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型办公园区开发推动区域产业集聚
科技型办公园区开发推动区域产业集聚
当前,产业集聚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其最大的好处是获得规模效益,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传播。企业集聚还能强化分工协作,提高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条。总之,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升级,进而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市集中”,这也是目前国内很多新兴经济区域向新兴城区发展的基本趋势。
旭天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在国内新兴经济区域开发建设科技型办公园区,吸引科技型与服务外包型企业,研究并结合区域经济政策,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公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及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旭天也为入住园区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引导企业发展、促进信息交流,增强产业上下游企业间业务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旭天成功吸引了一批在园区开发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咨询、市场、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并同时在北京、天津、无锡等地建设运营超过30万平米的办公园区,聚集了国际国内众多科技型与服务外包企业,促进了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为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空港·旭天广场作为旭天发展在天津的第一个科技办公园区,也是其在滨海新区战略发展的起点。项目面积20万平方米,坐落在空港核心经济区内,包含一流的办公楼宇、国际级酒店式公寓、健身休闲会所,定位于为全球范围内的软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科技研发类企业提供办公空间的全套解决方案。旭天通过对区域政策的深刻了解,与空港经济区政府的良好关系,以及为企业提供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已经成功吸引了包括软通动力、CSC、iCarnegie、VOLVO IT等在内的多个国际顶尖企业,极大促进了空港经济区科技型服务外包类企业的产业集聚化水平。
经过对中国科技园区多年开发运营及服务的经验,旭天管理团队总结出中国新一代科技型办公园区的几大成功要素:
◎明确的产业规划,园区发展定位
科技园区的开发首先要明确未来计划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是谁,服务的具体细分产业应该如何界定,国内的竞争对手都有哪些,园区在产业定位和市场战略上应该和主要的竞争对手有哪些方面的差异化,园区应该采用何种管理架构和经营模式才是最适合的,不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论证,就跟风上马科技园区项目,是盲目的,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科学而适度超前的科技园区规划及设计
科技园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从事高科技,软件技术及服务和外包服务的客户。这类公司的员工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的工人,对园区内的生活、居住和娱乐有一定的需求,因此在园区的功能规划设计上就要有
相关考量。另外,如何利用从事高科技产业员工的较高收入,在园区内形成消费带动作用,也是园区在设计规划商业配套娱乐设施的比例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科技园区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在经历了之前几代科技园区发展的种种经验教训之后,新起步的园区要着眼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所在区域的总体规划更好的进行配合,充分利用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对园区未来的发展规模要有科学的估量,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园区的规划和功能设计 ◎ 充足而稳定的资金投入
科技园区的建设周期根据建设面积的不同,一般为2-5年左右的时间。而且由于科技园区的特殊属性,决定了这类资产大多以长期持有为主,而主要的租金收入回报尚不足以支撑日常的资金支出,这就对开发商主体(政府或私人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造成巨大的影响,就会严重影响园区开发的进度。因此,在政策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引入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与政府/企业进行合作,根据科学严密的进度计划进行分批有序开发,从而实现资金的健康循环,保质保量的完成科技园区的工程建设。另外,园区开发工作开始之前,还应对整个园区的开发建设建立财务模型,严密测算开发顺序和模式对财务模型的影响。◎ 专业而富有经验的市场招商团队及明晰的市场战略
新一代科技园区的招商重点不再是单一的客户,而更加关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共生共存生态关系。如果科技园区拥有一支在目标各相关产业都有一定了解,并在专业的科技园区招商方面经验丰富的团队,就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优惠政策,和各种业务解决方案,从而增大客户入住园区的可能性。同时,一个针对目标客户和市场的差异化宣传推广方案以及富有经验的市场招商团队的实施也会让园区在全国各类科技园区及软件园区的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占据先机。
◎有效的园区运营管理
正如前面所说,科技园区一般都采用长期持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园区运营管理,使入住企业的品质和规模都持续得以提升,从而带动园区物业资产的升值。同时,好的园区运营管理团队的快速反应,国际化的运营,以及对入住客户系统的服务提供,都有助于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增加客户对园区的忠诚度。
◎创新而差异化的增值服务
新一代的科技园区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各自服务模式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应该围绕客户最核心的需求来产生。简单的说,就是客户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才能最快的将业务作大做强,人员数量增大,新租和扩租面积总量增加。这些服务应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员工的招聘,选拔,面试和培训,电信基础设施,市场开拓及业务对接,合作伙伴搜索及介绍,市场推广,法律及财务服务,投融资等金融服务等。
第二篇:推动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
《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竞争能力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要“集聚优势资源,形成一批在全球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依托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这是信息产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央精神的重要体现。为实现这一目标,未来几年,信息产业部将重点加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式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
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已成为“电子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加快推动产业由大到强转变,是新时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五”期间,信息产业部将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作为加快产业战略转型的切入点和重要举措,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共认定了九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38 个产业园。到“十五”末,九个基地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行业产业规模的近八成,工业增加值和利税总额占全行业的比重均超过四分之三。基地内汇聚了绝大部分的国家和部省级研发中心以及众多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和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上处于“先行者”的地位。经认定的38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涉及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领域,是各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产业聚集区,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三年的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产业链日趋完善,优势企业、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资金不断涌入,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日益显现。产业基地和园区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走出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十一五”期间,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将继续成为强国建设的主要载体。
