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主创新能力 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自主创新能力 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这是基于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论断。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垄断,从中牟取大量超额利润。后发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挤压,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利用技术优势掌握和控制事关全局利益的战略资源,也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重要策略。比如,在空间领域,美国正在全面实施太空控制战略,俄罗斯、欧盟、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也都进行了重点部署。美国人强调:“我们在太空有着巨大的优势。太空孕育的商机有多大,我们在太空的国家利益就有多大,我们在太空的军事力量就应该有多大。”在海洋领域,一场前所未有的“蓝色圈地运动”正在占海洋面积2/3的深海领域悄悄地展开,科技上的领先将会直接导致发达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在生物领域,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生物资源的抢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命专利圈地”。创新能力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不可分。1997年7月起于泰国的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给相关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有些国家甚至陷入社会和政治动荡。事实上,早在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曾发表一篇题为《亚洲经济之奇迹》的文章,对东南亚经济提出了警告,明确指出东南亚经济的高速成长不是建立在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基础上,而是建设在资本扩张的基础上,这种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当时整个东南亚地区经济一片繁荣,被学术界称之为“东亚奇迹”,许多人因此都对克鲁格曼的警告不以为然。不幸的是,仅仅三年之后危机就爆发了。我们研究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缺失,他们的经济动力基本上都不是内生的,而是选择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包括资本依赖、市场依赖和技术依赖。一旦国际经济稍有波动,这些对外依赖型的经济体就很难避免危机的降临。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李斯特早就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不是取决于它所蓄积财富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发展程度。他说:“力量比财富更加重要,因为力量的反面―软弱无能―足以使我们丧失所有的一切,不但使我们既得的财富难以保持,就是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自由,还不仅是这些,甚至我们国家的独立自主,都会落在力量上超过我们的那些国家手里。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已经有了充分证明,意大利共和国、汉萨同盟、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葡萄牙都是前车之鉴。”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国际竞争态势的确已经发生了本质性变化。没有了明火执仗的攻城掠地,没有了腥风血雨的刀光剑影,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从来就没有丝毫的减弱。相反的,在全球化条件下,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权重显著下降,而基于技术实力、创新能力的较量更加激烈。在技术上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往往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利益博弈的主导权。在技术上无所作为、亦步亦趋,将很难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国的富强 有赖于自主创新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对于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劳动力以及资源环境成本的逐步提高,长期处于低端产品环节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尖锐。事实表明,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依靠过去那种拼资源、拼劳力的方式已经很难换来应有的利益。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赢得竞争优势,这是我国加快实现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自身特定的需求,我们不可能指望别人来帮我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破坏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注定难以为继,我们将何以走向未来?我国人口众多,公共卫生与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上百万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上亿的肝炎病毒感染者、数百万的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阴霾。面对人民的期待,我们能够把希望寄托于他人吗?答案无疑都是否定的。多年来,我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取得了很大成就。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后我们仍然需要广泛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冷战时期,美国等17个西方国家通过“巴统”协定,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为首的西方32个国家又订立了新的“瓦森纳协议”,继续限制并且不断强化所谓敏感技术的出口。
近年来,针对我国连续发生的美国劳拉公司和休斯公司火箭发射事件、以色列预警机和“哈比”无人侦察机事件、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等,都反映出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把对华技术控制作为扼制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得到的。退而言之,即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进技术,但技术创新能力却是引进不来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是组织内生的,只有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难以短期和局部的商业利益作为评判标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商业逻辑在这里毫无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即使那些与美国有着更加密切关系的西方国家,也无一例外地致力于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欧洲下定决心研制自己的大飞机,即使美国人极力阻挠,欧洲四国政府仍然以长达25年、先后投入250亿美元,造出了自己的空中客车,到今天已经与美国波音平分天下。