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民间高利贷现状及解决措施

时间:2019-05-14 22:4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研民间高利贷现状及解决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研民间高利贷现状及解决措施》。

第一篇:调研民间高利贷现状及解决措施

调研民间高利贷现状及解决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以及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的影响,民间借贷市场更趋活跃,呈现出借贷规模扩张化、借贷用途多样化的特点,对金融业的影响日渐加深,已引起社会尤其是金融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调查范围

此次调查范围涉及76个联社,98个基层农村信用社所服务的35个乡(镇),264个行政村。

(二)调查方式

为了确保调查的真实准确性我们采取多种形式,主要包括:一是召开调查会,邀请熟悉情况和有经验的人员问相关问题,以取得有关情况和信息;二是采取实地考察走访的方法,取得材料;三是采取书面咨询的方式,向农民群众发出调查问卷,其中包括随机抽样入户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有28个乡(镇)、184个行政村存在程度不同的“民间借贷”。有934户农民参与“民间借贷”活动,占当地总农户的1.23%。借款总额约为139万元,占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的0.29%。“民间借贷”的一般金额在2000元到15000元之间,借款最高月息为60‰,借款用途形式多样,主要有经商办企业、资金周转、求医治病、子女上学、建房购车、非法赌博等。高利贷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我们的生活秩序,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民间借贷的成因

(一)大量闲置资金诱发民间借贷.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21元比1999年增40.02%,年均增长7.2%。

2、全镇30万外出务工劳动力每年获得劳务收入达6-8个亿右。

3、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在岗职工年收入11689元,比1999年增106.3%,年均增15.8%。

4、乡镇居民本有存钱防老的习惯,2004年全县金融机构个人存款余额高达43.6亿元,其中定期存款32.64亿元。

5、近几年国营企事业单位改制,一些职工的改制补偿金少则一二万,多则五六万以上,大多投入了民间借贷市场.(二)利益诱惑,激活民间借贷。

1、银行系统存款利率连续调低,从货币政策来说 2011年货币政策由“宽”入“紧”,造成供需失衡加速。自1997年以来,储蓄收益率大降。目前,一年期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1.98%,税后利率实际为1.68%;从2003年10月份起,储蓄存款利率减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5.4%,实际存款利率为-3.72%;征收20%利息税,使储蓄收益跌至底线。

2、民间借贷的利率较高,最少也超过银行的年利率,一般为10%,有的甚至高于40%。银行业的资产增值能力不及民间资本。由于央行利率管制,大部分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的收益率较低,甚至处于负利率状态,而民间借贷极高的收益率必然吸引资金流向民间借贷市场 由于资金的价格、供应量应该是市场供需双方自由决定,所以民间借贷较好地顺应了利率市场化的需求。利率下调。随着近几年利率下调,居民储蓄存款征收利息税,使有一定积蓄的农民放弃储蓄存款

3、出借方和借款人双方看起来实现了双赢。借款人认为借款比银行贷款来得快,在短时间内筹集所需资金,即使利息高于银行贷款利息,但可以应对稍纵即逝的商机,仍有利可图。出借人认为,民间借贷银行存款收益高,可以不缴银行存款必缴的利息税。

(三)信贷门槛过高助长民间借贷。

1、信贷体制问题。一是银行贷款遵循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三原则,要求贷款人提供相应担保,或资产抵、质押。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目标为控制信贷风险、防止坏帐比率上升。增发信贷不但不能带来直接收益,反而可能诱发更大的金融风险,不如少放贷甚至不放贷。

2、。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各家银行依然比较偏爱大型优质客户,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当前国家收紧信贷趋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严重。地方发展问题一些县不是老少边穷库区县,国家安排的重大项目均未考虑这些县,县内缺乏好的贷款项目,致使金融部门投资方向缺失

3、国家宏观调控。近年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到位,人民银行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剧银根紧缩,控制信贷增长过快势头,导致信贷资金供给趋缓,金融机构被迫收缩信贷规模,压缩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4、市场因素问题。一方面,国家为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等过热行业投资,收缩信贷规模,另一方面,原材料、动力、燃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原本很难获得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资金差口增大。

(四)金融监管不完善纵容民间借贷。

1、近两年金融体制改革,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不再对企业融资行为进行监管,民间借贷因此处于自发状态。

2、新成立的银监部门主要负责对银行业实施监管,其管理权限中未明确监管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成为客观上的监管“盲区”。

