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固定资产改建支出与大修理支出的界定及其税务处理
浅析固定资产改建支出与大修理支出的界定及其税务处理
[摘要]本文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二是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三是改建的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年限的,除了属于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租入固定资产外,应适当延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关键词]固定资产 改建 大修理 支出
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是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
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和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应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摊销扣除。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尽管是一次性支出的,但与支出对应的受益期间较长,按照收入支出的配比原则,应该将该费用支出在企业的受益期间内平均摊销。税法上也不可能以牺牲国家税收利益为代价,允许企业将跨越一个以上纳税年度的费用支出一次性税前扣除。具体规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对于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来说,账面价值仅剩了净残值,也就是说,该项固定资产的可利用价值已全部转移,这时候在这些资产上发生的改建支出,是不能将其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因为此时固定资产的价值形式已经消失,后续支出也巳失去了可以附着的载体,所以,应将其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周定资产的受益期限内平均摊销。此种情形的改建支出,是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因为通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的结构,延续了其使用价值和年限,又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益流入,所以应按照该被改建的资产预计尚可使用的年限分期摊销改建支出。
二、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
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与该资产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并没有转移给承租方,因而资产的所有权仍属于出租方,承租方只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内拥有对该资产的使用权,因而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不能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只能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在协议约定的租赁期内平均分摊。此种情形的改建支出,是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因为通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的结构,增大了其使用价值或者使用年限,能为带来一定的利益流入,由于此类固定资产所有权仍然属于出租方,而不是作为承租方的改建方,所以其受益期只能局限于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内,其改建支出也只能在剩余租赁期限内摊销。
三、改建的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年限的,除了属于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租入固定资产外,应适当延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除了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外,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仍然具有可利用价值,仍然在通过折旧予以扣除,而这时企业用于对这些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将增加固定资产的价值或者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其性质属于资本化投入,应计入固定资产原值,按规定提取折旧后进行扣除,而不是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分期摊销。
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一是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二是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企业发生的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作为长期待摊费用,予以摊销扣除。
根据此规定,作为分期摊销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
固定资产的一般修理支出,将不被作为长期待摊费用,而被当作收益性支出当期予以扣除。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修理支出,即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修理支出,才有必要作为长期待摊费用,予以分期摊销。本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了不同来源下的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所以本项规定的条件就是指固定资产的修理支出,达到根据税法规定所计算出来的计税基础50%以上。
二是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固定资产的修理支出,往往旨在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提高其使用价值。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根据本项的规定,必须是使固定资产经过修理后,其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否则就不被当作大修理支出。本项条件结合第一项条件,就构成了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的两个充分前提。
第二篇:广告费支出的税务及会计处理
广告费支出的税务及会计处理
现代企业的竞争离不开市场营销,而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就是广告,所以说,广告费的支出已成为企业的一笔重要且巨额的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广告费列入“营业费用”,作为会计利润的抵减额。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84号)的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纳税人每一纳税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的2%的,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结转。另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广告费用所得税前扣除标准的通知》(国税发[2001]89号)的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制药、食品(包括保健品、饮料)、日化、家电、通信、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的企业,每一纳税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的8%的,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结转。