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涂山小学段红
“践行团结互助,提高小学生公民素养”是我校德育的研究课题,一年多来我积极致力于在班务工作中,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融于集体。
今年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我发现我班的学生大都是“独苗苗”或“小幺儿”,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于是让孩子们滋生了娇生惯养的习气,只会汲取而不会付出,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了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心理。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小伙伴和谐相处,不会谦让,缺乏爱心,不重视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权利。一旦触犯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有过激的怨恨甚至攻击行为。因此,我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融入集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之中。在集体活动和生活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形成开朗、勇敢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我的班务工作的重点,不管是在处理日常、事务,还是在我的语文教学中,经常教育学生在集体中明确自己的地位、责任和义务,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尽自己所能与别的同学合作好,学会与人和谐共处,养成合作的好习惯。
二、合作意识的培养融于学生的交流
交流是沟通理解的工具,交流是合作协调的桥梁。通过交流使学生听取不同意见,有的可以通过深入探讨使大家对事物认识得更深刻,更全面。
检验学生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如何?主要听他们的表达,因此,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从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交流做起非常重要。凡当老师的,都可能遇到过,课堂上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的小手举不起来,他们中间有的运用言语能力比较差,有的对事物或问题没有理解,更有的缺乏自信,怕说不好,会出现尴尬的场面„„针对诸类情况,教师必须有的放矢。首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重难点,接着就要组织好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言,教师始终要把不会说话,不想表达的孩子,放在心中。在巡视学生讨论时,要帮助个别学生消除自卑害羞的心理障碍。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做发言对象,提前邀请他们做好代表全组发言的准备,这样做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个孩子,只要有机会训练两、三次,就可以得到转变和发展。的确,教学活动中,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十分重要,但是怎么编排小组,也不可忽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编排小组时,心中一定要想到全体学生,千万不要歧视差生,要除了照顾身高之外,尽量做到每一个讨论交流小组中都有优秀的学生,普通的学生和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在建立班级学习讨论小组时,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每组四个人,每组的一号为组长,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工作,二号为能力较强的,三号是较好或一般的学生,四号是不善于言语或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及学习难度按不同的顺序进行交流,如在初读课文时,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齐读全文,或分人分节朗读,或指定单独朗读,其余学生给他指出毛病,给他示范,让他们互相交流。这样既避免了有些后进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没有发言锻炼的机会,又避免小组学习活动无组织、盲目性地胡说。从而让每一个合作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合作的优越性,让他们愿意合作。
三、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依靠家长、老师的合作
教育不是学校的专利,它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在学生刚刚跨入小学大门的时候,给老师、家长、孩子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利用家长会、一些节假日以及平时的家庭作业,给家长和孩子,家长和老师创造一个合作的机会,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这也加强了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为班级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让小学生在合作中滋长融于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合作的升华,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当他融入集体之中,个人的潜力创造才能得到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是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今天的学生将来不论在哪个岗位,都会加入一个或大或小的团队。有些同学还可能亲自组建一个团队,领导一个团队。无论你是团队的成员或是团队的领导,都需要一种团队精神。而这种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集体主义的表现。它要求在集体中有事要大家商量,个人要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尝试到团队精神的重要和建设形成团结力量的不易。我采取了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值日生的管理方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学会为集体做事,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因此,我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小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矫正其不良习惯。变孤僻为开朗,变消极为积极,让孩子们在小伙伴的友爱,家长、老师的关爱中学会与人和谐共处,养成合作的好习惯,使其快乐、健康的成长。
第二篇:团结合作促进团队意识
团结合作促进团队意识
---------对周素滢老师的“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主题班会的反思
D5朱德刚
听完周老师这节班会课,我感慨良多,一生的当中能有这样一节班会课,我想如果我是学生一定会铭记一辈子,而对于周老师来说一节班会课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团结是个永恒的话题,一个寝室团结了,卫生纪律肯定能搞好;一个小组团结了,学习课堂能保证;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团结了,学风校风肯定有保障;而一个国家团结了,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团结,也是一个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象征,“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好的班级肯定是一个团结的班级、一个向上的班级,而如何团结好这个班级,作为这个班级的负责人班主任的责任就非常重大了。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爱护学生,让学生爱护本班级,学生把班级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了,遇到困难的事情全班一起解决,遇到有困难的同学大家一起伸出援助之手。其次树立爱班爱校的榜样,因为榜样的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带动两个,两个有可能带动一群,最后在班级中就营造了一个具有合作意识的团队,这样的班级何愁不胜?其三打造一个有团队意识的班委会,作为班主任既要管理班级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可能一直呆在教室,而班干部却可以做到,在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中,班干部能够以身作则,做事情不互相推诿,那么这一定是一个高效的工作团队,在班级的管理中也能发挥它先锋带头作用,各级管理层的齐心协力,有利于推动整个班级班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核心力量和中坚力量的形成,有利于带领全体学生步调
