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服务回归企业的经验交流

时间:2019-05-13 08:4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川市服务回归企业的经验交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川市服务回归企业的经验交流》。

第一篇:汉川市服务回归企业的经验交流

优化环境抓服务企业回归成效显

近年来随着我市促“回归企业”有关政策的实施,我市投资环境继续优化,一批回归企业相继建成,进一步加快了返乡农民工就业,有力的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为我市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影响。针对回归企业和回归创业人数逐渐增多的现状,我市紧抓机遇,努力寻求突破,并将融入武汉城市圈、招商引资和回归创业工程结合起来,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努力营造良好、开放的招商引资新格局,服务回归企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严格落实各项回归政策,为回归企业排忧解难。市委、市政府对服务回归企业工作十分重视,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的意见》,积极破解回归企业融资难、企业用工难等主要难题,赢得回归效应。与此同时,我市还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准入条件,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开辟回归创业的绿色通道,为回归创业人才提供人性化服务,鼓励和引导回归创业企业向汉正服装城和汉川经济开发区聚集发展,并科学规划创业园区产业布局,改善创业园区的基础条件。认真落实回归创业的扶持政策,不仅将回归创业与招商引资同等对待,而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同时畅通回归创业的交流渠道,加强与

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其他湖北籍在外人员的联络和沟通,把他们的故乡情结转化为回归创业的动力。在实施回归创业工程中,市委市政府按照“引进一个重点回归企业,孵化一个主导产业”的思路,以“两线三区”为主要载体,依托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三大产业集群优势,引导回归创业人才在工业园区寻求对接产业,聚集扩张。

二、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夯实服务基础。近年来,我市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乡镇和社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确保基层就业服务人员、场地、机构、经费、工作、制度“六到位”。在全市27个乡镇和16个社区建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配备电脑实行联网运行,此外还在全市各乡镇企业服务中心聘请劳动保障工作专干,在全市604个自然村聘请了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员,把用工服务的范围延伸到了农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零距离“的就业信息、求职申请、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培训申请、技能鉴定等服务,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方便、及时的了解招工信息,为他们就地就近进入回归企业实现就业创造了条件,为回归企业输入了大量劳动力。

三、多渠道发布用工信息,方便回归企业招聘人才。今年以来我们共发放宣传资料60000余份,其中仅在正月初九举办的大型用工招聘会期间,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万份。为满足回归企业的用工需要,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及时

将回归企业的招工信息制成招工信息宣传板,供求职者详细了解企业情况和招聘信息。通过汉川电视台开设的《就业广场》栏目和汉川就业信息网等现代化网络媒体资源及时发布的回归企业招聘信息,使城乡各类求职人员都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到最新的用工信息。

四、举办大型用工招聘会,缓解回归企业用工难。我市为解决部分回归企业存在的用工难问题,主动组织举办了各类用工招聘会,多渠道的发布用工信息,尽力满足回归企业的用工需求。今年农历正月初九,我市在汉川体育馆隆重举行了2010年大型劳动用工招聘会暨创业指导服务会。此次招聘会进场求职人数达18000多人,进场用工单位达120家,其中回归企业84家,现场达成用工意向的人数达7800人,为回归企业招得员工5600人。同时,我市在开展劳务协作引进外地劳动力赴我市就业发面还下大功夫,加强与周边县市劳务协作联系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劳动力资源,其中仅在今年二、三月份我市劳动就业局领导就专程带领33家回归企业参加孝昌、云梦、孝感等地的招聘会,共招得员工300多名,为进一步缓解了回归企业的用工压力,争取新一年生产的开门红打下了基础。

五、大力开展就业培训,满足回归企业用工需要。我市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始终坚持以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为工作重点,科学设置培训内

容。针对回归企业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着力解决培训机构多而散、培训效率低、培训就业率不高等问题。为不熟悉家乡创业环境和投资项目的返乡创业人士举办专门的创业技能培训。在第一季度我市就开展了多场创业技能培训,使返乡创业人士了解了我市的优惠政策,明确了创业项目。此外,我市还根据回归企业的具体需要对所招聘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岗前培训,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就为寓居在汉正服装城内的回归企业组织岗前培训3场,共计培训人员626名,大大提高了回归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要。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回归创业的良好氛围。