去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对欧盟实施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伽利略计划”强调指出,如果我们不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就只能成为美国的附庸,就不可能建设起一个独立的欧洲。韩国也曾经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他们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许多领域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1:5—8,一些关键领域甚至达到1:12,使本土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成就了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总之,引进技术只是条件而不是结果,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在形成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有的同志心存疑虑,担心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我们的理解是,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对外开放。恰恰相反,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更加主动地利用对外开放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也才能在对外开放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比如,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计划有16个国家参与,对我国始终关闭合作的大门,但在我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之后,有关国家已经向我国正式提出开展相关合作的意愿。国家863计划重点支持的信息安全项目“PKI关键任务服务器”研发成功后,外国公司很快将原来8.3万美元的加密卡降到1.2万美元,并向我方表示希望在PKI技术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共建PKI技术实验室,共享技术成果。在汽车电喷生产技术引进过程中,由于我国汽车电喷技术的研制成功,曾经拒绝向我出口技术的外国公司主动合作,使我方不仅争取到最新一代产品,而且节约技术转让费用2200万马克。事实表明,科技上的对外开放,决不只是意味着对国外技术的引进。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合作,只能是竞争对手之间的利益博弈,是“珍珠换玛瑙”的公平交易,而不是强者对弱者的廉价施舍。
一.经济自由主义应该完全排斥国家主义吗?在我们中国新崛起的民营企业家面前,有两种理论,一种是新自由主义,一种是国家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来自于英国政治经济学“看不见的手”,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设出发,为企业设定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以静态比较利益为根据,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保护。他们认为国家保护产业,会助长腐败,降低效率,产生利益集团寻租,而自由贸易,则可以使国家和企业享受国际分工的优势,取得最大的利润。经济自由主义作为理论体系,政策主张和价值导向,数百年以来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的主流。这样的理论是有误导的,它在“经济互相依赖与融合”的外衣下,掩盖了企业的主导和控制权的问题,这样的理论在本质上符合强者的利益,不符合中国民营资本的利益。因为强者是作为“国际领导者”霸主国家,是国际大跨国公司,而不是中国民营资本。当然,共同利益也是有的。弱国和弱小企业作为附属,也可以得到少许利益,但你如果真的要强大自立,就会受到强者的控制和打压。没有国家的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仅凭自身能力很难发展得起来。其实,历史上4个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工业化的,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以死刑禁止丝绸和纺织品的进口,美国在20 世纪20---40 年代,关税平均为40%,在1932--1933年甚至高达60%。日本战后迅速复兴是由于美国的优惠关税政策,美国允许日本的关税率在15%以上,而美国对日本的关税只有5%。日本筱
原三代平运用动态比较利益理论,提出“产业结构论”,主张国家扶植需求弹性高,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率提高的产业,即重化工业,获得成功。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不起来,根本原因是国家对外战争的失败,以5% 的关税对美国 40% 的关税,谁能够发展得起来自不必说。这与制度,官办还是民办,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自己国家的国防力量相差太远,那么企业在与外商的交易中能否“双赢”,什么样的“双赢”,就值得怀疑了。与此相反,“非主流经济学”主张在落后国家由于企业弱小,需要以国家力量保护产业,创造动态比较利益。如德国历史学派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其代表的是后进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自主工业化道路”。越是后进,越需要国家保护。其实,发达国家也同样保护自己的骨干企业,支持根本性的科技创新,比如美国政府策划的波音兼并麦道,欧洲5国合作制造空中客车,等等。只不过他们不明说,而且保护方式不同而已。他们之所以不惜违背自己的基本信条,以国家力量支持大公司合并与垄断,是出于国际竞争的需要。在高科技的巨额投资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间,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天真或者愚蠢到放弃现成的国家力量,把参与国际竞争的任务交给企业独立承担的----当然,那些受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误导的国家除外。这样参与国际竞争,受损失最大的,当属民营企业。所谓“以市场换技术”,即使能换得来,也是消费者得好处,民营资本作为生产者并不能控制新技术。而让市场,却是货真价实地让出了民族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你准备试制的产品,或者刚刚试制成功的产品,被进口货替代了,你还研制什么?于是,就只能为外资加工配件,成为“世界加工厂”,中国的庞大飞机工业就只能为波音配尾巴。于是,中国的GDP越来越大,GNP越来越小,其差额就是就是外资的利润。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总量高速增长,消费过度升级,民营企业却赚不到钱,核心技术被外资所掌握,损害的是长期竞争力。中小国家可以依附于美国换得经济利益,大国则不同。由于腹地辽阔,人口众多,可以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加入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利益比小国要小得多。大国接受自由贸易是有限度的。日本韩国一直走经济民族主义道路,直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美国终于通过国际经济组织控制了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美国还利用安保条约禁止日本韩国独立生产飞机,只让它们给波音飞机配件。巴西和加拿大这些依附于美国的邻国均可独立生产100座以下的支线飞机。欧洲4个国家,则联合生产空中客车,与美国波音平分秋色。印度2000年有了原子弹,并建造第3艘航空母舰。象中国和俄罗斯这样在地缘政治,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文化与美国不同的国家,更不可能全盘接受西方解释的“全球化”。俄罗斯以自己的瓦解,并没有得到西方援助,其实力仍旧依靠自己的资源和国防产业。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全球化问题,与经济角度不同,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以国家总体利益为原则的。