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提纲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内涵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和特征
1、商业银行营销是一种服务营销
2、注重整体营销和品牌营销
3、商业银行营销更受环境因素的制约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意义
1、商业银行开展营销有利于加速银行的市场化。
2、商业银行开展市场营销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3、商业银行开展市场营销有利于推动金融创新,提高竞争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现状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市场营销意识淡薄,营销行为有偏差
2、目标市场不明确,忽视企业自身的市场定位
3、金融创新产品层次低、精品少,同时忽视对客户的引导
4、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策略选择
(一)品牌营销策略
1、商业银行实施品牌战略的内容
(1)提升品牌价值
(2)完善品牌识别
(3)维护品牌关系
(4)把银行品牌价值与文化因素紧密联系
2、案例与分析
(二)网络营销策略
1、网络营销策略的内容
(1)转变观念
(2)积极开展网上业务创新活动
(3)加快网络金融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投入
2、案例与分析
第二篇:我国银行保险现状与发展研究
我国银行保险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在金融领域中,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在国际社会中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已经十分先进,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而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尚处于早起阶段,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从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未来的发展动向来看,银行保险业在我国的发展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完善。
关键词:银行保险业务 银保合作 改进完善研究背景
银行保险即指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从而进入保险领域,也就是说行业与保险业相互之间为了谋求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利用资源共享而建立业务关系。银行保险业务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为银行业和保险业开辟的新市场,是作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银保现状
我国的银保业务开始于1995年,在保险公司的推动下,银行柜台尝试着销售一些养老金和定期寿险产品。由于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受到公众的认可但1996年起,利率下调,银保产品销售不断下滑。1996—1998年开始起步,主要在分公司层面进行合作,开展了有限的合作。在1999年后,银行保险突飞猛进,各家保险公司和几大国有银行纷纷开展银保业务。根据资料显示:从2002年起,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保费收入从2001年的50亿元,2005年已增长到 1200亿左右。2007年全国寿险公司通过银行代理实现保费收入1410.19亿元,同比增长42.8%,占总保费收入的20%。
在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是介于银行与保险业之间的有很好发展空间的新型中间业务。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银行保险可以增加代理方,通过银行的强有力宣传加大销售量,这是新的保险销售方式。对于银行来说,银行对外有很高的信任度,其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可以很好的拉动银行保险业务,更好的追求利润。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较快速,主要采取销售协议模式,合作内容包括:代收保险费、客户信息共享、金融咨询服务等,其实质已经超过了销售协议的模式,更像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形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其中还是存在了很多问题。
(一)、我国银行保险存在问题
第一,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方式过于利益化,高额手续费。银行与保险公司虽然是合作关系,但对于个体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因此在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更非常激烈。在合作态度上,保险公司强烈些,银行方面稍弱些;保险公司迫切希望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来扩大业务规模和占领市场,银行只是简单地认为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一个渠道,且代理保险业务收入在银行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较小,认为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求我做,重视程度不够。
银行和保险公司采取的是“多对多”的合作模式。因为我国的《保险法》放宽了限制,允许一个银行可以代理一家以上的保险公司业务,且银行代理的资源数相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还是较少的,所以各个保险公司集中精力竞争银行代理。保险公司之间的主要竞争靠的是手续费,我国的资本市场又不是很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加上银行要求支付较高的手续费;有的保险公司为了扩张业务规模,不得以支付较高手续费抢夺阵地,进行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陷入粗放型扩张状态,从而影响到产品的盈利性,降低他对股东的收益贡献,影响偿付能力,引发风险。这种恶性竞争甚至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在这种由银行在主打地位的银行保险合作业务市场中,对于银行来说更愿意与资金雄厚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合作以减少风险,因此那些实力较弱的小保险公司比较不容易与银行合作。“多对多”莫事导致了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不稳定性。其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不断竞争,银行会主要选择在竞争中有优势的一方,而保险公司不是在努力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银行代理的抢夺中,对于双方来说并不想要建立起一个互利共享的合作关系。
第二,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时间过与短促,合作方式过于单一。银行保险合作业务一般都是签订一年期的代理协议,且大多数都是签约数量多但真是合作的少,是一种缺乏长久合作的方式。因为有的银行觉得代理寿险业务会对自身主营存款业务产生冲突,所以就有银行会出现不代理或少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行为。而有的保险公司也认为支付较高手续费造成业务成本过高,在面对亏损的压力下,保险公司不愿意与银行发展成长期的合作对象,也就没有长期合作的规划,甚至减少这种合作方法的业务。还有少数的银保管理层签订了代理协议,但具体经办保险代理业务是基层行和员工,致使业务根本无法全面开展。
在销售产品方面,产品和销售的方式都较为单一。保险公司大多数推出的是人身保险等,产品结构过于简单,保单设计不够全面,其功能无法满足顾客的差异化需求。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基本上是通过柜台销售,但是银行的积极性不高,对于销售银行保险业务不热情,柜台销售的业绩起伏比较大,银行销售产险公司保险产品基本上是利用信贷部门提供特有资源来销售保险产品。在当前在广大消费者对保险的消费意识不高、对保险产品知识缺乏的情况下,银行没有做到积极宣传的作用,而保险公司也没有把更多的产品资料传给银行,这回严重影响银保业务的销售。
第三,银行中的专业从业人员较少,银行保险业务的处理技术较低。任何专业领域都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来操作,因为专业人员更懂得业务的处理方法及流程,相对技术也更高一些。对于银行保险业务,要求从业人员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保险业务与银行代理智能。如果从业人员只了解银行相关业务,那么他们就不会注重对保险业务的宣传,以及销售保险的技巧。如果从业人员对于保险业务的知识掌握较多时,有可能会盲目推销,只顾着推销保险业务,而忽略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合作性,那样银保就失去了意义。银行代理从业务人员对保险业务知识了解有限,保险知识缺乏,特别是代理办理产险业务时,要涉及到承保前的核保、理赔时的核赔等保险技术方面的知识,完全制约了代理人员办理保险业务的能力,增大了银行开展代理保险业务的难度;同时可能产生误导隐患,丧失行业诚信,危害银行、保险、消费者各方利益,不利于银行保险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侧重于保险业务的人员中,比较追求收益,凭借银行的信誉度做出承诺,而忽略了合作关系与减少风险。
