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作教学要善“导”
习作教学要善“导”
[摘要]针对小学生怕作文的现象,教师在习作教学方面要善“导”,具体可从郑重其事的预习指导――明确目标、别具匠心的说话引导――拓宽思路、切合实际的评改辅导――体验快乐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47-02[作者简介]谢志梅(1972―),女,广东茂名人,大专,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望海岭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难题,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学生不爱写作文,甚至对其望而生畏。语文教师要想攻克这一难题,应在“导”字上下功夫,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不怕写作,还会让学生乐于动笔与表达。
一、郑重其事的预习指导――明确目标
小学生怕作文,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写什么、无话可写。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作文。一直以来,笔者都会提前布置学生对单元习作进行预习,让学生明确目标后,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空间去观察、体验、搜集整理,事先准备好写作素材。
(一)布置观察与体验
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写该单元语文实践活动的“调查中的‘小插曲’”,而习作前的“语文大课堂”的内容是让学生走上街头,调查生活中使用语言文字不正确、不规范的情况。因此,笔者提前两周将这两项内容合并在一起,让学生在上学路上、自己居住的小区或大街上进行调查,要求学生不仅要记录生活中人们不正确、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还要尝试着帮助他们纠正,并观察被访人的反应,记录下当时的感受。
(二)收集与整理
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以物品自我介绍的方法,用“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笔者在习作前两天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里找一个家用电器、文具、盆景、饰物或食品等,反复观察,并完成以下表格:物品外观组成作用功能使用方法工作情形
及注意事项有关的历史
或故事
食品材料组成外观样子烹饪方法吃法及
注意事项营养价值有关历史
或故事以上的习作预习指导,既有简单明了的要求指引,又有明确的记录要点,学生一目了然。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去观察、体验、收集与整理,既方便教师检查,又方便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习作前准备好他们的“下锅之米”,使学生在习作时言之有物。
二、别具匠心的说话引导――拓宽思路
小学生之所以对作文望而生畏,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有话不知怎么写,或者无条理地乱写,即言之无序。所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作文”,是习作指导课的关键。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习作指导课的教学方式必须适当灵活,要结合习作内容,设置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习作指导课上的激趣,应从新课导入开始。别具一格的新课导入,往往可以产生让学生眼前一亮、兴趣陡生的功效。
在以“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的习作指导课上,笔者提着一个胀鼓鼓的大袋子走进教室。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由自己和同学手上的物品转移到了讲台上。在学生的好奇、期待中,笔者拿出一个电蚊拍,边晃动边神气地说开了:“嗨,大家好!我叫电蚊拍。我的样子可爱吧,圆溜溜的眼睛,笑哈哈的大嘴巴,椭圆形的脸上还装饰着橙黑相间的塑料圈呢。我没手没脚,腰身就是连着脸蛋的一尺来长的手柄,看起来我倒像足了一个网球拍。可我脸上的三层网各有妙用,我的腰身上更暗藏机关„„”笔者以轻松愉快的语气介绍了电蚊拍的外观、组成、功能、用法及工作时的情形等,学生一下子跃跃欲试,都想把自己带来的物品向大家介绍一番。
(二)扶放结合,因势利导
“说作文”是习作指导课的关键环节,学生说得好就能写得好,所以一定要设法让学生想开口、敢开口甚至乐于开口。在这个环节中,光让学生有兴趣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说作文”,在教给他们方法的同时,扶放结合,因势利导,让学生能顺利地说完整:准备写什么,怎样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还以介绍物品的这次习作指导为例,笔者先让学生说准备介绍物品哪几个方面的情况,哪点要介绍得详细,哪点要简略介绍。这个环节可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说一遍,然后指名“说片段”,让学生把自己最有把握介绍好的物品的一个方面说给大家听,接下来可以让部分学生向大家完整地介绍自己的物品,然后师生加以点评补充,总结出介绍物品的方法后,再进入小组互说互评环节。
扶放结合,因势利导,既能满足语言表达稍好的学生展现的欲望,发挥榜样的力量,又能发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彼此受到启发,拓宽思路。
三、切合实际的评改辅导――体验快乐
(一)互评互改,增进交流
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批改都是亲力亲为,这种批改方式对部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因此,笔者参考一些教师的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拟定了以下作文批改的要求与依据:
要求:(1)按以下10条依据进行批改,每条10分,总分100分;(2)第一遍阅读作文,完成第1―5条的批改,每处扣分都要在旁边写清楚原因;(3)第二、三遍阅读要整体思考,完成6―10条的打分;(4)统计总分后签名,最后写下简单的评语和一两句对作者激励的话,进行总评。
依据:(1)格式是否正确:看是否按老师要求的格式写作,发现一处错误扣1分,扣满5分为止,必须在文中用“○”标出错误。(2)卷面是否整洁:发现一个涂改的地方扣1分,扣满5分为止,扣分的地方用“○”标出。(3)错别字及用词不当:发现一个错别字或用词不当扣1分,扣满5分为止,扣分的地方必须用“○”标出,并将正确的字、词写在同一行右边的空白处。(4)病句:用“”标出病句,并尽自己的能力在旁边空白处改好,发现一处病句扣1分,扣满5分为止。(5)标点符号错误:要正确使用句号、引号、叹号、问号、书名号,明显错误的地方一处扣1分,扣满5分为止,并用修改符号改正。(6)作文内容:写的是不是所要求的内容或话题。(7)作文语言:是否简练、流畅、优美,好词和优美的句子要用波浪线标出。(8)作文结构:主要内容是否具体,过渡是否自然,详略是否得当。(9)作文的表达方式:想象作文,要求想象大胆丰富;纪实作文,要求写得真实自然。(10)作文主题:作文有没有说明一个道理,或者反映一种现象,或者表达一种感情。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誊抄完作文后,在作文下面画上评分表格。习作评改课上,笔者让学生在理解批改依据的基础上批改同学作文。批改习作方式的改变,既能让全体学生在理解批改依据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又能让学生在批改习作的过程中增进交流。