我们牢固树立抓回归工程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大力宣传回归创业人才及其创业事迹,形成了以情感人引回归、外派专班抓回归、依托回归带回归、全民参与促回归的浓厚氛围;形成了“老板回乡、资本回归”的良好态势。通过编写《汉川籍在外经商名人录》专集、《汉川商人》报告文学等著作,以及开展“汉川十佳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在新闻媒体开办专栏等多种形式,表彰对本地经济贡献大、安置就业人员多、支持家乡公益事业成绩突出的回归创业人士,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如永和安集团、汉正服装工业城、康欣木业等一批回归创业人士的创业经历、成功经验,从而让更多的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了解我市促回归企业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汉川籍在外老板回归家乡创办企业。

回归企业是推动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催化剂,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拓展了新空间,为城乡、地区之间统筹协调发展打造了新载体,为促进农村文明、和谐开辟了新途径。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对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促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和谐汉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一步,我市劳动就业部门将会继续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开展技能培训、举办招聘会和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配合其它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最大限度的满足我市回归企业的需要,使我市的回归企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篇:服务企业经验交流材料

“三心”服务优环境 助推企业谋发展

企业兴则产业旺,产业旺则区域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是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政企息息相关,服务刻不容缓。2009年来,***局立足自身管理和服务职责,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区政府“服务企业年”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产业第一、企业为大”的主题,以“创先争优”、“治庸问责”等活动为契机,以主动服务为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服务企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模式,竭力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辖区实现全面崛起、实施片区发展战略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一、用心服务,创新机制,强化措施

围绕服务企业,该局通过建立企业联系点、发送征求意见函、电话约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倾听企业心声。对企业反馈的意见和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分解到相关责任部门进行研究解决。对企业反映的咨询类或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电话、约请企业工作人员上门等方式及时予以答复。对反映问题较多的企业,由局领导率有关部门上门现场办公。为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该局先后建立了“跟踪服务”、“绿色通道”、“对接帮扶”、“对话协调”和“管理投诉”等服务机制。仅2011年,就先后对“锦绣长江”为代表的7个房地产项目企业实施跟踪服务,提供政策咨询10余场次,集中快速办证10多次;为滨江怡畅园、赛 博思经济适用房等7个项目企业加速办理抵押房屋3000多套,协助融资10亿多元。为加快“武汉新区”建设、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的步伐,该局进一步畅通“绿色通道”,与重点项目的拆迁现场进行安置对接,做好宣传、审验、发证工作。此外,我们在管理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基础上,当好“和事佬”,化解矛盾,并帮助物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建立高效的投诉处理回访机制。2011年,该局联合区法院和司法局在全市率先成立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民调人员及律师为成员,专职调解物业纠纷。全年共接待各类物业投诉313起,其中,书面投诉116起,其他投诉197起,在我们的努力下,大部分矛盾和纠纷得以合理化解,为融洽小区业主与企业的关系作出了巨大努力。

二、真心服务,创新方法,突出重点

***局是辖区负责房产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中接触的企业主要有三类,一是物业管理企业;二是房产中介企业;三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该局将三类企业作为重点,急企业所急,想方设法为企业谋发展,真心实意为企业提供服务。

一是加强行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对企业依法依规严格资质审查,开展房地产经纪机构规范经营的市场检查,仅2011年对全区37家经纪机构和299个经纪人进行全面检查,对年审年检不合格的及时下达整改通知;率先成立了武汉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分会,成功协办以“破解物业收费难,改善物业企业生存环境”为主题的**论坛,为辖区物业行业发展打开思路。协会成立以来,召开物业企业大会4次,组织大规模培训5次,形成辖区物业企业实现行业互助和抱团取暖的良好局面;强化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严格商品房预售许可、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商品房销售合同备案等制度,加大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为企业创业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

二是关注重点企业,稳定房地产市场。局领导亲自带队,到华润、绿地、世茂锦绣长江城等重点企业调研,走访房地产开发企业50余(家)次,及时了解企业所急、所盼,及时解答疑难问题解决存在的困难;同时向企业传递信息,引导他们合理定价,向市场提供性价比更高,满足更多人需求的产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及国内房地产龙头企业负责人就如何启动、培育、壮大房地产市场进行专题辅导,引导房地产企业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2011年5月22日《****报》“治庸问责”专版报道了该局产权科负责人同志为亚太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企业排忧解难的事迹,题为《企业急需抵押融资新建厂房:另辟蹊径办房产证》,树立了该局服务企业、勇于探索的正面形象。

