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商业街的自我救赎历程[5篇]

时间:2019-05-13 08:0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房地产商业街的自我救赎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房地产商业街的自我救赎历程》。

第一篇:中国房地产商业街的自我救赎历程

近年来,随着商业地产发展的速度、热度的加快和升温,全国很多地方不断掀起商业街的新建和改造热潮,一些二、三线城市开始兴建商业街,甚至一些乡镇也对商业街建设倾注了极大热情,这股“造街热”将把中国商业街带向何方?中国商业街该怎样健康、协调向前发展?这一切似乎都是问题。我国商业街的发展现状总量迅速增长据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现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商业街存量已超过3000条,步行商业街存量已超过200条。以每条街平均600米长度计,全国城市商业街长度累计已超过1800公里;以每条街平均建筑规模5万平米计,全国城市商业街总规模累计已超过1.5亿平米,一些城市的新建商业街长度正在从1公里、2公里延长到3公里,不断刷新创造新记录;更多的城市规划在未来的5~10年内即将打造10条甚至更多的商业街。可以预计,在未来的2~3年内,全国商业街的数量将超过5000条。地位日益显著商业街在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中的形象地位日益显著。商业街已经成为城市商业发展、城市风貌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代表,商业街已经成为重要的“城市窗口”和“城市名片”。与此同时,商业街在商业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一些城市商业街的零售总额已占到本城市或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很大比例。经营缺乏特色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城市商业街的同质化经营倾向十分严重。时尚、风情、巴黎等词汇已经成为商业街出现最多的命名词。伴随着商业街数量的增多和体量的增大,缺乏特色的同质化经营,将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商业街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效益堪忧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城市商业街特别是地、县级城市的部分新建商业街经济效益堪忧,显性空置率达到15%,隐性空置率超过20%。客流少、效益差、转让、停业正在成为一些商业街的主题词。更多的商业街面对市场困境不得不改弦更张,与当地政府和开发商建设商业街的初衷大相径庭。我国商业街的形态类型我国商业街根据地域分布、历史渊源、城市规模、支柱产业等诸多因素逐步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商业街,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传统商业街传统商业街一般是历史上形成的,位于城市和城市区域中心的步行商业街。它是城市的名片,体现着城市的繁荣程度。如北京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商业街,广州的上下九商业街,天津的和平路商业街,南京的湖南路商业街,沈阳的中街、苏州的观前街等。北京王府井商业街街道形成于元代,到清朝末年逐渐成为一条商业街。700多年的建街史,100多年的商业发展史,为王府井商业街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鲜明的商业特色。北京前门商业街街道形成于元代,到明朝中叶逐渐成为一条商业街,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京城历史上最大的具有皇家气度的商业中心,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许多中华老字号,至今同仁堂药店、瑞蚨祥绸布店、内联升鞋店、六必居酱菜园、都一处烧麦等一些老店、名店尚存,在建筑风格、店铺布局、经营特色等方面均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上海南京路商业街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闻名海内外,享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美誉,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传统商业街因其独特而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其深厚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商业资源正是核心竞争力所在。目前,传统商业街普遍面临着市政条件改善和经营功能升级的艰巨改造任务。专业商业街专业商业街是面向特定消费群体提供专业商品或服务。如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洋桥的装饰布一条街、杭州健康路丝绸特色街、广东番禹电器一条街、以及散落在各地的很多美食酒吧一条街。专业商业街正在以其高度的专业性和鲜明的特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旅游商业街旅游城市或城市内毗邻旅游景点的商业街,一般可成为商业与旅游的黄金结合点。如“先有观前街,后有苏州城”的苏州观前街,坐倚松花江美丽风景区的哈尔滨中央大街、眺望百年外滩异国风情的上海南京路、与香港接壤的深圳中英街、与澳门连通的珠海莲花路、安徽屯溪的老街、北京的琉璃厂文化街等。旅游商业街一般坐落在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古镇,具有先天和独特的旅游、观光、休闲和购物优势。室内商业街如北京东安商场的老北京一条街、沈阳兴隆大家

庭室内商业一条街等。Shopping Mall和地铁、人防工程里的商业街也属于这个范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严控和城市的迅速扩张发展,地下商业街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商业街的发展出路目前,伴随着我国商业街的飞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内商业的竞争已从跨区域店与店之间的竞争发展到商业街与商业街之间的竞争和商业街内店与店之间的竞争。在商业竞争的新形势下,错位经营应是中国商业街发展的根本出路。商业街与商业街之间的错位经营街与街之间规划要错位 无论是改造还是新建商业街都是要规划先行。街与街之间规划实现错位的最关键因素是要实现错业规划,实现行业间的错位,从而有效避免同业的过度集中所带来的恶性竞争的后果。街与街之间定位要错位 商业街的准确定位是决定商业街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与其他商业街错位经营的重要因素。商业街的定位,首先要根据所在城市,和区域的基本功能和独有特征来确定自己的定位。北京前门商业街是唯一毗邻天安门广场的商业街,光顾的客流多为集购物、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消费者,其定位应确定在“商业、文化、旅游”一体化上,在宏观定位上实现了与其他商业街的错位经营。街与街之间特色要错位 商业街的特色就是高度专业化,以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要为鲜明特征,在根本上实现了与其他商业街的错位经营。如北京的琉璃厂古文化街、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特色商业街最具有生命力。街与街之间风格要错位 商业街的风格是指商业街的整体格调和形象,商业街应保持和树立独特统一的建筑风格。北京大栅栏商业街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明清时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和洋务运动的混合商业文化;哈尔滨中央大街以俄式建筑风格最为鲜明;南京夫子庙商业街从明末清初青砖、桶瓦、歇梁、飞檐的建筑风格中,可以透视到南京十朝古都的商业文化。目前,我国商业街的建筑风格普遍存在着“仿古风”和“欧化风”两种倾向,有的仿古商业街已仿到了宋朝,有的欧化商业街已把巴黎的凯旋门搬到了街头。其实最重要的还不是仿古和欧化本身,关键是仿古未必仿的对,欧化没有欧到位,建筑风格花钱不少,不伦不类。商业街内店与店之间的错位经营街内店与店之间业态要错位 街内店与店之间应充分考虑到业态间的竞争力和亲和力,购物中心、百货、超市、专卖店、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的业态组合应错位合理。街内店与店之间商品要错位 街内店与店之间经营的商品特别是主力商品特色要鲜明。街内店与店之间服务要错位 街内店与店之间的服务要错位,这个错位具体体现在优质化、人性化、诚信化等诸多方面,是突出服务特色,实现服务错位的重要手段。街内店与店之间营销要错位 伴随着商业微利时代的到来和竞争的加剧,打折成为店与店之间最为普遍的促销手段。前段时间,北京新世界百货独家推出的连续60小时的昼夜返利营销实现了2亿元的营业额,成为错位营销的成功案例。目前,我国商业街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正确认识商业街的属性才能使我国的商业街健康发展。

