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寒假民间器物调研
“山东地区传统民间器物与民间传统生活”
征文
为进一步丰富本科生假期实践调研生活,加强技能训练的实践活动,提高知
识运用的科研能力。结合我院有关科研项目,经学院党政联席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举办“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2013寒假‘山东地区传统民间器物与民间传统生活’调研、征文活动”。
本院历史系《学史》杂志将出版“山东地区传统民间器物与民间传统生活”
专刊,对征文择优刊登。并对本次调研征文优秀者予以奖励。初拟设定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学院正与有关报纸、杂志联系,拟推荐优秀征文在有关刊物上正式发表。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组织领导:
为做好本次征文活动,本院成立“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2013寒假‘山东地
区传统民间器物与民间传统生活’调研、征文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杜朝伟: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省教育厅“山东地区传统民间器物
与民间传统生活”课题组负责人
巩固: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
成员:秦永洲: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省教育厅“山东地区传统民间器物与
民间传统生活”课题组成员
邵文臣: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省教育厅“山东地区传统民间器物
与民间传统生活”课题组成员
仇世林: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省教育厅“山东地区传统民间器
物与民间传统生活”课题组成员
刘海江: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团总支书记
魏宁: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辅导员
张晓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辅导员
高伟: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辅导员
本次活动由本院团总支负责实施,征文稿件由《学史》编辑部负责征集,领
导小组负责统筹、评奖等其他事宜。
调研内容:“山东地区传统民间器物与民间传统生活”。
调研范围:山东地区(包括山东周边区域,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现存或失传的城市、乡镇、农村等使用过的传统器物。
主要包括:
一、生活器物:
1、衣食住行类:
服饰制作:针、线、纺车、轧花机、弹棉机、织布机、捣衣锤、搓衣板、棒
槌、衣架、帽子、头巾、衣裳、鞋子、发卡、发簪、胸针、纽扣、鞋带、腰带以及其他服饰器物。
食用器具:锅、碗、瓢、盆、刀、叉、铲、案、俎、瓶、壶、杯、瓶、筷、勺、篓、甏、缸、瓮、桶、梢、臼、笼屉、风箱、鏊子、擀面杖、磨、箩、筐、粮囤、灶台、火盆、碾子、石磨等各种传统食用器物以及地方特有的传统食用器具。
住房家具:砖、瓦、瓦当、梁、檩、门窗、门框、门砧、油灯、衣橱、衣箱、板凳、椅子、桌子、沙发、条几、马扎、床等、席子、枕头、苇箔、扇子、雨伞、锁、烟袋、门帘、石敢当、钟表等诸多传统住房用品和常用家具。以及地方住房、家用等特色传统用具。
称量器具:勺、斗、升、权、秤、磅、天枰、算盘等。
出行器具:各类舟船、各种车辆、轿子、橇、马槽、马鞍等。
2、岁时节庆类:
桃符、门神、对联、年画、鞭炮、礼花、蜡烛、孔明灯、灯笼以及地方各种
节庆民间传统用具。
3、婚丧嫁娶类:
头盖、荷包、锦囊、霞冠、新房、嫁妆、镜子、花轿等。
寿衣、纸钱、纸幡、锡箔、麻衣、坟墓、石碑、牌位、棺材、椁、哀棍、孝子盆等。
4、文体娱乐类:
笔、墨、纸、砚、琴、棋、鼓、锣、笛子、唢呐、管、笙、萧、弦子、渔鼓、陶埙、高跷、旱船、陀螺、扑克、围棋、象棋、麻将、骰子、毽子、秋千、跳绳、足球、风筝等地方特有的民间文体娱乐器物。以及所能见到的其他生活器物。
二、生产器物:
杈、耙(pa)、扫帚、锨、碌碡、簸箕、鞭、犁、耙(ba)、耢、耧、砘子、砧子、锤子、钳子、铲子、钩子等各种民间生产用具。以及所能见到的其他器物。
三、宗教信仰:
庙、道观、佛像、佛龛、香、香炉、香案、法器、祠堂、家谱、中堂等。
以及所能见到的其他器物。
山东省民间器物成千上万、不胜枚举,以上列举的仅为常见的一部分,调
研时可以不受限制,可选取调研范围没有列举的、自己所熟悉的民间用具进行调
研、写作。
写作要求:
每篇字数限于1000-2000字,个别情况字数不限。尽量反映山东传统民间器
物的制作流程和使用方法,以及在民间生活中的作用、意义。可利用器物图片以
及制作、使用示意图表示。
通过对器物的使用叙述,尽量反映出民间器物蕴涵的文化意蕴和山东人的传
