餐饮、观光、休闲等于一体的特色休闲步行街。

高标准配建设施

目前,食品街沿街建筑的外立面装饰工程等都已接近尾声,一条高标准配建的商业步行街即将呈现在人们面前。食品街道路改造项目指挥部的负责人介绍说:“此次路面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为确保安全,道路全线增加了燃气管线,今后所有入驻的餐饮企业不必再自备大型燃气罐了。供暖和污水的地下管网也全部更换为大直径管道,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电力管线全部入地敷设,安全性大幅提升。各种通信管线一应俱全,宽带通讯网络系统可以为商业街区提供电子商务等服务。”

行走在食品街上,我们还发现整个道路的改造还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不断开辟出一些小广场或是绿色景观。每家店铺的外立面装修都恢复了统一的仿明清建筑风格,外立面上的彩绘都是能工巧匠手工描绘的,而且还加装了保护色,不会因风吹日晒而褪色。远远望去,青砖碧瓦,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古韵十足。

食品街中心还将建成一个小广场,专门为商户举办宣传促销活动,也能供游客休息或娱乐。畅想一下,盛夏时节的黄昏,行走在这样一条舒适宜人的观光街道上,周边是绿树环绕,欣赏着古建筑的风姿,品尝着各种美味小吃,多么惬意!整条道路上,还将实行24小时监控和安保服务,保障商户和游人的安全。

停车难曾经是困扰食品街发展的一大瓶颈。此次改造中,位于食品街中段东侧、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停车场成为一大亮点,这里不仅能容纳近800辆机动车的有序停放,主要入口处有交通诱导电子显示牌。这样,不仅开车的顾客可以方便快捷地就近停车,而且解决了路面无序停车所造成的交通拥堵现象。在后期建设中,这里还将建成一个时下很流行的汽车影院,为广大有车一族提供一个更方便、舒适的娱乐场地。老字号焕发新峥嵘

如今,经过全方位改造的食品街已初露端倪,硬件设施得到了升级换代,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也在加紧筹建中。是否能够再现往日辉煌,现代化的管理、经营、运作等软件设施的建设,尤为关键。这其中,新成立的太原市迎泽食品街管理有限公司将扮演重要角色。

据介绍,今后食品街商铺的入驻、日常的运营和管理等,都将由该公司全面负责。经过多方学习和考察,他们已为食品街未来的发展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

目前,食品街一期招商工作已接近尾声。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引进国内外有影响、有实力的一线餐饮机构、老字号餐饮品牌、餐饮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特色主题小吃、山西省特产专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专营等。在现已入驻的四五十家商户中,有很多是具有山西本地特色的老字号。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山西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也丰富多彩,但是至今还没有一条特色商业街能够承载着这些特色文化,呈现给广大的消费者。今后,食品街要走的路就是将众多的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到餐饮服务中。在引入过程中,不仅要引入这些老字号的食品,还要将传统的制作工艺现场展示给消费者,并让消费者参与其中,共同体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城才会有活力,也更有吸引力。

同时,食品街的消费群体也有了定位。特色文化小吃城以规模、聚集性和特色性取胜,太原市居民消费群体、旅游消费群体为主要目标。餐饮消费定位重点突出以中高档餐饮和特色小吃为主。人均消费10元至20元的,占三成;人均消费20元至50元的,占四成;人均消费50元至100元的,也占到三成左右。

为了让食品街的特色文化在市场上叫响,今后该公司将与旅游部门合作,将食品街纳入太原市城市文化旅游的范畴里,吸引更多外地游客的到来,同时,带动整个柳巷商业区的发展。

“食为天下事,街内富乾坤”。这曾是食品街上一家店铺的门联。这个舌尖上的回忆,那一缕诱人的美味,曾拨动了多少老太原人的心弦。人们期待并相信,升级改造后的食品街,会不负太原人的期望,带给我们更多舌尖上、视觉上的惊喜。

福州小吃发展遇瓶颈 将新建6家美食城打造2条美

食街

开展美食评选活动,开建美食一条街、美食城,起草编写《福州小吃》菜谱……一场由部门和行业共同推进的榕城地方特色小吃的振兴计划正在拉开。福州市商贸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与创建“中国温泉之都”一样,福州将以创建“中国美食之都”的目标,打造城市“舌尖”名片。

动态

8月中旬首度评选福州小吃名店名点

昨日,东南快报记者从福州市商贸服务业局获悉,为了鼓励福州市地方风味小吃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建立和完善福州风味小吃品牌体系并促进本土风味小吃的品牌化发展,将在今年8月中旬开展评定福州风味小吃名店名点。

这也是福州首次由官方组织,并面向福州市特色传统风味小吃推出的评选活动。只要开业满1年以上的小吃经营者,近三年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餐饮和糕点加工企业均可参与。符合条件的企业即日起可向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小吃分会报名。经过相关初审后,将于8月中旬组织专家认定。

福州市服务业局副局长陈源指出,希望通过此次评选活动,扩大福州市风味小吃的影响力,强化福州风味小吃企业争创知名品牌的经营理念,促进整个行业品牌化发展。

陈源还透露,除了此次评选活动外,相关部门还将牵头举办福州风味小吃专业人才培训、支持老字号传承人带徒、编写《福州小吃》菜谱等活动,并分别给予上述项目适当补助经费。现状

福州本土特色小吃行业整体“小而散” 肉燕、鱼丸、鼎边糊……曾几何时,这些打上福州印记的名小吃遍布大街小巷,然而,因传统技艺缺乏传承等各种原因,不少名小吃正面临消失。

