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华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金华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加强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建设,打造区域品牌,推动我市区域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浙江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条例》等有关
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品牌建设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金华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认定和管理的宗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通过商标品牌基地的培育和建设,整合提升块状经济,推动全市品牌发展水平,为增强我市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作出贡献。
第三条 金华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的认定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金华市商标协会负责全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认定和监督管理工作。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金华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申报和认定
第五条 设立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由所在地品牌专业(行业)协会或地方政府指定的部门或组织提出申请,经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后,报市专业商标
品牌基地认定委员会审核、认定。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认定委员会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商标协会负责组建。
第六条 申请设立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农副产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可适当放宽):
(一)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具有一定的产业集聚功能,同类企业数量达到100家以上;
(二)产业规模大,其产值和销售额达到5亿元以上,税收达到3000万元以上;
(三)市场占有率名列全市前茅;
(四)注册商标数达到50只以上,并拥有省、市著名商标数4件以上;
(五)有专业品牌管理机构,有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
(六)实施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管理,有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
(七)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制定出商标品牌发展规划;
(八)产品的科技含量较高,不属国家限制生产或淘汰的产品;
(九)当地政府有相应的帮扶政策、措施;
(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及其成员企业有较强的商标品牌意识和创建品牌的主观要求。
第三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七条 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要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承担对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机构名称统称为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管理办公室。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管理办公室由所在县(市、区)专业产品协会或商标协会负责组建。
第八条 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一)制订并实施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的日常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工作机制;
(二)制订并实施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的品牌建设规划,全面实施品牌战略;
(三)组织和引导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企业开展品牌建设活动,做好相应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四)组织品牌宣传,提高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运用品牌基地的集聚和扩散、提升功能,发挥产品优势、品牌群体优势,增强企业及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五)组织和引导开展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申请注册工作,指导证明商标的规范使用;
(六)指导、帮助和鼓励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成员企业注册商标,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
(七)组织开展品牌的培育工作,提高企业的商标意识、品牌意识,提升企业的品牌战略,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的知晓度;
(八)教育和引导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企业加强自我保护和自
律建设,规范使用自己的商标,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做到不制假、不掺假、不售假、不傍名牌,并积极参加和支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组织的创品牌和各项公益活动,切实维护自身的企业形象和合法权益。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九条 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帮助、指导、督促品牌基地的建设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宣传国家有关商标法律、法规、规章,帮助企业运用法律武器和品牌战略搞好生产经营活动;
(二)指导、帮助品牌基地的培育、建设、发展和申报工作,为地方政府当好参谋;
(三)指导、帮助品牌基地制订和完善创牌计划和基地发展规划,提升和促进区域经济向品牌经济发展;
(四)指导、帮助品牌基地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品牌基地的载体作用;
(五)指导、帮助企业注册商标和实施品牌战略,用商标品牌引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指导、帮助企业培育和申报著名、驰名商标;
(七)指导、帮助品牌基地申请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使用统一标志,规范管理,提高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的整体信誉和美誉度;
(八)依法查处商标假冒侵权行为,保护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基地的良好形象。
第十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商标协会要加强对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及其成员企业商标使用和维权等工作的指导、协调、咨询、服务工作,提高品牌基地管理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第十一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商标协会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的动态监管,定期与不定期地对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进行检查。对取得的经验,要及时总结交流;对管理严格,产业发展迅速,符合申报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条件的,要积极支持、鼓励申报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管理不善或产业萎缩,失去品牌基地功能和作用的,经核实后,予以撤销品牌基地称号。
第十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金华市范围内的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的设立、撤销和管理。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金华市商标协会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5年8月17日起施行。
第二篇:七师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1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发挥各类科学技术普及场馆、设施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功能,普及宣传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向社会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发展,特制定《七师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科普教育基地,是指在七师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固定场所和设施条件,向社会公众开放,能够承担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培训、服务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主要包括:
(一)科技、文化、教育类场馆(所),如科技馆(活动室)、文化馆(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二)具有科普展教功能的自然、历史、旅游等社会公共场所,如动植物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三)科研机构面向公众开放的实验室、陈列室或科研中心、天文台、气象台、野外观测站等。
(四)企业、农牧团(场)等面向公众开放的生产设施(或流程)、科技园区、展览馆等。
(五)其他向公众开放的具备科普展教功能的机构、场所或设施等。
第三条 科普教育基地享有开展科普活动的权利,享受国家、自治区、兵团给予公益性科普事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章
条
件
第四条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条件。
(一)领导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有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机构,将科普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依托基地的科普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传播活动,并将基地科普工作纳入单位工作目标考核、表彰、奖励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范围。
(二)建立科普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建有基地领导分管负责的科普工作管理协调机构,及时协调解决科普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围绕基地发展和社会化科普工作职责,制定有科普工作发展规划和计划;开展科普工作调查研究,督促检查职责任务落实情况。
(三)具有固定的科普展览场地和相对固定的科普活动场所,有主题明确的科普内容,并定期更新、补充展示内容。配备了满足科普活动需要的音像、演示、实践设备等经常性科普活动的条件与设施;能够提供公众阅读和索取的科普教育文字、图片资料;配备有负责讲解、接待、活动辅导并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专兼职工作人员。
基地科普活动内容广泛,设计科学。除普及专业学科的科技知识外,基地在培养公众科学探索兴趣、树立科学发展观、反映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展示内容,不少于总展示量的20%。
(四)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如基地和有关部门、学校的协调联络制度或共建制度、对外接待制度、对青少年减费或免费开放制度等。
(五)保证科普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和基地建设发展的资金投入,将科普经费列入本单位经费预算并落实到位,科普活动正常开展,科普经费逐年增加。
(六)有计划地开展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参与基地的科普工作。
第五条 一般情况下基地应常年向社会公众开放,并能开展日常科普教育活动。
(一)场、室、中心类基地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类基地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100天;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和研究基地、高技术企业类科普教育基地,要根据公众科普需求和自身工作安排,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公众开放,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20天,每年接待观众不少于800人;各类基地对青少年实行优惠或免费开放(含法定节假日),自然保护区类基地在划定区域内向公众常年开放,注重利用保护区内的特有科普资源制作科普宣传品。
(二)每年组织2场以上有专业特色、讲究实效的科技活动;结合实际设立1-2个可供青少年参与的专门课题。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参与基地的科普工作。
(三)日常科普工作能够坚持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能够坚持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和公益性的活动原则。
围绕科普宣传主题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需求,每年积极参加“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 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对公众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
(四)在基地显著位置设置专栏,公示基地开放制度。公示内容包括:开放时间、活动内容、优惠办法(对象、时间段、标准)、接待办法(联系人、联系电话、网址)等内容。
(五)主动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对基地自身和科普活动的宣传工作。通过网站或网页宣传、展示基地科普活动内容和科普教育工作整体情况,并与相关网站链接。基地网站或网页宣传内容,随科普设施更新、内容变化、活动发展及时更新维护。
第三章 申报与认定
第六条 申报资格。凡符合上述条件的相关场馆或设施,且科普活动特色鲜明,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均可自愿申请成为七师科普教育基地。
第七条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材料。
(一)《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申报书》;
(二)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申请理由和工作成效。此外,以附件形式提供:科普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表、科普工作管理制度(包括经费制度)、本科普工作计划、以往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或从事科普工作的相关材料等。第八条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程序。
(一)申报单位将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报团科办(或相关单位),团科办(或相关单位)审阅并签署意见后报师科协。
(二)七师科协组织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审查书面申报材料,组织实地考察,提出评审意见。评审通过的命名为“七师科普教育基地”,并颁发证书、牌匾。
第四章 管 理
第九条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
(一)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经批准命名后,必须严格按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实施,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普工作,并在每年12月份向七师科协提交本科普工作总结和下工作计划。
(二)积极探索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开拓创新,吸引或组织公众到基地参加科普教育活动。组织科普工作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活动,积极参加师内外科普教育基地之间的经验交流,对专、兼职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开展科普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七师科普教育基地接受七师科协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实行动态管理,对科普教育基地每3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经考核,对科普工作成效突出的,择优向兵团、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推荐申报上级科普教育基地,并对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普教育基地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撤消其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1)有违法乱纪行为的;
(2)有宣传邪教、封建迷信以及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的;(3)有损害公众利益行为,经指出仍不整改的;
(4)不能满足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条件,或不能履行科普教育基地义务,经七师科协综合评估认定为不合格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七师科协负责解释。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规范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评选认定和管理工作,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根据《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指在山东省内从事文化产业经营并居同行业领先地位,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文化产业法人实体。
第三条凡山东省境内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种所有制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文化企业,都可以根据本办法申报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
第四条申报基地的具体行业范围为:文化创意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动漫游戏业、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文化经纪代理业、文化会展业、文化产品制造销售业等。
第五条基地原则上每两年评选认定一次。