统品格,如: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个体品格、等级观念、宗法意识、人际交往、邻里关系、人生观念。包括由器物衍生出的典故、成语、俗语、谚语
等。
可按照器具的发明创造、制作方法、使用技巧、历史传承、流传区域、改造
完善、衍生故事、民间传说、现存状况等线索进行叙述。
参与班级:
1、此次征文原则上在本院历史系各专业本科一、二、三年级进行。欢迎其
他专业、其他年级同学积极参与。
2、自由选择题目,最后汇总到班级,班级相关负责人理好目录,一并上交。
注意事项:
1、征文采取名额到班、自愿报名、相互推荐的方式进行。
2、征文应针对其中一种或一类民间器物进行调研、写作,选题在调研范围
以外的传统民间器物要注明,如:山东胶东一带蒸馒头用的“磕子”,鲁西南一
带牛拉的“拖车”等。提倡到民间考查,对于新发现的传统民间用具加以考证、介绍。务求涵盖广泛、避免过度集中,必要时可能对同学们的选题进行调整。调
研、征文可独立完成,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联合调研。
3、本次征文提倡对故乡的传统民间器物进行调研,通过访问、访谈等形式
获取第一手材料。一定要亲自调查,见到实物,拍回清晰照片。照片一般为两张,一张为有背景的远照,说明器物的作用,一张为近景照片,反映器物的特征。
4、征文一般安排在寒假进行,从现在起到寒假结束为征文阶段。
5、《学史》编辑部对拟刊登、发表的征文有权删改。
6、征文需用A4纸打印,同时向本院《学史》编辑部发送一份电子稿。邮箱
见下。
7、严禁抄袭、复制网上内容、弄虚作假等不良学术风气,一经发现,取消
征文资格,并予以严肃批评。
8、关于第一次调研出现的问题及有关注意事项,已在我社人人网上(名为
“麒麟学社”)发布,各班学习委员均已加为好友,为使本次调研活动顺利开展,请同学们详细阅读相关要求。
主办: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承办:《学史》编辑部
联系人:宋化玉 ***
投稿邮箱: xueshizhengwen@126.com指导老师:杜朝伟86182164(办)
***
秦永洲 ***
第二篇:山东沿海地区民间器物与人民生活
山东沿海地区民间器物与人民生活
中国古代器物制造可谓历史悠久,器物传承的文化博大精深,闪烁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灿烂火花。从山顶洞人红色饰物透出中华人类最早的审美创造意识开始,追随着中华数千年文明史的脚印,我们不觉的感叹祖先的创造智慧和制作技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大门,有多少的传统器物已经或者将要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书本上的文字。作为历史系的学生,我深感保存民间传统器物、展现器物精神的重要性,探访老人,寻找器物,用文字记录我眼中的“历史”。
古话说“民以食为天”,古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早在七八千年以前就发现水稻和粟麦,同样也发明了磨,来分离加工谷物,磨起初称硙,汉代才叫做磨。我们所说的磨一般指圆形石磨,分上下两扇,两扇都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大石块所雕凿成的扁圆柱形,下扇中间有一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下扇固定,上扇才能绕轴转动。同时,两扇的接触面有一个空膛,叫做“磨膛”。膛的外周还有此起彼伏的磨齿,上磨还留有磨眼。因为需要铁,所以在铁器尚未出现的时代是不可能有石磨出现的。
从春秋中后期到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为磨的发明创造了条件。《三辅旧事》记载:“太上皇不乐关中,(汉)高祖徙丰沛屠儿、沽酒卖饼商人”。它至少说明在战国时期有了面食,也就是说出现了磨。秦汉时期,由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生产力的发展,手推磨不能满足人口发展和粮食加工的需要,畜力磨出现了。它保证了粮食加工和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为秦都咸阳和西汉长安那样的世界大都市创造了条件。公元前后,由于长江以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满足稻米加工的需要,又产生了水磨,节省了人力畜力。水磨的发明,成为手工业史上的革新,同时也带来技术发展,水排、水车相继发明。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工厂已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分离谷物、加工面粉。但是,生活在农村的奶奶仍是沿用传统的方法,用自家的石磨磨辗,因为奶奶坚信这样磨出来的面粉更营养更香。奶奶和我讲到在农村,石磨的地位同粮仓一样尊贵。过去如果某一家能置办起一架石磨,那是很了不起的事,谁家姑娘陪嫁或婆家彩礼中要是能有一架石磨,更是值得炫耀的。可见,磨与粮食的亲密接触让磨与丰产紧密相连,磨能生产出巨大的财富。由于石磨与丰产的密切关系,石磨最广泛的象征意义便是生殖崇拜的神圣表征,成为生殖崇拜的特有符号。