一致的完成各项工作,而各位班干部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大事有原则,小事显风格。原则、感情与共同的目标,是维系一个班级团队的纽带,少了那一条都不行。放弃原则,迁就个别,虽然满足了个别人的利益需要,但却起到误导作用,由此必然导致人心涣散,从而失去了凝聚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也是如此。工作中我们身在团队,互相团结、积极向前发展,从小的方面说我们一个备课组是一个团队,如果备课组中的每一个老师都各自为政,自己搞自己的,那么对于这个备课组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学生的知识也不全面,因为每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总有自己兼顾不到的地方,所以只有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使学生的成绩达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对于一个年级一个学校来讲也是一样,一个年级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合作的氛围,没有团结的力量,年级、学校的整体进步会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如果在一个组织涣散、人心浮动、人人自行其是, 甚至搞“窝里斗”的环境里,是没有生机与活力可言的,又何谈干事创业?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环境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懂得团结协作的人,才能明白团结协作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团队的意义,才会把团结协作当成自己的一份责任。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一个班级的成绩,发展一个学校就必须发扬
团队精神。作为学校的一员,让我们身体力行、义无返顾的践行团结协作,投身到团结协作的行动之中去,同时我们将不惜代价捍卫团结协作的硕果,更要为团结协作精神高唱赞歌!因为团结协作精神是团队生存的动力和灵魂,我们都是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互相拥抱才能展翅高翔!
第三篇: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班风,指班级的作风、风气。学生要规范,班级就要有严明的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班风是集体大多数成员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的一切道德行为、良好的表现为一种支持、肯定和鼓励,对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表现会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促使其转化,这种转化不是教师的强制,也不是学生的哄起而攻之,而是舆论,是班风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认为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御的责任,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激发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他们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今年我所教的高三7班陈乔铎同学在班里的每次值日、扫除从不迟到,值日认真,还肯于帮助别人,最可贵的是每当教室门口有纸时,她见到后都能随时拣起来,从中我看她关心热爱集体的好品质,她的行动影响了班里的其他同学,班中维护保洁卫生、主动劳动已蔚然成风,而徐静本人也通过劳动表现出的优点带动了她在其它方面的进步。
“晨检”这个属于班主任“专利”的阵地,我们把它变为一个短小的集体活动时间,由干部主持针对班、校社会等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讨论,王博、厚玉贞、侯啸峰等不过都是普通同学,但他们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培养了主人翁意识,他们变得积极、大胆、信心足了、思想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全班同学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的长处也得以表现出来。
二、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气氛,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我在班级建设中注意营造这种气氛。可以说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同学们增进了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的内驱力。
对待个别同学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一次因老师拖堂下课晚了,第二节课后有几个同学陆续迟到,我非常生气,没问清楚原因,当着全班的面狠狠的批评了他们,并让他们放学后留下好好的认识,事后我反省自已不冷静的态度,放学后当这几个同学带着一种不满的抵触情绪来到办公室时,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我首先作了自我批评,他们看到我真诚的态度也诚恳地说:“我们也不对,借机会有意迟到。”师生在相互理解和谐的气氛中,使矛盾冲突化解了,在这种气氛中每当班里有犯错误的同学,他们都能主动承担责任采取积极措施将功补过,久而久之,班上没有歪风邪气的市场,大家都有一种自我约束力,这就逐渐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制约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模式,一个稳定积极向上的班风就会不断形成。
三、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自已管理自已
传统的班级管理,主要以教条式的制度来制约学生,班主任是
管理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超级保姆式”的全方位监护,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调皮、捣
蛋的背后可能蕴藏着智慧和创造力,可是在班主任的监管下,学生对教师俯首贴耳,循规蹈矩,他们的天性被扼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此外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来管理学生,在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引导作用。我深深感到教育工作不能简单粗暴要因势利导,同时还要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改正缺点,良好的班风在这之中得到巩固。
总之,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形成教育的合力,使集体的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第四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余庆县沙堆小学:万从云
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产生的教育新模式。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努力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小学科学课程是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领域。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挖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球人的共同呼声。绿色奥运,就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
一、小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1)、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环保界对环保意识划分为:关注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的具体事,关注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和侧重于关注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等三个层次。目前大多数的小学生环境知识较少,他们只是对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有所认识,而对环境污染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表明,他们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2)、部分小学生自觉遵守环境道德的主动性不强,环境意识淡薄。他们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正确的环境认识和积极的环境态度,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多数体现在破坏生态与污染环境上。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周围人群的言行对个体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校园里,看见地面上痰迹斑斑,明明知道不应该随地吐痰,但是为了图方便,趁人不注意,随地吐痰;在脏乱不堪的教室,你会把自己的垃圾自觉送到垃圾桶里吗?大多数人是不会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知道这样做不对,他们还是这样做了,他们不愿意让别人视为异类,他们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别人,最后,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受到了污染。人们对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的追求,对环境污染没有切实的感受,使得大多数学生对环境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致使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关注较少,很少主动地保护环境,思考环境污染问题。
二、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原因
