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实验一小李利珍 学校倡导开展读书活动,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撰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来深受启发。其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首先应该让学生热爱你本人,至少是为你本人所吸引。而作为教师,只有走进学生心灵,在得到学生真心的接受并予以信任的前提下,才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人。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时间长了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厌学的变得喜欢学习了,表现良好的更加出色了„„所以,我觉得教育要从了解学生开始,走进学生心灵,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要,惟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你,热爱你所教的学科,正如你所说的,“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其次,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美术的内在魅力。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从而发展
学生相关的智能领域,使学生在体验学习快乐的过程中领悟到学科的魅力。要尽可能的广而杂的读书,教师学科背景知识越广泛,人文素质越高,教师课上就会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学生也就自然喜欢你的学科。这种杂,不是杂乱无章的杂,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展现。
第三,努力创建美术学习的氛围。在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在班级里为学生设置了“思考之角”、“难事之角”、“幻想之角”等,每一处都有它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使命,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都能到这个角落来,积极思考这方面的知识,探索更深远的奥秘。
最后,引导学生靠思考来唤醒思考。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思考,我们应把学生从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像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所以,我认为,要想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简言之就是要努力做到发展学生,提高自己。
第二篇: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我把这段话反复读了好多遍,同时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学生热爱我的学科吗?”“怎样让学生热爱我的学科?”
通过阅读,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总结了如下几个实践案例:
本学年,我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工作。我们班的王婷蕊同学,是个可怜的孩子。从小父母离婚,在姥姥家生活,去年年底,他的姥爷生病住院,花去了很多钱,最后也没有治好,姥姥经不重这样的打击,对她的生活学习也不闻不问,这个孩子可以说没人关心。课堂上,我每隔几分钟都要看看他在干什么,这个孩子,需要关注,而我,只能在学校多多关心他,不让他掉队。一次,丁铭洋没有完成作业,我刚开口问他,他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了,看来他的自尊心很强,我马上停了下来,把他带到了办公室。因为是最后一节课了,我先问他:“你饿吗?”他点点头,我拿出一包小饼干塞给他:“先吃了再说。”丁铭洋很不好意思,转过头去藏着吃了起来,看到这个动作,我心里一阵泛酸。等他吃完了,他告诉我妈妈没有给姥姥寄钱,他们娘俩没有饭吃,也没有辅导他写作业。我问他:“你能自己读题做题吗?试试看,怎么样?”。半个小时后,王婷蕊拿练习册给我看,除了一道复杂题目,其它他都做出来了,我鼓励他:“你看,你已经能自己做题了,所以不用非要姥姥陪着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圈起来,第二天找老师解答,好不好?”他使劲点了点头,从那之后,王婷蕊每次的作业都做的很好,而且成绩一直在进步,这个单元的测试,他还得了一百分。我很欣喜,这一次小小的关心,就能让孩子有如此大的进步。那么,如果我再多给孩子们一点关心与爱护,走进学生的心灵,那么他们的成长会更快。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通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第三篇:《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读后感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读后感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总在想:学生热爱我的学科吗?该怎样让学生真正热爱我的学科呢?
工作以来,一直任教低年级体育课。表面上看起来,体育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如遇特殊情况体育课不能正常进行时,学生会叹息、会遗憾。曾经多次反思过这种现象,是不是学生真的热爱我这门学科。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长方形的教室成了他们主要的“根据地”,而固定的、不到一平米的座位成了占他们较多时间的、有限的活动空间,对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他们而言,尤显束缚与无奈。因此,能充分让他们享受阳光,享受足够活动空间的体育课成了他们放松身心、舒展筋骨、愉悦心情的重要部分,体育课也从特殊的课堂形式上赢得了学生的青睐。
面对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的今天,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对体育课形式上的热爱,更应该让他们喜欢体育课的学习内容,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从而热衷于坚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为具备良好的体魄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体育课中,我经常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通过有趣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喜欢所学的内容。如,在一年级广播体操教学中,我采用了儿歌教学法。即把广播体操枯燥的口令转换成朗朗上口、易于诵记,且融合了动作特点的儿歌,让学生在熟记儿歌的基础上,乐于经常反复进行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兴趣,还在课间乐于边说边练的情形下保证了练习的时间,为一年级能在早操时尽快与全校各个年级相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在跳短绳教学中,面对协调性相对较好、接受能力很强的学生与一部分协调性相对较弱、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采用了分层教学法。即,在学得快,跳得好的同学之间开展跳绳竞赛,或提出更高要求。对学得慢,不会跳的学生采取简化动作要求,定低指标的方法鼓励其朝着目标努力。这样,强者在高要求中更强,弱者在不断的努力中也能取得新的进步。
既然,我们所任教的每一门学科都对学生健康、和谐、智慧地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那我们就有责任让学生热爱我们的学科,在我们的学科中汲取一生的营养,为豪壮的生命奠基。
第四篇:曾经这样热爱你
曾经这样热爱你
曾经这样爱过一个人,爱的人知道,被爱的人不知道。这是暗恋吗?
