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潞江坝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
www.xiexiebang.com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序言................................................................................................................................1
一、潞江坝民族概况...................................................................................................2
(一)潞江坝简况....................................................................................................2(二)主要民族的文化特征....................................................................................2(三)民族特色文化及传说....................................................................................3
二、潞江坝民俗旅游现状...........................................................................................4
(一)潞江坝民俗旅游现状....................................................................................4(二)潞江坝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5
三、潞江坝民俗旅游发展的潜力...............................................................................5
(一)资源潜力........................................................................................................5(二)市场潜力........................................................................................................6
四、潞江坝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7
(一)政府引导规划实施........................................................................................7(二)突出民族文化特色........................................................................................7(三)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水平............................................................................7(四)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8
五、潞江坝民俗旅游开发构想...................................................................................8
(一)各民族节庆合作............................................................................................8(二)进一步主要民族风情园................................................................................8(三)线路设计........................................................................................................9(四)开发与保护..................................................................................................11 结 语......................................................................................................................14 参考文献......................................................................................................................15 致
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www.xiexiebang.com
潞江坝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
要
我国历史文化,悠远文明,民族众多。随着民俗旅游的不断开发和发展,以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业也正在开展得如火如荼。民俗旅游增长较快,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乡村旅游尤为突出,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潞江坝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其了解分析总结了从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民俗旅游
风情园
线路
潞江坝
I www.xiexiebang.com
Lu Jiang Dam Folklore Tourism Analysis
Abstract China's history and culture, distant civilizations, many people.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olklor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the tourism industry as a tourist attraction is also being carried out in full swing.Folklore Tourism grew rapidly, especially for minorities, especially rural tourism, but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In this paper, folk Nujiang statu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roug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lysis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and made from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Key words: Folklore Tourism Style Garden Line Nujiang II www.xiexiebang.com
序言
进入21世纪,旅游业成为了全世界最热门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在我国各式各样的旅游方式开展,已成为焦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可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带薪休假制度和法定节假日等相关政策的实行,各地区旅游频率增强,特别是以民俗旅游为主。
全国而言,许多民族文化失去特色,影响民俗旅游的吸引力,项目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个性吸引力。特色民族文化的宣传发展,对促进潞江坝地方性旅游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加快旅游市场进程化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就潞江坝来讲,从各方面资料文献来看基本一片空白。在此,潞江坝各村各寨都比较重视对本区域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民俗旅游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出版一些介绍当地民俗的VCD和书籍。在政府的倡导下,大力宣传发展民俗旅游,鼓励发展民俗接待专业户、民俗接待专业村。但是现在各村各寨的“民俗旅游”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俗旅游,或者说是较低层次的民俗旅游。
潞江坝,人称是“太阳与大地拥吻的地方”。一曲《富饶美丽的潞江坝》唱热了一片土地和几代人的心扉。人们形容潞江坝的富足是:“头顶香蕉,脚踩菠萝,跌下去还能抓到一把花生”。这里江面宽阔,江水平静,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炎热,是种植热经作物的天然温室,一年四季瓜果飘香。
这里,各兄弟民族和谐共存、团结繁荣,共同孕育潞江坝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并保持了各自的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组合。傣族的象脚鼓舞、傣戏、泼水节、百家饭、傣锦、丢包,傈僳族的阔时节、刀杆节、三弦舞、三杯洒,德昂族的水鼓舞等民族歌舞、节日和民俗异彩纷呈,彝族的火把节、大钹舞。每逢节日,各民族载歌载舞,庆祝自己节日,歌唱自己的美好生活。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唱着优美的歌谣,走进歌谣里那美丽的世界,陶醉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情。
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旅游成为旅游的三大系列产品之一,而少数民族地区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更是引来了众多的观光者。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潞江坝的民俗旅游开展也具有别具一格的意义。
www.xiexiebang.com
一、潞江坝民族概况
(一)潞江坝简况
潞江坝位于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大峡谷中,横断山脉滇西纵谷两端,由怒江河谷的一组冲积扇和高黎贡山,怒江山麓低海拔台地构成,包括保山市隆阳区西南部的潞江、芒宽、道街、蒲缥、杨柳四乡一镇,63个行政村(办事处)。国土面积20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它的辖区西至高黎贡山顶,东至潞江,北至上江,南至腊猛。而当地一些少数民族则习惯把西至高黎贡山山顶,东至道街沿江的村寨,北至芒宽上21公里的栗柴坝,南至潞江乡白花村这一区域称之为潞江坝。如今,不少旅游宣传册子,都这样来划分潞江坝的地界,并形象地将潞江坝的神韵归结为“一山”(高黎贡山)、“一江”(怒江)、“一坝”。潞江坝是少数民俗聚居地,以汉族为主,这里聚居着傣族、傈僳族、苗族、德昂族、彝族、回族、白族、佤族、满族、纳西族等。在少数民族中,又以傣族、傈僳族、德昂族的人口较多为主,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潞江流域。