三是积极牵线搭桥,推动企业发展。该局利用职能优势,根据企业经营需要牵线搭桥,主动提供信息,参与企业项目运作,推动企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保持服务渠道的畅通。成功促成福星惠誉公司与旧城改造、深圳卓越集团与五里小学旧城改造等项目。

四是规范涉企收费,为企业减负。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处罚合法、合理;做好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的清理工作,在不违 反原则及相关制度规定的前提下,给予企业优惠政策,适当减免税费;严格清查收费窗口的各种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开展公示上墙接受监督。经查,该局现行的房产管理收费项目中,无未经上级政府批准的向企业收费项目;无中央和省、市已明确取消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中涉及的收费项目;无实施部门保护、分割市场、阻碍经济发展的收费项目。

三、专心服务,强化技能,提升质量

根据职能责任,该局合理利用自身资源和管理优势,采取向内使劲向外输出的方式,加大各种培训学习,使我们服务企业的能力趋向专业化,推动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

一是向内练基本功,提能增效强本领。我们采用以会代训、集中学习、业余自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房地产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制定“每月部门小考、每季度全局大考”的制度检验学习效果,将学习纳入绩效考核,做到人人熟知法规条款,人人成为房产专业人才;分期分批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区委党校以及相关高校、专业培训机构开办的培训班,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结合“治庸问责”的主题开展作风建设学习,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和政治思想素质。

二是向外输出培训,助企业发展强根基。根据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法律知识、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培训,逐步提高企业管理者驾驭自身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2011年,我们仅在物业管理方面就组织辖区专业物业企业人员集中培训5 次,培训人员达800余人;组织参加建设部组织的物业上岗资质人员培训37人,参加全国物业师培训32人,四门课程全部合格及拿证7人。同时,组织物业企业之间相互学习5次,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在推进辖区全面崛起,加快辖区经济发展的征程中,该局牢固树立“以高效服务推动企业发展,以优质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法、提升服务品质、拓展服务内涵,逐步从过去浅层次服务提升为全方位、人性化、高品质的优质服务,使服务企业工作深入到企业,更深入人心。

自区委区政府2009年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以来,该局收到企业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共计40封(面);先后被市、区有关部门转发服务企业工作信息60篇,主要媒体报道15篇;连续3年被评为服务企业先进单位;得到辖区相关单位,对口联系部门及企业的一致好评,机关形象和美誉度明显得到提升。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和依法行政工作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该局房管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日

第三篇:纪委监察局服务企业经验交流

贴心服务企业 优化发展环境**年以来,**市纪委监察局紧贴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脉搏”,接地气,转作风,持续开展“两级纪委大联动,优化环境联百企”活动,在一线为企业清障护航,共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351个,300多家企业得以顺利开工建设,新增投

资200多亿元。主动服务企业已成为我市纪检监察机关推进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锤炼党员干部的重要平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载体,企业欢迎,社会认同,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中国纪检监察报》先后两次报道我市纪检监察机关服务企业的做法。

一、树立三种理念,在联系服务企业认识上求提升

树立支持发展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支持企业就是支持发展。纪检干部深入一线,可以与企业拉近心理和地理距离,深切体会他们对发展环境的感受;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及时了解企业所想、所盼,有效解决“两张皮”问题,极大增强纪检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服务中,我们按照“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点对点”机制开展对口服务,做到沟通“零距离”,服务“零障碍”,损害发展“零容忍”,合理诉求“马上办”。目前,市、县两级纪检干部“点对点”服务企业468家,收集问题396个,采取开交办会、发建议函、市民问政等方式,已解决问题351个。通过召开20多次任务交办会,安排主要负责人表态发言,促使200多个问题得以解决;向职能部门发监察建议函20份,25个难题得以解决;以“问民意、聚民智、促发展”为主题的**“市民问政”,在第6场和第11场分别以排查服务企业障碍、项目推进难在何处为题,通过电视直播曝光11类问题,加速问题解决。

