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推广四个机制
化州市学习推广“四个机制”
工 作 情 况 汇 报
化州市卫生局
(2008年10月16日)
我市学习贯彻‚四个机制‛工作,在化州市委、市政府、市纪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茂名市纪委和卫生局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茂名市纪委等部门印发的《茂名市学习推广‚四个机制‛工作方案》和茂名市纪委书记廖锋同志的讲活精神,迅速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会,确定学习推广内容和工作目标任务等,现已取得初步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机构,落实责任
自4月30日,我市有关领导、医院(卫生院)院长到高州参加茂名市主持召开学习高州人民医院的‚建立四项机制、坚持两高两低‛,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场会后,我市纪委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了联席会议,成立了由纪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市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和纪检监察、宣传、纠风、卫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化州市学习推广‘四个机制’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制定了《化州市学习推广‚四个机制‛工作方案》,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我市各医疗卫生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工作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广泛 1
发动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迅速掀起学习推广‚四个机制‛的热潮。
二、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按照我市学习推广‚四个机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全市各有关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
1、认真开好各级骨干会议,统一骨干思想。各单位在宣传工作中,注意抓好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等干部思想认识的提高。分别召开党支委会、中层干部会等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通过抓领导干部,抓骨干,带动本部门、本单位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的提高。
2、召开干部职工动员大会广泛宣传,使学习推广“四个机制”工作人人知晓。各医疗卫生单位在统一领导干部和骨干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普遍召开了全体职工动员大会,单位主要领导亲自动员,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在我市召开的‚化州市卫生系统学习推广‘四个机制’的动员大会‛上,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陈运勇对《化州市学习推广‚四个机制‛工作方案》进行了解读;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卓庶就学习推广‚四个机制‛的各个环节和具体目标、任务作了具体布置;市政府副市长何振锋作了学习推广‚四个机制‛的动员讲话;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成振江就如何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理清思路、明确工作内容,抓住关键、明确工作重点,强化督查、明确工作纪律等方面作了强调。各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工作‚三班倒‛的特殊性,为抓好全体员工的动员工作,有的将学习推广‚四个机制‛
文件资料印发到每个科室,由科室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动员,学习讨论。市中医院、东山医院等单位,为了不影响白天正常工作,把职工动员大会安排在晚上召开,保证了大部分职工都能参加动员大会,收到了较好效果。
3、运用各种载体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全市28个卫生单位均已刊出了学习推广‚四个机制‛工作宣传专栏、悬挂横标、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为学习推广‚四个机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开展自查,寻找差距
我市各医疗卫生单位按照领导小组的部署,认真对照开展自查,主要是对照高州市人民医院‚四个机制‛的经验,寻找出存在问题和差距,为整改提高作准备。各单位人人开展查工作制度、查服务意识、查服务态度、查服务流程、查医疗质量、查服务效率、查收费、查药品采购、查运行成本等等。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召开医患座谈会、监督员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患者中、群众中征询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看法。我市人民医院部分医务人员还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到高州市人民医院实地考察,了解他们的实际做法,获取更直接经验。以便更好地整改和提高。
四、六措并举,初见成效
我市通过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宣传发动和深入自查、查找出差距后,各医疗卫生单位均以降低运营成本为目标,以降低医疗费用为宗旨,以提高医疗服务
质量为落脚点,全面执行‚用药宜廉不宜贵;单项检查不重复;收费宜低不宜高;药费应免则免,应减则减;举报收受红包有奖和便民利民、优质服务‛六项措施。同时开展‚无滥用药,无滥检查,无乱收费,无收受红包,无开大处方提成‛的‚五无‛活动,学习推广‚四个机制‛工作已初见成效。
1、卫生系统干部职工普遍受到深刻教育,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医院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自己义不容辞责任,涌现出了许多‚以病人为中心‛,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党群关系、医患关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2、大力推行院务公开,不断降低运行成本,让利群众。一是坚决执行《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实施方案(试行)》,市直4家非营利性公立医院均实行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和耗材招标制度。市直4家非营利性公立医院今年1至5月份仅药品集中采购金额就达2722万元以上,占医院用药总金额的96%。未实行‚阳光采购‛的镇级卫生院也有医院药事委员会统一采购,严格把好进货关,有效地杜绝了伪劣药品进医院、杜绝暗箱操作。同时,由于我市在今年4月24日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管理的通知》(化卫[2008]26号),进一步规范了我市药品和服务收费价格,各项医疗收费明显下降。预计仅药品降价一项每月就让利群众40多万元。二是从今年7月1日起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均实行住院费用电脑清单制,患者及其家属随时可以核对住院费用,有效地防止乱收费、滥收费;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尽量减轻群众负担;此外,大力
推行 ‚三免、七减、四优先‛活动,即对特困群众免收挂号费、免收急诊费、免出诊费,对注射费、住院费、出车费、检查费、手术费、专家挂号费、会诊费等一律减收30%,优先安排住院、优先安排手术、优先出诊、优先出车。在推行该活动中,仅市妇幼保健院在今年1至9月就让利给群众7万多元。
3、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大大提高。各医院主动为群众的健康着想,推行热心、细心、爱心、耐心的温馨服务态度,市妇幼保健院倡导全体医务工作者对患者实行‚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满意感‛的四感服务形象得到充分体现,‚生、冷、硬、顶、推‛现象不再发生,患者的选择权得到尊重。各医院均在大厅设宣传专栏进行健康教育和介绍医生专长、科室持色,在让群众掌握一定健康科普知识的同时,选择自己满意的医生或医院,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尽量使群众满意。
4、完善各项制度,打造廉洁从医。各医院均推出医患共创文明公约,建立完善了一批规章制度;如市人民医院新完善的制度就有:《化州市人民医院关于加强病历质量控制的规定》、《化州市人民医院医疗设备购修规定》、《化州市人民医院低值易耗品购修规定》等。患者就医环境更加人性化,执行十项承诺,十不准等方面都做得比以前好。乱开药、滥检查、大处方等现象得到控制。医生做到不收红包、不赴宴请娱乐的承诺。医院在群众中的信誉得到普遍提高,各医院均收到病人的感谢信。