这种象征最早见于伏羲女娲兄妹结婚造人的神话中,唐代学者李冗在《独异志》中,叙述了此事,在后世的流传中,就增加了“滚石磨”的情节。相传盘古开天辟地,造完桐柏大山以后,就在盘古山休息了。后来天地间洪水泛滥,人类毁灭,盘古兄妹靠石狮子的搭救,才得以生存。兄妹俩补好了天上的破洞,又滚石磨结为夫妻,天底下才有了人烟。同样,对磨的崇拜从现在对磨的禁忌中也可看到一些遗迹,农村建房最忌讳建在坟地和磨道,农村广泛地认为,碾道是青龙,磨道是白虎,如果把房屋建在这样的地点,房主一定不祥,家里定会有人死伤。另外,磨的不停运转常用来象征宇宙运转、世界运转、以及危险的旋涡等,而周而复始的拉磨工作正是辛苦劳作的代名词,勤劳质朴的中国人相信只要肯于流下付出,就会有收获。总之,石磨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开启了人类灵感之门,让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为人类文化涂上了多彩的一笔。
辛勤的劳作固然能保证人们的生活需要,但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社会,面对天灾人祸,人们是那样子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人们也需要消遣生活、排解抑郁。慢慢的,人们发现一种可以让身体暂时愉悦的“好东西”,那就是烟草。
据查阅,烟草属于茄科,原产美洲,由早期到达美洲的欧洲人传回欧洲,以后又传到东方。传入中国的时间,据各种史籍记载,约在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路线,据吴晗先生考证,共有三条:一条是从菲律宾传至福建、广东地区,然后向北传播;另一条是从日本传到朝鲜,再从朝鲜传到我国东北地区;再一条是由南洋群岛传入广东沿海。有的学者认为,最早从国外传入烟草的是明朝万历初年的福建水手。他们从菲律宾带回烟草的种子,再南传至广东,北传至江、浙一带。明末名医张介宾在1624年写成的医学著作《景岳全书》中,最先记载了烟草传入的情况:“烟草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皆种植之矣。”但是具体的时间还有待考证。中国人开始广泛的吸食烟草起源于鸦片战争以后,上致达官贵人,下到贫民百姓都吸食鸦片,富者倾家荡产、贫者卖妻鬻子。更可气的是,士兵也吸食鸦片,导致战斗力下降,国门打开,沦为列强的俘虏。国越贫,民越衰,近代中国陷入恶性因果循环的怪圈子。
已经废弃的公社旧址仍然是村子里爷爷们的聚居地,听爷爷们讲他们的小时候看到老人很儒雅地拿起水烟壶,放入细长、均匀而又柔软的烟丝,又仔细捏压几下,用一根小木棍点燃,深吸两口之后,在火光和水声中,一团白烟袅袅,一阵香气弥漫,享受一种极舒爽的感觉,似乎在享受一种有声有色的艺术,完全没有抽纸烟的呛人气味,爷爷说由于水烟的湿度大,油性烟叶的燃烧是很不充分的,加之水的过滤,所释放出来的“烟雾”没有纸烟造成的污染。一位90多岁的赤脚大夫也是水烟的爱好者,他告诉我,水烟吸食过程中的燃烧是一种快速的不充分燃烧,烟草及药物中的挥发油等芳香类物质是作用于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有效成分,经过水烟壶的过滤,有害物质(尼古丁等)的含量减少。在传统中医疗法中,就有一种止咳化痰的“烟疗法”。
后来,又有了旱烟。旱烟是与水烟相对应的,现在的农村还有许多老人吸食。农村人抽的是自家产的烟叶,种的时候,上一些牛粪、驴粪之类的肥料,烟叶长成了,采摘下来,几个叶子一捆,凉晒干,不需要其他加工和炮制,等吃的时候,用手把干烟叶揉碎。吃烟不说档次,说“软硬”,烟的软硬不是物质的柔软与坚硬,是吃烟人对烟的一种感觉,或者说是烟的某种含量对人感官的一种刺激。烟一上口,就能感觉出来硬烟有点呛,软烟不呛,过于软的烟还带点草腥气。抽旱烟也有专用的烟枪,烟锅由烟锅头、烟锅杆、烟锅嘴三部分构成,头一般是圆形,铜质或铁质,耐火。这是装烟叶的地方,锅壁不薄不厚,装的烟叶不多不少。锅头上带一个脖子,与锅头连与一体,脖子内部有细通道,通着锅内壁底。烟锅杆为木质,有长有短,内部有烟道,一头接烟锅头,一头接烟过嘴。烟锅嘴有玉石的、有玛瑙的,做工精致。
烟草有一定的作用,它的茎叶碾碎可以作为杀虫的药剂,同时吸闻烟可以起到轻度的麻醉作用,缓解神经紧张的压力,使之得到暂时的休息和松弛,起到醒脑、提神的作用。但是一般而言,吸食旱烟成了国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手持一杆旱烟枪吧嗒吧嗒吸上一气,着吸烟人的神态真是饭后一袋烟快活似神仙。
但是,过度吸烟就会有害身体健康。可以说,烟是把双刃剑,要正确利用其价值。否则,害人害己。
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沉淀着文化的烙印。它既反映了劳苦人民的逆来顺受的无奈,也反映了劳苦人民在面对不可抗力的时候的娱乐精神。
中国民间器物可以说数不胜数,每一件器物都是人民的智慧的结晶,都反映了它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寄托,因此我们要竭力保存传承民间器物。
历设学院09级历史一班马光明
第三篇:民间借贷调研报告
民间借贷调研报告
省联社:
我县的民间融资现状
我社经过对我辖20户牧户、10户工商户和2家专业合作社调查,2012年2季度末,我县民间融资市场小,由于我县人口少,小企业更是少之又少,牧民民间借贷也主要是治病、建房、子女结婚等生活方面的开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牛羊价格的不断攀升,牧民的牛羊变现能力增强,同时我社加大对农户贷款及小微企业的投放力度,民间借贷空间小。
