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概论第四次作业范文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思路
国有企业(以下称国企)缺乏活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其与国企激励机制不健全具有内在联系。随着政企分开和两权分离进一步展开, 激励机制的作用更显重大, 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越来越热。
一、国企激励机制的内在矛盾及其问题
激励机制是通过诱导因素、产权合约、组织设计以及各种报酬与补偿等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把各种激励方法与其它措施相配合, 实现现代企业良性运行、快速发展的激励体系。具体来说, 是指激发经营者及其员工的工作动机, 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经营者与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经营者及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 实现组织的目标, 并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挥下去。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以前, 产权所有者与经营者往往集于一身, 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员工的, 监督机制还相当突出。两权分离以后, 与所有者具有利益差异的经营者阶层在企业中的作用凸显出来, 不但要对员工进行激励, 更重要的是对经营者进行激励, 而且, 企业内部关系也更加复杂, 由此而来, 激励机制的作用更加突出, 可以说, 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中国来说, 国企的出资者是国家, 其两权分离显现出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做为出资者的国家及其代表者与经营者个人的利益差异问题, 二是出资者——国家与一般的独立法人有很大差异(出资人与企业法人是两回事。出资人即使入主企业, 也只能是出资人——股东, 而非法人)。因此, 国企的委托——代理制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代理制既有类似性, 又存在一些差异, 这使国企激励机制更显复杂, 也使激励机制存在一些内在矛盾。
首先, 激励机制存在内在矛盾, 原动力不足。由于国企两权分离存在两个层次, 对国企及其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涉及到两个方面: 其一, 要为政府及其管理人员设置足够的动力和压力, 在此基础上寻求对国企及其经营者的激励, 其二, 为国企经营者应在何种程度上被激励以及他们实际上会在何种程度上接受激励。
由于国企所有者缺位, 不仅缺乏对相关政府公务人员进行激励的动力, 也缺乏相应的责任, 那么, 缺乏产权激励的政府部门及其公务人员不会有多少动力为代理链中的下一家即对国企经营者进行激励。因为激励者本身也需要激励, 如果代理链条中任何一环缺乏激励, 就会导致激励措施无法出台或无法实施, 这是国企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但是, 如果对国企漫长的代理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激励, 那么可能整个行政系统都属于应该被激励的对象, 那么国企也就变成了政府管理人员所有的企业, 那么国企的利润甚至其全部资产也就会消蚀在漫长的、庞大的代理链中。这从某种意义上也表明没有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要对国企进行充分激励是非常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而且, 对国企经营者的激励意味着他们将公开地分享国企的利益, 那么正当的激励与国有资产流失之间的界限应划在哪? 更何况, 国企本身的情况千差万别, 国企盈利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评价国企经营者对企业盈利的贡献大小也是困难的。
还有, 在国企经营者事实上并不能也不需要承担经营失误责任的情况下, 这种类似于空手套白羊的激励机制, 特别是在对国企经营者的在职消费、隐性收入等难以控制的情况下, 国企经营者岗位上本来已有工资外实物收入、在职消费以及隐性收入, 又锦上添花地奉上激励措施, 其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所能得到的社会认同也成问题。因此, 即便政府将对国企经营者的激励作为政策加以推行, 其实施也会面临很大的障碍。激励政策在国企只能得到极为有限的施行的事实正好可以印证这一推论。
人们普遍观察到, 对于国企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 无论是企业承包制, 还是股份股的试验, 都使国家在拥有企业经营信息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 由于内部信息的拥有者即企业经营者与国家利益取向不尽一致, 因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激励发生矛盾。上述情况说明, 在公司治理不到位的情况下, 无论怎样强调激励, 无论建立起多么严密的责任体系, 都难以将国企引向以效率为导向的企业。事实上, 中国围绕国企、国有资产已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以责任制度为核心的规则体系, 但正是这样的规则体系把政府公务人员及国企经营者都培养成了责任规避型的人格。其实, 防范对国企、国有资产的不当侵蚀固然重要, 但如果政策的重心仅仅在于此, 国企经营者就不可能从守业者变成创业者, 那么国企又如何证明其在竞争中生存的能力和存在的意义呢? 因此, 新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于国企的生存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而且不可或缺, 更明确地说, 由于国企缺乏自发形成激励机制的产权基础, 激励机制在国企中的重要性要大于其在私企中的重要性。
其次, 体制改革不到位, 两个层次激励主体不确定。在国企公司治理中, 既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要处理公司代理问题, 这些要求要由相应的主体来实施, 在中国, 这些主体及其职能均存在重大缺陷。国企的国有资产名义上的所有者是全民, 但由于人民是一个无行为能力的抽象行为主体, 不可能直接管理企业, 因此委托中央政府代为经营, 而中央政府也不可能直接管理企业, 又要委托地方政府和各主管部门去经营。各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再去选择企业经理人员管理企业。后者或者说地方和部门都直接管企业, 同时又处于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之外, 结果是既因信息缺乏管不好, 又无法避免行政干预, 还会使企业资产流失。通过这样的多级委托代理体制渗漏后,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督的成本随委托链的增加而扩大, 原始委托人——人民的意志已根本不能贯彻到最终代理人——经理的行为上。而在中级代理层面, 由于政府和主管部门本身不是一个自然人而只是一个抽象的行为主体。它们作为一个机构的行为, 实际上是由其中的内部人决定的。实际中所谓产权不清晰问题是对政企不分和委托——代理关系中经营权背离所有权等问题的一种概括, 其核心是通过何种制度安排使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达到激励相容, 或所有者通过何种机制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监督。
国家、政府、出资者三者关系不清, 职能往往搅合在一起。国家与政府存在着特定的连带关系, 造成政企不分。政府与出资者在国企行使职能时往往既分工不明, 又职能不到位, 企业的法人主体和经营自主权没有充分落实, 就是连谁来当国企的法人都不好确定。根据现代公共选择理论, 国家机关中的内部人并不天然代表公众的利益, 他们的决策是基于自己的利益, 制约仅来自于外部的监督。由于外部监督的不到位, 政府机关的行为在某些方面并不像一个真正的所有者, 而像一个既得利益的索取者。以上市公司为例,作为原始委托人的全体人民, 既不能在股东大会上用手投票, 也不能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因为国有股根本就没有流通。而有行为能力的代表着国有出资人利益的董事会成员则由于权责利关系的不对称, 难以有很强的动力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监督。在国企中, 通常的作法是由政府的主管部门指定一个人当法人(厂长、经理等), 这又使得上市公司被管理层所控制, 而管理层不一定代表了股东的利益。理论和现实均证明, 国有资产主体、管理层这三者之间存在利益差别, 也暴露出企业与国家利益目标不一致、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等问题。如国家虽然是中国上市公司最大的持股人, 但国家的利益却并没有完全得到体现。