5、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对提高。今年上半年,全系统总门诊量207720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9.2%,人均门诊收费水平65.41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1%;住院总量18976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9.3%;业务总收入1.02亿元,与去年同期
相比增加35.2%。群众利益和医院利益都得到了具体体现。今后,我们将以学习推广‚四个机制‛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全局观念,做到全市卫生系统上下一盘棋,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提高认识,突出抓好‚五个一‛和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确保‚四个机制‛经验在我市落到实处。
第二篇:建立四个机制 强化民主监督
建立四个机制 强化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政协工作有形有效的表现形式。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民主监督贯穿于政协各种例会之中,渗透到视察、调研、提案等各项活动之中,体现在社情民意的反映之中,建立完善了四个工作机制,强化民主监督工作。
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工作机制。每年初,紧扣全县工作大局,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行业、重点工作和难点问题,由政协提出民主评议计划,征求政府意见,报送县委同意后组织实施。先后开展了对财税系统、劳动保障系统、政法系统、灾后重建项目所涉单位的民主评议工作,所形成的评议意见,报送县委、政府,通报有关部门和单位。相关单位按照评议意见积极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向县委、政府、政协报告和反馈。在政协全委会期间,都要组织政协委员开展对“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对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履职情况进行民主测评,对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信任度测评等工作,进一步拓展了民主监督的范围。
建立完善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机制。在总结过去提案办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提案办理评价体系,从机制上强化委员提案监督。一是领导挂包督办重点提案。选择影响全县发展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提案作为重点提案,分别由政协主席会成员挂包督办。二是专委会协作指导提案办理。政协各专门委员会负责对口联系部门提案办理工作的指导和督查,指导办理部门抓住提案的主要内容和办理重点,监督办理部门克服避重就轻、敷衍应付的办理形式,提高办结满意率。三是民主评议提案办理。对领导督办提案和受理5件以上提案办理部门的办理结果,交由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提案承办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办理工作情况,提案委员现场提出问题,面对面交流、沟通,对办理不满意的提案限时办结,有效解决了委员“说了也白说”的问题。四是目标考核提案办理。将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纳入全县工作目标,实行量化考核,对提案办理好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政协联合予以表彰奖励。
建立完善特约监督员工作机制。加强与人大、纪委、司法、新闻媒体和民政等职能部门的合作,抓好对热点难点问题的立体监督和具体事项的专项监督。共向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和政府部门提名推荐36名政协委员担任特约监督员。政协注重对特约监督员的学习培训和管理,规范建立了特约监督员的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同时,加强与聘用单位和派出单位的沟通和联络,着力营造政协委员担任特约监督员开展民主监督的工作氛围,对特约监督员提出的监督意见和建议,督促相关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及时将办理情况反馈给政协和特约监督员。在灾后重建中,我们专门出台了《关于对灾后重建工作进行民主监督的通知》,组织政协委员切实加强对灾后重建对象评定,灾后重建资金、物资分配、使用,倒房重建建筑质量等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建立完善情况通报工作机制。县委切实加强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出台了《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协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推进政协“三化”建设,为人民政协知情明政创造条件,着力构建实施民主监督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县委每年在政协常委会议上通报一次党代会、党委全会精神;县政府每半年在政协常委会议上通报一次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公共政策落实等重大情况,纪检监察机关每年向政协常委会通报一次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每年在政协全委会上报告一次工作,并在常委会上通报一次工作情况,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向政协主席会、政协常委会或政协专门委员会会议就重大事项、提案办理等相关工作作专题汇报。通过坚持和落实这些制度,加强了沟通联系,畅通了知情渠道,把住了监督重点,收到了监督实效。
第三篇:创新四个机制,加快非公经济
创新“四个机制”,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中共眉县县委书记 王 琳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把非公经济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创新机制,放宽政策,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极具活力的增长点。主要呈现六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全县非公企业总产值由38.12亿元增加到70.58亿元,五年年均增速达12.96%。今年1-5月份,全县非公企业实现总产值34.47 亿元,上缴税金2568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17.78%和 27.44 %。非公经济成为全县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成份。二是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全县非公企业建成各种新、扩、技改项目364个,总投资12.63亿元。目前,全县非公企业已达 9863户,拥有固定资产21.52亿元,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有4户,上千万元的有12户,500—1000万元的有15户,100—500万元的有234户。三是社会贡献日益增多。2006年底,全县非公企业上 缴税金5353万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55%左右;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9户。全县非公企业从业人员65372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5.3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37%。四是产业集群和优势产品初步形成。全县非公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四大产业集群和九大优势产品。四大产业集群是:以宝深、关中压缩机为主的机械制造业集群;以太酒、老牛、恒兴为主的食品加工业集群;以社会、东兴为主的建材业集群;以全兴、华瑞为主的纺织业集群。九大优势产品是:白酒、砖机、水泥、果汁、棉布、淀粉、面粉、压缩机、锌锭。五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县共有4户非公企业获得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专利申请累计授权159件,取得国家专利64项,其中发明专利32件;25个产品获省市优质品牌产品称号,其中太白酒为中国驰名商标,老牛面粉、社会水泥、宝深砖机、皇城砖机为国家免检产品。六是企业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全县共有省、部级先进企业3户,市级先进企业5户,省、部级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9户,省级基础管理优良企业15户,市级“三好”企业10户,有14户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在发展非公经济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四个创 新”:
一、创新保障机制,形成发展非公经济的强大合力
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抓工作的力度。我们始终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断创新非公经济保障机制。一是成立组织机构。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2003年就成立了眉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和眉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切实加强对非公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特别是2006年,新一届县委班子成立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县情实际,确定了“工业强县”战略,成立了“工业强县”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并以“工业强县”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促进非公经济率先发展壮大。二是实行领导联点。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县级领导包抓10户骨干企业的实施意见》,确定由10名县级领导包抓太酒、社会水泥、宝深等10户重点骨干企业,包抓领导每月深入包抓企业不少于1次,通过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会、联席会等形式,全力为企业搞好资金、用地、信息等各项服务。同时,县委、县政府每年都确定一批非公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列为相关部门和乡镇的重点目标任务,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并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县级五大班子领导包抓制度,一包到底,责任到人,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三是注重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组织召开非公企业家经验交流会,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各种经贸洽谈会、西部交易会和“两节一会”等节庆活动,大力宣传非公企业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宣传非公企业家艰苦创业、回报社会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倡导尊重非公企业、尊重非公企业家的社会风气。四是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采取因企制宜、抓点带面、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法,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进一步壮大非公企业党的力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已成立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26个,从业党员261人,向53户非公企业下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有力地推动了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二、创新工作机制,为非公企业搭好平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在强调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还注重发挥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在政策、企业改制、园区建设等方面全力搞好服务,扶持推动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出台优惠政策。认真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眉县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和《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政策措施,让非公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放宽非公企业生产经营领域,在土地征用、税收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让利于企业,在注册、审批立项等方面尽量简化手续,支持鼓励非公企业放手发展。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鼓励支持企业投资、扩张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非公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鼓励支持优势非公企业发展的乡镇和新扩技改项目,促进非公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制定出台了《眉县鼓励支持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协办非公有制企业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在全县形成了“谁创业、谁光荣,谁创业、谁有功”的社会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发展非公企业的信心和决心。目前,全县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协办的非公企业已达到126户,仅2006年,全县新增非公企业67户。三是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运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由家族式、手工作坊式 企业改造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目前已在太酒和宝深公司开展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鼓励支持有实力的非公企业以收购、兼并、入股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资产重组。目前,全县21户县属企业已改制18户,乡镇集体企业全部实现了民营化改造,非公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四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交通、区位等有利条件,加快建设县城工业园区、常兴工业园区和煤化工工业园区,为非公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平台。2003年以来,我们先后投资5015万元,加快工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园区基本达到了“五通一平”,极大的改善了园区硬环境。目前,三个工业园区共入住非公企业927 户,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0户。
三、创新服务机制,为非公企业开启绿色通道 环境是非公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环境可以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没有环境的改良与创优,就不会有非公经济的大发展。县委、县政府一贯重视发展环境建设,致力建设最佳创业环境、最优服务环境,为非公经济发展开辟绿色通道。一是提供便捷服务。不断完善政务大厅服务职能,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从项目引进、洽谈、办照到建成投运,全程为非公企业跟踪服务。制定了首问责任、限时办结、直查直办和责任追究制度,设立了客商投诉中心,24小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及时查处影响企业发展的人和事,为非公企业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二是提供资金服务。县委、县政府将金融机构对非公企业的贷款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每年年终按照贷款增加数额予以重奖。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累计拿出20多万元,用于奖励金融机构支持非公企业发展,调动了金融机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坚持每年召开1-2次银企洽谈会,让非公企业与金融单位面对面商谈资金贷款事宜,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2006年,全县各金融机构共向非公企业提供贷款1.7亿元。