加强民间融资监管工作的建议
金融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适时对那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产品有市场竞争能力,能够还本付息的企业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其合理的资金需求。二是努力改善服务水平,利用现代技术为居民提供简便、快捷的存款服务。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和办法,正确引导民间借贷行为。国家或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规》或《民间借贷管理办法》,以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借
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同时,对一些乘人之危而攫取高额
暴利的高利贷者则坚决予以打击、取缔,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银监部门应切实担负起监管职责,制止和规范民间借贷
行为。金融监管部门应制订严格的管理规定,给予民间金融
一定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对自发形成的有组织的金融活动加
强监管,避免“金融**”;同时也要坚决保护合法的借贷
活动,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引导民间资金直接投资。
要加大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储蓄投资转化核心机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速度,积极为民间社会资金顺利进入投资
领域拓宽渠道、扫除障碍。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不同所有
制经济主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进一步规范典当行、基
金会、协助会的审批和经营行为。
强化金融和法律知识宣传,引导民间融资健康运行。首
先是在办理手续上,要引导其按照银行办理贷款的程序,有
凭有据,大额度贷款实行公证,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其
次要引导民间融资用于经济发展上,防止用于非正常消费或
赌博、贩毒等违法行为上。
强化利率管理,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人民银行、银监部
门、工商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管理,允许在合理的利率范围内开展民间融资,严厉打击个别高利贷行为,特别是对参与高利贷行为的乡村干部,政府部门要严肃查处,以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安定。
第四篇:文化的器物观
为“文化极品”招魂: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器物文化
[摘要]近几年“汉服运动”屡掀高潮,也有学者将“昆曲、书法、普洱茶”列为中国的“文化极品”,但若仔细思量,便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文化极品”都停留在器物层面。
近几年“汉服运动”屡掀高潮,有人称这是“借传统服饰,弘扬中华礼教文化的精髓”,更有意思的是,有学者将“昆曲、书法、普洱茶”列为中国的“文化极品”、“文化命穴”。但若仔细思量,便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文化极品”都停留在器物层面,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只剩下这些东西,那果真是恐怖至极了。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不单指器物
1.中国文化重精神教化 西方文化源于物质生产
文化含义宽泛,目前尚无准确定义,建国后的几代人,从教科书上习得的文化概念源自苏联,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所以,当代人对文化的理解,依然停留着在这个范畴。在中国,“扶老奶奶过马路”等行为,早已超越道德范畴,上升到了“有文化”的高度。
