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多媒体给乡镇语文教学带来的效果
浅谈多媒体给乡镇语文教学带来的效果
阳山县阳城镇水口学校chenym
[摘要]:伴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平台凭着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创设情境等优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多感官去感受文字,启发了他们的想像。它走进城市、步入乡镇,给我们乡镇语文教学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和惊喜:让“无声、黑白”的课堂变成“有声、彩色”的课堂,真正让我们的语文课“活”起来!让我们语文老师“轻松”起来,让孩子们“乐”起来,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字:多媒体 语文课教学
“语文课太枯燥了,尽是一些单调的语言符号,不是读书就是抄笔记,真没意思!”
“假如能亲眼目睹《苏州园林》一景该多好啊!”
“真想听听《乡愁》的范读,总觉得那种‘愁味’实在读不出来。” “如果上课的时候,既有哥听,又可以学知识,那多开心啊!”
„„
„„
每次,听到同学们对语文课的期望,我都在思考: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也不断向多方面扩展,他们虽然身处偏僻落后的乡镇学校,但翻天覆地的新教改仍然触动着他们,使他们也随着时代的变革,求知欲不断的提升。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真的能满足学生们的要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如何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我们乡镇语文教学效率呢?本人认为,应该在乡镇语文教学中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
现在,多媒体平台已经普及到名乡镇、山区学校,大部分教师已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了,学生也对此乐此不疲,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与课堂融为一体。实践证明,多媒体可以唤醒学生对学习创造的兴趣,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体会,浅谈多媒体给我们乡镇语文教学带来的一些效果:
一、图文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科,但很多语文教师都说教得很累,上不出“味道”来。特别对于我们这些山区学校的语文教师来说,因为山区学生视野不开阔、接触外界较少、见识面狭窄,他们对语文书中所描绘的“雄伟高大的雨中泰山,美丽自然的苏州园林,巍峨盘旋的万里长城,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幽静蒙胧的荷塘月色”等景象无比向往,如痴如醉。但书中的文字并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畅游其中,总想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心愿,如何实现学生们的梦想,让几乎足不出户的山区学子们更好地畅读我们祖国精美的文字,领略祖国美好的江山呢?我想多媒体教学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多媒体教学,凭借其本身具有的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统一起来,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形兼备。众所周知,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之一是适宜的语言环境,而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为语文教学创设丰富多彩,形象逼真的语言环境。利用它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新颖和活泼的教学情境,展现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增强感知效果,创造崭新的审美空间!学生们可以看画面,听课文,画面作用于他们的眼睛,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还可以给他们美的熏陶,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
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以故事的形式播放课文的内容,学生们立刻被故事的情节吸引了,眼睛被眼前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陶醉了,原来桃花源是如此的幽静,如此美丽!接着我再把整个桃花源的美景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们对桃花源的生活立刻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在一瞬间达到了高潮,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苏州园林》中,我在上课前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我想去桂林》的歌曲,把学生带入一个轻快,活泼的氛围中。然后我再把整个苏州园林的全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浏览,参观,学生们无不感到赞叹和欣喜!这篇课文有这样的一句话“其实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究竟是怎样的情景?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示例,一下子让学生们茅塞顿开!“这节课真开心,仿佛到那里旅游了一番,真的太美了,以后我一定要亲自去一趟。”课后,我听到了学生们对苏州园林的向往心声。
记得语文界有这样的一句话:‘“任何一个生动的比喻都是跛脚的。”这除了说明语言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外,我认为还说明了让一个生活经验不丰富,视野狭窄的乡镇学生去理解体会这些深奥的语言文字符号所具有的难度。多媒体平台给我们乡镇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它用栩栩如生的画面,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快感,迸射出灵感的火花,更亲近我们的语言文字!