3、金融管理属条条管理,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机构及职能。民间借贷在各方面的默许之下滋生并蔓延开来。

(五)民企形象模糊成全民间借贷。

1、个体经营户、中小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和口碑相当不错,一旦放出口风,许诺付给若干利息、按时偿付本息,亲戚、朋友或熟人就会主动甚至托关系把钱送上门来,有的唯恐借款人拒借。

2、民营企业对银行的贷款需求表现为“急、小、多”,给银行业带来的是业务量大、风险大、管理成本大。

3、民营经济信用透支严重,银行不敢轻易放贷。一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二是生产状况欠佳,家庭化管理模式,技术力量整体滞后,产品销售市场不稳定,前景难以判断。三是改制企业曾给金融部门造成过巨额贷款无法收回。四是恶意偷逃债务,个别民营企业主只想贷款。五是民营企业的权益缺乏有效保护

民间高利贷贷的危害及影响

由于民间借贷游离于国家宏观调控之外,借贷行为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小,随意性特征明显。因此民间借贷存在着大量风险,高利贷让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主要表现在:(1)高利贷的侵入使农村经济生活日趋畸形,建立在暴力和暴利基础上的高利贷重重瓜分农民利益,使借贷农户不堪重负。(2)高利贷的盛行使地方黑恶势力羽翼丰满,其干扰经济活动的能力也逐渐增强。(3)不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民间借贷则是唯利是图,淡化了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由于民间高利贷行为的随意性,存在较大的风险,因借款不能按时归还而引发的纠纷和案件有所增加,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高利贷往往引发打架斗殴、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在无法终结债务的情况下,为躲债有家难归。(4)农村市场秩序遭到破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目标成为空想。(5)高利息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资金使用进入恶性循环。高利贷逐渐成为了社会毒瘤,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因为高利贷被逼抵押房屋、东躲西藏远离家乡,甚至有自杀的现象。此时,农民一方面抱怨高利贷给生活带来的艰难,另一方面却又对这种现状无可奈何,就在一些农村形成了一个怪圈

遏制高利贷的方法及措施

有效遏止高利贷要做到:(1)在国家政策方面要根据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赋予农村金融机构一些特殊的政策,尤其是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与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保险制度结合在一起,增加贷款的有效供给,提高落后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逐渐把高利贷挤出市场。(2)基层人民银行一方面应该耐心宣传国家政策,讲明监测与个人财产和借贷行为无关,并对个人资料严格保密。另一方面让群众明确在什么情况下民间借贷行为受国家法律保护,并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金融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适时对那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产品有市场竞争能力,能够还本付息的企业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其合理的资金需求。第二是努力改善服务水平,利用现代技术为居民提供简便、快捷的存款服务。第三是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在向大中型企业或大项目倾斜的同时,也应该适当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以缓解资金供求矛盾。第四是人民银行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引导,要设立支农贷款比例、农户贷款发放量、发放户数和资金回收率等若干指标,加大信用社支农服务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力度。五是金融部门要创造条件,积极开拓融资市场,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从而规范企业行为,同时也为投资者正确地把握投资方向提供稳妥的金融条件。(3)在法律方面。用法律法规来引导、调整和规范,保护合法的、正常的民间借贷,打击高利贷。目前高利贷盛行与司法制度尚未完善有很大关系,我国现在对农村高利贷的现状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今后应将民间借贷纳入监管范畴,尽快制定管理民间借贷业务的规定,以法律形式规范民间借贷活动,保护民间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净化民间资本市场。1.明确民间借贷出借金额、管理机构.规定只要是有利息收入的,必须到管理机构进行登记,纳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2.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和办法,正确引导民间借贷行为。鉴于目前民间借贷普遍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国家或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规》或《民间借贷管理办法》,以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借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同时,对一些乘人之危而攫取高额暴利的高利贷者则坚决予以打击、取缔,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4、是民间融资的高利率导致了民间融资缺乏法律保障,存在制度性风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还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如果公民之间的借款没有约定利息,贷款方就无权收取利息。而当借款人决定不归还借款时,出借人往往也不依靠法律手段去解决。他们习惯于雇佣社会上的无业青年以暴力的方式逼迫借款人还钱。这种行为在不少地方出现了导致借款人死亡的情况。针对出现暴力现象的发生,必须强化金融和法律知识宣传,正确引导民间借贷健康运行。首先是在办理手续上,要引导其按照银行办理贷款的程序,有凭有据,大额度贷款实行公证,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其次要引导民间借贷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上,防止用于非正常消费。此外,政府部门应妥善处理好社会上的待业青年。当借款人不能返还借款的时候,出借人会把目光盯向这些青年,以暴力的方式逼迫借款人还钱。而在逼迫的过程中,很容易引发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因此,政府部门应尽力对这部分青年人做好就业安置工作。

