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经郎闲评》观后感
观《财经郎闲评》有感
观看完这期的《财经郎闲评》节目,我有着很深的感触。郎咸平教授提出用职业经理人的方法来提高国有企业绩效,进而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对此社会各方有着不同的意见。这期节目的焦点在于郎咸平教授回应各方学者关于国企改革的问题。
这期节目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做研究要实事求是,用数据说话。郎教授一再指出自己仅仅只是用数据来说明我国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不代表任何人、任何一方的利益,不涉及任何意识形态上的问题,他仅仅代表用数据推导出结论这么一个简单的思维过程而已。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要客观的面对事实,尊重事实,这样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些经济学家指责郎教授是从火星来的,不懂中国国情,是在乱提意见,不尊重中国人民这么多年来的改革成果。但是,依我的观点来看,我认为不管是从哪里来,做研究最基本地要求是“求真”,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后续的研究又有何意义呢?
同时,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护中小股民的利益。郎教授认为我们的国情是国家股一股独大,我们国家国有企业归全民所有,国家控股与大众持股是没有本质差别的,国家的利益与中小股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他提出用职业经理人的方法来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并且认为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就我的感触而言,我觉得在我们国家,确实存在着股票市场不完善、中小股民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的问题,如果职业经理人的办法真的可以保护中小股民利益的话,那么它也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也是促进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一个好方法。
另外,我们国家的国企存在着“主体虚置”的问题,即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全民所有,这也就意味着全民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国企改革难免会产生资产流失的问题。并且,就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例子,如企业改革以后对职工进行买断,国企低价卖给民企等等,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国有资产的流失,这确实是我国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不能因为国企改革存在问题就废止改革,因噎废食,我们应该在改革中寻找解决方案,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过渡与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的财富。
在这期节目中,我觉得我们最应该吸取的一点是尊重数据,用事实说话,用事实的总和去把握事实。不管我们做任何事情,这都是必备的前提。不管职业经理人是不是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好方法,我们都必须先得承认确实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客观事实,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谈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看节目的同时就觉得在给自己不断地灌输营养,以前我看问题的时候就比较表面化,抓不住问题的实质,经常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另外,我觉得节目中有很多经济学家对郎教授进行的是人身攻击,而不是其所谓的学术讨论,这是非常有损其自身形象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这一点,争取做到就事论事,把争论限制在学术范围内。
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郎教授声称自己仅仅就事论事,而不是做其他利益集团的旗手,不为任何一方做利益代言,不管郎教授是不是他自称的这种人,这种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我认为,做学术,不应该是为了一方的利益去扭曲事实,误导大众,而是应该本着忧国忧民的心,用良心说话,尊重事实,真真切切的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国家的利益着想。
就研究生而言,在我们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的尊重数据,尊重由数据推导出结论这么一个客观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创造”我们想要的任何结论。做学术就应该“求真务实”,这是做学问的基本素质。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一些现实的问题,从社会现实中去发现一些问题,而不是重复前人的工作,应该有自己的创新点和闪光点。同时,也要尊重别人。有异议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没必要搞人身攻击,更没必要去自损形象。认认真真搞科研,踏踏实实做学术,不说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至少我们可以充实自己的头脑,培养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实的过完自己的研究生生活。
第二篇:财经郎眼经典语录
财经郎眼经典语录
1、不去追求创新,而把钱拿去浪费在一些奢侈品上面,这是中国制造业的沦丧。
2、中国的旅游叫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或者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
3、旅游的最新定义:就是从自已过腻的地方到别人过腻的地方。
4、预算内的国企资产只有55%而已,剩下45%是不在预算内的,爱干啥干啥,这就是我们的国企。
5、什么是学者?学者就是对自己学术专研到底的偏执狂。
6、达芬奇事件象征着中国产业链的危机开始了。
7、为了防止外地炒家而对所有外地人购房进行条件限制,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值得商榷。
8、减税才是藏富于民,让企业赚更多钱的先决条件。
9、给老百姓减税:让老百姓享受国企的红利。
10、国企的任务是替老百姓,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11、一个真正伟大的价值观是不要刻意塑造的,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而非结果。
12、为什么学位证一定要由教育部来颁发,我百思不得其解!大学连颁发学位的能力都没有还叫大学吗?