“福州的小吃高峰时期达到了数百种,不过现在普通市民能叫得上名字就区区十多样。”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福州小吃分会一位负责人称,如今,粉蒸肉、鲨鱼皮、光饼加红糟肉等老一代福州人耳熟能详的福州小吃甚至已绝迹街头。

在被誉为福州城市名片的南后街,记者注意到,除了永和鱼丸、同利肉燕、鼎边湖、木金肉丸等传统福州特色的小吃外,多数的店铺已经被星巴克、哈根达斯、麦当劳等“洋品牌”占据。

而在汇聚着老福州各类地道小吃的上下杭街区,柴火锅边、耳聋伯元宵、花生汤、依嫩猪血捞化、壹号煎包等老牌特色小吃零散分布在洋中路、高鼎路、延平路等路段,店铺规模小,一些已经因为房屋征收而搬走。

福州市商贸服务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多数小吃店是规模小的“夫妻店”,基本上属于“不赚利润赚工钱”的状态。

探因

草根食品难敌外来巨头传承遇瓶颈

谈起福州小吃曾经的辉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利肉燕的第四代传人陈君凡感触颇深。据他回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式福州小吃遍布福州的街头巷尾,老一代福州人在“泡完汤(温泉),再来一碗热腾腾的福州小吃,堪称是绝配。”

不过历史悠久的小吃在保护和发展中,存在一些困难并遭遇发展瓶颈。一方面规模小且分散的小吃店很难与资金实力雄厚的外来小吃巨头抗衡,此外,传统的福州小吃多采用手工方式,工序复杂、定价较低,让很多从业者难以维持。

“早上两三点就要起床磨浆、压浆,耗上几个小时后并进行油炸,赶在六点之前提供给前来购买的市民。”一位曾经从事时粿制作者说,这样忙碌一天下来也就赚几十元钱。

让陈君凡更加担心的是这些传统手艺“后继无人”,已经年过花甲的他发现门下的徒弟多是四五十岁的人,近几年很少有年轻人来学他这门手艺。这些传统手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才断层。“劳动强度大,收入低”传统小吃行业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福州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与一些地方小吃发展较好的城市相比,福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引导,至今没有形成上规模有影响的美食一条街或风味美食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特色风味小吃的保护和传播。

此外,该负责人还指出,多数的传统小吃技艺通过靠师带徒、口口相传,尚未用文字方式整理出来,加上一些老厨师文化水平的限制,用文字和数字化保护传承地方特色小吃已经迫在眉睫。破解建美食街、美食城,补助带徒传承人

除了此次推出的小吃评选活动外,一场系统性的福州小吃振兴计划正在拉开帷幕。福州市商贸服务业局副局长陈源透露,根据此前市政府通过的《福州市大众化餐饮市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方案》,年内福州五城区将负责引导扶持餐饮企业年内新建6家美食城,其中鼓楼区2家,其他各区各1家。

此外,陈源还透露,福州今明两年还将建起两条上规模的美食一条街。其中位于上下杭的三通路的美食一条街目前已经正式敲定,并将争取在2015年投入运营。

为了更大力度保护传统小吃,上下杭美食一条街运营方相关负责人透露,为了避免因为竞标形式导致传统小吃店生存困难,将重点考虑以项目招商的形式运作,也就是说调研目前小吃售价和店面租金后,结合周边上木的租金来定标准。

此外,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将给一些老字号传承人带徒实施补助,例如“福州肉燕”签约名师由行业协会发给带徒经费2000元,其他品种签约名师由协会发给带徒经费1000元。为了解决传统小吃传承缺少文字整理、缺乏统一标准,《福州小吃》菜谱以及地方标准已经正在开始起草完善当中。

第三篇:永春县五里街的历史文化

永春县五里街的历史文化

五里街在永春县城西邻,因为从县城的城隍庙至五里街的新亭路总长达五华里而得名。街的南侧是碧水回旋的桃溪,北侧是馥郁葱茏的金峰山,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清朝同治年间称为丰岑头,民国年间改称五里街。宋朝至清朝,分属民康乡鸣琴里二十都、慕仁里二十二都、集庆乡和风里二十四都和二十五都。民国时期属第一区、西安镇。新中国成立后,分属第四区、第十一区、第十二区,1958年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出成立五里街人民公社,1986年恢复五里街镇建制至今,如今西安、华岩、儒林三个村改称居委会,仍然归属五里街,民间所称七境十三柱就是在西安、华岩。而仰贤、大羽、埔头、高垅、吾东、蒋溪等七个村亦属五里街镇管辖。下面就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作简要的介绍,以飨读者。

一、史实拾微:

自从永春建县以来,已经有1000多年来的历史了,境内的文物古迹很多。而有“商贾辐辏”之誉的五里街,其悠久而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景观同样引人注目。先就五里街古代生活遗址、古墓葬探索来谈谈。

1956年,厦门大学考古实习队到永春县进行调查,在五里街及周围小山上,发现三处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其中五里街占二处。一处是九兜山、康山遗址,在五里街的九兜山、康山(万春寨)及其支脉,范围比较大,有石器、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印纹硬陶和釉陶等碎片出土。1958年文物普查时,又在康山上采集到陶环、陶罐和陶豆等器物。另一处是在五里街埔头小溪对面的大宗山和附近的许厝山、铜鼓山东北面山坡上,有石器和陶器等文物发现。

1966年2月,永春一中在金峰山南麓建操场,发现唐永徽二年(651年)砖实墓3 座、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砖室墓1 座。其中前三座随葬品以青瓷为主,釉色光泽,胎质坚硬。器物有灯、(镌焦)斗、三足炉、砚台、虎子、五盅盘、唾盂、插器、托杯、双耳罐等105件,器形之多样化,为福建省唐墓所仅见。据考证,墓砖有(贞观廿一年)647和(永徽二年)651年字样的及另两个墓葬,很可能是陈后主之子陈镜台等三个太子及皇叔的墓葬。(详见另文)