“十一五”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入“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基地和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完善产业链,优化发展环境,对于加快优势骨干企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也将其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加以推进。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支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发展政策》,重点加强对基地和园区在发展规划、自主创新、国际合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行业指导,加大对基地和园区发展所需资金、人才等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共性技术与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以及自主创新、重大产业化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信息产业部将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实行动态调整的管理,适时调整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认定条件,进一步规范对基地和园区的申报、认定、考核及相关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管理水平,增强基地和园区的竞争能力,推动基地和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此外,在推动基地和园区建设中,将更加注重引导当地和外部优势资源集聚,在产业投资导向上要重点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建设,进一步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实现集约发展。
三、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产业格局的形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加快东部地区发展”的总体区域发展战略,并将在“十一五”期间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信息产业也将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在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力争在差异化、互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发展的协调互动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延伸和壮大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
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要继续发挥产业发展“排头兵”的作用,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建设高水平的产品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实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产业带。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抓住产业新一轮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在劳动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若干特色鲜明、辐射和带动性强的产业聚集区。
我国大都市圈产业布局规划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一些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城市规划与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涌现出很多新的思维和观念,颇具活力。
一、调整空间布局支持城市地位全面提升
以上海为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其已形成了明确的产业目标和与之相配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1999年版的总体规划中,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逐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和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之一”,围绕这一定位,还提出“城郊并进,增强综合竞争力”,“中心城区主要是完善功能,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主要是加快发展,体现综合经济实力”,“注重郊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建设,强化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相互推动、多中心发展的新格局”,“郊区建设起点高、模式新、规模大的综合性开发区,成为吸引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全方位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上海把建设金融中心的最终目标定位于亚太区域全能型国际金融中心,近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定位在“国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期”,因此,总体规划将金融、保险、商业、贸易服务等职能主要布局在中央商务区和四个城市副中心,并重点突出浦东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
2.强调工业发展的作用,从市域整体上安排支柱产业布局。通过空间与用地布局引导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总体规划为石化、钢铁、汽车、造船、高等教育、出口加工、高科技等支柱、骨干产业的发展安排了明确发展空间,如积极引导工业性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项目、重大项目进入“1+3+9”地区,即浦东新区、闵行、漕河泾开发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以及9个市级工业区;同时上海十分重视城郊工业一体化,引导乡镇工业逐步向市级、区县级工业区集中发展,为郊区经济发展明确了一批重点小城镇,因此,上海区县工业增长强劲,2002年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
3.积极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空港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开辟大小洋山集装箱深水港区;形成以浦东国际空港为主、虹桥空港为辅的组合型空运枢纽格局;建设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支持两大国际枢纽所需的相关服务与配套设施。
4.重视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区位。对国家沿海铁路和沿海高速公路的选线,上海采用了浦东方案,突出了浦东在区域开发中的“龙头地位”,改善了浦东与江浙两省的联系条件;四条轨道交通市域快线与规划的各个重点产业区、新城与城市中心区域直接相连,有力地支持了产业的空间展开。
二、新城区的规划与发展趋势
我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而其中大城市的地域空间结构变化最为明显。由于用地广阔、限制因素少、区位优越,大城市边缘的新兴城市化区域得以在短时间内崛起,发展成为大城市对外开放、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行区域,成为大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目标。这种现象在沿海地区十分突出,如广州以大量的规划研究和空间结构、用地布局调整来适应其在基础产业、制造业、空港、航运、商贸业和高等教育、会展业等诸多产业领域的重大结构性调整,利用番禺、花都撤市改区的机遇,大胆而坚定地大踏步南拓,拉开空间框架,在南部的番禺沙湾水道以北构建南翼大组团,开辟综合性广州新城区,吸纳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新兴产业,建设广州新大学园区和广州新城,形成生活居住、休闲度假、商贸、旅游和新兴产业的综合性中心功能区和外贸加工区;其中南沙新城主要以工业、物流业、科学技术三项职能为基础带动整个地区发展;在东部珠江口滨海地带,高标准规划生态型滨海新城区。其他还有上海的浦东新区,青岛的东部新区、苏州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也都比较成功和令人瞩目,特别是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对北京更具借鉴意义。
