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5篇

时间:2019-05-13 09:2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第一篇:如何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目前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组织层面的绩效考核和员工层面的绩效考核,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于绩效的关注,已经从单纯关注员工层面的绩效考核逐渐转移到关注组织层面。

“团队绩效”管理体系以团队建设为核心,融合了组织绩效管理与岗位绩效管理,有效结合组织绩效管理与岗位绩效管理,同时提高了可操作性和绩效管理的深度,在团队内部形成自我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通过责任和权力的下放,让管理者和团队成员更加关注结果。通过团队绩效管理,使公司关注团队,以团队为绩效管理对象,团队则关注成员的绩效,提高公司绩效管理的效率。

实行团队绩效管理后,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公司整体业绩提升,提高员工满意度与企业凝聚力。对不同层次的团队,可确定不同的绩效管理关系。

在确定团队的绩效管理关系之后,需要确定如何对团队进行绩效考核。所谓团队绩效考核就是对团队完成其职责和对工作结果的考评,是对其工作贡献程度的衡量和评价,直接体现出各个层次团队在企业中的价值大小,是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

团队绩效考核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团队工作计划考评和团队关键业绩指标考评。对于不同层次及不同工作性质的团队,工作计划与关键业绩指标的考评权重及考评者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工作计划考评相对简单,比较困难的是团队关键业绩指标考评,尤其是团队KpI的提取,更是难上加难。

团队KpI的指标可以分为主要指标、辅助指标、整体指标、否决指标等四大类。

1.KpI主要指标:是完成团队职责比较重要的指标,设置不同的百分比权重。

2.KpI辅助指标:指重要性相对较小或者各团队都具有的公共指标,为扣分项。

3.KpI否决指标:指各生产单位或有潜在安全风险的职能团队的设立的“否决”指标,该指标不占权重,但该项指标如果未达到标准,团队的整体业绩要乘以一定比例的系数(数值在0—0.9之间)。

确定团队绩效考核的指标分类后,需要确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就是公司的指挥棒,它往哪里指,团队就会往哪个方向努力。各个层次的团队也是公司年度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石,所以团队绩效管理成为公司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团队绩效管理的第一步,是出发点,这一步走错,所有的努力都将白废,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遵循一个相对科学的团队绩效考核指标提取的流程,将会事半功倍。

在清楚界定各个层次团队的工作职责后,团队KpI指标提取应该遵循的工作流程有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由公司团队绩效管理专家组根据已经确定的团队工作职责初步提出同一层面各个团队的KpI。其中最重要的是KpI考评标准的确定。绩效考核标准是考评者通过测量或通过与被考评团队约定所得到的衡量各项考评指标得分的基准。制定绩效考核标准需要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客观性原则:编制绩效考核标准时要以团队职责的特征为依据;

2、明确性原则:编制的绩效考核标准要明确具体,即对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责任的轻重、业绩的高低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要求;

3、可比性原则:对同一层次、同一工作性质团队的绩效考核必须在横向上寻求一致;

4、可操作性原则:考评标准不宜定得过高,应最大限度地符合实际要求;

5、相对稳定性原则: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后,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可随意更改。

在初步提出团队KpI时,首先确定KpI的数量,一般主指标选择3-6项比较适当,不能追求全面,把团队的工作面面俱到,数量越多越好,KpI多了,看似详尽,能全面反映一个团队的真实业绩,事实上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失去了工作重点,也不符合帕累托(80/20)原则。然后需要确定每个指标的名称及子指标,接下来确定各个指标的考评标准,再就是确定考评所需信息的来源及提供周期,最后进行指标的权重分配。

第二步:由专家组成员分别与各个团队负责人(或者团队全体成员)就初步提出的KpI进行沟通,征求团队的意见,并将沟通成果整理汇总。在考评体系建立及指标确定过程与团队进行沟通--有利于增强团队的责任心与团队成员的满意感。在沟通过程中,重点是需要与团队确定考评指标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对一些需要考评但信息来源困难或难以衡量的KpI,需要用其他的指标来代替。例如用户满意度指标,非常符合用户至上理念,是公司需要考评的重点,但事实上公司很难经常性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或得到的数据并不真实,这时我们可以考虑放弃这个指标,用其他容易衡量的指标代替,如客户投诉率,合同纠纷率等。这个沟通过程是取得团队认可和KpI考评能否实施的关键环节。

第三步:召开相关团队共同开会讨论专家组整理汇总出来的团队KpI。这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平衡与互相制约的过程。由经常性发生工作联系的相关团队共同讨论各个团队的KpI。只有上下游的团队才知道最应该考评这个团队的关键环节,由他们来担当裁判,分别对每个团队的KpI进行评价与平衡,保证KpI的相对公平性。通过这种开放式、多角度、多思维地讨论各个团队的KpI,能够保障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四步:由专家组整理出不同职系团队的标杆KpI。专家组根据团队讨论结果,选取相对合理、比较完善的一两个团队作为标杆。对于不同的职系,需要分别选出一个标杆出来,例如职能管理团队,选取一个提取KpI相对最好的团队作为标杆;对业务型团队,同样选取一个相对最优的团队KpI作标杆。

第五步:参照标杆团队KpI,由团队主管领导与团队负责人共同协商确定本团队的KpI。标杆团队KpI实际上是公司对团队绩效考核的导向,而由主管领导与团队负责人参照标杆共同协商本团队的KpI,就是一个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博弈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有利于增强公司对团队工作行为及结果的导向。同时在沟通协商过程中,增进上下级的了解,达成对团队绩效考核的共识,为下一步团队绩效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六步:由高层领导班子成员,即公司绩

效考核委员会在公司范围内讨论确认各个团队的KpI。在各个团队与主管领导协商确定了KpI的基础上,召开公司层面的高层班子成员对各个团队KpI进行讨论,是在公司层面对各个团队KpI全面性及平衡性的审核过程。从公司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来确定公司的所有战略发展目标是不是已经全部分解下去了,各个团队之间的KpI是否平衡,考评宽严度是否适当,各个团队的绩效考核是否遵循共同的价值导向……在确认以上要求都得到满足后,由公司层面高层班子成员审核通过后,开始正式实施团队KpI的考评。