第二篇:日中房地产历程浅析(本站推荐)

日中房地产历程浅析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房地产 对比

摘要:在国内房子价格高涨的今天,不少人大声惊呼“这岂不是80年代后期日本的情况”。究竟当今的中国与80年代后期房地产泡沫经济繁盛的日本有何异同之处,而中国又是否会步日本的后尘,一下贴入“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深渊?本文将会对此做出一些分析。

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在亚洲,面对着国际上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欧债危机,这句话似乎有了更强的说服力。诚然,美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时间过长,发展的态势早已疲软了,而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在亚洲,中国早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不可小觑,而韩国和日本也曾以他们骄人的发展成绩受到世界的瞩目。

但是,近年来发展一直受到世界瞩目的中国一直被一个严重的问题所困扰,即房价问题,随着问题的愈演愈烈,房子问题已从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上升到了一个困扰着许多中国人的顽疾。这种情况对于一些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近邻日本相似的场景也曾上演过,而日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虽然两国的国情和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他们的经历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日本及日本房地产基本介绍

日本由1都1道2府43县组成。日本有三大都市圈,即东京圈(包括东京都、琦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大阪圈(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和兵库县)和名古屋圈(包括爱知县和三重县),三大都市圈囊括了六个最大的工业城市,即东京市、横滨市、大阪市、京都市、神户市和名古屋市。

1985年,日本人口1.21亿,人口密度达到325人/平方公里,其中三大都市圈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重达50.5%,但是面积占比仅10.4%,三大都市圈人口密度高达1578人/平方公里。

日本采取住宅分类供应,低价公房调节住房市场价格的机制。由地方政府及住宅公团建设公营住宅,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由私营发展商提供商品房,满足中高收入阶层需求;政府通过低价公房来调节住房价格,住宅金融公库为地方政府及住宅公团提供建房资金,为所有居民提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邮政储蓄。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一般情况下,家庭是土地的经出让方,而政府和企业是土地的净买入方。企业是土地价格上涨的最主要推动者。

二、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背景及其原因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发源于20世纪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竣事后,日本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起头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成长的黄金期。但是,在这个飞速成长的经济体中,存在着房地产泡沫经济的隐患。1985年,东京都的商业用降价钱指数为120.1(以1980年为基期100),到了1988年就暴涨到了 334.2,在短短的三年间暴涨了近2倍。东京都中心区的降价上涨了3倍。1990年,仅东京都的降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降价钱,河山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土地的总价值几乎是美国的4倍。从1986—1989年,日本的商品房价钱整整涨了2倍。

(一)背景

1、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接近尾声

战后日本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高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城市化发展纪录:1947年到1965年,仅仅18年的时间,日本城市化率由33.1%提高到68.1%,年均提高1.94个百分点,年新增城市人口约228万人。其中1947年到1955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9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每年增加305万。到1985年,日本的城市化已经达到76.7%,日本的城市化已经接近尾声。2、1980年代以前日本土地市场情况:“土地神话”

与快速城市化相伴的是土地价格和房价的快速上涨。这在日本形成了所谓的“土地神话”。土地神话是指土地价格的上涨幅度会永远高于物价上涨幅度。主要是因为日本国土面积非常狭小,土地被认为是最为可靠的财富,生产技术可以不断发展,商品可以不断生产出来,国土面积却无法扩大,因此,土地价格似乎会只升不降。

日本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从1956年到1985年的30年间,日本名义GDP增长了约38.6倍,而全国土地价格和六大城市平均土地价格分别增长41.8倍和56倍。这正是土地神话的现实依据。

3、日本宏观经济面的变化

1970年所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是日本宏观经济的重要转折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1)宏观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稳定增长”

战后的日本,进入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高潮。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品供不应求,国内缺乏资金,投资利润率高涨。固定资产投资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主导方式,而出口的主要任务在于获取资金,以便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到1970年初,日本的重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基本结束,国内产能过剩,产品供过于求,国内投资增速放缓,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瓶颈,日本经济开始向外需求突破。出口的主要任务变为消化国内过剩产生,维持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投资主导型”转变为“出口主导型”。

(3)日元的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进程起步于1970年代初,1985年《广场协议》后基本实现。日元国际化包括日元汇率改革和外汇管制改革。前者的最终目标是汇率自由化,后者的最终目标是外汇进出自由化。

4、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融资自由化,利率自由化和业务管制自由化。日本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于1979年起步,1985年日本政府发布《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后,金融自由化进程全面加速。

(二)原因

1、投资理念失去理性追逐泡沫

(1)房地产投资收益高于一般商品,且预期高涨 日本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泡沫的危害认识不足,也没有能够及时对房地产市场现状做出正确的评估,纷纷给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发放贷款,形成了房地产不断升值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泡沫越吹越大。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将房地产贷款作为最佳贷款项目,无节制地扩大信贷规模,助长了泡沫的形成。就在泡沫即将破灭的1991年,日本12家大型银行向房地产业发放了总额为50万亿日元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4。(3)企业大量净买入土地是地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

投资者普遍相信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土地的价格只会继续走高,地价不会下跌。只能买进,否则以后只能买更高的地价。因此即使毫无用处的土地,各个公司也全力争夺,导致房地价越走越高。反过来由于投资投机过度,造成房地产业虚假繁荣,房地产价格暴涨导致企业和个人都纷纷投资和投机房地产。人们从银行贷款购买房地产,然后再用房地产做抵押再去购买房地产,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抵押和贷款,并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暴涨。

2、宏观金融政策连连失误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期,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金。日本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但这些资金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结果基本上都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随后日本中央银行升息力度太大,挑破泡沫,日本股市和楼市同时崩溃,价格直线下降跌入低谷,进入连续十多年的地价持续低迷时期。

(1)日元国际化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

日元国际化,尤其是1985年9月,《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进入升值通道。(2)低通胀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

