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批复

时间:2019-05-13 09:5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务院关于“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批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务院关于“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批复》。

第一篇:国务院关于“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

工程建设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2〕36号

发展改革委:

你委关于审批“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你们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以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治国理政能力为宗旨,以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经济社会安全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需求主导,强化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突出建设效能,有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通过实施《规划》,大力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形成统一完整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基本满足政务应用需要;初步建成共享开放的国家基础信息资源体系,支撑面向国计民生的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显著提高政务信息的公开程度;基本建成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基本建成覆盖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重要政务信息系统,治国理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各地区、各部门及有关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发展改革委要强化统筹协调,明确具体工程项目的牵头建设部门和单位,科学组织工程建设,推进管理创新,强化信息安全保密,确保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要进一步明确工程项目完工投用后的共用共享机制,增强部门间的业务协同能力,确保取得实际效果,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支持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期评估结果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国务院

二○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第二篇: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函〔2012〕8号 【发布日期】2012-02-13 【生效日期】2012-02-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2〕8号

发展改革委:

你委《关于报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修改稿)的请示》(发改西部〔2012〕189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战略优先位置,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特色和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努力保持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要坚持统筹兼顾,真正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切实抓好重点工作的落实。

(一)明确主体功能区,对重点经济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区、资源富集区、沿边开放区和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分类指导。

(二)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突出交通和水利两个关键环节,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五)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有西部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设农民幸福家园。

(六)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鲜明的小城镇,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七)优先发展教育,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区域。

(八)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西部地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做好《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衔接,认真分解落实各项任务。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东中部地区要积极支持配合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提升对口支援、对口帮扶的深度和水平,积极支持东中部地区的企业、人才到西部地区创业发展,进一步形成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在有关专项规划编制、政策措施实施、重点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指导和帮助地方政府切实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为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五、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综合协调与服务,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工作。要重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各有关方面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

国务院

二○一二年二月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国务院批复《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批复《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

——开创全面振兴新局面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六方面的振兴目标,城镇化率将达到6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12640万吨,森林覆盖率达37.5%。民生方面的目标令人振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新增就业7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新建保障性住房310万套,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5%。

《规划》围绕解决东北地区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更加突出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振兴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规划》强调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着力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动经济转型取得更大进展;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文化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高。为把东北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城乡发展协调、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繁荣和谐地区,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东北振兴的重点任务。一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巩固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富裕美好新农村。二是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三是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科技和人才资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四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五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比较完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多元清洁的能源体系。六是加强森林、草原、湿地和江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区保护与治理,强化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七是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包括棚户区改造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八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国有林区和农垦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

《规划》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大政策支持,深化区域合作,强化监督评估,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四篇:“十二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十二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出处:赛迪顾问 日期:2010-06-03

2.1 政策环境

2.1.1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进日渐深入,信息化建设指标更加清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战略确定四个信息化发展目标和六大战略计划,并提出九点相应的信息化发展保障措施。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1.2 十七大首次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命题,赋予信息化建设全新的命题 2007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十七大强调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中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十七大首次鲜明地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赋予了信息化建设全新的历史使命,信息化发展必将有新的、重大的突破。同时还再度明确了信息化战略地位,为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目标与方向。相信在未来几年必将兴起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高潮。

2.1.3 七大领域开展信息化试点工作,明确重点任务,推进深入应用

2008 年3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出《国家发改委关于组织开展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及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在大型骨干企业信息系统外包服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移动电子商务、电子认证服务、信用信息服务、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无线射频技术应用等7 个领域开展信息化试点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的《国家发改委关于组织开展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表达了国家意志,传递了明确信息:信息化政策将持续深入扎实贯彻;信息化推进重在应用。

2.1.4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成为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一大热点

2008年3月11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作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新时期以来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一大热点,是中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大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面临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重任。

2.1.5 地方政策环境日益完善

各个地方的信息化政策也随时得到了更新与完善。例如,北京市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 - 2020 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 2020 年)》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本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06¬ - 2010 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 -2020 年)”。该纲要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 年,全省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提高信息产业化水平,建成信息产业强省。到2020 年,全省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研究、信息环境建设及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以上水平,实现产业信息化,建成“数字广东”。

2.2 经济形势

2.2.1 后危机时代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大调整时代的到来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经济的严重衰退,必将产生全球性经济格局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由此对我国产生长期、深刻的影响。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外需的萎缩,全球都将进入需求不足的时代。与此同时,经历萎缩后必然伴随着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的经济在此轮调整中是否还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仍然是政府当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即便外需在水平和结构上都重新恢复,作为一个大国,我国不能把经济增长的基础长期建立在外部市场的过度需求上。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走势,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我们长期坚持的“大进大出”的增长方式应当终结。