但是,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粮食类白酒广告宣传费不予在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财税[1998]45号)的规定,自1998年1月1日起,对粮食类白酒的广告宣传费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此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行业管理规定不得进行广告宣传的企业或产品,企业以公益宣传或者公益广告的形式发生的费用,应视为业务宣传费,按规定的比例据实扣除。为了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及其他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站,从事高新科技创业投资的风险投资企业,自登记之日起5个纳税内,经主管税务部门审核,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上述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企业以及需要提升地位的新生成长型企业,经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批准,企业在拓展市场特殊时期的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或适当提高扣除比例。
因此,由于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两者就广告费用确认、扣除标准等不完全相同,使得广告费用包括在应税所得中的期间和包括在会计收益中的期间不一致,从而使同一个期间内的应税所得和会计收益之间存在时间性差异。可见,广告费支出所得税处理是一个跨期分摊问题。广告费用也可归属于暂时性差异中的时间性差异,目前国际上针对暂时性差异适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包括递延税款法、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我国有关法规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例:某公司广告费执行税前扣除比例为2%的政策,2003年至2006年销售收入、实际支出的广告费、税前允许扣除的广告费、产生(转回)的暂时性差异税基和累计应税暂时性差异的调整数见下表:
再假设企业从2003年至2006年会计收益分别为1000000元、-500000元、2000000元、2000000元,2003年和2004年所得税率为40%,2005年为30%,2006年仍为30%。设此企业只有一项暂时性差异即广告费差异。应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会计处理过程如下:
2003年末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影响为8000元(20000×40%),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40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递延所得税8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480000
2004年末,税前会计利润为-500000元,企业当期亏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影响为40000元(100000×40%)。此年末不需要作会计分录,但要在“递延所得税资产-未使用纳税亏损”备查账簿中记录40000元。
2005年末首先计算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影响为-30000元(-100000×30%),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600000
贷:应交税金57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递延所得税30000
职位描述及应聘要求
1、复核销售订单,并签字确认,作为后期发货价格执行依据。
2、根据出纳提供的当天收款情况,及时正确登记客户往来账,并每日与出纳对账。
3、对发货清单进行审核,与订单、生产任务单、批件核对无误后,并在确认已经收到货款的情况下签字准予发货。
4、日常凭证填写、输机、转账、记账、结账;固定资产明细账、无形资产台账、长期待摊费用台账日常管理等,进行总账管 理,每月与明细账核对相符。
5、登记发货清单等日常销售基础资料,提供销售分析资料,如销售月报、产品销售明细表。
6、及时给销售中心提供所需历史数据等资料,并协助营销中心编制销售预算。
7、定期与经销商对账,如出现差异及时查明原因进行相关处理。
8、自查日常工作,征求协作部门人员意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9、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临时任务。
第三篇:“找、抓、促”固定资产后须支出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探讨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会计与税务差异处理的探讨
---常 辉刘 雄
摘要:综合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相关规定,从《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划分原则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在会计实务处理中的方法。
固定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关系到企业的运营与发展。企业科学管理和正确核算固定资产,有利于促进企业正确评估固定资产的整体情况,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
一、相关准则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规定
(一)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适应新技术的需求或维护或提供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或者改良所发生的费用。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分为资本化和费用化两类,具体界限划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有明确规定。
(二)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四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规定:企业发生的一些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可能涉及到替换原固定资产的某组成部分,当发生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时,应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这样可以避免将替换部分的成本和被替换部分的成本同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导致固定资产成本重复计算。不满足上述规定的后续支出,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三)税法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规定
新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分为费用化的一般修理支出和资本化支出,其中资本化支出又分为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和大修理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有如下规定:
第二十八条: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资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第六十九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三)项所称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一是修理支出达到原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的50%以上(旧税法规定是20%以上);二是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若符合上述条件的大修理支出无论费用性质如何必须资本化增加资产成本。