(4)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加大对赌博等非正常“民间借贷”的打击力度,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等政法部门要建立联席制度,对因高利贷引发的非法拘禁、敲诈勒索以及寻衅滋事等刑事案件要依法公开判决,震慑其他放高利贷的人。金融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提高服务水平对一些乘人之危而攫取高额暴利的高利贷者则坚决予以打击、取缔,以维护社会的稳定。(5)保护合法的借贷活动,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在继续改革和完善正规金融的同时,让农村一部分非正规金融即民间金融“浮出水面”。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政府部门要严肃查处,以维护社会安定和金融秩序。

调查体会

从调结果得出,针对民间高利贷现象的发生,金融监管出现很多的漏洞,我们必须的彻底整改,消除隐患,高利贷严重影响民间的生活,有效解决高利贷问题我们刻不容缓。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和制定多种措施来减轻农民的负担。还民间借贷一缕明媚的阳光。让民间借贷作为一种融资方式更加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突出民间借贷的重要性。让农民生活幸福安定,不再背负沉重的高利贷包袱。

第二篇:调研民间高利贷现状及解决措施

调研民间高利贷现状及解决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以及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的影响,民间借贷市场更趋活跃,呈现出借贷规模扩张化、借贷用途多样化的特点,对金融业的影响日渐加深,已引起社会尤其是金融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调查范围

此次调查范围涉及72个联社,686个基层农村信用社所服务的1280个乡(镇),22278个行政村

二、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采取多种形式,主要包括:一是召开调查会,邀请熟悉情况和有经验的人员开会座谈,借以取得有关情况和信息;二是采取实地考察走访的方法,走门串户用拉家常的方式取得第一手材料;三是采取书面咨询的方式,向农民群众发出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按要求将实际情况逐一填写,然后统一收回分析研究,为掌握全省“民间高利贷”的真实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调查结果

经过抽样调查发现,全省有27个县(市、区)、136个乡(镇)、1688个行政村存在程度不同的“民间借贷”。有93643户农民参与“间借贷”活动,占全省总农户5927286户的1.62%。借款总额约为19687万元,占全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4229872万元的0.46%。“民间借贷”的一般金额在5000元到20000元之间,借款最高月息为80‰,借款用途形式多样,主要有经商办企业、资金周转、婚丧嫁娶、求医治病、孩子上学、买房购车、赌博等。这次我们通过深入农户与农民的谈心和沟通得知,极个别地方也存在放贷者在追讨债务过程中出现很多因为高利贷被逼抵押房屋、东躲西藏远离家乡,甚至有被残忍杀害的现象。这说明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诚信缺失的环境下,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调查分析民间借贷的成因

(一)大量闲置资金诱发民间借贷.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21元比1999年增40.02%,年均增长7.2%。

2、全镇30万外出务工劳动力每年获得劳务收入达6-8个亿右。

3、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在岗职工年收入11689元,比1999年增106.3%,年均增15.8%。

4、乡镇居民本有存钱防老的习惯,2004年全县金融机构个人存款余额高达43.6亿元,其中定期存款32.64亿元。

5、近几年国营企事业单位改制,一些职工的改制补偿金少则一二万,多则五六万以上,大多投入了民间借贷市场.(二)利益诱惑,激活民间借贷。

1、银行系统存款利率连续调低。自1997年以来,储蓄收益率大降。目前,一年期居民储蓄

存款利率为1.98%,税后利率实际为1.68%;从2003年10月份起,储蓄存款利率减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5.4%,实际存款利率为-3.72%;征收20%利息税,使储蓄收益跌至底线。

2、民间借贷的利率较高,最少也超过银行的年利率,一般为10%,有的甚至高于40%。

3、出借方和借款人双方看起来实现了双赢。借款人认为借款比银行贷款来得快,在短时间内筹集所需资金,即使利息高于银行贷款利息,但可以应对稍纵即逝的商机,仍有利可图。出借人认为,民间借贷银行存款收益高,可以不缴银行存款必缴的利息税。

