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阶段
性总结
实验小学:郭小云
在学校开展的学生主体性学习中,研究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这种手段和方式在学习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以便获得各时期社会所需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主体性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去观察、思考、分析,从中揭示某些规律,并再用以指导实践生活,体验研究的价值,逐步形成主动地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统计”后,让学生去调查某文具商店笔的销售情况,出示下列研究性材料,亲自去发解一家文具商店每一种笔一个月的销售数量,并用表格式做好记录,将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笔的销售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整理好的数据,并指出哪种笔销售得最多?哪种笔销售得最少?相差多少?假如你是这家文具店的经理,你将怎样进货?请设计一份下个月笔的进货清单。通过社会性的研究性实践活动,学生能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收集能力、分析能力,能深刻体验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加强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
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过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例如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设计
(一)猜一猜;
(二)提供素材,从0——9中任意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再用计算器检验哪些数能被3整除,并记录下来。
(三)展示交流;
(四)小组合作学习
(五)汇报交流
(六)学生举例
(七)归纳小结。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让学生自由组数、检验,自然地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第二篇: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阶段总结...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阶段总结教学案例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让学生有合作交流、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只一而无二,“一”指的是学生,而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一是课堂上教师都是“一言堂”,牵着学生走,削夺了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索的权力,让他们机械地获取知识,容易使他们产生依赖的思想;二是教和学的方法由教师设定。教学是“满堂灌”或“问答式”,课堂中只让部分学生发表“高见”,多数学生是“视而不见”等。而主体性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彻底转变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自行获取知识,不知不觉就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实验又近一年,回顾进行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探索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能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促进全体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例如:教学“9加几”的实际问题时,先通过合作动手摆小花,第一行摆了蓝花9朵,第二行摆的黄花是5朵,再组织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黄花里有几个?红花有几个?红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几倍?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中得出计算方法。
2、重视学生个性
在主体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例如:教学“5、4、3、2加几”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红花5朵,蓝花4朵,黄花3朵,白花2朵。让学生说出它们个是几朵?再分别加9,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3、培养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离不开实践操作。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让学生操作实践。在教学中用实物、教具、学具让学生通过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学生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思。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
4、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1)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在主体性教学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多问个为什么,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有自主探索的空间,能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想求出什么?如:在教学乘法的有关应用题时,有道题是这样的,有一跑道男孩跑了3圈,女孩跑了2圈,跑道的长是400米,在这让学生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女孩比男孩少跑了多少米?
生:男孩比女孩多跑了多少米?
生:一共跑了多少米?等问题。
通过提问题的形式,激励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适当的自主探索学习的平台。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独立探索或小组合作寻求方法。例如: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以合作研讨的形式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发现问题,培养起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现出主体地位。
实验只进行了二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我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有许多不足,相信在今后的不断努力和学习中会克服。
“提出问题、合作探索、相互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方式课题研究已两年有余,但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我们都还很肤浅,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探索。
《垂直与平行》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1、在课的开始阶段,请学生直接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现在我想可以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
2、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互相”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后悔了,因为孩子们刚刚才对“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马上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被我问得一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同感。作为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用口头解释,只会事倍功半。其实,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再斟酌。陆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说了两条平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3、时间把握不够好。严格地说,后面还有一个环节没有完成,虽然不影响整节课的完整性,但起码后面的那个环节没有出现对自己来说是一个遗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思。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0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