从固定资产的整个使用期来分析,将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计入改良支出予以资本化还是计入当期费用,其结果是相同的,但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不同,享受货币时间价值的税收优惠不同。企业固定资产修理支出能否税前扣除,在满足修理后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要求的同时,关键看发生的修理支出是否达到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的50%以上。新税法提高了修理费资本化比例,由支出占固定资产原值的20%以上,调整为达到原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的50%以上。同时取消了“经过修理后的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用途”的规定,这些变化扩大了企业修理费税前列支范围,有利于企业后续支出直接抵减利润,减少了企业负担。
二、案例分析
例:2009年8月,甲公司对某资产的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更新,资产原值3000万元,累计折旧5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0年,已经使用5年。截至2009年10月,新购臵的设备支出1500万元,安装费用300万元,更新改造后预计使用寿命延长5年。
1、会计账务处理方式
假设更新支出符合资本化要求,2009年会计处理共计提折旧3000÷30÷12×8+【(2500+1800)/30/12*2】=90.56(万元),除折旧变化外,更新改造支出没有对利润总额造成影响。
假设被替换设备未单独作价,则上述费用转入修理费,由于上述更新设备被替换部件未单独作价,则无法按正常程序报废,按照会计准则要求上述更新支出只能费用化,由此对利润影响1800万元。
2、税务处理
按照《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六十九条规定:
(一)修理支出1800万元达到取得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3000万元的50%以上。则如果会计资本化处理,属于正常业务处理,如果会计费用化处理,税法要求纳税调整,调增纳税1800*25%=450万元。
3、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了5年,在2年以上。更新改造后预计使用寿命延长5年,上述支出应该资本化,假设当年甲公司实现利润3000万元,会计核算已将更新支出1800万元费用化,由此会计报表利润为1200万元,应纳税额300万元。但按照税法规定符合资本化要求,所以应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800万元,应纳税额3000*25%=750万元。
案例分析:一是大修理支出同时符合会计准则和税法资本化规定,对当期利润无任何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不做调整;二是若大修理支出符合税法资本化规定,但不符合会计准则规定(被替换设备无法报废),会计账务处理只能费用化,由此对当期利润产生影响,但应纳税所得额仍应调增此笔支出,应纳税额未因会计核算费用化而减少,同时现金流出未因会计核算费用化而减少应交税金450万元(750万元-300万元)。
三、总结
通过政策解读及上述案例分析,我们清楚看到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发生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时,应充分参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在会计规定中,尽管数额超过50%,但认为不符合应当具备的条件,也只能计入管理费用,而在税务处理上若使用寿命能延长若二年,就应当作为资本化处理。因此,在企业发生“后续支出”时,财务人员可能认为符合固定资产条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但会计人员由于自身判断也可能在会计处理上作为修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上出现不同,即税务处理上按资本化处理,对此,企业应进行纳税调整,同时应结合资产管理实际需求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作出科学、客观的判断,使资产账面值真实、公允反映资产实际价值。
第四篇:“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具体操作
怎样准确确认“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属于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范畴,是指企业为了维护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而对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者改良所发生的开支,如生产设备的日常维修、定期大修,房屋进行装修等。文中针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费用处理”的财务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难于操作的现状,特尝试论述此制度在工作中的具体转化操作方法、步骤。
一、工作中的困惑
在日常工作中常会遇到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应计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问题,不是无处去查询财务制度而是面对财务制度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具体操作。
(一)资本性支出还是费用性支出由谁界定
一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由使用部门提方案,基建部门搞施工,最后工程结束时出决算。当经办的业务人员拿着发票附着决算到财务处来报账,要求挂账或付款时。这项业务是应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全靠最后财务人员把关,而且把关的方法也仅凭职业判断。判断其应资本化并向领导汇报同意后,就通知经办人员去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如果判断其应费用化就直接做账计入当期成本。
这种处理方法风险是非常高的。首先没有足够的关口对风险事件进行把关、判断,化解削弱风险,而是将所有风险全部转移到财务人员身上。一项本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你财务人员职业判断出来了就计入资本性支出,你没判断出来可能就计入了当期成本。问题可能只能等年终财务审计或税务局查账时才能发现,那可能对当期经营指标造成的影响已无法弥补。所以应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账务处理事项列入单位风险事件体系,来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使该事项可控。
(二)现行关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财务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现行关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相关财务制度。摘录如下。
财政部财会[2003]10号《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中的解答意见。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其增计后的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除此以外的后续支出,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不再通过预提或待摊的方式核算。企业在日常核算中应依据上述原则判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应当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固定资产准则第四条规定: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具体操作问题是:
(1)由哪个业务部门界定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大约能延长多少年?
(2)由哪个业务部门界定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量化值大约在什么区间?
(3)由哪个业务部门界定增计后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增计金额应是多少,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是多少?