第六条省文化行政部门是基地的主管部门,负责基地的评选、认定及有关的组织管理工作。依据国家和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类政策,对基地搞好相关服务,并从中推荐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七条申报企业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企业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符合国家、省文化产业政策,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守法经营,无违法、违规行为;
(二)生产的文化产品或提供的文化服务能够面向市场,服务群众,拥有一定市场份额,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明确的主营业务;
(四)有一支坚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和健全规范、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五)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在税收、就业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资产规模、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净利润等指标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六)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服务平台;
(七)有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
(八)省文化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申报程序
第八条省直、中直驻济的申报企业直接向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申报;各地的申报企业向所在市文化行政部门申报,并由其初审、转报。
第九条超出本办法第四条规定范围的文化企业申报示范
基地,应由其省级行业主管部门签署意见。
第十条申报企业需提交如下材料(一式10份):
(一)背景情况说明;
(二)当前的基本情况,含企业的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投资额度及资产规模,税前净利润;重点企业和项目介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等;
(三)企业的行业、品牌、技术优势及发展潜力;
(四)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五)企业的资质证明文件、营业执照复印件、法人代表身份证件复印件、国地税登记证的正本复印件;
(六)开户银行提供的资信证明;
(七)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申报材料必须客观属实,如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即取消申报资格,并在两年内不得重新申报。
第四章评审程序
第十二条基地评审依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第十三条山东省文化厅成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具体负责申报材料的收集、审核和评审的组织工作。
第十四条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专家评审组。第十五条各市文化行政部门和省评审办组织对申报企业的材料进行初审,进行实地察看;省评审办组织专家评审组进行
评审。
第十六条评审委员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提出的评审意见研究确定拟认定命名的基地初选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由省文化厅正式命名,通过新闻发布会、工作会等方式举行授牌仪式并颁发证书。
第五章管理机制
第十七条基地的管理工作由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负责。
第十八条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复查。原则上每两年复查一次。
第十九条组织基地之间交流经验,相互观摩学习,对基地管理、业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第二十条对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地,省文化厅将给予通报表彰。
第二十一条基地应于每年3月底以前以书面形式向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汇报上一年发展情况。
第二十二条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基地,将予以警告、直至取消基地称号:
(一)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欺骗手段骗取资格的;
(二)宣传虚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信息的;
(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
(四)提供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或者其他的企业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或经复查应予撤销称号的行为。第二十三条基地在经营性质、发展方向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或有重大兼并重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等事项应及时向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报告。
第六章附 则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由山东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鲁文产【2007】3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太原市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
太原市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
为规范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的认定和管理,改善创业环境,培育创业主体,强化创业服务,促进创业实体的成长和发展,制定本办法。
一、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标准
(一)主要功能
1、为入驻创业实体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基本办公条件和后勤保障服务;
2、指导、协助创业实体办理开业相关手续;
3、指导、协助创业实体创业项目开发,提供对接服务;
4、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
5、开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专利和企业管理、人才培训、战略设计、市场营销和投融资等方面的服务;
6、指导、协助创业实体申办享受各项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的相关手续;
7、指导、协助孵化期满或终止孵化的创业实体,做好迁址、工商税务登记变更等服务工作;
8、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二)基本条件
1、具有独立的企业或事业法人资格,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健全的财务制度;
2、具有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和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服务流程规范,具有连续滚动孵化服务的功能;
3、创业孵化基地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入驻创业实体30个以上,吸纳就业100人以上;有相应的供电、供水、消防、通讯、网络等生产生活基础配套设施;
4、引入为创业孵化基地入住创业实体专门服务的相关中介服务机构;
5、与企业、高校、科技、教育、金融、担保等机构具有良好的业务合作联系。
(三)入驻创业实体
1、办公、生产经营场所须在创业孵化基地内;
2、创业实体入驻时工商注册登记时间不能超过2年,未工商注册登记的,应在半年内完成工商注册登记;
3、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注册资金200万元以内;
5、上营业额200万元以内;
6、吸纳就业人员不少于3人;
7、创业实体负责人须参加创业培训,并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8、在创业孵化基地孵化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二、认定和管理
(一)认定
申报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的单位应向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 2 领导组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申报表;企业或事业单位法人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创业孵化基地可行性报告(基地建设基本情况、创业服务情况、创业实体情况、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孵化服务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配备情况;入住创业实体法人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创业实体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对申报单位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查,并进行实地考查,对符合条件的报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组批准认定。
经认定的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由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组颁发“太原市创业孵化基地”牌匾。
(二)管理