2005年隆阳区少数民族人口11.48万人,占总人口的13.44%,世居少数民族人口为:彝族38534人,白族35274人,傣族19426人,傈僳族8881人,苗族4199人,回族3628人,满族1289人,德昂族955人,佤族392人,纳西族84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57‟,比上年上升1.67个千分点。①
各兄弟民族和谐共存、团结繁荣,共同孕育潞江坝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并保持了各自的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组合。
(二)主要民族的文化特征
1、傣族
傣族文化无处不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对傣族文化的深刻影响的特征,恰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傣族生态文化能够把道德原则与自然原则统一,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协调的状态,因为周围环境的事物都有存在的意义,不应给予过分的伤害。一切物事皆有情意,鸟语花香、蝉鸣水流、草木荣枯,乃至风云变幻都自有其内在依据,人类不能强行制止对抗它们,“只能采取适可而 ① 保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05年年鉴
(七)概况—隆阳区 www.xiexiebang.com
止、和谐相处的准则,因为自然界如果受到严重伤害,某些自然事物的灭绝,必然会导致人类生存陷入到某种困境之中”。所以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2、傈僳族
傈僳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音乐上,多声表现手法不仅出现在各种民歌中,也出现在乐器中,如其布厄、达提吐、阿其诀列、葫芦笙等。民歌的多声部几乎都在领唱之后出现,不仅有二、三声部,还有四声部的合唱。他们在演唱民歌时,常用喉部颤音润腔,这种独特的颤音形成傈僳族民歌特有的演唱风格。1950年以后,音乐工作者在对傈僳族民间音乐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改编、创作了不少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如歌曲《阿克吉》、歌舞音乐《琵琶欢歌》等。
3、德昂族
德昂族有一种良好的尊重长者的社会风尚,在家庭内,长辈抚育幼辈,幼辈尊重长辈是习以为常的,他们对社会上的老人也同样地尊重。因此,每当过年过节时,年轻人都要把家 里最丰美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人以表示敬意。对于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当他们无力耕种田地时,亲戚们要无代价地替他下种和收割。
(三)民族特色文化及传说
1、傣族水文化
正因越人滨水而居,使得傣族文化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说到傣族的水文化就想到了泼水节,它的来源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流传较广的是:在古时候有个凶恶的魔王称霸天界和人界,欺压掳虐,无恶不作,强娶了7个美丽的姑娘做妻子。最小的一个叫楠粽布为了除去这天界与人界的大恶魔,设法了解他的弱点,在他喝醉的时候从魔王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将魔王的头勒下,滴下的每滴血都变成一团火,楠粽布赶忙把魔王的头抱起来,这样火才不再烧起来。后来楠粽布回到人间,但她仍浑身血迹,人们为了洗掉她身上的污血,都向她泼水,污水被洗干净了,楠粽布又幸福的活在人间。后来楠粽布死了,人们为纪念她,于是每年过节,他们就互相泼水,用洁净的水冲去身上的污秽,迎来吉祥的新年。这便是泼水节的来源。
2、傈僳族酒文化
②② 摘自 胡绍华《傣族风物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5.www.xiexiebang.com
傈僳族好酒善饮,每至秋后,家家煮酒,寨寨飘香,突出的便是酒文化。至亲密友见面,爱饮“合杯酒”,即主客两人共捧一大碗酒,互相搂着脖子或肩膀,脸贴脸,同时共饮,表示两人同心之意。傈僳族的刀杆节是最热闹的的节日,其项目主要是“上刀山,下火海”,顾名思义,就是跳过堆登上刀杆。相传明朝时,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到云南边疆安边设卡。他体察民间疾苦,帮助傈僳人发展生产,使他们过上了好日子,因此受到傈僳族人得爱戴。后来,王尚书遭奸臣所害,不久传到栗粟族的所有村寨,人们为了给他报仇,就把他遇害的日子定为操练武功日。每年的这天,练武者要苦练本领,传授功法,代代相传就成了刀杆节。
3、德昂族的孝文化
德昂族有一种良好的尊重长者的社会风尚,在家庭内,长辈抚育幼辈,幼辈尊重长辈是习以为常的,他们对社会上的老人也同样地尊重。因此,每当过年过节时,年轻人都要把家 里最丰美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人以表示敬意。对于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当他们无力耕种田地时,亲戚们要无代价地替他下种和收割。别具特色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加之他们的服饰与民间流传的美妙动听的故事紧密相连,更给予人们神奇和深刻的印象。
德昂族的泼水节和傣族的有所不同,其相关传说也有所不同,相传在古代,一位寡妇省吃俭用,辛苦把儿子抚养成人,最后瞎了。儿子见母亲瞎后不像能以前那样干活,很不满,经常打骂她,一年清明后第七天,儿子上山砍柴,看见小乌鸦找回虫子喂一只老乌鸦,被感化了。母亲死后他痛哭不止,把妈妈埋在树下,用长刀在树下刻了阿妈的像供奉在家里,并每天忏悔。每年的清明后第七天,他都用清泉洗像,这天逐渐成为德昂人的泼水节。
④
③
二、潞江坝民俗旅游现状
(一)潞江坝民俗旅游现状
1、主要市场来源
潞江坝是隆阳区最为出名的地方,无论从经济上,景色上还是民族风情上都在区内占主导地位,从而也引来了较多的旅游者。而旅游者基本是以滇西地区的旅游者为主的省内市场,也有少量的全国各地的游客以及海外游客。呈现“以省 ③④ 摘自 王全成《滇味文化》 时事出版社 2007.12.摘自 王全成《滇味文化》 时事出版社 2007.12.www.xiexiebang.com
内市场为主,省外市场具有一定规模,海外市场规模较小”的客源市场格局。
2旅游者消费行为
顾名思义,就是旅游者为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欲望而产生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旅游动机。在坝区内,旅游者基本上是以观光、享受百家饭,分享各民族风俗文化、感受各民族生活方式为主的旅游消费。
(二)潞江坝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潞江坝处于高黎贡山与怒江峡谷高山纵谷地带,山高谷深。虽然有320国道通过,新建高速路和铁路也在进行中,但总体来说交通道路普片较差;坝区财政收入水平较低,财政困难,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严重短缺,而且坝区是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经济以农业为主,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有限,因此接待项目如旅馆、招待所、接待机构相对较少;相关民族文化特色的尤物较少;而且从业人员较少,具备高素质旅游工作人员更是寥寥无几。
2、社会形象不佳
潞江坝主要是由少数民族为主,其社会相对要复杂,对外界人士给予一种畏惧感,比如说傈僳人野蛮,傣族人会“放傣”等;加之居民素质不高,治安环境较差,管理力度不够,管理方式不合理等因素,更是加之外界人士对该区的排斥。
3、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旅游者较少
由于潞江坝总体而言交通较闭塞、信息网络技术落后、居民素质不高,以致信息宣传范围较小,内容不确切,不够完整,导致坝区内不仅仅是旅游的封闭现象。从而导致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当然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等吸引尤物不明确也就没有多少旅游者来观光旅游。
三、潞江坝民俗旅游发展的潜力
(一)资源潜力
有人称潞江坝是“太阳与大地拥吻的地方”。一曲《富饶美丽的潞江坝》唱热了一片土地,唱热了几代人的心扉。主要景点景观有:望江楼现代咖啡园、赧亢植物园、芒旦风情园、赧浒白龙潭、摆乐塘变色温泉、大榕树群、三叠水瀑布、5 www.xiexiebang.com
怒江第一滩等。潞江坝居住着汉、傣、傈僳、德昂、回、彝等多种世居民族。
坝区物产丰富,物以类聚,人声隐隐,佳果飘香。乡道走村串寨,采风问俗,世世代代在这块梦幻般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的傣族、德昂族、傈僳族、彝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仪态万方的风姿秀韵,让人心醉神痴。⑤
这将成为旅游者最为期待的,并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欲望。(二)市场潜力
从交通上看,保山机场的存在,320国道通往瑞丽直跨边境,高速路以及铁路的修建,对潞江坝的旅游市场存在着重要的意义。从而旅游者可以比较快捷的来此旅游。2007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460.77万人次,同比增长9.31%;实现旅游收入18.10亿元,同比增长20.27%;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54.77万人次,同比增长9.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85亿元,同比增长20.52%;接待海外旅游者6万人次,同比增长9.1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5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69%。2008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00万人次,同比增长8.69%,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11.1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93.5万人次,同比增长8.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78亿元,同比增长11.45%;接待海外旅游者6.5万人次,同比增长8.33%,创外汇收入1622万美元,同比增长8.14%。2009年1—7月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71.22万人次,同比增长13.0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01亿元,同比增长14.63%。其中,7月份共接待旅游者31.79万人次,同比持平;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3.00%。1—7月全市旅行社共接待团队旅游者29232人,其中海外旅游者329人,国内旅游者28903人。7月全市旅行社接待团队旅游者4524人,国内旅游者主要来自:云南、上海、江苏、北京、天津、湖北、广东、四川、重庆、贵州等。
从时代上看,20世纪末期开始,就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存在着一种享受的思想,即厌倦繁杂的城市生活,而向往幽静的乡村环境,而向往乡村基本上也就是以民族风俗习惯为主要的生活方式。潞江坝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地区,远离城市,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风土民情项目甚多,正符合新一代人得向往。
从大众消费心理看,大众向往的是物美价廉,在坝区内居民用的生产资料基本是就地取材,成本低、投资小、风险小,随之消费较低;风俗活动基本频繁,⑤ 摘自 唐定国《新编保山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www.xiexiebang.com