(三)信贷门槛过高助长民间借贷。

1、信贷体制问题。一是银行贷款遵循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三原则,要求贷款人提供相应担保,或资产抵、质押。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目标为控制信贷风险、防止坏帐比率上升。增发信贷不但不能带来直接收益,反而可能诱发更大的金融风险,不如少放贷甚至不放贷。

2、地方发展问题一些县不是老少边穷库区县,国家安排的重大项目均未考虑这些县,县内缺乏好的贷款项目,致使金融部门投资方向缺失。

3、国家宏观调控。近年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到位,人民银行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剧银根紧缩,控制信贷增长过快势头,导致信贷资金供给趋缓,金融机构被迫收缩信贷规模,压缩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4、市场因素问题。一方面,国家为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等过热行业投资,收缩信贷规模,另一方面,原材料、动力、燃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原本很难获得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资金差口增大。

(四)金融监管不完善纵容民间借贷。

1、近两年金融体制改革,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不再对企业融资行为进行监管,民间借贷因此处于自发状态。

2、新成立的银监部门主要负责对银行业实施监管,其管理权限中未明确监管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成为客观上的监管“盲区”。

3、金融管理属条条管理,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机构及职能。民间借贷在各方面的默许之下滋生并蔓延开来。

(五)民企形象模糊成全民间借贷。

1、个体经营户、中小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和口碑相当不错,一旦放出口风,许诺付给若干利息、按时偿付本息,亲戚、朋友或熟人就会主动甚至托关系把钱送上门来,有的唯恐借款人拒借。

2、民营企业对银行的贷款需求表现为“急、小、多”,给银行业带来的是业务量大、风险大、管理成本大。

3、民营经济信用透支严重,银行不敢轻易放贷。一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二是生产状况欠佳,家庭化管理模式,技术力量整体滞后,产品销售市场不稳定,前景难以判断。三是改制企业曾给金融部门造成过巨额贷款无法收回。四是恶意偷逃债务,个别民营企业主只想贷款。五是民营企业的权益缺乏有效保护。

五、针对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所提的建议

由于民间借贷游离于国家宏观调控之外,借贷行为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小,随意性特征明显。因此民间借贷存在着大量风险。这些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性风险。县域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素质较差、财务体制不健全、信用等级低等问题。同时,县域大部分民营企业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的收购和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这就注定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效能相对低下,赢利能力差。

这也是正规金融信贷难以注入资金的主要原因。因此,随着民间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张,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民间借贷的主体,从而资金的风险系数增高,经营性风险因素也呈上升趋势。

对于出现着这种问题,我认为,第一,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根据我国有关经济法规的规定,人民银行对全国的金融业有监管的职责。而对民间借贷进行有效的监管,则是基层人民银行的职责所在。当前对民间借贷监测存在的问题是,借钱者认为“借钱不光荣”,不愿意向外透露借贷信息,如城镇个体工商户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和信贷投入,而县域各国有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几乎没有发生,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后资金也非常紧张,因此只好转向民间借贷,但在实际选监测点进行监测时,监测到的户数极少。再如: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日渐突出,在银行贷款无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也加入到民间融资的行列来,而且资金额比个人借贷更大。但在深入企业调查时,明知企业有民间融资行为,企业却不予承认,所以也就无法统计。同时,债权人也坚持“财不外转露”的思想,不愿向外透露借贷信息,实际监测大多采用侧面打听的方式,加大了监测的难度。对此,基层人民银行一方面应该耐心宣传国家政策,讲明监测与个人财产和借贷行为无关,并对个人资料严格保密。另一方面让群众明确在什么情况下民间借贷行为受国家法律保护,并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金融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适时对那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产品有市场竞争能力,能够还本付息的企业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其合理的资金需求。第二是努力改善服务水平,利用现代技术为居民提供简便、快捷的存款服务。第三是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在向大中型企业或大项目倾斜的同时,也应该适当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以缓解资金供求矛盾。第四是人民银行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引导,要设立支农贷款比例、农户贷款发放量、发放户数和资金回收率等若干指标,加大信用社支农服务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力度。五是金融部门要创造条件,积极开拓融资市场,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从而规范企业行为,同时也为投资者正确地把握投资方向提供稳妥的金融条件。

