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4:5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6.1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6.1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第一篇:06.1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本书是由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著,由在日考察“生活科”与“综合学习”课程的中国教育学者所译,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的确有启示。书中有这样一人实例更加引起我的共鸣:有一天早上,当小林去出教室时,在走廊上看见一个名叫彻也的学生由母亲带来学校,彻也在那里哭闹,怎么也不肯进教室。其他的学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在围观,场面一时难以处理。“怎么啦?”小林走过去问彻也,彻也哭着说:“老师和妈妈都骗人,说学校里很快乐,都是撒谎!”“还不如在家里打电子游戏好玩!”彻也本是个快乐向上的学生,这些话使小林感到十分吃惊!一时无言以对的小林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对彻也说:“学校也许不是一个快乐的地方,但是很多同学不都一直坚持着吗?”这时,在旁边听到这话的芳树同学立刻说:“是呀,我们也不觉得快乐呀。觉得学校不快乐的同学举手!”这一下,全班的学生都大声地呼应回答:“是的!”并举起了手。好多学生还纷纷叫道:“学校是个令人讨厌的地方!”……小林老师被这一切深深地震撼了!读到此我也在想,我们的同学怎样评价我们的学校呢?答案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学校的感受是一样的,在学校里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种种压力。怎样让孩子们重新认识我们的学校,重新感受我们的课堂,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到快乐。这也是我们此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我自身所教学科来说,如果让学生感受到在体育学习中的快乐,是我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儿童的印象里乐园是一个非常向往的地方。许多小朋友们都知道世界著名的乐园——迪斯尼乐园。全球很多国家都有“迪斯尼乐园”。小朋友非常喜欢到那里去玩,儿童在乐园的各种娱乐设施中不仅身体得到锻炼,而且在玩中开发智力,考验自己的胆识,有成功、有失败。在成功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挑战。对小学生而言,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是多理想的教学环境啊!在新的《体育与健康标准》指引下,我看到了许多小学体育工作者为了学生的快乐成长正在向此方向努力。这些体育教学的先行者,为体育教学的新模式带来的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去学习和研究。

儿童为什么喜欢乐园,因为乐园里有孩子们爱玩的设施。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情感投入才会增强,参与和学习的主动性被激活,教师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的发挥,师生的关系更加和谐。因此,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良好的客观教学环境是实施新课标的关键。体育场地、器材、挂图、音乐等,是体育课的客观教学环境,它具体直观形象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影响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客观的教学环境,是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用心设计和创造。如:我们体育教师要参与学校体育实施的建设,使之有利于课堂教学;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场地,给学生耳目易新的感觉;课前选择好恰当的音乐,有动感、有轻松疏缓的音乐,陶冶学生的兴情,这样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才会大大提高。

让学生快乐的成长,除了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客观教学环境外,还要为学生建立和谐的主观教学环境。新时期的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如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愿学、乐学,把体育课堂变成孩子的乐园?这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严师出高徒”的片面说法,改变教师主载一切,学生只能按老师所设计的想法、方法去做。这种教学环境是没有学生愿接受和喜欢的,更不能达到乐学的目的。只有同我们的学生建立起感情融合,用和蔼、平等的态度去和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这样就会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就会听你的,愿意上你的课。

儿童为什么喜欢乐园,因为在乐园中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及娱乐设施。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展示自我。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体育体教师在新教育观念下,教师大胆放手,有目的的培养学生个性,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我校的赵峰老师的一节“投掷乐园”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并不是把以往的垒球作为单一的教学内容,而是安排好各种投掷内容,有“垒球”、“飞镖”、“小皮球”、“粘贴球”,学生在听到本节要学习这么多投掷内容时,兴趣及其高涨,在各项练习中都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与学习,和以往的投掷课相比,学生不仅学习了单一的投掷技能,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事实,这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对待学习的自觉态度和创新精神的成果。

学校应该是儿童快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开发智力,培养果敢、顽强意志品质的舞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为学生创建这样的舞台。改变以往的工作态度,总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手脚被“捆绑”思维被束缚,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新的《体育与健康标准》要求体育教师更多的是组织、指导。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不再是领导者、管理者。更多的是父母、知已、朋友、学生„。不久前,看到一节一年级的体育课,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例子。这是一节垫上滚动课。学生都是故事中的小刺猬,教师伴演小刺猬妈妈的角色。本节课以刺猬妈妈教小刺猬学本领为主线,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在整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母子互动的教学环境。表现了妈妈关爱孩子,孩子尊敬妈妈,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孩子学会了“生存”的本领,学会了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互相关爱。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可以让学生更亲近,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读完此书我深深的被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所感动,在一个各深入浅出的教学述事里我加深了对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力观的理解。就让我用书中的这段话结束我的读后感: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东北育才东关模范小学

魏强

2006-1-4

第二篇:静悄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

我们知道教育是关乎国家兴衰的事业。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作是一场革命斗争。面对学生的心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校并不快乐”“老师一点也不可爱”,我们往往会强行学生从属我们的权威。作为教师,我们禁不住问自己: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教授的观点。