经济快速发展及大城市地区交通、区位、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带来大城市边缘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打破了原有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系统的平衡,产生新的城市发展形态,即由大城市原有的同心圆圈层扩展形态走向分散组团和轴向发展形态,最终形成带状城市,实现跨越式空间发展。(作者: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未来经济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
2003-10-20 00:00:00
[摘要]过去发展经济、引导经济布局,不太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较多地讲经济效率,较少地讲生态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理念,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多一点和为贵,少一点斗争哲学;多一点顺其自然,少一点人定胜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再与自然“斗”下去,太危险了。科学发展观是在尽可能不改变或尽可能减少改变自然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发展,从迫使自然与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相适应,转为主动地使人的分布、经济的分布与自然相适应。
(50人论坛·北京)目前已启动“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产业布局或经济布局是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这一问题非常重要,当今世界的发展,一靠科技实力,二靠区域整体竞争力。经济布局不合理,不仅影响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而且影响人的居住和发展,损害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在未来15年更好地引导我国的经济布局,使之更合理,目前还没有成熟意见,更没有形成共识。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以及“五个统筹”、“五个坚持”。
一、引导经济和产业布局要遵循空间均衡的原则
正确引导经济和产业的布局,首先要把握区域协调的科学内涵。区域协调不是要全国31个省区市的GDP都同样大,更不是全国332个地级市州、2860个县、5万个乡镇之间的GDP都同样多;引导经济布局,不是要使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布满工厂、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按GDP总量衡量,美国、日本经济总量最多的地区与最少的地区之问的差距不比我国小,但没有人认为美国、日本存在区域不协调的问题。缩小地区差距,主要不是缩小GDP的差距,重要的是缩小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的差距,最终是缩小各地区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摆脱贫困,核心是人要脱贫脱困,不是单纯的“地区脱贫”;共同富裕,实质是生活在各个地区的人民要富裕。一个地区的GDP再多、增长速度再快,但如果失业很多,许多人生活在低保水平之下,这种GDP和增长没有意义,是典型的“有增长无发展”。
实现区域协调,要遵循空间均衡的原则,也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促进人口、就业、经济在一定空间协调分布,并与该空间的资源环境状况相适应。
第一,经济与人口在一定空间要协调。经济的布局或空问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密切相关。农业社会,人随着耕地走,耕地是就业岗位,耕地是分散的,人的居住也是分散的。现代社会,人的就业岗位主要不在农业,是工业和服务业,工业和服务业是相对集中的,人口也是相对集中居住的。所以,引导经济向何处布局,实质是引导人口向何处集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经济布局,更要关注人的居住区问题,使人口分布在适宜人居住的空间,不能把人口引导到高山峻岭、戈壁荒滩上。有矿产资源的地区,往往是不太适宜人居住的地区,也是其他产业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在这类地区,可以开采矿产资源,但不易把人口引导过去,形成人口密集的城市。否则,一旦资源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很多困难。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已经出现了类似问题。我国许多城市布局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今后将有几个亿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如果不正确地引导经济布局,继续引导到灾害频发地区布局经济,人口也会集中,今后的灾害损失更大。我国GDP增加很快,但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很多。这是人民感受的生活水平提高没有GDP增加快的原因之一。
第二,经济、人口与资源在一定空间要协调。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与水资源相适应。淮河以北,水资源为全国的19.5%,人口占46.5%,GDP占45.2%,耕地占64.8%。经济与人口是协调的,但水与人、水与经济的分布严重失衡。水资源可以跨区域调动,但资源移动不能过度。400个城市缺水,163个严重缺水。如果都调水,全国将密布调水网。既使经济上是可行的,但生态效率差。地下水超采,也会引起各种地质灾害。
第三,经济、人口与环境在一定空间要协调。大城市病的实质是经济和人口的集中程度超出了环境容量。经济集中,人口必然集中,公路、铁路、飞机,以及废气、污水、垃圾也会集中。当自然界难以自行调节时,要么是忍受恶劣的环境、污浊的空气,要么是花大价钱治理。因此,经济和人口的集中在一定空间也要适度,密度合适。目前近1个亿的流动人口,主要流向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因为就业岗位在这里、经济和产业布局在这里。经济发展没有尽头,但空间资源是稀缺的。按现在的占地势头,一些地区几年、十几年后将无地可用,所有的空间都将变成高楼、公路、厂房。这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是科学的发展观。因为没有了绿色空间,人民的生活质量不会高。企业、外资遵循市场原则,哪便宜就在哪生产,不会考虑空间均衡问题,但政府若不考虑,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二、引导经济和产业布局要遵循生态效率的原则
过去发展经济、引导经济布局,不太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较多地讲经济效率,较少地讲生态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理念,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多一点和为贵,少一点斗争哲学;多一点顺其自然,少一点人定胜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再与自然“斗”下去,太危险了。科学发展观是在尽可能不改变或尽可能减少改变自然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发展,从迫使自然与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相适应,转为主动地使人的分布、经济的分布与自然相适应。
坚持生态效率的原则,才能在不损害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上引导经济布局。在物质产品短缺时代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消除,以及加入WTO、国内经济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的情况下,完全用一个行业的国内总供给是否大于总需求来判断重复建设,从而确定鼓励或限制的产业政策等是欠科学的。一个行业单纯看近期需求,单纯看国内需求,难以判断是否属于重复建设。因为一是短期没有需求,长期可能有需求;二是国内没需求,可以出口,变成该产业的“世界工厂”。但是,问题在于国内的资源环境是否能承受。目前许多地区的增长、许多产业的增长,是用政府补贴了的、低廉的,仅仅核算了资源开采成本,没有核算资源和环境成本换取和支撑的。如果一些地区的水价中,包括了开采地下水、超采地下水、跨区域调水的生态环境成本,其产品的竞争力会大打折扣。汽车是很有前途的产业,从未来看、从全国看,要大发展,但放在哪里生产。在开发密度很高的地区布局汽车厂,可能现在是有竞争力的。但工厂过来,就业、人口也会流动过来,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生态环境的矛盾也.会加大。这些负面的社会效应、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损害,企业不负担,本届地方政府也不负担。这些成本是以后的政府、全体人民、我们的子孙承担了。所以,引导经济布局,不仅要遵循经济效率的原则,也要遵循生态效率的原则。
三、引导经济布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区域调控原则
引导经济布局要因地制宜,通过区域规划,实行差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区域调控政策。国家的总体规划要强化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把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放在突出位置。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明确各类区域的主体功能和发展原则。
