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理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如何理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我之所以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与学,因为,我主要想聊聊课堂教学。这涉及上千万教师和上亿的学生的日常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不能不察。
首先我想问两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搞教育?人为什么要办学校?
我们可以设想,在人类初期,所以为了部落的生存,要传递必需的技能和知识,让部落生存下去。那时候,能带领大家搞到吃的就是首领。发展到后来,知识和技能丰富了,有一些人专门从事总结和传承工作,就是最初的教育者。
在农业社会,有师傅和私塾就够了,因为,知识和技能在师傅的头脑中,教给谁,谁就能获得一生的较好的生活,所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由此而来。国家的文化越来越丰厚,分工越来越细,光传授知识已经不行了,必学教给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人生的方法,即获取和发现知识的方法论,探索事物内在规律,即道。这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便全面了。
到了近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一是生存不再是难事,二是你不教你的技能,别人可以教。三是今天的技术明天可能就被抛弃了,四是工具的大量发明和改进,技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由此,教育的所有环境和属性都在变化,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没有跟上这些变化,那么他就越发的陷入工作的困难之中。
变化之一:有向老师学习转向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老师再也不是终生为父的老师,他只是代表国家履行一个公民的职责,即按照国家安排,组织学生做好学习活动。这样说让老师总感觉心寒,但是,每当想到这里,我都得出这个结论。事实上,教师的责任更重了,原来是别人求你教,你主动,有人情在。现在,你是履职,教好书是教育法的要求,而且,必须要让学生学好。这就是很多老师经常苦恼的地方。昔日的心里满足感不见了。
变化之二:学校不但为学生提供文化课程的学习,满足升学的需求,还必学满足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如:艺术课、技术课、体育课、心里课、人生规划指导课、学校能开设的选修课等。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提供在参与学校自主管理的舞台。这就更要求,提升本学科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改善学习方式,提升课内效率。
变化之三:。。
回到本文宗旨,我们已经明确了,现代学校首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解决的根本是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习的内容必学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实践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教师的工作效果必需通过学生的变化来体现。所以,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一直以来,知识崇拜、方法崇拜、成绩崇拜不断地在影响我们的教学,以这个理论指导、以那个专家说的、某个领导指示来作为教学的指导,而绝没听说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改进什么。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定位一定要正确。
今天听了一个案例,一个人在印度的贫民窟中,组织一些学生成为一个小组,提出学习问题,给一台能上网的电脑,由学生自由解决。老师只是在一旁鼓励他们实践,结果学习活动发生了,学习效果出现了。神奇吗?不神奇。因为,它符合了学习的本质特点。学习内容包括事实、概念、原则、技能的学习,有这些在学生头脑中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从而形成方法论和世界观。而这一过程的任何解析,都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老师讲的再好也是一个切入角度、一种认知途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好差就在于教师带领学生走的路径是否相对最短。事实上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认知视角,每一个概念群都是复杂的,我们每个角度不过是盲人模象的一个盲人的感受,只有学生有效地交流和相互刺激才能调动他们的综合想象能力构造一个无矛盾的模型,完成这一复杂的认知过程。当然,解决矛盾就是学习动力的根本来源。学生为什么玩游戏上瘾(当然也包括成人)?只因游戏的每一关都既有挑战又有成功的可能,成功中及时积极的评价,当然核心是自由自在、无高利害评价。
那么有了这些讨论,我们该解决教师的在新型课堂中的干什么的问题了。应该是下面几件事:
1.依据学习任务,设置任务链,让学生既能有挑战又能有努力够得着。
2.为学生提供学习小组,最好是自由组合,一定时间强行拆开重组,3.提供学习工具和学习路径。
4.维护学习环境,鼓励积极学习,解决不学习的,确保学习秩序。
5.在一个学习阶段内,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课下及时指导。
6.阶段评估,调整学习进程。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都要发展。学习又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当你组织的学习活动,能够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人的成长和认知规律时。
谈一点感想,我们总是讲要吸引学生,我看不如讲我们要符合学生,然后才有吸引学生。
第二篇: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取舍之间彰显有效教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下午好!很荣幸也很高兴今天能够在这里发言,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取舍之间彰显有效教学”。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寒假期间,看了一些教育学方面的书,其中一本就是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主编的《有效教学》。这本书行文语言就像是在对话,而且有大量教学现实中的故事,吸引着我一直读下去。它自成一体的编辑体系,帮助我建立了对教学理论问题立体的认识,深化了我对教育教学知识的理解——书真是常读常新的。不同的书,从不同的角度观照同样的问题,参照着读往往能使以前的认识更全面、深刻。所以,我读书总喜欢几本书一起读,读到同一章节的内容,我常常对照着看。《有效教学》分为三个单元: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我个人以为这三个问题是教师在备课与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中可以转化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一节课上学会取舍。