地缘政治,讲的就是国家利益。美国的地缘政治学家特别多,说明美国十分重视自己国家的利益,只不过美国是世界霸主,可以用“全球化”作为自己国家利益的代名词而已。经济学是以企业和个人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原则考虑问题的,中国的经济学家特别多,在90年代被捧到神学位置,金钱和利益关系代替了信仰和道德。90年代中国思想界被经济思维所控制,经济学又被新自由主义所控制,造成严重的市场教条主义,话语霸权已经形成,对于持不同意见的经济学家,在资格上贬低,在形象上妖魔化,以至于在经济学主流话语中,几乎没有“国家安全,民族经济,战略产业,国防建设,国家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这样的概念。就国家总体利益而言,即使“和平崛起”之路能够走的通,也需要国家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强调国家利益,国防力量和民族凝聚力。因为,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需要极大的能源和资源消耗,经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这15年是我们最容易受到外力胁迫甚至直接攻击,威胁我们的国家利益和主权,进一步影响到国内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国家安全的概念也应该扩大,我们的国防力量要能够保护“国家安全边界”,特别是经济安全。作为大国,中国有史以来最基本的问题,一是治水,二是国防; 要保证主体板块不分裂,不出现划江治的南北朝,现在则要防止东部与内地的分裂,城市与农村的分裂;国际上则要贯通欧亚大陆桥。这个历史的任务不能因为现代化而消失。走向市场化民主化,融入国际社会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国家利益和国家干预,削弱国防力量,丧失国家信仰和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包括新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是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和必要补充,两方面不能失去平衡。我们主张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国家主义,新的含义是:1.承认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基本规律并且积极参与,在此规律之上强调国家利益,国家主导创造比较利益,国家支持企业进行根本性的技术创新,力争多掌握一些核心技术,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国的技术和工业体系,应该是开放的,与国际合作的,但应具备自主性,不能被国际跨国公司所整合,纳入他们的轨道2.国家对于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主要不是通过计划经济和国有制,而是通过扶植国家战略产业,如核,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基础科技发明,进行战略物资储备。国家计划是不可缺的,补贴是需要的。战略产业不能分拆,自我竞争。战略产业,应该实行国家主导下的军民结合,国民结合,计划与市场结合,结合的方式就是国家定货,公开招标,把有技术能力的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合同,纳入国家战略产业的轨道。这是国际通行的“ 非股权控制”,比股权控制有效得多;同时为民营资本开辟广阔的市场,提供技术进步的动力和保障。中国民营资本30年以来,接受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这是由于他们实际感觉到的,是政府的垄断和压迫。其实这里有误导。实际上没有国家支持,甚至是官商一体化,我国民营资本作为整体,绝不可能迅速发展起来。30年以来国家对于民营资本的支持是主要的,欺负和垄断是次要的,当然这些问题是应该改正的。现在加入WTO了,国家真的不保护民营资本了,甚至倾向于外资一方,民营资本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弱者,需要国家予以适当保护,至少不能偏向于外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其本质上代表国际跨国公司利益,而不代表中国民营资本。什么时候我国的“民营企业家领袖们”,能够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转向新国家主义,什么时候就实现了从民营资本向民族资本的飞跃,只有如此,才有希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打出自己独立存在的空间。
第二篇: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中央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顺应形势要求的,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
自主创新从内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 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自主创新在过程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成果的应用性,它往往以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企业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努力创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人才,这是我国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创建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这支最大的师生创新群体必须以凝聚学科方向、创造标志成果、汇集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驱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作贡献。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
那么,我校应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创新观念。二是创新机制。三是创新队伍。四是创新环境。
创新性活动与创业带给我们的启示:
1.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开始,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热潮迅速掀起。一时褒者有之,贬者亦有之。从美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生创业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它所激发的不仅仅是老板梦、致富梦,更是青年学子在学习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全面提高、磨炼大学生面对社会、面对挫折困难、面对商业操作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大课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创业的成败绝不仅限于某几家公司的兴衰,而应看到它的整体社会与经济效益。这就像当年的硅谷奇花仙童公司,虽然从商业上它以失败告终,但它孕育了英特尔、摩托罗拉等众多世界顶尖级高科技公司的成功,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2.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锻炼。