日本宏观经济持续增长,但是CPI指数非常低,日本政府缺乏提高利率的动力。

期间,日本低通胀的主要原因是过剩的资金并没有进入商品市场,引起通货膨胀,而是进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膨胀。

(3)扩大内需的具体政策

在日元升值出口下降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日本确立了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主要思路就是增加投资和消费,减少储蓄,这势必要求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3、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机构行为扭曲

4、人口再次向三大都市圈迁移,东京成为金融中心

三、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结果

从后果上看,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20多年的萧条和低迷。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至2007年底,六大城市土地价格仅相当于1991年高点的27.7%。绝对价格也只相当于25年前,也即1982年的水平;

四、中国经济、房地产市场现状及与日本的对比

(一)不同点

1、中国新建住房存量仍存在总量不足、户型不平衡等问题

与日本相比,中国住房市场存量有两个特征:其一,城镇住房存量中新建住房占比仍较低。2009年中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70亿平方米,其中1997年房改以来新建住宅存量约为50亿平方米,总体上新建住房占比为30%,相比而言,截至1975年,日本的住房存量几乎已经全部更新换代。再从城镇家庭住房解决方式来看,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城镇家庭自建住房、购买商品房、购买经济适用房、购买原有公房、租赁住房的比重分别为20%、20%、9%、32%、15%。其二,截至2009年,中国户均住房套数约为0.9,扣除非成套房,这一数字约为0.7,但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28平方米,超过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这反映了中国的成套房大户型占比不断加大的趋势。从相关数据上分析,近年来,城镇竣工住房中90~120平方米的住房占比由9%提高到22%、12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比例由13%提高到28%、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比例由77%下降到50%,说明近年来户型面积有扩大的趋势,小面积住房占比则不断下降。其三,是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保障性住房占比过低,供应严重不足。

2、中国的住宅地产仍将主导未来城市化推进阶段的商品房市场发展,保障性住房需加快发展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膨胀期间一个突出特征是商业地产和商业用地价格的迅速上涨,这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其一,80年代,日本已完成工业化,工业用地需求扩张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工业用地价格基本停止上涨趋势;其二,80年代,日本的住宅存量已基本达到上限,新建住房已几乎全部取代旧房,户均住房套数已超过1,整体上住宅市场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太大,而且由于城市化接近尾声,人口老龄化的来临,整个住宅需求也不存在太大的增长空间。

3、中国人民币汇率大全仍掌握在自己手中

日本1985年在G5其他成员的压力下,签订了“广场协议”导致了日元的急速上升。然而,现在中国政府虽然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的大全仍然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4、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强于20世纪80年月时代的日本政府 我国政府对经济成长过热出格是房地产市场成长过热高度关注,先后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为房地产的过热成长降温,2010年国务院为了果断遏制部门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果断遏制部门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今年年初又颁布了“国八条”。

6、“城市化进程”

85年,日本房地产价格开始上涨的时候,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76.7%,城市化进程已经接近尾声;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5%,城市化进程正在处于加速阶段。

(二)相同点

1、人平易近币升值

同日本一样,中国资进入21世纪也起头面临欧美列国要求人平易近币升值的壮大压力。更始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入飞速成长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力资本丰硕且廉价,按照斗劲优势理论,制造业成长迅猛,经济结构倾向出口型,使中国一向以来处于对概况易顺差,形成了数额重大的外汇储蓄。这导致欧美诸国的强烈不满,商业摩擦不竭发生而且慢慢进级,对人平易近币形成了重大的升值压力。自2003年至今,人平易近币汇率从美元兑人平易近币8.0∶1,上升到今朝的6.6∶1,升值了17.5%。对人平易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吸引了大量国际成本进入中国市场,良多成本以国际游资的体例进入房地产市场。此外,人平易近币的升值给中国的经济成长带来了重大影响,出格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沿海的出口制造业受到重创,国内的大量闲置成本也选择进入股市和房市。

2、城市化历程与房市预期。

中国今朝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历程之中,城市化水平在以每年1%~2%的速度增添。中国的企业和居平易近对房地产市场形成了这样的刚性预期:土地属于稀缺且不成再生资本,在这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土降价钱只会跟着经济的成长的增添越来越高,而不会降低。如此刻不买地买房,未来就会要支出更大的价钱才能拥有。这个预期更刺激人们对商品房的需求以及企业对房地产市场的投入。

3.政府在相关打点方面的缺失踪以及土地轨制不健全

政府在经营土处所面缺乏监管,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和政府往往有着慎密亲密的关系,政府与房地产商及银行合作,把大量资产投入房地产市场的成长,暗箱操作和政治寻租的现象斗劲普遍。此外,中国的土地出让轨制是由政府一次性收掏出让金,这部门的收入进入财政收入,算作政绩考绩的一部门。导致一部门政府率领人会超量开发和出让土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成长和日本房地产泡沫时代的有良多相似之处,两国国内的经济结构都是以出口型经济为主,堆集了巨额外汇,本币被迫升值,导致国内经济受挫等等。

4、持有环节基本没有税负,但交易环节税负很重

这严重影响了土地的供给效率,市场交易费用过高,使得高地价支撑高房价,造成房价泡沫不断膨胀。这与目前中国极为相似,而近期十分热议的物业税的开征,目的之一便是完善税制结构,改变持有环节税负不合理的问题。

5、金融机构积极投身房地产市场

当时日本的土地价格不断飙升,土地作为抵押品的估价都明显偏高。加上银行系统自身资金充裕,当年的日本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存在着严重的疏忽。银行系统放贷的欲望甚为强烈。由此,当房价暴跌,大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迅速蹿升,很多机构深陷破产的边缘。这与目前中国银行机构纷纷将房地产业列为优质贷款客户,房地产信贷不断破纪录的情况颇为相似。

五、结论

虽然,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着过热现象,但是现在就断言说是泡沫还为时过早。况且,国家从年初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调控房价,如今年年初颁布的“国八条”,且至今这些调控措施也已经初见成效了。虽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尚待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房价调控的道路也是任重而道远,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毕竟有所不同,而且虽然人民币现在是处于上升的趋势中,但是本国币种升值并不一定就会造成房地产泡沫,何况现在中国政府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一直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而人民币汇率也一直是在波动性变化,和当时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时的情况还是很不同的。并且,现在房价已经有所下降,必定会有一些人从中跳出,采取观望态度。所以,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不是对于两国相似性及其结果的恐慌而是要积极从日本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来指导我们应对后面面对房市变动。