历史史实:隋文帝释陈兵为民、林俊起义、真武公进金峰殿保农民起义军。

二、商业文化:

自从隋唐以来,永春早就有官田市,这是现在五里街一带,范围包括儒林、华岩、西安。至明末,继官田市逐渐衰退后,商人为了便于经商,在“许港”岸边以东丰岑头形成集市,范围不断扩大。《永春县志》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建丰岑头街。”建成了宽三米左右的卵石街道,两侧为一层的店铺,包括七个“境”,即飞龙境、廻源境(又名迴龙境)、丰龙境、德政境、中央境、观音亭境、明秀境。这七境,实质是七个商业区。古街市场的建成,是邻县德化、大田、漳州、安溪、南安、仙游的山货通过人工肩挑,远至泉州的海产品,通过木溪舟船牵夫运载,从许港上岸,在丰岑头街进行山海货物交易。丰岑头街成了山海货物的集散地,是当时永春最繁华热闹的贸易市场中心。而街市后的十三个自然村落称为“十三柱”,即溪仔坂柱、新亭柱、阔庭柱、山仔兜柱、厚德柱、后房柱、高田洋柱、金峰柱、玉塘柱、宫口柱、新溪柱、新路头柱、真武佃柱。这样,十三柱实质是商业区近邻的农村。“七境十三柱”就是以七境为中心、以十三柱为依托的商业网络,而最繁荣的丰岑头街因离县城五华里,而称为“五里街”。而许港码头、十三碣、海客巷、四角井、中街、阔庭巷、巴刹等,在过去都是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段,商店林立,人口稠密。(详见另文介绍)

1917年十月初四夜,五里街失火,烧毁店屋34间。五里街从灾难中获得新生,民军王荣光发动民众建二层土木砖柱骑楼,扩宽街道达九米宽。可通大车,从“丁”字街到新亭路口称为大同路(俗称中街),非常繁荣热闹。1920年,因 为市场扩大了,街道延续到吴厝桥,称

为新街(今西安路)。而从大同路的丁字街口到西安桥的这段街道称为民生路,解放后改称西安路。从“丁”字街头往东至儒林统称为“街尾”。

“七境十三柱”的商人和民众,为了祈求神明保佑生意兴隆和五谷丰登,虔诚敬奉神佛观音,华岩室成为七境十三柱的民俗活动核心,一直延续到现在。近来五里街城改后,新增新车路境、单面街境和许港柱、埔头柱,也反映了五里街城乡的变化。

农业文化:仰贤辜氏种蔗和制糖、茶叶、柑桔、白云芥菜

名业名人:百年名业(三点水打铁、吉安堂健脾散、参玄堂茶饼、万安酒店、(名人略)货物交换市场、邮电、水电、银行、三、民俗、宗教文化:

五里街七境十三柱,不仅是以“境”为中心、以“柱”为依托的商业活动网,还是一种民间形成的民俗、宗教活动网,一直辐射到附近的广大农村。在这里,有众多的民俗、宗教活动场所,如华岩室、真武殿、真宝殿、义烈殿、万春寨、西门宫、高龙宫、龙湖岩、天妃宫、火成庙、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可以说举凡儒道释和从海外传入的基督教、天主教,都有其活动的场所,展现了五里街最为博大的胸怀。这些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活动地,都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其中龙湖岩保存的唐代古钟,是泉州及福建罕见的。五里街大同基督教堂是永春、德化、大田三县最早的基督教堂(详见另文),五里街天主教堂是永春唯一的天主教堂。

由于五里街自古以来就是各姓氏的聚居地,繁荣的经济活动,深沉的文化积淀,使得他们费尽苦心建造祖厝,虔诚供奉祖先神主,出现了著名的宗祠。如五里街金峰陈是陈后主的后裔,其祖宇“笃庆堂”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玉塘孙氏始祖孙一申在明万历年间入居五里街,其“孙氏家庙”也有三四百年了。至于后庙辜氏祖宇“嘉德祠”,从元初辜光保始祖算起,也有600多年历史了(详见另文)。华岩林氏在明万历间入五里街做生意而定居,其“壶兰堂”和“永垂堂”也有二三百年历史。儒林宋氏祖宇、张氏祖宇、邱氏祖宇,仰贤林氏祖宇都留下可圈可点的史迹。而原来在永春体育场西侧的牌坊、在永春一中内的牌坊都雄伟壮丽。蒲氏是阿拉伯人的后裔,作为少数民族,在元末来居住五里街,其“蒲庆兰神香”闻名遐迩。

四、建筑文化:

在永春县的古建筑中,五里街高垅村的宋代石构龟龙桥,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关镇的通仙桥是同时期的古建筑。龟龙桥在南宋绍兴年间由僧法师募建。明朝嘉靖三年(1524)、三十一年(1552)两次重修。清初毁于洪水,乾隆二年(1737),尤元愈及子尤锡观、侄尤锡兰重建,是二台四墩五孔石梁桥,全长27.7米,船形桥墩,墩上叠涩,桥面用大石板铺盖,保留宋代建筑特点。上世纪60年代,为了过往汽车安全通行,又用钢筋混凝土加宽桥面。遗留碑刻二方。