实施创业教育离不开课堂,但又不能拘泥于课堂上知识的灌输。创业教育决不仅仅是给学生多开几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素质,锻炼学生的一种能力,既需要老师的指导,又需要自己亲身的实践。美国哈佛大学不仅有一流的教授讲课,而且还以重视社会实践闻名于世。哈佛商学院的教师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发现和整理各式各样的企业问题,形成案例,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在我们的高校中,应树立“大创业教育”的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创业实践活动”,除举办学术报告、科研竞赛、创业竞赛、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外,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普及性课外创业实践活动。如组织管理一种社团或沙龙、设计与组织一次公共活动、构思与设计一种报刊、提出一种新观点、制定一个小实验、小制作和一些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等,都是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3.形成倡导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着高等龚育的发展方向。社会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时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一
整套完善的约束、服务与保障机制。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迅速掀起,并从活动中产生了“视美乐”等学生公司,许多高校也相继推出鼓励学生创业的重大举措。实际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今后的劳动力市场及大学生求职方面看,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必将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我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也明确要求从多方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实现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总的来说,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我国研究型大学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目标,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走出一条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经过我们对于老师、同学的调查发现以下不足:从本次调查我们对于创业实践活动的思考:
1.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开始,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热潮迅速掀起。一时褒者有之,贬者亦有之。从美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生创业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它所激发的不仅仅是老板梦、致富梦,更是青年学子在学习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全面提高、磨炼大学生面对社会、面对挫折困难、面对商业操作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大课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创业的成败绝不仅限于某几家公司的兴衰,而应看到它的整体社会与经济效益。这就像当年的硅谷奇花仙童公司,虽然从商业上它以失败告终,但它孕育了英特尔、摩托罗拉等众多世界顶尖级高科技公司的成功,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2.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锻炼。
实施创业教育离不开课堂,但又不能拘泥于课堂上知识的灌输。创业教育决不仅仅是给学生多开几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素质,锻炼学生的一种能力,既需要老师的指导,又需要自己亲身的实践。美国哈佛大学不仅有一流的教授讲课,而且还以重视社会实践闻名于世。哈佛商学院的教师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发现和整理各式各样的企业问题,形成案例,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在我们的高校中,应树立“大创业教育”的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创业实践活动”,除举办学术报告、科研竞赛、创业竞赛、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外,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普及性课外创业实践活动。如组织管理一种社团或沙龙、设计与组织一次公共活动、构思与设计一种报刊、提出一种新观点、制定一个小实验、小制作和一些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等,都是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3.形成倡导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着高等龚育的发展方向。社会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时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约束、服务与保障机制。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迅速掀起,并从活动中产生了“视美乐”等学生公司,许多高校也相继推出鼓励学生创业的重大举措。实际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今后的劳动力市场及大学生求职方面看,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必将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我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也明确要求从多方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实现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1、实验内容更新过快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新实验内容在创新性实验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但实验内容更新过快, 尤其是频繁更换实验教材,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且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为各种实验设备间有些功能交叉、重复,并且不具备互换与联结性,导致需要购买适合新教材的设备,造成实验设备重复购置、闲置, 利用率相对较低的现象发生。
2、我校缺乏大课程的创新性实验教学。由于各门课程在实验课上自成体系,不同课程之间往往开设性质和内容雷同的实验, 课程间的交叉渗透与互相联系
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技术训练的系统性。导致了创新性实验往往只注重单个实验的改革与创新, 而没有兼顾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缺乏对大课程实验教学的创新思考及实验教学全过程的创新,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性实验教学。
3、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设计、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看问题等都需要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性实验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敢于质疑,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和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思考。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师生互动、活跃思路、激发灵感。让每个学生对所开设的实验进行思考,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设想。对认为陈旧的实验, 指出陈旧的方面以及用什么方法替代它。在讨论中淘汰、改进和更新。