对重点开发区域,具备经济发展和人的居住和全面发展条件的地区,要引导经济向这里布局,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尽快改善发展环境,形成新的增长极,吸引人口定居。对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的、需要进行整合的区域,要加强空间开发的指导与约束,限制大规模、无节制的盲目开发,保留必要的绿色.空间,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防止一些地区出现过密问题。对生态脆弱、天然林和水资源保护地区,以及其他各类自然保护区,要适当限制开发活动,有些地区,不仅要退耕还林,也要“退人还林”;洪水频发地区,不仅要加强工程措施,也要“人退水进”。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要控制高耗水产业的继续发展,控制城市规模盲目扩张,避免地下水超采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对贫困地区,要从“地区脱贫”的出发点,转向“人口脱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开发式扶贫与异地扶贫结合起来。对大规模开采资源的地区,要充分考虑人口居住和其他产业发展的条件,不可轻易形成新的资源型城市。
实行因地制宜的区域调控,要树立促进人口流动的方针。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市场经济下,要素是流动的。要破除按行政区发展经济,按行政区层层分解经济指标,考核政绩的思路和做法。要明确基层政府的主要职责,市县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而不应该是仅仅去壮大本辖区的GDP。要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公共服务职责与其财力相适应的原则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区域,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口转移能力,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当地人民逐步享有与其他地区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
实行因地制宜的区域调控,要把编制和实施跨行政区的区域规划放在重要位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几个大的经济区的区域规划,这是“十一五”规划的新任务。区域规划不是纯粹的指导性和预测性规划。要划定主要功能区的“红线”,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
总之,宏观调控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和引导。宏观调控不仅要关注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更要关注区域发展和区域协调;对产业发展的调控,也要逐步从对产业总量的调控,转到对其空间布局的调控。
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7-12-25 [字体:大 中 小]
第三十七条 产业发展的总体原则
1.坚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
2.坚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要求。
3.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
4.强调保障就业和提高城市群内农民收入。
5.坚持集中发展和园区化控制原则。
第三十八条 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近期,要营造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加工品牌,建立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三市经济年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两到三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6%以上,产业一体化初见成效,三市产业分工基本合理,优势产业的市场份额逐步增大。
规划期末,要成为集约型农业发展区域;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知识经济高地;电子信息技术与设备、交通与电机设备制造、食品与制药、文化等四大产业群和若干主导产业逐步显现;
交通、流通、信息、旅游及科教文化等第三产业兴旺发达,成为我国中西部重要的服务中心。
远景,要把主导产业发展的选择、空间布局的调整和长株潭城市群的长远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十九条 第一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规划范围内保留适宜的农业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和保持区内的生态平衡。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逐步建立融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
具体要求是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重点建设各类农业园区,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多样化生产,特别是发展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根据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各种规模的养殖业;大力发展林业,扩大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四十条 第一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域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城市群核心地区发展都市型农业,建立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和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区,在丘陵山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林果业,建立若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第四十一条 第二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传统工业得到全面有效的改造,规划期末工业装备要全面达到和赶上本世纪初叶世界先进水平,相当部分要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电子信息技术与设备、交通与电机设备制造、食品与制药、文化等四大产业群和若干主导产业全面形成,拥有大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第四十二条 第二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
1.电子信息产业
主要是基础元器件、计算机终端、嵌入式数字产品、计算机软件、教育电子产品、移动通信产品、金融电子产品及新型传感器等产品。
2.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
主要是锌、铅、锑、稀土、钨、钼和硬质合金及其深加工产品及黑色冶金中高档次板带材、无缝管、硬线、高速线材和棒材、锰系列深加工和特种合金产品。
3.工程机械加工业
主要是数控磨床、铣床和线切割机床为主体的高档数控机床产业,以及工程起重机械、混凝土输送设备、道路工程机械、桩工机械等现代工程机械产业和空调产业等。在汽车工业方面,要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成为其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4.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和机电产业
一是加快发展以电力机车、城市轻轨车、公路运输客车、越野车、摩托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开发高速重型集装箱牵引车。二是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三是大型潜水泵、大型挖泥船泵、城市垃圾焚烧、城市路面清扫等环保设备。四是机电一体化通用装备等。
第四十三条 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领域
依托城市群的交通、区位优势,战略地位以及文化特色,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为原则,通过对城市群内各类大型跨区域服务设施的整合发展,构建功能完善、竞争有序、全面协调发展的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体系和旅游产业体系。
1.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及布局
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稳固发展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物流业和教育产业。在坚持工业作为三市经济发展支撑点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比重。
率先发展的长沙文化产业要进一步整合株洲、湘潭的文化资源,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区分割,做大做强,为三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新的亮点。
加快发展物流业,大力建设物流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发展与铁路、航空、内陆口岸相关联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强化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包括物流硬件与物流软件的建设,迅速提高物流代理经营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各类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明确三市政府在促进物流发展中的分工,制定物流业具体的发展规划,从政策法规方面为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进物流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为各类企业参与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逐步改造城市与企业物流系统,建设城市物流中心,建设企业或社会化配送中心。