以前,我虽然在多本教育学或教材教法的教材上读到过关于“教学”的定义,也一度用心地背过教材对“教学”的定义。但是没有理解的机械记忆,总是不长久的。通过这本书的阅读,通过编者详细的论述,我才真正了解了“教学”一词真正的内涵。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必须指向“学”,必须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否则,便是一言堂,便不是“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时间很短暂,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学会取舍是最明智的做法,“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
记得去年听一位名师的课,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初登讲台时,取其丰,舍其不能有;教有经验时,取其实,舍其不当有;驾轻就熟时,取其精,舍其不必有。
听后很有感触
取其丰,舍其不能有
备课时,有大量的关于文本的材料,那些有悖于文本、背离文章价值取向的信息称为“伪信息”,面对这些“伪信息”,我们应加以“消除”;而对于那些有助于学习的真信息,我们则要有意识地进行捕捉与利用,力求使学生收到“言意兼得”之效。如此,选取该有的,舍弃不能有的内容!定可使课堂尽显扎实与灵动之美。
取其实,舍其不当有
语文的“本”在哪里?一时难以定论。但就一篇具体的课文而言,抓住了其核心价值,也就意味着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语文教师要对语文教材作“二度开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教学内容的价值。当然,每一篇课文,经我们仔细解读后,都会发现它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许多内容都是有学习价值的。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必须结合课标的学段目标、教材的编者意图、学生的现有水平等因素进行取舍,选取出那些更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选取根本,舍弃不当有的。
取其精,舍其不必有
除了文本内容,我们常常会在课堂上补充一些拓展性的资料,希望超越文本。而当拓展内容在课堂上出现时,它自然也就成为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其中也必然涉及到一些取舍之道。其一,拓展应该基于文本。课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拓展必须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其二,拓展又要超越文本。拓展固然要重视“量”的扩张,但更应该重视“质”的提升,注重选取材料的精简度,舍弃繁多不必有的内容。
如果能把握课堂上的“不能有,不当有,不必有”三个方面。这样的课堂也该是有效课堂吧。
希望我这点鄙薄的见解能够指引我更好的进行有效教学,以理论指导实践,转变观念,力争自己有更大的提高!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新课程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体会
新课程新课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的个人体会
贵州省望谟县打易中学杨 锦
【摘要】:“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理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与“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和情操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教”与“学”、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培养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这就是所谓的“师者,所以传导授业解惑也”。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现今,在新体制教育改革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情感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主导,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变以教师讲为主为以学生学为主,变以学生听为主为学生说和做为主,变学生个体封闭学习为互动交流开放学习为主。同时,还要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基础,探讨教师的教法,教师要做到熟悉教材知识体系,研究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再把知识、目标转化成基础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使学生按照学习方案学习,人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起点,人人都基于解决属于自己的学习问题,人人在分享他人问题和成果的同时生发新的智慧,人人都能获得比较充分情感体验和不断增长的自信,从而更加喜欢课堂,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为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针对“教师主导作用”含义理解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会不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同。究竟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著名教育家 叶圣陶 先生作了精辟的论述:“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可见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引导启迪,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课堂决不应该 成为 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成为师生思想交流和知识交流的场所。教学过程更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效果的裁决者转化为合作探究的激励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具体来说:
第一,引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探求事物的真谛,把握知识的本质规律,寻求
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领会归纳式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要依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编写导学案,安排教学过程,随时根据课堂里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境设问,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合作探究。
第三,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必须及时地督促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的落实以及学习进程的推进,确保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和课堂高效。