对于银行保险业务的处理技术,在这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通过联网来合作是一种高效快速方法。但是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同步度较差联网效率低,银行只能接受投保。而一切投保手续都要手工操作,如填单、缴费、签字等。这样就导致了,投保时间长,保单周转慢,容易出现管理交流等问题。保险公司内部缺少完备的与银行联网的系统,在售后服务方面效率低下。这也就导致了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关系实质的缺乏,没有体现出由银行保险公司合作代理的保险业务的快速便捷优势。
第四,监督管理对于银行保险业务环境的作用不完善。在金融领域,业务的形成往往会伴随着风险的出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业务带来了一些风险因素,像对于信誉承诺问题出现的风险因素,对于竞争可能会导致的风险因素等等。这些风险因素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而且可能会影响银保业务的发展,所以就需要完备的制度规定。但在我国的银保业务相关法律体系中,并没有特别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保险法》中只有兼业代理方面的条款适用于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但随着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进一步加深以及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发展,银行与保险公司双方之间已不是单纯的兼业代理关系。但是目前国内并没有关于银行保险业务系统而全面管理体系,这对于银保业务来说也还是一个严重的潜在风险因素。因此中国银监会和保监会等也在不断的改进当中。
据资料显示:2010年11月1日,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10]90号)。2011年3月,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在延续[2010]年4号文、[2010]年90号文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监管要求,联合下发了《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一系列监管新政,对银保业务的网点合作模式、业务销售模式、产品管理模式、队伍的功能定位等做了新的界定,对银保渠道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风险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规范,给银保市场未来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和影响。2011年4月15日,中国保监会召开了“贯彻落实《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视频会”,陈文辉主席助理做了重要讲话,要求各地监管机关和各家保险公司要充分认识出台《监管指引》的重要意义,充分理解《监管指引》的文件精神和重点内容,积极应对银保销售模式转变给公司业务发展带来的挑战,并对贯彻落实《监管指引》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
这些新政策帮改善了银保业务的市场环境,规范银保业务销售管理,稳固和提升了银保销售的平台,便于银保业务的发展与改善。
二、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
(一)对于银行保险合作发展遇到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加强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意识,建立长期合作模式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是现代竞争的新理念。在金融市场上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银行通过与保险公司开展合作,就是利用银行现有的机构、人员进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业务。不需投资和垫付,还可以取得较低成本和较低风险的收入,使这成为银行利润的一项客观来源。而保险公司利用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可以充分利用银行广布的网点、众多的客户进行业务拓展,形成资源共享,利用较低的销售成本达到较高效率地市场覆盖率,利用银行拥有大量的客户信息资源以及较高的客户忠诚度,有利于保险销售产品宣传。所以银行保险业务首先应该是银行与保险公司长期的合作互利共享的的关系,因此银行与保险公司应该建立起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银行应该更了解保险公司的内部情况、企业绩效、产品推出、销售路径、售后服务等,在对保险公司充分认识后,筛选出适合合作的伙伴公司。保险公司自身也要有一个好的企业形象,合理的内部运作程序,以及有效率的对外销售和令顾客满意的售后服务等。在合作过程当中,银行与保险公司应尽量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模式,重点在于一家银行与一家保险公司的合作。这样才有利于双方的资源共享,完善银保业务处理流程,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当银行与保险公司采取合理合作模式后,高手续费的恶性市场环境就会有所改善,从而降低了银保业务的成本。银保合作在“信任、协作、互利、互惠”的准则下,在寻求深层次合作与发展时,银行可通过保险公司丰富的保险产品和专业的理财能力,不断提升对客户服务的附加值和客户的忠
诚度,可在现有兼业代理的基础上升华,衍生形成一种长期市场战略联盟。
总之,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在包厢公司在转变为依靠险种创新、提高服务质量的高层次竞争理念,以及银行认识到银行保险这一低成本、低风险的中间业务是未来银行业利润的重要来源,从而更新经营理念的同时,双方应该加快曾强合作的意识,通过合作内容上的深化,建立与银行之间长远的战略伙伴关系,创建互利共享的长久合作环境。
第二,加强银行保险业务的产品多样性、销售方式多样化。银保业务的销售主要目的就是,为顾客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及咨询,保证顾客的满意。所以在产品的推出时就要不断的创新改进,不仅要对产品创新,还要对服务改进提高,做到个性化服务。对于银保业务以及服务的创新,需要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共同合作、努力配合,开发出有保障的高质量产品。
完成银保业务的创新还只是第一步,还要改善销售模式,让销售方式多样化,针对不同群体的顾客,有一套完备的销售模式。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银行保险业务销售体系。新的销售模式就是要打破银行柜台的单一销售模式,通过一套专业工具为客户提供银保业务个性化服务,向公众普及银行保险知识、推荐银行保险产品、开展银行保险咨询。此外,还可以实施分层营销、联动营销、合作营销、客户营销以及产品营销等多种销售战略、通过新的销售方式,将银行保险带出银行柜台,与客户进行更多的双向沟通,提供适合的风险保障计划和个性化服务。
第三,提高银行保险业务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技术改进。银行保险业务需要的是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对银保从业人员的培训应结合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现有情况,以及国际社会上的银行保险运营情况,塑造出专业的从业人员,使客户能感受到在银行和在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一样享有专业化的服务。对银行保险业务外人员的专业培训就是要做到,销售人员可以向顾客推荐复杂的保险产品,不仅让顾客了解到银保业务的相关信息,还可以顺利的进行复杂业务得销售。
在加强银保人员的培养的同时,银保业务的相关技术也要不断提高。银行保险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强有力的支持,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实现联网后才更有可能提高银保业务的规模和效率,这也可以说是银保合作的基础。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更加快速的处理业务,为客户提供方便、完善的售后服务。
第四,完备银保业务监管制度,完善银保业务市场环境。银行保险业务的完善需要加强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银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从银监会和保监会两方面来说,实施两方之间的信息快速流通,部分资源的共享,可以为银行保险业务的进行创造一个更为规范的发展空间,指定银行保险公司之间的统一制度,也就可以建立一个安全完善的法律环境。从现行来看,已经远远超出监管制度范围;放宽法律环境是银行保险发展的内在要求,银行、保险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要求改革现有法规。此外,银保合作的开展要求监管部门既保证保险业务的顺利进行,又要防止银行和保险公司盲目发展、违规操作。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协调配合,共同制定监管政策,共同维护金融安全。研究结论
在当前经济格局下,一体化经济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强化。银行保险业务就是把银行与保险公司联系在一起的市场业务。在金融领域里,银保业务的顺利运行需要合理安全的外部环境,还需要高效适当的内部环境。对于我国银行保险业未