2、是民间融资的高利率导致了资金成本风险。目前,县域民间融资的利率大多呈高升趋势,有的利率已远远超出了当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借款方的实际承受能力,加重了资金借入方的成本支出,获取利润的空间被压缩或亏损;但对于资金的供给方来说,利率高,能够为其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然而过分追求资金的效益性,却忽视资金的安全性,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针对存在着这种问题,必须加以重视。我个人认为,银监会应切实担负起金融监管职责,制止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金融监管部门应制订严格的管理规定,给予民间金融一定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对自发形成的有组织的金融活动加强监管,避免“金融**”;同时也要坚决保护合法的借贷活动,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在继续改革和完善正规金融的同时,让农村一部分非正规金融即民间金融“浮出水面”。

3、是民间融资的程序简化导致了道德性风险。民间融资方式程序简单,且极不规范,决定了道德性风险的存在。民间借贷之所以被推崇,主要是受资金需求方无可供抵押或担保的标的物所致。同时,民间融资的供资方并没有一套类似于银行业机构的信贷管理办法,对资金的借人方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管,一旦借入方以此来诈骗钱财,将给资金供给方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个人观点认为,国家必须制定民间借贷法律规范。1.明确民间借贷出借金额、管理机构.规定只要是有利息收入的,必须到管理机构进行登记,纳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2.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和办法,正确引导民间借贷行为。鉴于目前民间借贷普遍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国家或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规》或《民间借贷管理办法》,以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借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同时,对一些乘人之危而攫取高额暴利的高利贷者则坚决予以打击、取缔,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4、是民间融资的高利率导致了民间融资缺乏法律保障,存在制度性风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还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如果公民之间的借款没有约定利息,贷款方就无权收取利息。而当借款人决定不归还借款时,出借人往往也不依靠法律手段去解决。他们习惯于雇佣社会上的无业青年以暴力的方式逼迫借款人还钱。这种行为在不少地方出现了导致借款人死亡的情况。

针对出现暴力现象的发生,必须强化金融和法律知识宣传,正确引导民间借贷健康运行。首先是在办理手续上,要引导其按照银行办理贷款的程序,有凭有据,大额度贷款实行公证,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其次要引导民间借贷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上,防止用于非正常消费。此外,政府部门应妥善处理好社会上的待业青年。当借款人不能返还借款的时候,出借人会把目光盯向这些青年,以暴力的方式逼迫借款人还钱。而在逼迫的过程中,很容易引发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因此,政府部门应尽力对这部分青年人做好就业安置工作。

六、结论

对此,从调查结果得出,针对民间高利贷现象的发生,金融监管出现很多的漏洞,我们必须的彻底整改,消除隐患,还民间借贷一缕明媚的阳光。让民间借贷作为一种融资方式更加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突出民间借贷的重要性。

第三篇:农村环境现状及解决措施

农村环境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 要:从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出发进行深入分析,而后有的放矢,针对于这些成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对策 引言:面对日益凸显的农村环境问题,我们要积极关注并倡导新型农村建设,着手保护我们美丽家园。