2.2.2 发展型新阶段需求结构的战略性升级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生存型阶段跨入发展型阶段。在发展型新阶段,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与生存型阶段相比有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与政府体制需要全面创新,使之与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进入发展型新阶段,需求结构开始进入战略性升级的阶段,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2.2.1 从日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的升级。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1996年降到50%以下,2000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降到50%以下,到2008年,城镇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到36.3%,农村恩格尔系数则降到43.1%。在食物支出比例大幅度降低的同时,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对住房、汽车、电脑、高档电器等消费品的需求更加普遍,大额消费支出持续攀升。.2.2.2 从私人产品需求到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突出地反映在城乡居民的发展型消费支出比例明显超过生存型消费支出比例。近几年来,全社会公共需求增长速度相当快,个人用于公共产品的年均支出,大概是90年代中期以前5年的支出规模。以城乡居民在医疗保健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为例,1990年至2006年,这些满足公共需求的支出在个人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从全国来看,私人产品的需求基本得到解决,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出来。.2.2.3 从物的追求到人的自身发展的追求。从总体上说,在广大社会成员生存问题解决以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开始全面凸显。为此,社会政策导向应当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生存型阶段,社会政策注重将资源用于减轻人们的不幸和困境,保障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发展型社会政策重点是投资于人力资本,投资于就业和创业计划,提高人们应对风险的能力,促进人的自身发展。

2.2.3 “十一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尚未彻底实现

在内外发展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与变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并且从近4年的实践看,“十一五”确定的经济增长方式目标在多方面进展不大。应当说,“十一五”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导向是相当好的。例如: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把促进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作为根本出发点等。

从这几年的情况看,尽管“十一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某些新的进展,但总体说,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有实质性改变,“十一五”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政策目标任务艰巨。

(1)投资率居高不下。由2 0 0 0年的3 5.3 %提高到2 0 0 8年的43.5%。2009年情况特殊,可能投资率还会高些。

(2)消费率逐步下降。2005年为51.8%,2008年进一步下降为48.6%。

(3)外贸依存度大幅上升。2000年是39.6%,2005年为63.8%,2007年进一步上升到64.8%。

(4)能源消费总量持续攀升。2 0 0 0年为1 3.8亿吨标准煤,2 0 0 5年上升到2 2.5亿吨标准煤,2008年则进一步上升到28.5亿吨标准煤。

2.2.4 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仍然比较突出

“十一五”好的政策导向难以全部落实,发展理念、相关体制改革滞后,但重要的在于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仍很突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还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其主要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上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特点;以行政推动和行政与干预为主要手段。由此可见,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更大挑战不是经济本身,而是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

“十二五”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否有重大突破。

2.3 社会环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够顺利进行,这主要包括人才环境、产业环境等。这些社会环境对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1 人才环境

人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第一要素,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的关键条件。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以高等院校为主体,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渠道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格局,对改善中国信息化人才的现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信息化专业人才。目前信息学科已成为中国综合大学和专业院校的必设学科,涵盖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化人才培养不断加强。在职培训是目前中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了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网络工程师、IT职业英语五个大的职业教育项目,培养了大批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同时还加强了信息化建设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

此外,中国的人才政策不断完善。大力引进人才,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组成“智囊团”,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发展战略制订、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工程项目方案评审和建设成果鉴定等工作。中国已经基本创建了一个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和创业的良好环境。

2.3.2 产业环境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发展进程。

“ 十一五” 期间,中国信息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以及“十一五”计划的深入开展,中国电信网络和用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十一五”期间提高2.2个百分点;通信业转型与发展成效显著,通信业务总量“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8.5%,5年增长2.5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7%,规模5年扩大3.3倍。此外,在信息化推进等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2.18万亿元。国家关于加强宏观调控、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举措在信息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2.3.3 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已经并将持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城市化以工业化为前提,工业化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同时,我国城市又面临信息化问题。城市信息化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是解决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重要途径。

城市化与城市信息化要同步进行。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问题的根本出路,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城乡地理界限,填平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互动。实现城市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城市化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信息化过程需要大量的软件产品、硬件设备、咨询监理、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等,这都会为城市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前城市就业难题。

综上所述,城市化有利于开展城市信息化,城市信息化也有利于城市化进程。因此,城市化与城市信息化要同步进行。

2.4 技术环境

2.4.1 物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 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将网络终端从普通PC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进而实现各种网络终端设施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

2.4.2 云计算

云计算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技术的组合体。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是指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2.4.3 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并不仅仅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还包括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促进业务流程的集成,简化运行并提高生产率和利润。