经过上述六个步骤提取出来的团队绩效KpI既考虑了公司整体业绩的要求,也关注了各个职系的特性,同时取得了各个团队的认可,为下一步团队绩效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提取团队KpI只是绩效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这一步是确定团队绩效管理方向的一步,只有抓住了这一步,才能真正抓住团队绩效管理的牛鼻子,但是,仅仅抓住了牛鼻子,还不够,还得“快牛加鞭”,注重绩效管理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团队的绩效。

第二篇:如何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效考核委员会在公司范围内讨论确认各个团队的KpI。在各个团队与主管领导协商确定了KpI的基础上,召开公司层面的高层班子成员对各个团队KpI进行讨论,是在公司层面对各个团队KpI全面性及平衡性的审核过程。从公司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来确定公司的所有战略发展目标是不是已经全部分解下去了,各个团队之间的KpI是否平衡,考评宽严度是否适当,各个团队的绩效考核是否遵循共同的价值导向……在确认以上要求都得到满足后,由公司层面高层班子成员审核通过后,开始正式实施团队KpI的考评。

经过上述六个步骤提取出来的团队绩效KpI既考虑了公司整体业绩的要求,也关注了各个职系的特性,同时取得了各个团队的认可,为下一步团队绩效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提取团队KpI只是绩效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这一步是确定团队绩效管理方向的一步,只有抓住了这一步,才能真正抓住团队绩效管理的牛鼻子,但是,仅仅抓住了牛鼻子,还不够,还得“快牛加鞭”,注重绩效管理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团队的绩效。

第三篇:如何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如何建立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是评价员工业绩的有效途径,也是确定员工薪酬水平的重要依据。如何才能建立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呢?这就要求企业做到:考核范围要明确,考核制度要完善,考核条款要细化,符合实际,要有可操作性;考核方式要全面、客观,考核评价要公平、公开、公正;考核时间要固定。

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要经集体讨论确定,一经确定便不能随意更改,以维护制度的尊严;考核体系一定要有严格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持续性。

考核体系应包括个性特质评价、职业行为能力评价和关键业绩指标考核。

一、个性特质评价

对员工个体特质评价,首先要建立企业内部各种职务的素质模型。比如说,开发岗位要求任职者具备创新意识、成就追求、善沟通、善学习等方面的个性特质;销售岗位要求任职者具备主动性、敏感性、能把握商机、善于谈吐、能经受住挫折、不怕被拒绝等个性特质。以上所说的不同素质要求也就形成了不同职务的素质模型。在这个基础上,也就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用以检测相关员工是否具备某一职务所要求的个性特质。

二、职业行为能力评价

职业行为能力评价的前提是对企业的所有职务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划分,明确各种职务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进而制定出各种职务的行为能力标准。比如,某一个公司规定招聘人事部员工的行为能力标准是:(1)能进行人力资源需求调查,收集、分析有关资料,制定出人力需求方案;(2)能进行招聘活动的策划、实施,熟悉有关劳动法规、人员甄选和面视的流程,并能处理招聘中的突发事件;(3)能处理应聘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4)能从事招聘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有了这些行为能力标准,就可以用它来衡量应聘者或拟任者是否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

三、关键业绩指标考核

对员工进行关键业绩指标考核的基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个人目标、部门目标与公司之间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企业首先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和管理重点制定出某一阶段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比如,某一公司经过研讨之后,认为影响该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人员素质、技术领先、制造精良、顾客服务、时常优势、利润增长等6个方面,接着他们找出这些因素所体现的重点业务,如技术领先就体现在产品品种和推向市场的速度等重点业务;市场优势就体现在市场份额和营销网络等重点业务。这些重点业务也就成了企业关键业绩指标的项目。

第四篇:KI绩效考核如何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KPI 绩效考核)如何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KPI 绩效考核)如何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行政和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集(10)

1.员工培训重在提升 5 种能力………………………………………………… 3

2.什么是企业文化……………………………………………………………… 5 3.企业薪酬管理的六大病症…………………………………………………… 8 4.如何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1 5.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流程……………………………………13 6.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15 7.培训中的“针对性”问题……………………………………………………20 8.影响企业吸引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因素分析…………………………………21 9.如何应聘小企业的生产经理…………………………………………………23 10.管理在于文化…………………………………………………………………25 11.如何让平凡的业务员做出不平凡的业绩?…………………………………28 12.决定企业新品成功的关键因素………………………………………………30 13.把握人生脉搏,别放弃机会…………………………………………………32 14.经理人,你为什么仍不离职?………………………………………………33 15.职业经理人——你定位自己了吗?…………………………………………36 16.如何管理“问题”员工?……………………………………………………42 17.如何调动职员工作的积极性…………………………………………………45 18.在管理中校正“二传手”扭曲………………………………………………47 19.五问管理是什么…………………………………………………………… 50 20.经理人如何跟小老板打交道……………………………………………… 52 21.企业管理圣经 100 条………………………………………………………53 22.如何组建高效的市场部…………………………………………………… 60 23.如何有效的建立企业培训体系…………………………………………… 64 24.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诡道…………………………………………………… 67

25.如何实现企业的量化管理………………………………………………… 70 26.管理原则…………………………………………………………………… 78 27.怎样当领导………………………………………………………………… 82 28.人事经理必做的 100 件事…………………………………………………85 29.激励员工的十大原则……………………………………………………… 99 30.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02

员工培训重在提升 5 种能力

实际上,如何明确职责,如何很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责,对任何人而言,都存在一个学习和培训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才能真正实现组织的执行力提升。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部门级培训见作是业务技能培训,这在某种程度上且不错,因为我们能够把所有为完成业务工作进行曲的任何技能都归结为业务技能。事实上,对于很多部门的员工而言,其能力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接受和理解任务的能力;独立完成业务工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总结和提高的能力;领导和组织团队工作的能力。

我们身边的员工,极少是新进员工,因此如何针对在部门已工作多年,却总是不能得到提升的员工,开展内部培训工作,不妨从之上几个能力方面去分析一下,见见我们的员工,到底缺少哪一方面的能力,再针对具体问题,实施相应的培训。