从董事会成员产生的方式看, 绝大多数都是由股东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委派的, 甚至董事长、CEO 都由上级党政机构“一纸任命”。由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高层经理大多是由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政府部门任命, 而非由董事会从市场聘任, 故经营人才难以自由流动, 管理者只需花精力应付好上级领导, 而无需接受市场评价, 无需对企业经营好坏负责, 因而使在位的企业经理不一定都具备管理现代企业的能力,经理职位本身不能作为能力的信号。这一方面容易造成董事会忽视股东利益, 而偏私经理层, 无法形成制衡。另一方面, 也
有政府直接干预的, 那就是董事会形同虚设, 股东会流于形式, 难以保证上市公司关键的人事安排和重大的决策有效, 无法解决企业领导层的管理能力、思想方式和环境要求错位而引起的决策失误问题。如许多集团公司保存公开或隐蔽的“多级法人制”, 存在资金分散、内部利益冲突、“利益输送”的弊病。这两种方式造成相应的两种情况: 一是对公司经理层缺乏有效约束, 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就是董事会在内部董事占多数的情况下, 自己确定自己的报酬, 或者说, 通过其控制的薪酬委员会给自己确定过高的报酬。二是由于上市公司与其投资母体之间难以割断的联系, 为照顾左邻右舍和方方面面的关系, 不可能按市场原则给予经理人员充分的激励。加之由于对CEO 授权不足, 而执行层往往缺乏股东价值的观念, 无法形成有力的生产指挥系统, 或沿用“集体领导”方式造成决策失误和无人负责, 并沿用过去的薪酬制度, 对委派人员缺乏足够激励, 使企业缺乏活力。
其三, 激励机制的建设受制约大。改革以前, 在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都已经被扭曲, 竞争性市场不存在的情况下, 没有一个作为企业经营状况参照的平均利润率, 每个企业的利润水平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经营好坏的信息, 也就不能作为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充分信息指标。要获取企业的开支水平是否合理, 利润水平是否真实, 以及是否能够保障所有者的利益等等信息, 其费用十分高昂。这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激励不相容成为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而责任的不对等则进一步加强这种倾向。在改革过程中, 国有资产流失越来越严重, 许多人认为是国企产权关系不清晰造成的, 远非如此简单。实际上, 在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 也就是说国企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却缺乏充分信息的条件下, 国家通过任命或直接委托经理人员经营国企, 并通过规定上缴利税的水平或干脆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方式获得资产收入。企业经理人员虽然缺乏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动力和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手段, 但也无法通过侵蚀利润和国有资产来侵犯国家的利益。进行了放权让利式改革之后, 一方面, 出现了不按照国家的意愿来经营国有资产、支配剩余的可能性, 并非在于产权不明晰, 而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监督企业经营的成本太高, 监督不到位, 及落后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另一方面, 为了避免实现国家战略意图的国企倒闭及出现失业问题,政府只好对亏损的国企不断给予补贴, 而预算无法硬化, 则给国企以经营权侵犯所有权创造了更大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性负担对国企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从国家的角度来看, 无法识别国企亏损的原因,多大程度上来自经营失败和渎职, 多大程度上来自不利的竞争地位。所以国家只好担负起全部的责任, 默认国企既得利益的刚性, 继续通过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政府预算、银行低息贷款等对国企进行保护。企业在背负着政策性负担的条件下, 即使有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 国家也难以找到评价国企经营状况的准确指标, 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也就无从解决, 国家也就必须对企业因政策性负担造成的亏损负起责任。由于政策性负担致使国家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国企一方面争取补贴, 另一方面把各种经营性亏损也归咎于不利的竞争条件。政府由于必须对政策性负担造成的亏损负起责任, 预算约束因而软化, 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内生地导致了国企当前的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当“拨改贷”以后, 国家便以低息贷款的方式, 用社会储蓄资源补贴国企, 业已存在的高负债问题因此而加重。只要国家继续对企业下达政策性任务, 公平竞争的市场就难以形成, 就找不到一种简单且成本低廉的充分信息实施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和考核。在这种条件下, 越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革, 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激励不相容就越突出, 责任不对等的现象就会诱导出更加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 国家的利益损失就会越大。简单的两权分离和单纯在产权上进行改革, 仍然不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责任不对等的问题,企业效率依旧得不到提高。例如, 即使在股分制比较彻底的上市公司也难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大家都能接受的绩效考评标准与方法, 以薪酬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一旦失败, 必将
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一位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进一步解释说, 上市公司在建立绩效考评的标准和方法时, 除了考虑本企业的员工外, 还要顾及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 以及母公司和相关部门的看法, 而当地劳动部门关于工资总额的审批制度, 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激励机制的灵活性。
其四,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激励方式单一。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公司治理结构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和制度演化,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对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激励的机制和手段。中国目前已开始进行公司治理, 但是, 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不相容, 不仅导致了这些市场机制本身的不发展, 而且即使这些机制有所发展, 也由于联系渠道的问题而难以传导到公司内部而发生实际的作用。即使是已进行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 仍既缺乏合理合法的、充分的激励, 又缺乏严格规范的、有效的约束。目前的激励机制仅限于薪酬福利等方面, 手段较为单一。以上市公司为例, 一方面是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比较单一, 另一方面是激励强度较弱, 个人收入和公司业绩未建立起规范的联系。目前中国大多数国企对企业经理实行以月薪制为主的报酬制度, 其特点是低工资、低奖金, 部分上市的国企虽实施了管理层持股的辅助激励方案,但激励效用不显著。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8 年对中国企业经理成长与发展的专题报告显示, 国企经营者的工资水平明显偏低;另据一项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年度报酬与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的统计结果表明, 总经理的年度报酬与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仅为01045, 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仅为01009, 并且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也很低, 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不仅存在年度报酬激励不明显的现象, 而且存在股权激励不明显的现象。
