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来源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来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出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总是从提问开始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体现了提问环节的重要性。多年来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在数学的教学中,精心设计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如今,在数学课堂中还存在很多无谓的提问,我曾经听到一个老师的课堂,课中提出了很多问,如:“3的平方是不是9呢?”、“-6的相反数是不是6呢?”„„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是”或“不是”。表现出教师提问目的不明确,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一节课看上去,似乎很热闹,教师不断问,学生不断答,但由于提问技巧的缺失,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经过多年的教学,我粗略的认为,在教学中,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问,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职欲望和思维能力。
一、让问题源于熟悉的事物
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质疑。如:讲解三角形稳定性时,可让学生观察学校的护栏,提问:为什么栏杆要焊接很多三角形形状在里面?为什么不焊接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
二、让问题来得有趣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教师可用教具:一个纸板剪成的部分等腰三角形,只剩下底边和其中一腰的一段,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补充出原来的三角形?学生思考并讨论,作图后归纳出方法。这样既让学生觉得有趣又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更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让问题来源于已有的知识
在由复习回顾旧知识,过渡到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其间,恰当的提问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果。如讲解分式的约分,学生在小学对分数的约分已经很熟悉了,教师可提问:分数约分的依据是什么?对最终的结果有什么要求?从而迁移到对分式约分的学习中来,就会让学生觉得知识很熟悉,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习也就变得轻松了。
四、让问题来源于教材重点
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应着重训练的知识,它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教师若能紧扣目标,巧设问题,可让学社在整节课中保持思维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如讲解绝对值一课,学生对概念很难掌握,教师可提问:什么是数轴?在数轴上找出4与-4对应的点。表示4与-4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有什么关系?什么叫a的绝对值?正数、0、负数的绝对值各是多少?怎样求a的绝对值?像这样将复杂的内容问题化,分解开来解决,就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了。
五、让问题来源于作业易错点
在作业中,学生由于对课本概念、定理、公式的误解或考虑不周而导致解题的错误。教师在此处设问进行点拨,引发学生去争议,去思考,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加深印象。如完全平方公式中,学生作业中醉常见的错误就是(a+b)2=a2+b2,教师可设问:(a+b)2与(a+b)(a+b)是否一样?(a+b)(a+b)分解来是怎样一个表达式?从而推出规律。这样让学生明白这个规律的特点,通过提问点拨,让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总之,问题的提出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的源头。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将问题设于重点处,设于关键点,就可减少课堂的低效提问,无用提问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一、“数学情境”障碍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能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也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跳起来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在理解概念时,学生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有现实感的,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三、创设古典知识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丰富性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古典知识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方式:《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典之作,曾经作为古代书院的数学教本,直到今日,书中的一些问题还深深吸引着我们.此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你知道这道题所表达的信息吗?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四、创设形象化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及图片展示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五、创设美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数学之所以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教师应尽量将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课程2:《初中数学学习的诊断与教学调控》的作业: 诊断你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
我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
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上课时不集中精力学习,课后不读书、不做作业,贪玩游戏、上网,或东游西逛,得过且过。有一次我找一位学生谈心,学生说:“我爸爸只有小学毕业一月挣三千元,而老师大学毕业一月挣一千多,学好有什么用。”学生没有远大理想、志向。
2.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 数学在中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是一门最难的学科,也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有的学生说:“代数繁、几何难”。当学生遇到难的例题和难理解的内容时,因而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应用题。
3.缺乏毅力,松散惰性
有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松散、懒惰的坏习惯,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学生说:“我一看到题目长的题连看都不想看别说做了”。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性。
4.自控能力差,波动性大
有些学生懂了一点,或某次考试取得较好成绩,就会产生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心里一时出现“爱好数学”的感情。但由于其自我控制性差,常常表现出“几分钟的热度”,时间一长,上课注意力就不集中,这类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5.对教师依赖性强,缺乏主动钻研性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6.做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首先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其次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再次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最后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7.思维呆板,思路狭窄,形成了定势思维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有一句至理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热爱这个学科时,他就会心情愉快去学,而且很容易学好。所以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全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不懂教懂,从不会教会,学生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教师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普遍性错误,先要自我检查,这样会使学生受感动,自觉去纠正错误。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就会使师生情感破裂,产生隔阂,他就会讨厌你,远离你,这样要学生学好你的课是不可能的。哪我们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