二、视听结合——多感官感受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证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0%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3.4%来自于嗅觉,1.1%来自于触觉。多媒体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得的信息量,远比单纯
听老师授课强得多了。它能诱导、激励、唤醒学生的感悟,图、文、声、像并茂,立体式的信息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强化学生的记忆功能,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教学里,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感知材料,理解材料,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相结合的。多媒体进入课堂后,可以把上述环节融为一体,以其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特征缩短时空的距离,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可感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多感官直接参与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绪向四面八方发散,或曲径通幽,或触类旁通,完成由感染——打动——共鸣的情感历程,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春》一课时,由于本文的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春天的美丽形象,乡镇学生对于春天的体会,对于大自然的一切都比较熟悉,贴近。利用这个条件,我在课文的开头就要求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画出来,制作幻灯片,然后用多媒体把他们的作品展现给全班同学看,同学们顿时沸腾了,饶有兴味地欣赏起各自的作品。然后我再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伴这音乐,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逐一呈现,让学生们大饱眼福,耳福!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学习《口技》一文时,我抓住了学生对口技表演者所表演的那种百千奇作的声音有种特别感兴趣的心理,自己把几种动物的叫声和其他的声音混杂在一起,通过多媒体的声音播放出来,解了学生心中的疑难问题,让他们通过听这些千奇百怪的声音去了解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景象转化为生动、形象、直观、活泼的感性材料,能以其富有的声、像、色的信息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促其乐学深思。
三、创设情境----易启发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智力的源泉。山区学生长期生活在四面环绕的大山里,视野的限制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一定的阻碍。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要逐步培养起理解、鉴赏文章的能力,这个过程中想象、联想的参与非常重要。有了它们,才能有进得去的深切体验;有了它们,才能有出来之后的比较和鉴别;有了它们,才能“思载千里,视通万里”。如果学生想象的翅膀受到阻挠,对文字的感悟肯定很模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即使你站在三尺讲台上,讲课讲得口干舌燥,天花乱坠,学生还是象雾里看花,不知所云。
多媒体的声、色、光、影能把客观事物具体化、直观化。而具体、直观的事物能唤起学生一连串的遐想,因而它在培养学生想像力方面有着不可估计的作用。它通过图形显示场景、文字解释意境、音乐渲染情境、动画活跃气氛等手段把教学中抽象、深奥、教师讲不清、道不明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快乐的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时,很多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文章中提到的“天山共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景象,我利用乡镇多山的特点,让学生想象家乡天山连接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我设置了“美文配美景”的这样一个环节,把宁静安详,水乳交融的一幅山水画配上精美的古文,让学生好好感受,好好体会。学生在如此美景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会畅想在这个美丽的境界中,又受到美的熏陶。
信息化不断地发展,多媒体平台的课堂已经走进各个层次的学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所必须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阅读文字,亲近文字,并形成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愉悦,才是语文学科的本色!作为乡镇的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根据乡镇学生的特点,结合时代教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行们,走进多媒体吧,相信一定可以给你的课堂带来意外和惊喜!