爱着的时候,就整天鬼迷心窍地琢磨着她。她偶然有句话,就想着她为什么这么说?她在说给谁听?有什么用?她偶然的一个眼神掠过,就会欢喜,忧伤,沮丧。怕她不看自己,也怕她看自己,更怕她似看似不看地余光,觉得正在被她透视,也可能被她忽视。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和她说几句话,就像荒景里碰上了丰田,日日夜夜地捞着那几句话颠来倒去地想着。远远地看见她,心里就毛毛的,虚虚的,痒痒的,在猜测中既难受,也舒服,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或者,就被她搁在了天堂和地狱之间。
爱着的时候,就费尽心思地打听她所有的往事,秘密地回味她每个动作地细节,而做这一切地时候,要随意似地把话带到她身上,再做出要听不听的样子,别人不说,自己决不先提她的名字。别人都说,自己也不敢保持特别的沉默。这时候最期望的就是站在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这样就有了和大家一起看她和议论她的自由。
爱着的时候,有时心里潮潮的,湿湿的,饱满的像涨了水的河。可有时又空落落的,像河床上摊晒出来光光的石头。一边怀疑着自己,一边审视着自己,一边可怜着自己,一边也安慰着自己。有时冲动起来,也相对她说,可又怕听到最恐怖的那个结果。就只有不说,可又分明死不下那颗鲜活的心,于是心里又气她为什么不说,又恨自己为什么没出息老盼着人家说,有困惑自己到底用不用说,又羞恼自己没魅力让人家先说。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还是没说。多少年过去了,还是没说。那个人像一壶酒,被窖藏了。偶尔打开闻一闻,觉得慢肺腑都是醇香。那全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啊!此时,那个人知道不知道已经不重要了——不,最好是不要那个人知道,这样更纯粹些。在这样的纯粹里,菜是自己,做菜人是自己,吃菜人还是自己。自己把自己一口口地品尝着,隔着时光的杯子,自己就把自己醉倒了。
这时候,也方才明白:原来这样的爱并不悲哀。没有尘世的牵绊,没有啰嗦的尾巴,没有艳俗的锦绣。简明,干净,完全。这种爱,古典得像一弯星星搭起的桥,美好得像春天初生的一抹鹅黄的小草。
这样的爱,真的也很好。
第五篇:认真品读《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有感
读《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谁啊?在两个月以前,如果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我肯定回答不出来。初步浏览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老师》后,有了许多的感想。说感想,其实就是反省,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回想起以前读书生涯自己的老师。以前,我们的老师经常跟我们说的是:这道题你又做错了,这个字不是这样写的,你怎么那么笨啊,这么简单的题目都算错啊。从来就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这次考试退步了,为什么啊?为什么?很少老师会问为什么?当自己成为老师以后,我就想,我不能像以前我的老师们一样,因此我经常反省自己的工作:今天不该跟学生生气;今天语文本来还可以上得更加生动些;也许这样讲课,学生的兴趣会更高,等等。在教学的工作中,不断出现问题,我仍旧在困惑:应该怎么样做得好老师?怎么样做个好老师?但我始终相信,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大师?凭什么?我开始读起《苏霍姆林斯基学做老师》中的《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希望从中可以找到一点点的答案。
“有一些学生似乎对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感兴趣,什么知识都不能引起他的关注,对待学习他似乎是个局外人,直到中学毕业,也没人发现他在任何一门学科上表现出优势。也有另一些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多年的教学经验使苏霍姆林斯基确信,这样的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地平庸之辈,这样的学生更令人担忧”这是我读《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一直以来,我对于教育的概念都是为了培养一批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事实上也是,很多时候教育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规律,那就是,孩子也是人,即使是成绩再差的学生,他也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问:这些学生为什么总学不好自己的学科呢?是不是学生的智力有问题?其实,这样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就好像在我们班一样,对拼音一无所知的王添在识字和读背儿歌上有强大的天赋;五音不全的成翔祥却主动向老师背书及请求老师帮他补习功课;上课不认真的殷佳磊却很踊跃回答问题……也许,在整体上,他们的学习水平比不上其他的学生。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优点,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怎么样利用他们的优点及爱好,引导他们爱上语文。