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对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工作管理。在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对不符合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标准或存在下列情况的,将报请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组批准,取消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资格,收回“太原市创业孵化基地”牌匾。
1、违法违规经营,或允许创业实体违法违规经营的;
2、被创业实体投诉查实3次以上,没有及时整改的;
3、不能为创业实体提供承诺的各项服务的。
三、政策支持
(一)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按规定为创业实体提供场地及孵化 3 服务的,根据入住创业实体户数,按照每年每户4000元的标准,给予管理服务补贴;
(二)入驻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实体正常经营满一年的,给予一定额度的场地租赁补贴,具体标准为:每平方米每天2元(不足2元的据实补贴),但每个创业实体每年补贴最高不超过3万元,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三)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免费创业培训的,按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
(四)创业实体可按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
(五)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的单位及其入驻创业实体,按规定享受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的相关政策补贴,不再重复享受市级管理服务补贴,入驻创业实体也不再重复享受市级场地租赁补贴。
各县(市、区)可参照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县(市、区)创业孵化基地认定管理办法。
第五篇:海南省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海南省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自主创业服务载体建设步伐,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创业帮扶政策的通知》(人社部函〔2012〕108号)和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琼财社〔2012〕1848号)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各级创业孵化基地的认定及管理。
本办法所指的创业孵化基地是以培育创业主体为目标,为创业者提供生产、管理经营所需场地,并免费提供创业指导、管理咨询、创业培训、法律援助等专业化服务的各类创业载体。
第三条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扶持、市场机制运作”的原则,积极帮助各类创业人员创业。
第四条 创业孵化基地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一)为孵化企业提供创业场地和基本办公条件;
(二)协调相关部门落实鼓励创业优惠政策和其他扶持措施;
(三)协助孵化企业办理开业手续,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和信息咨询及有关代理服务;
(四)维护孵化对象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创业孵化基地应符合下列标准和条件:
(一)申报主体。经政府批准设立或依法成立的独立法人机构,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健全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和财务等管理制度,有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二)场地和配套设施。孵化基地的场地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场地须产权清晰或租用合同明确,在使用期内不得变更用途。场地及公共服务设施应免费提供或使用成本明显低于市场价格。
(三)运营状况。基地内在孵企业一般不少于15家,基地要制定明确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以及相应的评审程序。
(四)配套服务。基地应设立专门的服务区域,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创业孵化台账和政策落实台账,基地内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劳动用工、税费减免等创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良好。
(五)基地发展前景良好,促进劳动者就业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
第六条 进入创业孵化基地的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下同)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注册地及办公经营场所均在创业孵化基地内,企业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进入创业孵化基地的企业以年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为主。
第七条 申请单位申请创业孵化基地,须向所在地就业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一)《海南省创业孵化基地认定申请表》;
(二)创业孵化基地可行性报告(包括基地建设基本情况、基地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创业服务情况、入孵企业情况、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等);
(三)相关证明文件:企业或事业法人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房地产证明或租赁合同等。
(四)入驻孵化对象和专职管理人员名单。
第八条 创业孵化基地的认定程序:
(一)申请。由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批准设立或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成立的基地机构,向省就业局提出认定申请;由市(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批准设立或在市(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成立的基地机构,向所在市县就业局提出认定申请。
(二)初审。各级就业部门通过核查申报材料、组织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基地进行初审。
(三)审核。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依据就业部门的初审意见,对基地的认定申请进行审核;
(四)公布。经省直相关部门审核合格的创业孵化基地,授予“海南省创业孵化基地”;经市县相关部门审核合格的创业孵化基地,授予“X X市(县)创业孵化基地”。
第九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每年进行一次复查。对存在下列情况的,取消其创业孵化基地资格,收回相关牌匾:
(一)孵化基地违法违规经营,或允许新办企业等孵化对象违法违规经营的;
(二)孵化基地被孵化对象投诉查实3次以上,没有及时整改的;
(三)不能为孵化对象提供入孵时承诺的各项服务的;
(四)经营过程中产权转让、转租的。
第十条 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孵化对象享受的扶持政策:
(一)对认定的创业孵化基地,根据基地建设规模和吸纳创业就业情况,同级财政部门给予一次性或分房租补贴、基本办公设备购置经费等资金扶持,扶持资金拨付到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对其使用管理负责。对发展前景良好、示范作用突出的创业孵化基地,推荐申评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和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二)创业孵化基地内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人员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具体贷款额度和贴息办法按现行政策执行。
(三)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按有关规定减免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费、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孵化对象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五)孵化对象与就业困难人员签订2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履行合同满1年后,按每招用1人给予孵化对象一次性奖励补贴2000元。
(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四类人员首次自主创业3年以内,带动3人至5人就业并与之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1年以上社会保险费的,履行合同满1年后,给予一次性奖励补贴3000元;带动6人以上(含6人)就业,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履行合同满1年后,给予一次性奖励补贴5000元。上述四类人员自主创业享受本款规定奖励补贴的,不再享受第五款规定的奖励补贴。
创业孵化基地对孵化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企业在基地孵化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上述扶持政策所依据的文件有调整时,相应的补贴标准等也相应调整。
第十一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对创业孵化基地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积极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孵化对象全面落实有关创业扶持政策。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