表7 长株潭三市新兴服务业发展布局重点
信息服务业
金融保险
文化产业
物流产业
教育产业
主要城市
长沙 长沙
长沙
株洲
长沙
次要城市
株洲
株洲
湘潭
长沙
湘潭
辅助城市
湘潭
湘潭
株洲
湘潭
株洲
2.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目标
长株潭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要坚持大旅游、大网络、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施精品战略,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合理组合,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重视培养旅游人才,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要素协调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和新兴经济增长点。
3.文化与旅游的一体化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建设、报刊出版、影视、会展等文化产业同时,长株潭地区旅游业需要融合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人文特色来进行自身产业建设。在旅游资源开发时,积极导入文化因素,注重在餐饮、住宿、游览、商品、表演等方面促进旅游与文化的一体化。
第四十四条 区域旅游开发空间结构
规划强化一个旅游龙头、建设两个旅游集散地,打响三张旅游王牌,发展12大特色区域和开发多条精品线路,形成“一个旅游龙头,两个旅游集散地,三张旅游王牌,一江连接三市”的总体格局。
一个龙头即为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作为长株潭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突出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其“山、水、洲、城”的奇特灵气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利用省会城市的重要窗口作用,广为宣传长株潭区域旅游产品,成为带动长株潭区域旅游发展的龙头。
两个旅游集散地即要把湘潭和株洲建设成为长株潭区域两大重要的旅游客源集散地。
三张王牌是指:“山水名城、人文长沙”、“炎帝文明、圣地株洲”和“伟人故里、红色湘潭”。
第四十五条 区域旅游精品线路组织
1.长沙楚湘文化游
金鹰文化城—马王堆—简牍博物馆—天心阁—清水塘旅游文化步行街—第一师范—贾谊故居—岳麓书院—岳麓山—雷锋纪念馆—铜官窑。
2.湘江风光游
长沙市湘江风光带—橘子洲—昭山(水路)—杨梅州—湘潭—株洲(空灵岸)。
3.烟花之游
长沙—浏阳—醴陵。
4.伟人故里游
湘潭—白石—乌石—隐山—韶山—花明楼—长沙。
5.名人故里游
长沙—曾国藩墓—韶山—花明楼—灰汤。
6.红色农耕游
长沙—株洲—醴陵—攸县—茶陵—炎陵。
7.寻根祭祖游
长沙—炎帝陵—舜帝陵。
8.现代工业游
株洲电力机车厂—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株洲合金厂和醴陵陶瓷工业游。
第四十六条 产业空间组织的总体目标
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创造有利于城市群各类产业发展的物质环境、政策环境和空间环境平台。实现生产要素跨城市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高产业空间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效益,统筹规划培养多层次的专业性园区,使其成为城市群发展产业、引进外资、研发创新的主要空间。要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带,实现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相互契合的联动效应。
第四十七条 产业空间组织的总体原则
1.产业园区的区域布局方针要在核心区区域“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布局基础上,服从城市群功能组团的“三核极化”原则,由综合型园区向专业型园区转变,由均衡型的产业发展向高关联度的产业发展转变,由独立式发展向整体型发展方向转变,在政策扶持导向上由普惠型的政策覆盖向对个案式政策转变,在创新体系上强调整体优化、资源共享。
2.产业园区的建设应与城市群主导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外资投资的重点领域、各类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地方资源禀赋特点等紧密联系,既要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又要加强区域的集群联系,争取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的产业园区群体。
3.产业园区的发展应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柔性专业化特点,加快建设专业化园区。
4.国家级产业园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知名度高的专业高新技术园区。
5.省市级产业园区要发展为城市群优势产业配套的产业,延伸产业链。
第四十八条 产业空间组织的分工布局要求
三市产业布局分工方向主要是:长沙作为长株潭最具潜力的产业增长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特别是要发展壮大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旅游业,着重构筑现代科教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及信息中心。
株洲作为有基础优势的工业中心,要依托自身的交通中心地位,增创工业新优势,重点改造提升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业、化工业、食品加工业、陶瓷业、建材业,并且培育发展新材料、医药保健制品、电子信息业、先进制造技术和环保节能降耗等高新技术产业。
湘潭要加速黑色冶金、精细化工、机电、机械制造、建材、纺织及原料等传统工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培育光机电一体化、新兴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力争建成新型的制造工业中心和新兴的科教基地。
第四十九条 产业空间组织的园区规划和产业带规划
1.园区规划原则
园区规划布局以集中布局和中心城市依托为导向,主要集中在城市群核心地区,除了国家审批和个别省级工业园区外,核心地区以外的二、三产业园区原则上撤消,引导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产业功能的集聚。
2.园区规划
(1)一产园区规划
湘江西岸规划有长沙黄金农业产业园、长沙岳麓区农业产业园、长沙滨江西岸农业产业园、湘潭西岸农业产业园。
湘江东岸规划有长沙县农业产业园、长沙开福区农业产业园、隆平高科技园、黄兴镇农业产业园、长沙城南农业产业园、长沙天心区农业产业园、长沙滨江东岸农业产业园。
(2)二产园区规划
湘江西岸规划有长沙市高塘岭外迁工业基地、长沙国家级高科技产业园(一区四园)、湘潭鹤岭重工业改造基地、湘潭先锋农副产品生态工业园区、九华镇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易俗河经济开发区天易生态工业园区、株洲栗雨高科技工业园、株洲天台高科技工业园;
湘江东岸规划有长沙捞霞大运量机械加工基地、长沙星沙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天心区传统工业升级改造基地、长沙雨花区传统工业升级改造基地、湖南省环保工业园、湘潭竹埠港新材料工业基地、湘潭下摄司产业升级改造基地、湘潭双马机电工业园区、株洲清水塘综合工业区、株洲田心高科技工业园、株洲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株洲宋家桥综合工业区、株洲黄家岭中小企业工业区、株洲金山环保工业区、株洲月塘综合工业区、株洲建宁中小企业工业区、株洲董家塅综合工业区。
(3)三产园区规划
湘江西岸规划有长沙星城旅游休闲产业基地、长沙河西文化产业园、长沙含埔教育科技产业基地、湘潭大学城高科技园。
湘江东岸规划有长沙芙蓉区文化产业园区、长沙雨花区文化产业园区、长沙天心区文化产业园区、株洲喻家坪物流园、株洲大丰物流园、株洲杉木塘市场园区。
3.产业带的空间规划
根据城市群产业发展目标与城镇空间组织构建的要求,在各产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零次产业带。
具体就是以现有产业空间分布为基础,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搬迁三市城市中心区和三市沿江地区的生产型企业至三市总体规划布局的新工业区,远景规划在长株潭地区的东部沿南北向发展轴线采取串珠形式布局新的工业区,形成一条以制造业为主的东部产业带。
第三篇:加强园区党建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园区党建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园区党组织服务发展作用的实践与思考
吴桂荣
园区(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是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园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发挥园区党组织作用的办法与途径,形成了区域经济与园区党建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但是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党组织资源优势,服务主体经济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登台阶、上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任务。
