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善用文本为学生的习作架桥梁
善用文本为学生的习作表达架桥梁
斜桥小学顾其峰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明确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将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内容说出来,写出来。说真话、写真事、吐真情,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恰当的表达方法,合理的行文结构。这些从哪里来?就从我们平日的教学文本中来。本文旨在从文本的词语入手体会重点词语的精妙,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地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词语;从句子的赏析,学习各种修辞手法,体会恰当的修辞在表达上的好处;从段落结构的分析,体会作者如何围绕段落的中心选择和安排材料;从整篇入手,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顺序,并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为学生在文本和写作表达架构起一座桥梁。
【关键词】应用 仿写 揣摩 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教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可是在作文教学上,我们老师一直感觉到困难重重,常感到力不从心。学生也是对作文也是抱怨不断:鲜活的生活摆在面前,可是不知道怎么去把它写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多年的教学我发现,为学生寻找素材,挖学生的生活是不困难的,但要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写成一段一段鲜活的文字,却是比较困难的。如何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顺溜的将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这些亲身经历的事表达出来,并表达完整、详细?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使用一篇篇由教育专家们精挑细选的、编入教本的佳作,从词语、句子、段落、篇章各方面入手,为学生的写作表达架构起一座桥梁。
一、词语—重理解、多应用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非
常关键的作用。在我们学习文本,和学生一起与文本对话的时候,都会挖掘出文本中运用精妙,对文本表达起关键作用的词。对于这类词,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细读,而且反复琢磨,去思考它在表达上的好处,有时还要求学生能掌握它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准确地使用这类词语。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同学们体会 了“绿”字与其他几个字融合在一起,不仅写出了春天的到来,更是显示出了春天到来以后长江两岸的颜色变化。这个“绿”字真可谓是精雕细琢。一次学校的种植园地收获了,我让大家写一篇作文。我把几篇优秀的习作拿出来和同学分享。其中有一个同学写大家到种植园地的那句话时这么写的:“我们像潮水般跑出教室,直奔农场而来。”当时大家就觉得句子中的跑字不太好。很多学生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把大家跑出教室比作潮水后,再用“跑”好像不合适。后来有学生提议改为“涌”,很多学生都表示赞同,于是,我趁热打铁,问道:“那这个‘涌’和‘跑’有哪些优势?学生马上热议开了,有的说“涌”字让他感到人多,也有潮水一样的气势;有的说“涌”字让他感到大家去农场的速度快;还有的说“涌”写出的是同学们兴奋的心情。这位学生也说这个字她也是改了好几次才想到的。不断地品评优美的妙词,学生也越来越懂得反复推敲,这样的片段后来越来越多。
在教学中,深入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帮助学生准确地使用。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有时碰到一词多义的现象,我还会为学生出示这个词语的不同解释,并要求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它。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把握更准确了,使用也更得当了。比如在教学《落花生》时,学到了一个常用词“成熟”,在小学阶段学到这个词的语境里,都是“果实或谷物成长到可收获的程度”这种意思。于是我又将这个词的第二种意思“比喻事物达到一个完全成长的阶段,达到接近完善的程度”,并稍微进行了点拨。在课后的造句训练中,学生写的内容就丰富多了:有的写“秋天到了,庄家成熟了”;有的写“在思考成熟后,我毅然举起了我的手”;有的写“我见时机成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深了,用起来也更灵活、更准确了。
二、句子—重欣赏、多仿写
句子是由一个一个词语构成的,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表情达意的单位。每一
篇被编入教本的文章都是众多的教育名家深思熟虑挑选出来的。而且在编写入教本时,有些句子又经过适当的修改,范文中的句子不仅用词优美,而且有些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非常形象生动。在学习文本中的这些句子时,我和学生一起读这些句子,一起体悟这些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也让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子。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6课《中》描写洪水的句子: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在教学这一连串的拟人句时,我首先让学生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单独找出来,一边读一边体会表达上的效果。学生体会到这样连续性拟人句不但把洪水的凶猛写得淋漓精致,而且也写出了当时情势的紧张。
有一次下了大雨,学生就在日记中写道:河里的越涨越高了,吞没了河边的杂草;它爬上河堤,在桑树的脚边跳舞;它涌上古老的小石桥,和我们嬉戏„„一连串的句子仿写,同样把河水满涨的情形写得具体了。
在句子的仿写中,孩子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掌握得更牢了,使用更娴熟了,文章也具体了。
三、段落—重结构、多揣摩