接受和理解任务的能力

这种能力能够通过日常安排工作加以测试和训练。最初采用复述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主管理和员工之间的共识,使员工能习惯主管的表达方式,从而帮助员工能够快速正确理解主管所下达的任务。主管也要注意布置任务的表达方式,尽可能简洁明确,如果感觉自己表述不清,应放下面子,重复说明,直到员工明确理解为止。

独立完成业务工作的能力

对于既定的工作任务,多数员工都具有独立完成的能力。尤其是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更应如此,如果部门员工仍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主管就有责任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一方面,要鼓励员工通过自学提升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指派一名熟练人员引领其学习,帮助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加以及进解答。

团队合作的能力

尽管我们说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各负其职,但管理工作只通过自己是很难实现其管理目的的。只有通过和其他员工、其他部门的交流沟通合作,才能实现其最终管理目标。而更多部门的员工所做的工作,是需要团体协作的。在电力部门典型的工作组制度,就需要工作负责人、工作级成员、签发人、许可人及监护人等的共同合作,才能起到安全互保的作用。学习团队合作,需要引导,且反复通过每次团队合作的实例分析,找出员在合作中存的问题,及时的加以改进。这个过程且不需要通过所谓的拓展训练,只是主管应注意在员工成长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其行为,耐心指导,直到其成长起来为止。

总结和提高的能力

员工的最初成长需要有人不断的指导,直到当员工具有了自我总结和提高的能力时,才能实现员的自我提升。因此通过前面的训练过程,主管就应引导员工自我总结,通过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根源,提出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其自我能力的提升。到这个时候,主管就完成员工培养的基本过程。

领导和组织团队的工作能力

作为主管,仍需做最后一项培训工作,从部门员工中发现且培养接班人。当自己出差或外出有事时,能放心的将部门工作交付给员工;当自己获得机会时,能及时找到接手的人。领导和组织团队的能力,需要通过实际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培养。作为这类人员,必须具务前面几项能力,然后再通过不断的项目实施过程,由主管加以引导,慢慢形成其团队指挥能力,培养其在员工中的权威。

明确责任,是保证执行力到位的前提。组织必须通过明确的方式落实组织各级成员的职责,且付于相应的权力,以保证其职责的履行。作为组织成员,应清楚的了解自身职责的内涵,而不仅仅是表象上的工作任务。通过对自身职责的分析和理解,学习和掌握实施自身职责的方式方法,明确其中领导、督查、布置、落实、实施、分析等不同内容的区别。

在理解自身职责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以下几种现象:领导失职,直接参和方案设计等具体的业务工作;督查失职,未能及时将结果公布或反馈给相关部门;组织不够,过多依靠自身的力量;分析不够,执行情况分析流于形式,存在问题长期得不到改进等等。

在组织的总体上,也存在相应的问题,过多的将组织的注意力集中于具体的形式化的物象,而忽视了组织成员成长的培训。不能从长远的观点见到组织培训带来的对组织执行力的影响,只是想当然的认为明确责任,认真负责是理所当然的事。实际上,如何明确职责,如何很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责,对任何人而言,都存在一个学习和培训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才能真正实现组织的执行力提升。

什么是企业文化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由很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企业界和学界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多达 300 个!在这么多定义中,比较有影响的有:

1、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客户政策的宗旨。

2、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

3、企业文化是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企业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它们行之有效,是新成员在认识、思考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正确方法。

4、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5、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运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

从内涵上见,文化包括俩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总和。理念是关于如何创造利益和分配利益的价值主张,是企业希望员工接受的(有时是强制其接受的)最基本的观念,它们反映企业高层对企业有效运营的基本见法。而行为方式是落实价值观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要做事方式,是企业希望员工接受的(有时是强制员工接受的)行为规范,它包括员工做事的态度倾向和具体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规范基本上来自于企业的基本理念,是理念落实在具体行为上的表现。

二、企业文化的结构 从外延上讲,企业文化通常分为四层: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如下图所示:第一层是表层的物质文化,第二层是幔层的行为文化,第三层是中层的制度文化,第四层是核心层的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也叫企业的物质文化,它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

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运营的成果,它是企业物质文化的首要内容。其次是企业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和设计等,它们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

企业文化的行为层:企业文化的行为层又称为企业行为文化。如果说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外层,那么企业行为文化可称为企业文化的幔层,或称第二层,即浅层的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运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运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运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从人员结构上分,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

3、企业文化的制度层;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又叫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企业领导体制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领导体制特别是领导人的管理理

念和管理风格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极大,在埃德加沙因见来,领导和文化原本就是同一硬币的俩个面。企业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组织结构和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在阿尔弗雷德钱德勒见来,战略是第一位的,它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结构,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构建的结果。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在进行生产运营管理时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制度在企业文化特别是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和物、人和企业运营、理念和行为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企业文化的精神层 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又叫企业精神文化,相对于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说,企业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于核心的地位。

企业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运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根据上述结构理论,我们企业文化的四层分解如下图所示:

精神层:包括企业使命、战略目标、服务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等;

制度层:主要包括基于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前台营销和网络运维等各项管理制度以及文化的变革和调整机制,如正在进行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企业运营模式创新、“五项机制创新”和“五项集中管理”等,都属于文化制度层的内容; 行为层:主要包括员工行为规范、企业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等; 物质层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企业形象口号、企业招贴、业务品牌等。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运营业绩。

具体说来,企业文化一般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当下俩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运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和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会进行纠正且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

业的凝聚力。正是由于有着坚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得日本大财团三井公司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分崩离析后又重新聚合在了一起。

资料:企业文化让三井公司重新集结.1945 年美国占领日本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解散日本的大财团。作为日本首屈一指的大财团—三井公司被分割成 170 家企业,且被禁止使用原来的商号。这些企业都有独立运营的条件,可是俩年后,这些企业就开始了为集聚在一起的努力,试图重新集结在原来三井的旗帜之下。经过长达 20 多年的时间,原来被分割的企业又重新变成一个公司开始对外运作,且恢复使用“三井”的商号。为什么过了二十多年,三井仍能重聚?阿里德赫斯(“学习型组织”概念的提出者),在他的《长寿公司》一书中,对此做了解释。他说,其原因是三井公司的共同价值观在起作用,而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正是集体主义。

4、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企业文化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且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所以,积极向上的理念及行为准则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公司更加努力、高效地工作。

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树立企业的良好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6、品牌功能: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无论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福特”、“通用电气”、“可口可乐”,仍是国内知名的企业集团,如“海尔”、“联想”等,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其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品牌价值是时间的积累,也是企业文化的积累。

从哲学范畴上讲,本质高于特性。本质一般隐藏于事物表象之下,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和事物同在且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而特性则不一样,它会随着事物发展的阶段、事物所处的外部环境等变化而变化。中国这些年来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突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特性如按劳分配、公有制等层面上,廓清且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俩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企业文化也一样,在上述众多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特性背后,其本质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契约基础之上的交易工具。和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和物物交易不同,这种交易是基于心理契约的,因而盖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显得端庄典雅而高贵!