西霸是永春古代的伟大工程,位于儒林村。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甲寅),升县为永春州,首任知州杜昌丁在县城西修筑卫城坝(即西坝),《永春州志》载,“以水迫城基,筑坝以悍之,宽一丈五尺,长二十丈。(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洪水冲损二丈余,复修筑坚固。” 至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杜昌丁被推荐入朝廷觐见乾隆,回永春时,适届重修西坝成功,乃作《新筑卫城坝记》。(详见另文)

五里街的古民居很多,其中不少是祖祠。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祖籍就是五里街街尾后庙,始祖辜光保生于元朝皇庆元年(1312),其后代居永春者,主要在五里街镇的儒林、仰贤、埔头及吾峰镇枣岭村。辜氏自古人文昌盛,历代辜氏登进士第以上者达70多人,最高官居丞相,士子如林。祖宇嘉德祠是一座中国式农村四合院,俗称后庙祖厝。这里是方七娘创立永春白鹤拳之所,这里是中共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1927年11月到1929年4月,先后在这里成立中共永春特别支部、中共永春县委会,召开中共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共青团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辜氏宗祠匾额“嘉德祠”原系唐朝贞观八年(634年甲午)李世民赐辜姓“嘉德”而立,旧匾已失,今匾是辜振甫先生所书。儒林宋氏祖宇——堂,儒林

邱氏的祖宇卿美堂有300多年历史,曾经得到永春州牧杜昌丁的题联。埔头村林氏————,高垅村林氏霞龙堂有300多年历史。仰贤林氏十房建筑群闻名遐迩,其中洛阳桥壁画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仰贤村的巽来庄俗称永春土楼,埔头村中西结合的“树南山庄”,西安石木雕刻“盛宝婶大厝”,等等,都是著名的古民居。

五、饮食文化:榜舍龟的发源地、贡糖、糖葱、肉糖、金桔糖、吉红糕、生仁、泡枣、老花(老花子)、麻枣、麻稵、板仙糕、三糕润、香饼、肉饼、润饼、扁食、鸭粥、白鸭汤、咯摊、款饱店(菜馆、饮食店)、白粬、白酒母、亀(起膨亀、鼠壳亀、菜脯亀、甜咸亀)、白粿、粿(甜粿、南梗粿、芋粿)芋粿煎、春饼煎、勺子煎、油条、花生奶、豆浆、芋叶包、碗糕、鸡蛋糕、粽(肉粽、豆馅粽)、豆花、石花糕(噢呦)、牛肉羹、圆子果子(甜圆子、咸圆子、圆子汤)

六、文化艺术

五里街镇的群众文化生活非常丰富,民间文艺主要有南音、鼓队唱、大鼓吹、鼓队舞、俏影、装阁、龙阁、弄狮舞龙、傀儡、吴协戏班。将会有许多文章作专门的介绍。

五里街镇的商贸活动兴盛数百年,因而民间传统工艺特产久负盛名。产生于隋唐时期的永春纸织画,产生于明朝正德年间的永春漆篮,产生于明清时期的五里街糊纸,现在都成为著名的手工艺产品。(都有另文介绍)

永春白鹤拳的发祥地在五里街后庙,至今有3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五里街人民素有练拳健身的好传统,练武者众多。翁公祠建于五里街新亭路,是为了纪念清朝同治年间两次出任永春知州的翁学本而建的,1928年永春白鹤拳师及其爱好者,在这里成立中央国术馆福建省永春分馆。翁公祠武术馆和五里街大羽武术馆是著名的武术馆,广收门徒,闻名海内外。永春白鹤拳创始人是后庙方七娘,历史上名师辈出,大羽的郑礼曾经到省内外传教白鹤拳,潘孝德曾经在海内外任馆长,大羽的郑文存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另文介绍)

七、教育卫生体育:

五里街是永春县的文化教育中心。现有永春一中是省重点一级达标中学,是建立于1906年的百年老校;崇贤中学更是有108年历史的老校,与永春一中紧相邻;还有位于儒林村的新智小学(今五里街中心小学)、位于埔头村的养贤小学也都是建于1906年的百年小学。这四所百年中小学集于一个镇,是甚为少见的,其校友遍布全国各地,遍布于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都作另文介绍)此外,还有小学10所、幼儿园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永春县中医院也座落于五里街中心地带,走进了福建省的先进医院的行列。(另文介绍)现在,全镇已经有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场所达到30多处,位于西坝溪边的永春南音大楼、儿童乐园、永春电影院、棣兰体育馆、仓满体育场、永春县青少年文化宫、夕阳红大厦(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县老年大学)、永春展览馆、永春文化中心(县文化馆、县图书馆)都是全县性的公共设施。

第四篇:浅论利用历史文化打造商品品牌

文章标题:浅论利用历史文化打造商品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具有持续的生命张力。响亮的品牌会给企业带来滚滚财富。品牌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日趋重要。市场竞争关键争的是一个名气和牌子。现代社会商品种类繁多,消费者难以在购买时确切判断其质量、效用,往往就是根据其品牌来做出购买取舍的。企业竞争,先是重加工,后转为重质

量,再转为重品牌,今则进一步转为重知名品牌。虽然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国内名牌的实践,不少地区都积累了创牌经验,国内的名牌产品也有了比较高的知名度,但我国目前仍缺乏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在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100品牌排行榜”中,中国内地没有一个品牌入选。在2006年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含香港和台湾)有22家企业入选,以垄断性行业和资源性行业为主。在竞争性领域,中国内地只有宝钢、中国一汽和上汽集团入选。由于缺乏凭牌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商品的销售只能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利润率极低,频频遭受输出国的反倾销报复。因此,打造商品品牌是我国商品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的当务之急。“十一五”时期,我国要着力打造商品品牌,努力形成10个世界级品牌,培育100个向世界级品牌进军的中国自主品牌。