一、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教授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二、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教授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第三篇: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感

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感

作为以二战为背景的苏联经典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对于许多中国读者来说也许不会陌生。它被屡次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剧中几位女兵的遭遇以及准尉的英雄气概深深打动了亿万中国观众的心,其中也包括我。

和许多以二战为题材的苏联小说一样,《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背景是安详和静谧的。在日光下波光粼粼的沃比湖,森林繁茂的西中兴岭,乳白色的暮霭,火红的太阳,若非战争,这简直就是一处世外桃源。可战争终究还是现实存在的,尽管前方是一方再美好的土地,它也会毫不犹豫地迈出沉重的铁蹄。有人说,众多苏联战争文学作品及其影视作品,无需故事情节,其本身就是反战的。的确,每当清新的手风琴在耳边响起,每当秀美的山川大地,碧水蓝天掠过你的眼际,作为一个人,心中那块最柔软的部分就已经被拨动,再无需太多的情节,战争就应被其所犯下的“美的毁灭”的罪行而被钉上绞刑架!

当然,作为一部小说,起最核心部分还是故事情节。概括的来说,小说写了五名淳朴善良的苏联少女在战时的经历。德国入侵苏联国土后,这几位少女当了高射炮手与兽性的法西斯匪徒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们中有奥夏宁娜,她本有体贴她的中尉丈夫,却在战争开始的第二天彻底的失去了他;有美丽的冉卡,她本有一大家子的亲人,却在一次敌方抓捕苏联军属是永远的失去了他们、还有正是上学年龄的丽莎,她本来可以在八月踏入学校的门槛并去追寻自己的爱情,却因为战争爆发这一切都成了“明天”的幻想„„我清晰地记得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说过的一句话:“妇女的使命是生育,是延续生命,不是战争,不是死亡。杀害妇女是罪恶,是反人类的行为。”作者的这一段慷慨陈词透露出他对妇女的崇敬和爱戴,对和平的向往与对战争的憎恶。我想,女性都是天生具有母性的,她们从骨子里反对杀戮和流血,更不用说将她们置于战争的最前线,去直面甚至施以杀戮了。残酷的战争如同一头恶魔,撕碎了人类的母亲,撕碎了她们的美好向往:

“丽莎久久的凝望着菏泽美妙的碧空。她嘶哑的叫着,嘴里吐着泥浆,她向往着这片碧空,向往着,坚信不疑。”

作品中,准尉瓦斯科夫是五位美丽的女战士的领导者。他沉着老练,雷厉风行,关心下属,果断坚毅,永不言退,他的英雄主义气概细细品味,荡气回肠。放佛整个俄罗斯都在他的背后,放佛他,瓦斯科夫,此刻是他最后一个保卫者,整个世界空空的,只有他,俄罗斯和敌人。

拜读此部作品已有多次,每次读来,我的脑海里都会闪现出众多瓦斯科夫式的民族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男人们会抗争到底。而作为女性,她们美丽的脸庞实不该消逝在纷飞的战火之中。正如当年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呼吁人类但对核武器一样,人类的文明应当用来创造更发达和更美好的文明,而不应该用来“毁灭美好”。

一个没有战火的世界,一个安谧的黎明„„

第四篇:读《资源革命》有感

读《资源革命》有感

近日,认真阅读了《资源革命》一书,该书由麦肯锡前资深合伙人斯蒂芬·赫克和美国能源部前顾问马特·罗杰斯合著的一部新作。此书从一个世纪以来连续发生的危机及人们的应对,来阐释对未来和世界的态度。

本书从瓦特午后灵光一闪研制成了蒸汽机,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化解了能源危机,而且把西欧国家带入了工业化。讲到电的发明,挤出了城市化和电气化,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首次带进了工业化。现在世界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上了,历史在资源问题上不断重现危机,这次可能影响的是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即将枯竭的警钟不时敲响,不绝于耳。从而历史不断重演马尔萨斯与斯密围绕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及资源三要素的经典争论。传统观念认为,地球的资源总有耗光的一天,届时人类将走向灭亡。作者则认为,借助新的工业革命,采用新的技术,抛弃传统能源消费观,人类可以大幅提高资源生产率,避免这个危机。作者采取的仍是实证主义方法,用大量人们熟知的标志性事件、人物和典型案例,证明我们正在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它本质上仍是一场“资源革命”,而这将是21世纪最大的经济机遇。作者通过分析历史,告诉我们: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百年难遇的绝佳商机。我们不是要面临资源稀缺带来的危机,而是会遇到一个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机遇,一个会带来巨大利润的机遇。

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感悟到:

1、结合思想意识。有问题、出现危机并不可怕,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危机便是机遇;

2、结合思维方式。我们要学会创新思维,彻底改变我们以前固有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要树立乐观精神;

3、结合个人。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关键敢于颠覆式创新,不仅是观念创新、技术创新,还要有经营模式创新的本领,路在我们自己脚下;

4、结合企业。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要坚持从严治党、坚持依法治企,规范制度、严肃纪律;