段是文章的一个意义单位,是一些表示同一意思的句子组合而成的。文章的段落充分展示了作者在同一中心下对材料的选择。材料选择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一篇文章的表达效果。在教学时,我通常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在材料选择上的特点,思考他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能否换一换。经过再三地阅读,使学生掌握他的安排方式,内在逻辑顺序。并让学生试着模仿作者这样写一段话,有效地安排自己搜索的素材。在不断地训练中,学生一点一点学会了如何运用手中的材料,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挑选最恰当的材料。
我们教材中经常看到的的段落结构都是主从结构,即围绕一个中心来安排材料。它有三种主要形式: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和分总结构。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段中,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用行船的速度快、拥挤的地方能挤过去、极窄的地方能穿过并能作急转弯三个材料来写具体。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对段落结构的分析。比如让他们找出中心句中的中心词,再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把这个中心词描述具体的,这样
一来学生就更好的把握了段落的组织结构。这对习作中写出景、物、人的特点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生写“天热”这一片段时,让学生抓住“热”这一中心词写一个段落时,有学生写到:今天天真热,火辣辣的太阳挂在空中,风婆婆好像跟我们捉迷藏似的,不见了踪影。树上的知了一个劲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人!”大黄狗在树荫下吐着大舌头。我躲在屋里不敢出门,头顶的电风扇不知疲倦的狂奔着,可汗水依然像泉水,从我身体里不断地涌出来。
围绕中心安排材料,在不断地训练中让学生渐渐掌握如何安排材料,这不仅帮助掌握了段的结构,也为整篇文章的选材提供了摹本。
四、篇章—重模仿、多创新
文章的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文章思路的外在形式的表现。文章的思路则是文章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的思路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以及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掌握文章的结构,对学生最终布局谋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掌握文章的文体特征和表达顺序。
在教学五年纪上册《我的长生果》一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作者行文的思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最初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
经过透析作者的文章思路之后,我也让学生写了《我的读书故事》。很多同学都模仿作者的思路写了下来:有的从幼儿时听妈妈讲故事写到幼儿园看漫画书,从一二年级的注音本写到现在的世界名著,每一个读书阶段还写上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而有一个同学更是有创造性地写下了《我与姐姐的书柜》,虽然也是按照年龄段写下来,但却更有创造性。她与书的故事只有一个词语“翻书”:小时候爱翻姐姐的书,那是胡乱的翻,只觉好玩;现在也翻姐姐的书,但那是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又如人教版六上第二单元的习作训练,要求学生写一篇《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如何让学生寻找素材,如何激发学生那种自豪的爱国激情,这却成了一个难题,还是同一册书上的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启发了我。《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是当时一个部落首领西雅图在美国人即将接管他们的土地时的演讲词,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对河水、空气、动物等自然界的事物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顺着这篇文章的思路,我启发学生谈到祖国,你都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出了精致宏伟的建筑,风景秀丽的名川大山,诗词歌赋的语言形式,还有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在众多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学着《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内容安排形式写下了,收到较好的效果。
研习文本,模仿文本让学生也体会到了简单作文,而效果却非常好。总之,文本不仅是一个阅读对象,更是一个习作的范本。就让我们就好好利用编入教本的文本,因为它们更规范,也更值得我们去推敲。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法》魏薇齐鲁书社2010年1月
2、《小学作文名师情趣课堂创设艺术》 张化万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4、《小学生满分作文思维导图》 牟怀松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1日第一版
第二篇:勤家访 架桥梁
勤家访 架桥梁
在日常的教学中让我深刻意识到,要想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必须走进学生的世界,去了解他们,关爱他们,那么家访工作就非常必要了。今年我家访的对象是六年级小学生,因为六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家长关注、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帮助。