2011年6月8日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本陆.现代教学理论:探索与争鸣[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1
[4]吴军.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慎用多媒体手段[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第二篇:多元化评价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
多元化评价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
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评价,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多元评价,就是要赋予语文课堂新的内涵,给孩子一个深情的学习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力。那么,如何在课堂评价中落实人文关怀,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下面我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在多元评价实施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课堂充满和谐
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的课堂评价,教师几乎成了唯一的评价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及其学习状况的裁判员或者“法官”,教师评价的结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课程理念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以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1.开展自我评价,促进自主发展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克服自身的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开展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重要手段。
2.通过生生互评,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评价互相促进。在课堂,孩子们为了能够正确评价别人,就必须认真倾听,认真倾听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敢的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除了组与组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之外,学生个人之间开展评价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一篇作文写好了请同学相互评一评,既可以取长补短,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审美等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起到了教师评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提倡师生互评,保持学习张力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更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 ,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 , 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好好地表现一番。
采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于促使学生在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让课堂展现异彩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语言评价的方式以外,还可适当地运用实物评价,体态语评价(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甜甜的微笑、竖起大拇指、热烈的掌声及各种丰富的表情等),都能使课堂显得异彩纷呈。
1.机智多变的口语评价,让学生听而不倦
口语评价是课堂上最常用最经济的评价方式,但是如果经常以 “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等这样口头禅进行评价,学生就会感到厌倦。重复评价愈多,学生的单调乏味感就愈强。久而久之,学生反应冷淡,感觉自然就无趣。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
评价用语不能一成不变,要经常更换、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
2.口语、体态语相结合评价,使学生信心倍增
爱抚地摸摸头、亲切地握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地鼓掌、有力的大拇指、轻轻地拍一下肩膀,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
课堂上教师的鼓励语言、礼貌动作、亲切微笑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评价手段。在学生因为紧张站起来后一言不发时,只要耐心等待,并给予热情鼓励:“别急,慢慢讲”或者“刚才还没有想好,是吗?”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给学生一些善意的提示。这样的语言和行动上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对老师的信任,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等,以发展的眼光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及时地运用恰当、有效的多元化评价策略,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致力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就会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阳光!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三篇:新课改给语文带来什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新课改,我发言的题目是“新课改给语文带来了什么”。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一道最独特、最亮丽的风景线。语文是直接关乎生命的。语文天生就是浪漫的。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语文的路有多长,人类的路就有多长。语文教育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因为能否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体现了一国公民的基本素养。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提起语文,就让人心痛,这恐怕是绝大多数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语文教育,让人充满了忧思。现在,新课改来了,它会带来语文教育的春天吗?这是值得期待的。它给语文带来了什么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下面谈到的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第一,新课改带来了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比如说新的教材观。现在我们用的人教版教材容量大、内容多。高一上学期要上完必修1、2两个模块(两册)的内容,高一下学期和高二学年上完必修3、4、5和选修1A、1B五个模块的内容,高三上校本课程1C(学校自主选修的课程)和高考复习。这就相当于至少是将以前三年语文学习的内容安排到了一年零半个学期里。以传统经验和方法,那肯定“教”不完高中新教材,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学”不完。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尝试“用教材教”。教材不是“圣经”,它只是一种工具,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我们要用好、用活教材,要敢于对教材作创造性地处理。象科学地、合理地、艺术性地删减、整合、拓展相关内容;跨越单元或年级的界限,进行同一主题不同内容的对比阅读;将名著选读内容和课内教学或者写作联系起来等等。又比如说新的课堂教学观。新课改倡导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争论到底是“人文性”第一,还是“工具性”第一,我觉得这很无聊,这些抽象概念的争论与纠缠,应该交给那些语文专家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知识的获得、心智的启发、审美的愉悦其中任何一点就足够了。如果因为课改而生怕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没有人文性,那是很滑稽的。另外,还有许多诸如教学的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的符号学习、交往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反思学习等不同学习类型的研究之类,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客观地说,现在对新课改语文教学理念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整个社会也似乎对语文新课改特别关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对语文新课标的各种批评甚至非议,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也是信心不足,有的甚至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这些可以理解。不过,我想说的是,我们对新课改至少要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有争议的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新课改实行之后就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如同置身于寂寞的荒原”,既无赞和又无反对,那才是最大的悲哀。中国自有改革始,非流血无以成功。当然,我们不必为新课改流血,但为它付出心血却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新课改,我们可以“悲观”,但不能没有“理想”。