正文: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活动中科技成分的含量也越来越高。同时,农业生产活动也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因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农村整体生态环境亟待治理。主要原因是人们素质提高速度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人们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其次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强,爱护环境自主性不够强烈。再者,不少工业基地转向农村,虽然给农村经济环境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也直接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这种污染随着农村地处偏远,监管手段不力等情况的出现,呈现出更为直接的环境破坏性。另外,他们只顾眼前经济效益,不惜代价开采自然资源,不顾环境保护,肆意排放污染物。农村生活污染严重,“脏、乱、差”现象普遍长期以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未引起根本重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在一些农村呈现出“围村、塞河、堵门”之势。“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农村居民环境的真实写照。这些严重的污染现象,直接威胁着广大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家庭作坊式污染严重近年来,乡镇 企业 异军突起,乡镇工矿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剧增,目前已占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50%左右。另外,农村规模化工业企业相对较少,大多是分散式的家庭作坊加工业。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这些污染物大多数得不到有效处理,仅少数作为农业生产有机肥源利用,且大多数沿袭传统堆肥方式,畜禽粪便往往堆放于居所四周、村口等处,不仅污染环境,又影响村容村貌。水污染日趋严重,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地表水近年来上游入境水量不断减少,本区域内每年从城市、农村、工矿、企业排出来的污水达万万立方米,已使河流水体水质超过了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目前部分农村饮用水污染也比较严重,一些农村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污染因素的影响,村镇饮用水水源地卫生设施差,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居民饮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农村简易自来水厂,多数水处理工艺流程落后,设施简陋,输水配套网系统老化,二次污染的隐患也比较突出,生活给水水质难以得到保障。农用化学品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近年来,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大部分农村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大,农用化学品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质量退化,部分地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因素增加,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通过地表径流或淋溶等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是河流等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不高某些村干部只重视抓 经济,对农村环境保护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目标制定较软,治理措施不得力,个别村还认为农村环境要彻底治好不可能,干劲不足,单单等待上级政府资金补助。村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低,缺乏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缺乏创造性。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仍未完全确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治型法律秩序仍未被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型法律秩序所代替。尤其是大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给以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再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宣传力度欠缺,农村环保法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从而出现了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采发展经济。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这些干部的地方保护主义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虽然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印发《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借以保障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来源,并且也有诸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导》、《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相应条文法规的出台,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还是难以阻止农村环境的恶化。为此,我们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遵照国家有关 法律 法规,结合农村保护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规范、条例和制度等。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广应用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根据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现状,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结合各县(市、区)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一批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此外,我们要注重绿色科技的发展。目前已经在全球呈现出繁冗的成长局面,对于我国农业而言,更是亟待更多、更环保的技术出现。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目前存在的农村环境问题,着力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如果相应的农业辅助生产工具即便在过度使用的状况下也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自行降解,就会极大地维护生态平衡,缓解农业生产过程带给环境的压力。针对这一方面,首先需要有关部门以及政府的支持,同时还应当调动相应的研发力量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县级监测站的常规监测能力建设。督促各级政府和重点 企业 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必要应急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农村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加快县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机动性执法、现场取证、通信联络、信息处理、快速反应等配套执法能力。改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和条件。加大农村基层环保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归根结底,是要将相关的政策制度落实到位。无论是对于资金政策还是技术或者直接的管理政策,想要落实到位都需要自上而下所有牵涉的部门统一采取行动,并且注意在深入农村的过程中采取农民工作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展开落实行动。

地球只有一个,家园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的调整工作路线,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为了我们子孙后代,也为了我们自己,让我们一起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我们美丽的农村,携手共创美好家园,为地球留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

曾立扬

第四篇:神木水资源现状及解决措施

神木水资源现状及解决措施

水是生命之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时一刻也离 不开水。水占人体所需能量的95%,因此水的质量也就是人们健康的质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

而现如今“百强县”的神木正面临水资源匮乏的危机。自来水供应不足,这也就使得高层居民的水龙头出现罢工,经常会有连续几天都滴水不漏的现象,在夏季更为频繁。据悉,在神木县华山桥附近的居民总是会排着长队在河沟里挑水,以此来补救生活饮用水。自2010年起至今,每天总是会有一批不得不到山沟里挑水的居民。但他们挑来的水质并不能保证水质,完全是为了喝到水、有水,而不得不自己行动的。再加上人们虽然总是会缺水,但并未意识到水资源的珍贵,而是一味的浪费。政府大量开发新工程,这就使得神木瑶镇乡过境河流、黄河一级地段河流、秃尾河上游等都纷纷成为神木县调水的对象。但如此多的水源并未令人欣喜。相反,其水源还是会供不应求,而水质又是人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水有了,那么水的浪费也就加大了。工业用水大增,污水大量排放,水资源的需求得到缓减,但迎来的是低劣水质对居民用水健康的威胁。对于水质,作为神木镇的居民,我深有体会。就我们喝的水来说,不仅会有许多杂质,还会伴有浑黄的水色。还会在水龙头的不断涌流之下,看到许许多多水中不该有的泡沫。水放的稍久一些就会有难闻的味道。为了少喝一点杂质,大家都将水放一天才饮用,那样做会使多多少少的杂质沉淀下去。但这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即使是水煮沸了,其味道也是令人难以下咽。

据居民介绍他们那一带自来水会有持续的浑浊发黄而无法饮用。但神木县的居民并未由此得到教训,而是不断地浪费,不断地排污。

对此,神木政府也做了相关措施,但政府的措施主要还是为了解决水源。因此,居民用水安全并未得到完善。

本人认为,作为一个“百强县”,我们不仅要带领人民群众走上致富之路,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健康做一份保险。因此,要让人民群众身上流着干净的血液,政府就得加大对水质的完善。发动人力物力,利用优良的净水消毒技术来改善水质。再者要对已经开发的地区和工业基地等有污染排放的地方进行管理,督促他们将废水、废气优化排放。家庭用水集中排放处理,以此来解决水污染问题。