来的发展,不仅需要适度的调整内外部环境,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紧密配合长久战略关系,建立健全的银保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曼:《浅析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济南金融》2005
年第3期 文献综述:银行保险能使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获益,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并且非常有效的保险营销模式。目前,我国银行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分析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2] 袁成:《影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河南金融》2007年
第2期 文献综述:加强监管协作、建立战略联盟、打造薪酬激励制度、加快产品转型创新、实行银保联网是解决银行保险业务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3] 寇茜:《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保险研究》2005年第11
期 文献综述:银行保险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相互渗透、银行资本和保险资本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和保险业开辟新市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
[4] 周旸:《中国银行保险业务现状与探索》,《西南金融》2009年第9期 文
献综述:银行和保险两大金融巨人的业务融合带来了银保市场的繁荣新气象,银保合作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5] 赵金山、钟春平:《我国银保合作现状与改进建议》,《海南金融》2010
年第12期 文献综述:我国银行保险在快速发展之后处于调整时期,简单的产品一度满足了居民低层次的保险需求,但难以持续发展。
[6] 于敏、方子节:《对我国银行保险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经济问题探
索》2004年第3期 文献综述:通过对在宏观政策因素、银保系统因素和技术性因素上的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对策的提出,能够促进银保合作的深入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保险行业的更好发展。
[7] 黄本笑、张婷:《发展我国银行保险的现实意义》,《商业时代》2004年
第29 文献综述:银行保险在我国保险市场兴起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了继个人营销业务和团体业务之外的又一重要的业务销售渠道。
第三篇:我国投资理财业务现状与发展研究
我国投资理财业务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 就中国现状来看,理财业务的发展仅仅局限在商业银行里,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的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发展相对受到限制。这一事实造成的结果是:产品品种单一,同质性强,服务对象面向大众,没有差别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与产品。借鉴国外理财业务的发展经验,我国必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制度进一步改善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加强复合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的培育,建立权威认证制度,同时改变单一的产品销售模式,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理财业务。
关键词:注册理财规划师(CFP)理财产品信用制度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分配格局的重大调整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居民家庭的财产数量日益增加,投资意识、理财意识逐步增强,理财业务正日益受到追捧,特别是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金融机构新的市场竞争焦点。竞争推动创新,国内个人理财服务也在竞争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这激烈的竞争中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特别是目前国内市场的投资理财业务过于单一,且质量欠缺,面对日后逐渐想世界开放的中国金融领域来讲,这个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一、我国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现状分析
理财业务是金融机构向社会个人或家庭提供的一种金融业务。它强调财富管理能力,通过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确保个人资产保值增值;强调产品与服务的浓度和广度,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与专业化的理财服务与产品,设计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特定理财需求;注重个人关系、客户财富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每个理财客户都配有一个客户经理为其提供个性化和保密性的理财服务;强调以客户为核心。该业务的根本在于了解客户,成为客户信赖的理财者,针对客户需求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
(一)银行提供的理财业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招商银行推出集本外币、定活期存款集中管理及代理收付功能为一体的“一卡通”,这是国内首度出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个人理财产品。此后,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率先在国内银行界成立了私人银行部,客户只要在私人银行部保持最低10万元的存款,就能享受该行的多种财务咨询。随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分别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了个人理财中心、个人理财工作室以及金融超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理财服务。短短几年间,所有银行都在开拓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理财服务出现了越来越红火的局面。银行的理财服务以在银行存款达一定额度的高端客户为服务对象。可提供个人投资理财咨询、储蓄存款组合、储蓄存款约定转存、委托
扣款、代领工资、代理保险、保管箱业务等系列个人理财服务。由于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全国各地都有众多的营业网点和储蓄网点,而且目前个人财富绝大部分都以储蓄存款的形式存放于银行,所以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上一直呼声最高,不同银行提供的理财品牌也是种类繁多。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业务
1.证券公司
券商所进行的理财服务首先起源于机构的委托理财,之后才逐渐有了面向个人客户的受托资产管理业务,但券商的理财服务一直受证监会有关条例的制约,其理财服务的对象一般是定向客户,没有广告宣传,大多游离于政策之外,因而不被广大的消费者所认同。但是, 2003年l月招商证券和招商银行联合推出的“招商受托理财计划”受到市场的广泛追捧。2003年底,中国证监会出台了新的《证券公司受托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并宣布从2004年2月1日起生效,符合资格的证券公司将被允许面向社会设立形式多样的集合受托理财产品。自此,证券公司集合受托理财业务正式启航。券商正式加入个人理财的机构队伍增加了这个市场的竞争性,也为居民拓宽了更多选择的渠道。券商理财有许多的专家资产管理的优势,其提供的投资收益和回报都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比的。但相对银行而言,证券公司在客户拥有量上还相差很远,在市场的开拓上也要艰苦的多。
2.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的理财服务从概念上与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强调的有所不同。其中保险公司首先强调的是所提供服务的“保险”作用,但附加的理财功能却一再吸引大量的投保人。其中最明显的是保险市场上先后出现了两个新险种———投资连结保险与分红保险,引起百姓的普遍关注。保险理财除了具有保障功能以外,还具有以下优势:(1)利润合理。在投保之前就明确知道保费的预定利率,它是固定的,不会随银行利率的调整而调整。(2)税法上的优惠。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任何保险金所得都是免税的。(3)安全性。即使保险公司倒闭,但因保险公司对客户所缴的保费要提存责任准备金,人寿保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对责任准备金有优先受偿权。
3.信托机构