其实,多数人并不了解文化的内涵。“文”与“化”在先秦典籍中多单独使用,内涵丰富。最早将二者合用的是《易经》中的那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基本含义是以人伦礼仪、道德规范来教化“蛮夷”,使之文明开化。西方主流语言中的“文化”概念都源自拉丁语,原意含有耕作、培养、尊重、教育、发展的意思,最初与土地开垦和植物栽培有关。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偏重精神教化,而西方的文化概念源于物质生产。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译自日文,与欧洲的文化概念相似。欧洲的文化概念在18世纪演化为个人的素养、社会知识、思想成就、艺术和学术作品的汇集,并被引申为一定时代、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到19世纪,随着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兴起,文化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早期受西方与日本学术的影响,后来受苏联的影响,笼统地以物质、精神两层面将其概括。
2.从传统到传统文化 三个层面的解读
现在意义的文化含义有数百种,结合梁漱溟、钱穆等学者的观点,可以将文化归为三个层次: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中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二是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历史遗迹、典章制度等;三是与政治、经济、军事并列的一种形态。从文化概念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来看,多数中国学者都认为,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倾向于从观念形态来理解文化。这种对文化的理解催生了“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是由“传”和“统”两个层面构成。“传”指的是纵向的延续性,即过去有而现在依然存在的东西;“统”指的是横向的拓展性与权威性。传统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社会中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心理层面,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制度层面,包括考试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实物层面,包括长城、故宫、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作品等。中国传统文化记录了中国人发生、演变的历史,留下了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重在精神价值
1.实物与制度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虽然上文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分成三个层面,但这三个层面并非并列关系,而有内在逻辑联系,可以分出主次。学者庞朴认为,实物层面的文化是最表层的,也是最直观的,是一个民族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心理层面的文化是最深层的,深刻地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并左右着其行为方式与思考方式;而制度文化介于两者之间,其内核偏向于心理层面,而外在形式偏向于实物层面。因此,由浅入深地排列,应为实物层面、制度层面、心理层面。
实物层面与制度层面相互牵动和制约,心理层面又不断渗透到实物与制度层面。三个层面彼此交错,组成有机整体。这三个层面不是完整的,而是相互融通的。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历史的复杂性让这个三个层面容纳不同的东西,具备开放性。如果各层级出现断裂的话,就会造成社会的断裂。心理层次的传统文化反映在制度上与实物上,而制度与实物上的推进,影响着群体心理层面的成长与改变。与实物和制度层面的传统文化相比,心理层面的文化变化缓慢。
传统文化的内核不是死的东西,而是从过去一直发展到当下状态。从实物层面看,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直观表现,体现的是传统技艺的水准,以及历史文化的遗存。技艺有延续,但实物多为静止的,难以归到传统文化的核心里。如,人们用什么器具或喝什么茶已经国际化,与具体所在国的文化内核关联不大。此外,制度层面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多数都被连根拔起了,从中探寻传统文化的核心更为不可能。
2.中国传统文化内核需从精神层面找寻