如何打造?当然得依据自己的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鉴于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很多历史文化脉系,出现过好多历史名人、名著、艺术作品、城池及军事设施,发生过好多重大历史事件,利用历史文化来打造就成为必然选择。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打造商品品牌可起到以文化提升品位、凸显特色、借名扬名的作用。我国缺乏知名企业、名牌产品,虽然原因很多,但与不善于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打造商品品牌,使自己的企业、产品文化品位低、特色不彰、无法借名扬名有密切关系。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商品品牌,要把握两个要点:

一、原则恰当,摆正战略方向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商品品牌,要把握以下四点原则来摆正战略方向,否则就会目标不清,愈行弥远。

1、合乎当前商业需要。如不合当前需要,再好的文化在也无利用价值。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商品品牌的过程同时也是个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筛选的过程。要针对当前影响我国品牌打造的各种因素,利用历史文化补其偏,救其弊,构建我国商业文化,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进行良性竞争。我国之所以缺乏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原因主要有五:(1)许多习俗、制度引导人们从众从俗,因循守旧,抑制个性生成,扼杀求异型思维,不利于创新,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2)对人才重视不够,人才观念出现偏差,不把功绩、能力放在第一位,过分注重学历、职称和资历,不仅不能使拔尖人才不能脱颖而出,反而存在逆向淘汰机制,庸劣者步步高升,卓异者屡遭厄运。(3)缺乏精准精神,粗浅浮躁,浅尝辄止,不能精益求精,将事业推行高峰,而是停在半山腰。(4)缺乏诚信,背约欺诈现象屡屡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泛滥。(5)智谋不足,决策屡生失误,常遭人暗算。可针对这些现象,补偏救弊,构建创新、重才、精准、诚信、机智的商业文化,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进行良性竞争。能够利用的文化,各地千差万别,对河北来说,不妨借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体现的改革创新精神,燕昭王“黄金台”的故事所体现的对人才的重视,祖冲之、郭守敬等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益求精的精准精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所体现的信然重诺、尽节守义的诚信精神,蔺相如、纪晓岚等人身上所体现的高度智慧,构建河北创新、重才、精准、诚信、机智的商业文化,提升河北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河北企业进行良性竞争。

2、与当地紧密关联。所利用的文化要为当地所专有,使人能通过历史文化联想到本地。如人皆知邯郸是战国时代赵国的都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相和”、“邯郸学步”、“黄粱梦”及“二度梅”故事的发生地,秦始皇及美女罗敷的出生地,赵王陵、赵王城及武灵丛台的所在地,一想到这些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历史传说及历史遗迹,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邯郸。邯郸就可利用这些历史文化来打造邯郸商品品牌。

3、与商品同类或相关。要使民众能够通过自己熟知的文字或图像联想到是当地而不是别处的产品,并且能意识到大概是什么类型的产品。对邯郸来说,打造时不妨抓住企业、产品及商标的命名,企业门牌、企业形象、产品商标、产品标签、产品包装的设计及广告宣传等几个环节,选取邯郸成语典故、传世作品、著名建筑、历史名人、重大事件作为其文字、图像或声音的重要组件。比如,美容、化妆、服饰等产品可以美女罗敷作名作图;与婚姻爱情相关的产品可以二度梅、丛台作名作图;畜禽产品、米制品、陶器可以磁山文化作名作图;瓷器可以磁州窑作名作图;建筑物可以邺城三台作名作图;体育健身产品可以广府太极文化作

名作图。

4、民众熟知。利用历史文化打造商品品牌,很大程度上是要借名扬名,如所用的历史文化不为民众熟知,就难以起到借名扬名的作用。因此,要首先选用知名度高、为民众熟知的当地历史文化;若目前尚不为人熟知,则要通过学术研究揭示其价值,并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大力宣扬,使其先为民众熟知。

二、方法得宜,找到可行之

利用历史文化打造商品品牌,切实可行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1、借鉴法。借鉴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塑造我国企业文化,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

2、名字蕴含法。以当地历史人物、事件、建筑、传说、著作及艺术作品为企业、产品或商标命名,将其蕴含入所起名字之中。

3、图案展示法。以当地历史人物、事件、建筑、传说、著作及艺术作品为商标、包装及广告设计图案,使其在所设计的图案中得到展示。

4、阐述关联法。象板城烧锅那样,若自己的产品与历史人物、事件、建筑、传说、著作及艺术作品存在某种关联,则在广告宣传中大加宣扬,使公众熟知。

[作者简介]杨英法,男,1965年生,河北平山人,河北工程大学社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曾在《求索》、《学术交流》、《甘肃社会科学》、《中国成人教育》、《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电影评介》、《企业活力》、《集团经济研究》、《中国市场》、《商场现代化》、《职业时空》、《经济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并曾出版哲学专著《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抗日战略方针之比较》、《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哲学转型》、《文化产业发展阶段之我见》、《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探索》等论文曾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通讯地址]河北省邯郸市学院北路南苑小区农专院3-3-102。邮编:056001宅电:0310—7425986;手机:***;E-mail:yangyingfa1@eyou.com

《浅论利用历史文化打造商品品牌》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论利用历史文化打造商品品牌。

第五篇:依托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旅游名镇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旅游名镇——黑井

[ 作者: 来源:彩龙中国 发布时间:2007-10-30 15:17:20 进入社区 ]

彩龙中国网讯 黑井镇近年来,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围绕旅游产业的开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民间参与等方式,加强古镇保护管理,加大对深厚的盐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开发,不