2.挖掘数学中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尤为突出,美是数学的特性。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里感受美、提炼美,将教材中美育因素融化在教案之中,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中美的特有风采,激发起学习的无穷乐趣和强烈欲望。如在上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时,可出示生活中一些美丽的图形,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这些美都是与数学有关的。
3.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兴趣互补
知识的内在联系构成了知识的系统性,即纵向联系。但是中学各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都是互相渗透、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好数学这门学科之外,还要注意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融汇贯通,达到兴趣的广泛流畅。如上应用问题时,就可和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
4.充分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刚开始讲几何的时候讲一下几何与古埃及尼罗河水灾的关系,讲一讲数学黄金分割比与埃及金字塔,优选法,美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就来自生活。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现在的新课程回归生活,走进生活,注重用学到的数学来解决生活的实际,并在生活中去学数学,这样也极大提高的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迫切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教法上积极优化,学法上多加指导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学生实际,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如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不是简单地你教我学,你问我答,而是教学双方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劳动要通过学生的行动,才能收到实效。我们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6.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个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学生认识到,搞好学习必须靠师生共同努力。对一学不好的学生,教师应付出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平等,尊重,理解,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理解,信任,尊重。因此,作为教师要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需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简单得多么幼稚,都要耐心解答,绝不能挖苦讽刺。要多和学生接触谈心,努力使学生觉得你这个数学老师可亲可爱,让学生喜欢和信任你这个数学老师,学生就会喜欢听你的数学课,也会喜欢数学这个学科。“亲其师,信其道也!”我们教师要多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宽容的情怀来感化学生,这样师生之间才会相互信赖。也会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起到推动作用。学生有问题怕问老师的心理障碍就会消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多和学生沟通,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7.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的希望去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的保障。有资料表明:在调查中发现53%的同学认为数学难学和只有12%的同学能经常钻研有挑战性的题目。充分说明我们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毅力,没有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尤其对数学学习更缺乏信心。
碰到需要分析,思考,探究问题时,一有困难就知难而退,表现了缺乏毅力,不善动脑的懒惰情绪。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特点,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可以用科学家靠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例来鼓励学生。如陈景润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用了好几麻袋等。通过这些事实来培养学生以苦为乐的坚韧意志,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真蒂,解决数学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总之,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第四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邓小辉 蒲江县松华九年制学校 ***
「内容摘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后进生却越来越多,是什么阻碍他们前进的步伐?今天我就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后进生;成因;对策;转化
正文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让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可以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初中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在数学方面尤为突出。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定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一、什么是后进生?
所谓的后进生,即是在班上学习较差,进步很慢的学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精力不集中、反映迟钝,接受能力差、平时作业靠抄袭来完成任务,考试经常挂红灯、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没有积极性等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上的差生。正是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后进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后进生学习上的进步。因此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后进生的主要表现
1、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无所事事。解题没有过程步骤,或逻辑不清。他们对问题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2、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3、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应付差事,遇到困难不想办法解决,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4、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考试前不认真复习、马虎应付,对考试缺乏信心,考场上“临时发挥”。
三、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
我认为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的因素
这类学生因为自觉性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学习数学要有较强的自制力,要能不断的克服困难,循序渐进、稳步前进。这些学生虽然曾经对学习也有渴求与需要,但做事缺少恒心,稍遇挫折,便自暴自弃,接受知识的关键时刻不能坚持而退缩下来,于是在一环扣一环的知识链中出现了断环而衔接不上,从而影响了以后的学习,逐渐由普通生转化为后进生。
(二)教师的原因
数学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数学素质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数学教师的素质包括专业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以及教师心理状态等。产生数学后进生从数学教师的因素来分析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教师的专业水平较差,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b、教学水平低下,上课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c、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好生,后进生生不一样对待,只重点抓几个尖子生,对后进生不闻不问,甚至有的老师把后进生生甭管个大个小,一律安排到最后面去。差生在班内老是受气者,抬不起头来,因而破罐破摔。再有就是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方法不当或教学缺乏生动性与直观性;d、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来自于工作、生活、家庭等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甚至迁怒于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e、教师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或者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困难,导致学生产生对数学敬畏感。
(三)社会的影响