2.4.4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全国性的、以宽带IP 为技术核心的,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的说,能让用户在移动中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Internet,获取信息、进行商务、娱乐等各种网络服务,就是移动Internet。它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这两大技术的融合而产生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目前,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短信、铃图下载、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移动互联网经过几年的曲折前行,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以国家、省、市“ 十二五”发展战略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两化融合方针,从信息化实际情况出发,以信息化试点地区和重点项目为契机,全面分析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形势,统筹兼顾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专业性,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使“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成为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推进全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依据,结合地区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产业的特点,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实证研究,构建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依据。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进相结合、联合建设与有序竞争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着力优化经济结构。

赛迪顾问认为,信息化规划因素综合考虑区域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基于信息化成熟度模型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政府管理、建设内容用与影响因素。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要素的影响作用及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城市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和经济效益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强烈的市场需求,难以从根本上推动整个信息化的发展。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城市的科技、教育水平以及信息化人才的匮乏又将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必将对信息化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信息化规划思路应该综合考虑以上问题。

3.1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3.1.1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

工业和信息化部2 0 1 0年初印发的《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指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基本动力,从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入手,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显著提高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以我国“ 十一五” 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国家对“十二五”信息化的发展思路,赛迪顾问认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思路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信息化应用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为建设工业强国、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两化融合是“ 十二五” 信息化规划的主线。“两化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的历史进程。

“十二五”信息化必须全面借鉴30年来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全面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基础上,在对“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深入研究基础上,制定“两化融合”的目标、内容、策略等,切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进程,带动信息产业和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

信息产业是“ 十二五” 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它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市场,提供需求,从而也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拉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改变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深度是“十二五”信息化的重点。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深化信息化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信息化对区域、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动力。信息化管理体制和信息技术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通过体制创新理顺信息化发展环境,促进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信息技术的研发,为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

为建设工业强国、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是“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目标。信息化可以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进行有效支撑。通过“两化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孕育新兴产业,为工业强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政府和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构建信息化社会提供支撑。

3.1.2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原则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应该本着一定的原则,例如: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立足需求,注重效益;面向市场,开拓创新;以民为本,服务发展。

(1)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作用,综合平衡各行业、领域、产业间的信息化发展,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充分整合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促进资源的共享共用。面向某地区的关键角色梳理关键需求,通过信息化提升区县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以提升吸引力。

(2)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求出发组织信息化建设,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准,不搞没有效益的信息化,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之路。统一规划,对业务系统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实现业务信息和数据共享和交换,解决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化建设任务重,周期长,投资大,宜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聚焦各阶段重点问题,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在实施中不断审视,及时调整,增强实施及应用效果。

(3)强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筹资和管理;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大力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激活信息化发展动力。适度超前规划,地区信息化规划需要在资金和能力范围内,在功能设计、技术选择、设备选用等方面做到适度超前,同时,制定统一的系统规范和接口标准,满足功能扩展需求。

(4)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把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市民需求和城市发展全局上,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3.2“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目标

“ 十二五” 信息化规划要通过“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提高政府和社会大众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支撑工业强国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目标。

《国家信息化的战略目标(2006-2020)》明确制定了我国到2020年应该达到的一系列重要目标为:

● 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 ● 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 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

● 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 ● 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 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 ● 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 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4.1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主要任务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我国信息化的五大应用领域如下:经济领域的信息化,包括农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两化融合、信息产业等;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包括民生、公共卫生、劳动保障等;政务领域的信息化,包括政府办公、对外服务等;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包括图书、档案、文博、广电、网络治理等;军事领域的信息化,包括装备、情报、指挥、后勤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主要关注经济、社会和政务领域的信息化,部分地区包含文化领域信息化。

4.1.1 经济领域信息化 4.1.1.1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过程。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为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平台,增强农业信息服务功能,基本实现信息体系网络化、自动化,信息采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领域综合化、一体化,信息质量定量化、数字化,信息服务要多样化、社会化。信息引导成为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发展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显著作用,农业基本实现信息化。

4.1.1.2 服务业信息化

服务业信息化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它依托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行业。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现代服务业能更准确、快捷地配置社会资源,更大程度地降低能耗。它具有三大特征: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服务的市场和提供服务的主体呈全球化的趋势。信息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使信息资源直接变现为收益,服务业功能更加丰富,服务业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确化转变;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可以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从整体上提高运营效率。

4.1.1.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信息化的认识逐步深入,从“十六大”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论断,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上升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两化融合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双赢的战略,就是通过信息化我们可以对我们的传统制造业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达到带动工业化创新、发展、升级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又可以提高我们先进制造业的水平,反过来促进我们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也为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技术和产业的支撑。还有,两化融合也会催生一批信息化的新兴产业,推动信息时代新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的形成。