断推动古镇深层次保护与开发进程,黑井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黑井历史沿革

黑井镇位于楚雄州禄丰县西北部,距昆明近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成昆铁路、龙川江穿境而过,镇国土面积133.6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127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总人口18754人,其中镇区人口3000多人,财政自收收入122.7万元。

晨曦黑井,成昆铁路穿古镇而过

黑井镇1995年被命名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05年,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06年被评为云南十大名镇,同年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州级文明乡镇,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黑井历史悠久,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劳作。因“黑牛发现之井” 产盐,简称“黑井”。自汉代始,黑井由于盐的经济地位,封建中央政权在这里建提举制,四方客商向这里云集,各种文化向这里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体系,致使黑井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在省内外独树一帜,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至今,黑井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民居、庙宇、牌坊等建筑和大量文物,风貌依旧,历史纹脉清晰,特色鲜明,被誉为“蒙尘的贵妇”、素有“明清社会活化石”之称。

古镇保护与开发情况

黑井镇陈书记作关于黑井未来发展规划报告

近年来,黑井镇紧紧围绕文化旅游产业载体建设,进行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初步探索实践,不断推进古镇保护与开发进程,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要素逐步健全,旅游产业发展的雏形基本形成。

(一)明晰思路,科学规划

规划是龙头,是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也是政府调控城镇建设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几年来,在古镇保护与开发中,我镇坚持以统一规划为先导,以规划引导古镇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经营城市的理念规划古镇,结合地域特点建设特色古镇的总体思路,按照古镇规划与古镇发展主导思想相协调、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相协调的原则,于1997年始,相继编制了《黑井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黑井镇保护性规划》、《黑井镇保护性开发详细规划》、《黑井镇总体规划》、《黑井镇近期建设规划》等规划,制定并由县人大审议通过了《黑井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编制上报了《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规划》;在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项目储备,2007年编制完成了《黑井镇旅游小镇近期建设项目规划》、《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禄丰县黑井镇旅游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估算投资4424万元的项目规划已列入州县项目储备计划。为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整体规划上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规划的超前性、前瞻性。二是坚持规划的权威性,做到规划一张图,评审严把关,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三是坚持规划的科学性,确保道路、绿化、照明“三配套”,功能、环境、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格局“三协调”。四是坚持规划的可行性,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发展留有余地,建设分期实施,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五是坚持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法定制度,对规划区内的所有建设活动实行审核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强化规划服务发展的意识,围绕保护开发古镇、项目带动和促进镇域经济发展三大战略,严格规划控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挖掘古镇文化内涵,提高古镇品位。在保护与开发中,严格规划法定性,按照“修旧如旧、保护原貌”的原则,突出一要保护、二要发展,以科学的态度,精心策划,稳妥谨慎地对现代建(构)筑物进行保护改造,力求保持建(构)筑物的原真性,防止急功近利式的破坏性建设。经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配齐配强相关人员,切实加强城镇开发建设及日常综合管理,严格核发“两证一书”,坚决制止和处理城建违法行为,严禁与古镇风貌不协调的建(构)筑物出现,清理整治与古镇传统风貌不协调的现代招牌和灯箱广告及环境综合整治,有效保护极具古镇明清传统特色街巷风貌,(二)实施项目,夯实基础

推进城镇化进程,要以完善城镇功能为目标,统筹规划,加快配套基础设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重点是落实在《近期建设规划》和《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五年工作计划》上,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相结合,规划一批、论证一批、实施一批,不断加大古镇区综合整治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做好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与历史性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优化美化人居环境,为城镇经济发展营造优质环境?。自2001年以来,我镇多渠道筹措资金1100多万元,其中省级290万元,州县级300万元,社会融资(含企业、个人、招商引资等)510多万元,配套完善街巷道路、沿街房屋立面整治、完善给排水等基础条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城镇面貌取得了较大改善。

完善交通设施: 投入资金73.5万元,在妥黑公路与黑井镇区交接处新建成占地17亩的生态化停车场,作为联接火车站与城镇短途客运中转站,解决铁路、公路换乘的停车和镇内交通拥挤的问题;投入13.3万元,对五马桥至飞来寺1500 米的游路用红砂石铺设;投入75万元,完成了停车场至古镇区红砂石路面铺设,并进行道路两边景观绿化配置;投入85万元,完成了镇区至武警十中队红砂石路面铺设;投入45万元完成了飞来寺至万春山僧人墓群游路;协调投资投资1400多万元完成广通至黑井出境油路建设。

夯实城镇基础:加大保护力度,投入财政补助资金50多万元,对二街、四街的建筑外立面进行整治恢复,力求保持原“明清建筑”一楼一底一铺面的原真性,按“修旧如旧”原则,对二街等大部分砖混结构的现代建(构)筑物进行了仿古整治;投入68万元,修复整治开发大龙祠、黑牛盐井片区,建成了黑井的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投入50多万元,完成了古镇大门续建、旅游接待中心及配套星级旅游厕所建设;投入30多万元,完成了政府办公楼立面仿古整治;补偿上武家院等代表性民居进行确权开发;镇区线缆改造、沿街仿古招旗、匾额恢复,拆除了一批影响镇容的杆线、灯箱广告牌,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投入30多万元,对镇区主要街(巷)道和五马桥、节孝总坊进镇公路主干道进行专业亮化、绿化设计,布置古色古香的灯光亮化和景观配置;投入50多万元,新建旅游公厕2座,改造旱厕2座,逐步解决游客行路难、停车难、入厕难的问题;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古镇环卫保洁推向市场,基本解决了镇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投入20多万元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标一座;投入30多万元完成镇区一期亮化工程;投入30 多万元新建综合广场一个。通过环境整治,城镇景观得到有效控制,古镇明清传统街巷风貌格局得到有效保护,城镇规划区新增绿地面积10000㎡,旅游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提升。