第二,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广大教师,可以这么说,新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如果不想在课改中裹足不前,不想在课改中无所适从,那么,你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超人”。你要是一个有高度的课程实施者,一个有深度的课程资源开发者,一个有精度的课程策略选择者,一个有力度的课堂生成组织者。你还要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设计师,一个博学善辩的主持人,一个眼光独到的鉴赏家,一个民主平等的参与者。语文教师不但要是“专家”,而且要是“杂家”,更要是“艺术家”。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如此之多,综合素养的要求是如此之高,怎么办?通过新课改的培训,我有这样的认识。首先要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句大家都熟悉的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能有很多老师已经把这句话送给了学生,其实它也适合老师自己,而语文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读书。当教师将读书和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使之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动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引发学习的地方,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创造充满诗意的校园。” 语文新课标上说“读书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教师不但自己要读书,还要把引导学生读书作为自己的职责。当教师将自己读书的喜悦、读书的体验、读书的收获传递给学生时,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在这种良好氛围的熏陶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燃起对读书的渴望,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会觉得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教师倡导学生读书,首先自己要做
好读书之人。其次要反思。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定是有其独特魅力和个性特征的,而反思的价值恰恰在于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反思成为他自己。教学反思的内容,大致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反思、对教学常规的反思和对教学习惯的反思等几方面。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是所说的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师如果能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是大有裨益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学鲁迅先生自我剖析,二是以人为镜知得失,三是勤写反思日记或总结(有时三言两语就可以了)。我自己曾做过这种尝试,比如在讲诗歌鉴赏提到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时……(上课举例时最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或者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要多用、擅用比喻的方式);在给高一实验班新生做报告时,我想引导学生去接触古今中外的大师……(上课不但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甚至要有意识地备点幽默);在上《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给学生介绍徐志摩时……(借名人的故事,哪怕是爱情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符合新课标的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后要创新。《新课标》把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升到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民族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语文课堂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它在让学生感受语文浪漫和美丽的同时,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快乐。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大胆实行“拿来主义”。我记得在给学生讲《我有一个梦想》时,课后附有英语原文,我就通过向英语老师借“牛津”查询,搞清楚每一个不认识的单词,然后上网找到马丁的原声演讲反复听,最后我终于可以很流利地读英语原文,当我在课堂上表演时,学生感到很惊奇,说老师,看不出你的英语读得真好啊,其实他们哪能里晓得我就只这篇才读得那么好呢?后来我就告诉学生,让他们比较一下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同一个句子用文学的语言和口语表达会有何不同,如果用古文甚至方言来表达会有何不同。如果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尝试,我想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东西出现,当时我并没有在这上面花时间,不过至少我激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一点思考。现在有很多语文老师都在用多媒体上课,将音乐、美术和影视资源纳入课堂教学,有时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我们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让学生看看教学影片,让学生谈谈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小说的语言刻画和影片的画面反映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试着写影评,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帮助。另外,可不可以凭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创新引导学生实现由阅读的趋利向审美的过渡;还有,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可不可以开设“语文信息课”呢?我们老师从教参、网络上获取的很多信息,学生同样都可以从网上获得。我们可以布置一课或者一个单元的目标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查询并做好记录,这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从而让老师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我想,只要老师指导监督到位,学生定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创新和“钓鱼”一样,都是向内使劲,是要通过智慧和勇气来实现的。(邹主任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钓鱼杂谈》,他谈到“钓鱼是向内使劲,属于隐的范畴”我在这里借用一下。)当然,创新离不开和谐、民主、自由的外部环境。给教师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隐性要求。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应该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强制;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疑虑;多一点自由,少一点“不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这种人性化、人文化的管理,对于维护教师的主体意识、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让教师从经验和反思中迅速成长起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管课程改革是改教材还是改教法,它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我们自身,课程改革即自我新生。
第三,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困惑,我们对此感受非常深刻。在湖北省新课改暑期培训专家视频答疑时,从众多老师的提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这里,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改革的瓶颈--高考。蛇有七寸,事有要害;中国的教育,高考是第一。高考导向未变而推进课改,课改是无奈的、尴尬的,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高考和课改对立起来。目前,大学选拔人才的方式正在变化,自主招生还会扩大。自主招生最适合那种知识面比较宽,头脑比较灵活,整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从这意义上来说,我们也要支持课改,让学生更灵活、更主动的学习。实际上,应试能力强也是一个学生整体素质高的体现之一。有人说,应试教育数湖北搞得最好,我要说,湖北要数钟祥一中搞得最好。大家都搞应试,我们搞得最好,大家都搞课改,我们一样可以搞得最好!我觉得,在当前“课改与高考并存,挑战共机遇齐飞”的形势下,我们可以“胸怀课改,眼观高考”,争取“鱼与熊掌兼得”。我们已经走在新课改的路上了,我们任重道远。让我们把握机遇,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博爱的胸怀、开拓的双手化一路风雨如歌,在布满荆棘的路上走得更远!