(二)多元激励,体验快乐
学生批改习作后,笔者再次批改,既改学生的习作,又批“小老师”的批改,并做好批改记录,评选出优秀作者和优秀“小老师”若干名。笔者批改完之后,先把习作发给“小老师”,再由“小老师”交给作者。这样不管是学生还是“小老师”都能看到教师的批改意见。笔者还定期把学生的精彩周记、单元优秀作文以及单元测试卷中出现的好文章装订成册,作为“班级优秀作文选集”供全班学生阅读,还通过“校讯通”平台,将入选《班级优秀作文选集》的文章推荐给家长阅读,让其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
综上,习作教学要善“导”。切实灵活地“导”,能“导”出学生的盎然兴趣;匠心独运地“导”,能“导”出满堂的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赵雨香.习作指导课之我见[J].小学教学研究,2013(23).
第二篇:习作教学要源于生活
习作教学要源于生活
石首市高基庙小学:李超
【摘要】: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文章从作文来源于阅读、生活、观察三个方面论述了作文源自生活的道理,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做到有观察,有思考,有写作。
【关键词】:习作教学 阅读方法 关注生活 积累 动手 观察生活 回归生活
【正文】: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留意观察生活,让他们从生活中去发现,去体会,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放飞心灵,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爱上习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徜徉其中,快乐其中,获益其中。
在小学习作教学生活中,应把这一提倡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内在潜力。对此,我谈几点可能有益的尝试。
一、在阅读中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读书与习作的关系。阅读是习作的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
1、指导背诵,多动口。我们使用的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语言规范,生动优美,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背,熟读成诵,把那些规范的、生动优美的语言信息储存与儿童大脑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板报、班级图书角等阵地的作用,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2、勤练笔,多动手。当学生学完课文或阅读了课外书时以后,应辅导他们去摘抄,将阅读到的好词佳句、科学小知识、名人名言等内容抄在“读书卡”上,这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辅导学生摘抄时,可逐步引导他们进行规类摘抄,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互相吸取营养,调动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可以组织交流和展评。如:摘抄本传阅、心得体会互谈、评每日一读等形式。另外,还要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如“展评读书卡”“交流诗句集锦”“读书报知识竞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好词佳句,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逐渐地积流成河,学生习作不愁“材料”,下笔时就会文思敏捷。
二、素材是习作的关键习作是观察、思维以后的书面表达,它源于生活。要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翱游、到大自然去寻觅写作素材。
1、多观察生活,写真人真事。
生活是万花筒,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是写作极佳的素材。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如观察自己的同学,写写同学间的矛盾与关爱;注意校园里的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留心家庭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生习作。
2、留心生活 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 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了我们习作的素材问题——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习作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而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他们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习作教学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 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的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让他们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自己的写作源泉。
三、习作要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间,走进学生的生活,要求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习作,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 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情有可愿,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 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 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 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 欲望。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促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 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 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 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 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 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 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 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 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四,向生活回归,展真情实感。