信托理财的最大作用是使投资者的财产增值。信托理财的性质不是信托公司吸收投资者的存款,或面向投资者发行债券,而是按照实际经营成果分配。信托产品的发行,不需要像股票那样的严格审批,大大方便了信托公司发行,投资者认购比较灵活。信托理财的期限一般较短,属于短期理财。但是信托理财的门槛比其他金融机构的更高。资产至少在100万以上的富裕阶层才是信托公司客户,在1000万以上才能成为核心客户。随着我国信托机制的不断完善,关注信托理财的投资者会越来越多。通过对特定客户群体运作资金,给客户以满意的回报,必将使信托机构在个人理财业务上获取更大的空间。
就中国现状来看,理财业务的发展仅仅局限在商业银行里,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的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发展相对受到限制。这一事实造成的结果是:产品品种单一,同质性强,服务对象面向大众,没有差别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与产品。借鉴国外理财业务的发展经验,我国必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制度进一步改善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加强复合型金融
理财专业人才的培育,建立权威认证制度,同时改变单一的产品销售模式,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理财业务。
二、制约我国理财业务发展的因数
目前,理财业务在欧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中已经十分成熟,在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发展也十分迅猛。但理财业务在内地的发展还处在萌芽期,理财业务发展缓慢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有:
(一)金融市场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理财业务的发展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环境来保证业务各方的利益、保障业务的规范与高效运作
我国金融市场采用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尽管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在各自领域内的法律法规建设近年来不断加强,对本领域中理财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指导,但必须看到,这些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还处在初期阶段,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各行业领域的理财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理财业务涉及金融市场的多个领域及各个领域之间的交叉,如果缺乏针对性更强的法律法规的界定,第三方理财业务要取得快速发展将非常困难
(二)复合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缺乏
理财业务对复合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方面的人才不但要对目前金融市场所有投资领域的理财产品十分熟悉,还要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财务安排。金融行业内部的分割使得国内理财领域的多数专家仅具备单个领域的投资经验,缺乏综合理财的经验和能力,从而对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信用制度缺乏
信用是双向的,不仅包括理财机构自身的信用,还包括客户自身的信用。由于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之间极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信用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可以降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制约。信用制度的建设和健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针对理财机构的信用制度建设刚刚起步,针对客户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还处在空白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理财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理财业务变质为理财产品的销售
鉴于目前能给投资者提供理财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还是以银行为主,造成保险公司这个理财业务的鼻祖失去了其应有的市场份额;专业性、研发型和实用性最强的基金管理公司甚至无法在理财业务市场中占一席位,这也是造成一直以来呼吁基金公司能拓宽专户理财业务的原因。不仅如此,由于商业银行从事理财业务的人员专业知识缺乏,加上在理财市场商业银行存在一定的“垄断性”,造成传统意义的理财业务的缺失,反而是成为推销理财产品的工具,所谓的理财业务变质为销售业务。
三、国外的理财业务发展状况
(一)美国
美国最早提供该服务的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保险营销人员。当时他们对客户进行一些简单的个人生活规划和综合资产运用咨询, 由此成为如今个人财务策划师的前身。1969 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理财团体——国际理财协会。从 1970 年开始, 随着理财行业的发展, 美国理财师相关资格认定制度逐步趋于完善, 成立了理财师资格鉴定委员会。为了取得理财师资格, 必须修完理财资格鉴定委员会规定的课程, 并且经过理财师资格鉴定委员会的严格考试。1972 年成立了注册理财师协会, 其目的在于巩固理财行业的社会地位, 使人们承认理财师资格鉴定。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来规范会员的伦理道德。随之美国个人理财业也进入了成熟稳定发展期。
(二)日本
日本最先引入理财的是国际证券株式会社前身之一的野村投资贩卖。野村投资销售部门在 70 年代前期设置了理财中心。但由于理财观念超越了人们当时的思想意识, 以至于理财观念在当时没有确立下来。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个人金融资产的增加和金融制度的改革以及股价和地价的飞涨之后, 在 80 年代后期, 人们对理财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开始探索如何利用金融资产, 如何节税。另外, 遗产继承与事业继承问题也开始突出。此时, 人们开始寻求理财师的帮助。由于 90 年代“泡沫经济”的崩溃, 理财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由于对理财的需求不断提高, 日本理财协会也应运而生。从此, 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主的金融机构对理财业务的关注提高, 接着各公司也相继引入了理财系统。
(三)欧洲
1957 年, 法国成立了理财师协会, 理财师协会成员约500 人。虽然协会成立的历史悠久, 但由于该协会对会员入会要求很严格, 没有协会要求的各个领域的知识、经验、业绩等, 就不能成为法国理财师协会的会员。因此, 理财行业发展缓慢。1987 年, 英国成立了理财师协会。英国理财师协会的资格认证从初级到高级共分为 6 个阶段, 采用教育与实务相结合, 择优录取。意大利于 1978 年成立了理财师协会。大约有 15000 名专业理财师, 其中约有 6000 人加入了意大利理财师协
四、国外理财业务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进一步改善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我国理财业务发展和有序进行的保证,可以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约束框架和法律保障,有效保护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利益。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传统理财业务的规范和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如《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以及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为理财业务
各方利益的保证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这些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着不完善及不适应发展的地方,因此,加快立法建设,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保障参与主体各方的权益是促进理财业务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加强复合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的培育,建立权威认证制度
复合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培育最有效的办法无疑是加快注册理财规划师(CFP)认证体系的全面启动。早在2001年10月,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以及保险业协会就决定组建我国CFP协会,由央行作为协会的业务主管部门。但是国内首批注册理财规划师直到2005年11月才诞生。为顺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相关的部门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让更多有能力的人才加入注册理财规划师行列,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乃至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特别是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组织建立的国家理财规划师考试,奠定了我国理财业务从业人员走向职业化的良好基础。