最后,祝愿大家在课改的路上、以后的教学生活中健康快乐,收获幸福!谢谢大家!
第四篇:多媒体网络给化学教学带来的好处
多媒体网络给化学教学带来的好处
天素质教育在大力呼唤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传统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吧、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加上有限的化学实验演示的教学方法,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和教法陈旧的不足,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应用多媒体网络来辅助教学已得到了全面的铺开,这必然会引起教育的深刻革命,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认识,努力学习电脑知识,学会使用和创作多媒体课件,积极地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教学改革。
多媒体能把文字、声音、图像、音像、动画等传播媒体集于一体,并赋与教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计算机网络则能跨越时空来共享教学资源,使教师和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化学知识,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则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双重优势于一体,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用它来辅助化学教学,能使教者潇洒自如,学者轻松愉快。所以,用多媒体网络辅助化学教学有其不可忽视的优点:
1、知识的丰富性。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嘴巴和粉笔”为主要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但使用计算机课件则不同,它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有用资源,如视,听,读,写功能的大大增强;利用“热键”做注解;补充课本中没有的阅读资料;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这些都有助于增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2、内容的易改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书写教案所用时间较长,但制作成计算机课件后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适当地加以修改,所需的时间少,从这一意义上讲可谓降低了工作中无意义的重复,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这更有利于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教学内容的修订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有利于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上。
3、便于传播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案即使完整地书写出来,也因为表现形式过于呆板,展示性不强而不易被人们接受,计算机课件则不同,它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运行供少数人交流,也可以利用电教室的投影在多数人中交流(只需一(几)张软盘/光盘即可),更有意义的是可以上传到网上或建立个人主页在全球范围内供尽可能多的人流览。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页面的生动活泼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求知欲望。
5、丰富的表现力。中学化学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将不同的化学内容进行模拟仿真、创设情景,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极大地增强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下面是在教学中具体实施的一些情况:
(1)化不可见为可见
(i)一些难以实现的实验如:H2与F2的反应,Cl2和CO的中毒实验,N2与H2合成NH3的实验,氯水的见光分解实验等。
(ⅱ)一些现象模糊的实验如:压强对NO2与N2O4平衡混合气的影响,胶体的电泳实验等。(ⅲ)错误实验操作的后果如:水倒入浓硫酸中,拆除制取氧气的装置时先撤去酒精灯等。
这些实验在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凭空想象,现在则可利用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化静态为动态
如:在进行接触法制硫酸、催化氧化法制硝酸、炼铁、炼钢和电解食盐水等化工生产过程的教学,可选用或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的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使学生看清楚、理解到各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整个生产的流程。
可见,通过视频剪辑或动画模拟仿真各物质的工业生产过程,可以在课堂上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体现出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3)化抽象为直观
如:一些典型分子的构型CH4(空间构型)、C2H4(平面构型)、C2H2(直线构型)、C6H6(平面构型)、P4(正四面体型),C60(足球烯分子),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分子的结构只能用简单的球棒模型来示意,或靠学生的想象来理解。今天化学教师则可选用或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这些分子的空间构型,解剖分子的内部结构,让各种分子模型在三维空间中旋转和翻滚,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进行仔细观察、充分比较各类分子的结构特征,深化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分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4)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
如:一些典型的晶体NaCl(离子晶体)、CsCl(离子晶体)、金刚石(原子晶体)、石墨(混合晶型)、干冰(分子晶体)、SiO2(原子晶体)的空间构型,在教学中可使用相应的课件来演示这些晶体分解和重组过程,让学生能深入了解到各类晶体的空间结构特征,让晶体中的各微粒的个数比,晶体中的个数与键数比等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变得简洁明了,使学生顺利地突破这些难点知识。
综上所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第五篇:多媒体技术给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生机
多媒体技术给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生机
作为小学主要学科的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教具少得可怜,它的确没有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因此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数学教师也不得不冥思苦想,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值得数学教师积极推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哲学家罗索曾说过:“数学,如果正确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勾画出千姿百态的神韵,使数学显示出对称、乘法、和谐、奇异等美的特征。现行中学数学课本,其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层次分明,严谨有序,相互联系,处于和谐的统一体中。数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和谐因素,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手势、直观的教具、表象的多媒体和精美的板书,为学生架设优美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美的观点去感悟、理解和交通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激发兴趣,丰富想象,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简便运算”一课中,笔者应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开展教学,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美丽的童话《灰姑娘》,大家听说过吗?这个受尽苦难的灰姑娘最终怎样呢?