5、结合本职。要提振信心、统一思想、创新思维,打赢提质增效、降本增效攻坚战。

《资源革命》在不断开启人类智慧的同时,教育我们不断改变和牺牲一些固有的、不合时宜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这也是本书带给我们的乐观精神和理性启迪。

(曾新明)

第五篇: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沈爱梅

一拿到书看到封面的设计和作者的的介绍——东京大学的名教授,又是专搞教育理论的权威,我的即刻反应就是:“又是纸上谈兵的超现实理论吧?我能读得懂吗?怕是费半天劲读了也派不上用场吧?”总之心理是各种排斥,可是当我读完本书后,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一页页认真品读的过程中发现,日本学校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教育一个世纪以来的划一性与效率化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已经在“静悄悄的革命”了,我们却还在茫然中徘徊。下面我将从佐藤学的教育案例、实践与理论中谈谈我的点滴收获。

一、学校不快乐

案例中一个小男孩哭闹不肯进教室,他哭着说“老师和妈妈都骗人,说学校里很快乐,都是撒谎!”由此引发全班性的呼应——学校不快乐。面对学生“学校不快乐”的呼声,教师似乎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学生的“快乐”的涵义与教师所追求的“快乐”的涵义是不同的。案例中的小林老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深知这种局面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改变。但是他以这一件小小的事情为契机,顺着学生敢于表达内心所想的心,培育班上的学生成为能向同伴“直率地要求帮助的学生”。这样的尝试为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完全受老师做掌控,受制度所限制。

小林老师的一个观点像炸弹一样,摧毁了我已有的观念。他说要充分地重视“开头”。反思我的教学,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地、马虎地“开头”。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么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是啊,教师本身的角色就是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这三个角色在教学的“开头”和“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任务、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作为这三个角色的本职工作是否有落实到位,即我们要关注保证“开头”。而“结果”是学生个性的展示,当然怎样都行了。

二、盲目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

教学中我们常见的情况是,教师针对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一一进行补充。为什么教师要这么做呢?其实我们心知肚明——“大概是为了不出现冷场”“觉得教室如果沉默的话,蛮可怕的。”“在复述或补充的时经常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因此,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这样看似学生一个个积极回答,教师一一热烈回应的“热闹教室”,对于大部分学生是无意义的,而老师也不能真正“听到”学生的发言。

针对这个问题,佐藤学先生提出应该理解学生的发言。而对于怎样理解,他也给出了具体的界定——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倾听为前提,进行的真正理解的共感共鸣。

三、“主体性”神话

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的主体性。所以,很多老师顺应时代潮流在课堂中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出现了和佐藤学先生书中所提到的同一个问题——把学生的“主体性”神话了。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而“主体性”神话的倾向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都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这不经让我联想到了最近我校进行的“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课题研究。这个教学改革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进行的。可是,我在尝试进行中似乎把倾向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盲目以为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来就能很好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看了佐藤学先生的分析,当头一棒。这样的教学不单单是无效的,简直是不负责任的。

佐藤学先生提出——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与我们的“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有着惊人的相似。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观点,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佐藤学先生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四、教师把教育“私有化”

在现有的教育中,由于教室之间的相对封闭,教师间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很淡薄,而且教师们按教育观、人生观的不同聚合成一些小团体,就算其间没有明显的对立关系,仍存在背后说三道四的现象。由于相互不信任而形成沉闷气氛的场合也不少,对彼此的工作大家都恪守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不成文规矩。这样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一职业私有化了。即使部分老师在学校领导的压力下开放了教室,其他老师的评课也一般以不得罪人的方式进行。

针对这一情况,佐藤学先生也深有体会,不过他那种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到最后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深深感动着我。现阶段的我,受了大学中理想教育的熏陶,当真正到一线教学后,对现有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甚至在内心开始批判,但是我的行动只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没有深入去反思解决。这样的发现除了让我静不下心来教学外一无是处。而佐藤学的积极“应付”让我佩服。他指出教研会中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而无关痛痒的评课则更会腐蚀人的思想。佐藤学先生指出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已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老师所期待的。

总之,看完后有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心底、思想和行动中进行。这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我会耐心地缓慢进行,期待得到确实的成果。

下载06.1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06.1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上塘中学 张志聪 在教学理念不断升华、教学方法日益更新的当下,我越来越渴望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开放的、个性的、多姿多彩的课堂。在经过反复的探索......

    读《井冈山革命故事》有感

    读《井冈革命故事》有感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 谢小梅近期,我品读了《井冈革命故事》一书,我主要有以下二点收获: 一、深刻理解了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

    读英雄革命家书有感

    读英雄革命家书有感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

    读《教案的革命》有感

    读《教案的革命》有感 学历案,顾名思义,即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具体来说,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背景下,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叶丽娜 刚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时心中十分害怕,因为类似于这样的教育学著作往往有许多深奥的理论和生僻的术语,很难引起我的阅读兴趣。可当我粗粗......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利用在华师大参加初中骨干校长培训的机会,拜读了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佐藤学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该书由中国华东师范......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近来在我校成了热门书籍。该书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先生。这是一本没有大理论大叙事的小书。作者与别的教授不同,他......