强化主管部门的服务职能,发展计划、乡企、科技等部门每年年初都协助非公企业研究上级产业政策,有针对性地包装项目,全方位、多渠道争取国家对非公企业扶持资金和产业扶持资金,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是提供保护服务。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全力为非公企业搞好信息、技术、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了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企业、项目准检制度,由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非公企业,执法部门针对企业的检查活动都要事先经过包抓领导同意和县环境监督办 公室审批。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实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制度,所有罚没性收入,都要统一上缴财政,坚决管死“三乱”流行的“通道”和“出口”。坚持开展优化环境公开民主评议活动,从非公企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请了100名环境监督员,每年年终都对各职能部门服务情况进行评议打分,凡部门民主评议处于后位的,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诫免谈话或纪律处分;连续处于末位的,主要领导予以免职。四是提供人才服务。一方面,积极为非公企业引进人才。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吸收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优秀人才来眉工作的暂行规定》,对引进的急需人才从工作安排、工资待遇、住房和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给予照顾;坚持每年举办2次非公企业人才招聘会,积极为非公企业招聘管理、营销、研发等方面的紧缺人才。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为非公企业高薪聘请引进人才41名。同时,县委、县政府还抽调县级机关10名优秀后备干部包抓社会、老牛等10户重点非公企业,切实解决企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非公企业各个层面的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学习、聘请专家学者讲课等方式,多渠道提高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依托县职教中心教育培训阵地,积极为 非公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每年为非公企业培训人才600多名。充分调动非公企业培训人才的积极性,太酒、社会水泥、恒兴果汁等企业每年都选送30—80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外出定向培训。目前,全县非公企业拥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管理人才580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研发技术人才达46人。五是提供科技服务。县委、县政府聘请西交大、西农大专家教授成立了眉县企业专家服务组,定期深入企业一线,对开发新产品、技术改造等方面,开展义务诊断和咨询服务活动。鼓励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全县共有9户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8户非公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
四、创新激励机制,为非公企业增添进取动力 对非公经济带头人,全面落实“政治上给信任,政策上给优惠、服务上给方便、发展上给支持、经营上给指导”的“五给”方针,激发调动非公企业家干大事、创大业的积极性。制定了《关于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重奖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资金,对发展非公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积极安排非公经济知名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断提高非公企业家的政治待遇。目前,全县共有 名非公企业家担任县级以上人大代表,22名非公企业家担任县级以上政协委员。今年县政府还专门聘请了太酒、社会水泥等10名非公企业家为县政府经济顾问,参与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等活动。积极推荐优秀非公企业家参加评选各级先进个人活动,先后有34名厂长(经理)被省、市、县评为优秀企业家或全国、省、市劳动模范,非公企业家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不断提高,全县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活力不断增强。
第四篇:清洁发展机制推广工程
清洁发展机制推广工程
一、发展现状
**作为成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经济增长。其中机械制造、医药食品、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工业支撑了广经济的快速增长,拥有大量低成本CDM潜力资源,并且社会发展与节能减排矛盾尤为突出。国内外CDM项目开发工作多由专门机构承担。国内CDM开发机构少,大都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开发人员奇缺问题严重。**CDM项目优势资源不少,但项目业主涉足国际商务的经验还比较欠缺,对CDM的认识和宣传上有所不足,在选择开发机构进行CDM项目开发方面更是非常谨慎,成为制约**CDM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推广目标
1.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依法促进和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和激励,逐步形成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
2.力争目标:争取三年内使我市主要耗能产品综合能耗较大幅度降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较大幅度增长,全市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到2015年基本建立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健全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
三、推广计划
(一)工作重点
1.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工作。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环保意识 1
强的冶金、化工、食品、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的企业分期分批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工作,通过示范试点,推动全市清洁生产工作由点到面开展,发挥示范企业的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2.实施企业清洁生产自愿行动计划。企业在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技术工艺,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改善管理和综合利用“三废”,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清洁生产的协议。市经信局等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参与清洁生产自愿行动计划的企业,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实施清洁生产自愿行动计划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3.抓好结构调整。抓好一批对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建设,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在降低能耗、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进程。
4.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防止高能耗、重污染的部分行业的盲目发展和低水平建设,防止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装备向我市转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公布的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坚决依法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能源和各种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和企业。