首先,要利用学生的喜好,因材施教。王添在识字和背儿歌方面有特长,我就把拼音放于字和儿歌中,让他背完儿歌的时候对所有的拼音拼一拼,每首儿歌上也有很多字及拼音,如果他能把这些有的拼音过关,这对于他语文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成翔祥年级比较小,在课堂上注意力比较差,这导致他对于拼音的学习掌握不够,因此,课后,利用他特别喜欢找老师补习的特点,就让他到我面前拼拼拼音,读读儿歌,这对于课堂的巩固也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全班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长,只要利用好每个人的喜好,将他们喜好的东西引用于我的语文教学中来,我想,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照顾薄弱的学生外,还要照顾优秀学生。罗嘉珑上课认真,行为习惯良好,并且成绩优秀。在学习上,根本不需要老师的操心。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会忽略她,在我内心里,我知道她都是会的。后来想想,如果我长期以往,会让小孩心里觉得好、老师不重视她,表现怎么样都没有关系。所以这个星期在学生兑换奖品的时候,我颁发了两个进步之星,还给罗家珑发了个学习之星。以下我是对全班说的话:我们班有一个小女生,开学两个月以来,她在班上很少说话,但她上课认真,尊敬老师,每次作业都写得很漂亮。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罗嘉珑同学。今天老师要颁出我们的学习之星奖给罗嘉珑同学。请大家鼓掌祝贺她。同学们表现好,老师是知道的,当然,如果不听话,老师也会知道。老师希望罗嘉珑同学不能骄傲,继续努力,也希望其他的同学向她学习。通过这个发奖,让罗嘉珑同学感受道老师是关心她的,并且她表现好,老师和同学都是知道的。并且这样的颁奖仪式,对其他同学也有激励作用。
除此,最重要的是照顾全体的学生。这就需要我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效率。要提高效率,首先是要通晓教材,并懂得知识的融会贯通。只要在通晓教材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比如,我在讲jqx这节课时候,由于课前认真备课,观看了相关课堂实录,向我们年级语文老师请教,可以说,在上课之前,我对于这节课重难点及要把握的东西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才能把握课堂,而学生的课堂状态也相当好。而在讲zh ch sh r这一课时候,由于我本身是广东人,在拼读翘舌音时就有一些难度,在发音方法上也把握不好,加上那几天喉咙发炎,在备课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新老师,本来对教材就不是特别熟悉,所以在讲这节课时,课堂效果相当不理想。我想,这很大程度上与我对教材的知晓程度有很大关系。
其次,把感情放于课堂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感情可以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老师热情洋溢,富有感情地讲课,可以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我自己为例子,读书十几年。令我印象最深、并对我产生很大影响的就是我读大学时期上《影视鉴赏》的陈明华老师,我永远无法忘记他在给我们讲《外婆的家》这门鉴赏课的时候,讲到长辈的爱,现在年轻人物质富余,精神缺失的时候,陈老师自己都哭了起来,但是我们新闻班一百多人几乎都哭了,至少都眼睛湿润。我相信,上完这节课,许多同学就回去看望了自己的外婆或者其他的长辈。现实中,影视鉴赏对于我们专业知识的提升没有很大的直接联系,当然对于我们找工作更加没有作用,但是每一节老师都带着深深感情,时而感伤,时而激昂,时而充满斗志。他通过鉴赏课,告诉我们爱的真谛,责任的重大,甚至了解人们过去、当下以及憧憬未来的生活状态,他开拓了我们的视野,通过影视鉴赏,我们学习用眼睛看世界,审视世界。我想,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是如此,用感情地上课,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将自己的年龄变小,与学生交朋友。只有与学生做朋友,学生才会告诉我们他们最真实的感受,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通过读书,我懂得了一些理论知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碰壁,在实践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