社会上的贫富悬殊,导致有钱人的孩子误认为自己不用读书,可以有钱花,不愁吃穿住行,从而产生不思学习、怕辛苦的心理,这样致使他们游手好闲,不思上进,得过且过,无聊时也就只能干些破坏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而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承受不了学费的负担,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人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赚大钱,过的比那些辛苦读书的大学毕业生的日子还好,从而产生的读书无用论,于是学习只求形式,而缺乏主动性,不愿努力拼搏,造成学业成绩不良,学习困难,最终沦为“后进生”。
还有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也是导致“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如社会上的一些人赌博、买六合彩活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导致很多学生偷偷地模仿这些人的做法,抱着一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心理,从而放弃学习;又如社会上的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挥霍公款等不良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用不正当的手段赚钱,无需读书这样苦,也能赚大钱,导致了学生信奉“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想法。于是学习不努力,经常在学校里拉班结派搞关系。
四、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方法
(一)重情感教育,用爱心感染学生
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那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心和耐心,爱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前提,耐心是爱心的延续,是一种冷静和宽容。爱心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积极向上的基本保证。老师爱尖子生容易,但爱后进生却难了。因为后进生在班级中经常出乱子,有时甚至叫老师骑虎难下,这样的学生实在难爱。但要想转化他们,就只有先爱他们,才能自觉地抛弃种种简单、生硬、急躁、中断教育过程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只有爱后进生,他们才会自觉地向你靠拢,向你敞开心扉。
曾经读了班上同学的一篇作文,题目为《后进生的心声》,内容如下:其实我很渴望爱、我渴望父爱、母爱,我渴望关爱,我渴望友爱、我渴望师爱„„但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坏学生。没有人愿意花时间浪费在我身上,因此,我渴望的爱,是那么遥不可及,没有人在乎我,我死了,大概也不会有人关心吧!谁不想得到爱,谁不想引人注目,但不会有人愿意理我,因为我是一个坏学生。
我原本不是一个坏学生,我也愿意、我也努力在向有阳光的地方生长,但没有人拉我一把,我还是在沼泽里挣扎,而且越陷越深。我的心在矛盾和痛苦中,因为前方已没有路了。假若一个好学生在作业里画画,老师肯定大加赞赏他全面发展。而我一个坏学生在作业里画画,他一定不屑一顾,甚至还会批评你说:“有空干吗不多学习?还在这里乱添乱画。”在老师的冷漠和同学的淡然中,谁体会过我此时的内心,只有自己和自己对白,有谁、谁、谁来帮帮我呢? 这位学生说出了自己渴望“爱”的心声。教师只要真心的付出爱,不仅可以给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很容易使学生感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师”。
(二)激发学习动机,建立信心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和期望,特别是对后进生,让他们受到与优生同等的心理待遇,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树立学习信心。首先,在“最低要求和无限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应保证让后进生每一节课或个别辅导之时,都能学有所得。其次明确交代教学活动的目的,让后进生在目标明确的小步子中前进。这样既易于达到目标,又能具体地看到学习成果。此外,应随时随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后进生再差,也会有自己的进步,只是我们常常着眼于差,用非后进生的水平去衡量他们,所以老觉得无进步可言。让他们坚定信心,奋发向上,从而不断进步,显示出优秀的学习品质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化枯燥为有趣,让后进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也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意难易程度。我很注重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他们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就很不可取。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当然,转变和帮助后进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非一朝一夕,一时一事即可完成,作为教师应不断地研究和探讨,力求以更好的方法来帮助和转变后进生,为中国素质教育和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总之,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我们就要做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我认为转化一名“差生”比培养一群“优等生”更有意义。学校里存在几位所谓的“差生”是正常的,这可能就是对老师的考验。但是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力,具备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艺术,并把有关教育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 参考文献」
①引自专著:作者:王昆《关于农村中学暂困生转化的一些做法》,2006年版 ②引自专著:作者: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③引自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引自专著:作者:郭天成《成功教育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引自专著:作者:沈芳丽《数学差生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初探》 ⑥《初中数学后进生转化策略》古蔺县教育科研课题
⑦《优化非智力因素,转化数学后进生》长沙市实验研究报告
第五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差生转化问题
2012----2013学年数学教学论文
腾冲县小西中学
孟孙连 2012-12-24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差生转化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感教育 差生转化 自尊心 引导培养 摘要:差生是在教学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从本人9年来的数学教学中体会到,差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困难。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下面就对后天形成的差生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初中数学学习中差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不能用数学语言再见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2、学生自学能力差:
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
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 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对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和进步。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数学差生的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象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 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
差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差生接受教师,那就会及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差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差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4、对差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对差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差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差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2、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差生,对差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自习课不来,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差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差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差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目的。
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提高差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定能取得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