参考资料:浅谈日本房地产泡沫与中国房地产现状 日本地产泡沫对我们的启示

房 地 产:日本房地产泡沫经验及其借鉴

第三篇:中国房地产业与房地产市场营销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业与房地产市场营销发展历程

刘鹏忠

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理论与实践是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要了解中国房地产市场营销的发展历程,必须把它放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观察、去透视。中国的房地产业是个年轻的行业,房地产业的真正发展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迄今为止,我们可以把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大致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0——1990

上世纪八十年代,理论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指导下,率先提出了住宅商品化和土地有偿使用的观点,从而破除了长期以来一直束缚人们思想的禁锢,为房地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在前期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国务院于1986年成立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进一步指导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1988年初,全国房改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各房改试点城市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批准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1988]11号文件),正式确定了房改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政策,吹响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的号角,这一文件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与此同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1987年国家首先批准上海、天津、深圳、广州和海南正式进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试点。同年,深圳特区率先进行了土地使用权转让、有偿出让和转让的试点。深圳市的工作大大推动了全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自1987年11月起,上述试点城市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地方性的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的有关条例或规定。为了给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扫清障碍,1988年4月12日,七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同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也作了相应的修改。1990年5月19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这两个法规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走向规范化。

住房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房地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各地都陆续成立了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如几乎遍及全国的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到1990年底,我国专门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单位达到10000多家,业务领域涉及开发、经营、管理和维修等各方面。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4000多家,各类房地产经营、管理、修缮企业4700多家,房地产交易所、交易市场和其他中介服务组织1600家。整个“七五”(1986~1990)期间,全国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2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6%。这一时期,由于房地产开发量较少,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卖方市场。开发商不需要去研究市场,关心消费者的需求,只需要把房子造出来就可以了。当时的房子基本是千楼一面,兵营式布局,开发商只是扮演了一个“生产队长”的角色。因为房子不愁卖,而且卖房子还不是零售,而是批发,房地产企业的老总一人靠 “批条子”都可以批掉很多房子。当然,购房的对象也基本都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当时房子是作为一种福利品分配给单位职工。

2.腾飞阶段:1991-1993.6

这是中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尽管时间比较短。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开发、交易渐趋活跃。特别是在92年春季,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似在中国大地上刮了一股强台风,把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而也迎来了房地产业发展的高潮。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房地产开发公司数量猛增。一些沿海城市的各部委办局几乎都成立了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投资、开发面积成倍增加。199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93.5%,开发土地面积增长175%。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发展更是进入高峰期。全年全国完成投资增长124.9%,新增开发企业6000多家,全国房地产企业达到19000多家。

(2)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开发商只要拿到地,盖出的房子就不愁卖不出去。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排队买房的现象。或者是图纸刚设计出来,房子就销售一空。在不少城市大量炒家介入房地产市场,炒地、炒房风甚行,如海南、广东、广西的北海等地,房地产市场十分狂热,房地产泡沫也是十分严重。

正因为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虚假繁荣状态,房地产开发企业只管埋头造房子就可以了,不怕房子卖不掉。这个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房地产开发能赚大钱,而且好像没什么风险。只要有资金,谁都可以从事房地产开发,不管你是否懂这一行,自然,也并不需要什么市场营销。

表1—2历年房地产投资情况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投资额(亿元)243 485 1138 1796 2831 3825 3106 3580 4010 4902 6245 7736 10106 13158 15759 19382 比上年增长(%)31.1 93.5 124.9 41.3 21.4 21.5 -3.4 12.6 11 19.5 25.3 21.9 29.7 28.1 19.8 21.8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http://

3.调整阶段:1993.7—1999

93年下半年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给狂热的房地产市场打了一支“退烧针”,由于抽紧银根,市场景气度下降,使得大量依赖于银行贷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陷入困境,开发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楼盘大量空置、积压,并出现了不少烂尾楼盘,大量资金被套老,房地产成了“房地惨”,房地产业开始进入到一个调整、消化吸收的理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对不少开发商来说,是一个难熬的时期。房地产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面对市场的压力,空置的楼盘,开发商们开始明白:房地产投资有很大风险;搞房地产开发并不是那么简单,造什么房就能卖掉什么房。于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剔的消费者,他们开始重视销售问题,发扬“四千精神”(千方百计、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千言万语),想方设法把房子推销出去。而正是在这一时期,房地产营销实践活动日趋活跃。特别是一些来自台湾、香港的房地产中介代理机构,他们凭借先进的营销理念,成熟的操作手法,娴熟的包装技巧,丰富的实战经验,化腐朽为神气,使一些陷入困境的楼盘重显生机,成就了一个个成功的案例。如来自台湾的北京九鼎轩国际投资置业公司的李元发在北京承接的第一个

项目是“亚运村别墅”,通过将其改名为“观天下花园别墅”,并定位成“北京的龙脉项目” 等一系列巧妙包装,使“观天下”成为国内赫赫有名的项目,价格由起步价每平方米4000人民币迅速炒到最高每平方米2000多美金;而一位从台湾来的销售专家仇福宪小姐,通过精心培育销售队伍,倡导按揭贷款楼盘,首推“卖楼花”理念等,对广州世界贸易中心大厦进行推广销售,使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销售大获全胜。而国内一些策划人和代理机构也是不甘寂寞,如著名策划人王志纲先生策划的顺德“碧桂园”,使一个处于穷乡僻壤的楼盘起死回生,名噪一时,对中国房地产营销策划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这些策划更多的是一种促销策划,强调的是对项目的包装。随着房地产营销实践的不断推进,不少营销人意识到仅对项目进行诸如“改名换姓”,做一些局部的“外科手术”式的包装有时并不起作用。于是,全过程营销在1997年左右被提了出来,它强调对楼盘的所谓“胎教”,也就是说,营销首先是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把产品做好。这一理念指导下房地产开发流程应是:市场调研分析→发现市场机会和需求→寻找条件适宜的地块→项目调研与产品定位→规划、户型、环境、物管、形象等设计→顾客沟通与设计校正→施工、宣传、销售等。而不像之前建立在推销理念下的房地产开发的模式:买好土地先建房子再找客户。全过程营销的实践标志着房地产营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与策划人、房地产中介代理机构的成功对接,再加上房地产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大专院校的培训、教育,新闻媒介、政府部门的大量宣传,使其市场营销意识逐步树立起来,营销人员的水平也逐步提高。如上海房地产界在95、96、97年评选出的房产营销十佳案例的基础上,分别于1996年、1999年出版了《上海房地产营销——理论与实践》、《房产营销技能与实例》——96上海房产营销十佳案例精选、《房产营销技能与实例》——97上海房产营销十佳案例精选,对房地产营销实践进行了总结和理论上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中也可以看出上海房地产营销水平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提高很快。总体上来说,这一阶段开发商的营销是以促销为主。