我们要积极倡导大家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增强居民对水资源珍贵的认识和保护。只有大家明白了节约的意义,积极行动起来,那么我们的生活用水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样,我们就会为自己的健康添一份保障。

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的健康而共同努力奋斗。

第五篇:中小学教育现状及解决措施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因此,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比例较大的国家,这也就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地位,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这急需我们解决,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下面就从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几点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育 问题 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教育的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其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而软件资源主要指师资)的不平衡。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平衡、川区教育与山区教育的不平衡、城乡教育的不平衡等方面。而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制度所为。以“城市中心”和“中心城市”为价值取向的制度性不平等是造成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一个人为因素。

第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生产力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方面的硬件建设和师资投入。

第三,某些基层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非不能也,不为也”。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才能见效的工程,不进行长远的布局和打算,重点不重面、以点盖面,既会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这种不平衡。久而久之,这种不平衡的因素便会不断积累和加大。

第四,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和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把神圣的教师岗位仅仅当作谋生的职业,自然就削减了对教育事业投入的积极性,造成师资质量下滑,这是深层意义上教育资源丧失的表现。

五是基层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很好地坚持原则办事,对个别人搞特殊化,这严重影响了师资的合理布局和分配,为当地师资资源的不平衡添加了人为因素。

(二)教师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教师专业学科人数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缺少专业人才,教育行政部门手头无人可配。而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所教课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如美术专业教师代语文课,体育专业教师代历史课的现象就很普遍。

第二,部分农村老教师是以民教的身份转正的,并未接受过专业学习与训练。这些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较单一,缺少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已习惯了“我讲你听”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新课程改革,大多缺乏热情;还有的教师入职几十年,思想观念老化,知识结构单一。

第三,教育腐败在个别地方问题突出,比如正规师范大学专门培养的高中老师回生源地教书,却可能因为没有背景,没有金钱贿赂而被安排小学任教,这一方面造成教育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却由于二流专科学生进入初高中任教而造成教育的极端不平衡,从而使教育的神圣感贬值,教育无用的消极反面在舆论中影响巨大。

(三)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存在问题

第一,应试教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具有积极因素和继承性,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早已全面实施,但是还会用考试的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知识运用能力,而国内很多教师和家长将应试教育的作用全盘否定,不能正确区分、批判、继承应试教育的合理内核,这也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

第二,教育具有一定的个体逐利性,比如当读书不能改善生活质量的时候,一些人就会放弃接受教育;很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人们认为教育就是为个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这种逐利性使人们过于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其品质的养成,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化,使教育产生与预设不符的结果。

第三,素质教育涵盖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等各个方面,然而一些教师却将素质教育当成第二课堂,认为素质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三个绩效考核对象,即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对学生素质量化性考核、学校绩效考核,这就使教育结果具有一定的绩效化特征,那么在教育过程中也必然存在违背个体意志的现象,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加上素质教育的经济、社会支持、家庭环境支持、学校教育支持等基础不实,教师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利益制肘性,影响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深化和实施。

二、解决策略

(一)关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第一,规范教师聘任制度。各学校要按照核定的编制数和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合理地设置各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行校长负责下的教师聘任制。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招聘原则,在具有教师资格的人中择优录用,吸收和聘任一些新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第二,从源头上尊重优秀人才,选拔聘任择优录取,坚决杜绝完全不以能力为区分,而走后路,找背景,分配到何地任教明码标价。这种对教育的侮辱,在教育的净土上腐败糜烂,是某些县市教育领导层最该坚决整改的问题。

第三,增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县、乡的经费投入力度,以发展经济为牵引,带动对教育的投资,同时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近几年的学历达标、学历提高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高,但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他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创新等方面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更新和提高。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加强培训基地即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选拔一些思想进步、业务精良、教学理念先进有创新精神(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共享制,在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教育局提名或教师自愿报名,鼓励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1~3 年,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在农村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同时,可选拔确定一批优秀教师组成名师团,在全县范围内巡回讲课,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重点扶持,引领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交互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联合周围的若干学校建立学区 ,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与专家对话等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电教设施、网络教学、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搭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提高的平台,跳出县域教育的小天地,汲取外界成功教育的精华,打造现代教育的辉煌。把握身边的教育财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作用。通过本校优秀教师的带动与参与,搞活校内教学教研,不妨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实行教师讲座式教学,即教师定教室、学生选择教师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评价一个地区的教育,是对该地区的总体教育水平而言的。因此,搭建交互平台,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去粗存精,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提升全县的教育质量,共同畅想优质教育的宏伟蓝图。