一、我市园区党建工作现状
全市现有2个省级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区)、1个省级南北共建园区(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10个特色产业园区,16个镇级工业园区,以及部分村工业集中区。各类园区共有企业2800多家,职工36000多名,党员4700多名。园区党委2个,园区党工委9个,园区党总支12个,产业园区党支部4个,其他园区党支部4个,园区党组织覆盖率达100%。
二、目前园区党建工作存在问题
1、加强非公企业园区党建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镇、区和部门的干部认为,党建工作是务虚的工作,园区的发展经济才是第一位,招商引资、项目服务是压倒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他任何工作都应该为此让路;非公企业产权私有,只要他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就行了,抓不抓党建工作无所谓。部分园区企业业主则担心开展党的活动会对企业生产经-1-
营产生影响。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真心支持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企业主不到总数的70%。
2、园区企业及党员职工人数较少,党组织活动氛围不浓。我市2个省级开发区起步比较早,但是,镇级工业园区建设相对滞后,多数镇的园区入园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企业职工人数比较少,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党员员工,无法形成浓烈的党建氛围。同时,由于非公企业用工制度比较灵活,员工流动频繁,企业党员“朝增暮减”,流动性较强,导致企业党员的个人行为大都处于党组织的视线之外。
3、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面临一些客观条件的局限。一是非公企业党组织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党组织缺乏推进工作的渠道和资源,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受到很大制约。二是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对党建工作的态度,对党组织发挥作用具有重大影响。部分非公企业业主对党的认知较少,对企业党建不够热心,有的企业业主认为开展党建工作会增加企业开支。三是党建资源匮乏。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缺少行政依托,场所、经费、时间等工作资源缺少保障。
三、我市加强园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按照“减少行政主体、增加经济主体,拓展发展空间,实现竞相发展”的思路,在全市两个省级开发区成立“三区十园”、“两城”,园区建设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时机。为了策应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我市坚持把园区党建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做到坚持发展经济不动摇,紧抓党的建设不放松,切实加强园区党建工作。
1、部门联动,全方位调查登记,摸准园区企业基本情况。采取“多管齐下,多头收集,上下联动”的办法,开展园区企业集中排查登记活动。整合工商、统计、税务等部门资源,建立非公企业名册。在此基础上,将园区企业名单下发到基层党
委,落实专人挨门逐户进行登记核实,重点了解企业党组织设臵情况和党员队伍情况,确保企业名单一个不漏、一个不错。
2、立足组建,扩大组织覆盖面,建立园区企业党组织。按照单独建、片区建、行业建和镇村、街道社区兜底的办法,加大园区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重点做好园区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通过发展党员、招聘党员员工、党员组织关系划转等途径,确保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单独组建党组织,党员不足3人以及没有党员的企业,全部纳入园区党组织管理。目前,全市共建立园区企业党组织312个。
3、加大投入,建设党建工作阵地,保证园区党组织正常活动。为了切实解决部分企业党建工作阵地缺失的问题,依托各类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全力建设园区党员人才服务中心。党员人才服务中心要有“一厅四室二栏”,即“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文化图书室、休闲娱乐室、职工技能培训室、党务公开栏、宣传栏”。发挥好园区企业集中度高的优势,通过“财政下拨一点、党费支持一点,企业赞助一点、部门扶持一点”等办法,积极筹措建设资金。目前已建成10个规范化园区党员人才服务中心。
4、政策扶持,统一提取活动经费,保障园区党组织开展活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党建业主不重视、经费无保障、活动难开展的问题,探索试行地税系统代征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统一经费渠道。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在企业管理费中税前列支。统一经费标准。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千分之五的比例提取。统一集中征收。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征收对象为已建立党组织的企业、有党员的企业、100人以上的企业,以及定报企业。统一规范管理。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由市委企业工委统一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统一按实下拨。党组织活动经费直接下拨
到企业党组织。对于园区党组织下面没有单独党组织的企业,活动经费下拨到园区党组织,由园区党组织统一使用。三年来,共征收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近200万元。
5、创新方式,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促使园区党组织发挥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积极开展“双争”、“双同”、统筹共建等活动,较好地发挥了企业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作用。大力实施“企业党员先锋”工程,组织开展争创优秀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一名党员一面旗等活动,推行党员设岗定责、目标承诺制度,较好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加强新形势下园区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增强对园区的政治领导能力。园区党组织书记应由园区主要负责人兼任,并适当吸纳所属企业的党支部书记为班子成员,增强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要改变领导方式,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凝聚人心上下工夫,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此赢得业主的理解与支持。
2、进一步增强对园区的组织引导能力。对没有党员或尚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让群团组织先进入,把群众组织活动与党的活动结合起来,扩大党的影响力,积极创造建党条件。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通过梳理“隐性党员”,查找“口袋党员”,及时将流动党员纳入到有效的组织管理中,进而促进符合组建条件的企业及时成立党支部。
3、进一步增强园区的自身发展能力。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夯实园区党建工作物质基础。通过外引内培,做大做强园区。园区要从招商引资(引税)的政策返税部分和收取的管理费中赞助一点,建立园区企业党建工作基金,从根本上解决园区党组织开展活动经费来源少的问题。
(江苏大丰市委组织部)
第四篇:非农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
卡特动态2005年第2期总第二十三期
经济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
顾益康
1经济非农化和农民非农化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迈向现代化必然要经历的变革。在国民经济中农业份额大和人口中农民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非农经济发展和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经济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是密切相关的。在现实发展中经济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表现为同步与非同步,稳定与非稳定发展的多种状态。经济非农化和农民融入经济非农化的路径以及农民在非农经济中地位、作用的不同,决定着经济非农化发展进程和质量。在经济非农化进程中农民非农化的滞后与不稳定是出现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贫富差距过度扩大,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现代化陷井”的主要危险。本文试图通过对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非农化和农民非农化的路径与绩效的分析,提出加快经济非农化以及实现与农民非农化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经济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关系的一般性分析