(三)保护资源,合理开发

黑井镇大门

在保护与开发中,认真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历史原真性的前提下,积极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以开发促保护,寓积极保护于合理利用之中,保护好、适度开发好古镇。以科学的态度,稳妥谨慎地对现代建(构)筑物进行改(建)造和整治修缮;吸取成功引入原黑井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及现在的云南博源集团入驻黑井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建设的经验,积极吸引外资,引入上海中桥影视公司昆明分公司对重点特色民居史家大院进行了整治修缮招商开发和石龙村万株蜜枣生态旅游光观园建设,盘活了闲置资产。筹划参加了CCTV-1举办的“中国魅力名镇”评选及云南“十大名镇评选活动”,各大新闻媒体竞相到黑井采风,宣传黑井;成功举办昆明国际旅游节楚雄分会场开幕式等系列活动;在加强硬件基础建设的同时,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底蕴,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开发盐文化资源,恢复古法制盐作坊,进行盐文化陈列展览及参与体验古法制盐,增强文化互动;成立业余艺术团,恢复耍盐龙、说书、唱古戏、洞经音乐展演,展示传统文化;同时,在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收集整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物化成果,主要是编辑出版了《逝去的盐都》等系列盐文化丛书,校注出版了《康熙黑盐井志》;由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成功拍摄了《看不透的黑井》、《黑井纪事》等专题宣传片;设计制作了黑井古镇宣传画册;成功引进北京电影学院拍摄云南省第一部方言电影《光荣的愤怒》,并于2006年3月15日在黑井进行了首映式。通过适度保护与开发,黑井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渐得到提升,特色规模日益显现,被列为全省特色旅游小镇项目建设镇,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得到适度、合理开发利用,迈出了特色产业建设的新步伐。

黑井古镇发展成就

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直接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业发展。2006年全镇实现镇内生产总值达5769万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742万元,增长14%,第二产业产值174万元,增长-45%,第三产业产值2853万元,增长6%;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接待床位由2000年的100多个增加到1500多个,接待餐馆由2000年的6家发展到42家,2006年接待游客9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200万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0多人,至2006年末,累计接待国内游客达20多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500多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860元增长到2006年的1912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促进了黑井特色产业的培植。

小城镇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周围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以黑井、三合、复隆沿河中低海拔村委会为主的小枣、石榴种植面积及销量继续扩大,以赵园、复隆等村委会为主的青早蚕豆、优质蔬菜种植规模及销量逐步扩大,以法龙、大树为主的青早包谷、反季蔬菜种植及销量逐渐扩大,以青龙、银马、三合等山区半山区村委会为主的肉牛、生猪畜牧养殖业初具规模;涌现出了一批民居接待户,农家乐经营户,仿古马车经营户,特色农产品经营户等。

承续了历史原貌

景洪市勐罕镇:激发群众建设热情 打造特色旅游名镇

2008-02-25

勐罕镇位于景洪市东南部,地处“黄金水道”——澜沧江下游,距景洪城27公里。镇内有宁静秀丽的龙德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傣族园和菩提岛五星级酒店,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勐罕镇以其浓郁的傣乡民族风情、旖旎的亚热带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傣族宗教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享有“孔雀羽翎”、“鱼米之乡”的美誉。著名散文作家冯牧先生所作的《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和著名作家邓子华先生在《滇云散记》中描绘了勐罕镇的美丽景物,使勐罕镇的美名盛于天下。全镇土地面积321.91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26671人。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61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24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6元。

勐罕镇依托区域优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围绕旅游产业的开发,坚持“政府主导,企民参与,市场运作,共同受益”的原则,加强勐罕旅游开发保护管理,旅游名镇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功能日臻完善。随着澜沧江黄金水道的沿江经济开发及镇区内4A级国家风景区——傣族园的二期开发建设,使勐罕镇不仅成为了景洪市沿江经济中心地带和旅游东环线上的重镇,也成为了西双版纳州对外开改的靓丽窗口,被云南省列为全省首批10个旅游名镇之一。当前,“昆曼”国际大通道、橄榄坝电站、橄榄坝综合码头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勐罕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掀起了勐罕旅游名镇新一轮建设高潮,也为全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一、明晰思路,科学规划

搞好勐罕旅游小镇建设,规划是龙头,是建设的指南,决定着勐罕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水平和档次。镇党委、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勐罕旅游小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是搞好城镇规划。在城镇整体规划中,把勐罕城镇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进行总体修编,将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86平方公里扩大到18.96平方公里,按照“不求大、但求美”的指导思想,突出勐罕“一江、一湖、一园、三片区”功能,充分体现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引导勐罕小城镇建设从凸现小城镇个性特色和城镇魅力上作文章,大力挖掘文化底蕴和个性特色,完善城镇功能布局,对行政功能区、居民住宅区、旅游观光区加以科学划分。目前,规划已进入评审阶段。二是做好村庄规划。村庄规划中坚持做到:简洁明了,浅显易懂,方便群众,组织实施;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突出特色,避免趋同;尊重民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把村庄分为近期规划(2006年—2010年),中期规划(2010年—2015年)和远期规划(2015年—2020年)三个阶段。并对村庄、产业、精神文明作了详细的规划,做到各村因地制宜,目标明确。到2007年底全镇完成30%的村寨规划,指导村寨新农村建设和特色旅游开发建设,着力把勐罕规划和打造成为傣乡大风情园。