树立锤炼作风理念。在联系服务中,纪检干部近距离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怕困难和敢想敢试的创业精神、效率至上和效能优先的工作作风,服务企业的过程成为纪检干部丰富阅历、转变作风的生动实践。一年多来,广大纪检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入园区、走工地、进企业,解燃眉之急,献发展之策,对收集的问题集中精力去办、创新方法去解、持之以恒去盯,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在服务中展示作风、体现作为。累计走访企业3500余次,不吃企业一顿饭,不收企业一份礼,赢得企业好评。珠江数控装备制造公司请求解决供电容量等问题,联系企业领导协调有关部门“马上办”,一周内得到解决。老龙洞杜仲开发公司发展壮大亟需资金,联系企业领导两次组织召开协调会,4次登门联系中国银行解决了300多万元融资问题。

树立提升本领理念。我们把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一线这个经济工作主战场,作为培养锻炼干部主阵地,力求在服务中提升能力素养。在服务企业中,纪检干部认真学习、研读、宣传国家和省市经济工作政策,及时把政策送到企业,最大限度使企业得到实惠,提高了用足用好政策服务企业本领;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融通资金,参与企业创新实践,提高了组织和服务经济运行本领;各显神通、各展所长,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提高了创新服务、破解难题本领。同时,在服务过程中也积累了化解各种矛盾的丰富经验,提升了服务发展能力和水平。在开展服务中,针对市委市政府部分政策未得到落实的情况,市纪委常委会立即部署开展涉企政策专项检查,全市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450个亿元以上项目已开工362个。

二、推行三卡管理,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上求实效

实行服务卡管理。向联系企业发放服务卡,明确纪检监察干部要当好“四大员”。一要当好“宣传员”。向企业宣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定位、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坚定企业发展信心;宣传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制度,增强企业维权意识。二要当好“联络员”。搭起沟通平台,针对企业需求,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联系企业整体合力。三要当好“服务员”。积极主动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畅通企业诉求渠道,对企业合理诉求认真给予解决,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四要当好“监督员”。营造规范政务环境,及时查处破坏发展环境问题,提供良好环境保障。

实行监督卡管理。向企业发放监督卡,由企业对纪检监察干部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总体评价按差、一般、较好、好作出相应评价,每季度反馈一次,并由企业签属意见盖章确认。市纪委常委会明确要求纪检干部真正做到“身”入企业、“心”入企业,帮办不包办、支持不干预、参谋不添乱。严格遵守纪律,绝不允许借“联系”之机,吃、拿、卡、要、报;绝不允许接受企业宴请和馈赠礼品(金);绝不允许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市纪委主动向自己“动刀”,把机关76名干部推到前

台,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公开接受群众(企业)评议监督。明确提出,2013年底,纪检监察干部公开接受社会评议时要扩大企业代表参加名额,机关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工作情况,作为述职述廉必须总结内容,公开接受社会和企业评价。

实行跟踪卡管理。在联系服务企业过程中,开展环境监测,跟踪卡登记,销号式整改。通过实施发展环境监测,时刻关注“气象和气候”。在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发放经济环境监察联系卡,聘请监督员,对涉企执法和服务单位履责、服务、效能等实施监督。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已设立环境监测点650余个,借助来信、来访、来电、网络“四位一体”的举报综合受理和处理平台,形成了全天候、多方位的环境监测网。凡发现异常“气象和气候”均纳入“跟踪卡”管理台帐,实行挂牌式督办、“销号式”整改。今年以来,市纪委机关通过台账挂牌督促相关部门为联系企业解决久拖不决难题32件。

三、倒查三种责任,在清障护航优化环境上求突破

倒查服务不力之责,改进服务质量。通过剖析企业反映的问题,发现一些部门存在服务不力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服务好转。如,高新区部分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企业,对供电线路问题反映强烈,我们将此问题向市供电公司发函督办、约谈相关人员,要求改进服务质量。该公司随后实施节点控制,开辟工业项目报装“绿色服务通道”,推动线路迁改工作提质提速,前期受供电影响大的大力电工等20多家企业建设项目顺利开工。

倒查绩效不佳之责,促进项目提速。对企业所反映问题中暴露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效能低下问题,实施专项效能监察,推动部门工作效能提升。**二汽试车场以北2459.71亩工业用地,由于人为原因,长时间未能完成征地补偿任务,致使22个项目迟迟不能落地。我们快速跟进,通过立项、调查、下达督办函、约谈责任人、召开“1 X”现场项目协调会,多管齐下,迅速推动项目建设。嘉和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反映所征地为“水淹七军”古战场遗址,市文新局曾经派人到现场进行过一次考古挖掘,挖了一处沟槽之后就停了下来,导致一年不能动工,经过监察,3个工作日完成考古任务。