还有关于资金的使用、立项依据、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作用等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学生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一、要看重实施过程,即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对项目成果要有科学的态度,成果不是目标,成果是大学生实施创新实验过程的一种自然结果,是水到渠成的。要注重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而不是急功近利、过分局限于成果的提交。
二、希望参与项目的学生一定要出于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在兴趣的驱动下通过导师的指导做出成果。学生的选择不限定年级,原则上低年级学生更佳。
三、虽然每个项目都要配导师,但导师只是起辅导作用,在学生需要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才是项目的主体。
选题要适合。学生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或问题领域后,要在导师指导下对项目的实施目标、实施方案、预期效果等进行详细的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不
断调整优化。学校将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跟踪,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搭建交流的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使所有参与项目的学生凝聚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精英团队,并在团队合作中锻炼其组织、管理、合作能力。
总之,通过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期望带动我校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进一步完善我校优异生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试验区的配套建设,在我校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第三篇:加强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加强自主创新 增加核心竞争力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十多年来,亚龙始终遵循着“创造教育新环境,引领教育新理念”的创业理念,艰苦创业,坚持自主创新,我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注塑机械专用机械手研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数控智能机床考核系统获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荣誉,已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我公司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主要是始终坚持以下“三个创新”:
一、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企业的灵魂。我公司人才培养采用“造血而非输血”模式,不仅建立引进优秀人才,而且要创造人才的机制,培养和造就源源不断的人才。我公司为确保备选人才质量,人力资源部通过网络、招聘会等多种方式招募人才,走遍全国各大城市,深入诸多知名学府,确保选才质量。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发展体系,有新员工培训、职业素质培训、管理类、业务类等多种培训。还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在赛马中识马,让新秀从考评工作中脱颖而出,担当起公司的重要职位。还建立薪酬奖励体系,对于表现突出的人才,从精神和物质方面进行奖励,使有功者授禄,有能者授权。目前,我公司拥有一支专业对口,实践经验丰富、开发能力和整体素质高,以行业学术带头为核心的技术创新队伍,现有科技人员100多人,其中教授、博士、硕士等高级工程师15人,1人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1人入选温州工贸行业“名师名家”优秀人才。
二、重视技术创新
当代企业和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公司非常重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并在大专院校
所设立亚龙技术中心,专门从事研制开发新产品。我公司充分发挥综合技术的整体优势,加强了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力度,建立了产品研究开发的市场导向机制,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淘汰陈旧设备。每年投入科研的经费占年销售收入达5%左右,今年投入达900多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科研开发软、硬件环境建设,为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与文化氛围。为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成效,公司进行创新制度改革:一是创新产品实行项目制。在新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将技术人员的报酬与销售收入直接持钩,有效调动开发、生产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明确了项目组的责、权、利。项目一旦批准立项,项目组成员选择、经费支配、完成时间、奖金的分配,都由项目负责人决定。从而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实现了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二是设立技术创新奖、合理化建议奖。对技术创新的员工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三是与高等院校所技术合作,利用他们的技术实力为公司创新服务。通过一系列创新制度的建立,使我公司产品能做到生产一批,研制一批,淘汰一批,适应市场快速需求的变化,确保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三、重视市场创新。
公司坚持“售后服务要比售前服务做得更好”的原则,参照其他企业的先进营销策略,结合实际,逐步规范、完善自己的营销理念。首先,亚龙与用户的联系不仅限于设备的买卖,还帮助用户培养双师型人才。近几年,公司为职业院校组合了各专业培训班,培训老师达8000余人,为老师提高技能、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开创新的模式,同时经亚龙集团培训考试合格,由公司给予颁发“工程师”证书,同时推荐国家技能证书的认可。其次,公司多次在总部和各地组织职教考察和研讨会,制订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引领行业的发展。2007年、2008年由教育部等十一个部委承办的全国职业