此外,近阶段本人教学收获是:在上常态课时,有时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时要关注这些,选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步。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概括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它是我国长期以来数学教学的主流模式。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尤其是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教学效率比较高。缺陷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当今比较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概括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脱胎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生成或遇到的新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没有给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时空;“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只是建立单一的数学模型,没有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和策略优化的数学思想;“模拟练习,运用问题”,没有考虑运用数学模型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强调的是单一的数学模型认识。
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环境,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时空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教学被激活和拓展的源泉活水,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给学生“探索”和“交流”提供了可能。探索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深层次的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内心都有揭开数学问题的强烈欲望,解决数学问题是学生的一种数学精神追求。“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索”给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理想”提供了时空。
交流是人的心理渴望。自主解决了数学问题的学生,必然想把自己的办法展示给别人,这是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能力被别人欣赏,才华被别人认可的心理需求,总有一种展示个人价值心理需要。没有解决问题的学生经过冥思苦想,渴望知道别人是解决的。“交流”给学生搭建了经验分享的平台。
“问题——探索——交流”概念界定:
“问题”一是指教师创设数学情境,呈现数学现象,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二是指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或遇到的新问题。
“探索”指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交流”指学生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之后,数学问题结果的交流,数学思想方法的交流,数学思维过程的交流。
需要指出,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本身也是探索的结果;探索过程中又会发现或产生新的问题,并伴随有交流活动;交流活动中伴随有探索活动,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严格地说,“问题—探索—交流”不仅仅是一种程序模式,因此,课题名称表述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更为确切。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法,又称“问题解决法”,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法有利于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创造的态度和探究的思维定势;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
2.生成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维特罗克提出的“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认为,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建构信息的意义;当人对学习的事物产生某种意义时,总是与他先前的经验相结合。
3.尝试教学理论。邱学华教授提出的尝试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冲破“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先练后讲”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研究假设。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环境,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显著提高。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实施策略。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逐步形成“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课堂操作实践经验。1.提出数学问题。
课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创设童话故事、生活事例等问题情境,呈现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呈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有规律的数学现象„„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数学问题。课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遇到新问题或生成新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筛选、取舍,引导学生研究解决。课末,教师根据教学活动提出新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留给学生课外去思考。追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施的主要策略。
(1)提出的数学问题,尽可能是现实的具体的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时遇到新的问题,有时联想的其它数学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数学问题,树立“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观念。
(3)把“还有别的想法吗?”作为课堂教学的常用语,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激励学生不断地思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2.探索数学问题。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实践。课内、课间、课外学生都可以和老师探讨,和同学合作研究。也可以请教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与家长共同研究。实施的主要策略。
(1)给予学生探索方法的指导。提出数学问题后,大部分学生习惯听老师或学生讲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自己去探索解决。教师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探索方法和探索途径等方面的必要指导,或者给学生指出探索的方向,帮助学生探索成功。
(2)给足探索的时间。学生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有时占用的时间相对较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讨论,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
(3)树立探索的风气。对课内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学生,教师在评价中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课外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加大表扬和鼓励的力度,以利于学生形成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风气,养成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3.交流数学问题。
课堂交流活动,形式可以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在全班交流。要逐步强化并实现补充式发言和总结式发言,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比较和筛选,优化数学思想方法,达成基本共识,形成数学问题结论。
实施的主要策略。
交流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是评论者,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学会仔细倾听,学会思考分析,学会有效讨论,学会恰当评价,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合作,尤其要学会借鉴别人的学习经验。通过教师的点评,使个体经验为群体所分享,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智慧的碰撞。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追问或引导学生追问,不仅让学生讲清“是什么”、“怎么做?”,而且要讲清“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做?”,逐渐培养学生准确、精练、清晰表达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五、研究的初步效果。
(一)“问题、探索、交流”数学教学活动方式,已经被课题组教师认可为数学教学思想,其大原则,可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要解决的具体的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索解决,通过交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达到并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联想到的问题,要把问题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通过交流活动实现问题的解决。