目前的财务会计制度只宏观规范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大框架,能读懂但操作不了。如果按此操作说到底还是要借助职业判断,职业判断固然是我们工作中必不可缺的职业素养,但它也为到年终财务决算审计或税务局检查时与注册会计师或税务人员纠缠不清埋下了隐患。毕竟职业判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税务部门在处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有些部分具有纲性规定制度,这可能与税务部门要具体纲性执法有关。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三)项所称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
(1)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
(2)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结合财务会计制度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税务制度和以及自己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来尝试探讨单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的具体操作步骤。
二、目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种类
目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
(1)租赁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大修理费用。
(2)自有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费用。
(3)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费用。
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账务处理种类
目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账务处理种类主要有三大类。
(1)在租赁期或可使用期内摊销计入长期待摊费用;(2)计入资本化支出;(3)直接进入当期成本。
四、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按照准则制度具体操作
(一)首先各单位要根据财政制度,结合本单位业务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关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费用确认标准”
各单位对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费用确认业务应该在标准制度中量化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的范围、计入资本化的范围,计入当期成本的范围,这样才能使具体操作有章节可依。
(二)强化内部控制,强化业务流程,按照制定的制度划分职责,明确分工,降低风险
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业务,让所有参与该工作的业务处室都参与进来,对各项确认标准依据本部门的业务特性进行职责化分。
(1)在项目申请阶段,由需求部门提出该固定资产改扩建后要达到的目标,基建部门预计工程的费用,资产部门预计完工后的使用年限。在此阶段我们就可以让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财务确认标准预以表格形式的量化,为后续财务确认打下基础。见表一。
(2)在该项目经过单位业务流程审批、实施、完工后,再根据完工后的工程决算数和实物状态再量化填表,为最终进行财务确认提供支撑资料。见表二。
(3)最终财务部门根据事先业务流程中的表
一、表二很容易做到准确确认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并且整个业务流程能够做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使该业务的风险关口前移,使我们能够把握业务,控制业务,控制风险。而不是等审计或税务检查时再空洞的去解释。
第五篇:防暑降温支出如何进行税务规划
为了更好大家交流,学习请大家加入QQ高级群122724985
防暑降温支出如何进行税务规划
虽已立秋,人们却仍感觉烈日炎炎,酷暑依旧。尤其是今年的夏季,我国多地出现大范围持续的高温天气。如何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成了企业的一桩心事。
发钱还是发物,如何能够既起到防暑降温、保障生产的作用,又能不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呢?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很多企业都发生了防暑降温支出。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实际发生的防暑降温支出,显然是与取得收入有关的支出,支出的数额只要是合理的,税法是准予税前扣除的。而企业的防暑降温支出是作为职工福利费列支好,还是作为劳动保护支出列支好,企业是可以通过税务规划来进行选择的。
发钱?
税法规定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三项内容:1.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2.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 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3.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发生的防暑降温支出可以发放职工防暑降温费的方式作为职工福利费列支。
但企业发生的防暑降温支出作为职工福利费列支有一个限制条件,就是职工福利费支出总额不能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另外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还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将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
如果企业发生的包括职工防暑降温费在内的职工福利费支出总额超过了工资薪金总额14%,那么即使是合理的支出也是不能在税前扣除的。因此,如果企业的职工福利费支出比较多,或者企业不能对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准确核算,为了防范税务风险,企业最好不要发放职工防暑降温费,而应采用发放防暑降温用品的方式。
发物?
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准予扣除。劳动保护支出的确认需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确因工作需要;二是为其雇员配备或提供;三是限于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品等用品。准予扣除的劳动保护支出,必须是企业已经实际发生的劳动保护支出,同时还必须是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
由此可见,防暑降温用品属于劳动保护支出的范围,并且只要是合理的就准予税前扣除,没有限额规定,这显然对企业是最为有利的。
另外,企业发放职工防暑降温费或发放防暑降温品,还涉及到代扣代缴“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问题。“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个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所得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的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放的补贴、津贴可以免缴个人所得税。也就是说企业按照规定标准发放的防暑降温费和防暑降温用品属于免税范畴,但超过规定标准发放的防暑降温费和防暑降温用品则要按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哪个好?
企业实际发生的防暑降温支出,从税务规划的角度看发物比发钱好,只要是合理的就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但超过规定标准发放的部分还需要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