倒查违法违纪之责,推动环境优化。对故意刁难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破坏发展环境等违法违纪案件予以严肃查办,努力实现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治理一方风气的综合效果,以严明的纪律为经济建设打造安全的绿色屏障,营造风清气正、拴心留人的投资兴业发展环境。市回天胶业公司为扩大生产,在高新区团山镇蔡庄村征用了400亩地,因六户村民违法建设导致项目迟迟不能落地,依纪依法处理了6名责任人后,项目很快落地。**年以来,全市加大损害经济发展环境问责力度,共问责党员干部2200多人,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第四篇: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

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

《 人民日报 》(2013年08月08日 16 版)

金融助力小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李云峰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中小微企业大省,目前共有约130万户中小微企业,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吸纳了80%以上的从业人员,实现了75%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问题,致力于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矛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强化政策导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2007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从增加信贷投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对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省财政建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按上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小微企业贷款的5‰予以风险补偿,6年来已累计拨付5亿多元用于充实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直接债务融资引导办法》,成为首批成功发行中小企业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工具的省份。贯彻落实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监管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服务专营化,截至2012年末,全省共设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215个,专业营销团队715个,覆盖全省所有地市。大力推广债券融资创新业务。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末,支持65家企业发行92.36亿元中小企业私募债。积极指导保险机构创新小微金融产品,推出小额贷款信用保证类保险业务。

二、发挥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近年来,我省先后制定出台《江苏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行业行政许可、行业监管等一系列文件,着力解决小微企业缺乏合格抵质押物的融资瓶颈问题。截至2013年5月末,全省共有融资性担保机构500家(其中国有控股154家),注册资本632亿元,共为8.8万户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229亿元,担保平均放大倍数3.4倍。2009年,建立了以省信用再担保公司为龙头的再担保服务体系,在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之间构建新型风险共担机制。

三、推进科技金融,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水平

在信贷专营机构建设上,全省成立了27家科技支行和2家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所服务的科技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超过70%;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43家,实收资本85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38亿元,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约3000户。在风险补偿分担机制构建上,着力推动科技保险专营机构建设,2012年在苏州设立了全国首家科技保险支公司(中国人保财险苏州科技支公司),为包括89家小微企业在内的116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了159亿元的风险保障。

四、拓宽融资渠道,引导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我省积极推动金融组织创新,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规范有序进入金融领域,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一方面,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及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2008年7月以来累计为3万户县域小微企业提供了近2000亿元贷款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和规范民间借贷阳光化运作途径,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吸引社会投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作者为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大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

陈树隆

近年来,我省不断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并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3年5月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437.57亿元,占全省各项贷款总量的30%。2008至2012年,小微企业贷款年均增长37%。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着力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设

2012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的33条意见,支持基层行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促进徽商银行完善治理结构,增资扩股,壮大实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组建村镇银行,目前全省已有48家开业运行。截至2013年5月末,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省的47.03%。

二、着力促进大型银行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研究制定了加强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金融服务的22条意见,促进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设立小微企业贷款专营机构,目前已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特色支行309家。引导大型银行完善小微企业信贷机制和流程。

三、着力发挥担保、保险的增信作用

2013年起,省政府将连续5年每年安排11亿元,市县两级同比例配套,进一步充实县域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积极探索开展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对初创期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损失给予分担,贷款银行与保险机构对贷款本息损失按2∶8的比例分摊。

四、着力增强金融创新的针对性、有效性

探索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推进金融组织、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方式四项创新,建立完善征信、现代支付服务、农村保险服务、金融政策支持、财税政策扶持、风险防控、考核奖惩、教育培训等八大体系,努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试点地区贷款增速明显提高。

五、着力加强政策引导

综合运用“奖、补、贴”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2012年,全省发放财政奖补资金近4亿元,支持新增小微企业贷款344亿元。

六、着力促进政银企对接合作

2012年,通过“投贷结合”模式,由商业银行联合基金公司与小微企业对接,通过“股权+债权+贷款”的方式,多渠道、多方位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2008至2012年,全省总计对接小微企业项目1.4万多个,占对接项目总数的68%。

(作者为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

加减乘除

服务小微

刘必金

一、潜心扫街“做加法”

什么是“扫街”?简单地说,就是打破银行传统的等客上门营销方式,客户经理主动走出去,对城区、郊区的主次干道、商业区、街道、社区、市场、集镇等,根据门牌号采取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毯式”的营销宣传,主动地进市场、进园区、进社区、进商会、进楼宇,把金融服务送到小微客户门前。