也算不上是投资,旅游者可以尽情享受民风;就饮食上,各民族人辛勤劳作,米粮菜色都是土生土长,取之做食当然是廉价之物。旅游者在此消费可以说是物美价廉。
四、潞江坝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政府引导规划实施
在政府的引导下,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相关旅游设施,新建公路、铁路等,完善交通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保健、邮电通讯、商业金融、餐饮娱乐、治安交通等),可为游人提供综合性服务;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管理部门与社区、社区与社区、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结合当地的村规民约,建立明确详细的资源保护机制。
也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调动各族人民积极性,引这样各族人能够合理有序的投资开发各种以民俗特色为主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领导,协调发展;政策优惠,加快发展;规划管理,保证发展。
(二)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开发项目以绿色旅游为主,突出民俗文化,如傣族的水文化、竹文化,傈僳族的酒文化等。以地方文化特色来做尤物,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度假旅游,并享受民风民情。渲染欢快、热烈的气氛,雅俗共赏,适应大多数游客的需要,“庆”、“游”、“娱”、“购”、“赏”融为一体;旅游与经贸结合,开展经贸洽谈、以“节”促销活动。
(三)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水平
加强全民教育,坝区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以优良的道德修养从事旅游业;加强当地居民对自身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和旅游活动的了解,建立社区自豪感,要熟识当地历史、风土民情,以便完整的向游客介绍相关民族常识,而且应该用幽默的、抑扬顿挫等语气向游客介绍,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也为旅游市场的开拓和扩大市场来源以及潜在旅游者来此消费和提高回头率;加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围绕“顾客至上”的心理,服务周到,让客人满意而告;让各族人深深理解信誉服人,诚信原则,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对居民进 7 www.xiexiebang.com
行资源保护、导游、解说、后勤和救护等技能的培训,提高资源保护和旅游服务质量。
(四)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
开发一项产品,就要显示出特色,一旦成功,可以继续开发系列产品,抓住该产品服务性的特点,树立起品牌特色。在坝区内的各种有关民俗旅游的设施设备(如风情园)应树立起正确的品牌观念,不以欺诈的行为来获取钱财而达到盈利目的。给予安全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舒适的享受乐趣,感受到独一无二的民风,并以品牌来宣传,塑造潞江流韵的民风主题,会引来更多的旅游者。
五、潞江坝民俗旅游开发构想
(一)各民族节庆合作
有些民族的节日是同一天的,像傣族的泼水节和德昂族的泼水节,都是清明节后的第七天。这样傣族人和德昂族人可以一起欢乐于节庆中,虽然各自意义不同,但同乐是一致的,他们不仅可以相互感受对方的喜庆,也互相学习对方的传统文化,优良作风。在泼水广场也会看到栗粟族人得欢乐,虽然不是他们刀杆节的日子,但他们仍然别具风味,摆起火堆、立起刀杆,也能引来广场上各族人得尖叫欢呼。这样不仅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在各方面上也可以互助合作,发展经济,发展旅游。
装房,是傣族人祭拜的地方,一年四季除了大型节庆外,还会进行一些小型的宗教活动(如万年青花开,奇怪天象出现,村寨忌讳等都会来此聚集),此类也会引来周围不同村寨的各族人来此祭拜,保佑村寨,保佑家人。傣族人也会尽地主之谊,欢迎他们的到来,并给予热情的招待即欢送。
(二)进一步发展主要民族风情园
民族风情园,即以个别或几个民族为文化背景,在一个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并能体现出其设施设备是为接待旅游者和服务于旅游者的功能。以民情的方式热情的款待游客,能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该民族的各种文化。
目前在坝区内已有的风情园最为出名的是芒旦民族风情园,其他大大小小的风情园也具各自特色,但总体来说,从民俗旅游角度出发,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发展潞江坝民俗旅游,从风情园这一产品着手是不可缺少的。
www.xiexiebang.com
芒旦风情园始建于2001年,是潞江乡政府多方筹资50多万元兴建的。风情园的主要标志物是白塔、奘房,周围是浓阴敝日,如亭如盖的大榕树和清逸挺拨的青春翠竹以及成片的甘蔗、香蕉等热带作物。白塔、奘房、榕树、凤尾竹、孔雀舞是当地傣族等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当地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的凸现与标志。主要设施有傣族文化设施、旅游娱乐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到怒江边的旅游公路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芒旦民族风情园的主要涉及到得旅游活动内容丰富,包括节庆活动(以泼水节为主)、风味宴席(傣家各种风味小吃,如撒丕)、听老人诉说民族故事及传说(泼水节的来源、娥并与桑洛等)、欣赏并亲身经历傣族人陀螺文化(热情的傣族人会认真的教你学会怎样耍陀螺)、参加傣族的嘎光嘎央舞(傣族人最喜欢的并最为激情的象脚鼓舞)、倾听傣族民歌演唱(老人们的祈祷之音、卜冒卜少的情歌对唱)等。
潞江镇以小平田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除了南面以存在的芒旦民族风情园,还可以在北面的赧浒投资建立傣家风情园,其主要以傣族的文化为背景,体现傣族的水文化和竹文化,不仅要从设施布局,建筑结构上体现傣族人得风俗习惯,也要注重从业人员的服饰,言行举止上来体现傣族人的热情,还要以特色饮食来让游客感受到傣族的饮食文化。北面还可以以赛格摆乐塘为中心,建立以温泉作为吸引尤物的赛格风情园来吸引游客,再以民族特色(以傣族为主)的接待方式来接待到来的游客,不仅让游客能享受到清泉的安逸,把傣族人当成家人还能感受到归家的感觉。
风情园的建立其目的不单是为了盈利其目的不单是为了盈利,而是要在风情园内集中展示民族宗教、建筑、服饰、饮食、生活习俗等,打造一种品牌来做吸引物,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观光,来此享受生活。
(三)线路设计
即一个或多个旅游区域内的若干景点各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对这些景点游览或活动参与的先后顺序与连接方式,可有多种不同的串联方式,由此产生组合而形成不同的旅游线路。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构成要素及表现却是物质形态,这些构成线路的物质形态就是各种形态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交通工具等。www.xiexiebang.com
从设计内容上讲,基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设计方式,一类是供给方根据旅游市场需求而进行的设计,有比较广泛的实应性,具有满足各层次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另一类是购买方提出要求,而专为其需要进行设计,这类往往含有特殊需求。
在这人称是“太阳与大地拥吻的地方”,当然也需要对其构思旅游线路,来发展旅游业,不管是景色还是民俗。在此笔者构思了以下线路:
1、拥吻之旅—潞江五日游 出发地:保山
目的地:东风桥、小平田、芒旦、望江楼、赧浒、赛格、怒江第一滩 散客价(元/人):698元/人(注:30人成团,团队价可议)。最佳季节:春、夏
第一天:上午8:00乘坐旅游大巴1个小时半到达第一站东风桥,观赏两座东风桥并了解其历史;中午在此处的傣家风味饭店就餐。在此稍休息,乘车往西5公里达小平田,这里是潞江镇的中心,此处可以进行购物、室外活动等。下午5:00准时发车前往南边的芒旦,并安排餐饮、住宿于芒旦风情园内,晚上参加傣族人的民俗活动。
第二天:参加各傣族民俗活动—隆重的泼水节
第三天:上午前往望江楼游览望江楼现代咖啡园,下午乘车抵达赧浒白龙潭,并安排食宿于傣族村寨内。
第四天:早餐后乘车抵达赛格,欣赏并享受摆乐塘变色温泉的拥吻,食宿于赛格园内。
第五天:上午前往芒宽乡拉仑村,游览怒江第一滩,下午返程回保山。产品类型:观光、度假
资源依托:以潞江坝傣族民俗风情为主体,坝区内各景点为陪衬。线路构思:以小平田为中心,以百里怒江为主线,南辐射到芒旦、望江楼、北辐射到赧浒、赛格、芒宽,形成一条沿怒江旅游带。
2、芒旦之旅—傣园三日游 出发地:保山 目的地:芒旦风情园 www.xiexiebang.com
散客价(元/人):298元/人(注:15人成团,团队价可议)。出发日期:按游客意愿安排
第一天:上午8:00乘坐旅游大巴2个小时到达芒旦风情园,游览园内风景,了解傣族习俗,历史演化,享受饮食风味。
第二天:参加泼水节,奔放的取乐。
第三天:上午欣赏傣族歌舞、傣剧表演,下午购物并返程回保山。产品类型:度假
资源依托:潞江坝傣族民俗风情,园内各景点为陪衬。线路构思:单点旅游,芒旦风情园。
3、傣园温泉情—赛格三日旅 出发地:保山 目的地:赛格风情园
散客价(元/人):298元/人(注:15人成团,团队价可议)。出发日期:按游客意愿安排
第一天:上午8:00乘坐旅游大巴2个小时到达赛格风情园,游览园内风景,了解温泉形态,历史演化,享受饮食风味。
第二天:享受温泉之柔,感受神仙之欲。
第三天:上午自由活动(购物、棋牌娱乐、休息等),下午返程回保山。产品类型:度假
资源依托:赛格摆乐塘变色温泉,园内各景点为陪衬。线路构思:单点旅游,赛格风情园。
以上线路设计符合了设计内容的两种类型,是根据潞江坝区内的各个景点及主要民族(傣族)的民俗文化来设计,行程紧扣“舒适”二字,内容强调有效性与合理性,是可行之举。
(四)开发与保护
开发与保护是每个旅游区、点必不可少的,无论是观光、度假旅游区都少不了开发阶段和全程保护。潞江坝物产丰富,以少数民族为主,气候炎热湿润,有怒江南北穿过,在隆阳区乃至整个保山市,这里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区域。
保护是前提,资源是基础,市场是动力,发展是导向;“资源投入,知识投 www.xiexiebang.com
入,资金投入”多渠道营力;“循序开发,滚动发展”运作。
1、在潞江坝要开发民俗旅游区,旅游资源开发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难点,需要坝区人民合力开发,要抓住现有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合理实施开发战略。从坝区内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来分析开发规划体现在以下原则⑥:
(1)将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规划置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考虑,列入区域规划,依据旅游业在规划区域中的地位,确定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规划区的基础设施及协作产业群,合理地规划潞江坝民俗旅游低于中和体的建设发展。
(2)依据开发区的民俗文化资源结构特点和区位、客源市场及变化,按地域分工、协作原则,确定开发主题、开发序位、开发规模、开发层次。