这一时期房地产营销的不良倾向是克隆风甚行,住宅产品到处刮欧陆风,而且产品中充斥着一些华而不实的要素:如奢华的社区大门、超大的中心广场等等。在广告上名不副实的概念满天飞,误导消费者。

4.繁荣阶段:2000-2006

随着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城市改造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经营性用地的出让方式由协议改为拍卖、挂牌和招标,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潮。从2000年到2006年,房地产投资逐年递增,增幅基本在20%~30%之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1)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全国性房地产公司。如万科、中海、招商地产、大连万达、阳光100、合生创展等。一些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

(2)房地产市场是个卖方市场,房地产价格飞涨。在这段时间里,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房价翻了好几番。

(3)住宅消费以个人为主。

(4)经过前一时期的洗礼,市场营销观念已自觉成为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经营的指导思想,全程营销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诠释,产品创新成为更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一种追求,产品开发水平比前一阶段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更有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以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如招商地产。

(5)关系营销、网络营销、服务营销等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营销实践中克敌制胜的重要利器。

尽管如此,房地产营销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如楼盘案名求“奇”、“怪”、“洋”、“大”;

营销概念名不副实:如“生态住宅不生态”、“健康住宅不健康等”,“花园无花、广场无场” 等;还有营销的同质化倾向严重等等。

第四篇: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房地产行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的关系越来越为密切。然而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非健康、非稳定、非可持续发展因素。房地产市场中的土地转让、融资环境、买卖双方等都出现了问题,房价更是一直水涨船高。远远超出居民的购买能力,购房压力不断攀升。房地产作为被定性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健康有序发展关乎到国家经济和民族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给予更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确保我国房地产市场实现建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首先回顾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在针对此过程出现的代表性的问题予以方法论的指导,最后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进行较为乐观的展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房地产

历程

调控

城市化

趋势

Abstract

1990s,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more closely.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unhealthy, unstable and non sustainable factors in the market.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 the land transfer, financing environment, the seller and the buyer have problems, prices are always rising.Far beyond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residents, housing pressure continues to rise.As for the real estate has been characterized as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national destiny of its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so we must give mor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on China's real estate market,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al estate market health, stability, sustainable.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the methodology for this process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oblem to be the guide, and finally prospects more optimistic about the real estate market of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Key words: real estate process control urbanization trend

一、引言

房地产业是指是以土地和建筑物为经营对象,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以及维修、装饰和服务的集多种经济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产业。狭义讲,房地产市场是指房地产买卖、租赁、抵押、交换、典当等交易的场所。

随着改革开发30余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而房地产行业从21世纪初开始在短短10多年时间里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房地产业以上世纪80年代为开端,作为改革开放的有力见证,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进化,并最终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走向高潮。但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有力引擎,房地产业目前业已走进历史关键时期。它虽然极为有力带动了中国的GDP,使中国的全球经济排名由第六跃升至第二,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近20%,外汇储备增长近13倍,但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可忽视。我们必须审慎对待房地产业的前世和今生。回顾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分析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以及展望未来的趋势,能够更加合理地评估整个行业,进而作出科学的指导,为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平稳地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国家政策的转变,1978年之前房地产之于中国仍属陌生领域,改革开放之后的上层意志为打开了房地产行业的大门,随后,城镇住房制度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规定了我国出让土地使用权和开辟转让市场。由此衍生出商品房买卖、租赁市场、存量房买卖,及房地产抵押和开发估价、中介、物业管理等交易市场。

(一)房地产制度摸索期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间,中国并不存在房地产市场,普遍实行计划分配制度,房地产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成为城市原住民和社会精英的专享物品。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房地产市场制度改革。在这一阶段,政策桎梏并未完全放开,所以在全国积极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放开。对于新生住房制度改革,我国政府审视夺度,谨微慎行,稳步两个小阶段:一,1978之后开启新建住房全价出售制度;二,1979-1991年公房出售试点、提租补贴试点和全面起步。

1、突破理论桎梏、试点实践期

作为新生事物,房地产行业的放开需要理论先行。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月》,提出实行住宅商品化政策,准许私人建房、买房、拥有自己的住宅,并允许住宅出售。从此拉开了中国前所未有的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而计划时代住房制度与土地使用制度使用存在大量问题,如住房短缺,分配不公,国有土地收益流失,等已严重阻碍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需要不符。所以,理论的实施需要与实践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于全国范围内选举试点,并取得成效,打消了社会的疑虑,树立了经济发展的信心。

2、全面改革住房制度期

1986年2月,国务院成立“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开始大幅度提租补贴;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并于2月批准《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从此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实施阶段。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立房地产市场,确立了房地产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3、配套系统完善期

1997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房改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意见》,明确了住房公积金是职工个人住房基金,规范了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为商业住房制度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二)房地产市场化过渡期

在这一阶段,由于前期已经做足大量准备工作,我国房地产进程快速推进,经历了起步、成熟和调控阶段。

1、起步平稳期

这一时期,东亚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中国经济发展,国家启动进入WTO的战略谈判。全国不再进行无偿福利性分房,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开始建立。大量商品房开始建设、销售、购买,租赁现象出现,逐步形成新建商品房买卖和租赁市场。政府通过土地有偿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企业活力大为增加。城市出现大量中小房产中介公司,经过短暂的市场疑惑,中介公司取得人们信任,有力盘活房产市场,加速房产发展。总体上,该阶段房地产市场尚处于萌发阶段。房地产市场开始真正进入了全面市场化阶段。

2、房地产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概念的提出

进入21世纪,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在一系列指示中明确将房地产作为新时期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指出产业予以大力支持。政策先行,中国商品房市场进入了突飞猛进发展的阶段。

3、房地产市场过热期

2003年,房地产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大中小城市房价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并渐趋超过普通市民财政收入承受水平。2004年,土地招、拍、挂制度放行,加剧了商品房房价的上涨。房地产投资迅猛增加,市场出现过热情况,投资热情居高不下。全国商品房销售量和完工量剧增。

