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小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浅谈中小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优化课外阅读指导功能初探
小学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门。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为学校科研、课外阅读服务的机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全面实施,小学图书馆更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值得研究、探讨。现结合我校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小学图书馆在优化课外阅读指导方面的功能。
一、小学图书馆是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基地。
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名人志士,都与图书馆有着不解之缘,当他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后,总忘不了图书馆对他们的帮助。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和文献信息的中心,在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是学生在课本以外获得知识、营养、提高能力的基地。发达国家历来重视学生利用图书馆进行运用知识的培养。图书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
我校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征文活动、普及科技知识教育活动、讲故事、写心理、演讲,和各年级作文比赛等,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查找书刊、资料,从而让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为学生自学成才、成长成为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在当前素质教育中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指导他们终生利用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造就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构筑使他们成长的外部环境,小学图书馆正是这种广谱人才的最佳场所。•小学图书馆是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好老师”、好基地。
二、利用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有助于普及学生科学知识。
利用图书馆,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开发了学生智慧的潜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干,为学生将来成为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打下良好基础。
(一)社科知识,科普知识的教育。
要引导学生在学好课程的前提下,博览群书,开阔视野。社科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促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普知识教育,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这对于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二)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图书馆通过良好的阅读气氛,高尚的读书风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讨论,可提高青少年对文艺的鉴赏能力,这也是智力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图书馆知识和文献知识教育。
教会学生利用各种文献,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教给学生独立地选择图书和借阅图书的方法,教给学生应用工具的能力,图书馆可向少年儿童介绍各种百科全书、手册的使用方法,使学生从小就学会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有助于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和重点,提高教学质量。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加强阅读的指导,•经常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并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老师要重视把课外阅读指导与各科教学有机紧密结合,把课外阅读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使学生加深对教材(课文,章,节)内容的理解,教学上的难点、重点迎刃而解,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学生在学习《捞铁牛》一文时,教师就引导学生阅读《怀丙和尚的故事》,查阅有关水的浮力等资料,探索还有其他办法可以捞上铁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询资料,解除了学习上的迷惑,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语文课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非常同情,老师就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以及一些评价,学生对他们原来陌生的社会有更学的认识了。再如,学生学习《赤壁之战》时,有关东南风和火攻的关系,在战役中的作用,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质疑对论,并提供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学生课外阅读开展热烈讨论,最后教者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在数学这一门学科中,老师可恰当地把握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指导阅读数学课外读本,比一比谁解难题快。还可结合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讲数学故事等,激发学生学数学兴趣,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之间的关系。在体育学科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趣味体育游戏,这样就丰富了校园健身活动内容。上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容易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了深刻印象。使学生做到心领神会,这样教学上的重点、难点也就得以解决。