之所以说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交易工具,是因为:

1、从本质上讲,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利益的交易关系 虽然很多人很难从感情上接受这一观点,但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大环境中,在劳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仍不是一种享受的条件下,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种交易关系:企业通过薪酬福利吸引和保留员工,以满足其由生产运营所派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员工则以自己的劳动,换取在企业的工作机会及其由此而衍生的薪酬福利、培训发展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交易内容及其由此决定的交易重点是不相同的:

时期 交易内容 强调重点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前期 金钱——劳动,服从 工业经济中后期 保障——绩效,忠诚 知识经济——机会——知识,承诺、合作 推而广之,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企业及同一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交易内容和交易重点都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把握企业和员工关系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对策,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企业的交易能力,从而扩大企业边界、提升企业竞争力。

2、从功能上讲,企业文化能大大降低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交易费用 要交易,就得有交易工具,就会产生交易费用。常见的交易工具包括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利益、以合同为代表的正式契约、以企业文化为代表的心理契约等。交易费用包括的范畴极广,不仅包括薪酬,而且仍包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监督执行等等。

由于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交易不是一次性地完成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我们很难准确地衡量和界定知识型员工的绩效和能力,这就决定了,企业和他们之间的交易关系根本就不可能像“货到付款”和“预付订货”一样一次性地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基于心理契约的文化而相互斤斤计较,那么就可能出现俩种情况,一是双方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交易,二是由于企业和员工之间无休止的谈判使得交易成本高得不可估量。无论是那种情况,对企业和员工而言都是不利的。而基于心理契约的文化则不同(比如说,你好好干,我一定不会亏待你。在实践中,企业也的确是这么做的,这就强化了心理契约),它能使双方的关注点从各自狭隘的“利”升华,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使交易顺畅地进行下去。

除了上述原因外,团队生产方式的盛行也是基于心理契约的文化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的主要原因。企业是一个由很多人组成的组织,这些人以团队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或服务。团队生产有俩大特点:一是团队总产出且非个人产出的简单总和,二是很难准确地衡量团队成员对团队产出的具体贡献。而人从本质上讲,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这种利益既能够表当下收入上,也能够表当下休闲上;既表当下物质上,也表当下精神上。总之,付出越少,收益越大,其利益就越大。团队生产的这俩个特点,加上人的本性,就必然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保证团队成员不偷懒,或者说,怎样激励员工在团队中努力工作?方法有很多种。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就是加强监督,一旦发现有人偷懒就予以惩罚。但监督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即使是最强的监督,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偷懒的问题。所以应当考虑其它的办法,在这之中,文化无疑是非常好的。好的企业文化能行不言之教,不令而行、不禁而止,使“上下同欲”,而“能够和之生,能够和之死,而不畏危”。

强调企业文化这一无形的交易工具,且不是说我们能够因此而忽略或贬低有形的交易工具,如薪酬福利、发展机会等。相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有形的交易工具。因为这俩者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偏废任何一方,都将在实践中产生灾难性后果,这一点已经而且将继续为许多案例所证明。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统筹兼顾,“俩手抓、俩手都要硬”,使俩者相互促进、交相辉映,从而使企业更健康、更长寿。

企业薪酬管理的六大病症 几年以来,笔者对一些企业的薪酬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提出一些企业薪酬存在的典型“病症”及其影响,以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借鉴。

病症一 市场定位偏低

公司的工资水平合理,相比整个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状况具有吸引力,公司才具备竞争力,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但如果公司薪酬较市场水平明显偏低,一方面会造成人员严重流失,不利于公司内部的稳定。那些教育水平较高,素质相对较好的员工如果得不到期望的更高薪酬,则很容易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跳槽到其他公司。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结果形成公司不断招聘新雇员以满足运作需求的同时,老雇员又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这对人力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病症二 对内不公平

研究发现,人们关心工资差别的程度有时甚于关心工资水平,然而个人能力及其工作职务的区别必然带来个人薪酬的差别,如何使这种差别做到既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呢?这就要求薪酬必须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基本原则。不同部门之间或者同一部门不同人之间,个人的薪酬水平必须反映岗位职责的区别和个人能力的大小,也就是工资差别合理。对比现实中企业内部薪酬,常出现以下问题:

1.一些部门内部相邻职位之间薪酬差距太大。某些部门其上级工资可能是其直接下属的三倍之上。

2.和第一种情况相反,有时在同一部门内,上下级之间同属于管理性职位,下级的工资却比上级高许多。

3.相同的岗位不同人之间的薪酬差距太大。从事相同或类似的工作,承担相应的责任相仿,但俩人薪酬却有近一倍的差距。

4.公司内部薪酬的不公平,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以及相同部门个人之间权利和责任不对等,使部分绩优职员进行内部比较时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士气,也打击了个人工作的积极性。

病症三 通过加班增加工资收入

毋庸置疑,加班工资在个人总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然而,通过付给加班工资来解决职工工资收入的差异,则会使工程技术部门和辅助部门存在较多弊端。这是因为:

1.由于加班工资在工资总额中占的比例较大,有时甚至以倍数计算,许多部门主管且非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雇员的加班进行调整,而是将加班工资误用作调整雇员工资收入的手段。

2.统一固定加班制度,不能弹性地处理加班的需要,造成平均主义,无法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总体加班费用支出大,致使雇员整体收入拉低。表现出内部分配的不公平以及和市场较大的收入差异。