4、房地产业调控期

在房地产业推向市场的同时,我国政府相应的调控一直在施行。2002年,政府调控手段主要集中于收紧土地供给和房地产信贷;2005年到2008年,进行结构性调整,提出稳房价的新目标。国八条、新国八条、国六条相继出台,重点打击囤地行为、改善商品房和保障房供应结构、提高首付比例、推出税收调控手段,改善供给结构,调节商品房投资性需求。然而,在“增投资、扩内需、保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整并不能使银行消除强烈的放贷冲动,我国房地产房价出现了“越调整,越上涨”的怪象。

5、高位盘整期

高房价聚集大量泡沫,激化社会矛盾,势必影响国家长期经济发展。2011年1月 “史上最严”的“新国八条”出台,出台“限购令”,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提升至60%,贷款利率调整至基准利率的1.1倍以上。2013年3月1日,新国五条细则出台。继续严格执行限购、限贷政策,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公布房价控制目标、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时至今日,各种严厉调控已经初见成效。近两年,尽管地方政府的救市动作频频,多地限购政策已经陆续放开,不少城市还进一步放开了贷款政策,但各地楼市表现依旧趋于平稳。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全国各地楼市、产品热销、所有房企都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楼市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逐渐进入新常态。

三、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房地产行业伴随着经济发展已近20年,从计划配房制度到市场买卖制度,从无关紧要的地位跃升为国家经济重要支柱,带动了我国水、电、煤炭、钢铁、水泥等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

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整体良好,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政府不间断的调控政策一直在为其做合理引导。下面将就房地产业出现的房价飙升、信息不对称、金融制度三个方面对其发展问题加以分析。

1、房价飙升、库存严重

中国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井喷式价格上涨,资金爆出恐慌式抢购。一个自称上海浦东的距离陆家嘴尚有70公里的新盘,四百多套住房开盘后在两分钟内告罄。为规避限购政策,市民涌向离婚中心申请离婚,导致离婚中心不得不暂时关闭现场服务。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行业迅速崛起,并经历了发展、壮大、整合的阶段。近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平均增长率为6.7%,其中2007年的房价增长率更是高达15.8%。高房价给普通百姓带来巨大生存压力,导致社会矛盾突出。然而房地产行业的火热给房地产的发展带来益处,短期来看,虽然经过数十年调控,但我国房价不会降落,将保持一段平稳缓慢的增长速度。

由高房价引发一系列问题,高库存即为突出一例。以2015年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 年住宅新开工面积约9.7 亿平方米,施工中的住宅面积约50 亿平方米,待售面积达5.4 亿平方米,未来全国新建住宅总供给已达65 亿平方米,加上城镇既存的存量住宅、城乡结合地区广泛存在的小产权房,全国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依然较大。三四线城市库存问题尤其严峻,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数据,截至该年11 月,一、二、三线35 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分别为9.8、11.9 和19.3,三线城市库存接近一二线城市积压之和。

2、信息不对称

在房地产市场而言,信息的不对称主要是买卖双方之间不同地位造成的巨大落差,由此引生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2.1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即买主和卖主对商品房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卖主拥有对商品房的成本、质量、价格等最私密的知情权和垄断权,买主对此一无所知。二者在交易时,买主处于绝对劣势,完全不了解商品房的权属、质量。因此经常受到卖方的蓄意欺骗,被迫接受霸王条款,调入隐形陷阱等,使得买卖双方经常发生房产纠纷案。2.2房地产商虚假广告宣传

自从房地产面向市场,随之产生的广告宣传也得到迅猛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0%。众多广告公司精益求精,大胆创新,为房企的发展锦上添花。但是也有众多房产企业在广告的宣传上人为地使其定位模糊、夸大其词、煽情联想、模糊概念,甚至出现违法虚假宣传等现象。这些文案本质上都是向消费者传递虚假信息,或者是在户型设置、房屋面积上做文字上的手脚,或者刺激他们强烈的购买欲望,使其产生“恐慌性购房”。2.3 房地产金融市场亟待完善

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到整体中国经济的发展,关乎到国计民生。我国融资环境整体良好,但房地产公司业界却有普遍的潜规则,他们先用小部分流动资金和商业银行贷款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四证”,再用部分资金拿到销售证,至此完成卖方方面的融资工作。开始向社会销售,以消费者首付资金和个人按揭资金作为重要来源参与房地产的开放,商品房的建设等后续工作。可以说,房地产商只用很少的自有资金即完成了一整套开发的工作。然而,一旦遇到经济形势下降,消费者经济状况不良,商品房滞销等外力因素,开发商立刻会遇到资金周转不灵,烂尾等问题,最终导致资不抵债和银行债务难追偿。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经济发展。

信用风险较高。一,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银行信贷仍是主流,但房地产企业由于受政策限制,上市比较困难。信托产品也满足房地产业的融资要求;二,部分开发商以房产抵押,容易出现坏账问题;三,银行和房企为销售量宽松放贷给个人,易出现征信考察失误现象;四,近两年房产库存严重,而房价居高不下,普通消费者无力承受,导致银行放贷无法全部收回。

投资增长过快。近几年房地产业火热发展,大批的行业外资金也纷纷涌入房地产业,争夺市场份额,使竞争更加激烈,为本已高库存的现下增加更多风险。

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趋势及问题解决

作为我国经济重要产业,房地产业总体发展良好,虽出现各种问题,但经过调控与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房地产行业终将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

1、房地产市场投资稳中求进

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投资势头整体已趋于理性。银行自身可以做到加息,放贷势头减缓,对房产企业和个人征信环节审查力度增大;严禁理财等违规资金进入房地产;严格执行房地产贷款业务规制要求和调控政策;规范各类贷款业务管理,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加强房地产信托业务合规经营;审慎开展与房地产中介和房企相关的业务;

同时,企业应拓宽融资的多元渠道,改变单一银行融资来源,比如可以深入探索房屋抵押的证券化交易,确保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尝试股票市场融资方法,借壳上市;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

央行业应要求各商业银行理性对待楼市,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强化住房信贷管理。其他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上市房企再融资的监管,强调企业募集资金只能用于房地产建设而不能用于拿地和偿还银行贷款,再融资募集所得资金不鼓励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不许房地产企业通过再融资对流动资金进行补充。