技能大赛,其中三个项目选用亚龙产品做为指定比赛设备,以此带动各省、市、职业院校采用亚龙产品。今年12月亚龙产品被中央代表团选为做广西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礼品,这说明了中央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对亚龙产品的信任。第三,我公司在全国各地举办“亚龙杯”技能竞赛,既为回馈教育事业付诸实际行动,又为提高企业知名度起了积极的作用。目前,为及时快速地为各地用户服务,公司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余个分公司或销售服务中心,分辖区就近进行推广宣传、销售结算、安装调试、售后服务工作。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创业宗旨,不断开拓创新,以更强的技术、更新的管理、更好的产品,更优的服务,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的基点,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要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005年末,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自主创新的重大发展战略,指出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紧接着中央又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两年来,这一战略得到全国各地的热烈响应,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自主创新成果开始涌现。2006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1.07%上升到1.42%,专利申请授权数同期由13万件上升到近27万件。但是,应当看到,技术创新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2006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68%的企业尚未建立研发机构,76%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6%,远远低于国际上一般为3%的水平。绝大多数企业尚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出口轻纺产品中贴牌生产占相当高的比重。通常讲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产品,我们的多数企业仍处于卖产品的阶段。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许多企业尽管销售额很大,但获利甚微,大部分利润流入外企手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国内投资只能集中投向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而电子信息、精密设备等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主要靠外商投资或进口产品来满足需要,使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遭遇到资源、环境越来越严重的制约。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要按照十七大的部署,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着重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第一,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16个重大科技专项已陆续启动,鼓励科技研发投入等上百个配套政策也正式推出。落实好纲要,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当前的问题是,企业申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高。如企业研发投入可以在税前超额扣除等优惠政策,真正能享受的企业不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申请的积极性低于中小企业,这就使本该享受的优惠政策而没有享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企业对政策信息不了解、不敏感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仍缺乏以技术进步求发展的动力,需要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入手,建立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
第二,抓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主体。在发达国家,研发投入资金和研发人才的70%以上集中在企业,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我国在计划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科研体制,使科技与经济长期处于“两张皮”状态。随着应用型科研机构的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两张皮”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地位逐步增强。去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科研投入的比重已由过去的30%左右上升到66.3%,这是一个巨大进步。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应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在10%以上。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企业,应当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因为这些企业集中了最好最多的科技资源,而且随着近几年盈利的大幅度增长,已经具备了增加研发
投入的实力。必须从考核指标等方面建立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企业获得的技术成果,应对其市场价值做出评价,列为企业的绩效。对企业业绩的考核,不仅要注重实现利润和资产保值增值,也要注重其技术储备等长期发展能力。在考核企业资产价值时,不仅要看其有形资产,也要看其无形资产,越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越是要注重考核其无形资产。只有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的巨大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才能落到实处。
第三,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资源的市场化、国际化也呈不断发展之势,特别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由于市场和管理等原因,经营困难,其技术人才和技术成果必然在国际上流动。一些以技术专利为主要产品的研发企业,必须通过出售其技术才能维持企业生存发展。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有研发能力而缺乏研究课题和资金支持,谁能提出课题并提供资金即可为谁服务。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技术需求市场,而外汇储备的积累和人才培养,已使我们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和技术合作的实力。因此,要开动脑筋,灵活地采用各种办法,广泛利用国际市场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比起关起门来自己研发,是一条省时省力省钱的捷径。总结各地经验,至少有以下途径可以利用:一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凡是能买到的技术,尽可能用这种办法;二是用系统集成实现重大装备和产品国产化;三是依托重点工程,通过国际招标、技贸结合,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广“三峡模式”;四是通过国际并购获取国外技术资源,如“联想模式”;五是通过国际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六是通过委托国外开发拥有知识产权,如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神华模式”;七是自主研发设计,由国外制造或进口关键零部件,即“华为模式”;八是扩大加工贸易高技术产品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研制配套的比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我国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必须逐步增加科技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但是,由于科技资源管理分散,部门和单位相互封闭,使有限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而且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如地面卫星接收站,由于不能面向社会开展服务,造成重复购置,利用率很低。