(3)依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向协调统一的原则,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发挥开发对象的环境美与和谐美协调,使开发后建成的旅游吸引物能保持原有特色、主题鲜明、功能多样、环境和谐,选准资源开发突破口,做到投资回收快,经济效益好,旅游地持续协调发展。
(4)潞江坝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规划,要突出个性、发挥特色、避免竞争;体现合理发挥旅游节奏韵律;注意突出民族特色,增强地方色彩。
2、潞江镇已将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一旦开发起来也来带来许多不良影响(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等),如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坝区旅游业将会受到影响,甚至降低人民收入导致财政资金短缺。在潞江坝保护好护生态环境、民俗文化资源就是保护了潞江坝的旅游业。自然环境保护围绕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环境质量:
(1)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严格对潞江坝区项目建设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生产主体工程与防治污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使用)。现在,全国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都达到95%以上。
(3)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展。
(4)健全环境管理机构。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了环境管理机 ⑥ 参考 杨桂华《旅游资源学-2版(修订版)》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9.www.xiexiebang.com
构,这些机构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机构,管理潞江坝旅游的环境问题。
(5)根据坝区内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价值,实行分区管理,划定严格保护的区域和严格限制使用的区域,不在各景区内建设工业生产设施。
(6)杜绝人为破坏文化资源和环境,大力开展旅游环境保护和建设宣传工作。
(7)科学化、法制化的来进行开发与保护,把环境的治理和建设与民俗文化资源的原始性放在重要位置。
3、潞江坝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民俗旅游,少不了民族原始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潞江坝以傣族、德昂族、傈僳族等为代表的世居民族与汉民族一起创造了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绚丽的瑰宝。留住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文化多样性的基因,也就是留下民族精神的根本,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要求。
第一,在认识方面,要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提升到建设和谐民族家园的高度。对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是对民族平等政治地位的一种肯定。这涉及到我们一贯主张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反对、克服一切借民族文化淡化、流失为借口,破坏民族团结,搞民族分裂的企图和民族分裂的活动。要在实践中认真研究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关系这一重大课题,达到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建立和谐民族大家庭的目的。
第二,在民族文化保护模式方面,要以民族文化的适应性为标准,将民族文化分类。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不适应的文化、经注入时代新元素可以适应的文化、适应的文化,要针对不同文化采取不同保护策略。对于不适应的文化,已经丧失了生存发展的环境与原有的社会功能的文化,将它的影像存放在博物馆中,让人们了解它曾经的历史,了解民族发展的完整性。对于德昂族、傈僳族等民族的文化,可以考虑注入旅游文化的新元素,结合时代特点找到新的文化传承之路。对于现在仍然具有文化生命力的文化要发扬光大,使之流传下去。如傣族的水文化。
第三,在民族文化保护途径方面,要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与教育。这是保护民族文化最根本的措施。可以看出,民族传统教育是系统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必要 www.xiexiebang.com
方式。要将民族语言作为重要的传承载体,在潞江坝,有本民族语言与文字的民族如傣族,我们要针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民族教育形式,进行学校“双语”教学为主、家庭熏陶教育为辅、社会教育为补充的民族教育新途径,保存民族语言这一民族标志。以民族语言为保护的契机,打开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
第四,在民族文化保护期限方面,要树立长远目标,不要走形式、搞突击,要将文化保护融入日常生活中。文化保护不可一蹴而就,要在日常工作中脚踏实地,落到实处。政府要不断地加大投入,切实解决文化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真正做好,才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间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结语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人们对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加上可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带薪休假制度和法定节假日等相关政策的实行,各地区旅游频率增强,人们利用这些机会去了解各种文化特别是以民俗文化为主。就潞江坝而言,少数民族聚居原始文化尚存,引来较多的人来注视,由此开发旅游项目。但潞江坝旅游业发展还在处于成长阶段,需要政府及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来开发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旅游,因此潞江坝民俗旅游开发构想将会得以实现。这样,潞江坝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才会不断提高,民族村寨和风情园也会因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得以可持续发展。
www.xiexiebang.com
参考文献
[1] 胡绍华.傣族风物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2] 王全成.滇味文化.时事出版社.2007.12.[3] 唐定国.新编保山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 杨桂华.旅游资源学-2版(修订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9.[5] 邓永进.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12.[6] 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 臧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业发展的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07.5.[8] 邱扶东.民族旅游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9] 温锦英.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广大民族学学报.1997.3.[10] 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旅游学刊.1997.2.[11] 高芸.中国云南的傣族居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刘晖.旅游民族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13] 苏丽春.李艳.云南民俗旅游风情.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篇:农村环境现状及解决措施
农村环境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 要:从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出发进行深入分析,而后有的放矢,针对于这些成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对策 引言:面对日益凸显的农村环境问题,我们要积极关注并倡导新型农村建设,着手保护我们美丽家园。
正文: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活动中科技成分的含量也越来越高。同时,农业生产活动也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因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农村整体生态环境亟待治理。主要原因是人们素质提高速度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人们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其次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强,爱护环境自主性不够强烈。再者,不少工业基地转向农村,虽然给农村经济环境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也直接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这种污染随着农村地处偏远,监管手段不力等情况的出现,呈现出更为直接的环境破坏性。另外,他们只顾眼前经济效益,不惜代价开采自然资源,不顾环境保护,肆意排放污染物。农村生活污染严重,“脏、乱、差”现象普遍长期以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未引起根本重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在一些农村呈现出“围村、塞河、堵门”之势。“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农村居民环境的真实写照。这些严重的污染现象,直接威胁着广大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家庭作坊式污染严重近年来,乡镇 企业 异军突起,乡镇工矿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剧增,目前已占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50%左右。另外,农村规模化工业企业相对较少,大多是分散式的家庭作坊加工业。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这些污染物大多数得不到有效处理,仅少数作为农业生产有机肥源利用,且大多数沿袭传统堆肥方式,畜禽粪便往往堆放于居所四周、村口等处,不仅污染环境,又影响村容村貌。