2、房地产业调控继续实施

从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分析,一般经济增长速度应保持在8%一10%之问,而如何使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速保持和谐共生,政府仍需进行宏观上的把控以及微观上的调整。2.1 信贷、保障体系方面宏观调控

当然房地产业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银行贷款。央行对此已经下发很多规定要求各大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结构调整。房地产企业对于市场的把握往往来源于充足的资金,一旦满足此点,他们会信心满满进行大规模房产建设,往往忽略经济可行性和当前消费力度。对此,我们应当继续支持上层对于信贷方面的控制。

政府需要逐步建立起新的和科学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序过滤住房存量,建立居民家庭的住房梯级消费格局。同时,政府应逐渐将住房补贴的重点放到消费环节,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租金和贷款利率补贴予以补贴,提高补贴政策的效率。2.2 明确房屋产权种类

我国房地产市场鱼龙混杂,出现大量无证开发,虚假住房。政府及监管部门应该对房地产用地情况的信息应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对此进行明确分类,向社会、消费者予以公布。目前按照分类,我国房屋产权大致分为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小产权房、公房、自建住房等六类。应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并使其充足。严格对房地产土地使用申请进行审批,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不断监测其使用状况,保障性住房用地播划后也应加强管理;加强小产权房管理,适度放开房产证身份的确认;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加强申请人员的考核,防止权势人员投机取巧;适度允许农村自建住房和城郊自有土地自建,缓解高房价压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2.3 住房公积金改革

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于1991年在上海正式建立,2002年修订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为公积金定义的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单位和职工个人必须依法履行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即住房公积金是由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付, 实行专户存储,归职工个人所有, 缴存职工购买自住房时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自实行20多年来,住房公积金为我国住房消费,推动住房商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多年来并未在制度上作出多大变化,至今已渐渐无法适应新时代市场环境的变化需求。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出现的问题有覆盖不全面,过于集中权势部门,如效益好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部门;公积金强制集中,去向不明;缺乏管理统一,地区割裂。缺乏监管体制,资金风险较大;区域差异大,中西部与东部差别大。长此以往,住房公积金制度也会成为妨碍房地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汪利娜曾建议逐步将住房公积金制度改制为真正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成立国家住房公积金银行可以解决监管难题、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扩大公积金覆盖范围。当前住房公积金制度更多倾向于国家党政、事业、国企部门,对于解决低收入者家庭并无过大实用。而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在城市建设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应该使公积金制度更多地倾向于此类人员。

“控高保低”缴存。这一政策具体方法是缴存基数统一为职工工资总额, 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不得高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缴存比例下限,5%,上限为12%。“控高保低”能够促进社会分配公平、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要求。

有效利用庞大资金。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就曾提出,力推住房公积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

3、继续推动城市化进程

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库存严重现象有目共睹,尤其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而大力推动城镇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以“市民化”为核心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中国人口巨大,城市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16年,中国有700个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282地级市,374县级市;此外,中国还有大约2万个镇,2万个乡。如此大规模的城镇,未来的城镇化必须考虑城镇体系的问题。但在不少省区市城市体系上“一强多弱”,存在一到两个“超级城市”,其他是明显偏弱的中小城市(城镇)。行政资源过分集中,缺乏层次鲜明的城市体系。“市民化”意义在于鼓励更多乡镇人员进入城市成为市民。而如何使其获得身份认同感,关键在于户籍改革。由于户籍改革难度巨大,所以户籍制度改革应首先在规模小的城市首先推行。大的方面,中央应该向地方逐步放权,让地方承担更多地责任(由政府权力部门领导,公安部门搁置),稳步推进。

另一方面,农村建设始终是中国发展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中小城镇发展滞后,城镇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李克强副总理所言,城镇化要通过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快发展介乎农村和大城市间的城镇(包括镇或二三线城市等),缩小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新型城镇化不仅有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还要实现产业结构、人居环境、就业方式、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方面由“乡”变“城”的转变。所以,只有先解决社会保障缺口、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新市民就业、城市产业变化等一系列难题,农民才能顺利向“市民化”过渡。

4、房地产业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从199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到2011年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房地产出台的各种大小法律法规层出不穷,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驾护航,中国房地产业才能得以顺利发展。未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仍然离不开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度性保障。

五、总结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经过了“黄金十年”,现已渐入发展成熟期,市场整体趋于平稳。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可以更好帮助决策者分析整合历史,整顿现状,展望未来。相信我国房地产业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下必能健康平稳地一直走下,始终为我国经济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2002年3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0号 《中国统计年鉴2010》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年1版 《中国房地产调控十年的反思》期刊:《商情》年份:2014作者:绳文倩 《30年,改革发展正当时--30年,期待理性市场》 期刊:《城市开发:物业管理》年份:2011 作者:张一民

《浅谈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期刊:《大观周刊》 年份:2011作者:朱娜

[1]侯玉萍,蒋铮,韩梅.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5)7郭建,章仁俊,金鹏.中国房地产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M].南京.江苏商论:2003:5-7

8中国报告大厅.2009-2010中国房地产业发展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J/OL].

第五篇:房地产发展历程总结

班级:08城建建筑一班 姓名:何非学号:08290020112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色是:与住房制度改革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契机与强大推动力。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又有力地支持了住房制度改革。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特式的房地产业发展道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就系统地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改革思路,对住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在内的全过程进行了通盘的改革设计。从而拉开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大幕。回顾我国房地产业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

另一方面,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经历了一下五个时期:

第一,初步形成时期

也就是1978年到1991年。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是否了解,在1978年之前的20多年当中,其实我国是没有房地产业的,也没有房地产,有的只是建筑业。当时城镇住房是由国家统一建设,建好了之后不出售,而是由职工所在单位按照工龄、学历和职务进行排队分配。分配之后的房子,国家只是象征性的收取比较低的租金,近乎无偿使用。在这种住房的体制下爆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的投资是有去无回的,而且收的比较低的租金是不足以支付房屋日常使用和修缮的。在1980年的时候,中央政府和国务院提出了住房改革制度,也就是准许私人建房、买房、售房,不但是已经新建的商品房可以出售,已有的房子也可以出售。

也就是说从1978年到1991年期间,是房地产逐步形成的阶段。

第二,房地产过热时期

大家可以看到只有一年的时间,1992年到1993年,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大家现在对于我们现在的地产大腕有没有了解,比如潘石屹就是在1992年到1993年一年的时间掘了第一桶金,在海南和北海,那个地方是房地产热持续高涨的地方。随后在1993年底的时候,由于国家的一系列的宏观政策调控,把这个泡沫挤破了