国家出资建设的重点试验室,利用也不充分。一些科研信息、资料、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面向社会开放很不够,科研力量、科研经费使用比较分散,对重大课题的组织攻关不力,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劳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缓慢。对此,必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来解决。要健全和扩大技术市场和服务市场,把政府有关部门、科技中介组织的功能和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也应分离出来,按照专业化、社会化要求,独立经营,既为母公司服务,也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服务。尽快使科技研发成为服务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通过规划、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益。
第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破解技术封锁的唯一途径,就是下决心增加研发投入,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培养企业国际竞争能力。要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善于利用和学习专利技术来创造自己的专利。要打破对国际专利的迷信,只要舍得投入,就能产生自己的专利,并以自己的专利打破外国公司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去年,我国申请国际专利3910件,比上年增长57%,国际专利申请量由全球第37位上升到第8位。大型企业特别是中央级大企业都能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我国就有可能迅速成为专利生产大国,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
第六,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要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校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所具备的各种素质,既要有扎实的科技基础知识,又不迷信书本知识,不循规蹈矩,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注重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同时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科技研发队伍,充实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要培养一批科技管理人才,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要重视培育优秀企业家,通过企业家的组
织活动凝聚人才,建立创新型企业。各级政府和企业既要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又要重视生产工艺、产品设计等方面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善于把小的革新集成为大的创新,实现技术的突破。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善于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
中华民族是有创造智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以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我们一定能创造出无愧于先辈的科技成果,涌现出一批引领世界科技进步的科学家、发明家。
第五篇:创新思维是核心竞争力
创新思维是核心竞争力
蔡仁照
人为万物之灵,根本就在于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最复杂的形式,是精神世界中最瑰丽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是人类的思维之巅,创新思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创新精神的演绎史。
创新思维是人的生命力最高表现。从观念创新到理论创新再到实践创新,科学而深刻的创新思维所表达的认识和指导行为,往往是惊天动地的。从古埃及国王建造金字塔,到秦始皇举国之力构筑万里长城,再到今天遍及世界各国的众多巨型复杂系统工程杰作;从马克思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孕育了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到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唤醒了千百万劳苦大众的革命觉悟,再到伟大改革开放的胜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社会发展表明,人的创新思维越活跃,思想越深刻,表现越充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创新思维是发展进步力量之源。古往今来,大国崛起之路各有千秋,却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即在崛起过程中无不伴随着重大的创新性思考。英国的威灵顿将军率军打败了被称为军事天才的拿破仑后,英国在国民中作了一次调查,有一半以上人认为,打败拿破仑的不是威灵顿将军,而是《富国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因为《富国论》提出的创新思路使英国找到了一条发展富国的道路,英国才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加强国防建设,发展军事力量,最终获得胜利。冷战时期,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军事对垒的背后,是创新思维的博弈,谁要在这场博弈中取得主动地位,谁就必须在创新思维方面高出对手一筹。冷战的结局正是创新与保守、开放与僵化相较量的结果。改革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已被更多的人们所认知,也被历史发展所证明。
军事斗争纷繁复杂,一个重要关节就是要强化创新思维。中国革命战争,在数量与武器装备上占尽优势的国民党军队为什么最终失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为什么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答案是共产党人的创新思维。四渡赤水出奇兵就是创新思维的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柏林战役是苏德战争中的一个关键性战
役,战斗中苏军曾突然使用140个探照灯集中对德军阵地进行照射,对德军产生了强大的震慑作用。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失利走向成功,这都需要创新思维作为链接。创新思维是硬实力的倍增器。军事实践活动表明,在充满挑战和突变性的军事领域,创新思维是军事活动规律的能动反映,创新思维孕育战斗力。
当前,我们处于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军建设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这是发展最为深刻、影响最为巨大的转型。这既要大力提高科技含量,更要高度重视激发创新思维。贯彻落实胡主席提出的推动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的要求,最需要的就是创新思维。我们要把眼光聚焦到世界军事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上,想别人没有想到的点,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站到思维巅峰对决的前沿强化创新思维,开创发展路径,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