13、没有一个成熟的系统跟制度孕育下一代,企业的传承将会出现危机。
14、面对金融危机什么都不做也许可能更好。
15、金融海啸美国是轻伤,欧洲是重伤,中国是内伤。
16、发改委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涨价。另一个就是解释为什么涨价。
第三篇:财经郎眼读后感
《财经郎眼》读后感
一千个人中,或许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真正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确切了解他,财经郎眼读后感。对人,对事,都这样吧,你以为你把它弄明白了,其实是真相把你戏弄了。千变万化的财经世界更是如此,透过郎眼,让我略懂了真相。
早年,中国一直强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实是把“快”当做了重点项目,而忽视“好”的质量建设。结果可想,不过是泡沫或豆腐渣式的海市蜃楼,好景是短暂的。很快社会暴露了很多问题,通货膨胀,物价啥得也都响应政策号召,快速发展起来。咱老百姓的口袋是越来越有了,可奇怪得是,能买得东西却越来越少了,于是鼓起勇气超前消费,去推动GDp也好,去弥补钱财自我蒸发的损失也罢,却又犹豫了,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保障不了我们那颗幼小易伤的心灵。
国家富了,百姓高兴,读后感《财经郎眼读后感》。因为相信国家政府会为民造福。然而,国家还是富着,可百姓却活得很累。老百姓共同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只恩惠于少部分人。你说,这社会能和谐么。于是国家也看到了这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子,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民为本,藏富于民的伟大号召。不管政府给我们的是不是一纸空文,但至少这是一种进步,而任劳任怨的我们会执着地守护这个承诺,等待着兑现的那一天。
既然国家富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可为什么在国家建设为民造福的项目上感觉那么无力和吃紧?后来,我了然些许。国家富了意味着政府富了。你会看到政府大门越来越宽倘了,政府大楼也越来越高耸了,政府官员更是越来越牛气了。真是活得有尊严!国家富了,意味着国企也富了。什么中石油,中移动,不止是富了,而且富得很有地位和权力。政企分开不假,因为形式重于实质。政府在国企面前,显得那么气虚。所以就有了,中石油的油价国际化。所谓国际化,就是国际原油价涨跟着猛涨,价跌慢慢涨。真能忽悠!或许中石油的大亨们还应该编出一个石油涨价惯性理论忽悠人了。国企富了,民企却哭了。油价上涨,各种与原油相关派生产品也不得不涨了。可悲地是,有些东西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康师傅方便面价没涨成,气得只好拿方便面出气了,减少个头,缩减成本。这样就更方便了,好吃,便携,吃了还想吃(饿啊,我可不想减肥)。民企哭了,老百姓还能笑么?
当然,我太激进了,我也不是什么有识之士。看过,笑笑就好。豁达的中国百姓总能淡定地包容这一切,这或许也是中国特色。别怪国家,别怪政府,只怪时代前进的脚步太快,而我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大。物欲横流的社会,请别忘本,人性,道德是永恒的主题。
国家政府我们都一直在努力,我们会有社会真正和谐的那一天的。你信么?请相信,因为中国人相信,中国必胜!
第四篇:观《郎眼财经》有感
观《郎眼财经》有感
第一次听说郎咸平教授是在大学的课堂上,听着老师在讲郎教授时眉飞色舞的,渐渐的也都他有了兴趣。于是,在课后上网找了关于郎教授的资料以及观看了他的《郎眼财经》。
看过《郎眼财经》后,觉得经济学也变得易学易懂,他用老百姓能看懂的语言解释了很多经济学理论。他的观点独特,给了大众很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以我个人的感觉来说,他是一个比较自信和高调的经济学家。
这个节目谈论了很多国内最近的热门话题,包产业链的整合、股市、房地产、地沟油、人民币升职等,基本上都是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东西。
在《郎眼财经》的一集《一切经济看广东》中,郎教授提出产业链整合要根据现有的产业状况,按照“6+1”的产业模式进行整合,进行升级。所谓的“6+1”就是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仓储运输、批发销售、零售,外加生产制造。郎教授强调,把工业设计融入整条产业链,这样才能创造整体的价值;将工业设计公司转型成为和中小企业捆绑在一起,那才是广东经济的主体,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而郎教授的“6+1”模式在实践中,广东是实践的最好的。