第三,市场调整时期

经过了1993年,到我们整个市场的调整时间,就是1994年到1997年,1994年继续了1993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在1995年到1997年之间,国家继续执行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1996年的时候,从我们的经济相对的短缺,已经发展到了经济相对过剩,职工下岗、企业倒闭的情况频繁的出现。在1997年的时候大家应该知道,1997年我们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

第四,市场萧条期

1994年到1997年是波动比较频繁的,应该说是房地产市场的箫条期。从1998年到2002年,我们出现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期,在这期间,国家把房地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优惠的房贷政策和税收政策。

第五,宏观调控时期

2003年到2007年这四年,我们进入到了宏观调控时期,这几年我们清晰的感觉到土地政策的调整、税收政策的条件,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大力投入和建设。在2008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我们先遭遇了经济危机,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房价急剧回落,到2009年又上涨到了一个高点,2010年又频繁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尤其是从年初到4月底。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1990年到2008年整个利率变化的过程,大家就会看清整个房价的变化。1990年的时候,我们是历史上最高的利率水平,是年利率9.72%,这可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我们现在可能还觉得5.94%已经很高了,1990年最高是9.72%,中间有一次回落是2002年的5.04%,5.04%是我们目前最低点的利率。大家可以看到,2008年12月23号5.94%是我们延续到五年以上的基准利率。在去年的时候,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针对5.94%利率贷款打七折,利率基本上接近于公积金的贷款利率。所以目前我们享受到的利率应该说是历史追低值,现在是七折利率。但是目前很多银行首套房已经取消了这个折扣,我们再次申请的时候普遍变到了8.5折。那么8.5折的利率,5.94%的8.5折应该是5.049%,也是2002年的最低点。这是从1990年到2008年的利率变化水平。我们看一下北京商品房均价的走势,从2000年到2007年:2000年的4771一直上涨到2007年的14411,2008年我们的房地产均价在2万以上,今年接近3万。所以大家从这个房价的走势可以看出来,现在即使房价陷入了低谷,但再降也不可能降到1.4万均价的水平了。我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从2003年到2007年这四年的时间,我们的房价上涨的幅度是223%。

总的来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大致这样:首先从1981年开始,在深圳和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的试点,在这以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于福利分配,没有房地产市场。由于当时搞试点比较成功,后来就小范围的开始试点开发。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搞市场经济建设之后城市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房地产开发非常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于是他就吹响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号角,由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是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大城市,但时间不长,由于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严重的泡沫。

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迅速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泡沫。于是朱镕基总理一声令下:停止银行贷款。银根收紧后使刚刚起

来的房地产市场立马遭到重创,造成的结果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始终波澜不兴。

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也就是意味着人们所要取得住房,都要到市场上去买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这政策的第一效应就是“赶末班车”--凡是有钱的单位纷纷购买现房,把当时市场上所有当时卖不掉的现房一扫而空。这时的房改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而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又创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不断地降低利率,还有按揭门槛降低,当时首付只要30%、20%,有的银行甚至提出零首付。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于是1999年至2003年为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增长期。2003年到达高峰,暴露出房价过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房地产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4年开始实施宏观调控,主要特征是收紧土地与信贷两个闸门,以调控供给为主。

2005年中央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主要特征是供给与需求双向调控,以调控需求为主。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2006年,成交量开始上升,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当长三角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在下雪的时候,北京、深圳、广州这些城市却是一片艳阳天,房价涨得很快,就像以前的长三角,结果导致3月份调控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强。

2006年的宏观调控主要特征是以调整房地产产品结构为主。目前的房地产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由以投资主导向以消费主导转变、由短期投资向中长期投资转变、由以土地为中心向以产品为中心转变、由以增量市场为主向以存量市场为主转变、由普涨普跌现象向有涨有跌现象转变、由笼统市场向细分市场转变。

中国房地产价格的走势,1998年开始起到的房地产市场到2003年,这一轮的上扬达到高峰,然后从2003年到2007年都在头部横盘整理,2004年调控供给、2005年调控需求、2006年调控结构、2007年继续调整,估计到2007年底差不多调整完毕,然后,随着2008年奥运会这个东风的作用,中国新的一轮房地产,在把头部转化为底部以后,又有一波上扬。这个过程当中所有的风险被释放、泡沫被消减、结构被调整,不合理的状况被缓解,积压的房子被消化,这就为下一轮发展夯实了基础,从2008年开始新的一轮平稳增长,不会是疯长,这是一个台阶式的上扬,这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特征。

下载中国房地产商业街的自我救赎历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房地产商业街的自我救赎历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角色的自我救赎

    教师角色的自我救赎 教育具有阶级和社会性,是社会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发展实践平台。教育具有可选择性和可接受性,对群体具有推广性和普及性,对个体而言具有机会不均等性和深度研......

    阿泰斯特的自我救赎的故事

    2010年5月18日,nba西部决赛第5场在湖人队主场举行,此前湖人队与对手太阳队战成2∶2平。两队队员都铆足了劲儿,誓要拿下这场比赛,赢取赛点。比赛激烈得让人窒息,也精彩得让人喝彩,......

    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停滞阶段 这一阶段的吋间是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住房供给体制下,城市住房建设投资是由国家财政预算统一承担的......

    房地产自我评价

    篇一:房地产销售人员自我评价范文 房地产销售人员自我评价范文 本人于1999年进入房地产行业以来,在自己做销售人员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素质.为自......

    房地产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一: 房地产销售已经有两年的工作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经过自己的磨练,在领导的帮助下,我已成为一名合格的销售人员,能够独立完成销售任务,对房地产销售行业有了比较深的认识,......

    房地产自我评价

    房地产自我评价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会经常用到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人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怎样写自我评价才合理、得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房......

    通用技术教学的自我救赎(精选5篇)

    通用技术教学的自我救赎 【内容提要】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多种因素导致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好,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从选材、教学方式、反馈、量化平时表现......

    李宁:企业文化的自我救赎

    李宁:企业文化的自我救赎 引言:李宁正面临品牌转身与蜕变的阵痛,企业从巅峰滑入低谷,到目前为止李宁仍在变革的沼泽中困难前行。同时这也是国内众多企业将要面临的问题,那么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