3.大多数雇员对比收入水平时都会将固定的工作时间作为主要的参数。从固定工作时间的角度来见,公司工作时间偏长;而实行责任制的公司,平时工作每天 8 小时,任务紧急的情况下无偿加班。因此,实行责任制的公司固定工作时间要少,但完成的工作任务且不少。雇员在非规定工作时间的工作贡献应以个人表现的形式在薪酬调整中给予考虑。

病症四 组织结构滞后,岗位不明晰,导致升职加薪不科学

由于缺少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职位界定不清晰,岗位说明流于形式。升职和加薪基本上靠各管理者主观掌握,导致以下几种现象出现:

1.同一个人可能连升三级,但从事同样工作。

2.部门中从事相同工作的职员能够有好几个不同的级别,薪酬相差较大。

3.生产性部门一个主管能够只负责管理十来个工人,而一个助理主管却有好几个助理是其下级,负责管理上百人。

4.一个俩百人的车间能够有四十多个管理人员。

岗位不明确导致每个人责权利的不对等,从而也使内部的薪酬严重失去平衡,使薪酬矛盾加剧。

病症五 年资成为主要付酬依据

年资成为主要付酬依据导致清洁工能够拿比业务骨干仍高的工资,也形成了同一工作岗位上不同俩人收入相差数倍的咄咄怪事。年资浅的雇员收入水平和市场水平差距较大,普遍偏低;年资长的雇员中部分高于市场水平,且且是连续增长,缺少控制。这种情况使个别高薪和低薪同时存在,造成工资分布俩极分化。

1.年资长的雇员普遍和职位要求的教育水平相比偏低,但这部分雇员经验较好而且相对较稳定,流失少。

2.年资浅的雇员尽管大部分教育水平符合职位要求,但流动性大,积累的工作经验不多,形成公司中年资长而又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雇员不足。

3.年资长有经验的雇员教育水平不足,教育水平符合要求的雇员年资浅经验不足,从而造成公司人员素质水平严重失衡,后继乏人,对公司长远的发展存在着负面的影响,难以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

因此,一个追求高效率的公司会鼓励员工的持续贡献,但绝不应让年资左右一个人的工资水平。

病症六 薪酬体系不合理

薪酬体系是指薪酬的构成,即一个人的工作报酬由哪几部分构成。一般而言:员工的薪酬包括以下五大部分:基本薪酬(即本薪)、奖金、津贴、福利、保险。

1.基本薪酬。在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基本薪酬差异是明显的,一般能升不能降,表现出较强的刚性。企业中常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俩方面:部分职位基本薪酬大大低于市场水平,解决个人收入差异主要靠加班;某些年资长者本薪过高,对这部分人薪酬失去了弹性。

2.奖金。薪酬反映员工工作业绩的部分为绩效奖金,薪酬反映公司经济效益的部分为效益奖金。绩效奖金及效益奖金的缺少导致薪酬和工作业绩、经济效益脱节。

3.津贴。津贴设置不合理,对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缺少补偿,同时也使薪酬失去了其灵活性。

4.福利。福利应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利益,它能给员工以归属感。福利特别强调其长期性、整体性和计划性。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及缺少整体规划,经常是浪费了资金却没效果。

5.保险。保险其实也属于福利的一种,它是一种对长远利益的保证或者对突发事件的一种预防,社会保险仍有强制性的意义。有的公司把社会保险作为一种额外负担,使员工感觉缺少安全感,长期利益没有保障。

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有效的薪酬制度对激励员工和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薪酬病症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已经成为许多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且试图改革。

如何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目前,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一般可分为俩个层次:组织层面的绩效考核和员工层面的绩效考核,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于绩效的关注,已经从单纯关注员工层面的绩效考核逐渐转移到关注组织层面。

“团队绩效”管理体系以团队建设为核心,融合了组织绩效管理和岗位绩效管理,有效结合组织绩效管理和岗位绩效管理,同时提高了可操作性和绩效管理的深度,在团队内部形成自我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通过责任和权力的下放,让管理者和团队成员更加关注结果。通过团队绩效管理,使公司关注团队,以团队为绩效管理对象,团队则关注成员的绩效,提高公司绩效管理的效率。

实行团队绩效管理后,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公司整体业绩提升,提高员工满意度和企业凝聚力。对不同层次的团队,可确定不同的绩效管理关系。

在确定团队的绩效管理关系之后,需要确定如何对团队进行绩效考核。所谓团队绩效考核就是对团队完成其职责和对工作结果的考评,是对其工作贡献程度的衡量和评价,直接体现出各个层次团队在企业中的价值大小,是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

团队绩效考核的内容包括俩个方面:团队工作计划考评和团队关键业绩指标考评。对于不同层次及不同工作性质的团队,工作计划和关键业绩指标的考评权重及考评者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工作计划考评相对简单,比较困难的是团队关键业绩指标考评,尤其是团队 KPI 的提取,更是难上加难。

团队 KPI 的指标能够分为主要指标、辅助指标、整体指标、否决指标等四大类。

1.KPI 主要指标:是完成团队职责比较重要的指标,设置不同的百分比权重。

2.KPI 辅助指标:指重要性相对较小或者各团队都具有的公共指标,为扣分项。

3.KPI 否决指标:指各生产单位或有潜在安全风险的职能团队的设立的“否决”指标,该指标不占权重,但该项指标如果未达到标准,团队的整体业绩要乘以一定比例的系数(数值在 0—0.9 之间)。

确定团队绩效考核的指标分类后,需要确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就是公司的指挥棒,它往哪里指,团队就会往哪个方向努力。各个层次的团队也是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石,所以团队绩效管理成为公司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团队绩效管理的第一步,是出发点,这一步走错,所有的努力都将白废,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遵循一个相对科学的团队绩效考核指标提取的流程,将会事半功倍。

在清楚界定各个层次团队的工作职责后,团队 KPI 指标提取应该遵循的工作流程有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由公司团队绩效管理专家组根据已经确定的团队工作职责初步提出同一层面各个团队的KPI。其中最重要的是 KPI 考评标准的确定。绩效考核标准是考评者通过测量或通过和被考评团队约定所得到的衡量各项考评指标得分的基准。制定绩效考核标准需要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客观性原则:编制绩效考核标准时要以团队职责的特征为依据;