(三)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制度
信用制度的建立不仅仅是促进第三方理财业务发展的问题。事实上,诚实守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如果出现信用危机,在物质利益面前,即使是以国家强制力量保证实行的法律也难以顺利执行。社会信用制度不可能靠民众自发形成,而必须靠政府来制定和推行。政府在制度实施和组织成本方面有优势,可以凭借其强制力克服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力。
(四)改变单一的产品销售模式
国外商业银行已实现从出售产品向出售方案转变,客户不再是银行某一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而是银行提供方案的订购者。银行也不仅为客户提供单项产品和服务,而是客户的长期支持者、伙伴。因此国内的商业银行也必须把单一的产品销售模式转变为理财方案销售的转变。
五、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改善和发展理财业务,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发展和改善客户结构,有助于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工具,也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从我国金融业务发展前景来看,证券化率和直接投资比重将不断上升,投资机构化将持续发展,金融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监管机制不断改进,金融自由化步伐逐步加快,投资产品日益增多,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大和加深,这些都为理财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和金融环境。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理财业务的发展也将成为未来金融行业新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 司徒大年《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挑战及其发展对策》.[J].新金融,2004,(1)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J]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7)
[3] 刘华.现代商业银行.[J]2003年9期.(2)
[4] 尹龙.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与监管[J].中国金融,2005,(5)
[5] 张纯威.金融理财.[M]中国金融出版社,(9)
[6] 那美洲.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再造的思考[M].海南金融,2003,(1)
第四篇: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加入WTO后,中国建筑业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结合我国建筑业的现状,提出了建筑承包企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WTO 中国建筑业 发展对策
Abstract: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its contract building enterprises are faced with extensive developmentspace and stronger market competition.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contract building enterprisesa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building industry.Key words:WTO;China's building industry;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2001 年12月 10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国。加入WTO,将使我国建筑业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对我国建筑承包企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客观地说,中国建筑业对国际建筑业的通用规则、行业惯例知之不多,研究不透,这对于中国建筑承包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很不利的。而且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百分比为3.11%~6.84%,因此加入WTO后,如何发展中国建筑承包业已成为当务之急。WTO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
1.1面临的挑战我国承诺加入WTO后 3年内允许外商开始成立合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能承揽一些特殊工程,加入WTO后 5年内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从而国内建设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外商凭借在融资能力、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的优势,将使我国建筑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不尽快进行结构调整,转变经营机制,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将很难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1.2 建筑法律法规、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存在差异我国现行的建筑业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同行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入世后,我们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增强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调整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和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使之与WTO的规定相适应,促进国内建筑企业的发展。
1.3面临的机遇加入WTO后,我国将自动享有所有缔约国之间的最惠国待遇。随着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逐步融合,我国的建筑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向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和劳务市场进军的机会。
2国内与国外承包商的竞争力比较
入世后,我国建筑企业(国外称承包商)与外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这种竞争归根结蒂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从国际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来看,我国建筑企业的竞争力是相当脆弱的。根据2001年《工程新闻记录》的有关资料表明,全球最大的几家承包商的国外营业额部分都几百倍于我国最大几家的相应部分,远远地超过了我国上榜公司海外营业的总和。并且2001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仅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6%,在亚洲市场的份额总和也只为17.5%,还未真正涉足市场容量巨大的欧美市场(占国际市场的47.4%)。从表1中的数据看出,我国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已是事实,倘若加入WTO后这样的情况依然得不到改善,我国的建筑企业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企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竞争力不强。国外承包商的优势反映在其承包特点上,主要表现在:①具有咨询、设计、设备材料采购、项目实施管理、开车指导、售后
服务等综合功能和建设项目总承包能力,业务涵盖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②组织管理机构科学、精干、高效,采用国际先进模式,对项目实施科学管理;③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或以金融机构为后盾;④跨行业、跨国经营,产权结构多样化,营销等策略全球化,技术装备现代化,项目管理科学化,低层作业本地化;⑤采用EPC、BOT等国际通行的经营模式拓展业务;⑥以系统工程学、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矩阵式项目管理结构,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动态、量化和进度/费用综合管理和控制;⑦有国际范围的销售网和采购网;⑧拥有专利技术,能反映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方面恰好是我国的弱点。