心理层面或称精神层面是传统文化内涵的最深层次。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审美情趣、心理特征、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是传统文化在今天的表现。这层朦胧又晦涩的心理帐幕,将不同文化隔开,是区分“我们”与“他者”最根本的因素。木心在文学讲义中强调,西方汉学家无论汉语多好,都读不懂中国的诗歌,那种美的意境只有中国人能懂。同样道理,中国人很难理解西方的音乐,但对那些加入了中国元素的东西,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如雅尼的《夜莺》。全球化的今天,人的价值观与心理认知出现巨大变化,但依然留有传统的烙印。最近关于“富二代杀人案”的报道中,有一个细节较为醒目,他与朋友聚会时,经常抢着买单,这算是典型的文化性格。这种文化性格与孟尝君散财接济士人等历史公案一脉相传,即传统伦理“义”的现代反映。传统文化在当代人身上留下的印痕绝不止此,而这些才是探讨传统文化内核的着眼点。
心理层面的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在内的精神学术,但也可理解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文化形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有两点对后世影响最大,一是以人为核心的伦理观,二是修齐治平的价值观。把握着两点,就容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伦理观与家国观
1.以人为核心的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的核心是人,人与他人关系的原则是“仁”。从仁中推演出忠、孝、义、礼、智、信等伦理思想。许嘉璐将其稍作简化,总结为忠、孝、仁、义、信,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仁”的核心延续了孔子的说法“仁者爱人”,表现的是个人对他人的爱。“仁”的原则首先产生了爱。尽忠职守,推而广之,为朋友谋而忠,便有了忠的含义。个人处理对社会、国家的原则就叫义。这里的义就是尽力做好自己所在位置上能够做的事。
贯穿于人与家庭、人与国家、人与社会关系的是信,人无信不立,这是古代判断人最为重要的指标。两千年来,忠、孝、仁、义、信的伦理观念建构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社会伦理,变成中国人血液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伦理观念出现过修正或改变,但从未从中国人动脉深处消失过。晚近以来,虽然西方思潮涌入和文化运动的兴起,但这些伦理观念在中国底层社会依然根深蒂固。
在近代,这套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受到极力批判。经过几场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涤荡,一些观念受到动摇甚至改变。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威权体制和引自苏联的新型伦理对传统以人为中心的伦理思想冲击很大。但,随着社会控制的宽松,传统的伦理观念慢慢回转。从整体来看,忠、仁、信方便变得弱了些,但孝与义的观念依然十分强烈,只是加入了很多时代的元素。
2.修齐治平的家国价值观
传统中国的价值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首先通过学习和思考完善自己。然后,通过自己影响身边的家人、朋友。自己修养提高的同时,能让身边人的修养也提高,这就是齐家。将这套治家的伦理方法运用到国家层面,那就是治国。治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平天下,即让天下获得均衡与平均。这一套价值观念来自儒家,被历代知识分子演绎成一个体系。由于承担这套价值的更多是读书人,所以这也成了传统的士大夫精神。这套价值观基本奠定了中国人的格局。宋代以来,传统中国人修身的格局变得越来越大。以张载的概况最为精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向来立志高远,有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这种士大夫情怀并没有消失,至今犹存。
士大夫精神随着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边缘化而形式有所改变,但实质价值观照没有变。今天的中国人喜欢立志,喜欢大格局,拥有天下情怀,基本上都是出于这种传统的文化价值。这套士大夫精神与人本主义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中国人血液深处的东西。如何传承这些精神价值,在当前社会发挥功效,是当代人要好好思考的。
四、传承文化精神 不是要传承玩弄器物
1.文化无极品 传统文化不是供人把玩的器物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在精神,是一种延续千年的价值体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应从这里着手,而不是停留在表层。近年来,传统文化成了热门,各种国学大师、气功大师竞相登台,甚至还有文化学者恬不知耻地站出来,摇旗呐喊。中国厚重的文化,在当代人的眼中,只剩下了汉服、昆曲、书法、普洱茶了。还有人买几个古董放家里,以为能增加自己的品位,并将这种行为看作是“传承传统文化”。其实,这和真正的传统文化根本不搭边。