具体地说,“问题、探索、交流”数学教学活动方式,教学目标不是单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是把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去实现多元的教学目标:从解决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出探索的数学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的价值——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面对具体问题,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相互启发,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到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优化的思想;在哪种方法更适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反思中,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
(二)课题的研究实践活动,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明显提高。
1.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主要表现为:
第一,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比较深入,不再停留表面的浅层次上。例如,探索“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以往的学生只满足于“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结论,而现在的学生却要问“为什么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并能进行分析,做出解释;学习“比较下面两个分数和 的大小”时,学生提出了“与”谁大谁小的问题,并进行了推理和验证;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提出了“四边形、五边形、n 边形”内角和问题,并探索出了n 边形内角和公式。
第二,学生能够提出今后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例如,分析“相遇问题”的“甲乙二人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时,学生提出了“甲乙二人不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二人相背而行”、“甲乙二人同向而行”的等问题;研究“小数除以整数”时,学生提出了“小数除以小数”怎么办的问题;教学“=-”时,学生提出了“如果不是而是,„„”怎样计算的问题。
第三,学生能够大胆猜想,自然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无需老师再问“还有别的想法吗?”例如,学习“加减法的关系”时,学生自然提出了“乘除法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学生由“4÷7=”,自然想到并提出了“4÷7÷9能否分数表示”?;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发现了“被除数除以除数,商可能小于被除数”的问题。
2.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表现为:
第一,学生能够自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有的学生从鸡、兔的角度或鸡兔两个角度去探索,有的学生从鸡或兔“脚”的只数去研究;教学“36+29”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7种计算方法;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探索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不相同的数,结果比原分数大或小”的情况,从反面验证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学生在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大胆猜想,仔细验证,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探索“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了“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进行了验证;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学生产生了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欲望,进行了大胆猜想,并初步进行了验证;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猜想到了分数和除法可能有类似的性质,并在课外验证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3.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表现为:
第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自然地把联想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同伴交流。
第二,绝大多数学生乐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介绍给同学,能够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表达清楚。
第三,大部分学生再交流数学问题时,能够自然地表达清楚“知其然和知所以其然”。
第四,多数学生能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够从同学的发言中得到启发,产生联想,并能够得体地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质疑和补充。
总之,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学生由原来只关注老师出的这道题会不会做,而很少想其它,转变为由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联想到其它问题怎么解决。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学1知1会1,而是学1想知2想知3„„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主动探索数学问题、主动交流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六、思考与讨论。1.教学活动方式要“兼容”。
课堂教学是师生充满智慧的创造性活动,没有统一的教学活动方式,更没有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根据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已有基础的了解,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的价值取向。课堂采用教学活动方式,要三思而行,必须以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根基,不能想当然!教学活动方式毕竟是一种“形式”,最终要为“内容”服务。
“问题——探索”教学活动方式的实质是让学生独立自主获取数学知识,“讲授——模仿”教学活动方式的实质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对理解和掌握纯数学知识而言,后者教学效率更高。“学生自主获取”和“教师灌输教会”同样重要,我们反对用“问题——探索”教学活动方式代替“讲授——模仿”教学活动方式,因为我们没有衡量两种教学活动方式优劣的标准,也没有办法证明孰优孰劣,况且评价学生的数学水平是以理解和掌握纯数学知识为主。
证明教学活动方式先进与否,首先需要制定学生学业水平的评判标准,而这个标准不是谁都能制定。
2.课题研究要实事求是。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不断地进行反思,才可能形成独到的教育认识和独特的教育经验。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课堂实践,对多种课堂教学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经验。不能以几十节或上百节成功的课例就主观地下结论。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方式课题研究已两年有余,但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我们都还很肤浅,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探索。
3.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载体。
一项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以课题为载体,聚集一批优秀教师,建立一个学术团体,集中众人的智慧,以课题思想为指导,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学术团体成员共享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经验,同时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经验辐射给周围的教师。课题研究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认识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课题研究是为教师自己而研究,而不是为别人而研究。课题研究的成果,不是研究报告,而是教师教育教学认识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质量”。