二、简化流程“做减法”

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我们坚持“六看三知”。“六看”,即一看账本,二看产品,三看人气,四看人品,五看成效,六看存货。“三知”,一是“知行”,就是要知道经营者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二是“知底”,就是要知道他的品性和对企业发展的驾驭能力;三是“知实”,就是企业实际情况的逻辑交叉判断。通过“六看三知”真实还原客户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不需要客户再提供其他证明和材料。

在流程模式上,建立“评级、授信、支用”同步申报的“三位一体”操作流程,1天内完成贷前调查并提出上会申请,15分钟内决策,20万元以下的贷款3个工作日内办完,50万元以上的贷款3—5个工作日内到账。

三、创新产品“做乘法”

我行研发了“融城富业贷”、“农易富业贷”、“微小富业贷”等系列产品。在动产抵质押和权利质押等方面不断探索,推出提货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保函、股权等20余种质押方式。根据小微企业需要,既可以采取传统融资方式,也可以采用“知识产权质押+实际控制人担保”、“第三方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第三方担保+园区担保”等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减免负担“做除法”

除费用。我行通过“扫街”直接受理审批,减免了如担保手续费、评估费、保险费、公证费等一系列中介费用和交易成本,借款客户除支付利息外没有任何附加费用,确保“微小富业贷”等产品相较市场上其他同类业务融资成本最低。

除困境。客户经理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扫街”,主动向小微企业介绍我行“服务小微”的理念,宣讲办贷流程和准入条件,为小微企业免费提供行业分析、信息建议等咨询服务,通过各种形式提供贷前辅导。

除担忧。“微小富业贷”等产品摒弃了传统的抵质押担保方式,用“现金流”代替“抵押物”作为还款能力重要依据,坚持实地调查,重视真实财务分析和企业自身价值,免除客户无标准抵押物、无正规财务报表的担忧。

(作者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

大银行也能做小微

易会满

几年来,我行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与自身经营转型及信贷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着力在6个“专”上下功夫。

一、专题规划

从2005年开始,我行每年制定小微企业工作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制订完善内部机制的主要措施,部署拓展业务、防控风险的重点工作。2010年,制定了加快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五年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要举措,在全行范围内统一认识,确立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战略地位,把“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二、专项机制

在机构建设上,从2009年开始,在总行和一级分行层面设立小企业金融业务营销管理机构,在二级分行、支行设立“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分中心”和“专业支行”等专营机构。在队伍建设上,组建了一支超过15000人的小微企业客户经理团队,为后续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专业人才。在信贷资源配置上,2013年,为单户融资限额3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配置1200亿元专项规模,增幅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水平。

三、专属产品

为向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金融服务,近年来,我行先后推出多款小微企业专属信贷产品。例如,针对小微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推出小企业周转贷款、小企业循环贷款(如“网贷通”)、小额便利贷等;针对小微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中长期融资需求,推出标准厂房按揭贷款、设备按揭贷款、经营型物业贷款;针对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推出个人经营贷款、个人助业贷款、个人商用房按揭贷款等。

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题,近年来,通过掌控小微企业与上下游客户交易形成的债权(应收账款)和货权,依托交易对手的信用和商品自身的价值,开办保理、商品融资、订单融资等业务。

四、专门制度

我行为小微企业专门设计了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客户评级模型,主要依据企业营业收入和经营净现金流等,研发出7种专用授信方法,探索制定了一整套独立的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制度,较好解决了贷款准入门槛高、授信额度不足等突出矛盾,有效缓解了因银企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评估难题。截至2013年6月末,小微企业贷款整体贷款不良率为1.59%,风险可控。

五、专享系统

早在2005年,我行在信贷管理系统平台上开发了小企业信贷管理子系统,用于满足小微企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管理等管理要求,精简业务流程,并体现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个性化要求;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作为定价工具,不断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并嵌入信贷决策流程。2012年,我行在新版贷后管理系统中,整合了行内外信息,强化了贷后日常管理和风险预警功能,大力推进小微企业贷后集中监测,有效提高了自动预警和风险监控水平。

(作者为工商银行行长)