四、利用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有助于转变学生思想,提高学生政治思想觉悟。
高尔基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从精神成为坚强,忠诚和理智的人”,小学图书馆对学生人生观的塑造,品格的熔铸,情操的熏陶,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利用图书馆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除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外,它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向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形象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情操,使学生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树立远大理想,做四有新人。它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例:学校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系列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思想系列教育:三月份动员学生看《雷锋日记》、《雷锋的故事》;四月份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事迹的书,如《花与剑》等;五月份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先进劳模的书,如《铁人王进喜》;六月份组织学生阅读《做新中国小主人》、《雏鹰在行动》等书;八月份引导学生读共和国元帅、将军的一些故事;九月份向学生推荐一些敬重老人的书;十月份组织学生学习《祖国在前进》一类书。期初,组织阅读树立远大理想的书报;期末,引导学生学习《勤奋学习》的故事。这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利用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
图书馆是以书育人,对学生进行多方位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教育园地。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注重建设规范化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可注重开展读书活动和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的各项素质逐渐形成和不断提高。
例对低年级段的学生,要求每个字都要轻声、慢慢地读出来,经过一段时间,要求学生看完一个故事,要把书中的内容概括出来,说给老师或同学听,并经常举办讲故事活动;对中、高年级学生,要求边读,边思考,摘录优美词、句、段,做读书笔记,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会初步学会看书、读书,渐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水平。其次,学校教导处可配合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每学期组织“朗诵赛”、“故事演讲赛”、“读书写心得会”、“读书笔记展览”、“来读书版报评比”等,使学生产生深厚的阅读兴趣,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小学图书馆优化课外阅读指导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素质教育的综合体(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综合基地)。学校只有充分利用图书馆,全面发挥课外阅读指导的功能,才能全面提高。
制作:周尊艳
第二篇:图书馆读者服务
图书馆读者服务读后感
图书馆既是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中心,又是文化信息的服务中心,馆员应充分认识“服务”一词的内在含义。在读者服务工作中能够做到“五心服务”,即对读者热心服务,耐心服务细心服务,精心服务,和专心服务;以及“双不方针”,即要有“百问不厌的”服务精神,还要有“百问不倒”的服务素质。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宗旨和核心。要做到这些,馆员必须提高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优质服务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读者的尊重只停留在微笑服务上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落实到从“书本位”向“人本位”的转移,网络信息时代可谓日新月异,瞬间万变,面对浩瀚无垠的信息世界,图书馆服务如果还停留在“借还”上,那么图书馆最终将被这个时代所遗弃,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一切以读者的需求为准则,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满足读者对图书信息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是人文关怀服务理念的集中体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首先要看它为读者服务工作的水平。大学生读者是我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学生读者每天进出图书馆的最多,最需要得到图书馆的帮助,学生在图书馆这特定的环境中,具有接受教育的学生和接受服务的读者双重身份,他的学生身份体现在享用图书馆的教育和引导方面,他的读者身份体现在享用图书馆提供的文献和服务,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偏重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图书馆应强调“以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馆员要把“服务育人”的理念自觉运用到服务之中,通过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去感化读者,用良好的服务态度,规范的行为语言,优雅的仪表去感染读者,让读者心里有愉悦的感觉和健康的精神风貌,让读者感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温情,图书馆人给予的那份尊重于关怀,体会人与信息之间直接交流的自由空间和服务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人文环境,使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受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优质服务,感受馆员的真诚。图书馆员应热爱学生,注重自身模范言行的感召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自觉地从“读者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为读者服务”,达到服务育人之目的使图书馆成为独具人文关怀的高文化品味的殿堂,成为读者心目中真正的“馆员、乐园、学园、美园”。