三百多人的汉服表演,不过是一群戏子在商业驱动下玩的把戏。扒开他们的汉服,里面穿的是西式的内裤、胸罩,脚下穿的是西式皮鞋。所谓传承文化,搞得不伦不类,形式同而实质异。他们停留表层,还以为穿上裙子就成日本人,披上被单就变成古希腊人了。用“三大文化极品”概括中国文化的行为,也算是戏子玩的把戏。当前的文化人,除了在公众面前会表演流泪外,更会表演酸腐的文化情怀。中国文化中原本就没有所谓的极品,只有人才有极品。
如果将昆曲、书法、普洱茶定位为中国文化的命穴,这是不是意味着,“大裤衩”是国台的命穴,“大男根”是党报的命穴,“鸟巢”是奥运会的命穴?如果是,三者放在一起,是不是当代中国性文化的命穴?别把“三大命穴”抬得那么高,这种对实物层面文化的过度宣扬,背后多少有商业动机,有越出文化底线之嫌。传承文化,少听极品人谈论极品物,那样只能是玩物丧志。
2.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任重道远
最近几年,传统文化呈现复兴的态势,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行为让人搞笑,如孩子们穿着古代衣服摇头晃脑读《论语》,还有就是把一些被淘汰的汉字搬进汉语比赛中。这些行为愚不可及,与传承传统文化没多少关系。这些行为要么是出于商业动机,要么是出于表演动机,没多少情怀性的东西。有些地方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台湾引进教材来教国学。上次台湾行的过程中,李家同告诉腾讯文化,台湾地区的国学教育问题百出,希望大陆不要盲目学习。这些引进教材的行为对传承文化没多少裨益。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把那些融入到我们血液中的伦理与价值观念总结出来,结合时代情况传给后人。要让中国人知道,哪些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发扬这些精华。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怎么去说,怎样去演,而是在工作生活中,怎样去做。这是严肃的事情,而不是儿戏。把这些价值观念一代有一代传下去,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有时代性也有民族性。无论穿什么衣服,喝什么茶,看什么戏,只要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国人的精神气质就一定不一样。
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慢慢受到侵蚀。这是非常可怕的时代潮流,需要国人为传统做点事情。传承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总结出传统伦理与价值的核心,将这些元素,提炼成普适的价值。价值观念的传播与影响比服饰、普洱茶、戏曲、书法要深刻得多。与其停留在表层,玩物丧志,不如深入内核,担当传统士大夫的情怀,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文化奠定人的格局,人的格局决定了气度,气度决定了能走多远。中国人应该传承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奠定大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本的伦理与修齐治平的价值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发扬有时代元素的传统伦理与价值。那种将服饰、戏曲、书法、普洱当作文化极品的行为,是玩物丧志的行为,要不得。
第五篇:镇民间信仰调研报告
XXX镇民间信仰调研报告
摘要:XXX镇面积大、人口多,宗教发展迅速,农民信徒数量较多。为了妥善完成区民族宗教局的要求,更好地了解我镇农村宗教信仰情况,XXX镇党群办在下辖九个行政村发放了200余份调查问卷并召开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座谈会,对所得信息进行了相关处理后得出了一些结论。
关键词:宗教信仰、民间信仰
一、宗教信仰基本状况研究
(一)信仰教别较多
XXX镇近年来发展较快,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多,为宗教传播催生了有利条件。经调查可知各主要教派(佛、道、伊、天、基)在我镇内均有教众。
(二)信仰人群松散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我镇许多村民是教徒,但是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组织并没有严格的管理条例,对教徒的要求也很不明确。村民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比较随意,参与者有一定的组织性,但组织观念及程度不高,组织意识淡薄,信仰人群比较松散,仅有部分村民能说得出一些要求和管理条例。
(三)参与者带有明显的目的性
调查中发现,村民信仰宗教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消灾免祸,保佑平安。对于那些不信仰宗教的村民,他们不信仰宗教的原因如下:“我不相信宗教能够保护我,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科学。”“我感觉神灵很虚无,是不存在的,凡事都有其发展规律,并不是谁能左右和控制的。”