缺乏用人机制和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 企业家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作为稀缺资源的企业家才能和企业家精神应获得的租金和风险报酬没有得到承认。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前一些企业, 高级管理人员的产生没有引入竞争机制, 没有实现市场化配置, 激励与约束不足;任职中论资排辈、拉关系、跑人情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收入分配与贡献不成比例等。由于大多数董事和经理人员不是在竞争条件下产生的, 这些人中, 即使是合格的经理人才, 其获得充分激励的合理性也常常受到质疑。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剩余索取权应该控制在掌握较多信息和承担风险一方, 否则整个委托——代理机制无法运行。在中国, 管理层只能够获得企业控制权的收益, 国企经营者对由企业的所有权形成的剩余利润的索取权无法获得, 在经营者为企业做出巨大贡献并掌握较多信息, 但又没有名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情况下, 经营者往往会利用信息不对称, 在经营中偷懒或强化职务消费, 甚至化公为私, 攫取实际的剩余。在这种情况下, 股东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名存实亡。这样的结局是助长腐败, 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比如, 我国竞争性领域的产品市场已经相当发展, 竞争十分激烈, 按理应该对企业经理人员形成很强的激励和约束,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一些上市公司虽然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经营绩效很差, 但经理人员可以照样过得很潇洒, 工资、奖金照拿, 职位和待遇不变!当然, 与这种情况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这就是经营绩效突出的经理人员, 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很高的奖励。在这种情况下, 容易导致经理心理失衡, 从而走上腐败的道路。“59 岁现象”就是这种状况的反面教训。这两种情况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但反映的问题却是相当一致, 即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 经理人员的个人收入未能同公司业绩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从而达不到奖勤罚懒的效果。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第四次作业(推荐)
第四次作业
1.请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谈谈你对于“拼爹”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
答:社会学家用“社会分层”这个概念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之间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而人们所属的不同层次是高低有序的。因此社会分层研究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不平等。在社会分层的讨论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马克思的阶级论和韦伯的阶层论。韦伯同时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区分出来各社会阶层。中国的社会分层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李强认为中国社会分层呈“倒丁字形”。蕴涵着一种社会结构紧张状况。当下常见的“拼爹”现象反射出社会分层不同的人群由于社会地位,经济基础层次不同,造成社会公德缺失,法制监督让位于权钱,社会缺乏经验正常的评价体系和上升渠道,社会价值体系扭曲。一个“拼爹”的时代是病态的,一个民众都默许“拼爹”的社会是可悲的,怎样约束富二代、官二代的骄横作为或许是教育问题,但怎样改变“拼爹”的现实却是难解的社会之殇。
2.如何对越轨行为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答:越轨行为对社会的违背,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分为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从两个不同方向达到对越轨行为确抑制和对社会规范的明确。内化是对越轨行为进行社会控制的最有效途径。一旦社会规范内化成功,一个人通常会继续遵守它,即使无人监视也是一样。对越轨的外在控制包含了对社会制裁的动用,主要支用外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对越轨行为进行了控制主要体现为惩戒和处罚。
社会因素的作用对越轨行为而言是关键性的,防止越轨行为的有效途径有三条
1、改变社会规范,随着越轨行为的出现而改变原有的社会规范化,它常常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消除越轨行为的原因和社会条件,这是控制越轨行为的根本途径
3、增加越轨行为的成本惩罚或以惩罚相威胁,也是增加越轨成本的常用方法之一。
3.请谈谈你对于现代化与全球化利弊的看法。
答:全球化是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民族国家从此将完全服从于建立在西方价值和西方经验基础上的全球市场和现代科技的支配。非西方社会将处于更加被动的接受地位。全球化再次表现出西方文明强烈的文化扩张冲动,西方价值的扩张性与资本扩张性完全一致。
这个世界根本不可能负担人们都过西方那样的生活的,但现代化,尤其是全球化正是要把人们引向这个方向。现代化使人类失去了保护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天然屏障——各种传统价值的核心——节制。世界已因此真正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它统一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宗教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全球化已注定使所有人都要遭遇西方,而一切与西方价值不符的东西都被视为“问题”,由西方价值主导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了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人们的唯一出路,现代化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专制暴政。当西方为征服世界而感到骄傲时,当西方把其它地方的现代化看作是自己的负担时,连西方自己的一些人也意识到,它带给世界的其实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第三篇:管理学概论 主观题第四次作业
管理学概论
主观题第四次作业
二、主观题(共12道小题)
11.管理--
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12.非正式沟通--相对于正式沟通而言,指的是存在于组织中,但又不为组织的职权结构关系和制度所规定或要求的信息沟通。
13.负强化--
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消弱直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4.后向一体化--
企业获得供应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他们的控制
15.战略决策--
主要是调整组织的活动方向与内容,其面对的是组织整体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活动,这种决策的实施主要表现为组织活动能力的形成和创造过程。
16.为什么决策时应选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在实际的决策中,不可能选择最优方案,这是因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人、财、物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找到全部方案,;另外在对多方案选优时,也难以找到一个综合标准,去判断最优。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往往是寻找多个所有目标都符合要求的满意方案,然后从中选优即可。
17.何谓“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式有效管理的关键;是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史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它要求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核心,以人的权利为根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实质就是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18.改善有效沟通的途径?