水污染日趋严重,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地表水近年来上游入境水量不断减少,本区域内每年从城市、农村、工矿、企业排出来的污水达万万立方米,已使河流水体水质超过了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目前部分农村饮用水污染也比较严重,一些农村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污染因素的影响,村镇饮用水水源地卫生设施差,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居民饮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农村简易自来水厂,多数水处理工艺流程落后,设施简陋,输水配套网系统老化,二次污染的隐患也比较突出,生活给水水质难以得到保障。农用化学品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近年来,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大部分农村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大,农用化学品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质量退化,部分地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因素增加,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通过地表径流或淋溶等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是河流等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不高某些村干部只重视抓 经济,对农村环境保护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目标制定较软,治理措施不得力,个别村还认为农村环境要彻底治好不可能,干劲不足,单单等待上级政府资金补助。村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低,缺乏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缺乏创造性。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仍未完全确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治型法律秩序仍未被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型法律秩序所代替。尤其是大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给以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再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宣传力度欠缺,农村环保法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从而出现了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采发展经济。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这些干部的地方保护主义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虽然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印发《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借以保障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来源,并且也有诸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导》、《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相应条文法规的出台,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还是难以阻止农村环境的恶化。为此,我们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遵照国家有关 法律 法规,结合农村保护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规范、条例和制度等。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广应用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根据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现状,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结合各县(市、区)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一批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此外,我们要注重绿色科技的发展。目前已经在全球呈现出繁冗的成长局面,对于我国农业而言,更是亟待更多、更环保的技术出现。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目前存在的农村环境问题,着力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如果相应的农业辅助生产工具即便在过度使用的状况下也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自行降解,就会极大地维护生态平衡,缓解农业生产过程带给环境的压力。针对这一方面,首先需要有关部门以及政府的支持,同时还应当调动相应的研发力量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县级监测站的常规监测能力建设。督促各级政府和重点 企业 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必要应急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农村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加快县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机动性执法、现场取证、通信联络、信息处理、快速反应等配套执法能力。改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和条件。加大农村基层环保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归根结底,是要将相关的政策制度落实到位。无论是对于资金政策还是技术或者直接的管理政策,想要落实到位都需要自上而下所有牵涉的部门统一采取行动,并且注意在深入农村的过程中采取农民工作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展开落实行动。
地球只有一个,家园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的调整工作路线,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为了我们子孙后代,也为了我们自己,让我们一起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我们美丽的农村,携手共创美好家园,为地球留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
曾立扬
第三篇:神木水资源现状及解决措施
神木水资源现状及解决措施
水是生命之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时一刻也离 不开水。水占人体所需能量的95%,因此水的质量也就是人们健康的质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
而现如今“百强县”的神木正面临水资源匮乏的危机。自来水供应不足,这也就使得高层居民的水龙头出现罢工,经常会有连续几天都滴水不漏的现象,在夏季更为频繁。据悉,在神木县华山桥附近的居民总是会排着长队在河沟里挑水,以此来补救生活饮用水。自2010年起至今,每天总是会有一批不得不到山沟里挑水的居民。但他们挑来的水质并不能保证水质,完全是为了喝到水、有水,而不得不自己行动的。再加上人们虽然总是会缺水,但并未意识到水资源的珍贵,而是一味的浪费。政府大量开发新工程,这就使得神木瑶镇乡过境河流、黄河一级地段河流、秃尾河上游等都纷纷成为神木县调水的对象。但如此多的水源并未令人欣喜。相反,其水源还是会供不应求,而水质又是人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水有了,那么水的浪费也就加大了。工业用水大增,污水大量排放,水资源的需求得到缓减,但迎来的是低劣水质对居民用水健康的威胁。对于水质,作为神木镇的居民,我深有体会。就我们喝的水来说,不仅会有许多杂质,还会伴有浑黄的水色。还会在水龙头的不断涌流之下,看到许许多多水中不该有的泡沫。水放的稍久一些就会有难闻的味道。为了少喝一点杂质,大家都将水放一天才饮用,那样做会使多多少少的杂质沉淀下去。但这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即使是水煮沸了,其味道也是令人难以下咽。
据居民介绍他们那一带自来水会有持续的浑浊发黄而无法饮用。但神木县的居民并未由此得到教训,而是不断地浪费,不断地排污。
对此,神木政府也做了相关措施,但政府的措施主要还是为了解决水源。因此,居民用水安全并未得到完善。
本人认为,作为一个“百强县”,我们不仅要带领人民群众走上致富之路,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健康做一份保险。因此,要让人民群众身上流着干净的血液,政府就得加大对水质的完善。发动人力物力,利用优良的净水消毒技术来改善水质。再者要对已经开发的地区和工业基地等有污染排放的地方进行管理,督促他们将废水、废气优化排放。家庭用水集中排放处理,以此来解决水污染问题。
我们要积极倡导大家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增强居民对水资源珍贵的认识和保护。只有大家明白了节约的意义,积极行动起来,那么我们的生活用水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样,我们就会为自己的健康添一份保障。
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的健康而共同努力奋斗。
第四篇:中小学教育现状及解决措施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因此,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比例较大的国家,这也就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地位,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这急需我们解决,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下面就从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几点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育 问题 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教育的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其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而软件资源主要指师资)的不平衡。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平衡、川区教育与山区教育的不平衡、城乡教育的不平衡等方面。而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制度所为。以“城市中心”和“中心城市”为价值取向的制度性不平等是造成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一个人为因素。