4.1.1.4 信息产业

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受到极大的关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成绩。“十二五”期间将以提高计算机企业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及时跟踪国际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的发展动态,支持计算机企业通过重大项目和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组成技术创新联盟。同时利用社会集中力量的优势,进行若干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实现在重点前沿科技领域中逐渐缩小与国际先进研发水平的差距,提高计算机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4.1.2 社会领域信息化 4.1.2.1 城市管理信息化

城市管理信息化指在城市管理活动中,通过将城市管理对象的地域特征,形象特征,属性特征数字化,并将这些数字化后的特征数据采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存储、传输、整合、分析,最终以声音、图像、图形、文字等形式输出,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质量和整体水平,维护和拓展城市综合功能的整个过程。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城市管理,可以将法制、行政的定性管理方法加以量化,其存储、传输、处理信息的数量、速率,是传统人工方式难以达到的,城市管理的效率将成倍提高,整个城市管理也将实现质的飞跃。城市管理信息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规划子系统:提供城市管理规划基本信息和分析数据。

● 市政子系统:提供城市道路、公路、桥隧管理和地下管线管理基本信息和分析数据。

● 水务子系统:提供城市河道整治管理、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管理基本信息和分析数据。

● 房屋土地子系统:提供房屋物业管理和土地使用管理基本信息和分析数据。

● 环保子系统:提供城市大气质量、水质监测、危险废弃物管理等基本信息和分析数据。

● 绿化子系统:提供城市绿化分布、种类、覆盖管理等基本信息和分析数据。

● 市容环卫子系统:提供城市市容街景、灯光、生活废弃物处置管理等基本信息和分析数据。

● 住宅子系统:提供城市住宅建设管理基本信息和分析数据。

●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形成城市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防震、防火、防空、安全等公共事业的统一指挥调度平台,使离散资源得以互联和共享,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处理特殊、突发、应急、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 城建监察管理信息子系统:依托其它城市管理专业子系统基础资料,为各级城建监察管理部门综合执法提供完整、翔实的信息资料,及时反映综合执法工作情况。

4.1.2.2 社会服务信息化

社会服务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医疗卫生、交通管理、市民卡与一卡通、智能电网等为公民服务的各类社会事务信息化。医疗卫生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完善的医疗及社会保障系统,推进医院信息化进程,加强医疗、失业保险系统建设,建立劳动就业、失业、退休、医疗保险等方面信息资源库,实现医疗事业的数字化。智能交通系统是在较完善的道路设施基础上,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它是充分发挥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潜力,提高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挤的有力措施。

市民卡是民众的一张身份识别卡,一个电子钱包。身份识别卡应用,如社会保障卡就是身份识别卡的典型应用,公园年票、图书馆也属于身份识别卡应用。电子钱包应用如公共交通卡就是电子钱包的典型应用,停车、加油、商户消费等都属于电子钱包应用。

智能电网是对未来电网美好愿景的统称,它是以先进的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电网设备间的信息交互为手段、以实现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节能为目的的先进的现代化电力系统。

4.1.3 政务领域信息化

政务信息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子政务,是保障上级命令畅通下达,保证社情、民情及社会热点信息、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和经济运行信息的及时上通的信息系统。主要有3项建设任务。

一是建设好政府综合信息网站,充分利用网站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网站由区政府主站点和各单位分站点组成。主站点由区信息中心建设,分站点由各单位负责。各单位要把行政职能、机构设置、所属单位、领导介绍、联系方式、审批事项、办事程序、时限、结果、政策法规、行政收费项目、标准、招商引资项目、招投标项目、工作动态在网上公开,凡是可以向社会公开的政务信息,都要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开放。要把网站办成为民服务的窗口。各政府单位的网站要及时更新版面和内容,一年至少更新两次,动态信息栏目每周更新一次。

二是积极推进网上办公,为社会提供法规、管理咨询和申报、登记、审批等服务,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要加大网上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力度。要将面向企业的审批权限、条件、标准、程序、时限等内容全部上网,并在网上开展行政审批业务。建立起开放式、交互式、一表式、一网式的对外服务与管理的网上办公系统,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创造条件,争取以电子化方式提供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在线公众服务。

三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能力,提高决策效率” 4.2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重点

4.2.1 从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推进两化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将会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两化融合在区域和企业层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根据地区特点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十二五”期间除了继续推进国家级试验区在两化融合工作的探索外,还将从行业层面统筹考虑,从整体推进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并制定政策,继续鼓励大型企业深化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利用信息化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在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和智能电网、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新技术、新趋势相结合,促使两化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继续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推广区域两化融合先进经验。