2、明确性原则:编制的绩效考核标准要明确具体,即对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责任的轻重、业绩的高低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要求;

3、可比性原则:对同一层次、同一工作性质团队的绩效考核必须在横向上寻求一致;

4、可操作性原则:考评标准不宜定得过高,应最大限度地符合实际要求;

5、相对稳定性原则: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后,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可随意更改。

在初步提出团队 KPI 时,首先确定 KPI 的数量,一般主指标选择 3-6 项比较适当,不能追求全面,把团队的工作面面俱到,数量越多越好,KPI 多了,见似详尽,能全面反映一个团队的真实业绩,事实上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失去了工作重点,也不符合帕累托(80/20)原则。然后需要确定每个指标的名称及子指标,接下来确定各个指标的考评标准,再就是确定考评所需信息的来源及提供周期,最后进行指标的权重分配。

第二步:由专家组成员分别和各个团队负责人(或者团队全体成员)就初步提出的 KPI 进行沟通,征求团队的意见,且将沟通成果整理汇总。在考评体系建立及指标确定过程和团队进行沟通--有利于增强团队的责任心和团队成员的满意感。在沟通过程中,重点是需要和团队确定考评指标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对一些需要考评但信息来源困难或难以衡量的 KPI,需要用其他的指标来代替。例如用户满意度指标,非常符合用户至上理念,是公司需要考评的重点,但事实上公司很难经常性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或得到的数据且不真实,这时我们能够考虑放弃这个指标,用其他容易衡量的指标代替,如客户投诉率,合同纠纷率等。这个沟通过程是取得团队认可和 KPI 考评能否实施的关键环节。

第三步:召开相关团队共同开会讨论专家组整理汇总出来的团队 KPI。这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平衡和互相制约的过程。由经常性发生工作联系的相关团队共同讨论各个团队的 KPI。只有上下游的团队才知道最应该考评这个团队的关键环节,由他们来担当裁判,分别对每个团队的 KPI 进行评价和平衡,保证 KPI 的相对公平性。通过这种开放式、多角度、多思维地讨论各个团队的 KPI,能够保障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四步:由专家组整理出不同职系团队的标杆 KPI。专家组根据团队讨论结果,选取相对合理、比较完善的一俩个团队作为标杆。对于不同的职系,需要分别选出一个标杆出来,例如职能管理团队,选取一个提取 KPI 相对最好的团队作为标杆;对业务型团队,同样选取一个相对最优的团队 KPI 作标杆。

第五步:参照标杆团队 KPI,由团队主管领导和团队负责人共同协商确定本团队的 KPI。标杆团队

KPI 实际上是公司对团队绩效考核的导向,而由主管领导和团队负责人参照标杆共同协商本团队的 KPI,就是一个考评者和被考评者博弈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有利于增强公司对团队工作行为及结果的导向。同时在沟通协商过程中,增进上下级的了解,达成对团队绩效考核的共识,为下一步团队绩效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六步:由高层领导班子成员,即公司绩效考核委员会在公司范围内讨论确认各个团队的 KPI。在各个团队和主管领导协商确定了 KPI 的基础上,召开公司层面的高层班子成员对各个团队 KPI 进行讨论,是在公司层面对各个团队 KPI 全面性及平衡性的审核过程。从公司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来确定公司的所有战略发展目标是不是已经全部分解下去了,各个团队之间的 KPI 是否平衡,考评宽严度是否适当,各个团队的绩效考核是否遵循共同的价值导向……在确认之上要求都得到满足后,由公司层面高层班子成员审核通过后,开始正式实施团队 KPI 的考评。

经过上述六个步骤提取出来的团队绩效 KPI 既考虑了公司整体业绩的要求,也关注了各个职系的特性,同时取得了各个团队的认可,为下一步团队绩效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提取团队 KPI 只是绩效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这一步是确定团队绩效管理方向的一步,只有抓住了这一步,才能真正抓住团队绩效管理的牛鼻子,可是,仅仅抓住了牛鼻子,仍不够,仍得“快牛加鞭”,注重绩效管理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团队的绩效。

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流程

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系统可分为三个设计步骤:首先在绩效计划设计之前,你要做好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它主要包括推进团队的组建、编制推进计划、内部调查、前期宣传和资料收集等内容。

在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后,你就能够着手设计平衡记分卡和绩效计划了。平衡记分卡和绩效计划设计应当从明晰你公司的使命、价值观、愿景及战略重点和目标开始,在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实践中,它一般是通过战略研讨会形式来落实;在落实战略后你就能够根据选定的战略重点和目标,结合流程分析的结果,运用平衡记分卡等工具编制你公司、部门乃至员工个人的绩效计划。

在进行平衡记分卡和绩效计划设计后,你就能够进行运作系统的设计了。你首先要做的是对你公司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的流程进行系统的规划,编写《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流程清单》,绘制你公司《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流程图》;随后你就要设计《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制度》,在制度中你要对流程进行描述;最后你仍要设计流程表单文件,这些表单文件都是以后你公司在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实

际运作中要用到的。

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要点是:将平衡记分卡融入绩效管理流程的四个环节之中,以落实战略且持续的跟踪监控,确保你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它主要包含了俩个方面的设计内容:一是设计出能够真正体现你公司战略的绩效计划体系;二是设计出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的日常运作系统。

如前所述,绩效计划一般是由公司、部门及员工个人三个层级(计划的层级和你公司组织特点有直接的关系)构成。在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实践中,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往往把公司的绩效计划作为其责任人——总经理的绩效计划(加入总经理个人学习发展计划),部门绩效计划作为其责任人——部门经理的绩效计划(加入部门经理个人学习发展计划)来对待。

设计日常运作系统是实现你公司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正常运作的必要保证,它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流程设计,二是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三是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表单设计。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你公司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的实际运作是按照一定的流程规则来执行的,它是日常运作系统的核心;而制度和表单则能支持你设定的绩效管理流程,所以又称为日常运作支持性文件。