“课标”要求,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 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正因为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是适应实际需 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不需要急于教他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而是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材料,把亲眼看到的;亲身体会到的;以及自己的思想真实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还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是自己思维的产物,是自己语言交际的成果。叶老曾经打个比方:“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奔腾不息。”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观察生活,获得实感,是作文的先决条件。作文如做人,也是生活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纯客观的,它体现着孩子们的情感和认识。情感和认识是生活体验的结果。生活的体验深,情感才强烈,认识才深刻。因此,作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从中获取素材,更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获得充沛的情感和深刻的认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有充实的内容,更会充溢着鲜活的灵性。总之,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总之,作文教学的“根”在教材,“翅膀”在课外和生活。我们必须彻底抛弃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发展的套路、模式,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翼,让他们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出新内容,创造新思想,吐露真情感,述说真体验。“海阔任鱼跃”,只要放手给孩子创造自由表达的空间,孩子会宣泄新颖独特的构思,吐露流畅自然的语言,展示活泼明朗的文风。让我们以新的教学理念、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撑起孩子自由表达的天空,让孩子写出富有自己个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200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董菊初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年月10月. [3]汪潮.提升小学作文教学的品质.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年11期第3-4页.
[4]人教版小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期。
第三篇:习作导学案
习作导学案
【内容导航】
以“祖国在我心中”为内容写演讲稿
【学习目标】
1.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
2.培养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3.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自主学习】
一、快速默读“口语交际·习作二”提示的第一段,想想,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什么?
——————————————————————————————————————
二、默读习作提示第二段。演讲稿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
【合作探究】
A、我们这次的演讲稿听的对象是谁?在演讲稿开头怎么写?
B、演讲稿的哪部分是重点、怎么写?
C读读这段演讲稿,看看作者是怎么写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滩鲜血、一堆堆残垣断壁------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世界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孙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讨论:
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祖国饱经磨难却依然坚强)
用了那些具体材料?(磨难:圆明园; 坚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巩固练习】:以“祖国在我心中”为内容,写一篇演讲稿,为下节课的演讲比赛做准备。
【知识链接】
演讲稿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根据听众写上适当的称呼,拉近听讲者距离;
中间:用具体的材料把观点说清楚,这是演讲稿的主体;
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第四篇:习作教学——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习作教学——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语文教学方面谈得最多、觉得最苦的是习作教学,大班的教师更是辛苦,一篇习作还没改好,下一篇又来了,有时还感到对学生习作指导不得力,费力不讨好,学生习作水平上升缓慢,考试成绩也因习作水平受到影响……为此,学校组织语文教师对习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性研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习作指导公式化
通过听课了解我发现教师们的习作模式基本为“教师布置习作题目——教师划定选材范围——教师阐述习作方法——学生独立构思——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单一的训练形式很难调动孩子的习作兴趣,习作公式化,毫无个性可言;作文教学缺少主动性。因此,学生写得苦,教师改得累,陷入了一种“高耗低效”的怪圈。
2、忽视交流,缺乏沟通
教师没有把习作看成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学生有话不想对老师讲,又不情愿对他人倾诉。久而久之,习作的原始动机“习作是与他人交流与自我表达的需要”消失殆尽。于是,学生以假话、空话、套话来搪塞老师,教师改得叫苦连天就不足为奇了。
3、重“作文”轻“做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学生学作文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在作文指导课中,很多教师不是鼓励学生“我笔写我口,我笔诉我心”,而是过多地用范文示例,使学生形成对范文的盲目崇拜,认为自己经历的事没有范文中的“有意义”而不敢采用,自己的语言没有范文那么“规范”而不敢见诸于笔端,自己的思路没有范文上“有条理”而不敢打破其固有程序。“唯尊师言,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形成学生思想方法上的偏差:“唯书”、“唯上”,不能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长此以往,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潜力,不敢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习作时空受限制,造成学生奉命习作,习作题目、内容、形式、思维方式