⑴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并把这种思想付诸行动。⑵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⑶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
⑷在沟通过沉重沟通双方应学会有效地倾听。
⑸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双向沟通。19.扁平结构形态与锥形结构形态的优缺点
扁平结构:指组织规模已定,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优点: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尽早发现信息反馈的问题,尽早解决,信息失真可能性小。缺点:
a: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有充分的了解
b:主管得到的信息太多,不利于及时利用
锥形结构:指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型的金字塔形态 优点与局限性正好与“扁平结构”相反
20.案例分析
A、B两家企业都是由个人以很少的资金创办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逐渐扩大。A企业的经营者仍沿用企业初创时期的组织机构形式及管理方法,并要求企业所有人员都直接向他汇报,事无巨细,一切都由经营者进行决策和管理,结果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发展停滞不前。
B企业的经营者及时调整组织机构以适应企业的规模,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定的管理层次,制定一系列管理规范,同时从企业外部引进优秀的管理人员,最后企业继续高速发展,企业逐渐扩大。
根据以上资料,请回答:
(1)请根据组织理论中的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等方面知识,试述对A企业而言,其经营者直接管理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的做法是否好,为什么?
(2)试举出两种可供B企业经营者选择的组织结构形式,并简述其主要特点。解析:主要答题思路有:
(1)请根据组织理论中的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等方面知识,试述对A企业而言,其经营者直接管理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的做法是否好,为什么?
答:A企业的做法不好。这是因为人的管理幅度是有限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企业发展后仍然沿用老的组织结构形式,必然是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增大,虽然他事无巨细、甚至吃了很多的苦,但由于事情太多,而导致他无法全部管理到位,何况这样也不利于调动下级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发展停滞不前。
(2)试举出一种可供B企业经营者选择的组织结构形式,并简述其主要特点。答:可供B企业选择的组织结构形式有事业部型组织结构或矩阵型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的优点是公司能把统一管理、多种经营和专业分工更好地结合起来,公司和事业部的责、权、利划分比较明确,能较地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事业部制以利润责任为核心,能够保证公司获得稳定的利润;通过各个事业部门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能为公司不断培养出高级管理人才。事业部制组织的主要缺点:公司需要许多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员来运作和监督事业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整个公司的管理机构较多,管理人员所占比重较大,对事业部经理的要求高、这类管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熟悉本部门和各方面的业务;由于分权可能出现架空公司领导的现象,从而削弱对事业部门的控制;各事业部门都有本部门独立的经济利益,相互间竞争激烈,可能发生内耗,协调起来也较为困难。
矩阵制组织的优点:加强横向联系,克服了职能部门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具有较大的机动性,任务完成,组织即解体,人力、物力有较高的利用率;各种专业人员同在一个组织共同工作一段时期,完成同一任务,为了一个目标互助,相互激发,思路开阔,相得益彰。
矩阵制组织的缺点:成员不固定在一个位置,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人员受双重领导,出了问题,有时难以分清责任
21.D公司面向市场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不断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是适应不同产品结构、人才结构和科技结构,发挥企业各种资源效率的内在要求。D公司近年来在组织结构方面的的改革主要有:
(1)逐步推行事业部制。为了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需要,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与管理效率已势在必行。D公司精心研究和策划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方案,作出了先实行模拟事业部制,而后实行独立事业部制的决定,将厂部的八个只能部门重新合并成八部一室,压缩或分流102名处室人员。这一措施激发了各经营分厂的活力,管理效率得以提高,而厂部的工作则着重于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协调经营各经营分厂的经营战略、技术战略等更高层次的决策。
(2)生产组织管理从工艺专业向产品专业化。早在80年代末期,D公司采用以工艺专业化为核心的生产组织形式,但常常出现如下问题: ①该种生产组织是跨行政部门的,在各生产工艺环节出现生产进度不一致时,有时难以协调; ②由于原料品种多,可能会引起原料组织不到位而出现停工待料现象,影响生产效率。D公司对该公司产品的生产组织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其主导的三大类产品基本上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必要按照生产工艺划分车间,于是打破了原来低效率的工艺专业化生产格局,建立起产品专业化的新体系,一年内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
(3).改革科研体制.1991年以前。D公司将研究所集中于总厂,负责全厂的技术开发,由于科研人员远离市场,缺乏市场意识,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与品种均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针对这一矛盾,D公司做出了把科技人员推向市场的决策,即解散远离市场的集中式新产品开发研究所,而将其转移到相关的经营分厂。这一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表现在: ①技术开发以市场为导向,消除了科研与生产、销售脱节的弊端; ②由于有了经济观念,产品开发中的不合理费用得以减少。(4).引进多种经营体制,实行“一厂多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有其各自的优势,国有企业引进多种经营体制、提高自身活力是一种新的尝试,D公司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例如,D公司的传输分厂积极采用横向联合方式进行生产经营,一方面与某省古荡镇政府合办企业,解决了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土地与厂方和企业富余人员的流向问题;另一方面与香港一家公司组建了合资企业——爱达华有限公司,生产具有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SDH同步数字传输光端机,既获得了必要的资金,又得到了先进的技术。选择题:
(1).D公司推行事业部制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决策层次
B.精简人员
C.经营自主权下放
D.提高决策效率
(2).把科技人员推向市场,最可能出现的灾难性问题是: A.企业科技人员地位下降
B.企业科技人员收入下降 C.企业科技人员任务不饱满
D.企业长远科研项目停顿
(3).对D公司的组织创新效果的评价,以下哪一点不甚正确: A.带来了经济活力
B.无显著经济效益
C.带来了人事变动
D.获得了新的管理方式
(4).D公司的事业部建成后,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A.决策混乱
B.企业文化不一致
C.总厂资金回收困难
D.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下降(5).“一厂多制”最合理的理论概括是:
A.多种经营体制的互补
B.合资合作市大势所趋
C.经营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D.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微观化 答案:
(1)D(2)D(3)B(4)D(5)A 解析:本案例主要考察事业部制的优缺点。事业部制是在一个企业内对具有独立产品市场、独立责任和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
事业部制的优点:公司能把统一管理、多种经营和专业分工更好地结合起来,公司和事业部的责、权、利划分比较明确,能较好地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事业部制以利润责任为核心;能够保证公司获得稳定的利润;通过各个事业部门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能为公司不断培养出高级管理人才。事业部制组织的主要缺点:公司需要许多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员来运作和监督事业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整个公司的管理机构较多,管理人员所占比重较大,对事业部经理的要求高,这类管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熟悉本部门和各方面的业务;由于分权可能出现架空公司领导的现象,从而削弱对事业部门的控制;各事业部门都有本部门独立的经济利益,相互间竞争激烈,可能发生内耗,协调起来也较为困难。
22.为什么说“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试论述之。
答题要点: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
2)主管人员既管人又管物,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与人打交道;
3)组织内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关系要有侧重。
第四篇:公共政策概论 第四次作业
案例: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山西兴起于煤亦受制于煤,煤矿安全生产已成山西当政者头等大事。当产权制度改革、煤炭资源整合等措施陷入泥沼之际,山西的煤矿安全开始求助于国外技术援助,南非则成了山西的首选。
以晋城市为例,晋城市地处西省东南部,煤矿经营收入占全市经济的60%—70%,全市385座矿井中,1/3属于高瓦斯矿井。瓦斯治理成了市长夏振贵最头疼的事情。2005年10月,南非煤矿技术与设备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期间,夏振贵听到一项让他吃惊不已的瓦斯抑制防爆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在短时期内将瓦斯爆炸的温度降到100度以下,并减少冲击波。从此,“以技术弥补体制上的不足”称为晋城市的一个设想。2005年以后,山西省主管煤矿安全的官员先后四次奔赴南非进行学习考察。
2008年8月,新华社一篇刊载山西考察南非破产管理的内刊直呈国务院领导案头,国务院主要领导就借鉴南非经验,减少煤矿安全事故作出批示,时任国家安全总局局长的王君要求安监总局启动南非经验课题组,下设法规、体制、培训、技术设备、应急救援、综合等6个小组。
分析:
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0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13.93亿t,增长26%。千万吨以上煤炭生产企业达到21户,并创造了一批高产高效矿井。但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分析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点和规律,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控制对策,对促进我国煤矿持续健康发展、适应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更好的开展煤炭安全生产成为了一个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和贯彻执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12字方针,各地区、各部门和煤炭企业提高了认识、强化了管理,随着煤矿经济形势恢复性好转,安全投入也普遍有所增加,使煤矿在产量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安全生产状况的总体稳定。但煤矿仍然是我国工矿企业中事故发生最频繁、安全生产形势最严峻的工业部门。(与国外的差距也仍然很大。)
二、煤矿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
对2002年煤矿事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其安全生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1.煤矿的主要事故类型为顶板、瓦斯和运输事故。3类事故占事故总起数的82.94%和死亡总人数的81.58%。顶板事故的发生频率最高,占事故总起数的54.42%。火灾死亡事故的严重度最大,平均每起事故造成9.25人死亡。瓦斯事故的危害最严重,事故起数占17.10%,死亡人数占34.41%。
2.随着煤矿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自然灾害事故所占比例下降,生产性事故所占比例增大。但在提高装备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3.安全生产状况与煤炭产量成正比,即煤炭产量较高的省市或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较好;产量越低,安全状况越差。较高的装备和管理水平为安全生产创造了基础,同时,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又为生产能力的发挥创造了前提和保障。
4.事故发生具有时间规律。在月份方面,3、4、5月是事故的高发月,在月旬方面,2002年下旬特大事故占62.5%,在工作班次方面,日班发生的重大事故占46.55%。
5.采掘工作地点事故集中,以掘进工作面的危险性最大。在国有煤矿特大事故中,采掘工作面占76.92%,在重特大瓦斯事故中,掘进工作面占42.82%,采煤工作面占25%;但巷道事故比例也有增大趋势。
6.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51.07%,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仅分别占全国煤矿的11.88%和
12.92%;国有地方煤矿产量占全国的18.91%,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的15.17%和14.62%;而乡镇煤矿产量仅占全国的30.02%,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到72.95%和72.45%。
7.不同地域的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地质条件、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域的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差别较大。神东、兖州、大同等35户企业百万吨死亡率已控制在0.5以下,平顶山、开滦等16家企业在0.5~1.0之间,而南桐、鸡西、资兴、攀枝花等9户企业在10以上。重大事故多发生在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南和贵州,六省占总起数的54.84%;特大事故多发生在黑龙江、河北、山西、河南、四川等省市。
三、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是复杂的、综合的,国有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全方位的。分析表明,国有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煤矿从上至下存在较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现为或在煤炭市场恢复性好转的形势下急于摆脱困境;或在采掘失调情况下急于恢复正常生产;或为追求更大利润,片面追求生产而使安全处于从属地位。可以说每起煤矿重特大事故均与此相关。
2.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权威性不高、监察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此外,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监察工作机制,以应对我国幅员辽阔、煤矿
数目众多、安全监察人员有限的现实。安全监察人员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尚不能满足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需要。
3.随着矿井的延深,煤矿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在增加,灾害治理的难度加大。表现在瓦斯涌出量越来越高、矿山压力增大,灾害治理更加复杂。
4.防灾措施缺乏针对性,且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大量存在。在2002年国有煤矿发生的16起重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中,防突措施不力的8起,石门揭煤未采取专门措施的3起,地质条件变化未能及时修改实施措施的3起。
5.现场管理不力、“三违”屡禁不止。2002年80%以上的重特大事故是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造成的。