3中国建筑承包企业入世发展对策
3.1优化组织结构并形成规模经济
(1)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从企业组织结构方面来看,建筑业产业组织的有效态势应是一种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并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大型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分层竞争的企业组织结构。这也是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因此,加入WTO后,建筑企业应朝着总承包方向发展,以管理、技术、资金、知识为经营基础,为业主提供整体综合服务。顺应这种趋势,应扶持和组建一些大型总承包企业,重新进行资质定位。2003年建设部也下达了文件,为企业指明了方向。中小型建筑企业应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做专做精,从而形成了企业不同层次的竞争空间,重构工程总承包、施工承包、分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大梯度塔式结构形态。
(2)规模经营战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建筑产业大军(建筑业劳动力占世界的25%),但企业规模太小,因此应通过企业的兼并、合作、收购、联合、联营等形式,造就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工程承包集团。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是资金、人才和技术的集中和重组。如今一些大型建筑企业通过不断地分离改制重组,然后与具有一定资质的设计单位,金融机构,材料设备供应企业,以及与自己形成互补竞争力的建筑业企业(包括国外承包商)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国际竞争。承包企业承接到项目后,再通过竞标把项目分包给各专业承包商,自己从事承包管理工作。当前集中、重组的形式主要有:(1)合并企业。例如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的重组(SEI)。1999 年7 月14日,经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批准,原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北京设计院、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石化工程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工程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和中国石化集团勘察设计院等6个单位进行战略性重组。重组后的基本模式,以设计为主体进行EPC或 EPCC工 程总承包。(2)银企合作。如2001年 10月 30日,中建总公司将从中国农行得到6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这60亿的授信额度为中建总公司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3)联营承包。联营承包是国际承建商进入新地区市场或工业市场时经常采取的运作模式。如中国港湾建设总公司就有成功的实例。以联营承包形式和香港承包商承包了地铁公司香港东区/篮田隧道及地盘基础建设工程(合同金额6.8亿港元)。因此可见合并重组、合作、联营都是为工程承包管理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工程承包管理模式发扬光大。
3.2培养复合型人才国际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建筑承包业需一大批能够适应WTO,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懂得工程、管理、经济、金融、法律和商贸,还要求有较好的外语水平,熟悉电脑运算和操作。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我们唯有正确面对,从长远利益着想,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1)积极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加设相应专业,扩大本科、研究生的招收量或在高校在校生中挑选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在后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快速培养人才。
(2)重视培训。这是目前我国培养总承包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毕业,拥有基础与专业知识,并不能说就是人才,因此要摈弃对学历的误解。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它不在乎
一个人的毕业学校,家庭关系以及来于哪个国家,重视的是他在工作中的实干能力。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下放到基层,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管理才华,另外建立复合型人才培训机制,使人才具有跨专业知识,又有谈判索赔、编标投标和其他组织能力。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应多邀请国际工程专家到我国讲学或采用交流交换机制以互利互惠为前提,与国际上有关企业或机构建立人才交流与培训渠道,使我们获得先进的承包商集成系统的管理方法、经济手段、技术、技巧等。并且我们还可以引进国外人才。象梦龙科技项目管理培训中心、北京启亚卓越管理顾问公司、国家外专局都是应WTO 产生的国内培训机构。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他的潜能,为企业为国家作贡献。那么,在分配上积极探索有利于稳定人才,促进人力资源进步的制度,从而留住人才,使人才结构合理化,高素质化,最终满足国际工程承包的需求,提高竞争力。
3.3重视科技创新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一个关键问题。企业的内部应建立起一套高科技管理机制,在硬件上能够承接各种高、大、难、新工程,在软件上能着眼未来,加大新技术开发、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工作。据1998年对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日本的大成建设、美国的福陆丹尼尔的比较研究发现,这三家大型企业虽然营业规模相差不远,但中建的人均营业额所表示的劳动生产率与其他两家相比差距较大,表示效益的利润以及人均利润也不可比拟,究其原因,效益之差主要出自承包工程的规模和技术难度。由此追溯到我国的承包企业技术创新应用,据有关分析,我国企业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仅占销售额的0.3%~0.5%。3/4以上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并且制度上尚未形成良性创新机制,而发达国家一般占5%~9%左右,有的超过10%,一般企业也达3%。因此承包企业科技创新一要引进科技人才;二要自己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三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好互利互惠关系,使资源共享,有效解决科技创新难题,提高我国承包商的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
3.4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建筑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竞争力的一种全新的手段。计算机的运用对工程报价的准确度、标书的质量、整体的工作效率、项目进度及成本控制影响较大,这是市场竞争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承包商投标时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时间不足,此时使用计算机报价速度快,时间省,标书一拿来,全部输入计算机,程序一调结果就出来,并且设计多个方案,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优的。同时注意软件开发,使之适应企业的运作管理,把计算机在报价、调价、索赔、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包括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建立数据库、绘制图表和报价程序等,同时注意形成自己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建筑企业建立信息渠道,掌握市场信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市场来源较多的政府外贸部门、上级部门、国际知名企业等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他们广揽工程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变革,使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加速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化,实现对项目工点的零距离管理,增强企业管理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因此承包企业经营管理因计算机的使用而改变,业务处理方式努力向计算机化靠拢,最终实现规范化。