徐娟
2012年4月1日。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思考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思考
黄绍琳
[摘 要]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情报中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和实现学校总体目标的重要机构,21 世纪的图书馆正向着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信息社会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结合图书馆工作实践,就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如何改进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及对策。[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读者;人文精神;个性化服务
世纪的图书馆正向着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信息社会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变被动型服务为主动型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工作一重要难题,因此,如何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不断探寻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
读者服务较差的现状就是图书馆及工作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的体现。有些高校把图书馆当成藏书楼,注重文献珍藏而不注重文献的利用,很多珍贵的文献不提供或提供限制性服务。高校图书馆馆员大多持有“开好门”、“管好书”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观念。服务态度差,工作不积极,不认真,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需求,导致大量读者流失。
(二)文献资源利用率不高
文献资源分散,利用率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许多高校图书馆藏书种类不多,复本量少,因此,文献分布较分散;二是有些高校分开后,图书馆资源没有很好地整合,文献资源分布不合理,给读者查阅带来许多不便;三是图书馆藏书知识老化,内容过时,采购图书缺乏合理的选择;四是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差,图书馆咨询服务跟不上;五是图书馆对本馆的宣传力度不够,许多读者不知道图书馆的资源,导致大量资源闲置。
(三)个性化服务不到位
读者的信息需求量多元化、综合化。随着网络的发展,图书馆的中介作用日益削弱,读者不满足图书馆提供简单的书刊传递工作,而是需要图书馆员在众多的条件下,为其进行综合性、专业性的检索,需要馆员为其提供经过检索、挖掘、整理的专业信息,许多高校图书馆还停留在“借借还还”的服务方式,针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还没有真正开展。
(四)读者与馆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读者与馆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影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其主要表现在:首先读者与馆员缺少有效的沟通,馆员与读者之间冲突时常发生;其次高校图书馆在文献建设中,没有和读者进行有效地沟通,读者的需求不能被及时地反馈到图书馆采编部,造成读者需求资源短缺,很多图书资源得不到利用。
二、对改进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几点想法
(一)加强读者教育及阅读指导工作
读者教育及阅读指导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提高读者文献利用能力,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做好图书馆宣传及新生入学工作,使读者了解图书馆和熟悉 图书馆的资源,馆藏位置,检索技术,检索方法和图书馆规章制度,使读者尽快认识图书馆,进而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第二,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举办各种读者培训讲座,使读者掌握信息技术,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第三,强化阅读指导,其内容和形式应多种多样,又相互联系。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工作的基石,信息社会,大学生仅仅从课堂上、教材里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到信息量大的图书馆获取知识。因此,图书馆首先应利用自身有利条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广泛的导读工作,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如举办讲座,开展书评活动等。随时根据学生读者的阅读倾向对他们进行阅读指导,帮助学生迅速锁定阅读目标,最大限度地缩短文献与读者阅读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提高馆员自身素质及服务质量
阮冈纳赞说过“不管图书馆坐落在什么地方,开馆时间和设备怎样,也不管图书馆的方法怎样,一个图书馆的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图书馆工作者”,馆员素质直接影响读者服务质量和水平,只有不断提高馆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这就要求馆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三)创建专业化队伍,加强个性化服务