及评价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
2、习作指导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情感的激发,以及学生习作的个别差异。
3、习作评改过严、过细、过慢,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
4、学生阅读量小,没有语言的厚积,因而没有博发。
5、学生习惯熟视无睹,不善于观察、思考,因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习作
内容空洞无物。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空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校把习作教学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我们力求通过“现象——问题分析——方案构想——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研究思路,探索适应学生心理,符合习作教学规律,提高习作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研究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加强习作指导的课堂教学的研究;第二层面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一、从教材入手建立读写结合的教学体系
读写结合符合阅读的心理过程。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语言到思想的过程;二是从思想到语言的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因此,就这一意义而言,阅读教学已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这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作文教学。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钻研,开发与阅读教材中有效性习作资源,以满足学生凝聚生命情致的创作需要。怎样做到以每篇课文为例训练学生语言呢?有以下几点要求:首先是课前预习,强调每一位学生自主的学习,在读懂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完成教师有意识设计的思考练习。把它落实在预习作业本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讲评反馈。其次是课上训练,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年级特点、文章特点,精心设计有层次的语言训练项目。针对年级特点教材特点课堂上设计动笔写一写的环节,哪怕只是一句话几句话,让孩子动笔写写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又能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训练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再有就是读后积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积累语言。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语感。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在这种前提下的高质量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凝聚学生生命情致的创作需要,为习作教学平添大量有效的利于学生倾吐的教学资源。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习作指导能力
1、理论学习。我们利用校本培训时间组织语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聆听专家专题讲座,学院两次大型作文讲座我校都组织教师参加了,并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反思。努力用前瞻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同时,教导处还为教师们提供有关习作教学的信息、资料,还为教师们搜集优秀课堂教学实例供教师们参考。我们还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并坚持写读书笔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有效的习作教学
我们汲取了先进的作文教学思想,借鉴了成功的作文教学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有效地落实不同年段的习作要求。上学期我们还尝试着进行了习作研究课的活动。把教师分为了两个大组。(我校只有九位语文教师)低中年级为一组,重点研究看图写话的教学;高年级教师为一组,重点研究写人记事的习作教学。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我带领大家重新学习了习作的学段要求,使每一位教师清楚本学段的要求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目标明确。第二阶段:研究阶段,小组共同备一节习作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落实教学环节,群策群力,共同研究。第三阶段:做课阶段,每个组选出一名教师代表做课,全体语文教师听课。第四阶段:研讨阶段,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谈感受谈体会谈建议,各抒己见,共同提高。通过研究教师们达成了共识,低年级的习作教学,“趣”字当先,无拘无束地“说”在其后,“导”字贯穿始终。高年级的习作教学,突出一个“方法”。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还总结出了:低年级也可以说写结合,为学生将来习作打基础;中年级如何指导学生更细致的观察、引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高年级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习作注重细节描写的指导。走进学生,了解他们在习作中的困难之处,实实在在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三、从兴趣入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用的写作能力。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写作确实是件头疼的事情。我觉得最大的障碍来自三方面的原因,即怕老师否定、嫌写作麻烦、无写作素材,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觉得提高写作水平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们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1、激励性的评价使孩子找回自信