3.5工程计价改革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建立的是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承包商投标报价时,采用工程清单报价法。目前我国一些工程项目虽然采用了此方法,但大部分仍是将工程直接费,间接费分别计取。这种方法不直观也不适用,与实际情况差距大。例如在鲁布革水电站引水工程国际投标时,标底是我国做的,但大成建设公司以低于标底43%的报价中标,并且完成后还有赢利。因此必须采取改革措施。
(1)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理顺工程成本的费用构成。废止按预算定额进行报价及结算的做法,由承包商按自身能力、管理水平、市场材料、设备、劳动力价格自主报价,承担风险。
(2)鼓励和扶持建立承担无限责任的造价咨询机构。①要建立承担无限责任的造价咨询机构,则应提高咨询酬金,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内的设计、咨询、监理等单位,承担的都是有限责任,即最高赔偿额为扣除税金后的全部酬金,其原因就是国家规定的酬金过低,且在实际运作中还会更低于国家标准,客观上造成了咨询机构无力承担无限责任的状况。基于这个原因,也使得造价咨询机构不可能提供优质服务,对咨询机构参与国际竞争极为不利。②引入投保专业责任风险,一方面增加承担无限责任的咨询机构的信誉,另一方面对咨询机构本身也是一个控制和约束。
(3)加强咨询队伍建设,培养合格造价咨询人才。①对现有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学习国外咨询业的先进经验,尽快适应新形势。②在高等教育中设立工程造价专业,改变现在附属在其他专业中只作为一门预算课程的状况。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建立严格的考试、执业和注册制度。
3.6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承包方能否提供全部或部分建设资金越来越成为决定能否中标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银行资本同产业资本长期分离,故资金短缺且融资能力差成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提高承包商融资能力,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增加企业资本金,通过债转股,发行股票等方式,补充企业资金,还可以与外国大公司合资。组建有活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融资能力。②银企合作。采取银行与国际承包商相互参股,资产置换,互派董事,银行自己牵头组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集团或大型对外承包企业创办自己的银行等方式,推行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或者与银行合作增大出口信贷量。③对于大型项目,通过国家政策倾斜,由国家政策性银行牵头进行项目海外融资试点。
3.7全面推行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的好坏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合同各方创造多方面效益的关键。为了管理好合同,应采取以下措施:①认真学习国际惯例中的FIDIC合同文件和有关国际合同范本,通过网络下载有关文件及应用实例,聘请国内外国 际工程专家讲学,传授经验。②信守合同,讲究信誉,严格执行合同。③合同的管理贯穿工程建设始终,要对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合同的技术文件和其他附件及会议纪要、备忘录等构成的合同整体进行分析,对合同中出现模棱两可、遗漏、含糊的现象,监督合同人员要及时发现,及时汇报,超前防范,避免违约。④签订合同掌握技巧,争取对承包商有利,强化索赔意识,据理力争,减少工程风险,避免损失,力争获得较理想的效益。需要指出的是,仅有工程承包企业改革和采取有效对策还是不够的,必须加上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扶持。国内建筑市场的完善,将会使中国建筑承包业蒸蒸日上,适应WTO的原则和规定,占有更多的国际市场,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倪书洪.涉外工程管理(第1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1.
[2]王孟钧,杨承懋.WTO与中国建筑业(第1版)[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5.
[3]田威.FIDIC合同条件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申月红.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J].建筑经济,2003(3):5.
[5]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J].建筑经济,2003(3):8.
[6]施红俊,雷鸿君,金维兴.大型建筑企业SVL组织模式构思[J].建筑经济,2003(3):28-29.
[7]李启明,杨杰,余健.2001 国际市场最大225家承包商和200家设计公司市场分析
[J].建筑经济,2003(3):19-20.
第五篇:我国绿色饭店发展及其现状研究
我国绿色饭店发展及其现状研究时间:2010-11-15 02:2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231次
[导读]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当地的环境状况。饭店业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在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努力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并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饭店...摘要: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当地的环境状况。饭店业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在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努力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并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饭店的环境管理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创建“绿色饭店”是现代饭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必然选择,通过对中国创建绿色饭店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给正在创建和即将创建“绿色饭店”的企业以启示。
关键词:绿色饭店 可持续发展 节能环保 存在问题 对策
前言
随着绿色时代的到来,人们发动了一系列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运动”,并向各个方面渗透,逐渐在全球掀起一股“绿色浪潮”。“绿色饭店”就是在这样的“绿色浪潮”下产生的。目前,“绿色饭店”没有明确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绿色饭店是指那些为旅客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符合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和对人体无害的饭店。绿色饭店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道德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绿色饭店是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软硬措施,用很少的投入,使饭店对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同时节能降耗,降低饭店的运营成本,做到环境保护与饭店经济效益的统一。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绿色饭店的经营和发展应当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也就是说:绿色饭店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必须满足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对人体健康无害的要求。随着“绿色时代”的到来,绿色饭店在饭店行业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是2l世纪饭店发展的主流。
第一章 绿色饭店的含义
所谓绿色饭店(Green Hote1),是在饭店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坚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理念,以节能降耗和促进环境和谐为经营管理行为,为消费者创造更加安全、健康服务的饭店。2002年4月,中国饭店协会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绿色饭店发展论坛”一致认为,“绿色饭店”是指运用安全、健康和环保的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其核心是在为顾客提供符合安全、继康和环保要求的“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的基础上,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绿色饭店的核心是:为顾客提供舒适、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要求的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并且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绿色饭店的含义:绿色饭店的“绿色”,其含义有三层:第一,提供的服务本身是绿色的。即要为顾客提供舒适、安全、符合人体健康要求的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等。第二,服务过程中使用的物品是绿色。要求用于服务的所有物品是安全的、环保的。第三,经营管理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总之,要在确保服务品质的前提下,做到尽量节约能源,降低物质消耗,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