4.教学方案更多的是“心案”。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方式,教师备课主要思考怎么呈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思考学生如何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思考学生如何表达交流数学问题。课堂状态是一种动态生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在老师预料之中,有的在老师预料之外。因为学生不是按照老师预先设计好方法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去学习,所以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确定的。备课只能是教学构想,构想“问题”、“探索”、“交流”的种种可能性,更多的是“心案”。这“心案”是无法用传统“教案”表现出来的。教师备课思考的“多”,写出来的“少”。教师的“心案”比较复杂,不易文字表述,也没有必要文字表述——写成“教案”。
5.“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方式受教学评价的制约。
考试是重要的教学评价方式,有教学就必须有考试,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现行的数学考试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即教什么,考什么,要取得好成绩,“讲授——模仿”是最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活动方式侧重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解决未知领域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当前的数学考试还不可能考察学生的这种能力。
第三篇:构建主体性数学解题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构建主体性数学解题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摘要]: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解题课堂教学。笔者遵循教学原理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特点探索以构建主体性教学解题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采用小组合体的学习形式,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造精神。使每个学生获得发展,达到数学课堂素质教育的目的。[关键字]:数学解题课堂教学 主体性 教学模式 初中生普遍认为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有的学生更是害怕数学、厌弃数学出现这种现象,问题并不都指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上,同学们在解题方面,大多只是停留在思维的最底层面,仿照例题的模式,这种只能够解决掉一般的习题,但是遇到一些综合类、延拓类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对概念更深层次的应运就一无所知,导致学习的不良情绪就会产生。从解体教学来看,教者往往是“就题论题”,学者常常“见题发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知识的领悟是通过实践探索中培养出来的。人们往往误以为实践就要大量做题,搞起了“题海战术”,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把此类现象与各类考试联系在一起。这样教师两地难处,“题海战术”在所难免。大量的做题可能会取得高分,长期的训练只能停留在“题型-匹配”这样在基本知识原理上和解题方法上的理解存在欠缺。联系到目前的素质教育,也正需要从教学方面深入探索,改造课堂教学。
一、解题活动在教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因为教学知识的发展基本形式是不断地提升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数学自身的体系。同时也需要参与其中,积极思考与活动,它是一种积极主动性思维活动,以活动为介质去理解,掌握知识,不断地对内容再组织,从而有所领悟、成熟和提高。(一)、解题教学设计
1、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起着导演的作用,起作用示范、启发、引导、组织、调控、评价等作用。
2、明确教学内容,课堂上展示的问题,打破学生己有的认知平衡,引发认知冲突,同时激发学生自觉性,启发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探索问题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问巡视,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集中问题解决结果,并助其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对于未彻底解决问题有待继续发展,加以思考。(二)、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备课前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情况大致了解,初步确定思维起点方面。
2、展示问题后给一段时间陈述疑点的解决;问题研究的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激发学生智力参与。教师也应平等身份参加,并及时发现做出评判。
3、归纳小结,这是解题教学中起画龙点睛作用,使知识系统化,特别是解题策略的发现。使学生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中发展完善。
二、构建主体性数学解题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在具体实施中突出以下教育思想:(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数学的教学过程首先看作是学生“学习过程”,即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也是知识和技能“内化”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就需要主体的自主行为。只有积极地智力参与就能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去换学生的“学”,引导积极主动参与,在教学全过程中由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1)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使两者统一起来。教师讲清参与道理,使学生具有参与意识,参与意识强的学生往往学习目标越明确。(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式过程 老师不应简单地给出题目结果,应促使学生动手、动脑。教师创设好问题的环境,激发参与热情,让他们独立获得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3)参与学习方法的选择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的学习,探求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选择,直接决定着学习效果,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方法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由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二)、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作用(1)增强了信息流量
即从单项反馈变成了多向反馈,把发言权会从1/60提高到1/4(安全班60人计,四人一组);小组合作过程中同学们之间可以得到相互启发,可能比师生交流更有效,因为同学之间交流中氛围融洽,容易启发接受。还可以拓展思维,能够达到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2)培养互助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不仅知识得到了拓展,更有利于学生在团体学习生活中的责任感,能够懂得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不仅在学习方面有所提高,还锻炼了学生的生存意识。从素质教育方面看不防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模式。
三、创设学习环境,建立教学常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获得经验,思想观念在每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点无庸质疑。而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表现为创设环境,指点方法,适时评价,组织交流。
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学习的目的就是创造,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创造,创造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高问题和进行适当的思维方法训练。
(1)培养独立思考:创造需要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人难于创造,课堂教学在思考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而我们可针对学生的特点,对问题采取有备的讨论,然后交流比单纯地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
(2)鼓励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教学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有很大不同,这也正是我们教师获取教学经验的机会。对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分类,诱导。
解题是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深化,而且也是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因此解题教学是掌握基础知识,技能技巧,提高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必要途径。通过构建主体性数学解题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论唯物主义世界观,刻苦钻研的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协作精神,是目前素质教育的体现,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第四篇: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阶段总结...