我校是小班教学,学生少,学校要求每次习作教师都要做到篇篇有评语,每次都要有最少一半的学生面批。平时习作的等级教师可以给高一些,让孩子们有信心。每次的作文讲评和习作批语要求教师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激励式的评语找到孩子的进步之处,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与表扬鼓励。如,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你学会用成语了,真好!习作中鼓励孩子们使用学过的语言。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对于学生而言最为头疼的是,写作时不知该写什么,总觉得没的写,这是平时没有养成观察积累的好习惯。其实他们身边天天都在发生着有意思的事情,只是他们缺乏意识没有注意积累,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孩子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就尤为重要。训练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校开展了快乐周记的评比活动。在周记本上每天记录下一件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哪怕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简短的一句话。这样进行筛选,把你觉得最有意思的记录下来。周记的要求不要过高,只要能记录下孩子们的实实在在的生活,通顺即可。对于孩子们的周记学校要求教师要进行讲评,哪怕只是每次选出写的好的在班中读一读,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里很重要。要求孩子是生活的有心人教师首先要做到。注意帮助孩子积累一些素材,比如学校开展什么活动了,指导孩子写一写,这学期到活动中心活动我校六年级的老师就给孩子们来了个命题作文“今天我当哥哥”多有意思呀,孩子们写下了真情实感。汶川地震更是触动着每个人的心灵,学校开展了以“地震无情人有情”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学生们的每篇周记都充满了对灾区人民对灾区小朋友的关爱,用他们幼小的心灵、稚嫩的文字写下了美好的祝愿。
3、加强阅读注重积累
学生的习作语言匮乏、平淡无奇就如同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这一现象非常普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孩子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语言积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书中作者的多样写作方法、优美的遣词造句、合理的构局谋篇、巧妙的表达方式……久而久之多读书的孩子就会被影响,就会去模仿。多读书的好处太多了。我校开展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活动,教师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阅读档案”。档案中记录了学生的阅读心得、摘录了好词佳句、教师和家长的评价鼓励也记录在里面。开始学生还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时间长了就成为习惯了,下课了、自习课上、就连操场上也经常看到孩子们拿着书读的场景。
3、开展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为了激发写作兴趣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 “快乐每一天优秀周记”评选活动。每月月末,教师推选出好的周记在学校进行展播并在宣传栏中展示。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积极参加作文竞赛活动,获奖学生在全校进行表彰;学校还与杂志社联系推荐好的习作;我校每月一次的校刊中也经常刊登学生的作品。教师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有的教师利用每周班会时间开展交流活动;有的教师与大队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记录下我做班长的经历,把每位小班长的一周经历真实的记录在一个册子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有的老师把每次学生好的习作积累下来每学期出一本习作集……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习作的兴趣。
习作水平的提高要靠师生共同的努力,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习作的兴趣、优秀的成绩会伴随着我们的努力日趋提高的。
案例题目:
单位名称:崇文区花市小学作者姓名:贾静年龄:39岁任教学科:教导主任联系电话:***
习作教学——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第五篇:习作7导学案
习作7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活动一:主题阅读
阅读教师编写的描写体验活动的习作,完成阅读任务,为自己习作积累篇章和语言方面的范式。
编写主题阅读材料,提出阅读要求:想想体验活动的经过,画出体验活动中描写感受的语句。
内容一:《“护蛋”》《体验黑暗》《尝试》《今天我买菜》《我做讲解员》《我当小老师》
内容二:搜集和摘抄形容心理(担心、紧张、兴奋、遗憾)的好词好句
活动二:实践准备
1.学生分好小组
2.全班组织体验活动: 包饺子
3.本教案所组织的活动: 活动名称:包饺子
活动概述:大家分组一起包饺子(不会的学生边学边包),品尝饺子。4.活动过程:
(1)包饺子
(2)吃饺子 巩固练习
小组内进行比赛,看谁包的饺子又多又漂亮。拓展延伸
回家把今天的包饺子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在参与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回味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行为和心理的发展变化,把过程写具体,把感受写深刻。
【学习重点】把体验活动的过程写具体。【学习难点】把体验活动中的感受写深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活动三:宣布活动谈感受
通过回忆的方式交流宣布活动时的感受。
1.师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一组有关体验活动的文章,也为今天的体验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包饺子的体验活动(贴上课题)
2.引导学生回忆:当老师宣布这个活动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活动四:回顾体验作采访
口头表述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并试着把自己的感受加进去。
1.口述活动的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活动的过程,可以把感受加进去)
2.采访当时人物的内心感受。
(主要抓住包饺子前的期盼;包饺子时的担心、得意、骄傲;品尝饺子的感受)
活动五:例文赏析明要求
1.出示教师下水文片段:
2.学生自读,找出这个片段的优点。
3.交流,明确习作的具体要求(板书:过程清晰,描写具体,感受深刻)巩固练习
习作: 难忘包饺子
拓展延伸(可能出现的感受:有趣、新奇、困难、简单„„)
做一做,写一写:
一人或几人进行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也可 以当一天老师,当一回家,参加一次文体排练或社区活动„„把经历和感受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