继续开展地区“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支持各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将先进经验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区域两化融合要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做强主导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支持地方特色产业;要加快推进区域内物流产业发展;要建立区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服务;是要促进工业服务业特别是软件服务业发展。

落实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各地两化融合工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当中的各个行业有存在劳动生产率低、研发投入不够、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近期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从某种角度来讲可以认为是各个具体工业行业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冲击的新形势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原有的产业形态和产业边界,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服务,使两化融合成为十大振兴规划的重要动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在短期内不仅具有迅速拉升内需的现实意义,而且长期来看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鼓励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围绕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提升自动化水平和现代管理水平,有效优化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大大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物流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

从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两化融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工业低碳的一个重要手段。工业化以来,世界环境正在经历及其复杂的变化,能源如能源枯竭、温室效应、恶劣天气等越来越影响人类。利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可以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可以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的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通过推进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在信息化工作开展相对落后的行业、企业,加强信息化的推动工作,在重点耗能企业推广节能新技术,继续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节能降耗、循环经济、能源开发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工业产品和信息技术融合,可以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减少产品的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2.2 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创新将信息产业做强做大

党的十七大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位置。智能电网、物联网、3 G等新技术、新概念不断涌现,《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促进了技术创新工作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使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最终实现做强做大信息产业目标。

一是优化企业结构,推动兼并重组。适时制定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重点推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行业的兼并重组,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兼并或参股海外高技术企业,获取国际优势资源。此外,“走出去”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二是调整市场结构,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尽快适应国外市场变化需要,认真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拓宽国内市场领域,继续提高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比,稳步扩大所占市场份额。

三是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精心组织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科技重大专项,以企业为主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部门、地方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理,突破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等产业关键技术。

四是创新外资利用方式,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创新外资利用方式,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确立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引进的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外商转让先进适用技术和进行研发投资。同时,推动港澳台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本土化”和增值链条在当地的延伸。

4.2.3 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信息化,为广大民众提供生活便利,建设和谐社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信息化已经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的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通过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信息化,使民众在交通、医疗等各方面的生活更便利,提高生活质量,为实现和谐社会发挥作用。建设数字城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通过整合政府行政资源,为加强城市管理创造更为宽松、高效的内部机制。统一的数字城管可以克服城市管理上相关部门利益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达到精细化的管理,为市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同时带来多个层面的资源整合、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等需求,这也要求信息系统的建设也要迅速适应管理机构的变化。

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缓解城市交通问题。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发展,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全球定位与车载导航系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以及出租车的车辆指挥与调度系统、城市综合应急系统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特点。同时,在现有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政府部门的办公业务系统基础上,有必要建设交通行业政务信息交换体系和重大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开展跨部门、跨行业信息交换与共享,建成关键业务系统并发挥重要作用,促成部门间业务协同;通过信息技术与业务的结合使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扩大市民卡应用领域。未来市民卡要在传统公交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提供包括员工卡、考勤、门禁管理、在出租车、水、电、气收费等方面的应用,让市民卡真正变成市民手中的电子钱包,方便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

建设应急指挥系统,提高灾害处理能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信息传输与处理平台,将110、119、120、122、环保监测、森林防火监测、抗旱防汛、防空防灾、地震监测、重要基础设施保护、公共事业等各专业系统联网,实现公共安全应急视频会议会商、图像监控、数据网络互联、电话调度等功能,使各专业系统的信息能实时、迅速、准确地汇集到指挥中心,实现高度自动化的人情、工情、灾情监测网络系统和无纸化办公。这样,决策者就能根据整个全局的形势,做出最准确、最有效的调度方案,实时地进行全方位的远程指挥和调度,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建设数字医疗,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建立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是政府或卫生主管部门及物价,保险等相关部门对医院的要求,是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行业对医院的要求,是患者对医院的需求。

4.2.4 有序推进政府信息化,全面支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我国“十二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目标——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有深化大部制改革、减少行政层级、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增强服务能力等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深化大部制改革,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横向权力结构,理顺关系,优化结构,规范政府行为,克服和抑制部门利益。第二,在城乡一体化大战略下,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层级,强县扩权,管理重心下移,为未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体制保障。

第三,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政府自身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制度保证。

第四,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把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事业单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根据“ 十二五”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和发展电子政务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的建设重点为继续推进金字工程建设,实现业务系统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增强信息公开水平,提高网上服务能力等几个方面。

继续推进金字工程建设,深化我国政府信息化应用水平。“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推进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融监管、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金保、金农、金质和金水等“十二”金建设,实现对政务业务的全覆盖。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党和国家领导部门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各政府部门也是纷纷出台各项政策来保障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和发展,而信息化又是解决这些问题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目前各级部门在继续加强原有金字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资源投向也不断向“金农工程”、“金环工程”、“金卫工程”及“金质工程”等方面倾斜。