第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生产力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方面的硬件建设和师资投入。
第三,某些基层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非不能也,不为也”。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才能见效的工程,不进行长远的布局和打算,重点不重面、以点盖面,既会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这种不平衡。久而久之,这种不平衡的因素便会不断积累和加大。
第四,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和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把神圣的教师岗位仅仅当作谋生的职业,自然就削减了对教育事业投入的积极性,造成师资质量下滑,这是深层意义上教育资源丧失的表现。
五是基层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很好地坚持原则办事,对个别人搞特殊化,这严重影响了师资的合理布局和分配,为当地师资资源的不平衡添加了人为因素。
(二)教师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教师专业学科人数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缺少专业人才,教育行政部门手头无人可配。而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所教课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如美术专业教师代语文课,体育专业教师代历史课的现象就很普遍。
第二,部分农村老教师是以民教的身份转正的,并未接受过专业学习与训练。这些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较单一,缺少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已习惯了“我讲你听”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新课程改革,大多缺乏热情;还有的教师入职几十年,思想观念老化,知识结构单一。
第三,教育腐败在个别地方问题突出,比如正规师范大学专门培养的高中老师回生源地教书,却可能因为没有背景,没有金钱贿赂而被安排小学任教,这一方面造成教育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却由于二流专科学生进入初高中任教而造成教育的极端不平衡,从而使教育的神圣感贬值,教育无用的消极反面在舆论中影响巨大。
(三)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存在问题
第一,应试教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具有积极因素和继承性,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早已全面实施,但是还会用考试的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知识运用能力,而国内很多教师和家长将应试教育的作用全盘否定,不能正确区分、批判、继承应试教育的合理内核,这也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
第二,教育具有一定的个体逐利性,比如当读书不能改善生活质量的时候,一些人就会放弃接受教育;很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人们认为教育就是为个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这种逐利性使人们过于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其品质的养成,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化,使教育产生与预设不符的结果。
第三,素质教育涵盖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等各个方面,然而一些教师却将素质教育当成第二课堂,认为素质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三个绩效考核对象,即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对学生素质量化性考核、学校绩效考核,这就使教育结果具有一定的绩效化特征,那么在教育过程中也必然存在违背个体意志的现象,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加上素质教育的经济、社会支持、家庭环境支持、学校教育支持等基础不实,教师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利益制肘性,影响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深化和实施。
二、解决策略
(一)关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第一,规范教师聘任制度。各学校要按照核定的编制数和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合理地设置各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行校长负责下的教师聘任制。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招聘原则,在具有教师资格的人中择优录用,吸收和聘任一些新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第二,从源头上尊重优秀人才,选拔聘任择优录取,坚决杜绝完全不以能力为区分,而走后路,找背景,分配到何地任教明码标价。这种对教育的侮辱,在教育的净土上腐败糜烂,是某些县市教育领导层最该坚决整改的问题。
第三,增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县、乡的经费投入力度,以发展经济为牵引,带动对教育的投资,同时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近几年的学历达标、学历提高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高,但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他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创新等方面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更新和提高。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加强培训基地即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选拔一些思想进步、业务精良、教学理念先进有创新精神(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共享制,在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教育局提名或教师自愿报名,鼓励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1~3 年,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在农村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同时,可选拔确定一批优秀教师组成名师团,在全县范围内巡回讲课,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重点扶持,引领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交互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联合周围的若干学校建立学区 ,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与专家对话等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电教设施、网络教学、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搭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提高的平台,跳出县域教育的小天地,汲取外界成功教育的精华,打造现代教育的辉煌。把握身边的教育财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作用。通过本校优秀教师的带动与参与,搞活校内教学教研,不妨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实行教师讲座式教学,即教师定教室、学生选择教师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评价一个地区的教育,是对该地区的总体教育水平而言的。因此,搭建交互平台,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去粗存精,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提升全县的教育质量,共同畅想优质教育的宏伟蓝图。
第四,硬件、软件建设项目要向资源短缺的乡村和山区学校倾斜。
第五,建立合理的师资分配和流向制度。坚持制度办事,不搞个体特殊化,不能人为地制造不平衡因素。通过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快速高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关于教师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一,通过提高待遇,扩大用人渠道的方法,从各领域招考人才,以充实教育,丰富专业学科门类。
第二,将现有的教师进行合理分布,以避免整体专业结构不均,个别地区相同专业人员扎堆的现象。
第三,形成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
(三)关于素质教育