浅谈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阶段总结教学案例
陈义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让学生有合作交流、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只一而无二,“一”指的是学生,而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一是课堂上教师都是“一言堂”,牵着学生走,削夺了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索的权力,让他们机械地获取知识,容易使他们产生依赖的思想;二是教和学的方法由教师设定。教学是“满堂灌”或“问答式”,课堂中只让部分学生发表“高见”,多数学生是“视而不见”等。而主体性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彻底转变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自行获取知识,不知不觉就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实验又近一年,回顾进行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探索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能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促进全体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例如:教学“9加几”的实际问题时,先通过合作动手摆小花,第一行摆了蓝花9朵,第二行摆的黄花是5朵,再组织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黄花里有几个?红花有几个?红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几倍?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中得出计算方法。
2、重视学生个性
在主体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例如:教学“5、4、3、2加几”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红花5朵,蓝花4朵,黄花3朵,白花2朵。让学生说出它们个是几朵?再分别加9,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1)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在主体性教学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多问个为什么,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有自主探索的空间,能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想求出什么?如:在教学乘法的有关应用题时,有道题是这样的,有一跑道男孩跑了3圈,女孩跑了2圈,跑道的长是400米,在这让学生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女孩比男孩少跑了多少米?
生:男孩比女孩多跑了多少米?
生:一共跑了多少米?等问题。
通过提问题的形式,激励学生思维的灵活性。(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适当的自主探索学习的平台。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独立探索或小组合作寻求方法。例如: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以合作研讨的形式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发现问题,培养起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现出主体地位。实验只进行了二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我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有许多不足,相信在今后的不断努力和学习中会克服。“提出问题、合作探索、相互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方式课题研究已两年有余,但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我们都还很肤浅,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探索。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法,又称“问题解决法”,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法有利于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创造的态度和探究的思维定势;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
2.生成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维特罗克提出的“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认为,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建构信息的意义;当人对学习的事物产生某种意义时,总是与他先前的经验相结合。
3.尝试教学理论。邱学华教授提出的尝试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冲破“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先练后讲”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研究假设。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环境,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显著提高。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实施策略。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逐步形成“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课堂操作实践经验。
1.提出数学问题。
课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创设童话故事、生活事例等问题情境,呈现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呈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有规律的数学现象……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数学问题。课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遇到新问题或生成新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筛选、取舍,引导学生研究解决。课末,教师根据教学活动提出新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留给学生课外去思考。追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施的主要策略。(1)提出的数学问题,尽可能是现实的具体的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时遇到新的问题,有时联想的其它数学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数学问题,树立“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观念。
(3)把“还有别的想法吗?”作为课堂教学的常用语,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激励学生不断地思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2.探索数学问题。
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实践。课内、课间、课外学生都可以和老师探讨,和同学合作研究。也可以请教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与家长共同研究。实施的主要策略。
(1)给予学生探索方法的指导。提出数学问题后,大部分学生习惯听老师或学生讲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自己去探索解决。教师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探索方法和探索途径等方面的必要指导,或者给学生指出探索的方向,帮助学生探索成功。
(2)给足探索的时间。学生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有时占用的时间相对较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讨论,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3)树立探索的风气。对课内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学生,教师在评价中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课外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加大表扬和鼓励的力度,以利于学生形成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风气,养成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3.交流数学问题。