5.强化促进清洁生产法制建设,加强指导和规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市经信局、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定促进
清洁生产的地方性配套实施方案,依照规章制度严格进行管理,加强执法监督。
(二)主要措施
1.明确责任,加强清洁生产组织领导。在**市市政府的领导下,经信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其他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努力推进清洁生产。
2.实施重点排污企业公告制度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认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清洁生产审核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举办清洁生产审核培训班,培养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队伍,自愿和自觉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根据《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规定,对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或超过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进行生产或在产生过程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应依法对其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3.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清洁生产整体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实施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投资项目,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及产品结构,研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一是要推广应用无污染、少污染的高新技术及节能节水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二是要引导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余压等进行综合利用或循环利用,努力实
现“零”排放。三是要认真执行《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和国家明令限期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及产品目录,严格把关。鼓励企业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小的工艺设备,从根本上减少和防治污染。四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在科技开发计划中应将清洁生产作为重点领域,优先安排清洁生产技术攻关项目,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行产学研结合,提高我市清洁生产技术水平。
4.加大对清洁生产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重点支持节能降耗、工业节水、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工业污染等清洁生产项目。
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确定的污染防治项目,以及采用节能节水、综合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的项目,优先列入申报省、市有关重点专项计划,优先给予资金支持。积极引导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清洁生产,金融担保机构要优先给予贷款担保支持。
5.完善和落实政策,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对从事清洁生产研究、示范、培训以及清洁生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可分别纳入技术改造资金、环保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等的支持范围;对符合《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的清洁生产项目,在排污费使用上优先给予安排;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中小企业,优先纳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资金的支持范围。
认真落实国家和四川省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鼓励政策,对企业在推行清洁生产过程中实施的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目录》,按照国家《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程序和条件组织认定的企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市级部门要积极组织申报,并按照有关政策办理税收减免优惠。
第五篇:强化职能转变健全四个机制
强化职能转变健全四个机制
强化职能转变健全四个机制
××区明确06年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工作思路
(初稿)
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2006年,我区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将重点围绕建立健全“四个机制”,进一步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
一、健全经济调节机制
针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越位情况,要真正变管理为服务,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履行好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
一是彻底转变投融资主体角色。彻底改革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传统资本运行方式,通过“四换三让”(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发展,出让产权、市场和经营权),充分激活市场投资主体,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自主增长的投融资机制。2006年,我区在国有企业改革、环卫清扫作业层面改革、采用BOT方式让民间资本介入政府的公建配套项目(如××绿舟森林公园等)、整合建成区土地资源吸引民间投资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引导、弱化干预,让位于市场,而充分发挥市场投融资的主导作用。
二是切实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针对政府仍在不同程度地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进一步放开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的事,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等微观经济活动,切实落实好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努力为企业服好务,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合法、合理、有效、责任的原则,切实减少对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不必要的行政性审批。
三是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深化我区2005年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变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与公共行政管理者的职能交叉现状,严格限制政府直接投资的范围,加强对政府投资行为的监督管理,做到制定规则、监管市场的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或者所管理的企业真正实现脱钩。
二、完善市场监管机制