本学期的几个周末,我走访了十几个学生的家。通过家访了解到了许多方面的信息,增进了和学生的感情,架起了和家长共育的桥梁。家访的目的是通过和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学生进步。家访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完成作业和特长情况,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情况,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委婉的劝导家长多关心学生的学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意见,有什么要求,请家长以电话或者到校向班主任及时反映。向家长了解对学校、老师有什么要求或者意见建议。家访的气氛是非常融洽,家长也乐意接受家访,并很热情客气地招待,孩子也在一边诚恳地听着,表示继续努力学习,使得各学科都能均衡发展。对刚刚开始寻找独立自我的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六年级是青春梦想刚开始的时候,这时候孩子的每一点滴都需要家长和老师们去呵护去关注。
家访工作帮我解决了许多无法在学校解决的难题,也些许摸索到做家访工作的一些经验。
一、家访工作要及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之撞击产生火花,燃成照亮他前进的火把。今年我们班其中有一个学生尤其令我头疼。他不遵守纪律,迟到、任性,特别爱耍脾气,作业是没有动过的。我虽然在他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成效甚微,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开始了家访工作。初次家访我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他的母亲父亲因出外不能经常回家,家里只有爷爷和奶奶,没人去关爱这个小朋友,他不能享受到一个正常家庭的温暖。从此以后我更加主动的关心他,加强了对他的工作。以后的次次家访使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发现他身上存在一般同学不具有的优点,能吃苦,生活自理能力强,重感情,孝敬奶奶。有一次家访,我同他谈心,肯定了他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他存在的不足,并给他提出了希望。当离开他家时,他奶奶讲了这样一句话:“你看老师对你多好!”这时,我看见他眼里含满了泪水。我猛然间感到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接近了很多。这次家访后,他更加愿意接受我对他的教育。因此,老师应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情需求,不失时机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情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地情感素质。
二、在家访工作中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积极向上。
有一位学生,性情孤僻,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很差。但他的智力水平并不差,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我带着疑惑进行了家访。原来他几乎把全部地课余时间都放到小动物身上,专门为猫准备了一整套生活用具,每天不厌其烦的为猫倒屎、洗澡。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多次和他谈心,并且鼓励他好好学习,树立信心。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工作以及家长的密切配合,终于使他有了转变,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因此,教师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多次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以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在教学中,我对家访工作一直非常重视,针对当前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增多的情况,我经常有目的地进行家访,对于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家访及时地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用我一颗火热的心温暖他们受伤的心灵,使他们能象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家访工作,并且善于做家访工作,架好这条使孩子健康成长的桥梁。
第三篇:中日交流中架桥梁
在中日交流中架桥梁
2013年10月9日《人民日报》第六版
图为刘甚秋在北京大学日本校友恳亲会上致辞。
刘甚秋,河北香河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系,先后就职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日本野村证券、日本光通信公司并担任事业部部长,后开始创业,现任日中经营者协会常务理事、北大天公国际投资株式会社社长,获得早稻田大学商学硕士和长江商学院EMBA学位。
生于60年代,长于80年代,扛住90年代的风险与挑战,活跃在新世纪的舞台——这是这个年代成功者的成长履历,这其中有一位旅日20余年的华侨,他倾半生心血,在为着这样一个“中国梦”而奋斗:中日之间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误解,多一分合作,少一分仇恨。金融到IT的“黄埔生”
“80年代是中日关系非常好的时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基于中国的日本研究热,国政系和日语系就是北大的热门专 业,”谈及专业选择,刘甚秋流露出北大学生典型的理想主义情怀,“50年代初,日本的GDP和中国相当,为何80年代就成了世界第二?这是我们学习日本的初衷。”
在日语系的学习之外,他也旁听很多经济学课程,有了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毕业时,恰逢北大经济系需要一名从事日本经济研究的教师,二者兼修的刘甚秋就被经济系要了过去。任教不到两年,早稻田大学提供给北大一个深造的奖学金名额,时任北大副校长的罗豪才挑中了他——就这样,刘甚秋远渡重洋开始了日本生活。
在日本,他遇到了自己的人生导师:时任野村证券副社长齐藤惇。硕士毕业,刘甚秋在齐藤的帮助下进入日本金融界的“黄埔军校”——野村国际金融部,主要从事中国企业的东京上市和日元债券的发放业务。正当事业草创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债券业和海外上市迅速遭遇“过山车”:在四面楚歌的压力下,齐藤建议他把眼光放到IT产业上来。就这样,他被推荐到日本IT巨头之一的光通信公司担任事业部部长,开始了人生新起点。
“我要感谢生命中的每一个师长,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他们成就了我的每一次重大决定。”刘甚秋谈到自己的曲折历程,心怀感激。中日群团的“领头人”