6.安全欠帐大,装备状况差,防灾系统不完善,设备失爆或不防爆现象严重。
7.事故应急措施不力,装备不到位,人员缺乏避灾自救训练。入井人员不随身携带自救器的现象相当普遍。事故应急中,由于工人不能正确选择逃生路线而造成灾害事故扩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8.职工综合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差,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据2002年开展的全国煤矿安全状况调查,大中型煤矿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仅占
5.44%;中小型煤矿中,平均每处煤矿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职工不足3人。由于煤炭行业近年职工的流动性加大,给安全技术培训造成困难。
四、煤矿安全生产的对策
煤矿安全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法律法规、科技进步、行政执法监察、工伤保险、宣传培训等方面采取措施,并力求使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真正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强化煤矿各级领导、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应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月等措施,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客观规律,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安全责任感。要建立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并逐级向下延伸,依法严肃查处事故,建立安全生产激励机制,通过有效激励强化安全意识。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建设强有力的安全生产支撑保障体系。应尽快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察,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形成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建设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技术保障、信息网络和安全技术培训六大体系,为安全生产及其监察提供各种支撑和保障平台,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
3.提高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权威性和监察工作效率,强化政府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有关执法部门的积极配合;
另一方面,需要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高行政执法和安全技术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4.继续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强化安全基础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煤矿安全整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内容,应严格煤炭生产准入,完善安全保障设施和防灾系统。应继续深化对重点地域、重点企业的重点监控。
5.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安全状况的好转。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加大,煤矿灾害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应大力开展安全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积极推动企业间的技术经验交流,促进煤矿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6.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强制性的覆盖全煤炭行业的事故预防、赔偿和康复的一体化工伤保险体系。根据企业安全保障程度、事故发生概率、事故严重度、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与业绩,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制,以从经济上引导企业主动加大安全投入。此外,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目前分别由劳动保障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责,且缺乏相互协作机制,不利于充分发挥工伤保险在事故预防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进行改革。
7.依法规范事故处理程序和伤亡人员赔付标准,加大事故成本。目前,我国煤矿事故处理和伤亡人员赔付很不规范,随意性强,赔付标准过低,以致使煤矿矿主和经营管理者认识不到安全生产的严峻性。因此,应尽快通过立法,规范事故处理程序,提高赔付标准,加大事故成本,使企业因担心“死不起人”而不得不加大安全投入。
8.实行煤炭从业准入制度,强化职工的安全培训。煤炭生产是地下作业,昏暗狭窄,人员集中,安全问题突出,对从业人员必须设定一定条件,实行准入制度。煤矿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必须是全员培训和终身培训、上岗培训和经常性培训相结合,煤矿经营管理者和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将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情况作为监察工作的重点之一。
第五篇:公司概论作业
第四次作业
1、从理论上讲,股票的清算价值与(C、账面价值)一致。2.下列价格或价值中,决定股票市场价格的是(D、内在价值).3.股份有限公司自行承担股票发行风险,只是将股票公开销售事务委托给承销商办理的发行方式是(B、代销).4.信誉最高、利率最低的债券是(D、外国债券).5..促使股票价格上涨的因素是(D、企业赢利提高)
6.根据股东权利不同,公司的股票可分为(C、普通股和优先股)。
1、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合并后的存续方式是(A、股份有限公司)
2、兼并是指(A、吸收合并)
3、以下(D、易于公平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不是吸收合并的特点。
4、公司重整的权力机构是(C、关系人会议)
5、公司破产是以保护(B、债权人)为主。
6、公司以部分财产另外设立两个新公司的行为属于(D、派生分立).7、公司重整不适用于(D、有限责任公司)
8、拟定公司重整计划的人为(.C、重整人)
9、以下(C、减少竞争对手)不是公司分立的动机。
10、在公司解散过程中,当公司财产能够清偿公司债务时,列为公司财产分配顺序第一位的是(A、支付清算费用)
1、公司债与一般借贷之债都属于债权债务关系,但公司债(acd)。A、债权人的对象具有公众性C、举债具有集中性 D、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2、公司债券与股票的相同之处表现在(abcd).A、都是筹资手段B、都是虚拟资本C、价格形成具有特殊性D、具有流动性
3、我国公司发行的股票是(ac).A、记名股票 C、有票面额股票
4、股票是一种虚拟资本,本身并无价值,之所以具有价格是因为(ab).A、可获得股息B、可获得红利
5、股票的发行方式有(abcd)A、自行发行 B、间接发行 C、代销 D、包
1、公司合并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含义?
所谓公司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订立合并协议,共同组成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公司的合并可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吸收合并又称存续合并,它是指通过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公司并入另一个公司的方式而进行公司合并的一种法律行为。并入的公司解散,其法人资格消失。接受合并的公司继续存在,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新设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以消灭各自的法人资格为前提而合并组成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
2、公司破产的特征有哪些?
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由法院对债务人的所有财产依法进行强制性的公平清偿与分配的一种法律行为。
破产的法律特征是:破产的前提是债务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不抵债;破产是对债务人全部法律关系的彻底清算;破产程序坚持对债权人公平清偿和对债务人公平保护的原则;破产是在特定情况下适用的一种法律程序;破产依据审判程序进行。
3、导致公司解散的原因是什么?