根据郎教授的“6+1”的产业模式,在工业设计中,工业设计每投入1美元,可以给企业带来1500美元到2500美元的销售收益。而从整个中国来看,在中小型企业中很大部分都是在从事生产制造,只是在靠廉价的劳动力在挣取加工费。而那最能发财致富的“6”却不是我们运作。郎教授还说,创造力表现在思想上,自主创新是订造一个制度。对于产业链整合我们还应该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咸郎平教授在产业链整合有“6+1”模式,在地产中也有着他独到的“火山理论”。
关于地产,郎教授还提出了“火山理论”,而“火山”又有两股“熔浆”。地产“火山”的第一股“熔浆”即投资环境加上产能过剩的问题,企业家的资金不做实体经济跑去炒楼;第二股“熔浆”为逃避通货膨胀的避险资金进入楼市。要让这两股“熔浆”消失掉,政府应该积极地改善企业家的投资环境。
地产不仅有两股“熔浆”,而且还有两个“导管”。第一个“导管”是地产商跟地方政府的联合垄断;第二个“导管”为经济适用房跟廉租屋的缺失。郎教授
认为,要剪断第一个“导管”就要允许老百姓自己建房,形成竞争机制,打破垄断。而剪断第二个“导管”则需要政府大量兴建经济适用房跟廉租屋。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让越来越多的人不要说买房了,甚至连租房也成问题,而只能“蜗居”在胶囊房里,在集装箱构建的房子里。如果地产的“熔浆”不消失,“导管”不剪断,或许在未来的房子都会改装成胶囊房,人们只能住在集装箱搭建成的“房子”里。或许那不应该叫“房子”,因为那不是“房子”,是“蜗居”。我的话或许有些偏激,但我并未对未来的房价失去信心,我信心我们的政府,会扫去泡沫,让老百姓都有一个舒适的家。
其实在看完《郎眼财经》后,我不仅了解了上面那些国内的热门话题,也了解到很多之前没有的问题。例如经济问题也是道德问题、高效率是双刃剑等等。经济问题也是道德问题。这个问题,其实说得很多,因为在这个强势年代,人们就很容易陷入混乱和善意的迷雾中。有时候,涉及的经济的时候,无论集体还是个人,都会对心理产生影响,而心理上的波动,也会牵涉到道德上。曾经有过案例,一些大学生,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后,还款率却偏低,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就业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而另一部分,是否就是因为这个点呢?答案其实也不好说,不过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吧。不单单这么一个问题。社会上不是有很多老赖的行为吗?那些老赖,很多都不是没钱,而是不是还钱而已,这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道德上的问题。
高效率是把双刃剑。这个观点,估计只能对于经济方面有用。因为如果对于学习或者工作的话,貌似都是好的。对于学习,高效率换来了好的成果;对于工作,高效率的话,老板可乐极了。而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讲,确实双刃剑了。民营企业的话,他们的运营效率很高啊,因此赚钱效率随之也很高;但是,中国私营企业隐瞒利润的金额却几乎达到了总资产的十分之一,这说明嘛,隐瞒效率也很高。不过我觉得,这个与制度有关吧,毕竟税收太重了,如果如实报的话,税后利润便少了一截,估计很多企业家都会能瞒则瞒吧。有哪个企业家不想多赚一点呢,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记得经常听人说,每个企业都有两部账本,一本是内部的,一本是公开的。这个估计也是存在的,不然就不会空穴来风。
民营企业管理能力不足最致命。在大陆,很多民企人规模不一定很大,有的几十人了,有的就百来人,因为老板们就随便的管理,但是几十人或者百来人也得有人管理,而且有效地管理,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有的人说,管理专业是一个万金油专业,但是企业却不能缺乏管理,一个再好的技术开发企业,也要有一个管理队伍的支撑,否则,也不一定能成事。
郎咸平教授说自己是《皇帝的新装》里那个敢于说真话的孩子,例如他说,“中国企业如要做大做强,只会造成悲剧”,“中国的高科技思维是中餐馆似的思维,也就是不讲工序、不讲纪律的思维;一个没有纪律的团队是根本无法成长为微软的”……
他的真话却能对当今事物的观点与看法有着独到之处,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接受他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是我个人感觉,他的很多说法,都是有根据的。