作为满足用户需求的主体,尤其是作为信息的导航者和提供者,专业化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的发展表明,学科馆员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宠,我国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创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先河。在具体实施中,图书馆派专人与某一个系或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互相沟通,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起信息联络、资源组织,传递导航的作用。对于高校读者而言,读者的知识结构和层次的复杂及多样性,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根据读者的知识需求差异,提供定时定量服务,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要求去选择组配,从而保证一对一地为读者提供特定的知识需求,真正实现读者要求什么,图书馆提供什么的主动服务模式。在网络信息环境下,采用个性化定制服务也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满足读者需求的有效途径。而对信息繁多,复杂及搜索引擎欠缺等情况,读者在获取知识中往往费时费力,甚至束手无策,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定制所需信息,同时也可节约查阅资料的时间,从而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知识的集成及创建中。
(四)发挥博客功效,加强与读者互动
高校图书馆有了博客这一平台以后,作为图书馆学术界各项活动和事件的亲历者都可以提供比传统新闻媒体更好的,更接近真实的,基于自身体验和观察的第一手资料,使得图书馆学界各种信息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传递和交流,而图书馆业内发生的各种事情也能在网上得到迅速传播。图书馆一方面可以通过服务博客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图书馆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创建参考咨询博客,信息导航博客和读者意见博客等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与互动。
(五)完善管理制度,创造人性化环境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工作中,我们要注意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图书期刊的有序流通,当然这些制度应以方便读者,提高图书期刊利用率为出发点,以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为目的,在不影响他人的条件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按规定最新期刊一律不准外借,但如果有教师备课急用,也可在星期天借走,星期一归还,在执行过程中,既讲原则性,又讲一定的灵活性,只有这种严而不乱,宽而不乱,有序流通的管理制度,才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双重作用。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校图书馆还应该不断地改善环境,高校图书馆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读书效率;与此同时营造细致入微的人性化图书馆环境,还可以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象,这些对象包括建巢形式,内部布局,家具摆设和标识,装饰等诸多方面。现如今很多高校图书馆建设新馆舍,应用现代化的建筑理念,处处体现方便读者的思想,例如:采用大开间,广采光,设多功能区,为读者提供典雅舒适的阅览环境。就服务环境而言,图书馆员的言谈举止、态度行为等因素都会对师生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图书馆员工工作态度热情,服务耐心周到,言谈举止亲切,师生们就会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也无形中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和读者的满意度。
(六)构建人文精神的服务理念
人文精神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的同时,还具有“依靠人、满足人、发展人”的内涵。由于图书馆服务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所以图书馆人文精神不仅是当代图书馆自身和谐化和人性化服务的核心,也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其人文精神的内涵也不单指人文文化和规范,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图书馆内在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确立。对于当代高校图书馆人来说,重视人文精神发扬和实践极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坚定自己的敬业信念,提高自己在人性化服务中的创新能力,高校图书馆人必须懂得自己从事的工作不单单是传承文明,美化心灵,启发民智,更是亲身向社会提供均等服务的机会,是参与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高校图书馆人应具备的敬业精神并不都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工作实践慢慢培养,因此,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做好各类型信息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的工作,还应发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如果只一味注重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而忽略了图书馆人的人文关怀,可能无法让读者感到满意,也不能促进高等教育理念的实现。
(七)科学馆藏文献结构比例,实现资源共享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对外服务的物质基础,馆藏文献资源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为读者服务的质量。任何一个部门,信息中心都不可能在有限的人力、馆舍、经费的情况下,把所有的信息采集齐全,加工整理并迅速传递,如何建设一个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图书馆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这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各种馆藏文献信息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全面均衡地提供文献信息,构建一个合理的文献信息体系,要求我们进行详尽而科学地调查研究,弄清楚各方面的文献信息的要求。然后,根据读者多少,专业设置的多少,文献需求的不同特点等,制定出一个经费分配标准,拿出一个相对科学而完善的方案和采购计划,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读者提供全面、均衡、和谐的文献信息服务。同时应加强各大学图书馆的联合采购,建立相应联合采购服务机构,尽量避免重复,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文献的最大效应。参考文献:
[1] 黄茜.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新思维[J].图书与情报,2002(3)[2] 马战胜.对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3(2)[3] 王萍.为休闲图书读者导读的五点技巧[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4)
第四篇:图书馆读者工作
图书馆读者工作概论:填空: 1.图书馆业务工作体系:一般可以分为藏书工作体系和读者工作体系两个方面。
2.藏书工作体系:包括:文献收集、整理和收藏、保管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3.藏书工作和读者工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彼此促进、相辅相成。4.读者工作的内容:①组织研究藏书 ②组织研究读者 ③组织研究服务
5.读者工作的服务体系:“文献传递、参考咨询、信息服务”三位一体。
6.借阅方式:按照个人读者、集体读者、单位读者、临时读者。7.按阅读效果的基本要求,读者的阅读目的可以分为哪四种类型:
①学习型②研究型③应用型④享受型
8.图书馆读者类型的划分:按照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正式读者、临时读者和潜在读者。9.图书馆重点读者类型:包括:研究型读者和自学型读者。10.读者登记的办法:集中登记、自由登记。11.读者成分特征:
①职业②文化③年龄④性别⑤民族⑥特殊生理
12.外借服务十分突出的 特点;“自由安排,独立使用,13.外借服务方式;①毕架外借②开架外借③半开架外借 14.阅览室的类型和功能:普通阅览室,专门阅览室,和参考研究室。
名词解释: 1.什么是读者工作:是利 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及 其他条件,通过组织研究 藏书、读者和服务,帮助 读者利用馆藏文献并从 中获取知识、掌握信息,从而实现图书馆工作社 会价值的一种专业工作 活动。
2.充分服务的原则概念: 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 者对图书馆的一切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为社会 服务的职能作用。3.区分服务的原则概念:就是有针对性的满足 各类型读者的不同需要。其实质在于讲究读者工 作的服务艺术,注重服务 质量,着眼服务效果,把 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作 为读者工作的基本目标。4.阅读兴趣:广义:指读 者对整个阅读活动的喜 爱程度;狭义:读者对某些学科文献信息,或某种体裁作品内容的选择倾向。
5.读者的概念:①广义:凡是具有阅读能力并从事阅读活动的社会成员均可称之为读者。②狭义:具有阅读能力并从事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活动的社会成员均可称之为读者。
6.如何确定重点读者:①要考虑图书馆的主要性质、任务与馆藏文献信息的重点。②要考虑读者是担负生产科研任务的、系统自学的、还是一般阅读的。③经常利用图书馆的,还是偶尔利用图书馆的。④是能经常反映阅读需要和阅读效果的、还是不常同图书馆保持联系的。
7.阅览服务的定义:是图书馆利用一定的空间设施,组织读者到馆阅读馆藏文献的服务方法。8.阅览服务方式:(1)闭架阅览(2)开架阅览(3)半开架阅览(4)三结合阅览。
9.视听服务的定义:指的是图书馆通过搜集,整理,存贮,利用视听型文献和相关技术条件为读者提供文献流通服务的方法。10.试听服务的类型:馆内视听服务、外借流通服务、自由交换服务
11.复制服务定义:是以文献复制为手段,为读者提供和传递使用文献的一种新的技术型的服务方法。
12.复制服务的技术方法:(1)缩微复制法(2)静电复印法(3)电脑拷贝法
13、图书馆宣传推广工作的作用:(1)配合党政中心工作;(2)揭示宣传馆藏文献;(3)吸引读者用户;(4)提高读者用户水平14.宣传推广工作的内容:①图书馆基本情况的宣传推广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推广③科普知识的宣传推广④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宣传推广⑤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宣传推广⑥读者利用图书馆成果的宣传推广。
15.宣传推广的方式:口头,书面,直观宣传方式。16.用户教育:是图书馆等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为提高用户利用图书馆等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资源的能力而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17.用户教育的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论述题:
1、读者工作的地位和作用:(1)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读者工作是联系读者和图书馆的桥梁:
(3)读者工作是检验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标尺:
2、开架借阅方式的优缺点:开
架借阅:指的是图书馆允许读者进入书库并直接、自由地挑选书刊的借阅体制。缺点:丢书、破损、乱架。
第五篇:图书馆要加强对盲人读者的服务工作
图书馆要加强对盲人读者的服务工作
汤洁
(贵州省图书馆典藏部 贵州贵阳 550001)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解决盲人的教育和阅读问题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了图书馆如何为盲人读者提供有效服务的措施,即:确立现代服务理念,提供符合盲人需要的个性化服务;充分利用日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盲人提供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盲人活动;加强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全社会为盲人提供服务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图书馆;盲人读者;服务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约有900万视力残疾者,占世界4500万盲人总数的1/5。以这个数据而言,中国的盲人数超过了诸如丹麦、芬兰、挪威等的国家人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服务;还必须向种种原因不能利用其正常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这又一次宣示了盲人应与明视人一样享有使用图书馆获取知识的权利和地位。本文拟从图书馆如何为盲人读者提供有效服务方面做以探讨。
一、我国盲人及盲人图书馆现状分析