第四,硬件、软件建设项目要向资源短缺的乡村和山区学校倾斜。

第五,建立合理的师资分配和流向制度。坚持制度办事,不搞个体特殊化,不能人为地制造不平衡因素。通过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快速高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关于教师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一,通过提高待遇,扩大用人渠道的方法,从各领域招考人才,以充实教育,丰富专业学科门类。

第二,将现有的教师进行合理分布,以避免整体专业结构不均,个别地区相同专业人员扎堆的现象。

第三,形成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

(三)关于素质教育

1、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我们应重新科学审视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小学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素质教育旨在提倡教育应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相适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健康成长,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进而发展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减轻小学生学习负担落到实处,将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脱出来,避免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其心理机能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可结合小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积极创建健康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其次,学校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多样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良好发展。再次,小学教育的考试是基于继续学习的需要,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是基于激励作用的需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基于导向作用的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在素质教育中,考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以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应将考试作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寻找自身优势和不足的方式,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2、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当前,很多地区都存在着教育政绩观的误区,地方政府以及人大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和学校的评价考核、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考核等,基本上都以升学率为标准,这不仅对学校校长和教师带来了一种错误的压力,还可能会导致应试教育再次滋生并趋向合法化,最 终造成小学教育的扭曲,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教育部门应自觉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带头作用,以素质教育业绩为导向,制定完善、合理、科学的考核标准和监督制度,保证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据相关数据统计,当下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低于20 年前的世界平均水平的4.8%,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9%。虽然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而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下,还存在着资金分配不合理、使用效率低等现象,这些都导致中小学教育发展不充分。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应将现有的相关教育经费的规定和法律执行好,为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条件,使其能够集中精力推进素质教育。另外,从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经济水平现状来看,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积极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不断拓宽投资渠道,提倡全民教育。

4、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一种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如果从社会职业工作看教师这个职业,那么教师首先要完成组织目标,才能将自身的工作价值、生活趣味性体现出来,而离开了学校这个组织,就失去了社会地位,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育具有一定利益制肘性,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绩效指标,而忽视了学生素质发展 的整体性、内隐性和后效性,影响学生成长。事实上,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教学的核心,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也应加大培训力度,给教师更多学习的机会,发展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每个教师都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使他们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通过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龙祥.浅谈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1(15).[2]何汉耀.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 理,1991(06).[3]朱晓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对农 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探析[J].青春岁月,2011(04).[4] 方恒妃.“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有关中小学教育的研究[D].浙江师 范大学, 2012: 22-56.[5] 杨建锋, 袁朝晖.基于九年制素质教育模式下中小学教育空间与教学 方式的关系研究[J].华中建筑, 2012(5): 157-160.[6] 陈坤华, 李晓霞.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化的障碍及其超越[J].湖南科技 大学学报, 2012(1): 170-173.[7] 王 玲.建构主义视角下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 2011(9): 24-25.

下载调研民间高利贷现状及解决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研民间高利贷现状及解决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利贷调研报告(共)

    高利贷调研报告(共7篇)第1篇:调研民间高利贷现状及解决措施调研民间高利贷现状及解决措施近年来,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以及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的影响,民间借贷市场更趋活跃,呈......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中小学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培养兴趣爱好的黄金时期。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

    高利贷与民间借贷的关系及其发展情况

    07电子商务姓名:陈文娟学号:20074205055 高利贷与民间借贷的关系以及发展情况分析 一、高利贷与民间借贷的关系: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

    解决措施

    “腾退”不是清理超标办公用房的句号,必须避免“为腾退而腾退”的形式主义做法,让老百姓感受到“腾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前,各地党政机关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取得很大进展......

    潞江坝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

    www.xiexiebang.com 目录 摘要.........................................................................................................................I Abstract......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合集5篇)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解决措施论文5篇范文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设置,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是要普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乐于助人、乐于探究、乐于学习的好少年是九年义务教......

    成思危:中国当前民间高利贷问题相当严重(精选五篇)

    成思危:中国当前民间高利贷问题相当严重 中新网(微博)太原9月26日电 (任丽娜) 26日下午,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成思危,在第六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