法律或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发生,如规定的营业期限已满,公司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危害社会公共利益被依法撤销。股东大会决定解散,公司合并或分立,公司破产。案例分析
“上海第一百货吸收合并华联商厦”分析
故程德并未真正取得AB物业公司的股东资格。且该入股协议书约定期限为三年,也不符合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规定,因此原告程德与被告AB物业公司签订的入股协议书因违反了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分析三:何为抽逃出资
吴瑞艳(郑州高新区法院法官):抽逃出资,是指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的行为。如果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触犯刑律,进行刑罚。根据上述抽逃出资的定义,可以看出该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一、抽逃出资在客体上,侵犯的是国家对公司资本的管理制度。为了稳定公司的注册资本及其正常运作,国家在《公司法》中规定了各类公司的监督管理条例。如果公司股东或发起人抽逃其出资,实质上是对其他股东的擅自单方解约,这种单方解约的后果必定会减少注册资本,并易导致公司因难以正常运作而终止或倒闭。由于公司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商事主体,因而抽逃公司的注册资本对设立、稳定和终止公司的运营,对稳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易秩序极为重要。
销
6、公司债券的发行目的包括(bcd)
B、扩大资金来源C、减少税收支出 D、降低资金成本
1、下列(acd)属于公司合并的特点。
A是一种法律行为 C与公司联合具有相同的法律程序 D涉及公司全部资本的转移
2、兼并的方式包括(abcd)
A、承担债务式B、购买式C、吸收股份式D、控股式
3、公司分立的原因有(ab)
A、财产分割B、经营分割C、消除竞争D、回避法律限制
4、公司重整终止的结果有(ab)
A、实施破产B、恢复营业C、公司解散D、公司清算
5、关于公司分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d)
A、新设分立是指原公司终止 D、派生分立是指原公司存续
6、公司解散的两层含义包括(ad)
A、公司业务经营活动的停止D、公司对内对外法律关系的结束
7、公司分立与公司设立分公司的区别表现在(abd)
A、分立行为会引起原主体资格的变更B、分立行为会引起公司资本的转移 D、分立不必通知债权人
8、以下(acd)是公司合并的动机。
A、减少竞争对手C、加速扩大公司规模D、发展协作和多元化经营 T真的 F假的1、股票的票面价格表示公司每股实际资产价值(F)
2、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股票的市场价格,因而,其市场价格等于其内在价值。(F)
3、无偿增资发行股票,公司以筹措资金为目的。(F)
4、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的收益都具有稳定性。(F)
5、我国公司的股票发行采用间接发行方式,委托承销商承办。(T)
6、股票是一种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却因其能带来一定收益而具有价格。(T)
7、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后获得的凭证也称为股票。(F)
8、股息和红利都必须从公司的赢利中发放。(F)
9、股票的清算价值与账面价值总是一致的。(F)
10、股票实质上代表了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T)
11、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T)
1、在一个公司内部把两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下属企业合并到一块,就是公司合并。(F)
2、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合并后的存续公司,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也可是有限责任公司。(F)
3、有限责任公司之间合并后的存续公司只能是有限责任公司。(T)
4、股东大会决定解散公司,称为强制解散。(F)
5、公司清算的直接目的是终结公司尚未了结的法律关系。(T)
6、吸收合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司兼并。(T)
7、股份公司分立后,新成立的公司必须是股份有限公司。(F)
8、以吸收合并的方式进行合并,合并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F)
1、股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具有以下特征:1.收益性,过票的收益性是指股票持有者有权按公司章程的规定凭其持有的股票从公司领取股息和红利,并取投资收益。2.风险性,证券投资的内涵是预期收益的不确定。同时,当公司亏损时。股东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当公司破产清偿时。按照偿还顺序,股东排在最后,股票的风险还在于。股票的市场价值会随公司的盈利状况而变化,如果股价下跌,股票持有者会因股票贬值而蒙受损失。3.流动性,股票的流动性市值股票可以作为买卖对象或抵押品。股票持有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市场情况灵活的转让股票,在股票交易市场上很方便地通过卖出来兑现,还可以其作为抵押已获得贷款。4.波动性,股票的波动性是指股票交易价格经常发生变化,或者说与股票票面价格经常不一致。5.决策性,股票的决策性又叫做参与性,股票持有者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具有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可以参与公司的决策。6.亏损责任有限制,股票的亏损责任有限性是指股东的以其持有的股份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2、影响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哪些?
一、宏观经济与政策因素
1.宏观经济因素具体包括:积极周期】通货变动、国际贸易收支、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2.宏观政策因素具体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
二、微观经济因素:公司业绩及成长性、资产重组与收购、行业
三、市场因素:市场供求、市场投资者的构成、市场总体价格波动、市场交易制度和工具、市场操纵、市场心理预期
四、影响股价波动的非经济因素:就股市而言,一般意义上的非经济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灾害、战争以及政治局势变动等
3、股票与债券有什么异同?
虽然同为有价证券,债券与股票的区别也是极为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筹资的性质不同。债券的发行主体可以是政府、金融机构或企业(公司);股票发行主体只能是股份有限公司。
(二)存续时限不同。债券作为一种投资是有时间性的,从债券的要素看,它是事先确定期限的有价证券,到一定期限后就要偿还。股票是没有期限的有价证券,企业无需偿还,投资者只能转让不能退股。
(三)收益来源不同。债券投资者从发行者手中得到的收益是利息收入,债券利息固定,属于公司的成本费用支出,计入公司运作中的财务成本。在进行债券买卖时,投资者还可能得到资本收益。对于大多数债券来说,由于在它们发行时就会定下在什么时间以多高的利率支付利息或者偿还本金,所以投资者在买入这些债券的同时,往往就能够准确地知道,如果自己持有债券到期的话,未来受到现金的时间和数量。相反,卖出这些债券的投资者也会清楚地了解,由于卖出债券而放弃的未来现金收入。由于这一原因,债券投资一直深受固定收入者的喜爱,如领退休金者、公务员等等。
合并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吸收合并;二是新设合并。吸收合并是合并的方式之一。合并的动机各不相同,在这个案例中主要是为了发挥协同效应,降低经营成本和费用;多品牌集约管理,促进合并综合效应;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行业集中度。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之间的吸收合并系国内上市公司之间新型的重组模式,这一新的重组模式将开创我国证券市场合并的新纪元,它无疑打开了上市公司之间进行吸收合并的新空间,体现了行业横向吸收合并的意义。“有限公司的无限麻烦”分析
一、你认为沈水中应该负无限责任吗?