课堂交流活动,形式可以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在全班交流。要逐步强化并实现补充式发言和总结式发言,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比较和筛选,优化数学思想方法,达成基本共识,形成数学问题结论。
实施的主要策略。
交流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是评论者,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学会仔细倾听,学会思考分析,学会有效讨论,学会恰当评价,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合作,尤其要学会借鉴别人的学习经验。通过教师的点评,使个体经验为群体所分享,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智慧的碰撞。
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追问或引导学生追问,不仅让学生讲清“是什么”、“怎么做?”,而且要讲清“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做?”,逐渐培养学生准确、精练、清晰表达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五、研究的初步效果。
(一)“问题、探索、交流”数学教学活动方式,已经被课题组教师认可为数学教学思想,其大原则,可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要解决的具体的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索解决,通过交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达到并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联想到的问题,要把问题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通过交流活动实现问题的解决。
具体地说,“问题、探索、交流”数学教学活动方式,教学目标不是单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是把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去实现多元的教学目标:从解决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出探索的数学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的价值——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面对具体问题,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相互启发,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到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优化的思想;在哪种方法更适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反思中,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
(二)课题的研究实践活动,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明显提高。
1.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主要表现为: 第一,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比较深入,不再停留表面的浅层次上。例如,探索“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以往的学生只满足于“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结论,而现在的学生却要问“为什么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并能进行分析,做出解释;学习“比较下面两个分数和 的大小”时,学生提出了“与”谁大谁小的问题,并进行了推理和验证;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提出了“四边形、五边形、n 边形”内角和问题,并探索出了n 边形内角和公式。
第二,学生能够提出今后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例如,分析“相遇问题”的“甲乙二人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时,学生提出了“甲乙二人不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二人相背而行”、“甲乙二人同向而行”的等问题;研究“小数除以整数”时,学生提出了“小数除以小数”怎么办的问题;教学“=-”时,学生提出了“如果不是而是,……”怎样计算的问题。第三,学生能够大胆猜想,自然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无需老师再问“还有别的想法吗?”例如,学习“加减法的关系”时,学生自然提出了“乘除法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学生由“4÷7=”,自然想到并提出了“4÷7÷9能否分数表示”?;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发现了“被除数除以除数,商可能小于被除数”的问题。
2.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表现为: 第一,学生能够自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有的学生从鸡、兔的角度或鸡兔两个角度去探索,有的学生从鸡或兔“脚”的只数去研究;教学“36+29”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7种计算方法;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探索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不相同的数,结果比原分数大或小”的情况,从反面验证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学生在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大胆猜想,仔细验证,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探索“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了“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进行了验证;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学生产生了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欲望,进行了大胆猜想,并初步进行了验证;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猜想到了分数和除法可能有类似的性质,并在课外验证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3.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表现为: 第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自然地把联想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同伴交流。
第二,绝大多数学生乐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介绍给同学,能够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表达清楚。
第三,大部分学生再交流数学问题时,能够自然地表达清楚“知其然和知所以其然”。
第四,多数学生能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够从同学的发言中得到启发,产生联想,并能够得体地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质疑和补充。
总之,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学生由原来只关注老师出的这道题会不会做,而很少想其它,转变为由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联想到其它问题怎么解决。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学1知1会1,而是学1想知2想知3……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主动探索数学问题、主动交流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六、思考与讨论。
1.教学活动方式要“兼容”。
课堂教学是师生充满智慧的创造性活动,没有统一的教学活动方式,更没有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根据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已有基础的了解,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的价值取向。课堂采用教学活动方式,要三思而行,必须以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根基,不能想当然!教学活动方式毕竟是一种“形式”,最终要为“内容”服务。
2.课题研究要实事求是。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不断地进行反思,才可能形成独到的教育认识和独特的教育经验。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课堂实践,对多种课堂教学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经验。不能以几十节或上百节成功的课例就主观地下结论。
3.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载体。