1、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我们应重新科学审视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小学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素质教育旨在提倡教育应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相适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健康成长,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进而发展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减轻小学生学习负担落到实处,将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脱出来,避免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其心理机能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可结合小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积极创建健康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其次,学校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多样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良好发展。再次,小学教育的考试是基于继续学习的需要,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是基于激励作用的需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基于导向作用的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在素质教育中,考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以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应将考试作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寻找自身优势和不足的方式,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2、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当前,很多地区都存在着教育政绩观的误区,地方政府以及人大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和学校的评价考核、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考核等,基本上都以升学率为标准,这不仅对学校校长和教师带来了一种错误的压力,还可能会导致应试教育再次滋生并趋向合法化,最 终造成小学教育的扭曲,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教育部门应自觉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带头作用,以素质教育业绩为导向,制定完善、合理、科学的考核标准和监督制度,保证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据相关数据统计,当下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低于20 年前的世界平均水平的4.8%,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9%。虽然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而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下,还存在着资金分配不合理、使用效率低等现象,这些都导致中小学教育发展不充分。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应将现有的相关教育经费的规定和法律执行好,为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条件,使其能够集中精力推进素质教育。另外,从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经济水平现状来看,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积极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不断拓宽投资渠道,提倡全民教育。
4、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一种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如果从社会职业工作看教师这个职业,那么教师首先要完成组织目标,才能将自身的工作价值、生活趣味性体现出来,而离开了学校这个组织,就失去了社会地位,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育具有一定利益制肘性,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绩效指标,而忽视了学生素质发展 的整体性、内隐性和后效性,影响学生成长。事实上,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教学的核心,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也应加大培训力度,给教师更多学习的机会,发展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每个教师都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使他们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通过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龙祥.浅谈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1(15).[2]何汉耀.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 理,1991(06).[3]朱晓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对农 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探析[J].青春岁月,2011(04).[4] 方恒妃.“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有关中小学教育的研究[D].浙江师 范大学, 2012: 22-56.[5] 杨建锋, 袁朝晖.基于九年制素质教育模式下中小学教育空间与教学 方式的关系研究[J].华中建筑, 2012(5): 157-160.[6] 陈坤华, 李晓霞.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化的障碍及其超越[J].湖南科技 大学学报, 2012(1): 170-173.[7] 王 玲.建构主义视角下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 2011(9): 24-25.
第五篇:汝城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
汝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蒋 莉
(湘南学院社科系,湖南 郴州 423000)摘要:民俗旅游是时下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旅游形式,民俗旅游产品是当前最具有垄断性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之一。汝城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其开发状况不尽人意。笔者从汝城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色入手,分析了汝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汝城,民俗旅游资源,旅游开发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袭的生活现象。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诸多内容[1],民俗旅游资源则是其中具有吸引力且能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部分。当今世界,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和旅游者的日渐成熟,传统的观光型的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需求,文化型、参与型的旅游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民俗旅游以其鲜明的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以及质朴、神秘的内在魅力,成为时下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旅游形式。而民俗旅游产品也因其自身的地方性、文化性成为目前最具有垄断性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之一。
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的汝城县,自东晋穆帝升平二年置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汝城是湖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大县,现有5个少数民族乡镇,17个少数民族散居村,27个民族,民族人口5.8万多人,其中瑶族、畲族是世居少数民族,瑶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8%。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民族,浓郁的民风,使汝城在开发民俗旅游方面具有深厚的资源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汝城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色
1、遍布城乡的名胜古迹
汝城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山区古城,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宗祠多达300多座,还有古书院3座,古塔3座,古牌坊5座,以及数不胜数的古井、古桥、古关口、古凉亭、古道观、古庙宇、古墓、古民居及具有纪念意义的旧址旧居等,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汝城古祠堂群,为纪念理学家周敦颐而建的宋代建筑——濂溪书院,“湖南第一坊”——绣衣坊,湘南古民居— —上水东民居,古城标致性建筑——汝城文塔,反映昔日繁荣的旧城——半边街、上璜门等等, 这些文物古迹年代久远,保存完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
2、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
汝城的民间文学艺术璀璨夺目:在民族语言方面有汝城话和瑶、畲、壮、苗、回等少数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方面有传说、故事、口头文学、歌谣、谚语、谜语;民间美术方面有书画、雕刻、剪纸、刺绣;民间音乐有唢呐、锣鼓牌子曲、山歌、口传民歌;戏曲有祁剧、鬼脑班。特别是瑶族、畲族山歌独树一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唱,无谱无词,歌词曲舞都是根据日常生活和劳动情景自编自导自演的,是瑶、畲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在全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3、奇异艳丽的民族服饰和精美的手工艺品
民族服饰以瑶、畲服饰为代表。瑶族女性身穿大襟布衫,系银钮扣或布纽扣,衫长及膝盖部位,穿白布裤头、大裤脚的布裤,身系布制围身帕,系银扣子和银链子,脚穿绣花边的鸟嘴鞋。瑶族男性穿对襟衫,布纽扣,白头布裤,大裤脚,腰系花布带,脚穿双鼻布鞋。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绣上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瑶、畲人民工艺美术制作精良。他们的刺绣、金银首饰、竹编、藤编、草编、造纸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刺绣,是瑶族妇女的主要手艺之一。绣花时,不画图案,从反面绣,不看正面,所绣花纹图案精工雅致,不乏精品。1987年,延寿乡有背兜、胸兜、童帽、童鞋等7件刺绣作品送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好评。
4、独具特色的节日庆典活动