无限责任:明众公司的注册资金不到位,股东滥用公司人格。这种名为法人的公司组织将因不具备必要的财产而无独立人格,法律应否定这种虚假法人的法人人格,责令公司背后的股东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如果应该,谁应该偿还,是97万元、58万元还是30万元? 沈水中、许少伟。应归还银行贷款97万元。按双方的出资比例偿还。
案例解析:原告为何不属有限责任公司股东
原告程德诉称:2005年10月1日,其在《东方今报》上看到被告郑州市A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招工后,即来到被告处,与被告签订一份协议书,并交纳二万元股金。后。。。判决被告郑州市A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返还原告程德款项2万元。逾期履行,则加倍支付延迟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分析:分析一: 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
王东明(郑州高新区法院法官):有限责任公司,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股东符合法定人数(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
(二)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人民币三万元);
(三)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公司名称和住所;
2、公司经营范围;
3、公司注册资本;
4、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
5、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
6、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7、公司法定代表人;
8、股东会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四)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五)有公司住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照本法行使职权。有限责任公司设立董事会的,股东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不设董事会的,股东会会议由执行董事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由此可以看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和运作要求是严格的,并不像本案中被告收了多人的资金,而只认定张燕、任海两人为股东的违法现象。
分析二: 公司股东资格和注册资本依法才能享有
王东明(郑州高新区法院法官):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上述郑州市A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在法律性质上属于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应当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经营活动。根据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具备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人除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人外,还包括通过股权转让途径而取得股权的新股东以及通过增资扩股而取得股权的新股东。在本案中,被告AB物业公司与原告签订入股协议书,收取原告款项2万元,本应系增加公司的注册资本。但是,依据《公司法》第一百零四条第二款的规定:“ 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然而,本案中被告未提供该入股协议书的签订经AB物业公司股东张瑞燕、任海丽同意的证据,也未能提供在工商管理部门办理相关变更登记手续,二、抽逃出资在客观上,表现为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在公司成立后,实施了抽逃其出资的行为。抽逃出资是《公司法》第201条所明令禁止的行为。所谓抽逃出资,包括在公司成立后,非法抽回其出资和转走其出资两种方式。例如抽回其股本、转走其作为股金存入银行的资金、将已经作价出资的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又转移于他人等。
三、抽逃出资在主观方面只能属于故意。按照抽逃出资的定义和特征,本案原告要求被告郑州市A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退还所交的2万元不符合其规定,因此,人民法院以违反合同法判处被告返还原告程德款项2万元是有法律根据的。
根据《公司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 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所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
案例解析:关于杭州首例公司人格否定案件的分析
江苏一纺织公司称,1998年起,一直与杭州嘉润贸易有限公司有布料买卖业务,到2003年4月,嘉润公司已拖欠货款65万余元。纺织公司催讨无果,不得已诉至法院。判决下来,嘉润公司理应支付货款,该公司发起人黄某负连带责任。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案件执行中,嘉润公司人去楼空,已无财产,黄某名下的房产也已赠与其子,个人也无财产可供执行。
纺织公司称,新《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而根据国家工商局关于《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家庭成员共同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以各自拥有的财产作为注册资金,并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登记时需要提交财产分割的书面证明或协议。
然而纺织公司查明,嘉润公司成立初,黄某与陈某夫妻共同财产没有分割,也未向工商登记机关提交财产分割的书面证明或协议。甚至黄某曾购买住宅的90余万元,也是出自嘉润公司账户。因而认定公司资金和股东资金并没有分开,股东和公司人格是混同的。
纺织公司认为,在夫妻存续期间,双方获得的和持有的财产都被视为共同共有财产,案中两位股东的财产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嘉润公司虽为有限公司,但其实质上很可能是这对夫妻牟取利益、逃避债务的工具。因此要求法院判令确认嘉润公司这一夫妻公司不具备法人资格,也就是否认公司人格,由黄某和陈某对嘉润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承担无限责任,意味着夫妻俩将以个人财产来偿还公司债务。
公司人格否认是指当控制股东滥用公司的法人资格,滥用股东有限责任规定,坑害债权人,包括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债权人有权力请求法院在该特定案件当中否定公司的法人资格。责令躲在公司面纱背后的股东站出来,对债权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也就是新《公司法》第20条第3款中规定的内容。
否认公司人格有何意义,这主要针对现实中,有的公司股东滥用权利,采用转移公司财产、将公司财产与本人财产混同等手段,造成公司用于偿还债务的财产大量减少,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比如:股东为逃避自己的财产被强制执行,于是设立一家公司,并将财产转移到这家公司中;股东为逃避债务而抽逃资金或解散公司等等。
“致诚集团与成吉思法汗集团的股权纷争”分析
一、成吉思汗集团的产权应该归谁所有?
要弄清楚成吉思汗集团的产权归属,首先,应搞清楚两个企业的产权关系,即两个企业是否为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是否存在隶属关系。
三个问题:1.皮装公司的注册资金及投资来源2.成吉思汗其他八家公司的注册资金及投资来源3.皮装公司的股权转让情况
二、造成致诚集团与成吉思汗集团股权纷争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双方在企业登记、分立、股权确认、股权转让、资金往来等方面的活动不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