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

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需要将平衡记分卡融入到绩效管理中去。它和绩效管理的互动性体当下绩效管理流程四个相互联系、不断循环的四个环节上:

平衡记分卡和绩效计划编制 绩效管理流程的第一步是编制绩效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平衡记分卡除了能充当连接战略,将你公司转化为可考核的指标、指标值和支持行动计划的角色外,仍是你分解指标和指标值,落实行动计划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你将指标等层层分解,落实到你公司每一个部门和员工以编制绩效计划。

再次,绩效计划在公司和部门层面表现为《运营绩效计划》,员工层面绩效计划的表现为《个人绩效计划》,而平衡记分卡则是这些计划文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层面的运营绩效计划体系包括公司、分管副总或总监的计划;而部门层面的运营绩效计划体系则包括部门的计划和副经理的计划;员工个人层面的计划则主要指基层员工的计划。

平衡记分卡和绩效指导和反馈

绩效管理的第二步是绩效指导和反馈。当平衡记分卡和绩效计划的目标确定后,你下一步所要做的就是让你公司的各级主管和员工,真正去落实完成平衡记分卡和绩效计划上的目标。在此过程中,虽然你公司的各级人员均对各自绩效目标负责,但上级人员仍应当对下级部门及人员进行必要的绩效跟踪指导,以帮助他们完成或超越所制定的绩效目标,这个步骤被称为绩效指导和反馈。在绩效管理的流程中

设置绩效指导和反馈这一步骤的原因是:作为上级单位或主管的绩效是所有的下级部门及员工绩效的有机结合和驱动。上级能够通过对下属人员绩效的完成过程不断跟踪,适当提供积极性反馈以鼓励良好的行为及工作方法,或及时纠正不良的工作方法来提高他们绩效。这样能够避免由于直到结束时才知道下属人员完不成所计划的绩效指标而对整个部门及公司绩效的实现带来的负面影响。

平衡记分卡在绩效指导和反馈的中的积极意义在于:平衡记分卡本身就是绩效计划的最重要的构成内容之一,它记录了目标、指标、指标值和对应行动计划等信息。在绩效的指导和反馈中,你公司各级主管能够通过平衡记分卡定期地来检讨各项指标及行动计划的实现情况,且分析差异以寻求解决方案制定新的行动计划。

平衡记分卡和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流程的第三个步骤。所谓绩效考核,就是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被考核对象在一定期限内实现绩效的情况进行定量计算和定性评价。考核结果是你公司实施奖惩的依据,是你公司进行绩效后续管理的基础,它是绩效管理流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绩效计划期末的考核中,你公司的各级主管能够根据平衡记分卡记录的信息来实施考核:你公司的各级主管能够将其下属部门或员工,在绩效计划期初所确认的指标值逐项和期末实际完成的值进行比较;再根据事先确定好的计算标准和方法来逐项给予相应的分数,将每项所获得的分数级别乘以各自的权重且加总;上下级人员对每项获分和总体分数达成共识后签字存档。

平衡记分卡和绩效回报

当完成绩效完成情况的考核后,所要做的就是实施绩效的回报。这一步骤设置的真正目的就是实现对你公司全体员工有效的激励。个人回报主要分为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俩大类型。大量咨询实施的案例证明,考核结果和个人回报结合地越紧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会越大,绩效目标实现的概率就越大。

平衡记分卡和绩效管理在这个环节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绩效计划中平衡记分卡的考核分数是你公司实施个人回报的基础。你们能够根据绩效责任主体的分数,最终确认其绩效等级;最后再根据确认等级和事先制定好的回报政策,实施绩效回报。

平衡计分卡---业绩管理的神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凡是做人力资源的人都开始传颂又一个时尚的名词-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以下简称 BSC)。一时间,BSC 成了所有人力资源研讨会的热点,更是咨询公司极力推崇的管理新方。BSC 的迅速走红使它几乎已经成为“业绩管理”的典范,到了非“平衡”无以谈“业绩”的地步。而当下的“业绩管理”倒颇有几分当年“业绩评估”黯然神伤的没落情形。此消彼长,一个新的管理神话诞生了。

那么,BSC 真的能够一统“业绩管理”的天下,成为组织业绩提升的普遍真理吗?在得出结论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讨论一下几个和 BSC 有关的问题,见见其中是否能展现 BSC 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神奇。

BSC 是“业绩管理”仍是“战略管理”? 当下大多数关于 BSC 的讨论,都在“业绩管理”的范畴中进行。而且,大多数的讨论,都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中进行。不过,BSC 真的是“业绩管理”吗? 虽然当下谈论业绩管理的时候,总要拉上些战略问题来保持论述的完整性;但所有的讨论几乎都没能提供切实可用于联系业绩和战略的操作框架,主要原因在于“业绩管理”在实践中强于衡量评估,弱于战略关联。在 BSC 之前,连接战略和业绩的实用性方法确实不多。倒是 BSC 实实在在为解析战略提

供了一个可兹实践的四维框架:“财务”、“客户”、“内部运营过程”和“学习和发展”。虽说用以奖优罚劣的衡量仍不免成为 BSC 的实用功能之一,但其原创思路则更注重通过观察指标的实现程度,及指标间的联动性来检测:组织战略制定是否合理?组织战略是否被有效实施?而当下不少企业中由人力资源发起的 BSC 运动,最多讨论的问题却是业绩衡量指标本身,这就很令人怀疑这些未经战略引导的指标,在实践中会和从前的业绩管理模式有多大的区别。

显然,战略思考是 BSC 的根本,BSC 是从战略管理出发,继而才走向业绩管理以及其它方面的应用。而现实的问题是:在国内,有多少组织(甚至包括外资企业)有明确的战略?有多少组织有谨慎考虑过的战略沟通计划?有多少组织充分具备了理解和执行战略的必要能力?虽然无须妄自菲薄,但要给这些问题一个乐观的答案,我们中的大多数仍是会觉得底气不足。既然战略问题没有搞清楚,我们的各类组织又何谈运用 BSC 这个血统纯正的战略管理工具呢? BSC 就是四大门类的衡量指标吗? 当下凡是提及 BSC 必先说四大方面;不少讨论甚至是分门别类地强调这四大方面有哪些具体可用的指标。而不少企业实践中对“四大”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似乎“平衡”的要义就在于“四大方面”四平八稳,组织内的任何部分都必须“平衡才健康”。

虽然不受人关注,但有趣的是几乎每个介绍 BSC 的材料中都会有一个表明 BSC 四个衡量方面存在递进关系的图例。所谓递进关系,其实就是一个因果链条的关系,既:财务指标的完成将源于客户指标的完成,客户指标的完成则又源于内部运营过程指标的完成,依此类推。如果在衡量过程中发现这些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显,则可能...