我国的盲人群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解放后到80年代初期进入劳动年龄的残疾人,他们一般在福利企业就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力弱的福利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效益下降,许多被迫停产关闭,盲人职工大量下岗。下岗后的盲人再就业极为困难,因此,这个群体的整体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平均发展水平,他们大多只能通过电台、电视台等获取信息,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对图书馆的意识和需求不强。另一类是年轻一代的盲人,他们在就业竞争、优胜劣汰的严酷法则面前,深感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对知识的需求与渴望远比前一类盲人来得更迫切。他们希望和明眼人一样获取最前沿的信息,在当今盲人买书难、看书难的矛盾中,他们寄希望于图书馆。但由于国内的盲人图书馆普遍规模小,设施落后,服务形式单一,令他们的期望值也在降低。
失明影响了盲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加之社会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残疾人的歧视,给盲人造成了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久而久之形成了怕给别人添麻烦、不愿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如果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了解盲人的心理特征,忽略了盲人读者希望与明眼人一样在设施完备的图书馆阅览室拥有自主权,就会因单方面的“热情”或者事无巨细的“代办”导致盲人读者流失。
近几年,各级政府对残疾人给予了很大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和社会逐步实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采取无障碍措施”,先后实施无障碍工程”、“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使盲人的生活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盲人在生活、求知上仍然困难重重,例如城市交通地段盲道成摆设,被自行车、商贩、汽车占据的现象比比皆是;交通主要路口无盲文标识;大多数城市没有无障碍公交车;大多数图书馆内部盲人设施比较落后,室内外无盲人通道,公共区域无盲文标识、语音提示及残疾人专用卫生间等。
二、加强图书馆为盲人服务的措施
1、确立现代服务理念
视障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告诉人们: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视障人群在个性的发展中,更容易形成孤僻、多疑、固执、偏激、缺乏自信等不良的个性特征,可能会由此产生更多的忧郁感和挫折感。虽然公共图书馆人文气息浓厚,人际交往平和,但大多数盲人仍不大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这就决定了为盲人服务的馆员不仅要热情,还须了解盲人的心理特征,既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又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他们交朋友,提供符合其需要的个性化服务。
2、充分利用日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
目前,因特网已非常普及,几乎每个较大的图书馆都有连接网络的设备,通过网络提供服务于身心障碍者,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视觉障碍者或肢体障碍者,不仅可使他们免除奔波之苦,而且弥补了各公共图书馆特殊资料馆藏数量之不足。建立全国盲人信息网,可以参照美国国会图书馆“盲人及生理残障者服务”中心的方式,联合所有的文化中心及公共图书馆,通过全国盲人信息网为各地的盲人朋友服务。目前,因特网上为盲人服务的中文网站屈指可数,其中中文信息与英文信息的数量相比,比例太过悬殊。因此,唯有加强盲人中文网站的建设,以增加中文信息的数量,才能更好地为盲人提供服务。在这方面,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
3、开展丰富多彩的盲人活动
图书馆要把盲人读者需要放在首位,建立主动服务、个性化服务及电话预约、免费咨询、送书上门、流动图书点等多元化服务体系。开办与盲人需求有密切联系的培训班,如就业培训、电脑网络知识培训等,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适合盲人读者的活动,如座谈会、读书会、音乐欣赏、专题讲座等。各地公共图书馆应该尽快增办盲人专用图书馆(室),创造条件开展多种盲人活动,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生活领域。
4、加强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
现在很多盲人并不知道当地有盲人图书馆,这是盲人图书馆宣传力度不够所致。欲吸引盲人读者走进图书馆,就要紧扣盲人的特点,广泛宣传本馆的概况及服务内容,让盲人读者了解图书馆。其次,要与有关机构协作,建立盲人读者档案,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最新文献信息,实行跟踪服务。图书馆要以自身的努力,吸引更多的盲人利用图书馆,以获得政府和更多社会人士的关爱和支持。通过补充盲人图书馆的经费,以增加盲人图书馆特殊资料馆藏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引进国外视觉障碍者图书馆的最新设备为盲人提供服务。
三、结语
图书馆是供人们学习、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对于盲人来说亦然。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关注盲人这部分弱势群体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有些公共图书馆的盲人阅览室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的服务来看,许多方面不容乐观。我们期待公共图书馆为了实现“平等”的服务理念,通过各种方法消除视障人士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随着技术和观念的不断进步,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意识将进一步加强,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视障人士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参考文献】
[1]佚名.谁来关注盲人的阅读需求[J].出版参考,2005(12)
[2]王玲.有关当前盲人图书馆发展的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36(3)[3]吴玲芳.现代图书馆员的角色.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3): 90~91 [4]王玉波.论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员角色的转变——从图书管理员到知识导航员.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1):148~150 [5]张映娣.公共图书馆与视觉障碍群体服务.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