学校所教与社会现实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例如,老师教学生要集中处理或带到垃圾堆再扔垃圾,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给学生的示范却是随地可扔、随手可扔,并不会受到社会谴责或处罚。由此可见,全民环境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削弱了本来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境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缺乏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正确认识,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领导、教师认识不到位。小学的环境教育还没有制度化,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对环境教育应有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小学环境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环境技能和环保法规方面未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师资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与学科教学未能很好结合起来。
(三)家庭原因
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正确的言传身教会起到榜样作用。如果父母做的与学校所教的不一样,则会削弱学校环境教育的效果,甚至还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在学校接受环保意识教育,而回到家看到的是家长对水、电的浪费,为方便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三、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1)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
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因此,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其它学科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中,反映了环境和环保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要求教师对知识讲深讲透,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延伸拓展,达到重点教育的目的。
(1)把科学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等。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科学课毕竟不是环保课,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教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的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
(3)结合实践操作,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科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可以说几乎每个单元都能挖掘出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科学知识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渗透。通过环保内容的渗透,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规律性。让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永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使祖国大地生机盎然、繁荣富强。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结合2007年9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对此类身边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学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导向,而且对有关水文、气候、工农业生产等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9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等等。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 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等主题的演讲活动,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调查、研讨认证,得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都可以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因此,在科学课中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全员参与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从自我做起,成为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重要性,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会正确运用数学符号才能学好数学。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浅薄认识。
一、首先要让学生深深懂得符号的意义及作用
在数学中,有许多的符号,学生要想记住、会用这些符号,首先就必须了解符号的意义及作用,为便于记忆,教学中要对对数学符号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五类,1、概念的符号。
2、关系的符号
3、运算的符号。
4、分组的符号。
5、辅助的符号。这样学生才能在计算或逻辑推理中灵活运用数学符号。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字母究竟能表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学生如果认识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符号的认识和学习,因为这是学生刚开始对字母的初步认识,这个基础一定要打牢。我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字母可以代表一切,让学生自己举例子,生活中哪些是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的。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如买铅笔、作业本、瓜子等,让学生认识、理解、接受字母,进而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在有理数的学习时,学会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如果把a看作正数,学生容易知道-a是负数;如果把a看作负数,学生还是把-a当成是负数。这一错误的观念如果得不到纠正和正强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对于相反数、绝对值、开平方、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学习。
学生在解方程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移项不变号”。这一错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并改正,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自经历这一过程;也可让同桌互相查找错误,或通过验根的过程让学生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切实理解移项不变号就求不出方程正确的解。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就开始注意项包括前面的符号跟数的绝对值,养成符号跟着数走的好习惯。可以在数下面划上横线先标出数然后再变符号或者移项,这样就不容易出错。
学生在做因式分解、分式运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一是符号问题。学生在分解因式时容易出现结果的正负号错误问题,本来该是正(负)的,学生会写成负(正)的。这是由于学生在去、添括号时学习的不扎实而导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去、添括号进行强化练习,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二是分解不到位、分式化简不到位。在因式分解时要让学生细心、认真检查,看这个式子究竟还能不能再分解,有没有公因式。分式的运算离不开因式分解知识,化简不到位的原因是找分子、分母的公因式不彻底,分式的结果不能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教师在教学时,要强化练习,可采用小游戏让学生互动,查找问题,纠正错误。
二、其次要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符号及运算存在的困难
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符号和符号运算可能存在的困难,掌握学生学习发生困难的地方和根源。
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同时要做到知识的联系,在教七、八、九年级的有关知识时要做到前后联系,并强化练习,这样可减少学生出错的概率,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符号运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
教科书对符号演算的处理尽量避免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和记忆,而是加入了实际背景、探索过程、几何解释等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学生符号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而逐步发展。
总之,学生符号运算能力的培养要从点滴做起,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处开始,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学习,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才是真正的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