第四,激励者的作用。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学生对学习目标完成的情况及时进行鼓励,特别要关注学困生,激励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以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只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
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通过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生成问题,在相互交流中解决问题,在自我反思中拓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第一,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强烈的学习欲望。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第四,学生要加强复习,重视知识的巩固和迁移,不断反思、升华、拓展问题。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捕捉学生心理,教学教到学生心上,使学生从“老师要我学”转变为“老师我要学”,并真正认识到“为何学”、“如何学”,“学何用”;二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会,钻得深,效益高;三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四要在环节上狠抓预习、笔记、互动、作业、复习、考试、总结等的落实。
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处理好教师的“教”(主导)与学生的“学”(主体)关系,必须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前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目的。越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越高,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才能有效的表现出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处理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都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如在教学“生态系统”一节中,利用教材设计一系列的环节,如课前引导学生准备小生态瓶,判断其是否为生态系统?充满童话色彩的角色表演等等。若为学生看书或教师讲解都是较平淡的,不能激发学生思维,还可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讨论。如:大人上班创造劳动价值,那么他们是生产者,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同时,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一些经典实验,逐个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设置对照实验(光合作用叶片的曝光和遮光)和探究单一变量(鼠妇生活环境只有光照不同)等等。
教师通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古人早已强调:“善教者,善导。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思维方法与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常会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反映到他们提出的问题中和作业的错误中。这些也暴露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我们应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分析问题的所在,设法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并鼓励提出问题的学生和保护出现错误的学生。对于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疑难,不要把现成的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应通过多种启发形式,如诱导、开导、指点引导等,让学 生自己去寻根问源,解决疑难。例如,我带学生野外观察苔藓植物,组织学生讨论。我提出了几个问题:①根据苔藓的分布情况,你能推断出它的生活习性吗?②苔藓如果不是如此的形态结构,是否具有这样的生活习性?③这样的形态结构,如果不是这样的生活习性其能否生存?④为什么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找不到苔藓物?这些问题能够使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自己查找答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导”教师还要引领学生联系实践,联系生活这是最重要的,因为,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实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的衣、食、住、行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教”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材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创造条件。如在教学细胞膜功能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买回的蔬菜、水果洗涤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学习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时让学生思考“家庭米酒的酿制原理及过程”,开展制作酸奶、泡菜及制作葡萄酒活动;讲解呼吸作用时联系“粮食保存和蔬果保鲜的条件及原理”以及“锄禾日当午”的目的是什么?学习“蒸腾作用”,讨论为什么要植树造林;学习“嫁接”指导学生嫁接月季、葡萄。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时候,其兴奋和喜悦的程度是无可比拟的,这将大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探索、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利用生物园进行种植活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动力,这些 活动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最后在“教”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冲破传统的束缚和思维定势,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产生奇思妙想,同时教师在课堂
上或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点看事物,进行创新思考,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提出新的实验方案,如“验证蚯蚓刚毛的固定作用”时,有学生就设计出很独特的思路:将蚯蚓放在纸板上,将纸板翻转过来蚯蚓不会掉下,这就证明蚯蚓的刚毛有固定作用。如此,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就会在探索中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