通过业务系统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和信息资源共享,支持大部制改革和城乡一体化战略。过去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在高层政府、中央、省级,甚至包括地市级,到了县一级相对较弱。“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覆盖我国4 万多乡镇、2000 多个县和县级市的业务系统,实现系统的纵向贯通。同时“大部制”改革从政府部门职能上对机构组织进行整合,打破部门间的信息障碍,需要实现业务系统间横向联动和信息资源共享。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电子政务将发挥重要作用,重点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以及很多区域经济正在酝酿,系统间如果实现互联互通,就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效力,政府间由此建立起信息通道。通过政务信息公开和网上服务,提高政府公信力,促进廉政建设,支撑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通过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变行政管理方式、推动勤政廉政建设是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政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将会进一步优化,将全方位地向社会民众提供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的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实施电子政务的内涵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打破原政府部门之间的界限,构建一个全面电子化的虚拟政府,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政府的各种政策信息和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政府公共服务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可以使政府受到公众的监督,保证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打破部门特权,遏制权力腐败,这对于发扬民主,搞好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树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有着很大的意义。通过优化政府业务处理流程,不仅可以减少机构和中间管理层次,减少政府的公职人员,降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力、物力、资金成本,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且还有利于政府克服长期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也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勤政建设。

4.2.5 继续加强网络基础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支撑应用不断升级

信息基础设施是建成以先进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国家骨干通信网和地方有线电视网为依托,集数字、语音、视频服务为一体,逐步实现网络的融合,向着数字化、宽带化、分组化及接入的无线化方向发展。地区与外界联系,有形的是道路交通,无形的是网络通讯。建设宽带政府信息网,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以为今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信息网络建设目标是建设具有大容量、高速传输能力、先进、安全、稳定可靠的宽带网络。建设宽带政府信息网需要市政、规划、公路等部门及各单位密切配合大力发展物联网,为建设感知城市、智慧城市奠定基础。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特别提出要加强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在此之前,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已经成为中国政策支持重点和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目前我国在物联网反面的技术研发技术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中国与德国、美国、英国、韩国等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要国家之一。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通过大力发展物联网,推进物联网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为建设感知城市和智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国务院开始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视频:国务院决定2015 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各地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

完善基础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实现基础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基础信息资源是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为基础公开、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面向需求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部门间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为了解决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问题,关键之一是建立由接入网关、基础信息交换平台、服务网关、管理系统4个部分组成的基础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5.1 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建立信息化推进的长效机制

要抓紧研究建立符合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体制。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一个地方应该只有一个信息化主管部门,建议明确各地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上海市的经验值得借鉴。上海市成立了“信息化委员会”,并作为上海市政府的组成部门,具有较大的行政权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CIO在组织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 0 0 1年美国出台了《电子政府法案》,规定在联邦政府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内设立了一个联邦首席信息官(CIO)席位,以统筹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监督、执法等工作。建议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设立CIO职位,由各级政府部门副职兼任,分管信息化工作。

加大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力度,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的事权,加强对地方的业务指导。建立一套完善的部门协调机制对于我国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可以使信息化推进更加有效,同时能够避免由于重复建设而带来的浪费。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已经设立了信息办或信息中心,但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原因,这些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职能还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的协调能力非常有限,其他职能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采取“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很普遍,信息化规划在约束这些职能部门行为方面还很无力。建议逐步确立各级政府部门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级政府的一把手或主管副职担任主席,召集各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或业务主管领导参加。信息化联席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商讨本地区、本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事宜,协调跨部门事务。

5.2 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信息化有序发展环境

完善信息化发展政策体系。紧密跟踪全球信息化发展进程,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持续深化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动态调整信息化发展目标;把明确重点,保障资金,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提高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按照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中部崛起以及有关国家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的部署,把信息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进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实现区域比较优势的平衡器和助推器;制定并完善集成电路、软件、基础电子产品、信息安全产品、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产业政策;研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政策。

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妥善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改、废止之间的关系,制定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政府信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创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根据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适时修订和完善知识产权、未成年人保护、电子证据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研究和制定。

5.3 完善信息化相关投融资政策,促进信息化应用市场和信息产业的相互拉动 根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研究制定信息化的投融资政策,积极引导非国有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适应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相关的财税政策。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资本退出机制。

制定相关投融资政策,鼓励信息化应用市场和信息产业的相互拉动,以市场换产业,以产业带市场,二者的良好互动,可以促进地区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信息化应用市场可以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能够拉动本地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外地企业投资本地参与信息化应用市场的开拓,实现通过市场来聚集产业的目的。