围绕“一圈一链” 做实小微服务

洪 崎

作为一家中型规模的银行,为较好适应作为“经济末梢”的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和金融需求,解决好风险管控难、运营成本高、服务效率低等问题,我行坚持规划先行、批量开发,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围绕“一圈一链”、具有自身特色的小微金融发展道路。

一、围绕“一圈”,实施整合化营销、服务和管理

“一圈”就是城市主要商圈,是商贸型小微客户典型的集群形式。以商圈而不是单户的思路做小微,能够把握商圈客群共同特征和金融需求,避免散单方式带来的高成本和高风险,通过规划等机制的配套,实现规模化生产。

一是规划先行,按照“区域分析—行业研究—实地调研—业务定位—标准提炼—规划审批—监督检查”等七步开展商圈规划,选定目标商圈和目标小微客户群,配置针对性产品,主动管理风险。

二是通过深度调研,按行业、经营规模等维度对小微企业进行分层分类,设计和提供差异性服务。

三是打造规划、策划、销售、培训、服务等“1+N”团队,与市场管理方建立合作,通过管理方推荐,快速取得小微企业信任。通过开办“财富大课堂”等形式,主动介绍小微金融产品,向有需求的小微企业提供相应金融服务。

四是将小微信贷产品分类,提炼出标准化的产品信贷审批流程,实行“信贷工厂”审批模式,通过批量化处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运营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五是组建小微城市商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平台上,通过社员了解社员,为社员群体提供服务,支持合作社整体发展。在螺蛳湾市场,我行已组建了17个小微城市合作社,实现批量开发,已发放小微贷款24亿元,支持各类小微商户近1500户。

二、围绕“一链”,以公私联动做强专业化服务

“一链”就是分布于实体经济各领域的产业链,由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小微企业、商户组成。我行强调抓住区域重点产业,依托核心企业交易信息和行内公私联动,为生产型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打造特色产业链。

一是公私联动。关键是在规划和评审环节,把产业链上的对公和零售客户彻底打通,在一个规划下实行统一会审和制定方案,统一开发和管理,达到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成本的目的。

二是摆脱传统思维,打造交易金融。围绕区域特色经济和产业链核心环节,以真实交易数据为基础,推出应收账款池质押贷款、产业链核心企业担保、超市供应商和品牌经销商信用贷款等多种产品,得到核心企业和广大小微企业的充分肯定。

三是抓住核心企业,挖掘采购和销售数据。批量获取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企业信息,实行名单制开发,全过程监控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把握和防范信用风险。

(作者为民生银行行长)

第五篇:政务服务经验交流材料

“双轨运行”提高服务效率 “一局多中心”强化规范管理

清镇市政务服务中心自2008年12月成立,属正科级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党组、纪检组(监察室)等机构建制完整。中心秉承“高效、便民、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以“打造阳光政务”为使命,以“效率大提高、效能大提升”为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拓展平台、优化管理,不断促进中心工作提速升级,努力推动阳光政务上水平、上台阶。

一、双轨运行,虚实结合,政务服务效率极大提高 我市政务服务中心在全面加强政务大厅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网上政务服务虚拟大厅建设,实现了虚实结合、虚实运行、系统整合的“双轨运行”机制,全面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一是在实物大厅推出“五大特色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五大特色服务”即:即绿色通道服务、诚信服务、上门服务、一次性告知服务、延时服务。大厅先后开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评定“诚信窗口”53个,为投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38次,上门服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40余件,为近万名电话咨询、现场咨询的群众提供了一次性告知服务,实行“并联审批”为1311户群众办理建房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办结服务,对群众在大厅办理事项实行延时服务,确保群众来办事、好办事、办成事。二是在网络上构建“一条网上快速通道”,拓展服务平台。利用政务中心门户网站,建立网上3D立体政务服务虚拟大厅,群众办理审批事项通过网络在虚拟大厅申报,进行相关材料初核,初核数据上传审批系统进行预审,预审通过后可正式受理,促进政务服务高效便捷。自2011年6月大厅运行以来,通过网上虚拟大厅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受理业务60889件,办结业务60492件,办结率99.35%,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二、搭建平台,完善机制,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 本着便民、快速、高效原则,不断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政务服务便民利民工作机制。一是搭建 “四级”平台,构建全方位的政务服务体系。自2008年底以来,我市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形成了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以乡(镇、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和村(居)便民利民服务站、村组便民利民服务点为支撑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截止2013年4月,全市9个乡(镇)、5个城市新型社区、277个村(居)、1698个村组均建立了便民利民服务机构,实现全市政务服务全覆盖。二是探索“放权下沉”机制,促进政务服务便民提速。具体工作中,我市充分利用网上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优势资源,探索“放权下沉”工作机制。2013年4月,我市率先实现政务服务中心与5个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联网办公,通过主管部门充分授权,将涉及民生、具备可操作性的老年证、就业失业证、小额担保贷款3个服务事项“下放”到社区服务中心办理,并纳入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进行管理,逐步实现审批事项下沉,方便群众办事。自2013年4月运行以来,各社区已受理事项137件,为进一步推动