生:最后灰姑娘变成了美丽的公主。
师: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我们身边变为现实吧!大家看屏幕,这里有6个灰姑娘,每个灰姑娘都带有3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就会有一个灰姑娘变成美丽的公主。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愿意。
课件出示题(略)。
学生速算出答案,每正确算出1道题就会有一个灰姑娘变成美丽的公主。这样在课的开始,复习了10以内加、减及连加连减的速算,而这些都是简便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上,笔者并没有设计单纯的口算题,而是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的特点,并根据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童话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轻松易懂,理解深透,形象深刻。但有些知识内容很难用语言和教具能达到这个目的,即便能达到,也浪费很多时间。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在愿学、善学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这里的乐趣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对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品尝到“乐”的甘甜,则取决于在学的过程中是否学懂、学会、会学。而能否学懂、学会、会学又取决于教师如何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能活化内容情境,变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相遇问题应用题的重难点是正确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先设置这样一道准备题:“小华家距小明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小华每分走60米,小明每分走70米。”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创设动态情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用屏幕显示:小华、小明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小华、小明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小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小明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这样用计算机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解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清除障碍。
第二步,观察、质疑,得出结论。利用计算机逐步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并质疑:1)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2)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样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势,适时启发、点拨,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后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有利于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利用计算机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数学规律。把构成和表现某一个数学问题的各种层面元素用一种或几种软件制成一个课件,在电脑平台上构建一个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下,教师或学生对各种元素进行操作、控制,通过各种情境的变换,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验证结论、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更高效的在于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突破难点
情境的创设不再是激发兴趣,而是更好地突破重难点。俗话说的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做到这点真的需要功夫,应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走捷径,没深功夫也可上好课。如笔者在教学“平移”时,创设的情境播放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马琳、王皓、王励勤包揽男子乒乓球金银铜牌的胜景:“国歌在庄严地奏响,三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感到作为中国人骄傲的同时,感受到数学中的平移现象。
紧接着,笔者提了3个问题:1)亚军、季军的国旗与冠军的国旗上升的高度是否一样呢?2)我国国旗上的每一颗五角星、每一个点是否上升了相同的高度呢?3)我们将三面国旗看做基本的图形,则图形发生了什么样的运动?以上过程利用多媒体真实、直观、生动地显示了平移的实质,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轻松愉快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便于教材整合,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教”而忽略“学”的现状,适当地应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为了在实际教学中体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特点,笔者在考虑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时重点应研究4个方面:1)科学安排一节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2)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3)精心设计安排练习;4)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认识活动,如操作、观察、测量、画图、解题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而电教手段的应用,可以节约传统的板书、画图等方面的时间,从时间上使有限的课堂40分种的时间“变长”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是逻辑严密,抽象思维。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尤其是计算机即将走进考场的今天,纯计算的数学问题逐步减少,重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的特点显得越发突出。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地反映数学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实施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这些特点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由于中学生对空间观察能力的形成十分困难,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动态形象,并具有善变化、可移动、拆拼自如、化繁为简等特点,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空间上有所拓展。
总之,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数学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柳陂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