所谓经济非农化就是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产业比重不断缩小和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这一进程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因素。所谓农民非农化就是在经济非农化进程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大量转化为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经营者和在城镇安居乐业市民的过程,这一进程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在现实发展中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基本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性以及采取推动经济非农化和农民非农化的政策、路径、动力机制等不同,使得经济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的速度以及两者的协调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并且,目前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非农化的不同步和不稳定。“不同步”就是指农民非农化进程明显滞后于经济非农化进程,在政府的政策选择上,对非农经济发展重GDP增长,轻劳动就业岗位增长,把多数农民排除在工业化、城市化之外。“不稳定”就是指农民非农就业表现出兼业性、临时性和流动性大的特点,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及其家庭未能在城市安居乐业,成为季节性临时工或成为无固定职业和住所的城乡边缘人口。从而使得社会结构变革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革,导致经济社会的不协调、城乡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实现农民非农化与经济非农化的同步协调,最重要的是既要有足够的推动农民转向二三产1 顾益康,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浙大“卡特”兼职教授。
--
业就业和向城镇迁居的拉力与推力,又要形成有利于农民彻底的分工分业分化的机制。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来看,要顺利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转型,关键是要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非农化进程中,让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居住在农村的低收入农民转变成为从事二三产业、在城镇安居乐业、具有中等收入的市民。
二、浙江经济非农化和农民非农化的实证分析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中国从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但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中、东、西部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等差异性极大,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非农化的进程大大快于中西部地区。浙江作为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的东部沿海省份,在这一时期经济非农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不仅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超过原来工业基础比较好的东部省份,名列全国前茅。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在1978年,全国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8.1:48.2:23.7,人口城镇化率为17.9%,全社会从业人中在农业比重占了70.5%,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基本上来自农业收入。到2003年,全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为14.6:52.2:33.2,人口城镇化率上升到40.5%,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农业比重下降到49.1%。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622元,其中来自非农产业收入超过了农业收入,占纯收入的54.4%。并且,从这些数据来分析,全国目前经济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的协调性是不够好的,农民非农化明显滞后于经济非农化,也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突出表现在流动性、季节性、临时性的农民工占了务工经商农民的相当大比例。
从浙江省的情况来看,经济非农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要比全国更快更协调。1978年,浙江省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8.1:43.3:18.6,城镇化水平只有14.5%,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农业占72.4%,农民收入只有165元。显然,当时浙江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的收入与全国水平相差不多。到2003年,浙江省一二三产业结构变为7.7:53.7:39,城镇化率上升到53%,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农业的比重下降到了28.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31元,其中81.1%来自二三产业收入。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1倍多,跃居全国省、区第一位。并且,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稳定性要比全国一般地区好得多,全省由农民举办的非农企业多达110万家,个体工商户有150万家左右。我们从中可以分析出,经济非农化和农民非农化水平同步快速提升和协调度相对较好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综合分析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非农化的农民非农化的实践,浙江
非农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以及经济非农化的农民非农化协调度比较好,主要得益于浙江选择了符合浙江实际的经济非农化和农民非农化的道路和机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7个互动效应:
一是农民生存压力与传统文化的互动效应。浙江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稀少、人均耕地只有0.05公顷,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浙江又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有悠久的小商品生产的传统和农商兼营、义利并重的传统文化。这使浙江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着农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获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利,率先迈出了务工经商闯市场的步子。从比较分析来看,越是人地关系紧张、农业生存压力大的,越是小商品生产传统文化浓厚的地方,农民闯市场、务工经商就越早。这就是浙江农民早于全国一般地区,温州、台州等地又早于杭嘉湖地区的原因所在。
二是劳动积累与资本积累的互动效应。浙江农民务工经商闯市场最初的原始积累完全靠劳动积累,尤其是浙江农民中的能工巧匠、小商小贩凭借着灵巧手艺、辛苦劳动积累了“第一桶金”,同时浙江农民又特别注重节俭和聚财,有积小钱为大钱、再以钱生钱的欲望和能力。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浙江农民就积聚了较多的资本。这种从劳动积累到资本积累的领先一步使浙江农民成为发展市场经济和非农产业的领跑者。
三是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效应。浙江非农经济发展又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性特别强。浙江工业化是靠以农民创办的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化推动的,而乡镇企业的崛起和集聚,又促成了小城镇建设热潮。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效应十分明显,这也是浙江经济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协调比较好的重要原因。农村工业农民办、农民城镇农民建的独特路子,使浙江率先冲破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的束缚,国有企业对农民工排斥的影响也要小得多。相当多的当地农民在进城务工经商和率先进行的小城镇户藉制度改革中成为安居乐业的市民。
四是制造业与商业服务业的互动效应。浙江农村非农经济发展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加工制造业的集聚发展与专业市场共生的格局。众多的由农民兴办的生产同一类小商品或工业制成品的企业扎堆集聚,众多的商贩集聚在专业市场推销同一类的商品,发达的制造业与兴旺的商贸服务业交相辉映,民营企业中的工商企业互补共生,并进行专业化、社会化的分工,使得生产成本大大下降、资金周转大大加快,创造出了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当年温州十大专业市场和目前义乌、柯桥等大专业市场,小商品与轻纺制造业中心就是在这种格局中脱颖而出的。