绿色饭店的指导思想:以环境友好为理念,将环境友好行为、环境管理融人饭店经营管理中,贯彻环保、节约,健康和安全的宗旨,坚持绿色管理和节约资源、建设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
第二章 我国“绿色饭店”的发展现状
2.1中国绿色饭店的发展缓慢。
截至2007年7月1日,全国星级饭店总数已经超过13900家。国家旅游局发布《绿色旅游饭店》行业标准以来,积极推进绿色旅游饭店创建活动,目前已有l4个省区市评定出绿色旅游饭店近1800家,从数量上来说增加得并不快,大量的酒店没有加入到创建绿色饭店的行列中来。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制约了饭店绿色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尽管中国绿色饭店经营已取得良好开端,但从整体而言,尚不具备绿色经营意识,传统的、非持续性的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仍居主导地位。
2.2饭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许多饭店逐渐重视按环境标准实行清洁生产,有的已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我们也看到,环境资源保护尚未成为各类饭店的原则,许多饭店并未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资源保护理念,一些饭店的能源利用率没有达到先进水平,如设备没有处于经济运行状态;设备控制系统不完善,使设备无效运行;设备运行效率低,不能满负荷运行等。一些饭店之所以加入创建绿色饭店的行列,并不是真正的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而是仅盯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从而增加饭店的经济效益。说白了,不是真正从客人和环保的角度考虑,而是打着“绿色”、“生存”的幌子,做名实不符的生意招徕。
2.3饭店的做法单纯造成执行的困难。
2005年6月,首旅建国管理集团率先发出“绿色饭店行动”号召,并宣布其属下13家星级酒店的客房内,将一律取消牙膏、牙刷、刮胡刀等一次性消耗品的摆放。同年7月,北京旅游饭店业协会倡议北京141家星级饭店停供部分一次性客房用品。然而,过不多久,“六小件”又摆进客房。据了解这些饭店“倒戈”、“六小件”卷土重来的原因,一是客人们因得不到应有的服务而纷纷抱怨;二是一些酒店本来期望通过这一措施减少支出,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反效果。住店客人认为,酒店客房里摆放六小件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客人已经付了费用,而且也很不方便。饭店一厢情愿地取消六小件,给客人造成不方便的感觉,而且在房费上也没有因此降低,客人没有从中受益。
2.4组织机构不落实。
“创绿”活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组织、社会公众、饭店的共同努力,单靠哪方面都是不够的。由于我国饭店实施绿色管理还只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什么是绿色管理和怎样实施绿色管理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如有些饭店以为只要高喊几声环保的口号,实施某些绿色服务与管理的标准,给某某饭店挂上“绿色”或“生态”招牌,就可赶上绿色管理的潮流,这样就使得“绿色管理”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章 创建“绿色饭店”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3.1创建“绿色饭店”的主要目的是在行业内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真正的环保型的饭店也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概念,它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和样板。所以,“绿色饭店”的创建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它应成为饭店不断追求的目标。几年来我国饭店业在创建“绿色饭店”实践中存在以下误区:
1.环境管理与日常的管理相分离饭店管理有自身的管理业务,而在饭店的环境管理实践中,环境管理相对较难融人饭店的日常管理,原因是环境管理涉及许多环保科学知识,许多饭店管理人员一般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包括实施培训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将环境管理融入日常管理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对局部工作实施管理的人员较难处理系统性较强的工作,而且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的绩效考核依赖对统计技术的运用,但在许多饭店,统计技术的运用一直是管理的薄弱环节。如果饭店的环境管理发展研究工作不能融入饭店的日常管理,环境管理的效果将受到很大的影响。饭店环境管理与日常管理的分离一般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实施未端治理。在环境保护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历了“末端治理”的阶段,也就是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是在生产的最后阶段进行的,这种治理的最大问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治理,只是进行污染物的转移,污染物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对企业而言,末端治理还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所以,环境管理工作更多的是要进行过程控制,在生产的过程中减少污染的产生。饭店在实际管理中较多的是采用了末端治理的措施。许多饭店的工作是围绕“绿色饭店”标准进行的,由于标准中较多的条款是结果型的,因此饭店就直接对运行的结果进
行控制,很少进行过程的分析与控制。例如饭店虽然建造了污水处理装置,但由于过程控制不到位,污水的排放仍不能达标。饭店污水超标排放常见的是COD超标,这是由于厨房管理不善,使大量的废油和食品垃圾进入下水道造成的,因此,这是一个过程排放的问题。
(2)短期行为。在“绿色饭店”的创建中,很多饭店是将环境管理作为一项活动来做的,目的是希望在评选中获得“绿色饭店”的称号。饭店开展活动往往会在短期内集中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有明确要求和目的,并且注重在员工和公众中的宣传。但是由于活动对人、财、物的特殊要求,使活动不具有长久性。在“绿色饭店”的创建过程中,的确经过“活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众多的饭店集聚了较多的精力投入到环境保护中,但过后这项工作就停止不前,使饭店的环境绩效又恢复原状,甚至低于以往的绩效水平。这是因为饭店在“活动”阶段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充分,没有将环境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这样,创建“绿色饭店”就成为饭店的一个负担,而不是主动的行为,因此不能长久。
2.环境保护与质量管理相分离饭店的环境管理与质量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环境管理是为满足饭店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需要,所以管理的对象是饭店对外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活动和行为,但是由于饭店在其区域内接待客人,为客人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所以饭店内部的环境质量饭店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而饭店内部的环境质量又是饭店产品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饭店的环境管理和质量管理是有机结合的,饭店的环境管理是以饭店的质量管理为基础的。目前,有部分饭店在实施环境管理中忽视了对质量的要求,例如,饭店为了节能,降低室内空间的照度,影响客人住店对照度的要求。这样,“绿色饭店”的创建不能得到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阻碍了“绿色饭店”创建活动的持续开展。
3.自然环境保护与人文环境保护相分离
广义的环境保护包含对自然和人文环境保护两方面,尤其在旅游业中,人文环境的保护更重要。目前饭店开展的环境管理工作主要针对饭店在运行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对人文环境的保护并没有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参与“绿色饭店”创建的饭店都是已经建成的饭店,与人文环境保护有关的是饭店的选址、风格等,在这些方面作调整对已经建成的饭店而言在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因此这些方面容易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