5.4 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

加强政府引导,依托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以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主体,加快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术体制和产业、产品等技术规范和标准,促进网络互联互通、系统互为操作和信息共享。加快制定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物品编码等基础信息的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通过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来提升政务协同水平,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为宗旨,统筹规划,逐步形成信息集成、资源共享、流程优化、业务协同、服务便捷、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体系。创新电子政务技术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一批跨部门的应用系统,统一建设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数据中心、CA 认证、一卡通、政府门户网站等重大公共项目。各级政府部门不仅要系统地进行业务梳理,整理、规范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建立电子政务数据架构,提出对关联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而且要从提高政务协同水平出发,充分考虑纵向和横向关联部门的需求,建立政务信息目录、对接关联业务流程,实现电子政务系统内外衔接、互联互通。

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提高监管能力和执法效率出发,整合社会监管部门的业务流程和信息资源;从提升公共服务便捷程度出发,整合、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和信息资源。要加强监管与服务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监管信息,简化审批、审核等办事手续,更好地促进便民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各级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及时出台相关标准规范。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选择关联性强、信息共享迫切的领域优先进行整合,尽快取得经验和成效。要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管理,合理部署信息安全措施。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推动政务信息共享,避免以安全保密为由阻碍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5.5 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是保证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建立一套层次分明、灵活多样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能够得到各级政府部门负责人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推进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政府信息主管(CIO)是信息化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政府CIO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现任政府CIO多是从信息技术岗位或其他非信息化领导岗位调任,知识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可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对于前者,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对于后者,可以着重培养他们掌握信息化知识。因此,要使这些“一把手”树立信息化意识,知道信息技术是如何在政府部门应用的,开展信息化能够给本部门工作带来什么好处。建议各级人事部门、党校、行政学院有计划地对各级“一把手”开展轮训。

目前,我国针对普通公务员的信息化培训多偏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今后要加强信息化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建议各级人事部门制定公务员信息化培训计划,邀请专家讲授信息化如何与政府部门业务相结合,如何开展信息化建设,如何应对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等等。

大学信息化相关专业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有条件的大学要及时设立信息化研究生专业或研究方向,逐步完善信息化课程体系,采取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为信息化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

(责任编辑:罗提)

第五篇: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审计机关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切实做好审计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保障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又

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和审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审计局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挑战,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审计信息化的工作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市审计局充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信息化发展全局,秉承信息技术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审计一线服务和为办公管理服务的宗旨,一方面,认真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审计队伍信息化素质和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硬件投入和软件应用,积极探索、实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的发展路子,努力更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技术水平,服务审计事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市两级审计机关的电脑配备已全面达到人手一机的要求,部分审计机关还达到业务人员人手一台手提电脑的程度,为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应用条件。

2、全市已建立审计业务vpn专网,实现了审计系统上下级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便了上下级间的联系。市审计局和大部分县级审计局已建立了单位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部分领域已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

3、全市已全面应用审计统计软件、审计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络视频培训系统、审计信息三级发布系统和审计法规查询系统等,实现了审计统计工作电算化、办公邮件无纸化、业务培训网络化、信息发布和法规查询电子化,有效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已逐步开展了审计署ao软件的应用工作,市审计局烟草公司审计ao应用实例获得了审计署应用奖,公积金中心ao应用审计、医院医疗收费ao应用审计在全省计算机应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4、全市审计人员已全部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初级考试,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今后深化计算机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审计人员已熟练掌握了ao软件应用、数据库操作、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技能,并成功地应用到实际审计项目工作中,带动了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开展。

二、问题分析

1、认识问题。目前,仍有不少同志认为,被审计单位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没有电子帐册,不具备信息化环境就搞不了计算机审计。这是个巨大的思想认识误区,需要提升的空间巨大。其实不给电子数据,审计组一样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进行项目管理。

2、人才建设问题。当前,审计队伍中大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更新慢,无系统学习培训,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3、建设资金问题。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受上级补助金额和当地财力有限的制约,造成部分县(市、区)无法按照上级部署的时间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影响了信息化推进进度。

4、创新性应用问题。受知识、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很多应用仍停留于简单的复制应用层面,缺乏开拓性、创新性的应用,需要今后花很大力度去推进,这是关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大事。