“香火龙”是最具汝城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它是老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祛邪消灾,而在每年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择吉日的夜晚举行的舞龙活动。香火龙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造型威武、气势恢宏,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装故事”也是汝城县独特的民间文化活动,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主要反映古代戏剧和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典故、传奇或具有深刻意义的事情。每台“故事”设一个“故事”架,由2至3个年龄在2至13周岁的小孩扮演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如孙悟空、关羽、武松等,然后由4个人抬起走巷游街庆贺。“接故事”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艺术品位。另外,汝城瑶族的盘王节、尝新节也是颇具特色的民族节日。
二、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层次浅,规模小
当前,汝城民俗旅游处于起步阶态,尚未形成系统而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方案,因此至今为止,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点状的零星开发。目前得已开发利用的景点仅限于热水民俗风情园、泉水瑶寨、益道绣衣坊、濂溪书院、金山古祠堂群等少数,且这些景点开发层次浅,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很单一,缺少文化性、特色性、参与性的运作,无法让游客真正感受到汝城民俗独特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汝城大量的民俗旅游资源仍待字闺中,少人知晓,这使得整体的民俗旅游规模小,市场份额低。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可进入性差。
汝城是贫困县,财政紧张,资金短缺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瓶颈之一。由于资金不足,旅游基础设施总体投入不够,可进入性差,境内与外界只有国道106和省道324连通,县内道路坡长弯急,路面狭窄,路况差。景点间没有形成便捷网,缺乏专门的旅游交通营运车辆。特别是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乡镇,基础设施更为落后。目前,全县5个少数民族乡镇,还有3个未通油路和水泥路,73个少数民族村无一条水泥路,80%的通村公路路面宽不到3米,村级公路大部分未铺设路面,道路崎岖不平;排水、防护、安全等基础设施缺乏,更谈不上食、住、游、购、娱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显然,这是制约汝城民俗旅游开发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够。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保护为前提。汝城县在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方面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尤其重视历史文化遗产抢救维修工作,濂溪书院、金山古祠堂群、文塔、皇妃桥、太保弟、八角楼、云头书院等文物古迹及历史遗存迅速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并相继列入了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如此,在面对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以及大部分村民保护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仍显单薄,还需大力加强。例如许多口传心授的技艺、流传千古的传说、歌谣、舞蹈以及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正慢慢消失,若不及时抢救与传承,将永难再现;再如很多居民为追求现代化生活,肆意改造、拆除民间古建筑,对古建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
4、缺乏大力宣传
“酒香也怕巷子深”,“酒好还需勤吆喝”,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再优秀的资源,也必须积极主动地向外界推介,使“好酒”走出“深巷”,闯入市场。而由于民俗所具有的地方性、民族性不易为外人所知,因而民俗旅游资源更需要借助宣传手段。而目前,汝城的对外旅游宣传基本是被动式的、间断式的,宣传内容零星、分散,宣传空间具有局限性,这使得其丰富的民俗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对策研究
1、深度挖掘民俗资源, 增强旅游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要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2]。汝城民俗文化集中体现在古建筑文化、瑶畲民族文化和以香火龙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应着重针对这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其包装成地方特色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古建筑包括古祠堂、古书院、古牌坊、古民居、古塔等等。古建筑文化的开发应当以保护性和文化性为主,一方面对古建筑进行合理修缮,选择古建筑较为集中的村落或街道进行着力打造,拆迁古建筑周围的现代设施和建筑物,还原历史,营造古香古色的旅游环境,另一方面对古建筑的历史、地位、作用、价值等进行整理编制,凸显其文化内涵。瑶畲民族文化必须体现民族性和真实性,开发内容包括建设少数民族乡镇,建立原生态民族村寨,传承民族文化,开发特色民族工艺品(如瑶族刺绣、服装、银饰),打造精品文艺活动(如瑶畲山歌对唱)。节庆文化关键在于群众性和参与性,可以围绕香火龙举办一年一度的香火龙舞龙大会,营造声势,突出特色,将其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品牌节庆活动。
2、注意整合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形成整体优势。
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可增强资源的吸引功能,应将民俗旅游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利用。近年来,汝城温泉旅游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光顾,但温泉旅游主要以休闲度假为主,且停留时间比较短,如果能将其与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开发,可以增强汝城旅游资源的密集度,提高汝城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及特色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延长其停留时间。
3、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拓展客源市场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财力,运用最有效的手段组织声势浩大的对外宣传工作,宣传方式主要有: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进行广告宣传;通过新闻媒体持续进行宣传、报道;利用旅游大篷车、展销会的形式到客源市场进行旅游推介,扩大影响力;奖励旅行社,对组织、招徕客源的组团社给予打折优惠或现金补贴奖励,调动旅行社组团的积极性;编著一本《汝城民俗旅游资源汇编》,编制一部汝城民俗宣传片,制作汝城民俗网站。
其次,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在巩固广东市场的基础上,拓展港澳市场。粤港澳地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有着惊人的旅游购买力,是汝城县必须重点打造的客源市场。同时开拓和发展以武汉、长沙、赣州为重点的中部地区客源市场。另外,利用即将建成的厦蓉高速公路,向厦门、漳州等东部城市以及桂林、贵阳、成都等西部城市及地区拓展客源市场。
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汝城民俗旅游的发展
汝城民俗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运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导向,促进民俗旅游的发展[3]。第一,县政府成立一个专门的民俗旅游研究机构,制定系统的开发和发展规划方案,统筹安排民俗旅游工作。第二,多方筹资,重点扶持少数民族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重点景区交通状态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景区服务、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第三,认真贯彻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加大保护力度,包括加快对文物古迹、建筑等的抢救、维修工作;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和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使对民俗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第四,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质量;采取优胜劣汰的原则,挑选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员当任管理人员和解说员;多形式、多渠道地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能,为汝城旅游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 温锦英.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J].广东:广东民族学院学报,2006(3).[3] 林明太,刘金阳.莆田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福建:莆田学院学报,2004(6).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folk tourism resources in Rucheng
Jiang Li(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China)Abstract: Nowadays,folk tourism is very attractive,and folk tourism product is one of the most monopolising and competitive tourism products.There are abundant of folk resources in Rucheng,but the development of it needs profound research.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lk tourism resources of Rucheng,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Keywords:Rucheng;folk tourism resources;tourism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