五是百万能人创业与千万农民就业的互动效应。浙江工业化起步模式不是靠城市国
有企业对农民的吸纳,而是靠农民中能人自己创办工业企业,并通过不断演进的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从产权模糊的乡村集体企业到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的飞跃。浙江农民中百万能人兴办了百万民营企业,再加上这种带有浓厚的地域性和家庭制企业特征的民营企业在带领亲友和乡亲们就业上就有天然的优越性。因此,形成了百万能人创业带动千万农民就业的机制,这也是浙江经济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进程都比较快的重要原因。
六是农业发展与非农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浙江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转移了农业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同时,农户家庭收入中非农收入增加,又为农业投入粮食和农业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浙江农地流转和集中已接近了25%。同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生产总量的增加,为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人口增加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七是政府与农民的互动效应。浙江农民商品意识、市场观念强、闯市场致富的内在冲动强,与浙江各级政府领导、改革意识强、让农民致富意识强形成了非常默契的互动效应。各级政府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政府放手让农民闯市场,制定鼓励农民创造、鼓励农民务工经商的政策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各级领导干部这种尊重民意的大胆创新之举,农民的创造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正是这7个方面的互动效应,使浙江在经济非农化、农民非农化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了前列。
三、进一步提升经济非农化和现代化水平的对策思路
从总体上看,改变经济非农化水平特别是农民非农化水平偏低的状况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是目前这方面水平相对较高的浙江省,经济非农化的水平和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农民非农化方面也还存在诸多分工分业化不彻底的问题。尤其是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全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浙江省已接近3000美元,作为发展中国家这既是一个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矛盾凸现期,实现经济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的同步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结构转型相适应,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避免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现代化陷井”的必然选择。从实际来看,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
一是要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城乡关系是发展中最需要处理好,也最难处理好的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实际出发,及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导向,主动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要处理好劳资关系,分配要向人力资本倾斜,提高劳动所得水平。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要处理好城乡关系,要向农村倾斜。在不断提高经济非农化水平同时,改变农业生产力落后状况,在加快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二是推进城乡配套改革,突破城乡二元结构,让更多农民转化为稳定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安居乐业的中等收入者。必须从体制和政策层面上避免让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失去土地和农业就业岗位的农民成为失地失业的贫民和流民。最重要的政策条件是要给农民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平等的发展机会。让农民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动参与者和成果享受者,让农民的人力资本和土地资本都能成为农民非农化的资本。从目前来看,必须整体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消除一切影响农民平等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体制障碍。
三是要选择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经济非农化的路径。尽快改变经济粗放增长的状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要努力改变城市化滞后的状况,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要开放城门,让城市成为农民发展的新空间,给有条件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创造在城镇安居乐业的条件,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根本性转变。
四是要整体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分化。针对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发展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状况,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再教育、再培训。要针对农民就业多样化的实际,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大胆闯市场和转产转业,加强对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尽快让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成为二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大户和农场主,推动农业专业化、产业化水平提高。当前尤其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同时,对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对待岗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此外,还要重视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要给农民子女以平等的教育权利,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基础教育和就业技能教育,让农民工子女不再成为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民工。
第五篇:开发园区办公室主任竞聘演讲稿
我从xxxx年9月至xxxx年6月就读于xxx师范学院华锐学院,法律专业。毕业一年在xx法律服务所实习,同时参加多次公务员考试,2010年考入xx政府。
这次我竞聘的岗位是园区办主任,理由是因为年轻人需要历练。我认为能够参加竞聘的条件也就是我唯一的资本就是,通过司法考试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
通过思考,任职目标就是实现园区的良性发展。要实现园区的良性发展,就要理清园区发展的各种要素,必须全面考量整个园区,让各种要素均衡发展。既要做到经济发展,又要保持绿水蓝天,既要支持壮大主导产业,又要重视新能源产业转移,既要处理好土地相关问题,又要解决厂群关系,既要做好对外接待,又要做好材料报表。
在任职领导艺术和策略方面,我认为做好两点就足够。第一要学会做事,工作中需要把握重点,克服难点,注重日常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合理安排事情的时间顺序。第二点就是学会做人,积极和同事沟通,发现他们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共同努力,团结一致。保证做事效率。做到让反对你的人理解你,理解你的人支持你,支持你的人拥护你。德才兼备破格重用,有才无德小心慎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总之,困难总是与解决困难的条件同事产生,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今天,我能站在这里最大的优势就是我拥有青春,同时我也很清楚,最明显的弱势就是我太年轻。
但是,今天对我来说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曾经我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北上山东德州,南下湖北武汉,出发前只带两样东西,一是手中的准考证,二是一颗年轻的心,经历就是财富,尝试才能成功,人生不能后悔,时光不会倒退。请允许我用最后一句话来结束这次演讲,青春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