刘甚秋坦言,在创业过程中,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对自己的业务帮助很大。大使馆商务处会定期邀请国内各级政府赴日招 商洽谈,介绍他们相互认识。刘甚秋的两地人脉由此建立起来:在拿下三菱重工、日立和富士通等多家著名日企的软件开发项目后,刘甚秋与部分日企代表共同发起了“日中经营者协会”,致力于中日民间企业的沟通:一方面,他们申请日本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中国企业投资予以优惠条件;另一方面,他们也引导日企赴华,在内地投资办厂——日立在大陆的多家分公司就得益于此。此外,他们也邀请华联、超市发等中国零售企业赴日投资,还有内地各级政府对日本环保项目的考察和开发,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在这个过程中,增进中日之间的了解很重要。有很多老一辈华侨加入其中,向日本企业介绍中国、传播中国,力求消除误解。在福岛大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协会的中国企业代表就向日本政府捐款赈灾。
“当然,基于各方面原因,中日客户对对方投资环境的不信任也是常有的事情,这使得协会的工作开展很难。”刘甚秋说,“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信任的根源是对对方的不了解。我们需要大使馆和官方的斡旋,更需要深入地交流和互信。这就是在日本的中国经营者要努力的方向。” 放眼未来的“大园丁”
在光通信公司,刘甚秋利用日本领先的IT技术,从中国引进IT技术人才悉心培养——这个习惯也被他带到自己的公司“北大天公”。“把国内的IT人才吸引过来培养并不是人才流失,”刘甚秋笑着说,“他们成熟后很多会回国发展,现在国 内IT产业的领军人物大多是那个时代培养起来的,我就有很多得意弟子。”
业界之外,刘甚秋也重视中日之间年轻人的交流。“我们那个时代的青年没有交流机会,不能让我们的后代青年也失去交流机会。”他与北京大学李岩松副校长达成协定,每年自己出资支持从北大选派一批学生赴日本短期参观考察,真正近距离地感受日本。“我相信,他们会成为决定未来中日关系新的左右手。”刘甚秋坚定地说。
刘甚秋认为,中日关系近年来的紧张并不能代表民间关系紧张。日本企业界和民间对中国的认识和政府有很大差别,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希望了解中国。“中日之间合作也好、竞争也好,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对方,去正视差距。我想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冷静看待中日关系。这是园丁的工作,但我乐在其中。”
第四篇: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均川中心学校课外访万家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教育合力,强化服务意识,优化育人环境,维护教育良好形象,推进教育科学发展,根据县教育局《课外访万家活动实施方案》要求,从十月份开始,全镇各中小学、幼儿园扎实开展了家访活动。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
中心学校拟定出台了《全镇学校课外访万家活动实施方案》。各校根据学校实际,拟定了本校活动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职责。
10月8日下午,全镇学校教师集中在高小收看了全省“比教学,访万家”视频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校召开教职工大会,积极动员。利用例会等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领会省、县、镇中心学校文件精神,从密切家校联系、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教育形象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教师家访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家访工作作为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营造浓厚氛围,提高家访知晓率。全镇教育系统内部刊物《均川教育》、中心学校网站开辟专栏,及时报道各校活动。各校借助标语、宣传专栏、给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广大教职工、学生、家长宣传。截止目前,全镇学校共出3期专栏,悬挂横幅10余条,发放给学生家长一封信3800余张。
为切实抓紧抓好家访,学校把家访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统筹安排,同时抓好教师家访过程中的安全工作,为教师开展家访提供条件保障。
二、周密安排,积极行动
1、开展培训,严格要求。全镇各学校针对家访工作专门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和动员,培训内容主要是家访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效果和注意事项等,对教师的仪表、作风、态度、纪律等方面提出严格细致的要求。建立了《家访记录本》,做到人手一册。中心学校制定了教师家访“十不准”。
2、制定计划,认真备访。
制定详细的计划是活动成功的保证。全镇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访分析会,对家访对象及家访方式进行认真分析,针对不同对象确定家访时间和内容。
校长带头家访,并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家访对象、家访内容及角度。每名校长家访不少于10名学生,其他学校行政干部也进行了必要的家访,有选择地与教师一道进行了家访。
3、结合实际,形式多样
家访主要采取由两名以上教师同行登门走访的形式,对因特殊情况需要的,学校结合实际,采取了家长报告会、家长经验交流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家在外地的学生采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或书信的形式进行了家访。
中心学校、镇小、七条明德小学在组织教师带着真情,深入学生家庭开展家访同时,还打开学校大门,把家长请进学校。家长们深入课堂听课,实地了解教师教学和自己孩子课堂上的表现。到寝室、食堂察看孩子的生活情况。家长们就自己关心的话题(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孩子成长等)和学校、教师诚恳交流。中心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培训会,为家长们讲解家庭教育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家访过程中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