针对政府组织对市场监管不力,政府机构仍存在职能交叉等问题,要运用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一是积极探索有效监管手段。切实改变市场监管中只发许可证、罚款没收、强制措施等简单方式、手段,把事前管理与事后监管、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有机统一起来;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协商、选择、间接的管理机制,赢得市场主体理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杜绝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督的现象,坚持依法行政,杜绝执法扰民,非法干预企业和个人的法定经营自主权等行政行为,并切实做好行政执法的事后监督,彻底解决好多头执法、执法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是推进集中行政执法改革。在区工商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减少执法层级工作的基础上,推广经验,在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等更广泛的领域探索综合执法机制。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管”的原则,合理划分、调整部门职能分工,将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行政机关承担,一个部门有多支行政执法队伍的,本部门内实行相对集中;适当下移行政执法重心,充实街道办事处的执法力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的重点放到清理、规范主体上。
三是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政府行政行为的信用体系,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努力营造“懂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市场监管氛围。杜绝行政权力与利益挂钩、执法趋利、权力“寻租”等现象发生,积极探索建立监管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完善发现违法行为的预警机制,加大推行行政问责力度,做到既有权监管,又要有责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规范社会管理机制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要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把财力、物力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
一是加快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加快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探索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机制、新途径,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建立街道办事处一级的信访机构,发挥街道办事处、社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的作用,挖掘资源,整合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政府解决纠纷机制,部门联动,各方参与,形成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通过信访举报、行政执法投诉、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所反映或要求解决的问题,保障信访人、举报人的权利和人身安全,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二是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拓宽电子政务应用的范围,把电子政务的应用局限为公文传输、信息发布延伸到为企业、市民提供互动平台,提高政府运作效率,提升政府管理能力;进一步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各种制度和机制,健全由各街道办事、区级各部门组成的区长公
开电话网络,丰富“五大中心”的服务内容,让市民了解政府办事程序、结果,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市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社会事务管理(2005年,××街道办事处首开全市先河就建设菜市问题,邀请市民代表举行听证,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
三是促进中介组织发挥作用。积极协调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发挥其社会管理功能和作用,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区建设,培育并引导各类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将政府所承担的某些技术性、行业性、服务性、协调性职能转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承担。完善社会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规范和监管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力度,切实解决“养人”和收费两个突出问题,推动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健康发展。
四、强化公共服务机制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具体化、实践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服务宗旨的最直接途径。
一是切实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通过对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的创新,加快建立阳光行政的运行机制,通过流程再造、电子政务、政务公开、集中服务等具体便民措施,加快区内各单位之间、区政府和市上政务信息平台的互连互通建设,推广网上审批业务,满足企业和市民高标准、高质量服务要求。狠抓执行力,力戒形式主义,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流程,集中受理要真正做到“一窗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该进政务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一律进入服务大厅,坚决杜绝两头、甚至多头审批;进一步创新审批模式,将一门式多部门并联审批发展为一部门审批,努力克服“服务大厅”变成“收发部门”而带来的种种弊端;整顿政务服务作风,把“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等制度落到实处,切实树立起新时期政府新形象;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完善“96963”便民服务热线功能,整合服务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市民和投资者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二是切实解决好国计民生的问题。2005年,我区提出了“用三论破解三农”,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今年,我们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五个到哪里”的理念,创新劳动力培训就业思路;在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助活动,关心帮助困难群体。2006年,区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政保障的重点将进一步向社会事业、公共事业发展倾斜,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倾斜,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社会就业、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切实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是进一步健全提供公共服务的体系。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上,引入竞争机制,推进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如环卫服务、城市公共设施等)的市场化进程,向企业、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监管,创建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制度,简化程序,提高效益,切实解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低效率、高成本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