虽然《郎眼财经》并不能对财经方面的所有问题面面俱到,但是却带领着我们去探究最热门的财经问题,关注财经,关注我们的生活。
第五篇:电影“听说”——观后感,闲思
电影《听说》——观后感
和朋友交流了“听说”,她说演技一般,不喜欢看。
演技和内容,我更注重内容,从和他人聊电影过程中,我也确实认为自己越来越不注重演技了,只要演的不糟糕,我就能看的下去。
电影,作为我生活的调节剂,除了同朋友一起看他们正在播放的电影外,我自己会主动选一些体现现实生活细节的电影。平时,我会把注意力放在专业、行业上,比较少关心生活中的细节,人嘛,需要调节,当我休闲时,需要回味生活中的细节,看看自己哪些做的不到位,影响人际关系,选体现生活细节的电影,我可以从中联想自己的生活。或许会想到很多美好的细节,让自己更珍惜身边的人。
对很多人来说,常常去评价演技、而非内容,非细节,影评里,也多是关于演技的,这些注重演技的写影评的家伙,我直觉认为,他们看了电影后,即使他们曾经遇到过类似的、相关的经历,但他们仍然不会去改善经历中自己的做法,平时咋样,以后还是咋样。影评里,那些说演技好的人,如果问他有哪些体现生活细节的情节吸引他,我直觉认为他们回答不上什么,会直接扔给你一句“你自己看了就知道了”,这句话就体现了他没从中联想到什么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我直觉认为,注重内容比注重演技的档次高几层,有点自夸的味道。
之前看了一则关于习近平(或者是胡锦涛,忘记了)的新闻,他女儿要他看“三傻大闹宝莱坞”,女儿自然不是让他关注演技,而是其中体现的国家文化,女儿认为对他处理国际关系有很大帮助,这是电影内容对他的作用。但,我如果因此就说“注重演技”没档次,那我估计自己内心会出现问题。
改善的前提是,你曾经有过相关的、类似的经历,不然电影中的情节对我来说,谈不上改善。改善,我是为了更理性的随心所欲的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行为,意味着不会后悔自己曾经做过的行为,不管是感性的行为、还是理性的行为,都在自己的控制之内。从情商上说,这是比较高的境界,对我来说,很有挑战性,我要尝试。
由于我是看完电影后开始写,具体情节、对话无法复制,所以就从百度百科里复制了下面2个对话。
下面是电影对话一:
秧秧:(手语)让他们等又怎麼样?我赚那些钱是等了多久才赚到的?给他们等一下有关系吗?你呢?为什麼连你也不愿意等我?
平心静气的说,生活中,我如果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不会瞧不起那些人。但换做是我,是我在那里数硬币给老板,让后面一堆人等着排队,我会觉得尴尬之类的。以前,老妈在工作的时候,收集了一些硬币,10个、10个叠在一起,有一次堂哥到我家,老妈给了我那些硬币去买点东西,堂哥和我一起去了,结果我拿硬币的速度慢了点,堂哥替我付钱了,我觉得挺尴尬的。
在上大学之前,常去朋友家玩,他的爷爷奶奶热情,会招待我,甚至“逼”我留下吃饭。我拒绝把,显得我太客气了,我接受把,由于我常去他那玩,频繁性的在朋友家吃饭,又显得自己不懂事,老人家赚钱不容易,被我这大闲人白吃白喝了。我相信对很多人来说,做法很直接了当,有些人很爽快,每次都留下来吃饭,有些人每次都拒绝。
就这么简短的一句对话,就体现了很多生活中的细节。所以百科里也才写了它。
在这里,我没欲望写出自己应该怎么改善,只想写出在哪些细节上应该得到改善,如果写自己应该怎么改善,就感觉给自己设限。
常常有那么些影响深度交流、人际关系的对话,说者,又常找理由“工作不顺心、心直口快、说话不过滤等等”来体现自己的交流不当的可谅解性,好像这么说之后,你就可以继续正大光明的说那些同样影响深度交流、人际关系的对话,而不会想着怎么改善自己。对于听者,又确实要提升自己的宽容度,理解对方,或许自己曾经也经常这样,曾经的自己,也被给予了很多改善的机会,自己怎么可以不给他人改善的机会。
下面是对话二: 小朋:(手语)你是你,我是我,你为什麼要把我的梦想放在你的身上?没有人可以永远依附另一个人而活,就算我是听障我也一样要有我自己的人生,我不会一辈子都拿金牌,你也不应该牺牲你自己一辈子来成就我。
很多父母都会把精力放在照顾孩子上,事业、工作的地位不如照顾孩子重要。甚至有些家长会说“我这辈子没什么成就,就是因为把精力都放在你身上了,要培养你”,我直觉认为,这样的做法,几乎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第一,这样的家长没什么作为;第二,孩子容易觉得自己是被逼的,缺失动力,而不是主动追求成就感,是家长施压的压力。积极的教育,首先应树立家长的威信,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孩子认为父母很值得自己效仿,以后要超过父母,同时家长自己也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