一项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以课题为载体,聚集一批优秀教师,建立一个学术团体,集中众人的智慧,以课题思想为指导,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学术团体成员共享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经验,同时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经验辐射给周围的教师。课题研究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认识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课题研究是为教师自己而研究,而不是为别人而研究。课题研究的成果,不是研究报告,而是教师教育教学认识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质量”。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研究[定稿]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研究》课题 中期研究报告(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王粉琴陈科花)我们从200 9年8月开始对本课题进行前期准备200 9年11月正式备案以来,我们按照课题研究目标、方法、步骤,认真制订阶段实施计划,狠抓课堂教学,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结构方式和方法策略。力求从理论把握上,材料积累上有所发展,有些提高,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现该课题的研究已进入中期,现总结如下:
一、该课题的概况及具体事实规划
(一)课题研究目标
1、在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明确“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做到“六个尊重”(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又过错的学生;⑤尊重又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六个不”(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四个赞赏”(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3、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4、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生源的条件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品位和知名度。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领会新课改精神。
(二)主要理论依据(1)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在教学特定的实践中,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课堂学习的学生能动有效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同样地合乎这种规律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遵循这种认识论的前提下,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使自己行为合乎教学的客观规律即用联系的整体的发展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把握教学过程和教学的各个方面。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迁移各要素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现代课堂教学理论是实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论依据。生理、心理学理论:好动、好奇、好想是学生的天性,这是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最能满足他们这一基本心理、生理需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调节情感,这正是我们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得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得从个性养成开始,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活动,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逐步发展个性,进而得到全面发展。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和元认知理论。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学习,教师的辩证指导,在教学程序以及操作上必须重视信息的沟通和调控。把反馈矫正列为课堂环节之一,并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既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也实现信息的立体交互沟通。元认知理论反映了认知基本层面的面貌,这对于课堂中诸因素的运用,尤其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 .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实践操作法、观察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展开研究,通过收集了解国内外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课堂中发挥主体性策略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手段和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调整思路,并请专家指导,不断完善实验观念和方案。2 .研究步骤和时间 ①准备阶段(200 9年9 月----200 9年12 月)选择课题,组建课题组、设计方案、课题组成员培训、请专家指导、调查分析教学现状和国内外相关内容的成果与发展动态、设计有关表格。实验阶段(200 9年2 月----20 11年3月)开展各种研讨活动,收集积累实验资料,修改论证课题并不断完善 结题论证(20 11年4月----20 12年06月)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心得、完成实验报告 课题成果形式:实验方案、调查报告、经验总结、课堂实录、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课题研究组织:课题负责人为王粉琴、陈科花,组员为陈行军,孟波、杨金花、吴萍、陈红、陈淑锋。
二、课题有关研究活动
(一)提高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初中数学怎么教?是采
用形式化范式还是再创造范式,是“还数学本质”还是“还数学本来面目”,或是在初中有限时间内,教“演绎”还是教“试验”,要两种范式的得而兼之还是取其长补其短,这是长期以来争论的观点。数学教育活动中应充分重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而后者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正如波利亚所倡导的那样,要“把处于发现过程中的数学照原样提供出来”,关于这一点,费赖登塔尔强调指出:“要组织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第一原则”。“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在此宗旨的指导下,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二)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方案的实施首先,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了课题实施的目的要求,并请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等专家作理论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相关课题的最终成果与发展动态,组织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要求在日常教学中严格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在教学中我们注意资料的收集、积累,平时定期不定期地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摘记、随笔剪报。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得失,并对研究方案作适当微调。另外王粉琴、陈科花、陈淑峰、吴萍、陈红等老师围绕课题开设了校级公开课,陈行军开设了市级公开课,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孟波、杨金花两位老师被评为溧阳市第六批学科带头人,卢国娣、陈行军、王粉琴两位老师被评为溧阳市第六批教学能手,吴萍老师被评为溧阳市第六批教坛新秀和常州市第三批教坛新秀,陈科花老师被评为溧阳市第七批教学能手。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制作了一些课件,撰写了一些教案,并指导和修正教学实践,我们除了课题组的老师进行课题研究外,在利用课题组的成员带动其他老师一起进行研究,使教学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研究,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并在学练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