第五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探讨 作者:王静 程平

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02期

随着医疗改革进程的推进,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一方面对机构人员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机构的服务也具有引导作用。本文将以潍坊市奎文区内潍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梨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收集整理三所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其医务人员进行访谈,结合相关文献,运用参照对比法、文献查阅法、经验总结法、访谈调查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调查对象,其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与管理三项,通过对主要指标的研究提出如下问题:

(一)未注意考核对象间的差异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医技人员、护理人员、药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目前考核中简单地将考核内容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外,其他没有被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来。笼统的指标体系分类到具体考核对象上无法明确其考核内容,增加考核实施的难度。

(二)部分考核指标缺乏代表性与科学性 选取的指标片面强调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等二级指标,如该指标体系中,“服务质量”二级指标下的 “平均住院费用”三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相关性不大,不能代表和衡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三)部分考核指标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匹配 社区卫生服务对其服务主体采用的评价指标必须与其发展的水平程度相适应,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考核指标的过高过低都会导致被考核者为了达到要求虚假填写,结果将失去真实性。在对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中发现例如“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率”、“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等指标大而空,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相匹配,难以确切衡量,操作可行性不大。

(四)考核指标繁琐,考核工作费时费力 社区卫生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大而全,每年考核需要抽调大量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单元进行考核,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例如,“公共卫生服务”一级指标下分成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居民满意度”共七项二级指标,而且每项二级指标又包含了三到四项三级指标,指标设置繁琐。由于一些不必要的考核占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而实际的考核操作者也确实感到有些考核项目不必要,结果很容易使考核流于形式。另外,像“居民

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性”、“协助疾病控制部门进行疫情调查处理情况”这样的三级指标很难进行定量判断,增加考核实施难度,考核工作费时费力。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具体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步骤如图1所示:

(一)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工作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五类: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其中,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可统称基本医疗服务人员。考核对象因其工作内容、性质以及完成这些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不同,所选取的考核指标也要有所差异。根据考评目的,结合考核对象的自身特点,了解被考核者在该岗位工作的基本职责、资格要求,得出相应的岗位分析结果。

(二)确定考核指标 具体如下:

(1)明确考核对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及特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对象可分为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相比较以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对象的选择,增加了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注意了考核对象的差异性,考核指标全面、客观的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服务内容。

(2)指标体系的确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构成以及对其工作分析的结果,设定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护理人员、职能管理人员五类考核对象。具体指标如下:

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的一级指标包含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的一级指标包括服务数量和患者满意度;职能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一级指标包含服务质量、满意度。

全科医生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普通门诊人次数、急诊人次数、出诊人次数、院前急救人次数,手术服务人次数。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门诊处方激素百分比、门诊处方使用合格率、门诊处方见效平均时间,其中门诊处方见效平均时间以类似病症的康复时间为参考依据。患者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纠纷次数、医疗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病情解释满意度。

护理人员服务数量二级指标包括住院服务床日数,家庭病床服务日数,观察室输液病人数。患者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括投诉纠纷次数、护理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公共卫生人员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接种的人次数(包括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妇女保健人次数、儿童保健人次数、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糖尿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精神病人规范管理人数、艾滋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结核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新建档案人次数、签约家庭户(人次)数和健康体检人次数。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服务文件书写合格率、规范管理效果总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准确率。患者满意率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与纠纷次数、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医疗技术人员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辅助检查人次数、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执行零差率销售、药房规范化建设情况。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检查报告及时性、检查准确率、检查报告书写合格率。患者满意率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与纠纷次数、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职能管理人员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括目标完成情况、差错率、责任感。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括职工满意度、患者投诉率。

(三)指标标准的确定 具体如下:

(1)量化标准。量化标准往往紧随结果指标之后,能够精确描述指标需要达到的各种状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指标体系中,对于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的考核,通常使用量化标准。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门诊处方激素百分比等指标的考核标准设计参考了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下发《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见表1)。

(2)描述性标准。描述性标准常见于特质指标、行为指标之后,在对整体性绩效结果的评价中运用的较多。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职能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比较复杂,且服务内容多于维护中心高效运作有关,适用于描述性标准。

参考文献:

[1]马起龙、尹文强、黄冬梅等:《社区就诊患者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年第3期。

[2]董恒进、曹建文:《医院管理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葛楠:《综合医院临床科室负责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石晓宇:《医院绩效考核与评价》,《管理观察》2009年第2期。

[5]姚中华、陶红:《社区卫生服务新型绩效考评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7期。

(编辑 杜 昌)

下载如何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构建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当前,稳健经营、有效发展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主旋律,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模式下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长效激励机制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

    吴江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吴江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研究 作者:徐静 陈强 李国培 钱东福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学术版A》2013年第08期 尽管存在“农村地......

    如何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课后测试

    如何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单选题 1. 组织层面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共有四个操作步骤,其中不包括的是: √ A 初步收集被考核人的绩效指标 B 撰写指标解释表 C 填写绩效考核表 D 滚......

    公司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公司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一、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标准的设置 对一个以工程施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其管理的主要环节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项目经理部的管理、对项......

    团队建立(定稿)

    成功团队的领导者作用 一个团队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者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者的责任主要在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八项基本要求: 第一,和......

    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作为衡量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指标集合,在建立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化比较全面地反映顾客的满意......

    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分析探讨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能够对法治政府建设产生积极和长远的影响。本文围绕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我市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和如何建立并实施我......

    绩效考核管理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绩效考核管理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一、关键绩效指标(KPI)基本概念 KPI(关键绩效指标)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的英文简写,是管理中“计划—执行—评价”中“评价”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