(1)提前预约。教师按照计划,对家访对象提前预约,合理安排时间。在家访中树立服务意识、主动意识和平等意识,做到了态度谦虚诚恳、介绍全面客观、记录详尽认真,主要介绍学生优点,鼓励学生。对贫困生、学困生等特殊学生家庭经常家访,及时排解学生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积极上进、健康成长。副校长易法权、毛幼娥,老教师文良俊,每次家访恐打扰家长的工作,先天晚上与家长预约,第二天在登门家访。每次家访都是按照假期制定的方案进行家访。
(2)做好记录。教师对每个家访对象做了详细记录,积极撰写家访手记,访后认真进行分析。对家访中发现的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梳理,为以后在日常工作中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3)反馈交流。家访结束后,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学校进行反馈,根据家访情况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有见地的建议,将家访结果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制定出促进学生发展的具体措施。同时,跟踪了解学生在家访后各方面的变化、反应,并及时给予相应教育。
4、以家访促家教,用耐心换诚心
每位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在家访时做到了“两不”和“三要”。即:家访不告状;不指责家长和学生。向家长宣传教育政策法规、上级对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对家长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宣传解释工作;有针对性的向家长讲解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督促家长、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取得的成绩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赢得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同时,征求家长对学校及教育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家长汇报其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各种表现,了解学生在家庭中表现状况,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想表现、个性特点等,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正确、科学的育人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校携手,共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经济状况、文化教养、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有目标、有针对性的了解、掌握、分析、总结了不同类型学生的情况——优秀生、特殊家庭学生(单亲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子女等)、行为偏差生(学困生、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心理或生理或智力有缺陷的学生等),通过家访总结反思,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总结优秀教育经验并推而光之,对于特殊家庭学生和行为偏差生,通过家访找到问题症结,有针对性的帮扶、辅导等助学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鼓励他们积极上进,健康成长。与家长一起分析原因,根据学生情况,积极向家长介绍相应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家访时,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交流家教的方法、学生的特长、发展优势、教师的期望,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及打算。这样,家访没有了抵触与推诿,避免了以往家长、学生一听老师要来家访就认为是来“告状”的心态。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家访成了相互交流、互通信息的最好一种形式。教师们用自己的耐心、诚心、爱心换来了家长对教师、学校的诚心。
5、重点家访“优秀生”和“问题生”。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好学生的家长综合素质一定不错,有一定的教育知识,有科学的教子经验,有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有温馨向上和书卷气的家庭氛围,通过家访,教师与家长一起梳理总结家教经验,在班级或学校进行家教经验交流,推广学习。相反,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通过教师家访,与家长一起了解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意见建议和方法措施,与家长和各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努力,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使孩子跟上前进的脚步,健康成长。
三、成效显著,体会深刻
家访教师发扬主人翁精神,以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各种困难,认真完成家访工作任务。学校15名教师参与家访,访问学生280多名,各学校家访率达到了在校学生的90%以上,有的学校做到了全部家访。因特殊情况没有走访的,也在开学后进行了家访。
1、通过家访,切实加强了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宣传了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上级对规范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倡导了树立正确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营造了全员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氛围,营造了尊重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身心健康都得到良好发展。通过这次暑期家访进一步推进了师德师风建设,强化了教师服务意识,提高了教师育人水平,树立了教育优良形象。
2、家访并不是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从“告状”到沟通,从关心到指导,从上门服务到自觉反思,家访具有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家校间理解和信任,完善教育艺术等多种效应。