总之,生物学的学法指导很多,是一个从教育观念到具体操作运转综合很强的教改实验。要求教师在这场改革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主导作用,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与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不学到会学,进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能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主体作用。
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也就是所谓的“先学后教,边教边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是现今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措施,也是当今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第四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五篇:作业是检测教师教与学生学习效果的中介
作业是检测教师教与学生学习效果的中介,是师生交流的工具,是教师常规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加强质量管理,规范对学生作业的管理,根据有关课改精神以及相关管理条例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作业布置
1、每学期教研组内教师应该开展作业专题研究活动,对教材上的作业进行具体研究,确定学期内的作业范围、作业要求等基本内容。
2、教师在布置作业前一般
作业是检测教师教与学生学习效果的中介,是师生交流的工具,是教师常规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加强质量管理,规范对学生作业的管理,根据有关课改精神以及相关管理条例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作业布置
1、每学期教研组内教师应该开展作业专题研究活动,对教材上的作业进行具体研究,确定学期内的作业范围、作业要求等基本内容。
2、教师在布置作业前一般先将作业做一遍,将作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作业布置应根据学生的学情,为学生精心选择作业,作业要保证基础性和时效性,杜绝机械重复的作业。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和学习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为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创设不同的作业空间。
3、作业的形式应该多样化,要根据学科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探索作业的形式,可将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课外实践作业等,学生可采用书面、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完成。
4、学生的课堂作业一定要适量适度,一般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十分钟左右的作业时间,尽量保证课堂作业在课内时间完成。其中数学作业应该一天一练,语文作业一课一练,大作文每学期6—8篇。
5、语数等学科教师要协调好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一二年级不 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6、严禁教师将书写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二、作业书写
7、一二年级学生用铅笔书写作业,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用钢笔、圆珠笔等书写作业。
8、教师应该根据作业的特点规定相应的书写格式,作业书写应 该强调格式规范,书写整洁,作业本干净卫生。学生作业做错需重写的,可在错题前面打“#”。作业应该书写题号,每一个大题之间留下一定的距离。
9、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书写:正确:整洁:日期(供教师批改评价).10、班级每学期举办一次优秀作业展示,发挥学生之间作业的传帮带作用。
三、作业批改
11、提倡学生作业面批制,通过面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改。教师对学困生的作业进行当面批改,当面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更正,加强教师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及时指导。
12、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一般采用“等级、分数与激励性语言”相结合的形式,在“正确”和“整洁”方面评价分别优、良、一般三个等级或者用分数来评价,也可采用“五星”等形式。教师在等级、分数评价等基础上,应该用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引导学生,特别是习作(作文、日记等)、美术等一些创作性的作业,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来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作业评价对学生的指导与激励作用。
13、教师应该及时批改作业,批改时一律用红笔,对正确的作业采用打“√”等形式,对于学生作业中特别精彩的地方,可采用其他符号或者语言进行提示鼓励。同时教师对具有创造性、独特性的作业应该以鼓励和引导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14、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一般在错误的地方用
“”或者“?”等形式指出来,一般不采用“×”来指出错误的地方,对于书写明显书写错误的地方,教师应该在学生错误的地方将正确的答案书写表示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15、对于学生作业中错误的地方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及时订正,学生在改错前标注“订正”二字,然后按照作业的基本要求书写,教师及时对学生订正的作业进行批改。
16、对习作的批改要有眉批、尾批,对习作中优美语句用“”标出,批改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在批改中既有对学生习作格式、语言等方面的评价,也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鼓励性评价。
17、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作业,教师应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既要对学生的作业做出再评价,同时应该对学生的评价做出再评价。学生的作文一学期相互批改不超过两次。
18、作业应该及时批改,作文一般在一周内批改完成外,其他作业一般在当天批改。
19、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应该做好相关记录,特别是对有独创性和有普遍性错误的地方做好记录,作为讲解和辅导的依据。
四、附则
20、本作业主要指学生的课堂作业以及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本制度自公布之日开始执行,相关事宜由教务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