(四)宗教活动内容
在被问及村民开展活动的情况和活动内容时,有很多村民表示每个月开展1 到2 次活动,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活动只有部分人会去参加,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
(五)有关民间信仰情况 我镇有部分村民家里供奉着神像,主要是财神和观音菩萨。村民供奉神像的原因和信仰宗教的原因相似,希望能够财源滚滚,提高生活水平,另外就是能够保平安,消除灾难。
二、加强对农村宗教信仰活动的正确引导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我镇对宗教信仰的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参加人员较多,信仰人群松散,参与者带有明显的目的性,针对以上情况XXX镇政府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
(一)从农民自身提高对宗教信仰活动的认知能力
1、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民间信仰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功利性、目的性等特点,因此提升村民对宗教信仰的认知水平显得相当重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刻不容缓。
2、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宗教信仰活动
村民文化水平低,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弱,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或挫折时,总是寄希望于冥冥中的神灵相助,不知不觉地助长了民间信仰活动中的一些消极成分的扩大、蔓延。村民要辩证地看待和充分地认识民间信仰活动,不断增强真假及是非的辨识能力,避免迷信、盲目跟从;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理性的道德观。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民间信仰活动中的积极和消极成分并合理取舍,理智对待。
(二)要加大引导和监管力度
1、宣传、帮助、教育村民正确区分迷信与宗教信仰的界限。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驻村干部要勤下乡并带动村委会成员及各组队长,组成帮教小组。小组成员要深入田间地头以发生在村民身边的实际例子结合宣讲资料对村民进行无神论教育;进行科普知识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帮助村民充分认识并正确区分迷信与宗教信仰的界限
2、制定相关办法,做好规范引导。根据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宣传、教育、帮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定、办法,对村民参与民间信仰活动的方式、范围等进行规范、引导。驻村干部、村委会成员要带头学习,有针对性地向村民进行讲解。
3、坚决取缔以民间信仰活动为幌子的迷信活动。
当前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情况较复杂,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民间信仰活动作掩护,幕后从事迷信活动以牟取钱财,扰乱农村社会秩序。镇政府、村委会、文化站等有关部门将携手开展专项整治清理行动,镇派出所将针对实际情况向各村下派驻村警务人员。对屡教不改的迷信从业人员要按相关法律及地方政府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三、结语
农村信仰活动参与人员较多,涉及面较广,如果疏于管理和引导,容易导致民间信仰中的消极因素向迷信转变。积极发掘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剔除其中的消极和迷信成分。我们会尊重农民正当、合理、合法、健康的宗教信仰,对宗教信仰中的积极成分要加强管理、加强引导、正确引导、有序引导、规范引导;对于利用宗教信仰从事迷信活动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整治、抵制、打击、取缔。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时代,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更好地利用民间信仰活动中的积极、健康因素,更加有效地发挥民间信仰的社会作用、文化作用,认同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好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