5、制度滞后和对下指导问题。由于当前出台的计算机审计有关法规还比较少,加上各级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还都不够,且指导缺乏针对性,无法真正做到分领域、分人才做相应、有效、及时的指导,从而造成不利于计算机审计的全面应用和推进的局面。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及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市审计局将以审计技术创新为动力,创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技术和方式、方法,为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初步实现“三个转变”的建设目标,初步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使审计效率、质量和审计覆盖面得到较大提高,审计监督职责履行的综合审计能力和质量到全面提升。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局在“十二五”期间,将严格按照上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审计网络建设,建成全市各级审计机关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系统。在抓好网络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进程,积极应用各种审计业务软件,提高计算机审计应用的覆盖面,并在合适的情况下尝试实施网络环境下对财政、税务、银行、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等重要部门和重点资金的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审计人员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支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审计干部队伍。

四、主要任务

1、进一步完善全市审计业务专网建设,确保网络安全、高效运行。目前,我市审计业务专网是基于政务内网网络搭建起来的审计系统业务网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

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任务。根据新出台的安全保密要求,下一阶段,将对网络运行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与完善,重点是对网络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由二层交换机升级为三层交换机,实现对ip地址的绑定和智能跟踪管理。

2、建设、完善县级审计机关的各种审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全省“金审二期工程”的建设要求,市审计局将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审计局抓紧实施各单位的机房建设、网络综合布线、内外网物理隔离、横向介入等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网络(局域网、vpn、政务外网、互联网),确保全市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实现联网办公,都能实现与全省审计专网联通,顺利访问省政务专网,顺利通过全省“金审二期”工程建设验收。建设内容包括机房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服务器、内外网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购置、安装与调试等。

3、建成全市审计系统异地会商系统,实现网上视频交流。在当地建设好政务外网的基础上,建设横向介入网,实现与政务外网的连通。在实现政务外网连通的基础上,根据审计署关于建设审计会商系统的要求,着手建设全市审计会商系统,实现审计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网络视频会议和现场互动交流,丰富互动方式,密切沟通联系,提高互动频率和效率,节约人力和行政成本。

4、全市审计机关统一安装、部署审计署审计oa管理系统,实现办公无纸化。按照审计署和省厅的工作要求,在市审计局和各县(市、区)审计局安装部署审计署审计oa管理系统,实现本部与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审计数据、被审计单位资料等的数据间的交互使用和互联互通,实现本部机关办公(0a)与审计现场管理系统(ao)互通,全面提升对审计业务的支撑和审计办公管理、信息共享功能。其建设内容包括硬件、软件的购置、oa系统的部署和日后的维护服务等。

5、大力推广ao软件的应用力度,全面提升审计手段和成效。根据审计署的要求,在“十二五”末,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力争实现ao软件在审计项目应用的比例达到75%以上。在应用的基础上,每要注意着手征集、建立全市审计项目ao应用优秀实例库和计算机方法案例,并开展ao应用优秀实例、计算机方法案例成果演示或评比,鼓励、宣传应用成果,丰富、拓宽审计思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6、逐步探索、实施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市审计局将在时机成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性地开展一些以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或某些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审计,不断积累、总结审计经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着手开展联网审计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已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可以尝试开展以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对尚未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审计机关可根据自身情况,摸底了解可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领域,并作些探索性的尝试,以积累信息系统审计的经验。

7、其他方面。根据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关于市、县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着手进行部署、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实施的层面,通盘构架全市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遵照执行。为保证规划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全市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以加强组织协调和指挥管理。在具体贯彻中,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兼顾,以实现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争取经费,保障投资。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把信息化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计算机培训经费纳入经费预算,确保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正常开展。

3、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根据“十二五”信息工作规划要求,制定计算机应用培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计划。每年年初,并结合工作实际和审计人员计算机运用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如计算机中级培训、ao认证培训、网管培训等)。通过采取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力求培养造就一批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普及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信息化形势的需要。

4、总结经验,加强研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的经验,探索规律,指导今后的实践。“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审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系统归纳、总结梳理各专业审计领域的计算机审计思路,开展数据分析研究,形成一整套规范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

5、深化应用,加强指导。在总结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应用,拓宽应用领域,创新应用技术,提高应用水平。同时,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履行好对下指导的义务,促进市、县全面提高应用的积极性。

6、加大考核力度,完善考核机制。要将审计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纳入审计综合业务考核的目标范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考核制度,使之成为审计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下载国务院关于“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批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务院关于“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批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文章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文档大全www.chazidian.com文秘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

    国务院批复报道《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日期: 2011-04-07 ]近日,国务院批复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重点区域重点重金属......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_下载

    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_下载

    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

    国家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目录[隐藏] [解释][程序][进展][亮点][资料][编辑本段][解释]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

    档案局档案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国档案信息化实施纲要》、《四川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2011-2015年)》及内江市电子政......

    农发行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

    信息技术是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五年是我行加大支农力度,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1-2015年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