政务服务便民提速增效探索了新路子。

三、创新模式,加强监督,政务服务管理更加规范 2012年我市全面启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管工作后,为全力推动对政务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化,我市借助纪检监察统管力量,创新“一局多中心”模式,即明确一个纪工委监察分局,专门负责对市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税费办理中心、招商项目代办服务中心等政务服务窗口工作进行统筹、监督和管理,确保政务服务廉洁高效。一是推行考核排位机制,强化监督管理。2012年8月,市纪委监察局派出第一纪工委监察分局挂牌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以来,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管理、考核机制,全力加强对政务服务大厅、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全程代理服务中心窗口人员的管理培训、日常监督、检查考核。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的部门实行季考核季排位,每季度由市纪委监察局、第一纪工委监察分局、政务服务中心对政务服务工作考核排位后三的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约谈,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务服务效率不高、服务态度不好、“吃拿卡要”、暗箱操作等问题的发生,有力促进“阳光政务”。二是创新预警监控机制,促进规范运行。建立了具有廉政风险防控、实时监察、预警纠错、投诉受理、统计分析、绩效评估等功能的政务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将政务大厅的窗口单位业务数据纳入系统管理,通过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自动对办理过程实施监控,实现了政务服务全程监控。创新手机网上预警告知短信平台,对超时限产生预警、黄牌、红牌事项,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向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反馈、提醒,增强行政监察力

度。2013年2月启动手机网上预警告知短信平台以来,对相关办理事项及时进行预警提醒14次,督促窗口部门及时办理,确保政务服务“零”黄牌、“零”红牌。三是强化协调服务机制,确保服务成效。牵头开展“三项清理”(应进审批事项清理、应进单位清理和科长进驻清理),督促相关部门完成行政审批、非行政许可、服务事项清理330项,督促43个部门247项审批服务事项入驻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对外服务窗口61个,进驻人员68人,实现应进必进。通过增设税费办理中心,实现国税、地税联合办税,实现税收达6.6亿元。

两年来的不断实践、探索、创新,我市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政务服务工作实现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作风明显改进、服务效能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有力推动阳光政务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务服务大厅自2011年6月30日运行至今,累计受理各类业务346706件,办结业务346478件,办结率99.93%,群众满意度达99.8%,在2012年贵阳市政务服务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一等奖,并获批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2013年1月,我市投资近6000万元启动面积8000㎡的新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工程,预计2014年4月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推动全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下载汉川市服务回归企业的经验交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川市服务回归企业的经验交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卫生服务经验交流材料

    积极探索强化管理 努力推进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方针政策,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

    亲情服务经验交流

    立足服务打造品牌随着集团公司主辅分离战略的实施,我升华一中心幼儿园自2005年划归升华实业分公司,经营模式也随之改变,由以往的补贴型转变为现在的结算型,面对激烈的教育市场竞......

    公共卫生服务经验交流材料

    积极探索强化管理 努力推进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方针政策,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

    医疗服务经验交流材料

    推进“五大”建设 提升服务能力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院两部建设”这一主题,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专科拓展建设、医疗技术建设......

    企业质量管理经验交流

    企业质量管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对于一个工程企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对客户、对企业自身的信誉或是对社会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电厂项目要运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企业普法教育经验交流

    企业普法教育经验交流 “*”普法以来,莱钢集团紧紧围绕公司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不断深化普法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企,为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一、把握企业发展......

    建筑企业经验交流材料

    大风大浪不畏难 扬帆远航谱新篇 江苏武进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我们武进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武进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2003年改制成为股份公司,是国家房......

    企业普法教育经验交流材料

    “*”普法以来,莱钢集团紧紧围绕公司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不断深化普法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企,为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一、把握企业发展要求,强化“三个突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