①家长期待家访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电话一度成了老师和家长联系的重要工具,家访这一学校与家庭沟通的重要形式受到冷落,家长与老师面对面沟通较少,他们也希望与老师“真诚沟通,真情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探求孩子的教育方法。
②学生愿意家访
在未家访前,学生认为“家访就是告状”。因此,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一部分平时在学校表现不好的学生更怕老师家访。人是需要激励的,学生需要老师和家长真诚的赞美和赏识,此次家访,以介绍学生优点为主,家访后学生发现老师不仅没有“告状”,而且使家长发现了学生的优点,家长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再是过去非打即骂,而是与孩子聊天多了,沟通多了,更有信心了。
③老师需要家访
在家访中,参与家访的老师感到家长已意识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冒酷暑来家访,这是真正关心他的孩子,因而更支持、理解老师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家访老师了解了学生背后更多的东西。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这样老师就能“对症下药”,而不仅仅只是在孩子犯错时才找家长。因此,老师们认识到他们的工作需要家访。
四、问题反思,再接再厉
经过认真反思和调研,我们认为当前家访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个别家长不够配合,不愿意老师去家访。
2、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存在较大困难。原因是学生居住比较分散,远的几十公里,甚至更远,给老师的家访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3、家长的教育理念亟待更新。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以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对《规范》的实施表示担忧,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怀疑,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被广大家长接受,加上家长自身的工作压力较大,把孩子交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管教,忽视了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甚至溺爱、放纵,平时对孩子的物资需求有求必应,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少,因而带来的后果是部分孩子和家长的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4、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近年来,由于父母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呈上升趋势,这样家庭的学生常常会出现心理问题,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少,学习积极性不足,缺乏上进心,需要家长、老师和同学更多关爱,是摆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今后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努力,创造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宣传。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宣传上级对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讲解有关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督促家长或监护人教育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2、多渠道沟通家庭和学校。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家校恳谈会、家长报告会、家长经验交流会、登门走访、约请访谈、电话交谈、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或书信的形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家校沟通。
3、家访工作常抓不懈。认真总结家访活动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完善家访工作,建立家访工作长效机制,使家访由原来的问题访,逐渐转变为学生进步访,送家教知识、经验访。
第五篇:相助架桥梁 真心为民办实事
相助架桥梁 真心为民办实事
本网讯(彭春桃)胡国英自2007年担任共联村劳动保障员这个职务以来,她认真学习各项业务知识,深入基层了解村民的劳动需求,为村民和用工单位用心建立起一座桥梁,五年来,她为一名又一名的村民提供就业信息,为其推荐就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劳动纠纷。
劳动保障员,面对的是知识水平、家庭条件和个人综合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弱势群众,为他们服务,必须有十二万分的耐心、细心、诚心和恒心。入户走访是工作的第一步,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便对每家每户的家庭状况以及就业愿景掌握的一清二楚。五年来,她不知道走了多少路,走访了多少户,帮助了多少人,五年来,为了给失业人员创造就业机会,她跑市场、谈企业、发动亲朋好友开发信息,在网上寻找就业机会,凡是能用得上的办法,她都要努力去尝试。
给群众联系上了工作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她还要继续跟进,保持与用人单位和群众的联系,比如在工作中涉及到劳务纠纷她都要去协调。去年,她介绍一位村民去该村的某汽修厂工作,结果那位村民上了大半年班,而汽修厂一分钱工资都没发,她就不停的去汽修厂找老板,最终替村民要回了他应得的劳动报酬。五年来,像这样的事情,胡国英不知做了多少件了。
五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胡国英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她用一个村基层工作者踏踏实实的努力,实践着她“倾心相助架桥梁,真心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