二、宣传发动,更新观念

2006年以来的两年,是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旅游建设开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两年。一是组织考察学习。勐罕镇党委、政府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到州内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村委会也根据各村情况,分别组织小组干部到市内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拓宽眼界。二是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清醒认识到旅游开发蕴藏的无限商机和内在增收潜力,认识到共同参与建设,共同打造大傣乡风情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和层层思想发动,农民和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不关我的事”或不愿参与,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建设和保护,参与勐罕环坝游览公路、绿化村庄和美化家园建设,保护杆栏式建筑和傣民族风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合理开发,注重保护

勐罕镇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坝区6个村委会,以傣民居杆栏式村落、民族风情、贝叶文化、古寺庙、古树和一江、一湖风光为主。对国家4A级景区、菩提岛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曼迈桑康泼水印象和神话园的开发,政府与各公司签订《勐罕镇开发建设型旅游小镇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求旅游开发公司在旅游规划和设计上必须保持浓厚的傣民族风情,表现出极强的环境意识和审美能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做好杆栏式村落、民族风情、贝叶文化、古寺庙、古树和一江、一湖风光的保护工作。同时,镇党委、政府通过积极宣传,出台了《关于成立勐罕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工作暨杆栏式建筑保护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制定相应的杆栏式建筑保护措施,有效地防止杆栏式建筑异化现象的发生,为大傣乡风情园可持续资源开发利用坚实基础。

四、共同建设,夯实基础

(一)政府主导。近年来,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城镇四条主要街道罩面工程、景诓路拓宽增设人行道工程及曼岗景人行道的彩砖铺设;完成了过境公路长329米、宽26米的拓宽改造工程的拓宽改造工程;建成了日可填埋近10吨的垃圾处理场;完成了勐罕镇饮水一、二期工程,主管架设完毕,现已向傣族园及周边六个村寨供水;投资近200万元,完成了勐罕主街道扩建、亮化绿化工程;完成了街道路灯照明安装工程。勐罕小城镇建设“三横二纵”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小城镇的发展框架已经显现。

(二)群众参与。一是环坝游览公路的建设。环坝路全长20公里,总投资概算1000余万元,涉及6个村委会56个村民小组3808户,17316人。目前,曼嘎俭、曼累讷村委会已完成近10公里建设,投资近600万元。曼法村委会段近5公里,现已开工建设;曼搭村委会段5公里计划年底动工,2009年全部完工。二是村容村貌整治。目前,全镇88%的村民小组实现“五通”;50%的村民小组完成村内道路硬化;40%的村民小组建有文化室;51%的村民小组建有篮球场;18%的村民小组建有晒场;33%的村民小组建有村公厕;29%的村民小组建有村垃圾池;38%的农户完成改厨;63%的农户完成改厕。累计投资3448.6万元。三是绿化村庄,美化家园。已有5个小组完成村内绿化、庭园美化和发展庭园经济,还有35个小组正积极申报州农委办的生态示范村建设,12个小组列为2008年试点村,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中。

(三)企业投入。通过招商引资,傣族园公司投资近5000万元完成一、二期项目建设;曼迈桑康投资1000余万元打造 “泼水节”印象建设;云南拓普集团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五星级菩提岛休闲度假酒店。夯实了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了旅游设施开发功能。

充分发挥傣族园的民族歌舞表演、天天泼水、曼迈桑康景区的“泼水节”印象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挖掘傣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水文化及饮食文化等典型傣文化元素,全方位、多视觉集中展示傣族文化的传统魅力,成为对外展示傣族文化的重要名片。2005年勐罕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乡镇”荣誉称号。目前,镇党委、政府正积极向国家环保总局申请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荣誉称号,以不断提升勐罕知名度,打造勐罕特色旅游名镇。

下载烟台打造7条饮食街 反映历史文化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烟台打造7条饮食街 反映历史文化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民族特色街 推动民族经济发展

    打造民族特色街区推动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红桥街道办事处打造“民族特色街区”实施方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

    关于市民反映锦绣街西段收费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锦绣街西段001号 城建监察车对地摊商户收费”问题的调查报告市优化办: 2008年9月30日,我委接到《市优化办督察督办通知》([2008]67号),《通知》反映:在锦绣街西段(市文化宫......

    商业局开发建设风味饮食街设想方案

    **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世人景仰的井冈山红色与绿色交相辉映的旅游资源。为扬优成势,加快**商贸旅游经济的发展,根据市、区政府的工作安排和部署,我局组织力......

    烟台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高地(五篇范例)

    烟台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高地日前,山东烟台“一一〃四”暴动展馆已顺利建成并向游客免费开放。围绕该展馆,依托77师师部和帷幄洞,一块胶东红色文化高地呼之欲出。 据了解,昆嵛......

    打造“文化休闲名街”模式探索

    打造“文化休闲名街”模式探索商业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应成为我国刺激消费政策的重要着力点;街区是商业的重要载体,承载了整个商业活动,街区的品质、服务质量等对商业......

    大力唱响历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特色水乡城市5篇

    唱响历史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水乡城市——关于云梦城区水乡城市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立足自身资源与条件,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区较丰富的水系资源,构筑环境优美、特......

    践行为民宗旨打造首善之街发言稿(精选五篇)

    践行为民宗旨 打造首善之街 中共武昌区委水果湖街工作委员会 各位领导、同志们:下午好! 我汇报的题目是《践行为民宗旨,打造首善之街》。 近年来,水果湖街党工委围绕建设“服务......

    鉴燎调研部署镇街主题花园建设和农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鉴燎调研部署镇街主题花园建设和农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2月24日,广州市副市长、增城市委书记曹鉴燎到派潭镇和小楼镇,调研部署镇街主题花园规划建设和农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